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以金融强国建设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讲稿范文精选(5篇).docx
学习“以金融强国建设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讲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梦想与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长期奋斗的理想与目标,是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新时代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突破而成功推进和拓展出来的正确道路。它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反映人民需求,是新征程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现代化肇始于西方,一度被定义为所谓“西方道路”,被世界误解为“西方独有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追求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破了过去“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国社会长期封闭的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To从那时起,无数仁人志士就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索着属于中国的现代化,但一次次的尝试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原因有很多,归根到底是因为没有一个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带领人民去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追求就有了“主心骨”,对现代化的探索也逐步走上“正轨”。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949年2月,他在与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会谈时又指出,未来的国家”要建设崭新的、现代化的、强大的国民经济: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奋斗的具体实践。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起点,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将近70年的奋斗历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J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作,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同年12月,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又用“小康之家”来比喻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从此,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小康,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成为我们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关键一步。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七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不断优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导、体制保障和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又及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带领全国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前行,揭开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发展过程,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奋斗的理想和追求。正是在不懈追求的历史进程中,党和人民历经艰辛探索,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守,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凭空照搬的“飞来峰”,也不是简单套用他国的模板,更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而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主心骨。在中国,组织和推动现代化的重任,必然要由中国共产党来担当。过去几十年,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从“四个现代化”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日益明确、奋斗目标更加坚定、战略步骤始终稳健,取得了旷古未有的伟大成就。可以说,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它一直有明确的目标和前瞻性的战略作为指导,这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所不具备的优势。中国人民在推进和拓展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不同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虽然不尽相同,但也呈现一些共同特征。比如说以工业化为核心,以信息化、科技化为未来导向,以全球化、开放化为基本态度,以实现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文化理性化为目标,等等。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吸取各国现代化的优长,探索出一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的道路,体现出各国现代化的一些共同特征。不仅如此,中国还“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追赶一超越”式的现代化。“追赶”说明我们认同各国现代化的一些共同特征,“超越”说明我们有着自己的现代化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这是一条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新的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通过改革开放才找到的适合中国实际、唯一正确的现代化道路。它覆盖14亿多中国人,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它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它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它坚持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但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却各有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尽管人类现代化是由西方国家率先开启的,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也曾经取得过较大的成功,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是对西方现代化范式的突破,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人类实现现代化,并非都要走西方掠夺殖民的老路,完全可以走中国和平发展的新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建立在野蛮掠夺和残酷殖民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西方国家通过输出资本、海外扩张来实现原始积累,通过殖民、剥削甚至侵略他人来攫取超额利润,通过输出自己的价值观来强加于人的现代化道路是完全不一样的。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适合中国国情,依靠独立自主,坚持对外开放,主张和平发展,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而踵出来的一条发展新路。人类实现现代化,并非都要跟着西方国家“亦步亦趋”,完全可以实现后发赶超资本主义世界的现代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可以汲取经验,规避误区,实现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理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经过孜孜追求、接力奋斗,中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迎头赶上并成功超越了许多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类实现现代化,并非都会带来“两极分化”,完全可以实现“共同富裕”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在取得一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本高度集中、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等社会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改写了两极化的分配结构,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有力维护和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是人本逻辑而非资本逻辑,追求的是人的现代化而非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坚守的是共同富裕而非两极分化。