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docx

    • 资源ID:1563032       资源大小:36.05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docx

    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一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解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发布会,隆重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根本标准,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执行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政府监管部门将对相关企业执行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这是全面提升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制度安排。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此次发布18项,涉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的3项指引皆未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其中,应用指引是对企业按照内控原则和内控“五要素”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控制所提供的指引,在配套指引乃至整个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中占居主体地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提供的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是为注册会计牌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一、关于应用指引应用指引可以划分为三类,即内部环境类指引、控制活动类指引、控制手段类指引,根本涵盖了企业资金流、实物流、人力流和信息流等各项业务和事项.(一)内部环境类指引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支配着企业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影响着全体员工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为.内部环境类指引有5项,包括组纲架构、开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等指引.第一,关于组织架构。组级架构是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企业要实施开展战略,必须要有科学的组织架构,主要包括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设置.如果企业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就可能发生经营失败;此外,如果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也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运行效率低下.为防范和化解组织架构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这些重要风险,组织架构应用指引明确提出如下要求:一是,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别离,形成制衡。同时强调,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即通常所说的“三重一大”),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二是,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开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防止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三是,企业应当根据组织架构的设计标准,对现有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设置进行全面梳理,确保本企业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等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四是,企业拥有子公司的,应当建立科学的投资管控制度,通过合法有效的形式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出资人权益,重点关注子公司特别是异地、境外子公司的开展战略、年度财务预决算、重大投融资、重大担保、大额资金使用、主要资产处置、重要人事任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等重要事项。对子公司控制一直是企业集团层面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组织架构应用指引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此项要求,对实务操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一第二,关于开展战略。开展战略是指企业在对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的长远开展目标与战略规划.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想求得长期生存和持续开展,关键在于制定并有效实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实际情况的开展战略.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企业缺乏明确的开展战略或开展战略实施不到位,结果导致企业盲目开展,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丧失开展机遇和动力;也有些企业开展战略过于激进,脱离企业实际能力或偏离主业,导致过度扩张、经营失控甚至失败,还有一些企业开展战略频繁变动,导致资源严重浪费,最后危及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开展。为此,我们制定了开展战略应用指引,就上述重要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一是,要求企业健全组织机构,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委员会,或指定相关机构负责开展战略管理工作.同时,对战略委员会的成员索质、工作标准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二是,明确要求企业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预测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开展目标,而不是靠拍脑袋,盲目制定开展战略。在制定目标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技术开展趋势、行业及竞争对手状况、可利用资源水平和自身优势与劣势等影响因素.