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陈力丹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课后答案全解.docx
-
资源ID:151027
资源大小:38.49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资料-陈力丹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课后答案全解.docx
1答案1 .印刷术的发明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答:(1)印刷术发明之前的信息传播文字出现之后,就产生了超出语言时空范围的信息传播。公元前59年公元330年古罗马的“每日纪闻”,以及中国汉代(公元前1世纪始)的木简“府报”、唐代以后的手抄“邸报”,是人类最早使用文字进行有系统新闻传播的尝试。但是在古代,也只有个别强大的王朝,在拥有较通畅的信息传递系统的条件下,才可能维持这种成本较大的官方新闻信息传播,而且这种文字传播的能量和范围也是很有限的。(2)印刷术的发明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文字虽然保留了语言信息,但是手抄传递的信息无论如何形不成规模,而且手抄的文字一定程度上又变成了一种很容易禁锢的信息。于是,印刷术的发明通常被视为信息传播史上又一座里程碑。能够规模化地复制文字的技术,最早出现于中国,即6世纪的雕版印刷术,这种对工艺要求过于专业化的发明,可以适应宗教教义的传播,但难于在时效上适应真正的新闻传播。11世纪,中国人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对于规模化的信息传播,其重要意义大于雕版印刷术。但是,由于缺乏社会需要,以及原材料无法适用于笔画繁多的汉字等原因,中国在几百年内没有将其用于新闻传播。在15世纪中叶德国人约翰古登堡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欧洲印刷新闻纸流行之后,直到17世纪中叶,中国才将活字印刷用于“邸报”。(3)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古登堡发明欧式印刷术不久,恰好遇上15世纪末的世界地理大发现,于是伴随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人向全球的扩张,印刷术和最初简单的新闻公报式的新闻纸传到了全世界。如果没有16世纪开拓世界市场、文艺复兴运动对于信息传播需求的急速升温,可能古登堡这位普通印刷业主的发明也会遭到毕昇的境遇。但是,古登堡是幸运的,他客观上成了自由交流思想的化身,因为印刷术使得信息得以规模化地传播,禁锢信息的政策遭遇到信息公开的挑战。欧式印刷术为现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做了技术上的准备。但是现代新闻传播业的出现,还需要多种因素共同发生作用,才可能出现并持续下来。2 .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最早产生的五个相互依托的原因。答:现代报刊是现代新闻传播的第一种载体,最早出现于欧洲,然后缓慢地推向全世界。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产生的原因,在于以下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1)世界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的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因此造成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这是一个大环境背景,如果没有这个背景,欧洲中世纪的地中海贸易和北海贸易仍然会继续下去,意大利仍然是地中海贸易的中心地带,中世纪的手抄新闻仍可以大体满足商人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但是,当大批商人转向全球贸易时,简单的手抄新闻显然不够了。市场经济向全球的拓展,形成了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2)此时,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成一片的文明地区,地理上进行贸易的关卡减少,传递信息的障碍也随之减少。任何规模化的新闻传播都需要畅通的渠道,而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封建割据,商品流通极不方便,当然信息的流通同样也受到阻碍。15世纪至16世纪,正是欧洲大陆王权削减诸侯势力的高涨时期,平民为了自身贸易的利益,大多站在王权一边。相对统一的国家,提供了商品相对自由流通的空间条件。尽管这一过程是渐进发生的,但割据减少的趋势,对于现代报刊来说,无论如何是一个必要的生存条件。(3)六个主要的欧洲民族(意、西、葡、德、法、英)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形成了各自的标准语言和文字,奠定了规模化新闻传播的语言文字基础。