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质发震断裂带区域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
-
资源ID:1531250
资源大小:22.18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山西《地质发震断裂带区域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
全新世活动断裂中,近500年来发生过MN5级地震的断裂或今后100年内可能发生M5级地震的断裂。1.1.11.1.2 作用和作用效应G一结构重力荷载:5e地震作用效应;M一弯矩:V一剪力:N轴向力;5一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M侧移:8一层间位移角。1.1.3 材料性能和结构抗力K结构(构件)的刚度;R结构构件承载力:层间位移角限值。注:对作用和材料强度的标准值,尚应加下标k.1.1.4 几何参数h一计算楼层层高,构件截面高度。1.1.5 计弊系数«水平地震影响系数: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出心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yo一结构重要性系数。2.2.5其他1.j,m序数:3基本规定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3.1.1 地质发族断裂带区域的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类别,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划分为特殊设防类(甲类)、重点设防类(乙类)、标准设防类(丙类)、适度设防类(丁类).3.2 .2地质发族断裂带区域的建筑工程的抗爱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1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2重点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废作用:3特殊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4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5当工程场地为I类时,对特殊设防类和重点设防类工程,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标准设防类工程,抗震构造措施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但不得低于6度的要求采用。3.2 地震影响3.2.1 地质发震断裂带区域各类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不应低于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3.2.2 地质发族断裂带区建筑所遭受的地震影响,应采用相应于抗震震不利地段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场地,应进行专门研究确定。3.2.6 地震影响系数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2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不应小于表3.2.6的规定。表3.2.6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地飕影响6度7度8度9度0.05go.iog.15g020g0.30g0.4Og多遇地震0.(M0.080.120.160.240.32设防地震0.120.23().340.450.68().90罕遇地震0.280.500.720.901.201.403.2.7工程结构处于发震断裂两侧Iokm以内时,应计入近场效应对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影响。3.3 场地和地基3.3.1 建设场地应根据地震活动、地选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土性质及地形地貌等地震灾害影响因素,划分为抗震有利地段、一般地段、不利地段和危险地段。选择建设场地时,应根据工程的需要,优先选择有利地段,其次选择一般地段,避开危险地段;当场地位于不利地段时,应根据场地可能对建筑物造成的地震效应采取相应的抗震加强措施。3.3.2 建筑工程在建设前,应向国家权威数据中心、所属主管部门查询场地的地质发震断裂资料(山西省地质发震断裂分布详见附录A)。依据有关部门提供的地质发宸断裂带资料进行规划选址,建筑场址应远离发震断层。3.3.3 场地附近有地质发震断裂通过时,应开展断层探测,并根据探系数,罕遇地震验算时应考虑该修正系数。3.6.2 -3.63明确了断裂带区域建筑结构在不同地震力作用下的计算分析方法。当建筑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可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一般采用线性的分析方法:而在罕遇地震下结构出现塑性枝,呈现较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需采用弹型性(非线性分析方法。静力的非线性分析是:沿结构高度施加按一定形式分布的模拟地震作用的等效侧力,并从小到大逐步增加侧力的强度,使结构由弹性工作状态逐步进入弹蝌性工作状态,最终达到性能点。