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情况汇报.docx
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状况汇报黄花乡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状况汇报各位领导:下面,我现就黄花乡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状况作以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指责指正。机构改革工作开展以来,依据市、县委的要求,乡上始终以实现乡镇职能转换、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执政实力为核心,依据政治性、稳定性、连续性、探究性和顾全大局、遵守纪律、照章办事、促进发展的总体要求,狠抓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目前,机构改革工作平稳推动,各项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主要做法、途径和取得的成效乡镇机构改革前,黄花乡辖8村52个村民小组,原设乡镇行政、事业编制39名,实有工作人员45名,村干部24人,社干部52人。改革后,全乡8村46个村民小组,村干部23人,社干部46人,新核定编制行政编制19人,事业编制38名,实有工作人员45名。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五方面的工作。(一)整合撤并,合理调整村社。依据弱向强合、小向大合的总体要求,从当地的实际动身,在充分考虑村社数量、产业布局、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发展壮大草畜、林果产业经济带,依靠强社拉动弱社发展的总体思路,确定了整建制撤销马寨子、凉水泉、油府庄、黄花嫄等村部分村民小组。全乡村民小组数由原来的52个削减到46个,削减了12%o新的村民小组,更加符合黄花经济社会及区域发展的现状,协调性、区域性、整体性发展活力增加。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创新组织的设置方式。乡上依据市、县改革总体要求,经过主动探究,对乡内设机构重新进行了设置。乡上的行政机构统一设置为“三办一部”,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发展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和人民武装部,“三办”主任分别由副书记或副乡长兼任,人民武装部保持原有机构和职能不变。撤销乡镇财政所、经济工作委员会、农机站、农经站等13个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为“四个中心一个站”,即: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中心、资金管理中心、劳务输转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支配生育工作站。同时,为了促进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完善典型创办机制,深化“双培双带”工程建设,我乡探讨制定了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及设置方式,建立党群共富经济组织的看法,在产业发展较快、具有肯定典型示范作用的村,建立了“支部+协会”等党群共富经济组织6个,汲取会员139人,其中党员42人,占农村党员的12双先后培行出了杨家沟、油府庄草畜、林果协会、凉水泉林果产业协会和水么劳务输转协会等一批“协会增收入、群众得实惠”的典型。此外,还组织开展了“富有党员群众帮贫困党员致富、党员帮致富能人富人进步结对子”活动,共结成帮带对子15个,通过帮扶,全乡共有21名党员脱了贫,发展能人富人党员6人。创新载体,多渠道分流工作人员。依据县委、县政府审批的XX县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有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分流。一是依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XX112号文件规定,对男满57周岁,女满52周岁的干部进行了清理;二是依据公务员法有关规定,对工作年限满30年或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国家公务员,进行了清理摸底;在此基础上,制定下发了黄花乡关于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民营企业及社会中介组织任职的实施看法,激励乡干部到村级任职或到民营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中当负责人。并依据“五个好”的量化考核标准,即,走出一条好的致富路子;带头发展一个好的产业;组建好个坚毅有力的村级班子;建办一户好的企业;办几件好的公益事业。选派了8名政治素养高、办事实力强、工作阅历丰富,身体状况良好的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民营企业及社会中介组织任职,进一步拓宽分流渠道。夯实基础,全面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在乡镇机构改革中,乡上坚持把各项改革紧密结合、配套推动。