在意大利,由于但丁、佩脱拉克、薄伽丘、马基雅弗利、博雅多等著名大家的作品,使用的都是托斯卡纳方言,通过他们作品的传播,这种方言便自然而然地逐渐成为意大利通行的标准语;在西班牙,由于西班牙戏剧和塞万提斯小说采用的都是加斯梯里亚方言,于是通过戏剧和小说的广泛传播,这种方言逐渐变成了西班牙的标准语;葡萄牙由于出现传播广泛的卡蒙斯的叙述诗卢兹之歌,于是他的作品的语法结构和语言成为葡萄牙的标准语;德国16世纪在席卷全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用低地德语翻译的圣经,以及他创作的一些赞美诗广泛传播,使得德语获得了以这些作品为依据的标准语;法国文艺复兴运动中拉伯雷、蒙田等大家的作品采用的都是北方法兰西语,于是这种语言替代了南方法兰西语成为法语的标准语;英国作家乔叟、戏剧家莎士比亚等的作品,使得当时不完善的英语有了自己的标准语形式。报刊的规模化传播,至少需要在一国或一种民族语言的使用区域内,采用通行的标准语,而相对应的文字又要以通行的标准语作为前提。当这些条件具备时,规模化的报刊生产和传播才成为可能。(4)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条件。这个发明本来适应宗教传播和德国宗教改革酝酿时期的需要,但恰好与世界地理大发现衔接,于是它先是成为大量传播圣经的技术条件,接着又成为全球性新闻传播的必要技术条件。(5)文艺复兴后,文化从僧侣阶层的垄断下逐步解放出来,转向世俗社会。从而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定的读者群。这五个条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没有第一个大背景条件,单独的其他条件都不可能造成新闻传播的规模化;而其他四个条件,缺少任何一项,都可能使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难以为继。3 .现代报刊从欧洲发展到全球的三个历史环节。答:现代报刊的起源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点”,不如说是一个在全球的历史发展过程。因为现代报刊从欧洲传播到全球,历经数百年,只有当全世界主要国家都出现现代报刊,这个起源的过程方可说结束。现代报刊从起源到遍布全球的“过程”,表现为三个发展的环节:(1) 15世纪中叶德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出现印刷新闻纸。就传播内容和简陋的程度而言,印刷新闻纸应看做是中世纪的新闻传播类型。但是,由于恰好赶上了不久后世界新航路的发现和开通,于是原本属于中世纪的新闻传播与未来的现代报刊直接联系了起来,成为现代报刊起源的第一个环节。(2)整个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商业民族在全球的经商中,无意中传播了欧式印刷术和简单的公报式的报纸,构成了现代报刊起源的第二个环节。(3)从17世纪开始,英国作为工业民族逐步替代了西、葡、荷等国,有目的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发展工商业,传播西方文化,将报刊移植到世界各地。只是在这个时候,新闻传播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直到17世纪末,社会才具备让大众知晓信息的条件,这是因为,“只有当信息定期公开发送,也就是说能为大众所知晓的前提下,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可言。”18世纪至19世纪,现代报刊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完成了起源的全过程。在这里,德国中世纪的印刷新闻纸是最初的源头,16世纪三个欧洲商业民族在全球的贸易是一个不可超越的历史过渡,最后才发生以英国为主的将现代新闻传播业移植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文化传播过程。4 .西方报刊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答:西方国家的新闻传播史虽然各有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发展特点,但是多数国家报刊发展的历史,都经历了较为明显的依次发展的三个阶段。(1)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现代报刊出现于欧洲中世纪末期,因而在报刊诞生的时候,便受到王权的直接控制,或直接由政府部门创办报刊(例如1665年时的英国、1702年时的俄国),或者特许少数王权信任的出版商出版报刊(例如1631年时的法国),对报刊内容实行书报检查;同时严格查禁其他非官方的出版物。在殖民地,则由殖民当局代表王权行使书报检查。这个时期封建王朝对报刊内容的检查,主要是禁止报道和讨论与本国政治相关的问题,禁止对官员的批评,禁止一些当时宗教道德不允许报道的内容,而对于外国的政治新闻,只要不涉及本国政治,一般允许报道。(2)新闻自由条件下的“党报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包括临近革命前夕的短暂时间)和革命成功以后的一段或长或短的时期,由于国家的基本政治体制、许多具体政策尚未确定,各阶级和各利益群体都要为自身赢得更多的革命果实而进行宣传活动。在结社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条件下,人们的热情集中在政治问题上,政党活动极为频繁。