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docx
-
资源ID:1522675
资源大小:16.88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党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docx
党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和构筑国家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新篇。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回顾历史,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只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在生产力发展中取得领先地位,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生态环境、文化体验等多个方面,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环境质量、法治建设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拥有了良好的基础。但长期以来以低成本劳动力、外部市场和资源为主要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自主创新乏力导致一些关键领域出现“卡脖子”危机,叠加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全球产业链出现调整等复杂的国际环境,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迫切。(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从理论视角看。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标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坚定不移推动生产力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要求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协调性和包容性,这就需要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支撑。从历史视角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仅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度重视生产力标准,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从现实视角看。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生产力水平实现了巨大提升、突破性发展,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新的质态。同时也要看到,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比如,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问题,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很大,等等。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模式、新的动能,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归根结底,就是要在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更大发展。(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动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必然要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来推动和支撑。新质生产力既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前提和决定力量,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和根本动力。只有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解放和激发巨大潜能,实现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才能达到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求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为战略支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这需要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动力为基础,新质生产力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能够发挥巨大潜能。二、把握战略主动,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一)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打通科研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一是突出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以“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二是有组织地推进战略导向的原创性、基础性研究。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面向全球聘请顶尖科学家来汉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重点建设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湾区数字技术创新中心,实施一批省级“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和市科技重大专项,突破智能网联车路协同计算平台等关键核心技术。三是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大力支持在汉高校院所开展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强化在汉高校间优势学科分工协作和交叉融合,鼓励在汉高校科研院所与市域外创新平台共建开放型、融合性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立一体化技术转移中心。鼓励在汉高校共建商业、工程、科学和技术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平台,通过文理交融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养一批具有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魄力的新质生产力创造者。支持校企深度合作,探索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成功的商业化全链条的贯通模式。四是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打造成果转化创新生态示范。优化布局一批重点中试平台。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在汉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提供“订单式”研发转化服务,打通“技术研发+中试熟化+技术转移+投资融资+企业孵化”成果转化链条。激发技术转移转化交易活力。打造多元主体协同、线上线下融合的技术市场枢纽,加快形成服务武汉都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链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的技术交易大市场。强化成果转化综合服务集成。搭建“武创通”科创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布局建设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和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建好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探索“聚焦一产业、培育一主业、设立引进一基金、建设运营一园区(楼宇)”模式,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二)发挥创新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是充分发挥武汉所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聚焦钢铁、石化等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数字赋能、绿色转型。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个产业领域,推动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迈向世界级。三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在做大做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学等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培育壮大商业航天及北斗应用等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四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未来的新兴领域,抓紧制定全市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支持光谷、车谷率先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未来显示、新型储能等产业发展,按照“一业一策”制定推进措施。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五是推进产业升级智能化。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一批我市优势产业领域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聚焦石化、钢铁、建材等传统行业,推进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针对航空、汽车、机械等领域,推广网络协同设计、虚拟仿真等新模式,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六是推进产业升级绿色化。