三是,强调战略规划应当根据开展目标制定,明确开展的阶段性和开展程度,确定每个开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路径。四是,要求董事会从全局性、长期性和可行性等维度,严格审议战略委员会提交的开展战略方案,之后再报经股东(大)会批准实施.四是,从抓实施的角度,要求企业根据开展战略,制定年度工作方案,编制全面预算,将年度目标分解、落实,确保开展战略有效实施。五是,设立了开展战略实施后评估制度,要求战略委员会加强对开展战略实施情况的监控,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对发现明显偏离开展战略的情况,要求及时报告:对确需对开展战略作出调整的情形,明确要求企业要遵循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调整开展战略.第三,关于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录(任)用的各种人员,包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现代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对实现企业开展战略起到N要的智力支持作用,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如果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企业开展战略可能难以实现;如果人力资源鼓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则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而如果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当,又可能导致法律诉讼或企业声誉受损。为防范和化解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重要风险,人力资源应用指引强调:一是,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制定年度人力资源需求方案。也就是说,人力资源要符合开展战略需要,符合生产经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尽可能做到“不缺人手,也不养闲人.二是,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能力框架要求,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和工作要求,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优秀人才.这项要求实际上意在强调,企业要选适宜的人,要按公开、严格的程序去选人,防止“人情招聘”、暗箱操作。三是,企业确定选聘人员后,应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用工关系;已选聘人员要进行试用和岗前培训,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后,方可正式上岗.四是,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的鼓励约束机制,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进行严格考核与邰价,并制定与业绩考核挂构的薪酬制度.如何留住引进来的优秀人才,对企业至关重要。这项要求就是对此提出的指引,企业应当予以足够关注。五是,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员工退出(辞职、解除劳动合同、退休等)机制,明确退出的条件和程序,确保员工退出机制得到有效实施。只有退出机制健全,退出条件和程序清楚,才能够防范和化解当前企业人力资源退出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第四,关于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开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平安生产、产品质量(含效劳,下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对于实现其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为促进和标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我们制定了社会责任应用指引,针对当前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梳理出四个方面的重要风险,即,平安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可能导致企业发生平安事故I产品质量低劣,侵害消费者利益,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形象受损,甚至破产;环境保护投入缺乏,资源消耗大,造成环境污染或资源枯竭,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踣偿、缺乏开展后劲,甚至停业;促进就业和员工权益保护不够,可能导致员工积极性受挫,影响企业开展和社会稳定.针对这些重要风险,社会责任应用指引提出了积极应对措施:一是,要求企业设立平安管理部门和平安监督机构,建立严格的平安生产管理体系、操作标准和应急预案,强化平安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到平安生产。二是,要求企业标准生产流程,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严把质量关,禁止缺乏旗量保障、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产品流向社会。三是,要求企业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建立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制度,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费任,积极开发和使用节能产品,开展循环经济,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四是,要求企业依法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员工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保持工作岗位相对稳定,积极促进充分就业。最后,针对目前少数企业对公益事业(比方接纳大学生实习等)、慈善事业等漠不关心的情况,社会责任应用指引指出,企业应当按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社会需求,积极创立实习基地,大力支持社会有关方面培养、锻炼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应积极履行社会公益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关心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支持慈善事业.第五,关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标准的总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渗透于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之中,是推动企业持续开展的不竭动力.