在这种情况下,政党报刊成为报刊的主体,即使是商业性的报刊,也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投入到各自选择的政治宣传和讨论中。(3)“商业报刊时期”(又称自由报刊时期)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大规模地出现廉价的大众化的报刊,是商业报刊时期到来的标志。此前的报刊属于党报时期,此后或者很快进入商业报刊时期(例如美国),或者从党报时期的发展顶点走下来,逐渐转向商业报刊时期(例如法国)。此前,报刊主要被看做一种事业;此后,报刊主要被看做一种产业。历史上,有的西方国家的政党报刊和商业报刊并存的时间较长,甚至公营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也一度实际上被各政党分别掌握(例如意大利、法国),但是政党报刊的衰落和商业报刊的兴起,包括政党不再控制公营广电,到20世纪下半叶形成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在有些西方国家,由于政治斗争的反复,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出现过几次交替。无论如何,到20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西方国家已经完全进入了商业报刊时期。5.网络传播将对人类的信息交流模式产生的影响。答:(1)网络传播的出现是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它动摇了原有大众传播的基本形态,对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模式已经并且还将持续发生着深远的影响。(2)与人们期待广播电视能把信息最快速最广泛地传递给受众不同,对于网络传播,人们更为看重的是它有别于以往大众传播的特点:交互性、融合性。(3)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使得处于电脑终端的每一个人在理论上具有同等的权力在接受的同时也可以传播信息。大众传播时代泾渭分明的受众和传播者角色,开始变得模糊不清。越来越多的个人热衷于在网络平台上发出声音,有的还在网络上经营着一块属于个人的空间个人网站、博客、播客或是其他形式的网络空间。这些被称为“自媒体”的传播者有的具有很强大的传播能量,与传统媒体比起来也毫不逊色。在网络传播时代,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必须适应的一个转变是,非专业的新闻传播者正在新闻生产领域进行着一种从边缘向中心的渗透,他们与专业机构的交融必会越来越紧密。当然这种趋势也存在一些问题:缺少了专业化机构的保证,该如何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品质?(4)网络传播兴起之初,种种关于互联网将替代传统大众媒介的预言一度非常流行。几年之后,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把互联网视为替代传统媒体的某一种新的媒体(“第四媒体”),这种表述并不科学。互联网并不是一种提供某种信息的媒体,而是一种信息平台。在数字化传播技术的支撑下,所有的传播信息都可以转化为计算机可读的形式,这就促使了各种媒体形态的融合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的网络版,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也在某些方面转化了传统大众媒介的特性,让它们变得更有交互性,如个性电视的出现。所以,与其说互联网是代替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毋宁说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使得人们步入了多媒体融合的新时代。(5)当然,技术的革新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并非是一种必然。一些持“计算机乌托邦”观点的人曾经希冀在“信息社会”中,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目的和志愿行动,而“信息社会”就是一个人人自主参加的多中心的自主的共同体。但是,这种对于自由的信息传播的乐观想象,却一次又一次被种种更新的操控技术打破。信息传播的自由,其实就是在这种打破控制、操纵控制、再打破控制的循环往复中扩大的。此外,网络传播固然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传播能力,但在信息高速路上也充斥着无数无用的和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何鉴别和筛选出真正有用和有价值的信息也日益成为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6)21世纪,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媒介形态变化无穷,几乎隔不了几个月就会出现一批新名词。可以肯定的是,数字化媒体的网络正越来越深地渗透进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我们也正大踏步地朝着“信息社会”进发。