傅佩荣解读论语全篇.docx
学而3三第一1.1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甘子乎?”【白话】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r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解读】子:古代对老如、长者的一种尊称,也可以在对话时用来互相称呼。在论语中出现的“子曰”,专指孔子所说的话,译文直接写成“孔子说”,较为清楚。本章内容有三段话,先是自己努力学习,其次朋友互相呼应,然后在学习有成而未受重视时,可以坦然自处“学:所学的泛指做人处事的道理。就学的内容而言,包括当时的知识(五经:诗、书、礼、乐、易)与技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由此成就为有用的人才.就学的方法而言,要配合思(主体的反省与理解),以求温故知新,活学活用。君子:在古代原指政治权贵(如: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子弟,或指有官位者:孔子保留这种用法,同时更强调以“君子”代表学行兼备的有德之人.因此之故,君子成为儡家的人格典型,指称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修业,追求至圣境界的人。1.2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白话】有子说:“一个人能做到孝顽父母与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那是很少有的:不喜欢目犯上司,却喜欢造反作乱的,那是不曾有过的。君子要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稳固了,人生正途就会随之展现开来,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就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啊!”【解读】有子:有若,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三十三岁。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只有四人得到“子”的尊称,就是有子、曾子、闵子、内子:原因也许是£论语的编辑群出自他们的门下.道:人所走的路,在此是指人生正途。可以用申为人生理想,事物法则,社会正义,宇宙规律等。凡是描写一种状况“应该如何”的,就是在肯定它的“道”是什么。为仁:古代仁与人可以通用。“为人”以孝悌为本,并且由此引出人生正途的道,可以完全呼应前半句的内容,亦即不会犯上与作乱。如果最后一句所谈的是“为仁”,则仁与孝悌的关系将成为史杂的问题,而前半句的意思也就落空了。或者,我们可以说:孝悌是人类真情的第步与最直接表现,因而是行仁的出发点:不过,出发点与“木”毕竟不宜完全等同。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白话】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浪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解读】仁:论语中,仁字有三义: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意思是要以“仁”来影显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就是如何从潜能走向实现,再抵达完美。人之性是“向善”,人之道是“择善”,人之成是“至善”。向善须在真诚中,才能自觉:择善要靠智能与勇气,因此学生们经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至善则须“死而后已”,所以孔子从不称许同一时代的人为''仁”,对他自己也不例外。这里所批评的“巧言令色”,是针对蚁乏真诚心意而言:少了真诚,无法自觉其向善的要求,当然谈不上进一步择善而行了.有关“仁”字的完整诠释,还须配合其他相关各章的解读。如【3.3】,【4.2】,【17.21等。1.4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白话】曾子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解读】曾子:曾参,字子舆“鲁国人,小孔子四十六岁。三省:古人常以“三”代表“多数”,因此这里所讲的不是三次,也不是接着所列的三件事。事实上,曾子一生“战战兢兢”,从爱惜身体到修养品优,所省察的自然不止这三件事.为人谋:这三句话有其顺序,先是谈到别人(应指上司),接着谈到朋友,然后及于学生。在“人与人之间“尽好自己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正是走在人生正途上,向着至善前进。