加速淘汰重污染行业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产能,推动传统产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健全产业绿色低琰转型的科技研发、金融服务、市场交易、产品认证、人才培养等政策机制。按照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开发推广绿色产品,打造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培育绿色供应链管理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七是推进产业升级融合化。聚焦创新链和产业链高端环节,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的全市产业融合发展工作专班,推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全市各重点产业链之间形成融合对接机制,发挥产业关联的协同效应,完善区域产业结构,实现产业之间融合均衡发展。(三)开拓数字经济新赛道,促进数实深度融合。加快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扩容、数字核心产业提升、产业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拓展等一系列实施工程,着力推进数实融合数字制造场景示范,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施一系列数字经济建设工程。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扩容工程。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启动“万兆城市”建设,加快“E级算力”部署,夯实算力、算法、模型、数据等技术底座。实施数字核心产业提升工程。聚焦人工智能发展,高标准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新建一批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中国软件名城,提质工业软件品牌,打造工业软件赋能新型工业化城市样板。实施产业数字化转型工程。新建一批“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5G工厂,新增数字化产线、标杆智能工厂等。四是应用场景拓展工程。聚焦元宇宙、大模型、区块链、北斗技术等新兴领域揭榜挂帅,扩展应用场景。争取国家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打造“双智”协同发展示范先锋城市。着力推进数实融合数字制造场景示范。一是以装备制造为主的“老字号”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大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开放力度,打造一批具备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能力的多样化“智造”标杆场景。二是以石油化工、农业为主的“原字号”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打造一批智能检测、智能分析、自动化处理等技术集聚的互联互通场景。三是清洁能源、新一代汽车、数字医疗等“新字号”实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加大自动驾驶、远程医疗、洁净能源、数字工厂等新业态产业场景开发力度。(四)全面深化改革,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生杰。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效破除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和障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开展数据资产化和数据资产入表试点等,营造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科技创新生态。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支持武汉“链主”企业联合在汉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链式”创新联合体。鼓励创新平台通过“平台+企业+基金”模式推进创新成果“沿途下蛋”“沿途转化”。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就地应用。三是加快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加快培养造就从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的各类互补性人才。探索更加合理全面的人才聘用制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急科技攻关中“挑大梁”“当主角”。四是开展数据资产化和数据资产入表试点。开展企业数据资产入表试点。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财政部印发的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尽快出台地方性文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尝试率先积极探索数据资产化路径,开展数据资产入表试点。通过分类实施,有序推进。根据各企业集团功能定位及数据资源类型,发挥企业自身优势,探索符合各自实际的数据资产化路径,开展数据资源摸底工作,有序分类推动企业数据确权、数据入表、价值评估等工作。党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乡村环境整治,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关键一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注重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一、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意蕴将发展新质生产力贯穿乡村全面振兴全过程,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具等手段,推动形成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由量变到质变,能够极大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新质生产力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有助于吸引更多人才回归参与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之中,推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有利于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三是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能够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四是体现文化价值。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通过传承和挖掘乡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总之,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对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二、正确认识当前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农村经营模式的落后和新质生产力的不足,成为乡村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面对诸多挑战,更应综合考虑技术、资本、人才、市场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确保政策设计与地方落实之间能有效匹配,以发挥乡村振兴策略的有效性和实际应用的可行性。(一)技术落后,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地区,新质生产力的推进与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技术发展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数字基础设施缺乏与技术推广困难等问题尤为明显。一方面,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已成为乡村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推广的主要障碍。如电力供应的不稳定、交通网络的局限性以及通信基础设施的落后等,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新技术在乡村的普及和应用。农业的机械化与智能化,依赖于电力的稳定供应,但乡村电力供应不足,致使相关设备工作中断。相较于城市地区,乡村地区网络覆盖率明显不足,不仅使乡村错失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的诸多益处,还变相增加了农民运用新质生产力学习新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困难,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乡村地区技术知识的传播较为迟缓,使用多媒体教室互动教学方式的乡村受教育者比例不足21%o教育资源短缺和技术推广方式的局限性,使农民很难及时获取并掌握技术,阻碍了新质生产力在乡村地区的普及。(二)融资困难,资本不足与投资环境复杂。在新发展阶段,资本的有效流动和配置,成为新质生产力深刻影响乡村振兴的关键。对于乡村地区而言,资金的流动和筹集都面临诸多困难。农村经济发展预期不明朗、投资环境不确定,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弊端,致使外部投资者对农村投资持保守态度,在权益保护和投资回报方面更为谨慎。而乡村地区金融体系完备性不足,又给农户和农企筹集资金带来了更大挑战。此外,乡村地区财务治理还存在产权模糊、股权管理不当、多方治理目标冲突、财务管理规范化程度低、农村金融政策运用不足,以及融资困难等问题。尽管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满足新的融费需求、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供需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