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住宅建筑智能新风系统技术规程.docx
住宅建筑智能新风系统技术规程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34、设计44.1 一般规定44.2 新风系统设置44.3 新风量计算54.4 气流组织74.5 风管系统设计84.6 净化处理设计94.7 监控系统105、施工与安装5.1 一般规定5.2 通风器安装5.3 风管及部件的安装5.4 监测与控制系统施工6、系统调试与验收6.1一般规定6.2iBj试与共转6.3竣工验收167运行维护18附录A通风量计算19附录B检查记录21用词说明26引用标准名录27附:条文说明28Contents1 Genera1.Provisions12 Termino1.ogies23 BasicRequirements34 Design44.1 Genera1.Requirement44.2 OutdrAirSystcmSetting44.3 OutdoorAirF1.owRateRequirement54.4 AirDistribution74.5 AirDuctSystemDesign84.6 PurificationTreatmentDesign94.7 MonitoringandContro1.System105 ConstructionandInsta1.1.ation125.1 Genera1.Requirement125.2 Venti1.atorInsta1.1.ation125.3 AirDue1.andComponentsInsta1.1.ation135.4 MonitoringandContro1.SystemInsta1.1.ation146 CommissioningandAcceptance156.1 Genera1.Requirement156.2 CommissioningandTestRunning156.3 Acceptance167 OperationandMaintenance18AppendixVenti1.ationRateCa1.cu1.ation19AppendixBInspectionRecord21Exp1.anationofWording261.istOfQuotedStandards27Addition:Exp1.anationofProvisions281.0.1为规范住宅建筑智能新风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保证工程质量,改善和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既有住宅建筑智能新风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1.0.3住宅建筑智能新风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现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智能化住宅MieIHgen1.residence以建筑为平台,插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构造、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种安全、离效、舒适、便利的住宅环境。2.0.2分户式新风系统househo1.doutdoorairsystem每个住户单独设置的新风系统。2.0.3集中式新风系统Centm1.iZedoutdrairsystem集中设置风机及净化等处理设备,新风经集中处理后由送风管道送入多个住户室内的新风系统。2.0.4无管道新风系统duct1.essOUIdoOrairsystem通风罂相连接的室内侧送(排风口不需要连接风管,直接向室内送(排)风的新风系统。2.0.5双向流新风系统bidireciona1.f1.owoutdoorairsystem新风经送风机送入室内的同时,排风经排风机排至室外的新风系统。2.0.6单向流新风系统UninOwoutdoorairsystem仅新风经送风机送入室内或仅排风经排风机排至室外的单一流向的新风系统。2.0.7热回收新风系统OU1.dOorairsystemwithheatrecovery新风和排风同时经过热交换涔实现热回收的新风系统。2.0.8智能新风系统$inarfreshairsystem由传感胧、风机、净化装置、智能控制等设备及附件组成,具备物联网或云平台服务能力,实现智能化控制的新风系统。3、基本规定3.0.1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住宅应设置新风系统,新建住宅应预留新风系统的安装条件:I室外污染严全;2住宅自然通风无法满足通风换气要求:3居住者患有病态建筑综合症等建筑相关症状、过极性疾病等慢性呼吸道疾病:4超低能耗住宅。