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超越.docx
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超越摘要:生态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于对现代生态问题的反思和对未来理想生态社会的构建之中,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层剖析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多方反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理性、技术理性、劳动分工、异化消费、生态帝国主义等内在生态副作用展开多重批判,判定全球生态危机的病根为资本主义制度。众多生态社会主义者同时积极寻找应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策略与方法,最终结合社会主义提出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作为未来理想的社会形态以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超越。生态社会主义在揭示生态危机根源与寻找解决路径中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一种新的视角、立场、观点、方法和理论的知识谱系,为中国现实生态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批判与超越;生态文明;现实价值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危机加剧,日益演变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得不面临的核心难题。伴随西方绿色生态运动的兴起,生态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于对现代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批判与反思之中,追根溯源生态危机问题的产生,并试图立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致力于打破资本主义生态困境,将人类从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的泥淖中解放出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想。当前,中国正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新征程中,治理好环境问题、建设好生态文明是至关重要的关键一着。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以及对未来理想社会形态即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构建中的基本观点,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一、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多重批判面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的频发以及生态危机的全球性蔓延,生态社会主义者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作为切入点,致力于挖掘生态危机背后的社会根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主导下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内在本质联系,从根本上阐发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逻辑下,引发其内部一系列不同层面异化表现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加剧的必然性,主张全球性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一)对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批判生态社会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私有制为基础,其生产目的不再指向满足人的需求,而是为了追求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倾心于“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交换价值”1o安德烈高兹认为,资本主义在经济理性支配下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坚持“越多越好”原则以及“效率至上”原则,在生产中不曾将环境成本放在考虑范围内,对自然无上限的一味索取必然造成生态破坏,进而导致生态危机。在经济理性的驱使下,资本家不再看重商品的使用价值,注重的只是交易市场上商品的交换价值,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对于自然生态环境采取的是漠不关心的态度,为了实现资本家自身的利益而没有节制地攫取自然资源,引发了自然界的生态失衡与资源枯竭,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有限的自然资源与无限的利润追求之间形成无法化解的内在矛盾。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指出,资本家为追求经济回报的高速度,不惜违背自然规律,将自然变成加工工厂,毫无节制榨取自然资源,这是导致最严峻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2。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本性,致使其无法有效解决自身存在的内在生态矛盾,也就意味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其生态环境问题始终无法得到真正解决。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统摄下,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二)对资本主义技术理性的批判对于将生态危机的生成简单地归结为技术本身这种观点,生态社会主义者是不赞同的,他们更倾向于是资本主义对技术的非理性使用才导致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矛盾冲突进一步扩大和加剧。威廉莱斯承认,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改造能力,但在资本主义“控制自然”观念的操纵下,科学技术变成了破坏和掠夺自然的一种器具,同时也“构成了一种把控制自然和控制人联系起来的手段”3o但同时,在莱斯看来对自然实施控制的那种力量不是科学技术本身,科学技术看似与生态环境破坏直接联系,但对科学技术的使用目的如何定位才是其利与弊背后更深层次的越因。科学知识的发展和技术工具的革新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开发,也进一步受制于资本主义“控制自然”的意识形态用于追求资本的积累,科学和技术只是经过人类之手征服自然的工具。高兹批判了“技术中性论”,他认为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被打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烙印。资本主义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都是其“利润至上”的经济理性在作祟,科学技术不过是被迫沦落为资本主义谋求生产扩张、谋取更大利润的物质工具而已。在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刺激下,资本家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不断借助科学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让机器代替工人,使科技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但是其非理性地滥用却导致科学技术对自然无限度的开发和挖掘,企图榨取更多的自然资源,加快资本积累的脚步,最终却是对自然造成了更大程度的破坏。