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docx
-
资源ID:1529483
资源大小:2.73MB
全文页数:14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docx
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一六镇单元)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二。二四年六月乳源瑶族自治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六镇单元)是乳源县积极响应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加快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通知、韶关市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开展乡村空间“三提三化”示范创建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大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一六镇作为基本单元,在全域范围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对系统解决镇域建设用地破碎、产业用地分散、紧张等问题,统筹做好资源整合、生态保护,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一六镇单元)周期为四年,即2024年至2027年。一、整治思路(1)加强土地整合,推动乡村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推动农用地整治,将零散耕地和农田向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转移,促进形成规模连片、耕作高效的永久基本农田连片区,实现良田连片发展。推动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等零散建设用地复垦或再利用,优先将结余建设用地指标为农村三产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不断优化用地结构与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实现村庄集中、产业集聚。(2)发挥区域特色,打造乳桂经济走廊“五彩一六”农旅大IP充分发挥一六镇有山有水、五彩斑斓的特色优势,围绕“五彩生态”主题定位,重点打造“山字系”、“水字系“彩字系”系列品牌,形成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和全产业链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依托区域公共品牌,促进全镇产'也升级。(3)创新产业模式,打造万亩省级农业高质量发展基地依托镇域现状农业基础,重点发展基于生物能为核心的生物循环技术,打造生态种养共生产业新模式。同时,做好延链强链工作,推动种养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4)党建引领,搭建乡村共富示范样板坚持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由乳源强镇富村公司、各村村集体共同打造乳源乡村共富公司、专业运营公司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共建共享共富平台,共谋合作,由乳源强镇富村公司负责整合政策性基金与前期固定资产投入,各村村集体共同打造乳源乡村共富公司负责动员、组织、实施、做大做强集体资产,专业运营公司负责技术服务与运营操盘、社会资本负责资金与技术导入、项目开发建设。二、整治目标与任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总体目标是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整体生态保护修复,优化农村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格局,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助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时深化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不断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镇、村经济和生态环境水平持续高质量发展,最终达到“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整体目标。规划实施垦造水田和补充耕地项目,增加耕地面积,优化耕地布局,使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的耕地集中程度增加,乡村耕地碎片化程度得到减少。规划开展低效建设用地整理和村庄建设用地拆旧复垦项目,积极利用废弃闲置学校、村委办公用房等建设用地,对老旧的市场、道路、公共服务场馆进行整治再开发,促进资源再利用。推进边缘村、空心村搬迁撤并,结余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中小河流流域治理工程,通过运用生态护坡与护岸等技术,提升滨水空间水环境质量,提高流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重点开展水源宫河沿线生态修改,围绕一六镇镇区,打造“一镇、一河、多点''的农文旅示范区。规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提升乡村景观风貌。三、预期成效良田连片:2024和2025年安排耕地进出平衡项目179.5222公顷,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598.3250公顷,垦造水田项目8.6687公顷,整治后增加耕地面积207.8977公顷,占整治区域原有耕地面积的16.32%,其中新增旱地199.2879公顷,新增水田8.6098公顷;提质改造面积598.3839公顷,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598.3250公顷,层造水田0.0589公顷。整治区域内耕地连片指数提升17.59%,整治后5亩以下图斑减少39个,预计形成I个万亩方吗,2个千亩方,4个百亩方。