3.0.2新风系统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节能要求、建筑设计、户型及用户需求、设备价格、后期的运行维护等选择系统类型。3.0.3新风系统在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的同时,应满足建筑节能性和舒适性要求。3.0.4新风系统应根据室外环境对新风进行过灌处理,宜对新风进行制冷加热、过滤和加湿等处理。3.0.5新风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宜采取一体化模式.3.0.6住宅建筑改造采用智能新风系统时,不应破坏住宅建筑的结构安全性。3.0.7新风系统的系统设计及采用的设备、材料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O37、G热回收新风机组GB/T2IO87的有关规定。3.0.8当技术经济合理时,应采用热回收新风系统。4、设计1.1 一般规定1.1.1 新风系统的气流组织应进行优化设计,不应受国房、卫生间等局部排风的影响,室外新风宜经处理后送入卧室、起居室等人员的主要活动区。1.1.2 对特殊房间(如卧床老人、婴幼儿、孕妇房间)新风量应适当增加,或加设内循环净化装置。1.1.3 智能化住宅的设计宜预留设置分室式或分户式新风系统的条件。1.1.4 新风系统所使用的设备应满足经济性、防火性能、环保性能和施工性能等要求且新风设备的主要电气元件应为国家强制认证的产品。1.1.5 新风系统中的电加热、电加湿装置应采取安全保护措施.1.1.6 新风系统的新风量和排风量宜平衡,当采用机械送风、机械排风的系统形式时,系统总排风量应为新风量的80%90%,1.2 新风系统设置1.2.1 当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住宅建筑可采用集中式新风系统:1对室内空气质量控制需求一致,且有统一管理要求时:2每U不具备专用新风机房且对周围房间噪声有严格限制时:3考虑建筑整体外观形软,不便于对外增开百叶窗口时:4考虑采用热回收新风机,而单层或者单户热量回收不便时:5不具备设置分户新风系统条件时。1.2.2 当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住宅建筑宜采用分户式新风系统:1用户对室内空气质量控制要求不同时:2用户需要独立控制运行模式和独立计量时:3用户对使用时间、频次的要求不同时:4用户对温湿度、空气洁净度以及噪声等的要求不同时:5面积较大的别盘,分区域设置新风系统,且单台主机不宜跨楼层使用;6既有住宅建筑改造设置新风系统。1.2.3 集中式新风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风机应采用变速调节.:2设计新风量取各住户设计新风量之和;3入户送风管上应装设同门,口阀门关闭时应严密:4户内送风末端管段上宜装设定风量阀或风量调节阀;5主管道宜设在公共空间内:6宜设置新风系统计量收仍措施。1.2.4 分户式新风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I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宜优先采用双向流新风系统,并应采用热回收装置;2室内不采用双向流新风系统时,可采用单向流新风系统,以及无管道新风系统,并应保证气流组织合理和满足噪声控制要求:3采用正压单向流新风系统,或采用双向潦新风系统室内公共区集中持风时,房间应设置具有隔声降噪措施的过流口或其内门与地面间净空应留2()mm25mm的缝隙。1.2.5 无管道新风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分房间或者分区域设置。2对空内空气品质要求严格的房间或区域,宜选用引新风、排废气和净化空气三效介的设备。1.2.6 热回收新风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热回收新风系统的交换效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6热回收新风机组GB/T21087的有关规定;2应对热回收装置是否结霜或结露进行核算,当出现结霜或结露时,应采取新风预热等保温防冻和冷凝水收集排放措施:3冬季需除湿的新风系统,应采用显热回收装置。1.2.7 新风生机及新风引入管和排出风管应采取保温措施,防止能量损失或结霜(结露)。1.3 新风量计算43.1 按健康需求控制新风系统的新风量,宜按换气次数确定,按下式计算新风量:Q=Vxk(4.3.1)式中,Q新风量(m3);V一一房间体积(m3):一一换气次数(h,).1对于居住一般人群的住宅,按健康需求控制新风系统的换气次数,宜符合表4.3.14的规定。表43.1-1针对一般人群住宅建筑设计最小换气次数人均居住面枳Fp每小时换气次数(h1)F10m20.70IOm2<FF2Om20.6020m2<Fr50m20.50F>50m20.452对居住患有病态建筑综合症等建筑相关症状、过敏性疾病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的住宅,按健康需求控制新风系统的换气次数,推荐换气次数按表4.3.1-2选取。