现实中,有些企业之所以经营不成功,往往是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比方,企业缺乏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导致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心和认同感,缺乏凝聚力和竞争力:企业缺乏开拓创新、团队协作和风险意识,导致企业开展目标难以实现,影响可持续开展;企业缺乏老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导致舞弊事件的发生,造成企业损失,影响企业信誉,等等.针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重要风险,企业文化应用指引明确提出以下管控措施:一是,要求企业积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充分表达企业特色的开展愿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老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履行社会费任和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以及团队协作和风险防范意识,以此引导和标准员工行为,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企业品牌,形成整体团队的向心力,促进企业长远开展.这项应对措施同时也说明,打造企业主业品牌应当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二是,要求企业重视并购重组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平等对待被并购方的员工,促进并购双方的文化融合。这是基于当前企业并购实务中企业文化触合过程中特别提供的指引,应引起相关企业的高度重视.三是,要求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和垂范作用,以自身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带动影响整个团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环境.这充分说明,企业文化建设既要注重“上下结合”,更应注重企业治理层和经理层的示范作用.四是,要求企业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促进文化建设在内部各层级的有效沟通,并确保全体员工共同遵守;同时,要求企业文化建设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切实做到文化建设与开展战略的有机结合,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标准员工行为方式,使员工自身价值在企业开展中得到充分表达。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企业最高层,不能停留在文本上,不能停留在泛泛地宜贯上,不能脱离生产经营过程,不能背离开展战略,而应融入企业的肌体、汇入企业的血脉.(二)控制活动类指引企业在改良和完善内部环境控制的同时,还应对各项具体业务活动实施相应的控制.为此,我们制定了控制活动类应用指引,包括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工程、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等9个指引。第一,关于资金活动。资金活动是指企业筹资、投资和资金营运等活动的总称.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循环的血液,是企业生存和开展的基础,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开展能力.企业资金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无一不是重要风险,一旦转变为现实,危害重大。概括讲,企业资金活动面临的重要风险包括,筹资决策不当,引发资本结构不合理或无效融资,可能导致企业筹资本钱过高或债务危机;企业投资决策失误,引发盲目扩张或丧失开展机遇,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或资金使用效益低下;资金调度不合理、营运不畅,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或资金冗余;资金活动管控不严,可能导致资金被挪用、侵占、抽逃或遭受欺诈。针对上述风险,资金活动应用指引分别对筹资、投资和资金营运活动提出以下管控措施:一是,要求企业根据筹资目标和规划,结合年度全面预算,拟订筹资方案,并对筹资方案进行科学论证;重大筹资方案还应当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全面反映风险评估情况。二是,要求企业对筹资方案进行严格审批后,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筹集资金.同时,严格按照筹资方案确定的用途使用资金,防止资金挪用:确需改变资金用途的,应当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三是,要求企业加强债务归还和股利支付环节的管理,对归还本息和支付股利等作出适当安排,防止发生违约风险,导致诉讼损失.四是,要求企业根据投资目标和规划,合理安排资金投放结构,科学确定投资工程,拟订投资方案,重点关注投资工程的收益和风险;选择投资工程应当突出主业,遂慎从事衍生金融产品等高风险投资.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少数企业从事的投资工程偏离主业,同时又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和风险管控经验,导致企业发生巨亏。这些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汲取.五是,对于采用并购方式进行投资的企业,要求其严格控制并购风险,重点关注并购对象的隐性债务、承诺事项、可持续开展能力、员工状况及其与本企业治理层及管理层的关联关系,合理确定支付对价,确保实现并购目标.这项要求对于后危机时期我国企业境外并购具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六、要求企业加强对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并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投资工程进行决策审批;审批后,与被投资方签订投资合同或协议,明确出资时间、金额、方式、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内容.七是,要求企业加强投资收回和处置环节的控制:对于到期无法收回的投资,应当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八是,要求企业应当加强资金营运全过程的管理,统筹协调内部各机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切实做好资金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综合平衡,实现资金营运的良性循环,提升资金营运效率。第二,关于采购业务。采购是指购置物资(或接受劳务)及支付款项等相关活动.调查中我们发现,局部企业在办理采购业务时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采购方案安排不合理,市场变化趋势预测不准确,造成库存短缺或积压,导致企业生产停滞或资源浪费I供给商选择不当,采购方式不合理,招投标或定价机制不科学,授权审批不标准,致使采购物资质次价高,出现舞弊或遭受欺诈;采购殴收不标准,付款审核不严,造成采购物资、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为此,我们制定了采购业务应用指引,要求企业加强请购、审批、购置、验收、付款、采购后坪估等环节的风险管控,确保物资采购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一是,要求企业的采购业务尽集中,防止多头采购或分散采购,以提高采购业务效率,降低采购本钱,堵塞管理漏洞二是,要求企业建立采购申请制度,依据购置物资或接受劳务的类型,确定归口管理部门,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和审批程序.