一是理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依据县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推行了“乡财县管”,乡上将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统帐户体系管理,让乡干部挪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抓产业、促发展。二是接着深化农村义务教化体制改革。对现有教化布局进行了仔细调研调整。三是对乡村债务进行了仔细清理,摸清了底子,并主动探讨探究解决的政策和方法。通过推行农村综合改革,即丰富了乡镇机构改革的内涵,更为下一步完善农村管理体制、理顺乡镇职能,实现农村管理体制在新的形势下高效运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00合理定位,切实转变乡镇职能。乡上通过开展广泛调查探讨,将政府的主要职能定位在建立公共服务型和法制型政府,实行党的路途、方针和政策;兴办各类企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供应生产服务;引导帮助农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收入;组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搞好支配生育工作;搞好农村社会管理,排查冲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从而把乡镇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把乡镇干部的精力集中到供应公共服务上来,使政府建设起先由管理型向服务型和法制型转变。我乡通过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初步达到了改革的目标和效果。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成效:1、重新定位乡镇职能,初步实现了工作方式的转变。通过改革,对政府职能进行了新的思索和定位,初步解决了过去存在的重管理、轻服务,重下达任务、轻农村实际须要,习惯于行政吩咐、不擅长发挥市场作用等弊端。乡镇政府的职能由过去的行政型、吩咐强迫型、管理型的方式转变到服务型、法制型的职能上。(1)明确“三个定位”。首先明确了乡政府的职能和职责定位。乡政府的职能和职责就是要由过去的催种催收,大包大揽转加到加强引导、供应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上来,把公益事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发展环境等政府该管的事管好,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社会和市场去经营。其次,明确了村级组织的职能和职责定位。村级组织以促进农夫增收为根本,组织农夫发展优势产业,组织农村中的宓人、能人成为中介组织成员,通过他们引导群众走向市场,同时.,兴办乡村企业,搞好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第三,明确了领导的职能和职责定位。调整领导方式和方法,以服务为前提,努力学习一技之长,提高领导素养,加强政策引导,搞好政策服务,抓好组织协调。盘活“三个资源”。一是盘活了干部资源。依据县委、县政府下发的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实施看法,制定了黄花乡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规范了新设机构的运行机制,按人员编制方案对全部人员进行定编、定岗,定责,做到了“四有”即有地点、有岗位、有职责、有人员。按职能须要及干部所学的专业和乡镇积累的工作技能,在干部中开展了自报专长、竞争上岗,初步确定了人员。同时,采纳量化管理的方法推动干部管理机制改革,促进干部由被动应付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二是盘活了劳动力资源。重点抓了劳务摸底建档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及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成立了领导机构,健全了劳务输出组织服务网络,利用农闲有利时机,聘请县农牧局、果业局、科技局、劳务办等有关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农夫好用技术培训班10期1654人,实现了劳务输出由苦力型向技术型转变、由自发无序输转向有市场的输转转变。主动联系牢靠的劳务市场信息,实行跟踪服务,努力维护在外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止目前,全乡集中向我县境内的新安、大柳开工建设和周寨、新周等企业及兰州、银川、新疆、西安等大城市,累计输出劳力1537人,其中:就地输转816人,向外输出721人,实现劳务收入614.8万元以上,人均达到4000元。三是盘活了自然资源。重新整合乡域内的自然资源,启动乡域内的能人创业。杨家沟村主动为群众创业致富搭建平台,将本村的荒山沟协调划拨给致富能人袁春牛、李林保发展畜牧业,实现了自然资源向经营资本的转变。着力“三个重点”。一是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依托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组建了“草畜、林果、劳务输转”三大产业经营性社会协会组织,主动推行农户合作型、技术服务承包型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了农夫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加服务功能,提高服务实效。