村庄集中:实施期限内计划完成大历村、石门村、田心村、罗屋村、丰塘村、老邙屋村、李屋村等自然村的搬迁清退,完成农村建设用地拆I1.1.面积14.9317公顷。产业集聚:近两年计划引入产业项目8项,各类项目占地面积约194.6241公顷。生态优美:2024-2025年整治区域内共计完成生态保护与景观提升项目4.4905公顷。四、资金分析六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计划总投资99086.00万元,按照长期运营的思路,预计能够在各类项目投入运营之后第5年实现资金结余。目录一、总体要求1(一)编制背景1(二)编制依据3(三)编制原则8(四)整治区域9(五)实施期限10(六)基础数据10二、基本情况11(一)区域概况11(二)存在问题34三、可行性分析及评估39(一)已有工作基础分析39(二)空间布局优化可行性分析45(三)整治可行性分析51四、整治目标64(*)发展定位与策略64(二)整治目标任务66(三)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制度探索68五、整治任务与子项目安排70(一)规划衔接70(二)重点建设任务落实73(三)子项目安排81(四)2024和2025年项目计划情况94六、精品工程97(一)五彩一六农研文旅环97(二)红色军旅健康研学基地98(三)五彩幸福大观园108(四)绿色有机安全农园118(五)未来乡村社区选址方案124七、投资测算及资金筹措129(一)投资测第129(二)资金筹措137(三)资金平衡分析138八、预期效益和项目特色141(一)预期效益141(二)项目特色144九、实施保障146(一)组织保障146(二)资金保障147(三)制度保障147(四)监督保障149一、总体要求(一)编制背景1.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加快国土综合整治,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大行动。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194号),要求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治理,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以及乡村风貌提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土地综合整治已经成为贯彻党中央生态文明思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自然资源部门履行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平台抓手。2 .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落实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具体实践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力广东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2021年5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下发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粤自然资发(2021)13号),拟在全省范围内部署开展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的试点不超过20个,以县域为实施单元的试点不超过1个,试点实施期限股不超过两年。2024年3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扩面提质的通知(粤自然资修复(2024)584号),通知要求锚定“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目标,推进“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耕地集中整治,落实腾退建设用地指标任务。要着眼于要素创新配置,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村庄集中点、产业集聚区等空间布局,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3 .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驱动韶关市和乳源县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2023年2月,中共韶关市委韶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韶委字(2023)2号),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产业突出、绿色生态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推动县域、镇域和村域经济“三个齿轮”一起转,全力驱动韶关高质量发展。2023年12月,中共韶关市委办公室韶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韶关市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开展乡村空间“一提三化示范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构建“1+3+10+N”四级试点联动格局,乳源瑶族自治县一六镇作为10个市级“三提三化”示范创建镇,将探索走出一条具有韶关特色的“三提三化”示范创建实施路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乳源县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相契合,乳源县、一六镇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开展乳源县一六镇全城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方案编制以广东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编制指南(试行)等相关文件为指导,以落实规划为前提,从耕地而积增加、质量提升,建设用地布局优化、生态环境改善等维度,说明“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目标愿景实现情况。