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白话】孔子说:“治理诸侯之国,要尽忠职守与令出必行,节省支出而爱护众人,选择适当的时候征用百姓服劳役。”【解读】 道:在此作动词用,表示导,治理之意。 干乘:乘为计算兵车的单位,每乘四匹马。古代夫子(帝王拥有天下,号称万乘之君;诸侯所分封的则为千乘之国。春秋时代,诸侯各自为政,所以孔子以治理千乘之国为话题。 敬事:这三项原则由核心向外推展.先自我要求,敬事所以立信:再兼顾节用与爱人两方面,然后还须多为百姓设想。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读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白话】孔子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应兄长,行为谦慎而说话信实,普遍关怀别人并且亲近有善行芳表的人.认真做好这些事,再去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解读】 弟子:指后生晚辈,今天称为学生或青少年。 仁:凡是行为合乎“人之道”的,都可以泛称为仁:亦即今日所说石善行芳表的人。任何社会都有这样的善人,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不过,由于“人之道”永远指向至善的境界,所以孔子很少明确指出谁是仁者。 文:学文列在最后,表示吉少年应该先学会良好的行为规范,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而不叫本末倒置,以为念书就是一切。1.7子魁曰:“赞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若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白话】子受说:“对待妻子,求视品镌而轻忽容貌:侍奉父母,能够尽心竭力;为打上服务,能够奋不顾身:与朋友交往,答应的事就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是学习过了。”【解读】 子受:卜商,字子更,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是列名于文学科的学生. 贤贤易色:指夫妻相处的原则。理由是:接着所谈三事都是明确的人际相处之道:至于它列在首位,可能是因为古人认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S臣等. 君:古代拥有网地拧皆可称为“君”,如天子、诸锲、卿大夫。为君所用,就须事君.在今天的意思是指为自己服务的结构或老板工作,但是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像古代那么稳定.1.8子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匕者。过则勿惮改。”【白话】孔子说:“S子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多方学习就不会流r固的.以忠信为做人处事的原则,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有了过错,不怕去改正。”【解读】 君子:在上文提过,君子可以指有官位者或有品第者。这里则是指立志成为有品德者的人。长论语中的名词,在定范用内有些弹性。譬如,“君子”常常指称“立志成为君子的人”。我们会逐渐习惯这种用怯。 学则不固:博学多闻就不会顽固而不知变通,孔子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学生以灵活的智能来面对人生的挑揽。 无友不如己者:如是相似的意思,不能说成比较。前面谈到“主忠信”,所以相似自然是以忠信为共同目标,然后可以在正当的志趣上互相勉励。1.9曾了日:“慎终追远,民第归厚矣。”【白话】曾了说:“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解读】 慎终:终是指生命结束。人有生必有死,以哀戚之心速慎举行丧礼,才能表达对死者的尊敬与怀念,也才能使生者珍惜生命并且努力修德行善。 追远:远是指离我们较远的祖先。定期举行祭祀,提梆我们饮水思源,心存感恩,然后为人处事也就比较宽厚仁慈了。 民德:社会风气.“德”字可以指言行表现,特定作风,也可以指道j上的修养与善行。1.10子倒向r子贞日:“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日:“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白话】子禽请教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听到该国政治的详细资料,这是他自己去找的,还是别人主动给他的?”子贡说:“老师为人温和,善良,恭敬,自制,谦退,罪若这样才得到的机会:老册获得的方法与别人获得的方法,还是大不相同的。”【解读】 子禽:陈亢,字子含,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岁。 