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蔡尚伟广播电视新闻学知识考点.docx
第一章广播电视新闻的职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实现的平台Il”与世界最近的职业”新闻职业常常被人们称为“与世界最近的职业"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感知世界变化时间最快;(2)接触世界空间最广;(3)与事件现场距离最近;(4)观察世界角度最全。2.人生阅历的丰富性(1)接触的社会层面丰富;(2)工作经历和境遇丰富;(3)知识和技能丰富。3.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经济地位(1)经济收入的组成一般而言,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工资、奖金、额外收入。(2)经济收入的数量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经济收入在社会中属于较高层次。除了具体的经济收入之外,年轻就是最好的财富,因为年轻也就意味着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4 .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社会地位在西方国家和中国,由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各方面的差异,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社会地位有所区别,但总体而言都处于较高的地位。(1)西方国家广播新闻工作的社会地位在许多西方国家,包括电台、电视台在内的新闻媒体往往被称为“第四权力这种说法有着其深厚的政治文化背景:自由主义的政治文化奠定了新闻权利的基础;法律从制度上保证和强化了新闻的权利。(2)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社会地位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社会地位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执政党对新闻事业的重视;法律对新闻工作的支持;民众7寸记者的普遍认同。a记者的工作使民众能够有充分的知情权,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掌握各种信息或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一社会价值的体现,也使民众对记者产生了信任和尊重。b.社会有些民众由于遭遇到某些困难,会对生活产生一些不满情绪,而记者的一些报道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提供了言论的平台,使得他们的声音能够传递到整个社会。5 .个人社会理想的实现途径(1)职业的基本社会价值从逻辑上看,广播电视新闻首先是一种社会分工,从这点上来讲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与其他职业并无区别。工作者都是通过参与社会劳动来对整个社会作出贡献并获取一定的回报。在这个层面上,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体现的是其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即让人们知道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这也是工作中的基本任务。(2)职业的深层社会价值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在其社会分工的本质属性之上,还有一个更为高尚的社会价值指向。新闻媒体的无所不在,决定了它的强大力量,而人们可以在向终极目标前行的过程中借助这些力量来实现个人的社会理想。二、社会对广播电视新闻的需要人类需要“新闻”的原因(1)新闻的定义“新闻”一词,其含义很多,内容很不确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泛指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切新闻事物、现象。这是一种对“新闻”的广义的理解。指与新闻传媒的传播活动相关联的事物、现象。这是一种对“新闻”的次广义的理解。专指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的这种行为本身。这是对“新闻”的一种狭义的理解。(4)特指新闻媒体上所报道的那些属于消息类体裁的东西。这种“新闻”实际上是指消息。这是对“新闻”的一种最狭义的理解。(2)人类需要新闻的原因新闻的起源只要有人与人交往的存在,人与人之间就需要沟通与交流一方未知的事实的信息。在人类出现后,原始人的肢体语言、手势就是一种早期的传播新闻的方式。语言和文字出现,诸多信息都通过这两种符号来传播。无论是老百姓之间的日常交流还是官方的“命史采诗谣,以观民风I都包含了,新闻”的要素在其中。因此,“新闻”是古已有之。新闻的功能和作用拉斯维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传播的三大功能: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后来的美国社会学者赖特又在这基础上补充了“娱乐”的功能,新闻作为一种传播方式也同样具有这些功能。2.新闻对不同个人的意义(1)对于个体传者的意义新闻对于传者个人的意义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层次:赚钱以得温饱(生理需求);有稳定的工作、居住场所(安全需求);有自己的人际关系圈和朋友(从属和爰的需求);有同事、受众对自己的尊重(尊重的需求);有各种社会理想的实现(自我实现的需求)。