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支持高质量发展,狠抓重点项目建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二)编制依据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年5月28日第卜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I三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10年12月25日修订通过,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4)土地复垦条例(2011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2号);(5)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2012年12月11日国土资源部第4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3年3月I日起施行);(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14年7月29H修订版):(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14年4月24H修订通过,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8)其他相关法律、法规。2.政策文件(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1月);(2)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年9月):(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2020年3月):(4)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5)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32号):(6)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地指导意见(农产发(2021)2号);(7)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194号):(8)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有关准备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20)1767号):(9)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申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通知(粤自然资修复(2020)131号);(10)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征求关于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粤自然资修复(2020)839号);(11)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扩面提质的通知(粤自然资修复(2024)584号)(12)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关于印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要点(试行)的函(自然资生态修复函(2020)37号);(13)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的指导意见(粤府(2020)43号);(14)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村庄规划优化提升试点工作方案)广东省村庄规划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粤自然资规划(2020)436号):(15)广东省乡村风貌修复提升指引(试行)(广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16)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粤自然资发(2021)13号):(17)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关于明确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报部备案材料有关要求的函(自然资生态修复函(2021)12021)49号);(18)韶关市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开展乡村空间“三提三化''示范创建工作方案。3.技术标准和规范(1)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实施方案编制规程(TD/T1047-2016);(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1033-2012);(3)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TD/T1037-2013);(4)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2012年12月);(5)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2008年);(6)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质量验收标准(2008年11月);(7)广东省土地整治垦造水田建设标准(试行)(2016年10月);(8)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9)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NY/T1634-2008);(IO)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2008);(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I9-2011);(12)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36-2013);(1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I30-2014):(14)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192-2015):(1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16)广东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编制指南(试行);(17)国家和地方关于土地整治、村庄规划等的标准规范。