表43.1-2针对病态建筑综合症或慢性呼吸道疾病人群所推荐的最小换气次数人群患病类别换气次数(h')患病率病态建筑综合症0.563%().853%I48%1.536%过敏性疾病0.529%0.826%I24%1.521%43.2 按室内空气品质需求控制新风系统的新风量,宜按下式计算:Q=1(4.3.2)式中,Q新风盘(nh);m-一污染物糅放速率(m'/h);C-一室内污染物浓度限值(nm3)G一一新风污染物浓度<nm')1按室内空气品质需求控制新风系统的新风量,新风量设计应能满足下列规定:(1)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规定的CO?浓度限值要求,即应满足CO?浓度不大丁M)OOPPn】:(2)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18883规定的甲解浓度限值要求,即应满足甲醛浓度不大于008mg11(3)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室标准GB/T18883规定的TVOC浓度限值要求,即应满足TVOC浓度不大于0.6mgm,:<4)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证标准GB/T18883规定的其他化学性、生物性和放射性室内空气质量参数浓度限值。433取按健康需求、室内空气品质需求所要求的新风量中最大值作为设计新风量。434系统新风量宜按考虑漏风量,附加5%10%°1.1.1 组织1.1.2 室外进风口、棒风口的选里及布置应符合卜列规定:I进风口的空气流速宜为3.5m/s-4.5m&2进风口和排风口直选用防雨、隔音型风口,并设置防止蚊虫、柳案等的过滤措施:3进风口应设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点,应远离建筑污染物排放口和热源设备,水平或垂直距离应不小于1.5m,且垂百.布置时,进风口应位于污染物排放口和热源设备的下方:4对于分户式新风系统,进风口和推风口布置应避免室外进风和排风的短路。进风口和排风口布置在同高度时,宜在不同方向设置,在同方向同高度设置时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5.0m,且应背向设置:进风口和排风口垂直布置时,进风口宜设理在排风口的下方,垂直距离不宜小于10m:5进风口的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当设在绿化带时,不宜小于1.0111.o6当排风口与人员活动场所的距离小于Iom时,朝向人员活动场所的排风门下缘距人员活动场所地坪的高度不应小于2.5m,1.1.3 室内送风方式宜结合空调供暖系统进行设计。1.1.4 室内送风口、樗风口的选里及仰置应符合卜列要求:I送风口的风速宜不大2m:2送风口应带有调节风量功能,直设导流装置:3排风口不应设在送风射流区内和人员经常停留的地方。搭风口的吸风速度不应大于1.5Ws:4送风口和排风口不应相对布置,在同一高度布置时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m:垂直布置时,垂直距离不应小Im:5室内风口应避免出现结露现象。15风管系统设计45.1风管宜采用阴形、扁圆形或长、短边之比不大于4的矩形风管。风管的截面尺寸宜按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O243的有关规定执行.4.5.2风管内的空气流速,干管宜为3m/sTnVs;支管宜不大于2m/s。453新风系统各环路的压力损失应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各并联环路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不宜超过15%。当通过调节.管径无法达到上述要求时应设置谢甘装置。454新风设备和室外连接的风管应设计保温,并应设置坡向室外不小于0.005的坡度.455新建建筑风管穿墙和穿梁的孔洞预留应经结构安全确认,预留孔洞位巴应正确.孔洞不宜大于风管外边尺寸50num风管尺寸应根据设计风量和设计风速计算确定。4.5.6新风生机的进、排风口处应设置与主机联锁启闭的电动密闭风阀。1.6净化处理设计4.6.1 新风系统净化处理设计时,过渡设箸的效率应根据当地室外空气版IH选择.对颗粒物的综合净化效率宜不低于下式计算结果:E=(1.-&n)×100%(4.6.1)COIrt式中:E一一过滤设备对颗粒物的综合净化效率():Gn设计室内颗粒物浓度(gm3);COUt设计室外颗粒物浓度(gm,),取历年平均不保证5d的日平均浓度。