在未来,传统新闻传播模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信息社会”能否带来更多的传播自由?在全球化的信息流通中,各种不同政治体制和不同传统文化的国家,多大程度上能够认同?是否存在信息帝国主义?答案在未来的发展中,但也在历史中。辩证法有一个著名的原理,即历史与未来两极相通。2答案1,欧洲国家的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四个地区,以及它们各自的特征。答:世界现代新闻传播业是随着市场经济向全世界的拓展而发展起来的,因而欧洲是世界现代新闻传播业拓展到世界各个角落的起点。(1)欧洲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一些差异,可以被划分为四个地区:西欧和部分中欧工业发达国家,包括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爱尔兰、卢森堡等西欧国家,以及中欧的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北欧诸国,包括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冰岛等国。地中海沿岸的其他工业化国家,包括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国。苏联在欧洲的各加盟共和国以及欧洲中部和南部的原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六国、阿尔巴尼亚等国。(2)四个地区各自的特征:第一个地区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步早、发展迅速、对世界影响巨大。德语区诸国和荷兰、比利时(当时是一个国家)是最早流传印刷新闻纸的地区,但是德语区长期处于专制统治和诸侯混战的状况,荷兰作为商业民族缺乏工业发展的基础,新闻传播业长期形不成规模。而英国,由于工业革命奠定了其稳定发展的基础,现代新闻传播的出现虽然略晚于海峡对岸的荷兰、德国,但是发展迅速,很快就得以领导世界新闻传播新潮流达一个多世纪。法国由于18世纪至19世纪接连不断的革命、复辟、政变,造成新闻传播业经常出现“断代”现象,因此影响了其发展进程,但是其每次革命,都对周边国家输出了不少启蒙思想,包括新闻自由的理念。无论如何,这个区域,特别是英国、法国,作为欧洲工业革命和政治变革的中心地带,其确立的新闻自由体制对于欧洲其他地区,甚至全世界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新闻传播业的恢复和发展很快。现在除了英、法、德三大国外,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瑞士等都是新闻传播业十分发达的国家,只有爱尔兰的新闻传播业相对弱些。卢森堡虽是弹丸之地,却通过发展广播电视业而成为欧洲的媒介大国。卢森堡通过输出资本,拥有的广播电台、数字化卫星电视台覆盖欧洲,成为欧洲电子媒介业的一个中心。第二个地区的新闻传播活动和平渐进、内向发展,水平很高但对世界影响不大。第二个地区受到西欧工业革命和政治变革的影响,且由于地理上偏于一隅,除了瑞典、丹麦之间,以及瑞典和芬兰、挪威之间存在一些不大的民族矛盾外,各国内部的矛盾较为缓和,因而基本以和平、渐进的方式接受了现代民主体制和现代人权观念,没有发生激烈的阶级斗争。这些国家的新闻传播业不仅较早地采纳了新闻自由的体制,而且制定新闻业职业道德守则和新闻评议制度也早于英、法等国。由于它们以内向发展为主,自成一体,其新闻传播业对世界的影响较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北欧各国的主要执政党是社会民主党,长期实行福利主义政策,因而人民生活水准较高,文化教育程度也高。北欧诸国严寒时间较长,公众养成在室内阅读的习惯。为防止媒介的过度垄断,各国均以不同的形式对弱小报刊给予补贴。这些国家的报刊为节约费用大多采用送报合作制,使得偏远地区的读者也能及时看到报刊。这些国家每千人拥有报纸的份数平均达500多,成为世界上报业最发达、但对外影响力很小的一个独特的地区。第三个地区新闻传播活动萌芽较早。但长期发展较缓,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第三个地区曾经在中世纪末期活跃着地中海贸易,并且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地带,因而中世纪的手抄新闻较为发达。但是,意大利随着欧洲贸易从地中海向全球贸易的转移而衰落;希腊古代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文明,然而在随后的IOOo多年里一直是许多强大王朝的附属;西班牙、葡萄牙作为商业民族,借助地理大发现而在16世纪的商业贸易中称霸世界,17世纪败在工业民族英吉利之下而逐渐衰落。这些国家由于长期处在本国或外族的专制统治下,虽然现代新闻传播萌芽较早,但自身的工业革命出现较晚,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相当缓慢。意大利在19世纪中后期实现统一,出现较大的商业报刊,再历经法西斯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进入新闻业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现在北部工业区的新闻传播业十分发达,南部较弱。