(三)编制原则(1)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夯实粮食安全和农村农业发展基础。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善农村风貌和基础设施条件。<2)规划引领、节约集约。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按照“控制总量、优化增量、盘活存量、释放流量、实现减量”的要求,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科学开发与有效利用,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优化空间规划布局。(3)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统筹各类项目和资金,整合相关审批事项,建立相关制度和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农村集体组织作用。充分尊重项目区群众意愿,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法维护、切实保障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共享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成果。(4)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从整治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以解决最突出问题为核心,合理确定整治目标、整治方式和整治措施,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有序推进。禁止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砍树挖山填湖、占用耕地搞人造景观、破坏乡村风貌和历史文脉等。(四)整治区域本项目整治区域为一六镇全域,包括一六镇下辖的西岸村、东七村、乐群村、一六村、东粉村、罗屋村、团结村共7个行政村和I个社区,总面积7748.8633公顷。图1.4“整治区域范围图(五)实施期限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一六镇单元)周期为四年,即2024年至2027年。(六)基础数据本次实施方案中基础数据均来源于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现状政务版数据,采用同口径分析库数据。底图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空间定位基础。现状数据来源于政务版数据,数据统计采用同口径数据。-、基本情况(一)区域概况1 .基本情况(1)地理区位六镇是乳源瑶族自治县三个平原乡镇之一,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北部,境地东邻韶关市武江区,南邻乳城镇,西邻东坪镇,北邻游溪镇。图2.1-1区位图镇政府驻地一六村委,距武广高铁韶关站35千米,距京港澳高速公路乳源出入口12千米,距广乐高速乳源出入口7千米:镇域内有省道广乐高速1线、省道250线穿镇而过,县道322线、359线交叉口位于镇区中心,区位优越,交通便利。(2)资源禀赋地形地貌:六镇属丘陵一平原地带,镇域地势整体较为平坦。镇域东南部西北部地貌呈丘陵状,中部地区为平原,地形呈现北低南高的特点。气候条件:一六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降水集中。森林资源,一六镇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南北两部,林地覆盖率为65.81%,以杉、松、樟、枫、荷、锥木等数十个品种的林木为主,活立木蓄积量177538立方米。水文资源:镇域主要水文类型为河流和水库。水源宫河东西向贯穿一六镇,镇城分散大小水库共计9个,全镇河湖水库面积为287.1906公顷,占镇域国土面积的3.71%。矿产资源:一六镇现存筲、石英钟、绿柱石等多种矿产资源,全镇现有采矿用地22.4126公顷,多为小型采矿用地。旅游资源:一六镇有历史遗址、自然景观和民俗活动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革命历史遗址包括乐夫炮楼(西水暴动遗址)又称乐夫村农民协会和农军防御战遗址、百年党史路。自然景观有东粉温泉、牧草园农场、东粉湿地公园、西瑶彩田、山城水都阳光湖生态农旅公园、下社鲜花盛开的村庄、乌石岭新村等旅游景点。镇域民俗文化丰富,有瑶族市集、瑶族拜盘王节庆活动等,极大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乐夫炮楼和农军防御战遗址仃年党史路乌石岭新村西瑶彩田山城水都下社鲜花村图2.1-2-六镇旅游资源图农业资源:一六镇的农业资源主要有沃柑、食用菌、拿比特西瓜、香芋南瓜、吴茱萸中药材、黑皮甘蔗、食叶草种植及禾花鱼、生猪养殖。近年来,一六镇以“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现代品牌农业”为主线,以科技为引领和支撑,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水稻育种基地和食用菌大棚示范点,种植柑橘种植超400.0000公顷,拥有中药材、黑皮甘蔗、食叶草加工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3)社会经济条件2023年,一六镇地域生产总值达33060.00万元,同比增长7.70%,镇级及以下(500万以上)项目投资完成额达2952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39.50万元,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166万元,同比增长5.70%。(4)产业发展现状及方向第一产业:以水果为特色,粮食、绿色蔬菜种植为主导。特色农产品以西瓜为主,其中“拿比特”西瓜享誉粤北;同时香芋南瓜、“绿鲜冠”巴西果汁等产品畅销粤西北。