三是,要求企业建立科学的供给商评估和准入制度,根据市场情况和采购方案合理选择采购方式,建立科学的采购物资定价机制,并根据确定的供给商、采购方式、采购价格等情况签订采购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四是,要求企业建立严格的采购验收制度,确定检验方式,由专门的验收机构或验收人员进行验收:对于验收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当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五是,要求企业加强采购付款的管理,明确付款审核人的责任和权利,严格审核采购预算、合同、相关单据凭证、审批程序等内容,审核无误后按照合同规定及时办理付款.六是,要求企业建立退货管理制度,对退货条件、退货手续、货物出库、退货货款回收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在采购合同中明确退货事宜,及时收回退货货款。第三,关于资产管理。加强各项资产管理,保证资产平安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能,有利于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有利于促进企业开展战略的实现.当前,在企业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产的管理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存货积压或短缺,造成流动资金占用过量、存货价值贬损或生产中断;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使用效能低下、维护不当、产能过剩,致使企业缺乏竞争力、资产价值贬损、平安事故频发或资源浪费;无形资产缺乏核心技术、权属不清、技术落后、存在重大技术平安隐患,导致法律纠纷、缺乏可持续开展能力.为防范和化解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重要风险,资产管理应用指引针对性提出了如下应对措施I一是,要求企业采用先进的存货管理技术和方法,标准存货管理流程,明确存货取得、验收入库、原料加工、仓储保管、领用发出、盘点处置等环节的管理要求,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强化会计、出入库等相关记录,确保存货管理全过程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二是,要求企业根据各种存货采购间隔期和当前库存,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经营方案、市场供求等因素,合理确定存货采购日期和数量,确保存货处于最正确库存状态.三是,要求企业加强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各类固定资产的维护、清查、处置管理,重视固定资产的技术升级和更新改造,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确保固定资产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四是,要求企业强化对生产线等关键设备运转的监控,严格操作流程,实行岗前培训和岗位许可制度,确保设备平安运转.五是,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保政策,及时办理投保手续.六是,要求企业标准固定资产抵押管理,确定固定资产抵押程序和审批权限等。七是,要求企业加强对品牌、商标、专利、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促进无形资产有效利用,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第四,关于销售业务。销售是指企业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及收取款项等相关活动。企业应当加强销售、发货、收款等环节的管理,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标准销售行为,扩大市场份额,确保实现销售目标.企业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风险主要包括:销售政策和策略不当,市场预测不准确,销售渠道管理不当等,导致销售不畅、库存积压、经营难以为缝;客户信用管理不到位,结算方式选择不当,账款回收不力等,造成销售款项不能收回或遭受欺诈I销售过程存在舞弊行为,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销售业务应用指引就此提出了相应的管控措施:一是,要求企业加强市场调查,合理确定定价机制和信用方式,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销售策略,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和营销方式,促进销售目标实现,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是,要求企业与客户进行业务洽谈、磋商或谈判,关注客户信用状况、销售定价、结算方式等相关内容,并签署销售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三是,要求企业销售部门按照经批准的销售合同开具相关铜售通知,发货和仓储部门严格按照销售通知所列工程组级发货,确保货物的平安发运。四是,完善客户效劳制度,加强客户效劳和跟踪,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不断改良产品质量和效劳水平.五是,完善应收款项管理制度,明确销售、财会等部门的职贵,并严格考核,实行奖惩。六是,要求企业加强应收款项坏账的管理;应收款项全部或局部无法收回的,应当查明原因,明确责任。第五,关于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开发是指企业为获取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所开展的各种研发活动,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创造新工艺,能够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开展战略实现。但是,研究与开发活动通常隐含着重大风险.比方,研究工程未经科学论证或论证不充分,可能导致创新缺乏或资源浪费:研发人员配备不合理或研发过程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研发本钱过高、舞弊或研发失败;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缺乏、保护措施不力,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就此,研究与开发应用指引提出了如下管控措施:一是,企业应当结合研发方案,提出研究工程立项申请,开展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二是,研究工程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重大研究工程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集体审议决策.三是,企业应当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管理,合理配备专业人员,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确保研究过程高效、可控。