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docx
-
资源ID:1513512
资源大小:10.75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docx
【党课讲稿】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安全,尤其是边疆多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思想认识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因此,要“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J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五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殷殷嘱托,是牢固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一、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国家观以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构建新时代国家观。中华民族作为我国的“国族”,依国家的存在而凝聚,依国家的发展而壮大。国家是中华民族存续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归宿。引导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命运共同体,祖国统一、和谐发展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核心。各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主要是通过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以对中国共产党认同为根本着力点,是强化政治认同的首要前提。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和本质特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前提。构建新时代国家观,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并不断完善。要统筹协调好统一和自治、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关系,发挥制度优势,促进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必须完整准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二、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历史观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建新时代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紧紧依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探索,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探索中,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根基,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加强共同历史的宣传教育,激发中华民法历史命运共同体意识。第一,要组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第二,要注重中华民族历史教育,将之融入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干部教育之中,明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历程,展现各族人民团结互助、抵御外侮的史实,阐释各民族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关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第三,要结合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加强区域历史文化教育,凸显各族群众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的历史,阐明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作出的贡献,让各族群众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组成这一整体的各民族不可分离。三、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民族观以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构建新时代民族观。引导各族人民深刻认识我国各民族在发展中已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是内蒙古成为模范自治区的基本经验,我们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为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制度保障。第一,确保民族事务法治化的正确方向。第二,坚持各项工作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要正确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在包容多样、正视共性、增进一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动力。我们要践行守望相助理念,让内蒙古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第一,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对各族群众提供均等化、精准化的公共服务,打造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环境;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第二,深化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一方面,组织开展覆盖面广、群众性强、形式多样的民族交往交流活动,支持各族群众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定居安居、创业发展。另一方面,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活动平台和品牌,增进各民法间情感交流,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四、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文化观以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建新时代文化观。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第一,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持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第二,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在挖掘整理内蒙古优秀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戏曲、传统剧目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第三,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工作和基础工程,要加快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扎实做好国家统编教材推行使用工作,确保少数民法学生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五、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宗教观以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构建正确宗教观。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关系着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稳定。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因此,开展宗教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引导宗教界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上落实党的思想政治要求,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推进宗教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已经形成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制度、政府对宗教事务的治理制度、宗教组织自身的管理制度,发挥出党的领导优势、宗教界的主动优势和二者的互动优势。推进我国宗教事务治理现代化,要优化政府管理,将法律法规作为宗教事务治理的基本依据,引导宗教界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法与教规的关系。新形势下,必须把宗教事务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坚持开展系统治理,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宗教事务治理格局。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事务治理制度,全面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