(三)对资本主义劳动分工的批判生态社会主义主张,随着资本主义技术手段的升级发展和其内在经济理性的双重加持,进一步细化了人们的劳动分工,这种精密化的依附于机器的劳动分工导致了工人劳动的异化。资本主义由于技术层面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促使工人的劳动分工程度加深,工人被融于机器大工业体系,从人操纵和使用机器演变为人依附于机器,人被机器所掌控,使工人从之前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变成了充当机器零件和生产工序的物,加剧了人的片面发展。工人所从事的劳动由创造性的生产变为单一的机械化操作,导致人们的劳动分工处于一种被迫使的单一重复状态。马克思曾指出:“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4165由此可见,劳动分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转变为了劳动异化的起因。在这种劳动异化的影响下,加剧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工人对资本家的依附,同时使工人的自主创造意识被逐渐麻痹,从而无法实现有意识地改造世界。资本主义利用科学技术使整体劳动碎片化,生产工序的再细化使劳动成为无意义的、工人被剥夺了自主性而适应机器的要求5o在这种劳动分工下的工人不仅在重复循环的劳动中无法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长期循环从事单一工作的劳动,工人自身工作效率虽然得到提升,但却为资产阶级带去了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无形之中造成自身单一技能在劳动市场中竞争力和选择权的削弱。(四)对资本主义异化消费的批判从资本追求利润的维度看,资本为了追求利润,必然会不断扩张其生产体系,这在客观上要求扩张消费以支撑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不断扩张6o资本家们为了缓解过度生产带来的经济危机,便采取夸大消费宣传,通过刺激消费以求最大化地缓解经济危机。在这种虚假性消费宣传的剌激下,导致人们形成了错误的消费观,使得人们错误地认为消费活动本身才是生活的追求和真正的需求,从而消费行为异化为非满足人们正常生活需求的异化行为。异化消费行为主要包含以下两种:一是表现为对劳动过程中疲惫心理的补偿,即本阿格尔所指“异化消费是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7,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也由生产领域转移至了消费领域;另一种异化消费现象则表现为商品消费行为的“符号化”,人们将自身消费行为的多少和对商品的占有量作为地位彰显和价值显现的表征。正是这种异化消费造成了人们的过度消费,从而使公众在正常生活中消费和浪费了与自身需求不相匹配的自然资源。总的来说,资本主义的过度生产要求资本家诱导人们过度消费,但过度消费又将倒转刺激过度生产,两者相互作用导致生产与消费之间无度的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陷入一种无可遏制地开采自然生态资源以供给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的被动趋势,从而引发生态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五)对生态帝国主义的批判在生态社会主义者看来,资本主义无限扩张的本性与生态资源有限容量的属性之间的内在矛盾,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自然生态资源的掠夺矛头指向其他非发达国家,从而诞生了生态帝国主义。戴维佩珀指出,“既然环境质量与物质贫困或富裕相关,西方资本主义就逐渐地通过掠夺第三世界的财富而维持和改善了它自身并成为世界的羡慕目标”8I1.1.o随着人类社会早期地域局限性的消失叠加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张的本性,为谋取资本的积累和利润的最大化,那么资本家就必然会选择将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向全球扩张,而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和转移本国的生态环境压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会选择将一些污染严重和能耗量高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且毫无顾忌地掠取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或直接就把一些发展中国家变成其垃圾处理地。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会利用其经济和科技的优势,迫使发展中国家制定有利于它们的政策,而发展中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已选择用本国的环境与资源作为发展的代价交换,最终引发本国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帝国主义资本全球积累的生态债务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生态平衡和未来经济发展条件,构成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非正义9o生态社会主义将这种生态掠夺他国的做派称之为“生态帝国主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以“帝国主义”行径的生态掠取,从而达到把本国生态危机转嫁到其他非发达国家的目的,由此导致了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了生态危机世界性的蔓延。二、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对资本主义的变革超越为有效抑制全球环境危害事件的频发,生态社会主义者在对资本主义制度展开多重生态批判中深刻挖掘其背后生态危机矛盾祸根的同时,进而探索未来社会的理想形态即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以求超越资本主义生产逻辑,解除其生态危机,致力于实现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达成人与自然和解共处、和谐共生的理想社会形态。(一)跳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逻辑生态资本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内是可以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只要做好对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的规避,加以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和不断革新的科学技术等手段对资本主义不断进行改良即可实现。相反,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家强调全球生态危机的病根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其公民个人的隐形公共权益包含生态权益等无法被安全保障,只得陷入利己主义被动地抢占自然资源,不会将自然生态考虑为整体性的利益所在。佩珀认为:”资本主义的生态矛盾使可持续的或'绿色的资本主义成为一个不可能的梦想,因而是一个骗局。”8I1.O生态资本主义尽管也提倡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但其必然无法摆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生产发展逻辑,仍将自然看作是满足资本追求利润的工具,其无限扩张的本性注定生态资本主义也只能是暂时地使生态环境问题得到缓解,无法解决其与生态资源有限性之间的内在矛盾。因此,真正解除生态危机问题必然要从问题的根源入手,实现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打破其资本逻辑框架,构建以遵循社会主义原则为前提的良性生态社会,即生态社会主义社会。高兹认为,唯有在生态社会主义的社会模式下,才能真正消除生态危机10。