二是在示范典型带动方面。以典型培育为载体,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在巩固发展上培育典型,不断提高内涵,培育了高庄子村草畜产业专业村及新农村建设典型。目前.,高庄子依托草畜产业专业村建设项目,投资248万元,修建养畜暖棚35座,投放基础母牛35头,栽植仁用杏200亩,种草100亩培育5头以上的养殖大户30户,牛饲养量达到456头,实现畜牧业收入32.1万元。依据新农村实施规划,高庄子村整修各类用地78.2亩,在新村内建成“一纵三横”主干道路1500米,拓宽村社道路3条6.8公里.,硬化开通排洪渠550米,栽植侧柏802株,薯块松230株,建成塘坝1处5000立方米,村小学、新村部、卫生所完成主体工程,休闲广场已投入运用。开工修建以拱家洼、剪子沟两社为主体的“小康住宅+庭院经济+增收产业+生态节能”四位一体模式的产业型家园45户,现有35户完成了主体工程,配套完成了“三通”。三是抓好龙头企业建设。黄花乡群众观念落后,思想保守,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先后4次组织群众参观学习,激励突出产业优势打造,建办养殖园。依据“基地+协会+农户”的模式,疏通产销渠道,今年,在扩大荣盛养殖园养殖规模的基础上,通过下派乡干部任副会长,指导养殖能手闫李龙等,投资35万元,建办黄花嫄养殖园,新建猪棚3座55IiiJ,购置饲料粉碎、搅拌设施3台,配备畜疫设备,购回仔猪130口,猪存栏己达到288口,出售育肥猪和仔猪195口,实现销售收入8.3元。全乡的生猪饲养量达到4210口,出栏量达到1684口,实现销售收入67.36万元,为养猪产业链条延长起到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了“龙头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了农夫增收的步伐。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工作重心由指挥型向服务型转变。干部由以往的开会吩咐,对实情驾驭不够充分,而造成干群之间有距离的工作模式,变成赴工作“第一线”,摸实情,理思路,出实招,自己领先一步干起来,做给群众看,带动了广阔农夫群众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二是干部工作作风由被动应付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干部在工作中由过去的“一刀切”支配,蒙混过日子,缺乏工作主动主动性向干脆参加工作,有详细服务目标转变,削减了人浮于事,难以管理的弊端,工作作风从“务虚”到“务实”转变,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优化,乡村干部变亲民、为民、利民。四是服务方式和执政方式上由原来的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由执政为民向为民执政转变,由“行政吩咐”向“管理服务”转变。2、规范机构设置,新的职能作用发挥显现。设置的“三办一部”、“四个中心一个站”。“三办一部”主要负责党务政务、经济发展规划实施、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武装等工作。“四个中心一个站”主要担当农业产业化发展、乡级财务、劳务输转、法律救济服务和支配生育等工作任务。这种机构设置强化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组织协调等职能,顺应了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须要。尤其乡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以农业产业化服务为重点,坚持“养畜温棚化、牛品改良化、饲草基地化、总量规模化、防疫体系化”的“五位一体化”工作思路,巩固提高了凉水泉等五村草畜产业整村推动片带,加强了对高家坡等7个100O亩以上饲草基地管理,引进优良种畜和冻精品种,推广先进饲养管理技术,缩短育肥周期,提高出栏率,做活、做大、做强草畜产业,使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今年,全乡种植优质紫花苜蓿200亩,改良草地1200亩,牛饲养量达到8512头,存栏6880头,出栏1632头,冻配改良基础母牛435头,已产犊的163头,新增温棚65座,培育5头以上的养殖大户98户,实现畜牧业总收入261.1万元,人均达到346.1元。同时,补植补造、补栽仁用杏、结杏苗木2.4万株,新开小寨子对面山等2处三荒大点1450亩。加强化果业基地建设,对三处干亩仁用杏基地进行标准化管理,组织群众落实了除草、果带整修、病虫害防治等各项管理措施2次,主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多方筹资2.3万元,购买新品种脱毒洋芋、黄豆籽种,在经济林带内套种285亩和795亩,长势良好,有望增收。3、合理精简人员,减轻了行政运行成本。通过机构改革,全乡24名村干部实行村支书、主任交叉任职或支书、主任“一后挑”,有的还兼任合作社长,使村干部职数由原来的76人削减到目前的65人,精减11人,占村干部总人数的15%,每年节约开支近3.6万元。4、推行竞争考核机制,创建了服务产业的平台。通过机构改革,将大部分干部依据所学专业和工作特长,支配到相应的村、企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任职,使干部把以前的包村、包片、包点的工作机制向包产业、包项目典型、包重点工作转移,干部本人也由当过去的“万金油”干部转变为“专长专用”。