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基于“思辨”的说明文教学功能定位和教学策略.docx
-
资源ID:1533479
资源大小:37.3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课标下:基于“思辨”的说明文教学功能定位和教学策略.docx
新课标下:基于“思辨”的说明文教学功能定位和教学策略【摘要】说明文教学可以对接“思维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强调思辨特性。教学说明文不仅要有对文体的坚持,还要将说明文作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学维度上要遵循说明文的特点,教学策略上须选择与文本类型、文体思维一致的读写方法,指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词】说明文;思辨;功能定位:教学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对接“思维能力”这一核心素养,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拥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说明文作为思辨性阅读的重要学习内容,其教学不仅应有对说明文文体的坚持,还应将其作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载体。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义教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阶段说明文教学的功能定位和教学策略。一、功能定位:关注复合性,指向说明与思辨“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文章J义教新课标对说明文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小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J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20多篇说明文,从说明对象来看,既有事物说明文(赵州桥花钟),又有事理说明文(呼风唤雨的世纪):从语言风格来看,既有平实性说明文(太阳),乂有文艺性说明文(松鼠)。每一篇文章都承担了落实相关语文要素的任务,如“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说明文典型段落结构”“学习说明文的基本阅读策略”“初步掌握说明文写作的基本方法”等。因此,说明文教学要有普适性的阅读方法、策略指导,要有对说明文文体的坚持,紧扣文体知识,“抓特征、理顺序、明方法、学语言二义教新课标还要求学生在说明文的阅读中学会辨析、质疑、提问等方法,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学习科学家的创造精神,体会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式。如,“依据事实和细节,运用口头和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用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辅助,简洁清楚地表述科学家发现、发明的过程,学习科学家的创造精神,体会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能概括说明性文字的主要内容或简单的IF连续性文本的关键信息,初步判断内容或信息的合理性”等。这就意味着说明文教学还要关注说明文准确的语言表达特点和严谨的思维方式,选择与文本类型、文体思维一致的读写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思辨性读写能力,培养理性精神。不同文类有不同的教法。说明文教学要契合文体特点,在思维方法上,要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方法;在思维能力上,还要帮助学生形成对概念理解、运用以及判断与推理的能力,培养其遵循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进行思考的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任务群,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是一个习作单元,本单元有两篇精读课文(太阳松鼠),教师可以围绕“做理性的表达者”这个学习主题,从五个方面设计相互关联的任务组成学习任务群,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见图1)图1”做建性的*达春学习任务1»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挖掘每一篇课文的价值,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经验,发展思维能力。二、教学策略:指向逻辑思维的培育,提升学生思维力1 .确定重点,培养分析与综合的提取力“确定文本中的重要观点和重要信息是理解阅读和产生见解的核心。筒而言之,如果知识类文本的阅读者想要从文本获得信息,他们就必须确定和记忆文本中的重要信息J确定重点的过程,是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也是对说明对象隐含的各种特点进行剖析和概括的过程。因此,学习筛选信息以确定文本中的重要信息,是学生学习说明文的重要内容。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要义,语言表达、构段方式等具有明显的特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提取信息。(I)抓住中心句或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大部分说明文标题直接揭示了说明对象,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太阳松鼠金字塔等,把握说明对象的本质和特征是阅读的重点与难点。根据写作目的和写作对象的不同,说明文有的侧重写事物外部特征,有的着重写事物内部特征,有的是赖而有之。怎样才能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呢?有两种方法。第一是注意文帝的中心句。说明文区别于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就是文本的结构和呈现信息的方式。这种谋篇布局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更轻松地阅读信息、确定信息、组织信息。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选择了一组典型的说明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课文纸的发明开门见山,指出''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赵州桥的第二、三F1.然段则围绕中心句介绍了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对说明文的结构和特征有一个整体认识,通过抓住中心句,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果文章中没有明确的中心句,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太阳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教师可以借助指向说明对象特征的问题,帮助学生提取信息,分析、归纳、总结太阳“远、大、热”的特征。