子贡:端木蜴,字子贡,卫国人,小孔子三十一岁。 必闻其政:春秋时代,表面上仍是周朝天下,其实诸像各自为政“孔子周游列国,倡言政治理想,也参与讨论各国政事。这些国家包括:鲁(孔子自己的家乡)、齐、卫、求、郑、曲、陈、楚、杞、莒、匡等。 温、良、恭、俭、让:这五点特征是子贡的观察.修养到这种境界,好像没仃什么个性了,其实不然,因为这五点是孔子在与各国君臣交往时的态度,个性不必在此表现。1.11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白话】孔子说:“观察一个人,要看他在父亲活着的时候选择什么志向,在父亲过世以后表现什么行为,如果他能三年之久不改变父亲做人处事的作风,就可以称得上孝顺了。”【解读】父之道:道是人生正途,引申为做人处事的作风,原则上都是要择善固执,但是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具体呈现却各有不同。怦如,从甲地去乙地,大家方向一致,却未必采取同一种交通工具,也未必选择同一条路“子女维持父母的作风三年,尽了哀思摘慕之情,往后要苑自己建立行事作风,继续走在人生正途上。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白话】有子说:“礼在应用的时候,以形成和谐最为可贵0占代帝王的治国作风,就以这点最为完美,无论小事大事都要依循礼的规定。遇到有些地方行不通时,如果只知为了和谐而求和谐,没有以礼来节制的话,恐伯还是成不了事的。”【解读】 先王:古代帝王,如尧、舜、禹,汤、文、武等。 道:在帝王来讲,是治国之道,引申为治国作风。 美:古代美与善可以通用。在£论语中,善侧盎品镌所造成的具体效果;美则用以形容一切合宜的事物或作为,应用范围较广.1.131有子口:“信近于义,言可发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白话】有子说:“与人约信,尽量合乎道义,说话才能实践。谦恭待人,尽量合乎礼节,就会避开耻辱。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爱心,也就值得尊敬了。”【解读】 信、恭、因:信、恭、闪三字,前两行都是指人际相处的种操守或品德,“因”也不应例外。古代“因”与恩可以通用。 近于:接近而不相同于。嚼如,义与礼是原则,而信与恭是实际的作为,所以只能尽员符合原则的要求。这段话代表有子的见解。凡是读到孔子学生的说法,我们都不直率无保留地直接转换为孔子的思想。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干田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白话】孔子说:“一个g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办事勤J快而说话i革慎,主动向志行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解读】 君子:在此指立志成为君子的人. 有道:明白人生正途并且修行成果可观的人。 好学:在此有三个步骤。首先要降低物质享受的欲望,其次要在言行上磨练及改善自己,然后再虚心向良师请益,使自己走在正途上.I.15子贡回:“贫而无谄,宓而无骄,何如?”子臼:“可也。未若贫而乐,常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白话】子贡说:“茹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这样的表现如何?”孔子说:“还可以。但是比不上贫穷而乐丁行道,富有而崇尚礼仪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就像修整胃角与玉石,要不断切磋琢磨、精益求精。'这就是您说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件事,你可以自行发挥,领悟另一件事。”【解读】 贫而乐道:道是人生正途。人在穷困时,较能显示志节的高低,这时除了“无谄”之外,如果进而坚持行道,并且以此为乐,就接近“人之成”的境界了。寓有的人也可以行道,就是除了“无骄”之外,还须进而好礼.无谄与好礼则是积极仃为的表现,后者显示了更高的境界。 诗云:引文出自诗卫风淇奥.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白话】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只担心我不了解别人。”【解读】不己知:别人不了解我,不但不会减损我的才学与品德,反而促使我更努力进德修业。当然,我也可以循正当途径让别人认识我不知人:我不了解别人,这才是大问题。年轻时,要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年长时,要提拔正直有为的后辈;若不知人,难免造成许多错误,悔之莫及。为政篇第二2.1子曰:“为政以德,髀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白话】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他星辰环绕着它而展布。”