(2)对于被传者的意义通过正面宣传的新闻,被传者就能够以一个良好的形象为人们所了解认识;通过负面的新闻报道,被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就会下跌,甚至身败名裂;正面和负面影响都是相对的,有的新闻报道也会带来适得其反的宣传作用。(3)对于受众的意义了解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情;满足自己的个人爱好,或者将看新闻作为一种休闲;掌握对学习、工作、生活有用的信息。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受众对新闻会有一些特殊的需求。例如新闻学、传播学的研究者希望从新闻中获取研究的素材。2.新闻对国家和社会机构的意义(1)新闻对于国家的意义对于国家而言Z新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对内提高国家凝聚力。新闻对于国家内部的意义就是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国家凝聚力,维护国家的稳定、团结。对外树立国家形象。由于新闻宣传机构具有一定权威性,它对一个国家的描述与刻画,直接影响公众对此国的认识、看法和态度。(2)新闻对于社会机构的意义新闻对于一般行政、事业机构的意义a.政府部门和其他事业单位为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需要通过新闻来树立良好形象和传达政策;b.新闻也是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的工具。新闻对企业机构的意义a.企业需要通过新闻获取信息;b.新闻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宣传作用。新闻对于电台、电视台的意义a.新闻可以吸引不同层次的受众,进而为电台、电视台带来经济效益;b.新闻的社会监督功能可以为媒体树立权威性,进而增加其社会影响力,提升社会地位。三、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制约、局限与挑战(1)新闻法规、宣传纪律的制约。(2)经济效益的压力。(3)工作中的诱惑和干扰。(4)对个人健康和生活的影响。(5)可能遭遇的各种危险。四、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中的伦理问题(1)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职业道德社会行业分工的职业道德要求,即媒体应该给社会提供真实、平衡的报道,以与社会其他行业进行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交换,与此相应,记者就应该坚持新闻真实性和公正、平衡的立场。圆满完成各环节工作任务的职业道德要求,包括采访中的诚信要求(如信守约定的时间)、采访中的团队协作要求等。树立记者形象的要求,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记者有必要在媒体内部和社会上树立起记者的良好形象,如在采访中保持谦虚,尊重他人等,以促进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顺利展开。(2)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中的伦理问题新闻造假新闻造假是指新闻工作者刻意歪曲事实或者对消息来源的真实性不加核实而产生的虚假的新闻报道。它与假新闻有所区别,后者还包括了由于各种非主观因素造成的新闻失实现象。新闻造假现象主要是由于媒体或记者本身的主观原因造成的,这对新闻媒体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产生新闻造假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a.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新闻媒体对时效性、可读性的考虑,超过了对真实性的重视。新闻界有一条规则:新闻报道必须经过与所报道的事件或人物无关的、独立的、两个以上的来源证实,才能被认为“大致准确"才能在新闻写作中引用。这条规则也称为“三角定位法”。有不少新闻造假现象都是由于记者或编辑对“假新闻”缺乏核实引起的,本来都很容易避免,但是出于追求轰动效应、“抢新闻”的考虑,有些传媒宁愿先登出来再去追踪求证,虽然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达到了,但违背了真实性这个最基本的新闻选择原则,在主观上具有故意或纵容造假的成分。b.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制作轰动效应,与一些意图自我炒作的商业机构或个人合谋对一些虚假、失实的信息进行报道。虽然很多由当事人提供的信息漏洞百出,记者也明知其中有假,但是为了吸引受众眼球,“故意”被诱导。最终,当事人自我炒作,传媒制造“卖点二获得好处的目的都达到了,可谓“双赢:但是这种新闻造假愚弄的是受众和舆论,谋杀的是传媒的公信力。C.在强大的同业竞争压力下,一些记者故意编造假新闻。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传媒中,在实行工作量考核、淘汰制的传媒中,个别记者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或者出于名利思想,不惜编造假新闻。除了一些很明显的造假外,有些媒体上还出现了不少“三无新闻,没有明确的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物,读者即便有所怀疑也无从证伪。往往是甲地发生的新闻被改头换面移植到乙地的媒体,新闻事件中的地点、人物大而化之,让人无从查证。还有些记者把网络上的流言改编一下,竟然就当成新闻发表出来。广告性新闻“广告性新闻也称有偿新闻,一般具有新闻要素,在新闻报道形式中塞进广告性的某些内容。”“广告性新闻”的本质是广告媒介往往以“企业家风采二“企业形象策划”、“公关专版”、“企业专访”等名目发布广告,又称为“软广告二其危害表现在如下两方面:a.蒙骗受众广告性新闻虽然投放在广告版面、时段上,但外在表现形式却以新闻出现,因此会使受众误以为是新闻。