4.6.2 过渡设备的容尘址宜按下式计兑:D=Cs×Es×Q,×t1000(4.6.2)式中:D一一过滤器的设计容少量(g);Cs室外颗粒物年平均浓度(mgmD,对粗效过灌潜、中效过滤器和高中效及以上过渡器,分别取建筑所在地近三年的室外的TSP、PMKI和PMzs颗粒物年平均浓度的平均值:ES粗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和高中效及以上过滤器分别对TSP、PMio、PM1.S的净化效率%:Qd一一新风系统设计新风量(mVh):t一一过浦器更换时间h).4.6.3 对重点区域污染处理的设计:1对在工业区周边等室外污染严重的区域应加装气相过滤装置,气相过滤装置宜采用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过港方式,不得有脱附风险且不得产生如见乳等二次污染,应满足循环节能要求,不得使污染物积聚:2过4材料应采用湿度条件对吸附量影响小,不易产生.微生物,经过固废认证的产品.4.6.4净化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I不宜采用油性净化设备:2净化设备宜选用阻隔式:3静电式净化设备应设置断电保护措施,在打开机组结构或进行维护维修时,其内部装置应能白动断电:4应符合卫生要求,JI不应对新风产生二次污染:踊电式净化设备Ih臭氧浓度增加量不应费于0.05mgm5可清洗、可更换的净化设备应拆装方便,清洗方法应简单:6阻隔式净化设备比选用成木低、方便采购、具有通用规格的产品:7净化过戏设备在封闭空间使用时,宜采用含有杀菌,抑菌的材料:8含有杀菌、抑菌的净化过速材料,不得采用金属纳米材料及金属颗粒(非纳米材料)易脱落产品,应符合生物安全性,应采用添加剂量少且效率高的产品。1.1.1 系统1.1.2 新风系统应设置.监控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控内容可包括参数监测、参数与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设备连锁与自动保护以及监控与管理等,具体内容和方式应根据系统类型、设备运行时间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2监控系统可采用集中监控和就地监控两种形式。采用集中式新风系统可采用集中控制形式:分户式新风系统采用分户就地监控;3宜在住宅建筑的卧室、起居室等每个主要功能房间设置I个监测点,当房间面积较大时可增加监测点的数量。监测点应设置在能反映被测房间空气状态的位置。4监控系统宜设四室内污染物超标报警功能。1.1.3 新风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1室外的CO2浓度、PMMPM2S浓度:2室内的CQ1浓度、PMkkPNW浓度:3室内送风口的PMmPM?.、浓度:4过滤器进、出口的静压差:5通风器的启停状态。1.1.4 新风系统可根据室内CO2浓度进行新风量的调节,即以人呼出CO?为示踪气体,通过监测室内CO2浓度变化,计算室内新风星,新风里的具体计算方法见录A。1.1.5 智能控制系统包括下列功能:1应具有人机交互界面或能与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连接,对运行情况、状态等数据进行实时杳君;2宜支持第E方数据平台的数据接入和使用,如气型信息等:3宜具备设备控制、环境监控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来电自启动功能:系统运行时对空气质量实时监控功能,并对异常情况发出告警:4直根据用户再好,提供智能个性化的控制,如键调节舒适度、风速等参数精细化调节等;5宜具备室内环境舒适度、空气清洁度等智能化评价功能:6系统可选择手动、自动运行模式;7可支持与空气净化器、空调、加湿器等设备联动、协同工作。5、施工与安装5.1 一般规定5.1.1 新风系统工程施工中所使用的主要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和设备的进场,应对其进行验收,并形成相应的质量记录。5.1.2 施工安装前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应齐全,目已审查通过:2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已经批准:3应已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技术交底:4设备材料进场建议应己合格并应满足安装耍求:5施工现场应具有供电条件,应有储放设备材料的临时设施。5.1.3 新风系统工程中的幽蔽工程,在隐蔽前应进行验收及确认。隐蔽工程检杳验收记录应符合本规程附录B第BO1.条和第Bo2条的规定.5.2 通风卷安装5.2.1 通风器安装时应校核通风器运行荷载对吊顶、地而或屋面、墙体的影响.通风器不应安装在非承乘结构上。