这是目前较为实用的简化的弹塑性分析技术,比动力非线性分析节省计算工作量,但需要注意,静力非线性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适用性,其计算结果需要工程经验判断。动力非线性分析,即弹塑性时程分析,是较为严格的分析方法,需要较好的计算机软件和很好的工程经验判断才能得到有用的结果,是难度较大的一种方法。3.6.4 明确了断裂带区域建筑结构抗震分析的计算模型必须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情况,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应符合本规范及有关标准的规定,设计时对所有计算结果应进行判别,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在设计中应用。3.6.6 明确了发震断裂带区域的超限高层、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采用抗宸性能化设计时宜适当提高性能目标,特别是关键构件、抗震薄弱部位等。4断层探测4.1 场地活动断层勘探4.1.1 现有山西省地质断裂带的资料来源于不同的资料,且开展的工作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断裂带位置的精准度存在差别。如完成活动断层填图工作的,断层位置的精度能达到I:5万,完成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单条断裂填图工作的,断层位置的精度能达到1:1万,但部分断裂来源于石油物探、水文地质以及其他早期研究成果,所以断裂的位置存在不确定性,位置误差可能达到2.0km。根据“山西省地震局关于印发需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目录(暂行)的通知(晋震发防201754号),”相关规定,位于活动断裂附近(Ikm范围)且可能在较强地爱中造成人员伤亡或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一般工程,应进行活动断裂评价工作。参考山西省地震局于2023年印发的山西省地震局重大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定行政许可实施细则(晋震发202366号)附件1第六条,需对断裂附近Ikm范围的工程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查明断裂马场地的相对位置关系。考虑到断层的工作程度粗浅不同,断层位置的准确性存在差异,为了确保工程抗震安全,对于未开展过详细工作的,将拟建场地周围2.0km范围存在的活动断层进行勘探。对完成了1:5万活动断层填图、单条断裂活动性鉴定工作的可放宽到断裂距场地1.Okm范围。4.1.2当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勘探断层的位置时,由于勘探测线在测线两端有效信息不nJ靠的情况,有效剖面应剔除测线两端的范围。勘探结果中有效剖面应跨越场地两侧200m,才能确定当存在全新世活动断层情况时,断层毡否位于在200m的避让范围外。4.1.3 一般情况下,将覆盖层厚度小于10()m情况视为浅没盖层区,覆盖层厚度小于大于或等于10.0m以上视为厚覆盖层区。在厚覆盖层区域,现有的活动断层勘探方法,浅层地震纵波勘探方法仍是最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对于在风积松散黄土沉积厚的地层,浅层地震勘探方法不一定能取得最佳效果,可采用其他地球物理方法进行勘探。4.1.4 地球物理勘探和地质地貌调查只能对断层的初步位置进行确定,活动时代也只能根据物探剖面、地质剖面错断的地层初步确定,对于地层时代大多是根据工程师的经验确定,并且物探方法的多解性和勘探精度的原因,断层错断的准确地层时代以及上断点的准确埋深还须采用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和地层年代样品进行精确确定。例如,物探勘探成果为晚更新世地层的断层,经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勘探后,上断点往往会上延,断层的活动时代有可能会由原来的晚更新世变为全新世。4.2 发震断层评价4.2.3 地质断裂带区域内存在发震断层时,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和强变形对区内建筑产生重要的影响,引发地震地表破裂以及与地表变形、强地凝动与引发的地震段级有宜接关系,而地震施级的大小与断层的性质、活动参数有关。一般情况卜.,隐伏断裂在发生6级及以卜地震震级情况发生地表破裂的情况很少,但会引起沿断裂带分布的强变形带,且断层上、下盘的变形带宽度存在差别。因此发赧断层的最大潜在震级在发生6级及以下地震时一般不需评价地表破裂带,可利用浅层地震勘探剖面、经验公式或数值模拟给出变形带范围。4.2.5 近断层强地震动是根据数值模拟的方法确定垂直断裂带一定宽度范围内的地震动场,包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反应谱以及地震加速度时程,一般情况下提供峰值加速度的大小。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得到的近断层地震动考虑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反映断层活动引发地震时的近场效应特征,由此获得的地施动沿垂宜断裂走向的方向上,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减小的幅度与断裂周边的地质情况有关,也与断裂引发地地震震级大小有关。4.3 断层探察成果4.3.2通过断层探测,不存在发震断裂时,应提供第1条、第2条以及第3条中的a)b)c)内容;当存在发震断层并开展断层危险性和危险害性评价时,须提供全部内容。