这实质上是把广告主的自我需求、自我宣传冒充为具有普遍新闻价值的信息,把市场行为冒充为公益行为,把广告主个体的局部利益冒充为社会公共利益,这是对受众的误导和欺骗。b.损害媒体形象广告性新闻的大量存在,干扰了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影响力,给新闻传播带来混乱,蜕变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角色,使新闻媒体由联结传播者与受众的公正中介变成了广告商的传声筒、代言人,由注重社会利益变成代表广告商一方利益,模糊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从而导致受众对新闻的信任危机。不正当收入记者的不正当收入主要是指在新闻工作中,记者被动接受或主动向报道对象索要财物所获取的收入,主要包括“车马费”和“封口费”。职业“特权”与职业“病”a.手质增,伸病病状表现为采访之余伸手向基层单位要这要那,顺手牵羊。比如去酒厂采访,“顺手”要几箱酒,还让对方送到家里。b.软骨病有的记者一辈子只写表扬稿,一辈子只写“正面报道二对社会上的假、恶、丑现象不敢、不愿揭露报道,只愿充老好人,明哲保身。这类记者,置良知、正义于不顾,对丑恶现象装聋作哑,患了软骨病。c.富贵病有的记者,年纪轻轻,对社会没有多少贡献,却时时在意享受“记者待遇,特别是到了“基层”,对采访环境和生活环境挑肥拣瘦。d.膨胀病有的记者的名字和形象被他们所在的媒体放大了。他们以“大腕”自居,每到一处,牛气冲天,指指点点,俨然一个“救世主I一点儿也不谦虚。已懒惰病具体表现在懒于现场采访,懒于实地采访,甘于做“材料记者,这类记者的采访方式通常是打一个电话,要几个关键数据,其他的几乎靠“合理想象”,就能写出一篇篇的“现场报道二f.谎言病习惯性说谎也是一种病。记者不经实地调查,而按自己主观意志写出“调查”并发表,但这种“调查”是习惯性说谎的结果。g.掰IJ病银行、电信、税务、医院、航空公司、大酒店等单位,“老板”、“大款”、明星等人物,有的记者抢着去采访。经济效益不太好但是社会效益不错的事业单位、环境艰苦的厂矿、农村、贫困地区、公益事业单位等,农民、贫困职工、社会弱势群体等,有的记者能躲就躲。h.虚荣病有的媒体、有的记者、编辑每逢记者节等节日,总喜欢在“自己的”媒体上向全社会介绍自己的名记者、名编辑,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有的“介绍”得过了火,愈演愈烈为大肆吹嘘就不好了。第二章广播电视新闻行业基本知识-世界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与发展(1)广播的诞生1844年,人类发明了电报。美国的发明家兼艺术家塞缪尔莫尔斯成功地用电报传送了一句话。这次传播意味着现代通讯的诞生,开创了人类新纪元。1876年,苏格兰裔的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电话。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接收机。广播吸引着许多痴迷的热爱者不断地进行各种尝试,并取得了可观的进步。1906年圣诞夜,加拿大人费辛顿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布兰特罗克的无线电广播实验室首次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有声广播,被认为是广播时代的开端。192()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为KDKA,它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2)经济萧条时期1929年经济危机对广播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成为了新型媒体广播的黄金时代。(3)“二战”期间广播曲折发展“二战”前,各大国都建立了大功率、多语种的国际广播系统。在“二战,期间,国际广播发挥了巨大的“心理战”作用,美国也于1941年年底卷入战争,并于1942年开始广播“美国之音二广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出色表现带来了战后几年广播的繁荣。从194()年到1950年,美国电台数目翻了一番。到195()年,96%的美国家庭拥有了收音机。(4)广播业的突破与发展除美国外,西方其他国家战后大都经历了一个体制转轨的过程。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都先后颁布广播法,改变原有单一的广播体制,允许商业电台的成立,从此形成公营和商营两大系统。广播电视传播内部的竞争日益激烈,电视业复苏后迅速发展,成为广播强劲的竞争对手。此时的广播在变革中逐渐摸索出新的发展方向,这即是“专门化”和“本地化20世纪末,因特网的出现使网上广播成为新宠。21世纪,数字广播的出现给广播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逐步取代模拟广播,成为继调幅和调频广播以后的第三代广播。2.世界电视事业的诞生与发展(1)电视的诞生1926年,贝尔德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第一台真正实用的电视传播和接收设备。他的试验成果标志着电视的真正诞生,贝尔德也因此被称为“电视之父二1929年,BBC开始试播电视,最初采用的是贝尔德的机械电视系统,播出的是无声图像。1930年,BBC播出了声像俱全的多幕电视剧花言巧语的男人。1935年,BBC建立了电视节目机构。德国于1935年成立了电视节目机构,并于当年3月22日开始在柏林正式播出节目。1931年4月29日,苏联首次试播电视。1932年,法国在巴黎建立了实验性的电视台z1935年开始不定期播放节目。意大利也于1939年开始了电视试验播出。(2)恢复与发展“二战”对新生的电视事业是一次极大的挫折;"二战”结束,一些国家纷纷恢复在战争期间停播或陷于停顿的电视台,重新推进电视事业;1953年起,电视在娱乐功能上迅速取代广播的地位。