与生态资本主义为了维护资本家的利益、尽可能延长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而将生产的产品伪装成绿色产品不同,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抛弃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全民共同所有制为基础实现“生产性正义”和“分配性正义”,主张制造和生产出物品的交换价值从属于使用价值,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真实需求为发展目的。(二)完善人与自然关系平衡的生态观生态社会主义重新发现并强调人与自然的真正关系一一既不是分离和优越于后者的关系像当代资本主义所假定的;也不是完全平等的关系像生态中心主义所相信的11O自然不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和为了实现一己私利的客观“工具”,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克服人与自然的二分对立,尊重生态法则、适应自然规律,进一步重新理解阐释“控制自然''和"支配自然”。首先,消除对于“控制自然”观念的误解,人类不是高贵于自然的存在,对自然的控制和支配并非人类对自然的“奴役”和“主宰”,不应当是以人的主观臆想为根据而随意索取和掠夺自然,正确的方式应为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度地利用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活生产的“真实需求”,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使自然为全人类的美好生活而服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次,生态社会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承袭马克思的“人类尺度”,主张人类是主体,人与自然不是世界上两个并列且完全相等的存在物,人与自然都是生物性的存在,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同时,自然的利益也并非高于人类的需求,反对那种为了保护自然生态而剥夺人类正常生存发展权益的做法,人类的利益应该放在自然界中所有存在物的首位,其次再考虑其他非人存在物,但是要以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为条件。唯此,物质与社会的自由能够充分实现,自然尚可实现解放,人类才能得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三)追求生态理性对经济理性的超越生态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支配下利润至上的经济理性,提出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生产遵循的不再是经济理性,而是生态理性占据主导。生态理性追求的是将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从越多越好转向“够了就好”,实现生产和消费得少却生活得更好。高兹指出:“生态理性旨在用这样一种最好的方式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尽可能提供最低限度的、具有最大使用价值和最耐用的东西,而花费少量的劳动、资本和资源就能生产出这些东西。”12生态社会主义强调生态理性,并非是对经济理性的完全抛弃,而是在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前提下追求经济的发展,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理性的落实。他们强调,建设未来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要遵循“生态原则”,对生产、交换、消费等环节进行彻底的生态现代化改造变革,力图克服资本利润追求无限性与自然生态资源有限性的矛盾。对于经济增长的态度,生态社会主义从限制经济发展转向建立“稳态经济”模式,追求有计划地实现经济的理性增长。生态理性强调对自然应是合理性地利用和改造而不是糊涂地破坏自然,是在尽可能减少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突出和增强环境目标的优先性,同时侧重关注产品的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作为生产目的,最终实现生态理性和经济理性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但经济理性是出于从属而非支配地位,是在生态合理性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四)探寻生态社会主义的革命力量工人阶级并不总是革命的,而环境主义者也并不总是改良的,在这两种社会力量中存在深深的重合关系,因此这使两个团体有可能在一起合作并彼此教育13o在决定是否符合社会革命领导力量的要求中,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生态意识”主观条件的觉悟程度占据重要地位,只有那些能够清醒地认知到资本主义生态弊端,同时又关注社会主义前途和生态环境问题的人,方能领导未来生态社会主义的社会变革。莱斯和阿格尔等学者看到了中间阶层(知识分子、中小资产阶级等)的作用,相较于工人阶级,他们觉得中间阶层受到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较轻,所以这一群体并没有被“异化消费”的错误价值观所主导,依然具有“生态意识”。特别是中产阶层中的一些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具有强烈的生态归属感,而只有这样的阶层群体才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坚强领导力量。所以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将具有“生态意识”的中间阶层知识分子作为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此外,对于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仍应落实到工人阶级这一社会群体,尽管资本主义一系列现实异化削弱了工人阶级的批判性、自主性、革命性,但工人阶级生活和工作在与自然接触的第一线,在社会活动中底层工人阶级总是遭受生态危机危害最深重的社会群体。虽然科技进步使工人阶级生活获得了一定的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大批工人失业,贫富差距更大,富人们可以有选择地移居到更好的生活环境,继续享用绿色优质的食物,而贫穷的底层劳动工人只能逆来顺受恶化的生态环境。因此,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工人阶级存在着巨大的革命潜力,同时也看到了工人运动的变革力量与工人工会的组织力量。(五)探索生态社会主义的构建路径面对如何从当下资本主义社会转向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以高兹、福斯特、莱斯等一众生态社会主义者从政治生活民主化、社会变革途径的“非暴力”、解放与满足形式的革新等不同层面探索生态社会主义的构建路径。具体来说,其一,改革当下资本主义集中制的政治形式,实行真正的政治民主化而不是由资本控制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增强大众在政治生活中的话语权,否则工人阶级的力量是无法发挥出作用的,生态社会主义构建的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民主化除在政治层面有所体现,同时主张在生产生活中不同职业和分工间的平等与民主。其二,生态社会主义反对传统暴力革命的形式来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否定环境运动与工人运动的对立属性,主张利用“非革命”“非暴力”的绿色生态运动与工人运动、劳动运动等社会运动相结合,通过大规模群众运动实现社会的改良与变革,以此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其三,破除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们无节制地异化消费,实现人们对商品占有与消费的“期望辩证法的破灭”,打破传统“劳动一一闲暇二元论”的限制,不再将劳动活动强制性地附加于工人,注重人们从劳动活动中获取满足感和幸福感,推动劳动与闲暇走向统一的劳动解放。三、生态社主义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价值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有目共睹的良好效益,但距离美丽中国的目标建成仍处在继续发展与努力建设之中。