四是,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研究成果验收制度,组织专业人员对研究成果进行独立评审和验收.五是,企业应当明确界定核心研究人员范围和名册清单,签署保密协议,并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研究成果归属、离职条件、离职移交程序、离职后保密义务、离职后竞业限制年限及违约责任等内容.研发骨干人员的管理,应当引起研发型企业的高度重视.六是,企业应当加强研究成果的开发与保护,形成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的自主创新机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第六,关于工程工程。工程工程是企业自行或者委托其他单位所进行的建造、安装活动。工程工程通常与企业开展战略密切相关,周期较长,并涉及大额资金及物资的流转,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如果工程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决策不当,盲目上马,很可能导致难以实现预期效益或工程失败:如果工程招标暗箱操作,存在商业贿赂,则可能导致中标人实质上难以承当工程工程、中标价格失实及相关人员涉案:如果工程造价信息不对称,技术方案不落实,概预算脱离实际,又可能导致工程投资失控;倘若工程物资属次价高,工程监理不到位,工程资金不落实,还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低劣,进度延迟或中断;最后,如果竣工验收不标准,最终把关不严,还会导致工程交付使用后存在重大隐患.为此,工程工程应用指引明确指出,企业必须强化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控,制定和完善工程工程各项管理制度,明确相关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标准工程立项、招标、造价、建设、验收等环节的工作流程及控制措施,保证工程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一是,企业应当根据开展战略和年度投资方案,提出工程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组织内部相关机构专业人员进行充分论证和评审,在此基础上,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决策.重大工程工程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决策机构集体审议批准:任何个人不得单独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二是,企业应当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标准工程招标的开标、评标和定标工作,不得将应由一个承包单位完成的工程肢解为若干局部发包给几个承包单位.三是,企业应当加强工程造价的管理,明确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核和批准,确保概预算科学合理.四是,企业应当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的监控,实行严格的概预算管理和工程监理制度,切实做到及时备料,科学施工,保障资金,落实责任,确保工程工程到达设计要求.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工程变更的,应当严格审批;重大工程变更还应当按照工程决策和概预算控制的有关程序和要求重新履行审批手续。五是,企业收到承包单位的工程竣工报告后,应当及时编制竣工决算,开展竣工决算审计,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企业还应当建立完工工程后评估制度,重点评价工程工程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和工程投资效益等,并以此作为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的依据。第七,关于担保业务。担保是企业按照公平、自愿、互利的原则向被担保人提供一定方式的担保并依法承当相应法律责任的行为。对外担保涉及被担保人和提供担保人(企业)如果企业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调查不深,审批不严或越权审批,可能导致企业担保决策失误或遭受欺诈;如果对被担保人在担保期内出现财务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等状况监控不力,应对措施不当,又可能会导致企业承当法律责任I如果被担保人和提供担保人在担保过程中存在舞弊行为,则会导致经办审批等相关人员涉案或企业利益受损。为此,一般情况下,企业应当严格限制担保业务活动,如确需对外提供担保的,应当在担保业务政策及相关管理制度中明确担保的对象、范围、方式、条件、程序、担保限额和禁止担保等事项,标准调查评估、审核批准、担保执行等环节的工作流程及控制措施,确实防范担保业务风险。担保业务应用指引就此提出具体要求I一是,企业应当对担保申请人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并出具书面报告.企业自身不具备条件的,应委托中介机构对担保业务进行调查和评估。对于符合条件的担保申请人,经办人员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员批准意见办理担保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权限审批的担保业务,经办人员有权拒绝办理.二是,企业应当加强对子公司担保业务的统一监控,企业内设机构未经授权不得办理担保业务;企业为关联方提供担保的,与关联方存在经济利益或近亲属关系的有关人员在评估与审批环节应当予以回避三是,企业应当根据审核批准的担保业务订立担保合同,定期监测被担保人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了解担保工程的执行、资金的使用、贷款的归还、财务运行及风险等情况,确定担保合同有效履行.四是,企业应当加强对担保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建立担保事项台账,及时足额收取担保费用;标准对反担保财产的管理,妥善保管被担保人用于反担保的财产和权利凭证,定期核实财产的存续状况和价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五是,企业应当在担保合同到期时,全面清理用于担保的财产、权利凭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终止担保关系。第八,关于业务外包。业务外包是企业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将日常经营中的局部业务委托给本企业以外的专业效劳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承包方)完成的经营行为.目前,业务外包活动已经广泛应用于电信、手机、金融等各行各业,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加速业务重组、提高经营效率提供了活力.但是,企业在将业务外包的同时,也承当着一些重大风险,主要包括:外包范围和价格确定不合理,承包方选择不当,可能导致企业遭受损失;业务外包监控不严、效劳质量低劣,可能导致企业难以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业务外包存在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可能导致企业相关人员涉案。