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ocx
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024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观世界之变,察时代大势,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高度出发,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进一步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汲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源、扎深入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根、筑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基、行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和艰辛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探索形成的民本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民主因素,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民主的朴素认知和不懈追求。近代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救亡图存,中国人民奋起抗争,各种革命变革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后,中国模仿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以“民主”“科学”为基本口号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中国先进分子对民主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新的认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人民当家作主从梦想变为现实。70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的新要求新期盼,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稳中求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既坚持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人民观的基本原则,又传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具有先进的政治理念、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不是凭空设想出来的,也不是从外国照搬过来的,而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和不断探索得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我们党吸收传承中国古代政治理论成果,赋予其全新的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彼此契合、互相成就。要从“两个结合”的高度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筑基于人民当家作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各阶层,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全国、省、市、县、乡五级都有人民代表大会,一年一度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乡、县、市、省、全国自下而上、逐级召开,使得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能够得到真实反映、向上传递。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依法履职、齐聚一堂,共商国家发展大计、共议民生热点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当面倾听意见建议,让人民的所思所盼融入国家发展顶层设计。各国家机关依法认真研究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许多被采纳吸收到政策制定、规划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成为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代表工作委员会,不断扩大代表参与常委会各项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序于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有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修改宪法以及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及其他组成人员,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及其他组成人员,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行使人事任免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事关国家发展、人民利益的重大问题,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行使审查和批准权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对宪法实施、“一府一委两院”工作等的监督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相应职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广泛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保证了人民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70年隼路蓝缕,70年风雨征程。要坚定对政治制度的自信,尤其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凝心聚力、同心同德、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从“两个结合”的高度讲清楚、讲透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必然、文化底蕴、特点优势、功效作用,不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人类政治文明百花园增光添彩。(作者系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来源:学习时报反思型中学语文教师的培养策略培养反思型中学语文教师的策略研究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凝固剂”。本文论述了培养反思型中学语文教师的坚持开展自我坚持增强自控坚持记录教学坚持撰写教学主要策略:更新理念策略;坚持开展行动研究、评价、坚持参加互动研讨、坚持学用认知理论、能力、坚持批注阅读书籍、坚持进行反思总结、反思、坚持教后再次备课、坚持撰写教学札记、论文、坚持学习反思榜样等改变行动策略;培养善于反思习惯和勤于笔耕习惯等培养习惯策略,这些策略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和积淀教育智慧将发挥重要作用。关键词:反思型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培养策略教学反思是教师自主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脸+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凝固剂”。著名教育家叶澜指出:“反思在一个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累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成功地实现教育目标,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反思型中学语文教师是指具有较强的教学反思意识、善于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养成了教学反思习惯,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逐步趋向理性的中学语文教师。反思型中学语文教师的培养策略主要包括:理念先行一一更新理念策略、行为跟进一一改变行动策略、习惯养成一一培养习惯策略。一、更新理念策略一一理念先行科学理念是实践行动的先导。教育理论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要促进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学习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理论。教师反思的对象是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的参照系就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要增强反思意识、提升反思能力,就必需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对教育教学真谛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教育教学外在价值标准的内化,这是新观念确立的标志。