(3)电视的成熟期20世纪60年代,有线电视和卫星出现,并被广泛应用,从此美国电视开始进人黄金时代;1963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的转播卫星把肯尼迪遇刺图像传送到23个国家,实现了重大新闻的全球性传播;20世纪70年代,随着技术的进步,有线电视频道大幅度增加;198()年,特纳创办了全球第一家全天24小日播出新闻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很快占领了现场直播的新闻时空;到了新世纪,全球进入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电视数字化成为世界潮流,除了给电视本身带来技术变革,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给社会带来巨大变化。二、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1)旧中国的广播事业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由美国人奥斯邦于1923年在上海创办,呼号为ECo,发射功率是50瓦。内容包括音乐和新闻,因种种原因,3个月后停止播音。1924年5月,美国商人经营的上海开洛公司与申报、大晚报合作,创办了开洛电台(呼号KRC,发射功率100瓦),在报馆安装播音室,报告新闻与播出音乐等。此后,美、英、法、意等国相继在上海开办电台,日本也在东北办电台。1926年10月,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地点哈尔滨,因此称哈尔滨广播电台(呼号XOH,发射功率1()()瓦)。每天播音两小时,内容有新闻、音乐、演讲及物价报告等。1927年3月19日,私营的商业广播电台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开始播音(起初自定呼号XGX,后改为XLHA,发射功率只有50瓦)。这在上海地区是第一家完全由中国人创办经营的电台,也是我国自办的第一座民营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建立的中央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XKMz后改为XGZ,发射功率500瓦),以后陆续在北平、广州、上海等地办起20多座电台,以抄收转播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扩大其政治影响。1932年11月,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发射功率加强,由5()0瓦增至75千瓦,同时呼号改为XGoA,成为远东第一、世界第三大功率的电台,这在旧中国的广播发展史上成为一件大事。194()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开始播音,这一天成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出的新闻稿主要由新华社统一编发。该电台经常播出中共中央机关报刊新中华报、解放周刊、解放日报社论和重要文章,新华社播发的抗战消息。(1)新中国的广播事业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广播事业a.对内广播事业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广播电台。当时,全国负责对内广播的电台共有49座,发射总功率为138千瓦。1949年到1956年是广播事业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完成了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34座私营电台的社会主义改造,修复、改造了国民党政权留下的破旧设备,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一部分省辖市继续建设。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逐渐成为全国广播事业的中心,并建立起遍布全国的广播宣传网。“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导致中国对内广播发展不平衡:中央广播有了一定发展,地方无线广播在宣传上完全陷入停滞状态。b.对外广播事业195()年4月10日,为加强对外的广播,中央广播事业局成立了国际广播编辑部,同一天用“北京电台”的新呼号开始播音。1955年北京电台增办了对外广播的汉语普通话节目。1978年5月1日,中国对外广播机构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CRI)o北京电视台正式改称“中央电视台“(CCTV),确立了国家电视中心的地位。从此,国际广播电台(简称“国际台”)、中央电视台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成“中央三台二它们作为国家台,共同担负着向国内外进行广播电视宣传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广播事业a.“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方针四级办广播电视的做法打破了过于集中的僵化体系和干部一腔的统一模式,体现了分散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和思想准备,特别是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办法,广播电视的繁荣同时也变成广播电视机构“散二广播电视节目“滥”的开端。b.珠江模式1986年12月5日z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完全依靠市场、依靠广告生存的商营机制。“珠江模式”迅速在全国刮起了“经济”旋风,一时如火如荼。1996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又率先开通了网上实时广播,刮起了新一轮的“网络”旋风。