为此,业务外包应用指引明确指出,存在业务外包活动的企业应当着手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业务外包的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相关内容,明确相关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业务外包全过程的监控,防范外包风险,充分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具体来讲,一是,要求企业合理确定外包业务范围,综合考虑本钱效益原则,权衡利弊,防止将核心业务外包.二是,要求企业拟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重大外包业务方案应当提交董事会或类似决策机构审批.三是,要求企业按照批准的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择优选择外包业务的承包方,签订外包合同,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外包业务本钱,切实做到相关业务外包后的本钱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低于原经营方式.外包业务涉及保密的,还要求企业在外包业务合同或另行筌订的保密协议中明确规定承包方的保密义务和责任。四是,要求企业加强业务外包实施的管理,注重与承包方的沟通与协调,并对承包方的履约能力进行持续评估。有确凿证据说明承包方存在重大违约行为,导致外包业务合同无法履行的,企业应当及时终止合同并更换承包方;承包方违约并造成企业损失的,企业应当进行索赔,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第九,关于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是企业财务信息对外报告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上市公司而言,财务报告是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国有企业,则可能成为政府进行经济决策时关注的重要信息来源.总结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近年来财务舞弊和财务管理失误等方面的案例,财务报告应用指引概括出以下相关重要风险:企业财务报告的编制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导致企业承当法律费任、遭受损失和声誉受损;企业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造成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失误,干扰市场秩序;企业不能有效利用财务报告,难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还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和经营风险失控。为有效防范财务报告过程中的风险,财务报告应用指引明确提出如下要求:一是,要求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时,重点关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对财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和事项的处理,还要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二是,要求企业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规定,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财务财告,做到内容完整、数字真实、计算准确,不得漏报或者随意进行取舍;企业集团还应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明确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和合并方法,如实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三是,要求企业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及时对外提供财务报告;财务报告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注册会计肺及其所在的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Ifi同财务报告一并提供。四是,要求企业重视财务报告分析工作,定期召开财务分析会议,充分利用财务报告反映的综合信息,全面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和存在问题,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明确,这些要求也是依据内控五要素中“信息与沟通.的相关规定提出的要求。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在财务分析和利用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财务分析报告结果应当及时传递给企业内部有关管理层级.(三)控制手段类指引控制手段类指引偏重于“工具.性质,往往涉及企业整体业务或管理.此类指引有4项,包括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等指引.第一,关于全面预算。全面预算是企业对一定期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等作出的预算安排.全面预算作为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编制与实施的预算管理模式,通过将企业的资金流与实物流、信息流相整合优化了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然而,企业要想使全面预算管理到达预期的效果,必须要特别关注和防范预算管理中的风险,主要包括I不编制预算或预算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缺乏约束或盲目开展:预算目标不合理、编制不科学,可能导致企业资源浪费或开展目标难以实现;预算缺乏刚性、执行不力、考核不严,可能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为此,全面预算应用指引要求企业在加强全面预算工作的组纲领导,明确预算管理体制以及各预算执行单位的职责权限、授权批准程序和工作协调机制的基础上,着重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制度,明确箱制依据、编制程序、编制方法等内容,确保预算编制依据合理、程序适当、方法科学,防止预算指标过高或过低。二是,企业应当根据开展战略和年度生产经营方案,综合考虑预算期内经济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编制年度全面预算.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当对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在综合平衡基础上提交的预算方案进行研究论证,从企业开展全局角度提出建议,形成全面预第草案,并提交董事会审核。企业全面预算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企业章程的规定报经审议批准后,应当以文件形式下达。三是,企业应当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管理。全面预算一经下达,各预算执行单位必须以此为依据,认真组织各项生产经营和投融资活动,严格预算执行和控制.