【解读】德:古代有德治、礼治、法治的分别。德治的基础,主要在于帝王本身的高尚品谯,因此帝王责任成大,而效果据说也十分理想,几乎像是无为而治了。事实上,馅治与无为而治不同,但是为何天下白然而然归于太平?这是因为孔子对人性有一个基本信念,就是人性向善,所以百姓会自动回应第治的帝王。簪如:使用比嗡,不仅是为r引发听者的活泼联想,也是为r孔子所描述的意境很难直接说得明白。2.2子臼:“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白话】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句话来概括,可以称之为:无不出于真情。”【斛读】 思:发语词。不是指心思。 无戏:没有虚伪造作,都是真情流露,文学作品最怕无病呻吟。 思无邪:出于诗鲁颂Sh,描写马向前直行的勇健貌,引卬为诗人百抒胸怀,所作无不出于真情.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白话】孔子说:“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免于罪过但是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知道羞耻还能走上正途.”【解读】 政,刑:自古治国所不能废者,但是只靠政刑(就如只靠法治)是绝对不够的. 德,礼:德是顺应人性的善行。礼是人际行为的规范。在古代包括打臣上下之区别,亲疏远近之等级,衣服宫室之制定,进退动作之礼仪等。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腌矩。”【白话】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T学习:三十岁时,可以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感:五十岁时,可以象悟天命:六十岁时,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都不越出规矩。”【解读】 学:学的内容、方法与目的,请参考学而篇B。 立:这是学习做人处事的成效,由此立于礼,走上人生正途。 不惑:由于兼顾学与思,并重学与行,对于人间一切事件都能明白其道理而不再困惑。 知天命:领悟自己负有使命,必须设法去完成。这种使命的来源是天,所以称为天命。孔子的天命包括三师内容:一、从事政教活动,使天下回归正道;二、努力择善固执,使自己走向至善:三、了解命运无奈,只能尽力而为。 顺:由知天命而畏天命,然后对于天命的具体要求,必须顺从与实践。孔子从五十五岁至六十八岁周游列国,备极艰辛,在别人看来是天之“木铎”,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且两度遇到生命危险时,都立即诉求子天,表示他是顺天命而行。 (耳)顺:耳为衍文。理由是:一、孔子自述的六个阶段都是直接以动词描写修行的进境,不宜有例外。二、顺天命与孔子生平事迹完全相应,耳顺则无合理解林。三、敦煌石经的版本是“六十如顺”,无耳字。四、孟子私淑孔子,谈顺天命",并I1.在宣称“舍我其谁''时,正是想要顺天命:除此之外,他也未曾提起耳顺。 七十:这是天人合他的体验.不过,由此可知“从心所欲”很难“不逾矩”,因此不能以为心是本善的“这一点另外还会说明,如【6.7】2.5孟超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日:“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白话】孟麴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制.”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礼制。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礼的规定来侍奉他们:父母过世后,依礼的规定来安葬他们,依礼的规定来祭祀他们。”【解读】 孟懿子:鲁国大夫仲孙何忌,小孔子二十岁。曾经奉父亲孟侑子之命,向孔子学礼。当时鲁国有孟(亦即原来的仲)、叔、季三位大夫把持朝政,经常违礼僭礼.孔子因材施教,提醒孟露子即使在父母死后也须诬守礼制,否则仍是不孝。稍后孔子以“孟孙”称之,乃称其家之氏名。 无违:只有无违于礼,才能实现孝顺之心.急。内在的孝心与外在的礼法配合,才是孝的实践。 樊迟:樊须,字子迟。鲁国人,小孔子四十六岁。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白话】孟武伯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忧愁。”【解读】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忧:了女各方面都表现良好时,才能使父母“只为“他们的疾病担心而不必再担心其他问题,这样就表现了孝的行为。疾病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所以子女更要多加保玳身体。