目前上规模农业经营组织达22家,其中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镇域全年种植优质水稻733.3333公顷,无公害蔬菜400.0000公顷,瓜果666.6667公顷,积极打造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第二产业:多为农产品加工型产业。一六镇立足本地资源,利用本镇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型企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逐步完善镇域旅游服务体系。近年来实施“农业I旅游”、“农业+互联网”发展模式,打造下社特色民宿和乌石岭民宿,形成了集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生产活动和乡村田园风光、人居环境等为体的乡村休闲体验区。(5)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道路交通对外交通:一六镇距离广乐高速乳源东出入口7千米,距京港澳高速公路乳源出入口12千米,距武广高铁韶关站35千米,省道广乐高速1线、省道250线穿镇而过,县道322线、359线交叉口位于镇区中心,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内部交通,一六镇7个村(居)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公路,城乡公路网逐步畅通,村庄内部交通主要道路宽度约5-7m,次要道路宽度约3-4m°图2.1-3六镇道路交通现状图公共服务设施文体设施:一六镇创建有一个乡村振兴创业创新基地、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和乐夫驿站,在乐群创建r一个乳源乐夫炮楼社科普及基地,镇区建设有文体广场等设施,能基本满足城镇居民需求。行政村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主要有老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图书馆、篮球场、文体小广场、公共活动中心、健身运动场地等,但大部分行政村只有其中少部分设施,小部分行政村存在服务设施不足,缺乏文体设施等。教育设施:一六镇建设有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村级小学2所,幼儿园4所,中小学能满足就读需求,幼儿园班数不足,大部分行政村小学处于废弃状态。医疗卫生设施:六镇镇区设有卫生院1家,能基本满足镇区居民日常医疗需求。整治区内大部分行政村拥有卫生站,个别无医疗卫生设施的行政村的村民能够就近前往一六镇或乳源瑶族自治县进行医疗服务。图2.1-4六镇公共设施现状图农田水利设施一六镇内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等作物,旱地主要种植蔬菜等作物。目前项目区的农田灌溉水源主要有两个方面,是通过外河补充农田灌溉,二是通过区内坑塘拦蓄地表径流进行调蓄灌溉。试点区域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许多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更新与改造进度缓慢;河道堤坝欠缺修缮和管护,危及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市政设施给水设施:行政村已经都接入市政给水系统,排水设施:镇污水处理厂正在改造提升,安装进水口在线自动监测联网设备,能及时处理生活污水。环卫设施:六镇东北侧有大型垃圾填埋场,且已完成改造。各个行政村的环卫设施以垃圾桶和垃圾收集点为主,垃圾露天堆放。虽部分村组垃圾由专人收集处理,但有村组缺少垃圾收集点。大部分村组缺乏公共厕所。电力设施:一六镇内有多处变压器设备,保障项目区的用电安全。220v的低压线路基本覆盖,已接入各村民小组和各居民点,电力充足。游演Ui图2.1-5-六镇市政设施现状图(6)村庄发展状况村庄概况本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区域为一六镇全域,包括1个社区和7个行政村。一六村:一六镇镇区驻地村,以果蔬种植为主,以沃柑、食用菌、西瓜为主,食用菌大棚约15.3333公顷,拿比特西瓜约46.6667公顷。东七村:靠近乳源县城,X359穿境而过,全村主要经济作物以水稻和否芋南瓜为主。种植杏芋南瓜面积达40.0000公顷,年产值达400.00万元。东粉村:靠近云门山景区,省道250穿境而过,全村以果蔬、生态养殖及旅游为主,种植业主要以沃柑为主,生态养殖以生猪养殖为主,靠近云门山建设有5季澳斯特精选酒店。团结村:位于一六镇的中部,与镇区紧密相连,经济条件良好。以特色种植和旅游为主,种植以吴茱萸、油茶苗圃、葡萄、拿比特西瓜、沃柑为主,特色旅游资源有乌石岭新村及鲜花盛开的下社村、西瑶彩田及山城水都。罗屋村:以种植为主,正在打造优质水稻育种,种植有食叶草5.3330公顷。乐群村:靠近乐广高速,境内有高速服务区,全村以林果种植为主,主要有沃柑,乐群村(柑橘)被认定为省第二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乐群村以红色旅游(乐夫炮楼、西水暴动遗址)委托,打造了红色教育基地。西岸村:位于一六镇东南端,靠近乐广高速,以山区为主,村组比较散,全村以种植柑橘为主。村庄类型根据乳源瑶族自治县一六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规划六镇内村庄分类分为四类,分别是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一般发展类。城郊融合类村庄:一六村。依托镇区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发展。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形态上保留现有村庄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打造成为城镇后花园。集聚提升类村庄:东粉村、团结村。合理确定村委会、文体活动场所,卫生站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位置、规模、布局形式,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以现有农业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推动“一产三产化"特色保护类村庄:乐群村。在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依托现有旅游资源,结合村庄自身风貌特色和民俗文化,配套建设各级村庄旅游服务设施,打造乡村旅游服务站点。