西班牙、葡萄牙经历了无数国内的矛盾冲突,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进入较完善的民主制阶段。因而,西班牙、葡萄牙的新闻传播业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家进入民主政治、经济腾飞的同时,在最近30多年内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希腊19世纪上半叶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后,历经多次战争和军事政变,国内政治动荡了许多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进入文官统治的相对稳定时期。所以希腊的新闻传播业,相对较弱。第四个地区新闻传播活动历史上受专制主义影响较大,发展不快。经过20世纪90年代政治制度变革的混乱阶段,现已逐步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第四个地区的西部诸国,虽然较早就出现了现代新闻传播的萌芽,但由于经济不发达,又长期受到宗主国的压迫,民族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也不够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些国家纷纷独立,其政治体制复杂多样,不论是形式上的民主制还是直接的君主制,专制成分相当大,虽然这些国家的新闻传播业大多是民营,受到的政治压迫依然较为直接。东部即沙皇俄国,则一向是以专制统治著称的欧洲最后一个封建堡垒,其新闻传播政策是典型专制性质的。沙皇在1917年二月革命中被推翻。在经历了半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后,1917年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苏维埃俄国,1922年在此基础上形成联盟国家苏联。1925年以后,苏联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主义新闻体制,消灭新闻传播的私有制,实行执政党和国家行政高度统一的政体,除了中央级的媒介外,再按横向的社会构成和纵向的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系列媒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以西诸国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也很快效仿实行苏联式的新闻传播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瓦解,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此同时,苏联以西诸社会主义国家也放弃原来的政治制度。这些国家的新闻传播业经历了一段转变体制的混乱期,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开始逐步趋向较为稳定的新的自由主义体制。其中转变相对顺利、新闻传播业发展重新获得稳定的典型国家是波兰。这一地区最大的国家俄罗斯联邦,其新闻传播业的稳定经历了较长的时间,现在基本趋向稳定。2,现在欧洲新闻传播业的总体特点。答:现在欧洲新闻传播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世界日报发行量最为集中的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欧洲的报业依然是世界报业发展的重心,其日报发行量是世界日报发行量的大约40%。多数国家每千人拥有报纸份数超过250份。根据一些传播学者的假设,每四人拥有一份报纸的国家即可算达到报纸发行的“饱和”,欧洲属于这样的地区之一。(2)收音机和电视机几乎完全饱和的地区之一欧洲每三个人就有两台收音机;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已经达到100%。(3)政党报刊基本消失,让位给完全的商业报刊时代欧洲除第四个地区外,多数国家的报刊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政党报刊与商业报刊并行发展的时期。英国19世纪中后期基本结束党报时期,进入商业报刊时期。法国、意大利的政党报刊在20世纪80年代影响已经微乎其微。意大利的几个主要政党一度分别掌握公营广播和电视的几个台,随着政党本身的瓦解,这种现象也消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政党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很快变得十分微小。北欧诸国的主要报纸在20世纪80年代后,政党色彩也明显地减弱了。第四个地区的新闻传播媒介,1990年前后都是国有事业,由执政党或国家行政机构直接掌握。随着这些国家政治体制转向自由主义,民营报刊业很快占主要成分,政党报刊迅速萎缩。(4)广播电视大多实行公营与民营并行的体制自1927年英国对广播实行单一公营体制以后,除第四个地区外,欧洲主要国家大多追随其后,也采取了这种单一公营体制,但具体的管理形式各有自身的特点。在欧洲的第四个地区,广播电视业也形成不同程度的公营与民营两个系列竞争的局面。