2.7子游向孝。子曰:“今之孝名,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白话】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就连狗与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乂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解读】子游:言假,字子游,吴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列名文学科.能养:包括饮食起居的照顾与侍奉.犬马对人的服侍则指可以守更、拖车等。2.8子熨向孝。子回:“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馈,曾是以为孝乎?”【白话】子更请教什么是孝。孔了说:“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有事要办时,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时,让年长的人吃喝。这样就Uj.以算是孝了吗?”【解读】色难:孝顺出子女爱父母之心,这种爱心自然表现为和悦的神情与脸色“这一点确实远比为父母做事与谙父母吃饭要困难多了。弟子:弟子与先生对举,是指年轻人与年长的人,也可以指学生与老和。因此,对父母的亲爱之情,还耍超出学生对老师的敬爱表现.2.9子臼:“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白话】孔子说:“我整天与I可谈话,他都没有任何质疑,好像是个愚笨的人.离开教室以后,留意他私下的言语行为,却也能够发挥不少心得。回并不愚笨啊!”【解读】回:颜回,字子渊,又称颜渊。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列名于德行科第一11.3,又被孔子推许为唯好学的弟子。 不违:不觉得老师说的有什么不对。这里有三种可能性:一、真的很笨;二、完全不用心思,只是被动接受:三、领悟力很高,一听就懂,所以欣然接受。颜回属于第三种,不过在此必须仃两个前提:一是老师讲的仃道理,二是学生听完后要证明自己确实有了心得。 发:学习之后,举一反三,应用在生活中0由此可见孔子在教学上,最重视的是学生受到启发而变化气质,其次则是上课时认真听讲与思考,提出疑问来请教。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庾哉?人焉瘦哉?”【白话】孔子说:“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看仔细他的心安于什么情况.这个人还能如何吃藏呢?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解读】 视、观、察:三者都是由我去看人,看的方法是要明白、清楚、仔细:看的对象是他现在、过去、未来的表现。古人用字比较精确,我们则往往用“观察”语带过“ 成:藏匿。有时不是别人故意藏匿,而是我们自己疏于注意,只看现在而忽略过去与未来。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白话】孔子说:“熟读自己所学的知识,并由其中领悟新的道理,这样才可以担任老肺啊。"【解读】师:广义的老师。凡是有一技之长(包括知识与技能)可以教导别人的,都包括在内这里所说的不是老师的客观资格与条件,而是老师本身应有的自我期许。2.12子曰:“君子不器.”【白话】孔子说:“君子的目标,不是要成为个有特定用途的器具。”【解读】器:有一定用途,这是社会分工合作的要求,君子也不例外:但是他的目标并不局限于此,还要追求人生理想的实现。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白话】子贡请教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要说的话,做到以后再说出来。”【解读】 言:指德行方面的言论,因为这里问的是“君子”。譬如,大家都说“人应该孝顺“,君子就须做到才说。其他像书本上的知识或日常的工作计划,就不必要也不可能先做再说了。2.147-E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白话】孔子说:“君子开诚布公而不偏爱同党;小人偏爱同党而不开诚布公。”【解读】 君子:君子指在位者或成德者,小人指无位者或未成福者。通常以成德与否来说的较多,所以“小人”一词就有明显的贬斥之意了。 周:君子走在人生正途上,只要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不论是不是亲朋故旧、同党同派,都可以友善相处.这里洋为“开诚布公”,是就君子没有预定的成见或私心而言,不表示他是没有原则的乡愿。2.15子曰:“学而不思则同,思而不学则殆”【白话】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则将亳无领悟: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于迷惑。” 