(2)借助“语言标志”,理清说明顺序,发现文章结构阅读说明文首先要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当作者确定了说明对象(内容)后,要考虑的就是怎样把事物(事理)说清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需要一个恰当的说明顺序。理清了说明顺序就把握了文帝的结构层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一般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遵循事物(事理)内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外显,也可以内隐,重点在逻辑关系上。如事物原有的空间顺序,随着规律不断变化发展的时间顺序,以及事物功能或特性的主次顺序等。二是要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如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等。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CW向蓝天的恐龙就是依据人们思维的规律进行阐述的。课文从提出假说,到寻求化石证据,再到介绍演化过程,逐层深入,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让读者领略到恐龙向鸟类进化的神奇。文学作品的写作目的一般内隐于语言文字之中,读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领悟力才能读出“言外之意”,说明文则追求表达的清楚、明了。因此,说明文的关键处皆有提示性的“语言标志”,或暗示说明顺序,或暗藏文章脉络,如表示时间顺序或时间变化的词语(纸的发明),表示空间顺序的方位词或方位变化的词语(故宫博物院),以及表示事物内部联系和表现作者思维逻辑的词句,如“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最后”等关键词,以及每个自然段的起始句,全篇或几个自然段的统领句、小结句等。抓住这些“语言标志”,就能较快地理清文章的脉络和结构。飞向蓝天的恐龙i课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教师可以通过三个环节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文章脉络: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横线画出与课文题目行宜接关联的句子。画出的三句话分别讲的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根据这三句话完成课文结构思维导图。此外,绝大部分说明文的标题就是说明对象,紧扣标题找出有直接关联的句子也是寻找课文关键句的好办法。2 .提问与推测,发展合理推断的逻辑力提问是探究的催化剂。说明文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决定了其诉诸理智而不是凭借情感,因此会用一些概念来进行说明。阅读说明文,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根据文本思维的轨道进行思维的过程。阅读前,提出问题,确定阅读目标:阅读中,提出问题,以阐释内容、确定作者意图:阅读后,提出问题,加深理解。提问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进入文本,使读者与文本互动。问题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浅层次问题,可以直接在文本中找到答案:另一种是深层次问题,须查阅其他资料来进行探索。提问能力和推测能力之间有明显的联系。当学生遇到深层次问题,无法在文本内找到答案时,他们就必须根据已有的判断和问题相互间的关系,用臼己的思考填补缺失的信息。这时,提问就宜接过渡到推测。笔者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说明使用提问与推测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片段1】师:课文中说,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这么重要的证据。读到这里你有哪些疑问?生:这么重要的证据指什么?为什么称这些证据是重要的证据?生:我国科学家是哪些科学家?他们的发现有没有经历艰难的过程?师:前两个问题可以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后两个问题需要我们查阅资料来解决。谁能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测,这些证据是如何被发现并被世界认可的?生:我觉得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国科学家在辽西的考古工作中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然后就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师:发现化石并被认可的过程真的如我们猜测的这样顺利吗?(播放发现证据的相关视频)师:你体会到什么?生:我没想到发现的过程是如此漫长,证据被认可是如此艰难。生:我发现假说需要完整的证据链来验证。我国的科学家非常了不起,他们为了科学研窕坚持不慵,永不言弃。上述教学片段,教师顺着文本思路引导学生提出深层次问题并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测、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入思考的过程。当学生在文本中找不到答案,必须循着文本的思路对文本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用自己的思考填补缺失的信息时,文本思维内化为学生个体思维,思维就在无形中得到了发展。3 .联结与比较,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精准联结与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联结是建立联系,参考过去的经验,在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和理解的核心。比较是为了甄别,从两种或多种事物中发现相似点或不同点,从而形成认识和判断。联结与比较是赏析说明文语言的重要方法。说明文语言要求能有针对性地说清楚事物特征,言之有物;说明的内容要有可信度,言之有据:说明要言之有序:文章表达应有可读性,言之有趣;遣词造句应注重准确性,言之有“度”。联结与比较,就是在体会说明文语言特点时.,将描写同一事物(事理)的不同表达方式对照起来阅读,进行不同角度的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差别,把握特点,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理性之美。(I)语言准确性的比较说明文的科学性体现在语言的准确上。教学中,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关键词与特殊句。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中“数T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用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只有几干克。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这是一个总分结构的段落,分写部分很有特色,从恐龙的形态、行走、体重、性情、食性等角度,对比着写,用词准确,句式整齐,对不同类型恐龙的特征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全部与部分。说明对象所涵盖的范围是全部还是部分,阅读时应引导学生关注。