2.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与发展(1)艰苦创业时期(19581966)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它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1。月1日,中国第二座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问世。12月2()日,哈尔滨电视台也赶在新年前与观众见面了。这是中国最早一批电视台,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1958年电视被视为“大跃进的产物各地为响应号召,纷纷仿效,由于众多电视台“土法上马”,技术条件落后,经济基础薄弱,所以在2()世纪6()年代初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电视事业也受到了很大的挫折。1961年,国家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初步扭转了“大跃进”的方向。1965年原来基础较好的电视台陆续恢复试验或转为正式播出。(2)曲折发展时期(19661978)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年代,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挫折。在“文革”阶段,事业建设和业务改进的问题并不具有重要意义,政治才是压倒一切的中心。这个时期,电视完全沦为了阶级斗争的工具。新闻节目表现的都是各种政治运动及“抓革命促生产”等内容,“假、大、空”,“高、大、全”是电视新闻主流。在出现重大政治活动和发生重大政治事件时,电视台往往中断正常节目播出。(3)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81992)20世纪80年代后,电视面临无内容可播的危机,全国电视台开始向电视剧集体进军;同时放眼海外,进口影视片,以解燃眉之急。商业广告的出现推动了电视的进一步发展。1980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国际新闻的两个主要来源维斯新闻社和合众国际电视新闻社同时改航寄影片和录像带为通过卫星从伦敦和纽约分别向北京的中央电视台传送新闻图像,从而使国际新闻的时效大大提高。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来推动整个广播电视宣传改革的方针,最引人注目的是“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政策。1988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现代化的彩色电视中心正式启用,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4)广播电视的转型时期(1992年至今)1992年9月,中央电视台成立经营开发部。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了。东方时空重视节目的形态,形成了电视栏目化的大生产方式,以及时现场报道、热点报道为主体,改变了受众早晨不看电视的习惯。1994年中央电视台创办了焦点访谈,使晚间的黄金时段新闻板块成为品牌节目,聚焦在深度报道,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舆论监督节目。1995年创办了新闻30分,新闻30分以新闻价值为标准编排新闻,开辟了午间电视新闻的黄金时段。1996年新闻节目从录播到直播,重要的新闻插播,形成了新闻编排的动态、优化编排机制。1995年创办了实话实说。实话实说节目很快成为谈话类节目的品牌节目。2003年5月IHz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试播。2003年7月1日,新闻频道正式开播。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填补了中国电视新闻的空白,为直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真正做到了“新闻实现同步报道,重大事件随时插播工三、广播电视新闻的基本类型、理念与特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形式要素(1)广播新闻报道形式要素广播语言广播语言是指传播者在节目中进行播报、解释、说明等内容的语言表达,是广播运载信息最基本的符号系统。广播音乐节目音乐除自身具有审美价值可供人欣赏外,主要还担负着在节目中配合、辅助其他传播要素的功用。广播音响音响是没有纳入有声语言逻辑表达序列和音乐逻辑表达序列的声音。广播电视传播中的音响,可分为实况音响与音响效果两种。(1)电视新闻报道形式要素电视影像电视影像是电视摄录系统对事物光影状态、声音状态及其变化的连续再现。影像是电视区别于广播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它声情并茂的基础。影像是电视节目的基本要素之一,可以作为一种符号系统传达信息。声音电视声音是由语言、音乐和音响三要素组成的。根据与画面的组合关系,它的语言部分又可分为解说词、同期声等;它的音乐部分分为实况音乐和背景音乐;它的音响部分分为同期音响和画外音响等。图片图片一般是作为影像的补充,用于没有、无法或不宜拍摄活动影像的情况。字幕、图表字幕可以用来介绍人物身份、同期声讲话内容、内容提要。插入字幕可以报道刚刚或正在发生的消息,预告节目以及节目调整,报时和插台标。整屏文字常用来播报政令、声明内容,在图文电视传送中起到主干作用。图表可以清晰地反映数字的对比、变化,事态发展的趋势,新闻调查的结果以及背景资料等等。新闻图表有“一图胜千言”的作用,图文并茂将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起来。2.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