目前,公营广电面临着民营广电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发展的困境,已经引起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欧洲的广电公营与民营并行的体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较大。日本、韩国、印度(一定程度上)、南非、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实行的也是这种体制。由英国BBC开始的这种体制,造就了一种介于国营和民营之间的媒介体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既不属于国家所有,也不属于个人所有,而属于社会所有。其经费来源主要靠收听费、收视费和公司的其他经营收入;另外,议会或政府拨一点钱,社会上筹集一点钱。公营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一般不播广告,以防止受控于财团利益。各国政府或议会对它们有一定的监督权,或任命董事会主要负责人的权力,但政府或议会不得干预其具体的工作。其工作由社会人士、部分政府或议会委派的人士、新闻工作者代表组成的董事会负责。各国这类公营广电公司的具体情况差异很大,但大体的方面如上所述。3 .英国广播电视公营,以及后来公营、民营并行的体制对欧洲国家和世界的影响。答:1922年11月14日,马可尼公司联合另外五家电器制造商,集资组建英国广播公司播出节目,是英国面向公众广播的开端。当时的目的是为推销收音机。节目内容有文化、社会服务,第二年增加了新闻节目。该公司的广播节目不播送广告,收听费用通过收取收音机附加费和执照费来解决。这些做法一旦形成传统,对后来英国的广播体制产生了长时间的影响。(1)英国国会鉴于广播对社会的影响重大,决定采用公共企业的形式经营广播事业,使之既不为私人占有,又不为政府直接控制。从1922年元旦起,由英王发布“特许状”,将民营的英国广播公司改组为公共机构英国广播公司,授予它在全国经营无线电广播的特权。公司最高领导机构是理事会,由政府提名、国王任命。重大传播政策、财政、人事问题,由理事会和理事会任命的总经理共同讨论解决。BBC不播广告和付费节目,经费来自收音机的附加费、每年的执照费和政府津贴。1932年BBC开设对外广播,起初只有英语,后来发展到使用39种语言广播。1977年,广播收听费停止征收,而改为只征收电视收视费。这项收费占BBC经费的约40%,支持BBC的经费还有该公司所属企业公司商业经营的收入,以及政府的拨款。(2)电视台的诞生,独立电视局、进而独立广播局的建立。1930年BBC在考文垂播出有声电视图像,内容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花言巧语的人。1934年英国为发展电视建立电视委员会。1936年11月2日,设在伦敦亚历山大宫的BBC电视台正式定时播放节目,1937年5月,转播英王乔治六世加冕典礼引起轰动。1939年9月1日晚间,电视节目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中断,1946年6月,BBC电视台恢复正常的电视节目播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社会对电视的需求急遽发展,1953年起,英国的电视观众超过了广播听众。1964年,BBC建立第二电视频道。随着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战后英国就打破广播电视的垄断展开了多年的争论。1952年续签BBC新的特许状,仍然授予它12年独占广播的权力。作为一种让步,1954年8月,国会通过电视法案,允许开办民间商业电视台,组建独立电视局负责管理。1955年9月,英国第一家商业电视台伦敦电视台开播。又经过18年,即1972年,国会才同意开放商业广播电台,于是独立电视局改为独立广播局,简称IBA,这里的“广播”是广义的,包括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广播。1973年10月,英国第一家商业广播电台伦敦广播公司开播。(3)独立广播局的撤销,真正形成公营、民营两大广播系统。随着欧洲各国商业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迅速发展,英国上下要求改革现有的广播体制的呼声不断。1991年初,独立广播局被撤销,分别建立独立电视委员会和广播管理局。这是两个带有行政立法和纯粹行政管理的机构,负责颁发电视台和无线广播电台的许可证、制定相关的行政法规和监督其执行。这一重大变化的要点在于,原来的商业台在发射设备和业务上受控于独立广播局,节目制作与各台分家,各台无法真正独立,实际上不允许出现全国性的商业台。现在各个民营商业台在设备和业务上可以独立运行。1992年,英国第一家全国性的民营广播电台开播。4 .论出版自由和论自由的出版背景和主要观点。答:(1)论出版自由背景英国大革命是英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激荡时期,新闻政策变化很快。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国会选举中取得胜利,1641年6月5日,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被取消,7月5日,星室出版法庭被取消,出版得到完全的自由。各种限制出版的禁令被大革命冲垮后,由于出版的混乱无序和批评国会的言论急遽增多,1643年6月13日,在当权的长老派的主持下,国会恢复了出版特许制度,并成立出版检查委员会,出版物在半年内锐减了70%O英国政论家弥尔顿在此后出版了两本未经许可的小册子,因为这件事,他于当年11月24日被国会出版委员会召去质询,于是产生了他的著名演说辞论出版自由,这篇演说辞1644年底以小册子的形式正式出版。