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 (汇编6份).docx
-
资源ID:1519751
资源大小:52.19KB
全文页数:5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4年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 (汇编6份).docx
2024年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提高立德树人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4)XX号)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XX届X中、X中、X中、X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北京“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提升高校育人水平,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建设目标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市高校、全部学科专业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高校立德树人成效显著提升。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校、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设立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评选一批教书育人“最美课堂”,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X届X中、X中、X中、X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提升高校育人水平,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工作重点(一)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紧密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突出北京特色,体现首善标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爰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二)强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各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分别明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优化课程设置,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不断加强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各高校要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般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不断加强专业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各高校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毯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不断加强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各高校要通过建设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建设社会实践类课程,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三)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高校要深入杭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高等职业学校要结合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落实好分类推进相关要求。(四)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要讲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要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组织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五)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类型、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要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鼓励支持校内知名教师学者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四、工作要求(一)突出北京特色各高校要坚持以首善标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弘扬北京红色文化,传承XX红色基因,充分利用体现XX革命历史和精神、历史文化底蕴、“四个中心”城市建设的成果,深入挖掘体现首都优势的课程思政元素,提炼具有首都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全面发挥XX高端人才聚集优势,全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在XX大地形成生动实践,在高校师生思想深处牢牢扎根。(二)强化校内统筹各高校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这一系统性工程,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建设方案,健全完善工作机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强化分类指导,确定统一性和差异性要求,循序渐进、以点及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发挥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教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推进课程思政作为教师党支部发挥作用的重要抓手、作为教师党员民主评议的重要内容,努力做好统一思想、难点攻关等工作,推动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同向同行。(三)推进系统建设各高校要全面评估本校每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形成“课程思政年度报告”和督查促进机制。要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对标对表,研究制订适用于本校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在教育教学的每一具体环节中查找不足、弥补漏洞,保持特色、提升质量。要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工作,保证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在本校教师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健全激励机制各高校要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中落细落实,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要在各类教育教学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五、组织保障(一)组织领导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统筹指导全市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成立“XX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咨询和指导。各高校成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项领导小组,构建党委领导、党政齐抓、部门联动、院系推进的工作格局,保证课程思政相关工作落到实处。(二)保障激励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强化统筹,对各高校开展的课程思政建设给予支持,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教学评估、学科建设、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教学名师奖评选等工作中将课程思政作为重要指标。2024年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我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和自治区教育厅XX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方案精神,近日,市教育局结合全市教育实际,制定印发了XX市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一、制定背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2024年X月X日至X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24年X月X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为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重要遵循。为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对思政课要求,推动我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市教育局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XX市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加快推进我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好大中小学思政课,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工作目标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到2024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架构基本形成,体系基本完备,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到2025年,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新格局,思政课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三、主要任务(1)团队建设一体化1.成立一体化教学指导委员会。整合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专家学者、教研员、优秀教师力量,成立XX市学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建立XX市学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联系指导旗县区、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机制,推动各地各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和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2 .建立一体化建设体制机制。鼓励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与高校合作,统筹区域内教研人员及中小学校力量,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打造推进市域内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模式。3 .组建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联合体。支持高校包联旗县区中小学校,至少组建一个大中小学教学改革创新联合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为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2)课程建设一体化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教学内容的承接和贯通,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课程体系。1 .课程设置。落实各学段目标要求,确保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道德与法治每周2课时;在普通高中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分别为6学分,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分别为144学时和36学时,确保高中阶段各年级思想政治每周2课时;大学阶段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大学为18学分,高职为9学分,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一门。2 .课程内容。在各学段现有课程内容基础上,重点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法治教育、劳动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全面融入,实现学段纵向衔接、逐层递进,学科、课程协同联动。小学课程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初中课程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高中课程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本科、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课程以及研究生课程要根据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教学目标一体化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1.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重点引导学生知晓基本国情,尊敬国旗国微,会唱国歌;了解革命领袖和民族英雄的生平故事,培养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公民意识,知道宪法有关常识,初步具有依据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讲礼貌、守纪律、知对错;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步感知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交融性,让学生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3 .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重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就;增强国家意识和国情观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加深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具有初步的宪法意识、法治观念等;培养公民素养,明是非、讲规则、辨善恶;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了解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树立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想信念。4 .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重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做一名合格的公民,明方向、遵法纪、知荣辱;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的最高利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课程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5 .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宣传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和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矢志不渝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课程重在加强理论教育和学习,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研究生课程重在探究式教育和学习。(4)教研科研一体化1 .建立“手拉手”集体备课制度。认真贯彻落实XX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手拉手集体备课制度,XX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涵盖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集体备课;每所高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涵盖包联地区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集体备课;旗县区教研部门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涵盖辖区内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集体备课;学校每周组织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扩大集体备课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此外,还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结合时事,不定期举办“同上一堂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为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作出教学指导和示范引领。