同时,依据形势发展的须要,不等不靠,主动探究制定机构改革后新的干部考核机制和管理方法,实行周小结,月评比,季考核,年汇总,实行一个产业组、一支服务队、一套管理方法、一套考核机制,打破过去的平均主义,进行绩效挂钩,使干部人人身上有压力,个个启上有担子,消退过去干部等待观望的依靠思想,增加干部工作的紧迫感、压力感和主观能动性,使干部真正把工作的着力点从过去的行政吩咐式起先向为农夫生产供应服务、带领和帮助农夫增收致富等参加式服务上转移。凉水泉村党员袁占梅结合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帮助凉水泉村确定了以“支部+协会”党群共富经济合作为平台,以党员能人、京人为骨干,带动群众走肉猪养殖产业规模化开发路子的思路。机构改革以来,共组织销肉猪2100多口,输出劳务60多人,实现收入152多万元。5、进一步转变了工作作风,亲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乡镇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干部原来的催种催收、刮宫流产变成了服务于民,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下派到村任职的干部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加到产业中去,通过探讨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帮助群众出点子、找路子、想方法,搞指导、搞培训,帮助农夫解决生产难题,引导群众转变观念。通过他们发挥自身优势,把农夫组织起来,走产业化致富的路子领办经济实体,共同创建机会解决就业、增收问题。通过带领群众创业、跑市场,广辟流通渠道,为群众供应信息、拿定单,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难的问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选派到油府庄村的李飞龙同志主动协作村党支部,制定实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发挥能人、富人作用,大力启动民间个人资金。引导扶持致富能人袁得贵联合袁喜文等6户建办了以种兔繁殖、销售和技术询问为一体聚星养殖园。该园今年3月份动工建设,完成总投资5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5万元,流淌资金6万元,购置粉碎机、颗粒饲料机等机械设备12台,运输车6辆。修建兔棚15座75间,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目前饲养量达到3260只。同时,吸引黄寨乡的致富能人李宏文资投资15万元建办了油府庄村水泥预制厂,已于5月份建成投产,建有厂房3间,硬化水平台面156平方米,修建集雨水窖1眼,购置搅拌机、电焊机、切割机等机械设备6台,机动运输车1辆,主要以生产水泥棵条、水泥轨枕、钢梁水泥椽、屋脊等各种规格的水泥制品为主,现已生产各类产品3600件,实现销售收入4.8万元。凉水泉村选派干部刘伟贤同志,协作村党支部、村委会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嫄面百米经济林带内套种无公害脱毒138亩,整修拓宽凉后马路25公里,移动土方8立方米,通过验收达到了四级马路标准,助推了各类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水么村选派干部贾文玉同志,依托劳务输转协会,向县内矿区输送劳务工80人,实现劳务收入32万元,为农夫增收供应了发展平台。高庄子村选派T部张震同志,会同高庄子村两委班子成员吃苦耐劳,主动创新,为高庄子村新农村建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当进行,群众兴奋地说:“我们贫困山区就须要像张助理这样有学问、有头脑、有创劲的好干部”。6、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向村、企业或协会等中介组织选派干部,进一步增加了基层党组织的凝合力,大部分村社干部、企业或中介组织负贵人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他们将自己的阅历、技术传授给其他农户,带动大家共同致富。二、机构改革中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思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乡镇工作的内容、重点发生了改变,再加上乡镇撤并、人员分流和内设机构调整,打乱了乡镇多年形成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如何适应新的改变,刚好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已成为当前乡镇工作的项非常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从目前状况来看,在乡镇职能转变中还存在方面: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长期以来,乡镇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财政收入、支配生育、综合治理,并且作为考核的硬指标,实行“一票推翻”。现在,不仅沿袭XX多年的“皇粮国税”取消了,国家还赐予农夫各种补贴,由“多予少取”变为“只予不取”,工作“失重”,干部心理“失衡”,一些乡干部因此无所事事、迷茫困惑、不知所措。二是工作方法不适应。农业税取消之前,乡镇干部主要是忙着“催种催收”。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中心相继下发的几个“一号文件”,农夫的经营主体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明显增加,单纯靠行政吩咐开展工作失去存在基础和意义。