企业预算工作机构和各预算执行单位还应当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制度,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妥善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四是,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对各预算执行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切实做到有奖有惩、奖惩清楚.必要时,企业可实行预算执行情况内部审计制度。第二,关于合同管理.合同是企业与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包括书面合同和口头合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合同已成为企业最常见的契约形式,甚至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合同经济.然而,合同管理往往又是企业内部控制中最为疏忽和薄弱的环节之一.如果企业未订立合同、未经授权对外订立合同、合同对方主体资格未达要求、合同内容存在篁大疏漏和欺诈,会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如果合同未全面履行或监控不当,又可能导致企业诉讼失败,经济利益受损:如果合同纠纷处理不当,则会损害企业利益、信誉和形象。为此,我们制定了合同管理应用指引,有针对性地提出I一是,企业对外发生经济行为,除即时结清方式外,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当组织法津、技术、财会等专业人员参与谈判,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业人员参与相关工作;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和参与谈判人员的主要意见,应当予以纪录并妥善保存。二是,企业应当根据协商、谈判结果,拟定合同文本,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并严格进行审核.合同文本须报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审查或备案的,应当履行相应程序。三是,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与对方当*人签署合同.正式对外订立的合同,应当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理人签名或加盖有关印章.属于上级管理权限的合同,下级单位不得签署.四是,企业应当加强合同信息平安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漏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商业机密或国家机密.五是,企业应当遵循老实信用原则严格履行合同,对合同履行实施有效监控,发现有显失公平、条款有误或对方有欺诈行为等情形,或因政策调整、市场变化等客观因素,已经或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及时报告,并经双方协商一致,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办理合同变更或解除事宜;存在合同纠正情形的,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当事人协商并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及时报告,协商无法解决的,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六是,企业应当建立合同履行情况评估制度,至少于每年年末对合同履行的总体情况和重大合同履行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对分析评估中发现的缺乏或问题应及时加以改良.第三,关于内部信息传递.内部信息传递是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报告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企业内部控制根本标准十分重视信息与沟通这一控制要索,层次强调内部信息传递的重要性。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内部信息传递应用指引,梳理出相关重要风险:如果企业内部报告系统缺失、功能不健全,内容不完整,可能会影响生产经营有序运行I如果内部信息传递不通畅、不及时,则可能导致企业决策失误、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如果内部信息传递中泄露商业秘密,则会削弱企业核心竞争力.针对这些重要风险,内部信息传递应用指引要求企业建立科学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明确内部信息传递的内容、保密要求、传递方式以及各管理层级的职责权限等,促进内部报告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内部报告的作用.一是,企业应当根据开展战略、风险控制和业绩考核要求,科学标准不同级次内部报告的指标体系,采用经营快报等多种形式,全面反映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二是,企业应当制定严密的内部报告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内部报告信息集成和共享,将内部报告纳入企业统一信息平台,构建科学的内部报告网络体系。三是,企业应当拓宽内部报告的渠道,通过落实奖惩措施等多种有效方式,广泛收集合理化建设.四是,企业应当重视内部报告的使用.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充分利用内部报告管理和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时反映全面预算执行情况,协调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和各单位的运营进度;企业应当有效利用内部报告进行风险评估,准确识别和系统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第四,关于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信息内部传递和信息对外报告的技术手段,是企业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内部控制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所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信息系统强化内部控制,有利于减少人为因素,提高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同时也应意识到,信息系统自身也存在风险,需要加强管理和控制.首先,信息系统缺乏或规划不合理,可能造成信息孤岛或黛复建设,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低下;其次,系统开发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授权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控制;最后,系统运行维护和平安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信息泄漏或毁损,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为此,信息系统应用指引应当结合组纲架构、业务范围、地域分布、技术能力等因素,制定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有序组织信息

    注意事项

    本文(《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