2 .使用好教材。加强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重点难点的研究,准确把握教材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实现教学层次性和整体性的统一。既注重理论知识讲解,也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应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养成行为习惯。3 .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在巩固思政课程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其他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动“思政课+专业”,教师根据讲授班级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个性化议题组织研讨,采用特色化方式展示成果,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推动“思政课+社会实践”,以社会生活为“课堂”、实践为“教材”,将思政课与周边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有机连接,建立固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思考、解决社会问题。推动“思政课+互联网”,充分运用教育信息化手段,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用好“内蒙古思政课教学资源平台”,将“面对面”深度交流和“键对键”广泛传播结合起来,让思政课走出课堂、融入师生生活。落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计划”,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要担任“青马班”导师团导师、各学院学生特约辅导员,将“思政课”教育教学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让思想教育主阵地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鼓励包头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包头市域外的其他盟市、省市专家学者积极开展深度研讨交流,适时举办高层论坛,共同推进包头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升级发展。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思政课虚拟现实实践教学基地,让教育有形有感有效,让技术服务于课堂,让思政课从内容到形式全部“活”起来。4 .打造一批精品课例。围绕大中小学共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无神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包头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开展一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主题研究活动,形成质量较高且具有我市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精品示范课例,并开展优秀课例展示活动,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习交流常态化、机制化。5 .建设一批试点学校。各高校要向下延伸,建设一至两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试点学校,探索并提炼先进经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6 .设立一批科研项目。畅通渠道,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搭建科研平台。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及其他项目设立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支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与市区两级中小学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联合攻关,加强对高校思政课必修课程与小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一体化的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教研成果。(5)师资队伍一体化1.加快壮大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各高校用好核定编制,要按1:350比例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完善编制保障,核定或调整中小学编制时应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情况,各中小学要在核定编制内配齐思政课教师。小学低、中年级要配备一定数量专职思政课教师,高年级以专职思政课教师为主,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等管理人员可在培训合格后兼任思政课教师。严把思政课教师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各级教育督导范围。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研员队伍建设,做到专人专职、配齐配强。各高校采取加大招聘使用力度、纳入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从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中转岗使用、遴选优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等办法,加快补充配备思政课专职教师。实行大中小学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各校可采取切实可行措施聘请各级党政领导、社科理论界专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负责同志以及行业模范、英雄人物等兼职担任学校思政课教师,定期到大中小学讲思政课或作形势政策报告。2 .形成一体化培养培训工作机制。健全完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五级培训体系,积极参加国家、自治区级示范培训,市区两级教育部门侧重做好新教材全员培训,各学校做好入职能力提升和教研培训。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纳入各地各学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内容,引导思政课教师了解掌握不同学段思政课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更好把握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规律,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各高校应出台人才引进和支持思政课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办法。各地区、各学校应鼓励支持优秀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逐步出台完善相应制度。鼓励基础条件、师资力量强的驻包高校马院或职业教育示范院校思政课教学部门积极申请,牵头设立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教师培训研修基地,开发教师培训课程,开展理论研修、教学研修、实践研修,组织部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修访学。组织优秀思政课教师开展国内外研修调研,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实践教育每年不少于2次的要求,建立健全实践教育制度。加强新入职思政课教师岗前培训,拓展职前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升教育教学胜任力。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职后培训与教研,通过定期培训、开展教研等方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师德师风、形势与政策等理论学习,提升教学业务能力。通过多种方式每3年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至少进行一次培训。要健全中小学思政课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做好青年思政教师培养工作。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思政课教师队伍。3 .建设示范团队和教学骨干。由市总工会牵头,包头市学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配合,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建设1至2个实践研修基地,培养10个优秀团队和30名教学骨干。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在相关表彰中适当增加优秀思政课教师名额,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把思政课教师中的优秀分子纳入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加大支持力度。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重要来源,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工作经历。(6)课程评价一体化1.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构建教育评价体系。推动把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学科专业质量评价、人才评价项目评审、机构评估、教学科研成果评比的重要指标,纳入政治巡视、地方和高校领导班子考核、领导干部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要求。要将学生的认识、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思政课评价,综合采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等方式,充分反映学生成长成才情况,反映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以科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要将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学生评奖评优重要标准,作为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参考。2 .研制一体化的评价体系。推动学校建立专家听课与学生评教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在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评价中教学实效和教学研究占比,并结合思政课教师岗位实际,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日常行为表现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开展思政课特色项目、特色课堂、特色备课组、特色教研组、特色学校、一校一品等系列特色评估活动,为拓展思政课教师发展空间提供多种渠道和有效保障。对不宜担任思政课教师的,应及时调离教学岗位。3 .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体系。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从横向上,针对不同学科的课程,制定各学科课程思政的评价指标,推动专业课程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从纵向上,解决高校课程思政与中小学学科德育评价体系的衔接问题,理顺不同学段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评价衔接关系,使不同学段重点评价的内容既保持总体目标一致,又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四、工作保障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市委常委会、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思政课建设。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定期研究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薄弱问题和管理条块分割问题,形成一体化领导管理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市领导联系高校和讲思政课制度。各级教育部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各级财政部门要对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提供经费支持。各级宣传部门指导推动各学校各单位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进方案实施,形成合力。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党组织对学校思政课的统一领导,落实党组织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各部门、各学校要不断健全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家校社合作,切实形成育人合力。2 .加强宣传引导。各级宣传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大中小学校要加大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正面宣传,积极协调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思政课一体化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大力宣传思政课教学优秀教师,推动形成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3 .强化督查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纳入教育督导重点内容,健全中小学思政课和教师队伍建设督导评估机制,推进解决思政课开全开足问题、教学质量问题、队伍建设等问题。高校教学督导重点关注思政课教学制度,组织专家开展随机听课,每学期开展一次“推门听课”活动。4 .完善各项保障。推进落实高校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政策,职务职级“双线”晋升等政策。完善大中小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标准和办法,实行单列评审,中、高级职称评审比例不低于教师平均水平,并向一线教师倾斜。完善优化小学思政课教师(特别是兼职思政教师)的职称评聘标准和办法,实施教育系统兼职思政课教师资质认定。各地各校要建立把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制度,重点支持教师学术交流、专业发展、宣传表彰、实践研修等,确保每位思政课教师每年参加实践教育活动不少于2次。各地区要因地制宜设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相应调整学校绩效工资总量。落实大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带头走进思政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及时帮助解决各种问题。本方案从2024年XX季学期起,在全市大中小学普遍实施。2024年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24)XX)、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24)XX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1 .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2 .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3 .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爰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 .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5 .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6 .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7 .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8 .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9 .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10 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11 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