新形势卜.,如何创新工作方法,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搞好公共服务,促进农夫增收,大多数乡镇干部心里没底。三是发展思路不适应。农业税取消后,虽然有转移支付,但转移支付是一个定数,且重在维持乡镇基本运转,根本谈不上偿还债务、发展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农业无税,乡镇无财,这对于长期习惯就农业抓农业的乡镇干部来说,是最大难题。四是管理模式不适应。长期以来,乡镇政府往往以行政任务的方式把农业税费等法定事项交由村民委员会执行完成,并对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生产、经营等详细活动加以干涉,用行政吩咐的方式进行领导和管理。新的形势卜.,如何在推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实行对村社的指导、支持和帮助,成为乡镇干部必需解决的迫切课题。四是乡镇事业单位资金不足,无法添置服务设施,难以开展推广项目。如兽医站没有家健全的医疗设施,群众养殖防病治病乱找兽医,对养殖业的发展影响很大。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接着围绕以转变乡镇职能、建设服务型和法制型政府为着眼点,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狠抓思想观念的转变。政府的实力和作用是有限的,而市场和社会则有很强的自我调整实力和自我组织实力。应当说,自从国家产生以来,政府的作用从来都不是无限和万能的。虽然政府始终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假如其角色和作用扮演发挥超过限度,则不仅自身不堪重负,反而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使每个干部相识到,虽然政府职能的转变会在肯定程度上带来政府权力的缩小,并在肯定程度上意味着其个人权力范围的缩小或某些利益的损失,但改革就是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和再安排。对改革不能叶公好龙,要做一个真正的改革者,只要是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的改革都应坚决支持。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今后乡镇工作的重点,紧密结合我乡农业和农村工作实际,依据“生产发展、生活富有、乡风文明、村容整齐、管理民主”的要求,主动探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法和路子,把乡镇政府的职能转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转移到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三是主动实施农村综合改革。要结合完善乡镇机构改革,重点抓好农村义务教化管理体制改革、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和乡村两级债务化解等工作,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为加快农村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大力提高社会自我组织实力。在传统的“强国家,弱社会”的治理模式下,一方面,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社会事务,另一方面,社会自身的组织实力很弱。在这样种局面卜.,假如政府突然把很多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转移给社会,的确很有可能出现混乱现象。为避开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需把政府的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的转变与大力提高社会的自我组织实力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五是加强乡镇干部的技能培训。干部普遍反映,过去只围绕收款而工作,干部成天想的是如何实行方法从农户手中把钱要回来,而现在转变为服务型,干部就不能适应。比如在果树作物技术、农机运用、科技发展上基础学问少。现在要服务于群众,就要加大培训力度,乡上要拿出经费,激励和支持乡干部自学和外出培训I,驾驭更多的科技学问,搞好乡镇工作。六是理顺条块关系,增加乡镇政府功能。教化、卫生、士地等以及干脆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其它机构的人、财、物,我们认为要卜.发给乡镇管理,逐步建立起适应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和农夫致富奔小康的服务的新型事业机构运行体系。同时,把事业单位担当的行政管理职能应归政府机关行使,而技术性、事务性、服务性的工作则由事业单位担当。把过去政府机构与事业单位职能交叉不清的现象必需清除,切实实行政事分开。合理设置乡镇事业机构,将必要的为三农服务的农业、农技、农机、水利等部门合并为一个机构。只有理顺了县乡关系,乡镇功能得到完善,才有利于乡镇行使领导和管理职能,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以确保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取得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