一般发展类村庄:东七村、罗屋村、西岸村。2 .国土利用情况(1)土地利用现状根据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现状政务版数据,采用同口径分析库数据,一六镇全域面积7748.8633公顷,耕地1454.4726公顷,农用地面积7026.9062公顷,占总面积的90.68%;建设用地面积524.9092公顷,占总面积的6.77%;未利用地197.0477公顷,占总面积的2.54%。表2.2-1试点区域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三大类一级类二类面积(公顷)耕地水田1219.961水浇地41.4050旱地193.1066园地果园382.3478茶园1.8267其他园地123.4471林地乔木林地3536.0107竹林地370.0316农用地灌木林地65.9536其他林地764.3603草地人工牧草地0.0192交通运输用地农村道路43.6139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水库水面67.4258坑地水面132.6118养殖坑塘17.2444沟渠21.9389干渠0.0767其他土地设施农用地45.5251农用地小计7026.9062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公路用地120.8965管道运输用地0.297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水工建筑用地4.8005城镇及工矿用地建制镇35.6511村庄331.0943盐田及采矿用地22.4126特殊用地9.7568建设用地小计524.9092未利用地草地其他草地152.202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河流水面43.0925三大类一级类二级类面积(公顷)湿地内陆滩涂0.8720其他土地裸土地0.6729裸岩石砾地0.2082未利用地小计197.04777748.8633图2.1-6六镇土地利用现状图(2)耕地情况试点区域耕地总面积1454.4726公顷,主要分布于镇区中部地势较为平坦区域。耕地布局和集中连片程度整治区域耕地主要集中在镇域中部沿省道250、重阳水、计坪水沿岸呈团块状分布,位于地势平坦区域。耕地图斑总个数为653个,平均每个耕地图斑面枳为2.2274公顷,耕地较集中连片。耕地质量情况整治区域的耕地共包括5个国家利用等别。其中国家利用等3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5.10%,是整治区域耕地质量最高、占比最大的耕地;国家利用等4等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8.40%;国家利用等5等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5.76%,是整治区域比重第二高的耕地;国家利用等6等、7等的耕地面积只是在整治区域内零星分布。耕地生态情况根据“三调”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一六镇整治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I级)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93.25%,生物多样性不丰富(3级)的耕地占耕地总面枳的6.42%。总体而言,耕地生态状况良好。(3)永久基本农田依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整治区域永久基本农田1375.8614公顷(其中水田1232.2360公顷,旱地109.3164公顷,水浇地3430gg公顷),地块数1301个。永久基本农田大多呈团块状分布在山谷地势低洼处,或连片分布在村域居民点周边地形平坦处,主要分布在团结村、一六村、东粉村,坡度小于15。的永久基本农田占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99.87%。表2.1-3整治区域永久基本农田分布表序号坐落村落永久基本农田图斑面积(公顷)占比I罗屋村159.791911.61%2团结村279.535820.32%3一六村264.529919.23%4东粉村336.045824.42%5东七村181.964113.23%6乐群村93.35086.78%7西岸村60.64314.41%1375.86141.(X).00%3.生态环境状况(1)自然环境现状一六镇地处粤北山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北为山地地形,中部以平缓丘陵为主。农业发展以农田、果蔬种植和生态养殖为主,种植农作物主要有沃柑、食用菌、拿比特西瓜、吴茱萸中药材、黑皮甘蔗,生态养殖主要有禾花鱼、生猪养殖等。(2)乡村人居环境状况试点区域内群众环保意识较为淡薄,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不够,且目前六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处于实施阶段,环境保护基础工作还不到位。村庄内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未设置集中投放处理点,标准化厕所建设普及率不高,绿化面积小而分散,乡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待改善。居民点缺乏完善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未经处理的污水乱排现象明显。区域内河道清理整治有待加强,部分河道淤积严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2018年至今一六镇在不同村组相继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在给排水、村庄道路硬化、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环卫设施建设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受制于资金和村民改造意愿以及土地调整问题,一些村庄并未达到规划实际效果。从整体来看,整治区域内整体风貌是山、水、田、村相互交错的结构,具有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整治区域的乡村风貌从整体上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经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后的风貌,一部分是还未改造整治的乡村风貌。