学:学生得自书本与老加齐,如果不能进而思考其中道理,不但容易忘记,而且无法应用于生活上。 思:沉思事物的道理.如果所根据的是自己有限的经脸与观察,就无法找出连贯的系统而难免觉得茫然.2.16子曰:“攻乎异端,斯古也已!”【白话】孔子说:“批判其他不同立场的说法,难免带来后遗症。”【解读】 异端:与我不同的主张,并不代表一定不对。孔子希望大家“道不同,不相为谋”,而不必互相批利。 杏:自古以来不同学派"相批判,造成许多祸害。不过,如果不要“攻”,而用互相切磋请益,则未尝不能促使学术进步。孔子本人的态度在做人与为学上显然都是宽容的.2.17子曰:“由,海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白话】孔子说:“由,我来教你怎样求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求知的态度。”【解读】 由:仲由。字子路,鲁国人,小孔子九岁。列名r政事科。 知之:知道就是知道,不必缺乏信心: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虚张声势:然后才会脚踏实地,认真学习。2.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喜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白话】子张靖教怎样获得官职与俸禄.孔子说:“多听各种言论,有疑惑的放在一边,然后谨慎去说自己仃信心的,这样就会减少别人的货怪:多看各种行为,有不妥的放在一边,然后谨慎去做自己仃把握的,这样就能减少自己的后悔。说话很少被货怪,做事很少会后悔,官职与侔禄自然不是问题。”【解读】 子张:融孙师,字子张,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八岁。 干禄:从政做官,得到俸禄。这是古代念书人的主要出路,目的可以包括追求功成名就与造福百姓。孔子所教的,显然盎在修身,修身而有官位,臼然会勤政爱民.2.19哀公问臼:“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谙直,则民不服。”【白话】鲁哀公问说:“要怎么做,百姓才会顺服?”孔子答说:“提拔正直者,使他们位于偏曲者之上,百姓就会顺服:提拔偏曲者,使他们位于正直者之上,百姓就不会顺服“【解读】 哀公:当时的鲁君,为定公之子。孔子与科哀公的问答都是在他六十八岁回到他国以后的事. 直:正直者,荣持原则,尽忠职守。与此相对的,是偏曲齐,欺上蹒下,玩界权术。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白话】季康子问说:”要使百姓尊敬、效忠与振作,应该怎么做?”孔子说:“以庄严态度面对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以仁慈之心照顾百姓,他们就会效忠:提拔好人并且教导能力不足的人,他们就会振作起来。”【解读】 季康子:季孙肥,当时鲁国执政的上卿.孔子与季康子的问答是在他晚年I可到鲁国以后的事, 孝慈:对待百姓像对待亲人。先说庄严再说孝慈,正如“父严母慈”,百姓自然既敬又忠。 劝:互相劝勉以求振作。从孔子的回答看来,振作的目标应该是走上善途。(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丁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白话】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书经上说: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友受兄弟,再推广到政治上去.'这就是参与政治了.不然,如何才克参与政治呢?”【解读】 孝、友:人人都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家庭自然和乐。推广到整个社会,政治也就上轨道r.这是古代的理想,在舜的身上或许可以实现.2.22J子臼:“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豌,小车无邪1.其何以行之哉?”【白话】孔子说:“一个人说话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与人交往。就像大车没有接连横木的赖,小车没有接连横木的翅,车子要怎么拉着走呢?”【解读】 秋、»:占代以大车为牛车,小车为马车。车前有横木套住牛马,横木的连接关键分别称为睨与用I。今日难以深究秋粒.只知道孔子以此为喻,说明“信”为立身行世的基本条件。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更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齐,虽百世可知也。”【白话】子张靖教:“未来卜代的制度现在可以知道吗?”孔子说:“股朝沿袭熨朝的礼制,所废除的与增加的,可以知道:周朝沿袭殷朝的礼制,所废除的与增加的,可以知道,以后若有接续周朝的国家,就算历经百代也可以知道它的礼制。”