需要说明的是,弥尔顿本人是国会议员,虽因此事被叫去质询,但没有受到处分。主要观点a揭示书报检查制度中存在的无法解开的矛盾,从而说明人在接受智慧方面应有的“知”的权利。他反诘道,如果一本坏书对读者是不适宜的,那么就可以信赖检查官本人不被腐蚀吗?书不在好坏,而在读者。一个蠢人拿不拿书都是笨蛋,我们没有理由因为要限制蠢人而剥夺聪明人增加智慧方面的便利条件。b.强调革命者绝不能因集团利益而自食诺言,重复封建王朝钳制出版的政策。国会议员大都由于参加了革命而当选,于是弥尔顿对他们说:“你们自己英勇而又指挥如意的谋划给我们带来了这种自由,它解放了、扩大了并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见识。现在除非培育我们的诸位议员对于纯正自由的爱已经不如往昔,否则就无法使我们在能力、知识和追求真理的热情上倒退。我们可能再变成诸位当初所发现的那种愚昧、粗暴、拘泥而奴化的情况,但那时诸位就首先必须变成旧统治者一样的暴虐、武断和专横。”c.首次明确提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权利。他呼吁,“让我有自由来认识、发抒己见并根据良心作自由的讨论,这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2)论自由背景当英国的新闻出版自由在法律上确立、人们可以自由无阻地报道事实和发表言论之时,一个新的问题便凸显出来,即多数人的意见有可能以其拥有的现实力量压制少数人意见的发表,这个问题并不是由法律规定的,但是在自由的环境中,实际上会造成新形式的不自由。主要观点密尔于1859年出版的这部著作及时,总结了法国大革命的教训,提醒人们注意防止“多数人的暴虐”。他担心,对自由的威胁现在并不来自政府,而是社会上多数人不能容忍非传统的见解,他们对持不同意见的少数人投以怀疑的目光,以人数上的优势压制和整肃少数人。他认为实行言论自由的政策对社会是有利的。人们的言论中必然会有正确的和错误的。如果这些意见涉及社会利益而不让它表达出来,那么,倘若它是对的,社会就失去纠正错误的机会,倘若它是错的,社会也失去在真理与错误的冲突中使真理更加清楚的机会。“假定全体人类减一执有一种意见,而仅仅一人执有相反的意见,这时,人类要使那一人沉默并不比那一人(假如他有权力的话)要使人类沉默较可算为正当。”密尔的论自由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5 .英国新闻自由得以确立的历史进程。答:英国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实际上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1)争取出版自由,反对出版特许制度从1528年起,历任国王对出版业实行了一系列管制措施,其中主要包括两项:建立皇家出版特许制,最早起于1530年;在这一制度的基础上,于1557年建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这是最早的官方控制的出版同业公会,出版成为一种特权行业;建立皇家出版法庭,最早起于1570年,严厉惩罚各种印刷品对政府的批评。当英国出现现代新闻媒介的雏形时,便处于这种严格的出版管制之下。英国大革命是英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激荡时期,新闻政策变化很快。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国会选举中取得胜利,1641年6月5日,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被取消,7月5日,星室出版法庭被取消,出版得到完全的自由。各种限制出版的禁令被大革命冲垮后,由于出版的混乱无序和批评国会的言论急遽增多,1643年6月13日,在当权的长老派的主持下,国会恢复了出版特许制度,并成立出版检查委员会,出版物在半年内锐减了70%O英国政论家弥尔顿在此后出版了两本未经许可的关于离婚的小册子,因为这件事,他于当年11月24日被国会出版委员会召去质询,于是产生了他的著名演说辞论出版自由,这篇演说辞1644年底以小册子的形式正式出版。(2)争取报道和评论政治新闻的自由1660年,国王查理二世(16601685)复辟,在三年内陆续恢复了他父亲时代钳制出版的一系列政策,重新宣布不经许可不得报道国内政治新闻的禁令,另外两家周刊被特许替代了克伦威尔时期的两家刊物,他还于1663年任命了王室新闻检查官。冲破禁止报道和评论国内政治新闻的禁区,是“光荣革命”后英国报刊争取新闻自由的重要斗争目标。1771年以后,国会对报刊报道和评论政治新闻采取了默认的态度。1803年,国会允许记者在后排旁听;1831年,增设记者席,因此出现了记者是国会“第四等级”之说;1868年国会通过法案,承认记者报道和评论国会新闻不属诽谤罪。1907年,英国国会自设新闻处,专门负责国会新闻发布的事务。(3)争取经济意义上的新闻传播自由,即反对知识税从1712年起,英国政府开始对报刊征收“知识税”。知识税包括印花税、广告税、纸张税,以及后来增加的报纸副刊税等。政府通过不断完善这种税收政策,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达到了控制报刊的目的。这种通过经济手段对新闻业的控制,较之强行的直接干预,应该说还是一种进步。但是它一开始就是新闻传播业发展的沉重负担,实行半年,就有一半报刊因无法承受赋税而被迫停刊。