5建设工程场地勘察5.1 一般规定5.1.1 发族断裂带拟建场地的勘察应满足主体建筑工程勘察要求,同时应针对拟建建筑特点,重视地区经验,广泛搜集资料,明确勘察任务要求,采用有针对性的勘察和调查手段。提出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或工程咨询报告)应资料真实准确、评价合理、建议可行。对于受发族断裂带影响的建设场地,应结合主体工程与地下(基坑)工程特点和区域岩土特征,重视勘察对工程抗震设计与施工指导。应查明相关岩土分布特征、地层结构、工程特性及不良地质作用等,提供满足工程设计、施工所需的参数。应查明地下水埋条件,包括地下水类型、补给来源、水位标高及水位季节性变化幅度和土层的渗透性等,评价断层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地下水对工程的不良影响。应查明勘察深度内的岩体的岩性、产状、风化程度,结构面的类型(尤其是软弱而)、力学性质、发育程度、闭合状态、充填与充水情况、各结构面组合关系以及软质岩石开挖暴露后工程性能恶化对场地稔定性的影响。应对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提出防治方案建议;根据岩土条件对边坡支护、地下水控制和基坑开挖提出建议。对饱和粉土和饱和砂土应进行液化评价;对软塑、流那状态的韩性土应进行灵敏度评价。对湖陷性黄土应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5OO25评价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对膨胀土应测定膨胀力,计算膨胀变形量、收缩变形量和胀缩变形量,确定胀缩等级。对盐渍土应测定其易溶盐含量,确定含盐类型,评价溶陷性、盐胀性和腐蚀性。对填土应查明堆填或填筑的方式和形成时间,分析填料性质、分布范围,评价填土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6建筑抗震设计6.2建筑场地选址与避让6.2.2关于全新世活动断层变形带两侧的严禁工程建设的范围,本标准参照甘肃省地方标准建筑抗宸设计规程第4.1.6条和河北省地方标准地质断裂带区域城乡建筑标准第524条第二款均认为断裂带两侧15m范围内严禁工程建设。6.4结构抗震分析与构造要求6.4.K6.4.2明确了发震断裂带区域建筑结构在多遇地震验算基础上应补充罕遇地震验算。多遇地震计算时,地震动参数考虑近场效应影响的修正系数取1.0;而罕遇地震计算时地震动参数取值可按6.4.2条执行。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CECE160:2004),通过对150条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和150条远场地震动的反应谱特征的对比分析,提出了考虑近断层效应的设计谱修正系数。参考通则427条第5款:对处于发震断裂两侧20km以内的结构,应考虑近断层效应的影响。对水平地震的场地设计谱进行修正,修正系数宜按下式计算:1.0<1.%=1.0+冬Z当,"ii4T2<T6.0式中:YNF设计谱考虑近断层效应的修正系数;T结构周期;ThT2修正曲线的拐点周期,其取值分别为0.6s和2.2s;Anf修正系数的最大值,取值1.3o通过对不同周期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考虑近场效应的响应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在考虑近场效应的放大系数后,短周期结构的刚度和承载力未出现明显下降,能够保持良好的抗震性能;而长周期结构响应较为敏感,结构弹塑性位移角有明显增大,结构承载力也有明显降低。故本条规定,对基本周期TW0.6s的建筑结构可不考虑修正系数;而对T>06s的结构,需考虑近场效应的修正系数。为了保证结构安全,该修正系数采用了抗规第3.10.3条规定,比通则的取值大些。6.4.3本条明确了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下进行弹塑性(非线性)分析,并在该阶段考虑近场效应的修正系数。6.5 隔减震设计6.5.1 保持与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fT51408-2021,4.1.4一致。6.5.2 保持与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鹿技术导则R1.SN-TGo46-2023一致。6.6 既有建筑加固设计6.6.21按现行国家标准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55021-202k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等标准进行可竟性鉴定;2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等标准进行抗震鉴定:3甲类建筑、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夏的乙类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GB.,T38591进行韧性评价。7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7.2抗震设防烈度为7、8度时,高度分别超过160m、12Om的公共建筑,抗规明确有要求设置地震反应观测系统。高度超过80m或高宽比大于4的隔震建筑,北京地标建筑工程减隔震技术规程有要求。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I的抗凝技术导则是建筑设计时宜留有监测系统的监测仪器和线路的位置。考虑到断裂带区域地族效应大,应尽量考虑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