【解读】 世:与代通用,有时指“三十年为世”,有时指“父子相爱为世”,在政治上就是新君即位。因此,这里所问的是十代以后的君主,指其制度而言。 损益:根据前两次的损益,可以推知什么是礼制中不可损与不可益的,再推到世世代代皆是如此”2.24子日:“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白话】孔子说:“不属于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若是去祭祀,就是谄媚,看到该做的事而没有采取行动,就是懦弱。”【解读】 见:古代相伯人死为鬼,因此祖先皆称为鬼.爱享子孙的灵祀.此外,人还各依身份规定,可以祭祀别的鬼神,孔子并未怀疑鬼神的存在,只是强调人为鬼神不应有谄媚与求福之心.这里所批评的两件事,分别是“不当为而为与”当为而不为“,都是人们常犯的毛病.八僧虑第三3.1孔子调季氏八僧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白话】季氏在家庙的庭前,举行天子所专享的八僧之舞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这可以容忍,还有什么是不可容忍的!”【斛读】季氏:指季平子.名为季孙意如,为咎国当权卿大夫,曾把鲁昭公逐出国境,另立昭公之弟为定公。定公即位时,孔子四十三岁。八信:舞名,每僧八人,八僧六十四人,为天子所享之礼乐。诸侯六僧,大夫叫僧,士二僧.季平子以大夫身份而僭用天子之礼乐,无异于礼坏乐崩,天下无道。所以孔子极为不满。此事发生于孔子三十五岁左右。3.2三家者以雍彻。子口:“'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白话】鲁国三家大夫在祭祖典礼中,冒用天子之礼,唱若女雍诗撤除祭品。孔子说:“雍3诗上有'助祭的是诸侯,天子庄严肃穆地主祭。'这两句话在三家的庙堂中怎么用得上呢?”【解读】 三家:古代诸侯有国,大夫有家。瞥国的三家皆为鲁相公的后代,又称三相。桓公传位于庄公,另有庶子庆父、叔牙、季友,其后代分别称为仲孙(后改称孟孙)、叔孙、季孙。“孙”是指桓公子孙而言.由于最初庆父与叔牙皆得罪以死,季友成为宗卿,可立桓公之庙。三家之堂即指桓公之庙。 雍:引自诗经周颂雍。 堂:根据占代庙制,室外为堂,堂外为庭。歌6雍在堂,而舞价在庭.3.3子臼:“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白话】孔子说:“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礼做什么呢?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乐做什么呢?”【解读】仁:就人之性而言,是指真诚的心意以及向善的自觉力垃;就人之道而言,是指人生正途或择善固执:就人之成而言,是指完美的人格。如果这句话要全部说清楚,就是: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懑,不走在人生正途上,又缺少完美的人格,那么礼乐再多有什么用呢?在此,以真诚的心意来解读“仁”字,较为贴切。3.4林放问礼之本。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白话】林放清教礼的根本道理。孔子说:“你提的真是大问题!一般的礼,与其铺张奢侈,宁可俭约朴素:至于丧礼,与其仪式周全,不如心中哀戚。”【解读】 林放:鲁国人,背景不详。 奢、俭:代表两个极端,俭可以避免繁文缈节,比较接近礼的本源,就是我诚的心意。 易、戚:有重外与重内之分。丧礼对真诚心意的强调,更甚于其他的礼,所以孔子特别加以说明,另外,奢与俭无法并取,易与戚却可以兼顾,只是须分本末.或许这就是孔子答第“礼之本”的耍旨吧。这段话显示了孔子“承礼启仁”的基本观点.3.5子日:“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白话】孔子说:“夷狄还知道有君主,不像周朝诸国连君主都没有r.”【解读】夷狄:古代中国人以自己为文明开化者,称四方之族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诸夏:周朝诸国。为华熨文明区。春秋期间,周朝曾经五年没有天子:鲁国曾经九年没有国君。3.6李氏旅于泰山。子谓内有日:“女弗能救与?”对日:“不能,”了日:“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白话】季氏将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他吗?”再有回答:“不能。”孔子说:“呜呼,难道你们认为泰山之神不像林放样懂得礼吗?”【解读】 旅:祭祀的名称,当时的礼规定:只有天子与诸便可以祭祀境内山川。季氏是大夫,祭则僭礼。 内有:冉求,字子有,小孔子二十九岁。列名政事科。 泰山、林放:以泰山之神与林放相比,显示孔子的感叹与深贡。3.77B:“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白话】孔子说:“整子没有什么可争的.