人类实现现代化,并非只有西方“物质主义”一途,完全可以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物质主义膨胀的、精神追求迷失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主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物质的极大丰富只是它的阶段性目标,终极目标则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实现现代化,并非只有走“黑色污染”的老路,完全可以走“绿色发展”的新路。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走过一条“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危及子孙后代。中国式现代化决不走这样的老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J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一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道路,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对外扩张、两极分化、物质主义等形形色色的老路。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引导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宽广途径,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指向。可以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要求集中体现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斗争中,突出体现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体实践中。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的。其中,经济建设是核心,政治建设是引领,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自然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在相互协调中全面推进,才能形成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才能推动我国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一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一一文化强国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才能增强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目的。只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才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一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只有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科学谋划发展,才能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科学解答了执政党、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根本性问题,从目标、动力、制度、能力等方面全方位规划了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制度安排、战略指引和行动指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只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为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条光明大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中国人民已经从历史的奋斗中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必将沿着这条光明大道走向未来,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纲举而众目张。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初心和使命始终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地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规划制定阶段目标并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完成,再集全党之智慧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新的战略安排。2022年金秋时节,我们党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全党的中心任务和两步走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二。二0年到二0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0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关键要准确把握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是从一系列共同的技术指标比较的角度,如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新发展格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绿色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具体的目标,更要从政治高度把握它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决定的,也是在新时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风高浪急甚至是惊涛骇浪的复杂外部环境下要实现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复杂性。目前世界上只有极个别国家有这样的人口规模。”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富起来,还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强起来,中华民族必将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避开也正在避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牺牲环境走过的老路。”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同样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区别于那些通过殖民或者战争扩张掠夺资源、将自己的现代化建立在其他民族的痛苦之上甚至是种族灭绝基础上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必将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要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坚的磅礴力量。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五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已经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创造新的世界奇迹。以党的建设推动金融工作高质发展专题党课讲稿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其中加强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既是金融业健康良性发展的基石,也是党的建设在金融这一特殊行业的必然要求。X是中国中西部地区银行保险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省份,金融从业人员众多,特别需要在打造清廉金融文化、涵养良好金融生态、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金融工作高质量方面下足功夫。一、理解好“三个问题二深刻领会清廉金融文化建设重要意义首先,金融价值追求应该是什么?一段时期以来,金融业发展理念存在过度逐利的倾向,忽视金融职业道德、金融伦理,放贷“傍大款”、发展普惠金融“普”而不“惠”、发放校园贷诱导大学生过度提前消费等现象较为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和金融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中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这就是金融最终极的价值追求。金融业启负着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的重任,也关系着广大金融消费者切身利益,要坚持回归本源和市场导向,兼顾市场价值与社会价值、产品价值与道德价值的统一,形成依法合规、恪守信用、清正廉洁、公正透明、务实创新、稳健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文化价值认同。其次,金融文化建设的痛点在哪里?金融业直接和金钱打交道,资金密集,资源相对集中,极易滋生腐败,构建金融业良好文化生态显得极为不易。近年来,金融系统腐败大案要案频发,金融腐败和金融风险相互交织,很多重大风险事件背后都伴随着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利益交换等问题,有的还潜藏着监管失守问题。金融腐败案件往往涉案金额大,具有较强的破坏力和传染性,有的导致市场无法有效配置金融资源,为资本脱实向虚推波助澜,有的造成的损失产生杠杆效应,几百万元的利益输送导致数亿元国有资产流失,诱发的金融风险甚至会蔓延到实体经济。同时一,金融领域存在人际关系圈子化、利益板结化、从业意识西化等现象,行业内长期受“酒桌文化”“圈子文化”“奢靡文化”等不良文化影响。要根除这些行业痼疾,必须坚持标本兼治,一体推进“三不”机制建设,深入开展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涵养行业清风正气。再次,健康的金融生态应该是啥样?