图2.1-7乡村整体鸟瞰图田园风貌整治区生态环境优良,多为农林用地,良田较多,水系水塘水库点缀各处,其中水源宫河自西向东穿越整个镇域。图2.1-8整治区域田园风貌街巷风貌整治区居民点道路纵横交错,居民点排水系统沿路分布,道路两侧的建筑多为一至三层,外墙颜色各异,多为红砖、米白瓷砖、黄土墙。道路多为硬化道路,但不够整洁美观。图2.1-9整治区域街巷风貌建筑风貌整治区域多种建筑形式混杂,具体建筑形式见如下详细介绍。建筑色彩未经过整治的多以土黄色、赤红色为主,整治后多粉刷为白色。钢筋混凝土建筑:建筑高度多为二层以上,以瓷板砖或粉刷墙面,外观良好。主要分布布村道两侧。砖混建筑:层数1-2层,外墙而简单粉刷,建筑主体结构一般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各村主要村道两侧。泥砖建筑:层数1层,有少部分常住人口,多为老人居住。基本各行政村均有分布。图21.-10整治区域建筑风貌传统风貌建筑整治区域传统建筑以宗祠建筑和围楼为主,建筑立面材料多为石砖、泥土,屋顶形式主要为硬山顶.图21-11整治区域传统建筑道路风貌整治区域村内主干道绝大多数已经硬化。已经整治过后的道路路面平整,指示标志清晰,两侧有路灯亮化工程。未整治的道路水泥路面磨损明显,道路两侧杂草杂树充斥。图2.1-12整治区域道路风貌水体景观风貌整治区域水质情况良好,水体景观主要表现为坑塘水面水体景观、河道水体景观。坑塘水面镶嵌在田园阡陌之中,河道两侧主要为提坝。图2.1-13整治区域水体景观风貌(3)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与保护现状一六镇现存舞春牛、舞花灯等传统非物质文化节庆方式。镇域现存一处历史遗址一乐夫村农民协会旧址。1958年该村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革命老区。此外,镇域内有西岸石拱桥、一六招用石拱桥、东粉村平安阁、一六大村围楼、团结莲塘村平安阁、东七下门秦氏祠堂、乐群乐夫村欧氏相堂、团结上社王氏祠堂、罗屋下南村何氏祠堂、鲸鱼赛遗址等历史古建筑。(4)水系网络分布状况镇域主要水文类型为河流和水库。水源宫河东西向贯穿一六镇,镇域分散大小水库共计9个。全镇河湖水库面积为287.1906公顷,占镇域国土而积的3.71%°图2114整治区域主要水系分布图(5)国土空间生态现状整治区域生态状况良好,为使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进行强制性严格保护,整治区域内已划定生态保护红线621.2551公顷,占整治区域总面积的8.02%,保护类型为水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主要分布于团结村和东粉村。表214整治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区划定情况序号红线名称保护类型面积(公顷)1北江上游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水源涵养621.2551合计621.2551(二)存在问题1.农业生产方面(1)耕地碎片化,农业产出效益偏低整治区域农用地面积7026.906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454.4726公顷。零散耕地(5亩以下图斑)面积33.9500公顷,图斑285个,占耕地总面积的2.33%,占耕地总图斑个数的43.64%,在空间形态上呈现农村耕地碎片化现象,耕地被现状的农居、坑塘分割破碎,出现“天窗”的现象。其次丘陵山区地形起伏也导致可耕作地块破碎化,不利了作物规模化、产业化和机械化种植,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业种植效益下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2)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管理措施仍需提高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了一六镇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但只停留在基本改善的层面上,农业机械化程度普遍不高,农田细碎化整理、耕地地力提升方面和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缺失,缺少生态景观的布置,生态元素单调,不能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加之项目实施后,部分农田基础设施管护不到位,存在荒废的现象,降低了其使用效果。(3)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现代化难以推进整治区域农用地面积较多,农业种植广泛,但传统农业特色明显,农业生产仍以家庭为主的农用地承包制为主,种植地块零散,连片度不高,无法大规模使用大型农业设备和先进农业技术,同时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劳动力质量低,农业生产过程中追求高效、高产,化肥施用过量,导致土壤板结、酸化加剧,农产品品质下降,农民种地效益低。当前农业生产,尤其是一些特色种植和养殖项目,特别容易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和疫病等因素影响,相应的科技、保障措施还不健全,农业经营风险较大。2. 土地利用方面(1)功能分区模糊,空间布局无序化一六镇现状空间布局混杂,生产、生活、生态相互交错,生活空间品质低且分散,造成生产空间效益降低,生态功能减弱,宜居度降低。现状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在一六镇区、各个村委、省道S250以及散点式分布布各个村域内;整治区域内的农村居民点主要位于相对平坦的区域,随着乡村自行发展扩张,居民点外围基本是耕地、草地、林地等农用地,这种无序扩张将不可避免占用土地后备资源特别是耕地后备费源,进一步破碎了农田集中连片程度,减少农田数量,同时新建的宅基地打破了乡村原有的团块核心,乡村形态明显向分散化无序化发展,也不利于居民点基础设施的集中铺设。现状空间布局呈现出混杂分布的特点,各类用地破碎杂聚,功能散乱,综合效益不高,难以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2 2)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较低整治区部分村庄存有废旧宅基地、废弃公共服务设施和危房等闲置用地,土地节约集约程度不高,新旧建筑混杂,旧村、镇土地利用率不高,对该类土地进行系统规划,对闲置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