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以及未来理想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中蕴含的合理要素,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备一定启示意义和现实价值。(一)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不断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生态观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控制自然”观念作出深刻的批判,反对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以及自然保护优先于人类发展的自然观。马克思曾指出,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455。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共生共存的共同体,人类存在于自然界其后,于自然界中人类才得以演化生成和发展生息,人类现实生存的一切资料均是从自然而来,人类历史的推移和发展没有脱离自然独立进行的,自然也因人类的存在而意义多重化。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影响环境的能力同样得到强化,但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自然对于人类不是奴役和控制的对象性存在物,而是伴随共生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的解放也是人类自身的解放,从而实现人在自然界中的解放。人类作为自然社会的一分子,断然不可游离于自然之外,打破万物之间的发展规律必然自取灭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14o在我国未来社会发展中,要始终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原则,坚守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价值观以及“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文明观,处处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二)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引领下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建设能力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实现绿色生态社会的领导力量是既有良好的生态意识,同时又心系社会主义前途的中产阶层知识分子。而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这两方面是具有绝对优势的。近些年来,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愈加重视,“建设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党的十八大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党的十九大被明确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二十大更是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在政治上层建筑的有力保障下,陆续出台的多项有关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政策,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不可忽视更不能放弃的核心优势所在。美丽中国的最终实现,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系统化、制度化、法治化的前进走向,“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544。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根据现实国情的变迁,逐步构筑巩固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层层深入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补偿法制体系,持续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一体化、现代化。此外,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引领下和生态制度体系的保驾护航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力量,广泛地、积极地、充分地汲取整合和运用发挥社会各界的生态智慧与生态力量,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贯彻落实和美丽中国的建设推进增强生态治理能力支撑。(三)协调经济与生态平衡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根据生态社会主义所提出的资本主义内在生态矛盾,可以知晓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依赖于索取搜刮自然生态资源的不断堆积,最终实现资本财富的大量集聚,但其在现代化发展中所造成的自然破坏与生态恶果,以及由于地球生态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现实客观条件,导致其现代化模式的不可长久持续性与不可复制翻印性,也是有目共睹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党的二十大为此明确指出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与本质要求。这就要求未来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4o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我们要掌握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要建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也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1527,现代化建设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法则、保护自然资源,不能再走以生态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旧路,应深入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实现走低碳环保发展的新路。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好坏,也取决于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是否得到优良的保护和延续,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优质生产力,要把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高质量经济与高水平生态的协同共进、和谐发展。