反抗知识税的斗争在英国持续了百年。其中较早的是17441745年出版的日报便士伦敦邮报,该报拒绝缴纳印花税持续出版约300天,因价格低廉和刊登的新闻较多,人们疯狂抢购,引起很大的震动。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廉价报纸。后期较著名的廉价报纸是1830年1月由亨利赫瑟林顿创办的穷人卫报,该报公开抵制知识税,坚持出版了五年,表达了英国工人阶级对这个问题的态度。随着新闻传播产业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出于商业利益,报业主们的反抗呼声愈烈。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下,各种对报刊征收的税金开始逐步减少。1853年广告税被废除,1855年印花税被废除,1861年最后一项知识税纸张税被废除。由于英国的法律属于海洋法系,所有限制新闻出版的法律被废除即意味着英国新闻出版自由的最后确立。6 .英国第二代、第三代大众化报纸的形成,以及它们各自的风格特征。答:1855年6月30日,英国废除了知识税中最主要的印花税,英国的报刊业迫不及待地发生着重大变化,这一年许多报纸转变为便上报,新创办的报纸几乎是清一色的便士报。在已经得知即将废除印花税之时,地方城市的设菲尔德每日电讯报于6月8日创力、,每份1便士,是为英国第一家便士报。该报并不成功,但它标志着英国大众化新闻传播业的开端。(1)以“三每”报为代表的具有英国特色的大众化报刊英国大众报刊的初创阶段主要是模仿美国大众报刊风格。积累了二三十年的经验以后,英国传统风格、美国大众报纸的风格与现实英国大众的兴趣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英国特色的一批新的大众报刊,其代表是“三每”报。英国新闻工作者哈姆斯沃思总结以往大众报纸的经验,认为应当根据英国的传统,办一份既高雅、温和又接近大众的报纸,他于1896年5月4日创办了每日邮报,定价半便士。报纸提供的新闻相当全面而丰富,文字简洁,标题生动但不煽情,精编、易读是该报处理新闻的中心政策,读者对象不仅包括下层大众,也涵盖中产阶级,创刊号新创39.72万份的当时世界纪录。该报在以后的50年内连续发行欧洲大陆版、各种越洋版,1947年的发行量达到208万份。1900年,又一位英国新闻工作者皮尔逊创办每日快报,成为每日邮报的主要竞争对手。该报适应英国较为年轻的一代人,使美国风格英国化。1930年起,该报发行量超过了每日邮报,成为当时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1947年达到386万份。1903年,哈姆斯沃思再创办每日镜报,这是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小型报纸。第一年不成功,第二年改为半便士画报后获得巨大成功。该报1947年的发行量达到370万份,1951年一度发行量500万份,当时居世界第一位。(2)当代英国的新型大众化报刊阶段20世纪初形成传统的大众报纸,在更新一代的英国读者面前显得老气横秋。尽管“三每”报仍然保持着相当数量的读者,但是从60年代开始,富于视觉冲击和内容更加煽情的新型大众化报纸成为读者新宠,其代表便是星期日报纸世界新闻报和日报太阳报。前者创办于1843年;后者创办于1912年,原名每日先驱报,换了几任老板后于1964年改名太阳报。1969年,澳大利亚报业主鲁伯特默多克买下了这两家报纸,将太阳报改造为面向下层公众的报纸,刊登的消息短小,较多地报道下层民众的生活,社会新闻很多,进一步加强娱乐性,也有一些色情内容,发行量从几十万份急遽上升到400万份,成为英国也是英语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世界新闻报集中报道一周以来的体育新闻、黑色与黄色新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冲击视觉,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发行量达到500万份,成为英国和英语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周报(星期日报纸)。7 .泰晤士报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对世界报业发展的影响。答:泰晤士报于1785年元旦创刊,原名每日环球记事报,创办人约翰沃尔特。(1)泰晤士报的历史发展过程沃尔特原是伦敦的煤炭大王和一家保险公司的老板,因业务逆转而另辟财源,买下一项新式排字机专利。为使用和推广这项专利而创办这家报纸做广告,所以该报头版持续很多年都是广告。沃尔特也接受政府的津贴,但不多,每年300镑。由于他在言论上批评过国王、约克公爵、司法大臣等,因此数次被罚款、监禁和戴枷示众。1788年3月报纸改名泰晤士报,并逐渐在当时伦敦的9家日报中高人一筹。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英国对这方面的新闻需求急遽上升,数年内泰晤士报派出的记者及时报道了革命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从而在英国形成良好的声望。1803年,与沃尔特同名的次子接掌报纸,不再接受政府津贴,从而泰晤士报成为独立报纸。沃尔特第二于1808年试行总编辑制,1817年确立这种制度,任命巴恩斯为总编辑。过去由于报纸规模小,报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