教师们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根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二、改变行动策略一一行为跟进培养反思型教师的关键在付诸实践行动。改变行动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十二个方面:坚持开展行动研究、坚持开展自我评价、坚持参加互动研讨、坚持学用认知理论、坚持增强自控能力、坚持批注阅读书籍、坚持进行反思总结、坚持记录教学反思、坚持教后再次备课、坚持撰写教学札记、坚持撰写教学论文、坚持学习反思榜样。(一)坚持开展行动研究让教师成为反思的实践者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行动研究一直就被作为促进反思型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这是因为行动研究较好地解决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问题。这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不断反思。(二)坚持开展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一种高回报、低成本的评估方法。”反思型教师对教学中成败得失不会简单地归因为教师或学生中的某一方,而是通过对课堂上自己和学生的行为的观察获得反思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反思,并进行有效的调试。(三)坚持参加互动研讨在互动的过程中发生思维的碰撞,撞出智慧的火花;发生观点的交锋,产生出理性的光辉。要以辨证的理性的态度看待自己和同事的语文教学实践特别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之中的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实施新课程之中非常强调的小组合作语文学习和小组探究语文学习等问题。(四)坚持学用认知理论要多学习认知理论,特别是学习运用元认知策略。何谓元认知?简单地说,“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就是个人在对自身认识过程清晰意识的基础上,对自身认识过程的自我反省、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在元认知理论中,元学习Cmeta1.earninq)是一个十分重要概念。“元学习是研究人是如何意识和控制自己如何学习的“。元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意识和控制。元学习主要包括元学习知识、元学习体验、元学习策略。这些元学习知识、体验和策略对教师进行反思非常有用。(五)坚持增强自控能力这里的自控能力是指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监控主要包括三种:1.教学前的教学监控。教学前的教学监控主要是指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如备课时是否遇到过困惑,是否根据自己学生和本地情况以及自身的实际调整了语文教材,为什么要这样调整2.教学中的教学监控。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主要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能否根据教学情况及时反馈,能否灵活有效地监控、调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参与、交往、达成状态进行反思。是否倾听了学生的观点、意见和建议,是否发现了预料(教学预设)之外的问题,面对预设之外的问题是否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进程,是否将这些意外的问题作为课程资源3.教学后的教学监控。教学实践后的反思主要指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以及对教学的成功、失败进行处理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下课以后仍感到哪些比较注意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在反思性思维活动中进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在反思中阅读;在反思中写作;在反思中识字写字;在反思中口语交际;在反思中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六)坚持批注阅读书籍学校培养出不喜欢读书的学生,应该说我们语文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开展终身学习实践,给学生做出喜欢读书的表率。在读书的过程之中,要求自己边读边做一些批注(当然是自己的书籍)是促使自己认真阅读,养成读思结合,习惯反思的好办法。(七)坚持进行反思总结教师反思可以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进行。反思成功之举,主要是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成功处和闪光点;反思失败,主要是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失误处或值得改进处。教师完成某个中学语文教学任务,实现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三维目标之后,一方面需要以科学的理性态度和方法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观念理性和相应技术理性的结构体系,这自然必须对自己已有语文教学行为和已经养成的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筛选并保督好的行为习惯,淘汰和改造坏的行为习惯。(八)坚持记录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实际上反映了教师的发展轨迹,记录了教师的点滴进步,记下教学过程中的机智。通过记录教学反思,可以不断地积累教师专业发展的素材,反思得失,寻找良策,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也达到了深化思维、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目的。(九)坚持教后再次备课教后再次备课是指教师上完课后,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教后备课是促使自己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得与失这些教师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的有效举措。(十)坚持撰写教学札记可以从目标的达成度、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之间差距的深层次原因、本次对后续教学的启示、处理“偶发事件”的策略等问题入手撰写高质量的教学札记。教学札记是教师反思的文字表征记忆。(十一)坚持撰写教学论文能够写一手好文章应该是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学札记一般是教师一些零碎的反思轨迹。而专题教学论文是教师对某个或某些问题进行了长期地系统而深入地探讨并有所得的基础上写出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文章。中学语文教师在撰写专题教学论文的过程之中肯定会反思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的理念、实践。因此,坚持撰写专题教学论文是促进有效反思的好形式。(十二)坚持学习反思榜样优秀教师成功的教育实践包含的实践智慧中涵容了教师反思内容的所有方面,体现了教育价值的广博和丰富。探索并学习名、特、优教师身上所具有的反思能力和反思习惯,能使我们少走弯路。三、培养习惯策略一一习惯养成(一)培养善于反思习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牢固树立了充分利用反思促进自身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先进理念的前提下,就必须努力践行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行为,并长期坚持反思,使教学反思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最终养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二)培养勤于笔耕习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坚持开始教育教学反思行动,而且要勤于动笔,将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在写作的过程之中促使自己更好地反思,使自己驶入边反思边记录,以写作促反思的良性发展的轨道。参考书目1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632郑金洲主著:行动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17-2283杜晓新、冯震:元认知与学习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U(Io)4张庆林、王永明.元学习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1996,35M1.ScottGParis1.indaRAyres袁坤译:培养反思力,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