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中“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二常用来表示全部的词语有“一切”“全部”“所有”“任何”“凡是”等,表示部分的词语有“个别”“一些”“一支(种)”“有的(些)”等。这些词语的准确运用,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严谨。确数与约数。说明文在利用数据说明时通常会使用两种数据,一种是确数,如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中,为了写出纳米的“小”,作者用了具体的数字“十亿分之一米”:另一种是约数,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中“有些恐龙身长儿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只有几r克"。哪种数字说明更为准确呢?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了,有时是“确而准”,有时是“约而准”。能用确数的就用确数,不能用确数的用了反而效果不好。两亿四万年前的恐龙的体形、体重是根据化石估测出来的,无法具体测量,就只能用约数,这些数据虽约但准,可以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2)文体特征的比较阅读说明文时,辨明体裁,根据体裁的特点进行解读才是科学的阅读之法。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初试身手”中的改写:“如果将一篇散文改写成说明性文章,会变得怎样呢?查找资料,试着将课文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体会它们的不同。”白鹭是郭沫若的一篇散文,作者寓情于景,用诗意的语言表现了白鹭颜色的适宜、身段的大小以及觅食、栖息、S行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改写成说明性文字,文章的写作目的就是介绍一种动物。这样一比较学生就会发现说明文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对说明文的表达、语言以及结构方面的认识会更加深刻。(3)语言风格的比较说明文类型不同,采用的说明方法不同,语言风格也就不同。太阳语言平实,为把抽象、熨杂的事物说清楚、说明臼,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如同图表,条E1.清晰;松鼠则抓住了事物鲜明的特点进行具体说明,语言生动活泼,如同纪录片的解说一样。二者一理性一感性,一冷一热,一平实一生动。如何让学生体会各自表达的作用和效果呢?以下教学片段就是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松鼠的说明风格。【教学片段2】师: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怎样介绍松鼠的外形特征的?(出示课后习题二)师:这段话和布封的话有什么区别?生:布封用了很多描写,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时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师:布封是一个怎样的人?(出示人物的介)师: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生:我发现布封很爱动物,所以他的作品语言很亲切,把小动物当作人来写。师:布封的这种写作风格被称为“人性化的笔触”。关于松鼠的介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还有两段文字。(出示课后习题二)师:快速浏览,看看这两段文字分别介绍了松鼠的哪些方面。生:分别介绍了松鼠是如何搭窝的,以及松鼠的生活习性。师:课文中也介绍了这两个方面,布封乂是如何介绍的呢?(出示松鼠第四、五H然段)生:文章用了“乂干净乂暖和”“足够宽敞、足够坚实”“既舒适又安全”“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等词语,我感觉松鼠不走在搭窝,而是在用爱建造一个家。生:布封描写松鼠搭窝时,把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把苔薛挤紧,踏平”,我感觉作者笔下的松鼠就像一位有主见而且做事有条不紊的建筑师。师:让我们朗读这两段话,用心感受布封“人性化的笔触”。4 .转化与应用,在迁移中感受说明方法的转化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要。抓住要点,了解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是学习说明文的重要内容。如何深刻了解这些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转化与应用是重要的策略。所谓转化与应用,具体是指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将知应用到行上。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要求学生能“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等概念性的知识并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理性思维方式。因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概念进行转化与应用,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体会说明方法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教学片段37师:“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句话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生:列数字和作比较。师:作者用我们熟悉的地球来比较,很容易让人明白。课文中还写道:“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多摄氏度。”五多摄氏度到底是多高的温度?你能结合以下资料列出儿个第式吗?(出示资料:水的沸点为100摄氏度,钢铁的熔点约为1500摄氏度)师:来,说说你列的算式和计算的结果。生:我列的算式是5000÷100=50»生:我算的是5000÷1500Q3.3。师:你们的计算是非常有价值的,计算结果用在下面的句子中,就成了作比较,快来试试吧!(出示: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生: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多摄氏度,大约是水的沸点的五十倍。生: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多摄氏度,大概是钢铁熔点的三点三倍。师:这几个同学都用到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非常好,特别是他们用到的“大约”“大概”等词表达得很准确。我们学习说明文,就要学会这些方法,这样才能清楚明白地介绍一种事物。转化与应用来源于综合,是理解的终曲,是对思考的礼赞。转化与应用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改变。阅读说明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文字阅读如果能与实物(图片)观察同步进行,更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如果条件不允许,我们也可以采用常用的“读文字想画面”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将文字转化成画面,通过想象出的画面反作用于文字,求得印证和完善,这也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