金融机构之间,金融业与其他行业之间,受各种因素影响制约会呈现出特有的金融生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等形势背景下,健康的金融生态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清廉金融文化,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道德品行、职业操守和法纪意识,树立为民服务、遵纪守法、廉洁诚信、勤勉敬业的文化理念,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金融从业队伍,形成风清气正的从业氛围和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以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共生共荣。二、处理好“三个关系”,准确梳理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内在逻辑首先,处理好“务虚”与“务实”的关系。清廉金融文化是金融理论的重要内容,在金融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务虚”层面,我们必须深入理解精髓,吃透精神,掌握要义,并结合实际扩展外延,找准落脚点;必须加大宜传教育力度,致力于清廉金融宣传随处可见、触手可及,清廉教育入耳入脑入心,持续向全行业、全社会传递廉洁价值理念,实现清廉金融教育宣传的常态化、生活场景化。同时,还必须以“务实”的方式,对有关要求进行细化、具体化,落实到金融监管、经营管理和从业者日常行为中,着力构建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金融社团、金融院校以及金融从业者多方联动、相互协作、一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厚植清廉根基。其次,处理好“促内功”与“借外力”的关系。清廉金融文化建设首先要立足金融系统自身。作为金融监管部门,要坚持“严管就是厚爱,用清廉之风熏陶监管干部,把,治未病”作为保持党组织肌体健康的重要途径,让监管干部成为廉洁自律先锋。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必须调动起广大从业人员特别是各级高管人员的自觉性,强化内部管理约束执行力,结合实际大力开展合规文化建设,在行业内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同时,要把金融领域清廉文化建设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之中,作为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行业旗帜,奏响时代强音,积沙成塔,集流成海,积极参与、推动、引领以廉洁诚信为代表的健康社会文化风尚的形成。再次,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文化需要时间积淀,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也不会一蹴而就。当前一段时间,要围绕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结合实际抓住主要矛盾,深挖细查重大金融风险事件背后利益输送、失职渎职和腐败问题,严肃惩治形成震慑,以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形成不敢腐的严肃文化氛围。着眼长远,需要完成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推进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体制机制,明确目标愿景、责任体系、工作措施、实现途径等内容,把清廉金融与合规金融、诚信金融等相关文化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保持对文化行人、环境树人等人文理念的不懈追求,做到制度规则硬约束和文化软影响的有效结合。三、把握好“三个关键”,全面拓展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深度广度首先,要把清廉金融要求内嵌到经营管理之中。银行保险机构要发挥主体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到对机构而言,廉洁从业是事业发展的前提和需要;对员工而言,廉洁从业是做人做事的责任和风骨。将清廉金融文化理念融入公司治理,贯穿到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各方面、各环节,结合合规文化建设、内部控制、审计问责、案件防控等工作,扎实推动本机构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在具体工作中结合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探索将清廉金融文化纳入行规行纪和员工考核考评体系,纳入员工入职招考和高管考核内容;结合案件防控工作,做实做细廉政风险排查,以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提升案件防控综合治理和机制建设水平;发挥党建和专家团队引领作用,在单位内开展宣讲活动,让廉洁从业理念深入人心;纪检部门充分发挥专责监督作用,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岗位的监督,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问题。其次,要把清廉金融要求内嵌到监管流程之中。一方面,监管部门要严格落实清廉金融要求。通过孔紧织密制度“笼子”并强化执行,将公私分开、履职回避、非公务交往报告等纪律要求落实到监管工作每个环节:深入开展廉政风险排查防控,加强对重点环节、重要岗位行权轨迹和行权方式的监督,确保监管权力依法行使;持续向被监管机构宣讲廉洁监管纪律,畅通外部监督渠道,切实做到与监管对象“零物质往来”,共建良好“亲”“清”监管关系。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清廉金融文化与监管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严格执行“双通报”制度,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涉及问题较多的机构在监管评级、监管处罚、高管履职评价等工作中予以体现;加强高管人员廉洁履职监管,以任职资格准入为切口,在高管准入能力测试、任前谈话环节进一步增加清廉金融内容,严把任职考察关口;在法人银行机构高管年度述职工作中增加本机构清廉金融文化建设的内容;深入开展整治金融市场乱象工作,保持对金融违法违规问题监管问责、内部问责、司法追责高压态势,做到查处腐败案件与防范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有效结合。再次,要把清廉金融要求内嵌到发展环境之中。突出教育预防,提前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金融院校大学生灌输廉洁从业意识,帮助金融行业后备人才扣好廉洁从业“第一粒扣子在驻会纪检监察组的指导下,X银保监局与西南财经大学签订了清廉金融教育合作协议,共建清廉金融教育基地,并于X年9月在该校举行了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暨“清廉金融第一课”,正式将清廉金融课程教学纳入本科课程教育,帮助在校大学生初步树立遵纪守法“底线”意识、“红线”意识。下一步将以教育基地为平台,通过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社团组织和高等院校“四方联动”,开展教材编写、课题研究、高管培训等探索。注重发挥行业自律组织作用,促进银行业协会、保险业协会内设的清廉金融专委会认真履职,负责在行业内组织开展清廉金融相关问题调研、行业自律、培训宣传等工作。利用银行保险合规工作年会等平台,增加清廉金融、金融职业操守等议题,鼓励邀请专家学者、行业以及纪检监察条线专家等共同开展“清廉金融”话题研讨。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高清廉金融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持续拓展清廉金融文化建设的深度广度。学习“以金融强国建设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讲稿同志们: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无论是在资源配置、资产定价还是在风险管理方面,其工具价值凸显,也日益成为国际政治博弈的重心。对正处在民族复兴关键期的中国而言,是时候全面研究金融发展如何推动国家堀起的议题了。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要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10次提到“金融”,高度重视金融发展在百年新征程中的作用与意义。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理念的演进,有理由相信,中国版“金融强国”战略已初具维形,金融助推国家崛起之势正在形成。一、立足中国实际的金融发展改革开放再造中国现代金融业。40多年来,中国金融从小到大,从国内走向国际,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银行、证券、保险、债券、信托、期货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日趋健全。尽管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结构、服务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存在一些矛盾与问题,但不能否认,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业市场、全球前三大证券与保险业市场,是名副其实的全球金融大国。更值得称道的是,在各项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金融产品与工具如绿色债券、移动支付、普惠金融等转型金融的发展中,中国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取得这样的成就,并非易事。过去十年,中国金融政策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努力把握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特点与规律,逐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放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框架下,提出382字金融发展措施、金融监管改革与协调机制建设的内容,还提出让“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二最终服务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金融在改革进程中的地位凸显。