(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环境民生论为广大人民谋取美好生态福祉生态社会主义批判了生态资本主义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不得不作出发展欺骗性绿色经济的价值立场,同时对产品使用价值的重申,启示我们再次深入思考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历史发展积累的生产底蕴单薄,同时我国人口众多,面对有限的自然生态资源,人均可享有的数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526现阶段优美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必需品,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也逐渐成为衡量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理念,将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和美好生活的愿景作为前进方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为了某一个人也不是为了某一群人的利益,而是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作为我们奋斗前进的指向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此外,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单单是我们这一代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更是子孙后代延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五)秉承全人类共同价值基本原则与世界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帝国主义”行径给予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生态危机全球化的背后逻辑。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生态全球化的趋势推动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命运联系更加紧密,面对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偏安一隅。以“温室效应”为例,引发这一生态危害的只是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但是如不加以遏制和治理,受其负面影响的必然是整个人类世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传统现代化是以掠取全球其他国家的自然生态资源为代价而实现的,其本质只是为了使本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却不会为其引发的全球生态危机买单,故而积累了大量的“生态债务”,第三世界的国家应当共同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讨还生态补偿。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应继续秉承“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生态新发展格局。在“引进来”方面,要时刻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的生态掠夺,在引进外国产业时,不能只考虑其直接经济效益,也要对其资源成本与环境成本进行生态评价,反对引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和项目,同时,海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严厉禁止进口“洋垃圾”。在“走出去”方面,我国要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在世界环境保护的现实行动中,秉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持续发声发力,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抵制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掠夺,并在能力范围内为发展中经济体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提高环境治理能力。我们始终要与世界各国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恶化这个难题。四、结语对于生态社会主义流派的理论思想,我们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注意到其局限性,不可照搬全抄。生态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更多地停留在理论方面,甚至带有一定的乌托邦属性,如依靠“非暴力”的社会运动等途径实现生态社会变革,以及将中产阶层知识分子作为领导力量等观点,是不足以对抗盘根错节的资本主义力量的,无法实现其理想社会形态的变革。因此,要批判性地、反思性地借鉴和吸收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积极成果。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应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同时不断汲取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华传统文化生态意蕴以及国内外各种优秀生态思想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在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指导下,与现实基本国情相结合,并不断付诸生态实践,注重知行合一。未来中国将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继续前进,以绿色发展持续推动“双碳”目标,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同时为世界生态文明谋发展,为人类幸福生活作贡献,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新篇章。参考文献:1AndreGorz.Eco1.ogyasPo1.iticsCM.PatsyVigderman,JonathanC1.oud,Trans1.ated.Boston:SouthEndPress,1980:5.2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6.3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岳长岭,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130.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徐崇温.怎样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473.6王雨辰.法兰克福学派生态批判理论及其效应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9(4):37-46.7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94.8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纵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刘颖,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9徐艳梅.当代国外左翼的生态帝国主义批判口.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5):28-35.10黄其洪,卢丽娟.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的三维透视J.求是学刊,2021,48(5):26-35.11戴维佩珀,刘颖.论当代生态社会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77-83.12AndreGorz.Capita1ism,Socia1.ism,Eco1.ogyM.ChrisTurner,Trans1.ated.1.ondonandNewYork:VersoBooks,1994:3233.13张剑.2020年生态社会主义发展前沿动态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1,6(1):81-91.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15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