如果一定要有,那就比赛射箭吧“比赛时,上下台阶与饮酒,都拱手作礼,互相谦让,这样的竞争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射:占代六艺之一,为男子必学的基本武艺,可用于防身,作战,也是一种娱乐与竞衣项目。因此.关于射,定有明确的礼仪。争:依礼而行,重点在参与人际互动,而不在胜过别人。3.8子更问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0:“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白话】子更请教说:“笑眯眯的脸真好看,滴溜溜的眼真濠亮,白色的衣服就已经光彩雄目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绘画时,最后才上白色。”子星接着说:“那么,礼是不是后来才产生的?”孔子说:“能够带给我启发的,是商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解读】 素以为绚:以素为绚,以白色为多彩,意思是:丽质天生的美女,不必多作装饰,只要穿上素色衣服就很吸引人了。此诗前两句引自6诗经卫风硕人o 绘事后素:古代绘画是先上各种颜色,最后以白色分布其间,使众色突显出 仁卷:礼像白色样,是为了使原有的美侦展现,而不是另外加上特定的色彩。通常人们以为礼是文饰,而忘记这种文饰的设计是为了适当表达人性原有的情意与感受。 起予者:子更不但联想力强,而且理解十分正确,所以得到孔子赞许。3.9子日:“受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股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白话】孔子说:“夏朝的礼制我能叙述,它的后代杞国没有办法证实。股朝的礼制我能叙述,它的后代宋国没有办法证实。这都是资料与人才不缈的缘故。若有足够的资料与人才,我就能证实了“【解读】杞:熨朝灭亡后,子孙封于杞国,积弱不振,多次迁徙。宋:段朝之后,封r宋国,国势也每况愈下。征:孔了博学多识,但是谈到有关历史事实则十分谨慎,总要找到可拈资料与专业人才,然后才卜断语。3.10子曰:“稀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白话】孔子说:“举行裤祭时,从献玉这一步以后,我就不想仔细观看了。”【解读】稀:古代的大祭,有祭天、祭地与祭祖先之分。夫子与诸便各有祭祖先于宗庙的裨,后来周成王.感念周公大谯,特赐其后代子孙在鲁国为周公举行天子的稀祭。演变下来,售国之君也用天子的神祭来祀其父祖,于是形成僭越之举.既灌:稀祭的仪式与献礼既繁且又隆重,“既灌”是裨祭开始不久,献上圭现以迎祖先之灵,这是天子之稀与诸侯之稀相似的部分,但是自此以后的仪式与献礼大不相何。孔子眼见曾君习了僭礼之神祭,不免深感遗憾,所以他说自既灌以后不想看了。3.11或问海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r天下也,其如示诸斯平!”指其掌。【白话】有人请教涉祭的理论。孔子说:“我不知道啊,知道这种理论的人若要治理天下,就好像看若这里吧!”他指着自己的手掌。【解读】裤:神祭界定了人与天、地、祖先的关系,引发人的报本反始之心,只要明白其中的理论,治国就顺理成章r不知:有三种可能性:-、问题太大了,无从说起:二、褚礼已被僭用,说了于事无补;三、孔子真的不知道其中的细节。不知道全部的理论,并不表示不知道这种理论的效果。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白话】祭祀时仃如受祭拧真的临在,祭鬼神时有如鬼神真的临在,孔子说:“我不赞成那种祭祀时有如不祭祀的态度。”【解读】 祭:祭祀的对象是祖先与神明,合称鬼神.前两句意思一样,强调行祭者的虔诚态度。 如:有如,好像。我们不能以“如”字来证明孔子不信鬼神存在,或者说他只偏重人的主观想象.鬼神的存在当然没有具体的形象,但是他们的作用则不能被否定,这是古人祭祀的前提。为了显示这种作用,行祭者必须有斋戒之准备,以求专心与诚意,行军时要虔诚恭敬,这才是“如”字所指的意思。3.13王孙贾问日:“'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白话】王孙贾请教:“'与其讨好尊贵的奥神,不如讨好当令的灶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得罪了天,就没有地方可以献上祷告了。”【解读】 王孙贾:卫国大夫,他以流行的成语请教孔子。般认为,奥指卫灵公夫人南子,灶是指当权大夫弥子瑕。 奥、灶:奥在室内西南角,地位尊贵.灶则负贡饮食之事,较有实用价值. 大:孔了接受周人信仰,以天为至高神明与万物主宰。我们可以说:个人凭良心做事“符合”天意;但不能说:天意“就是”我们的良心。孔子的话清楚指出:我们的祈祷与获罪,都以天为最后的与最富的对象。3.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白话】孔子说:“周代的礼教制度参酌r受殷二代,形成r多么灿烂可观的文化啊!我是遵从周代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