2015年10月,“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精确针对多年以来金融“过热”趋势以及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和难度上升等现实弊端,为金融“脱虚向实”提供了战略部署与规划指引。金融服务的功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得以进一步明确。2017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集体学习,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强调金融的重要基础作用,并将金融安全提到了“国家安全”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这次集体学习后,“全国一盘棋的金融风险防范格局”加速形成,此后几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将“防风险”作为决胜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程的三大攻坚战之一。2017年7月,五年一度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金融工作的三项任务,即“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强调要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金融被定位为“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二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框架下有104字关于“金融”的论述,将金融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宣布加大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等重大举措。金融开放成为金融业竞争力明显提升的必经之路,也成为中国全方位开放的重中之重。2019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金融”主题再次举行集体学习,不仅首次强调“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等多个新提法,还首次提出“财政与货币双逆周期调节作用稳步推进金融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国产化”等具体的金融服务要求,更数次强调要根据国际形势推动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提高我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10次提及“金融”,分别在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金融体系、强化金融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巩固提升香港澳门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加强党对金融企业的领导等10个方面,直接关系到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至此,在海洋强国、文化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多个重要战略部署之后,中国版“金融强国”战略日益清晰。二、中国金融发展道路有别于欧美国家过去十年来,从金融改革、金融服务、金融安全再到金融体系的理念演进,既是对中国现实复杂国情的针对性措施,也是对残酷国际形势变化的经验性总结;既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金融发展的诸多成功之处,也汲取了发达国家在金融领域暴露的诸多教训与弊端。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点:金融的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这是中国金融发展有别于欧美国家的根本特征。在中国,金融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也是关系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套用欧美战略史上的那句名言,“战争太重要了,不能交给将军们”,在中国,“金融太重要了,不能交给银行家们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金融改革发展才能确保正确方向,才能真正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的金融安全与金融法治。在这个过程中,提高领导干部金融工作能力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培养、选拔、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精通金融工作的干部队伍,特别是要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金融高端人才队伍。现在,相当多省级与地市级的领导班子里,都有金融科班出身的成员。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法治、信用与人才保障还在进一步力口强。金融的本质是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是新时代下中国金融工作的特殊要求,也是我们区别于发达国家对金融本质理解的显著特征。西方金融学教科书中,金融被理解为跨时空的价值交换,与经济发展相对独立。然而,中国使金融回归本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金融活了、稳了,经济就活、就稳;经济兴了、强了,金融就兴、就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这是对金融本质与规律认识的重大进步。基于这种理念,增强金融服务能力,优化融资结构,强化财政与货币政策双逆周期调节,丰富金融产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精准支持将资金导向实体经济,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政策的主线。金融的底线是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中国充分认识到,在网络化与全球化双重加速运行的时代,防范金融风险是永恒的主题,绝不允许每十年一次金融危机的美国式周期律在中国上演。一旦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守不住,所有金融工作将功亏一簧,甚至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将付之东流。基于这个理念,中国将主动防范金融危机、化解金融风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着力防范重点风险。2017年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坚决整治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强化金融机构的主体责任,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国产化,通过各种科技手段与机制协调,将所有资金流动置于金融监督视野之内。这正是中国与西方金融发展周期律不同的原因。在过去四十年,中国是全球唯一没有发生过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大国,也是唯一将金融监管的重要性置于国家发展战略顶层设计的大国。金融的方向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永远在路上。为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国金融更要注重在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动能转换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欧美国家的金融监管机制演变了上百年,是基于市场自由逻辑下的监管后置理念,往往只在金融危机后才有逼迫监管改革的动力。中国金融发展的时代背景更加复杂与多元,监管改革的任务兼具防风险与稳增长的双重使命,唯有以永不停歇的改革自觉意识,直面现实,才能找到改革的突破口与立足点。基于这样的理念,近年来中国在普惠金融、小微金融、农村金融、基建金融、金融扶贫、绿色金融等领域领全球之先,大大弥补了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金融服务不足的短板。更重要的是,通过金融开放,倒逼金融业的改革,促进金融服务质量的加速提升,在G20、金砖机制、“一带一路”倡议上推动资金融通,创建亚投行、金砖新发展银行等国际多边金融机构,推动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极大提升了中国金融的国际话语权。综上所述,中国金融业不能只服务于一部分群体,还应具有普惠性,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中国金融不能周期性地发生危机,而应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守住不发生金融危机的底线;中国金融发展应对接西方金融体系现存的固有框架与国际规则,也应推动金融监管、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基建、金融机制、金融治理的改革与创新,并向世界提出中国方案;中国金融业应坚持党的领导,服务于全国、全民与全社会。有别于近现代化进程中欧美国家的演变,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一直在参考发达国家经验,同时立足于中国现实,借鉴发达国家金融业中的教训,并承担了助推民族复兴、国家堀起与社会发展的多重任务,而这正是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三、没有金融崛起,终难有大国崛起现代大国的竞争,已跨越了军事战争的方式。核武器制衡了大国战争的爆发冲动,战争的巨大破坏力使其成为一项不合算的高成本决策考量。21世纪,金融却越来越成为大国博弈的政策优先项。2019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多次警示,”要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要适时动态监管国际国内的资金流向流量要提高金融业全球竞争能力”“要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等,都是基于对金融已上升到大国博弈重要工具的战略认识。纵观近代化以来的500年大国兴衰史,大国发展的进程一定程度上能浓缩为“金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