吊装时,螺栓锚固深度及构造措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4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的规定。5.2.2 通风器的搬运和吊装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有关规定,并应做好设备的保护工作。5.2.3 吊装通风器和落地通风器安装时应预留检修空间,吊装时应根据机组的尺寸预留不小于50Omm*50Omm的检修门:落地式安装时,距离操作面应留至少60Omm的检修空间“5.2.4 通风器安装应固定平稳,并有防松动措施,并应采取减振措施。5.2.5 通风器安装的凝水排放口位苴应按就近排放的原则设置5.2.6 壁挂式通风器室内安装时应保证挂板与墙面固定牢固、通风器与挂板的悬挂正确。5.2.7 墙式通风器安装不应破坏鼎体的结构和影响墙体的热工性能,孔洞应有0.01.).02的坡度坡向室外。5.2.8 通风器安装在室外时应满足设计要求,并采取防护措施,5.2.9 通风器的电源设巴应符合下列要求:1新建住宅建筑应预留通风罂的电源插座:2改造住宅建筑通风器电源线无法接入最近的电源插座时,应将电源线接出,接线应正确、坚固,并有良好接地:3电源线应绝缘良好,不得裸露在外面。5.2.10 独立的新风净化设备单元应安装在通风器与室外相连接的新风管道上,安装应平整、牢固,方向正确,与管道的连接应严密。5.3 风管及部件的安装53.1 风管及部件的现场制作和风管支吊架的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50738的规定。53.2 采用成品风管及部件,安装前应已进行进场检验合格,满足安装要求.533风管安装在施工停顿或完毕时,端口应封堵。53.4 既有装配式住宅建筑的风管不应穿外墙,其他既有住宅建筑的风管穿墙安装前打孔时应符合卜列规定:I应检测打孔位置的钢筋:2打孔应采取抑尘措施:3应对破坏的墙体和保温进行修其。53.5 风管穿鼎时应封填密实管径与孔涧间的隙“风管穿屋面时,风管与屋面的交接处应有防渗水措施。53.6 可伸缩性软风管做软连接时,长度不宜超过Im,并不应有死弯或塌凹。53.7 风管与通风器连接宜在域备就位后安装,应采用柔性接头,其长度宜为1.5Onm-3OOmm53.8 风管各管段的连接应采用可拆卸的型式。风管和部件可拆卸的接口不应装设在墙和楼板内。53.9 风管安装时不应悬空播管,风管支、制架的制作和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BGB50738的规定。53.10 风管系统安装后应进行严密性检验,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E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J贞量验收规范BGB50243的规定,并应在合格后交付下道工序。53.11 风管与风口的连接宜采用法兰连接,也可采用槽形或工形插接连接,连接应严密、牢固。53.12 风口不应直接安装在主风管上,风口与主风管间应通过短管连接。53.13 室内安装的同类型风口应规整,与装饰面应贴合严密.5314风阀安装的位置、高度、进出口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便于操作,手动或电动操作装置启闭应灵活、可靠.5.4监测与控制系统施工5.4.1 传感器的安装应在室内装修完成之后,安装应牢固、美观“5.4.2 监测与控制系统应设置智能控制器,新建住宅建筑今预留智能控制器的安装位置和导线穿管位置.:既有住宅建筑的智能控制器安装时应进行导线穿管敷设,并应保证接线正确、牢固。智能控制器宜安装在室内照明开关所在的墙面上,高度距地面1.3m1.5mo5.4.3 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导线穿管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导管直径要与所穿导线的截面、根数相适应,管内导线不应有接头:2明配管应整齐美观:暗配管时宜沿最近的路组敷设,宜减少弯曲;暗管必须弯曲敷设时,其路由长度应不大于15米,旦该段内不得有S弯:连续弯曲超过2次时,应加装过线盒;全部转弯处均用弯管器完成,为标准的转弯半径:埋地管路不宜穿过设备基础:直线管的管径利用率应为30%40%,弯管的管径利用率应为20%-30%:3所布线路上存在局部干扰源,且不能满足最小净距高要求时,应采用钢管5.4.4电源线配线时,所用导线截面积应满足用电设得最大输出功率。5.4.5电线不得穿过风管的内腔,也不得沿风管外壁敷设。电线与其管、供暖管、热水管、煤气管之间的平行距离不应小于300mm,交叉净距离不应小于100mm.6、系统调试与验收6.1 一般规定6.1.1 新风系统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系统的调试。新风系统的调试和试运转应在通风器试运转合格后进行。新风系统应连续试运转不小于2h,6.1.2 新风系统运行前应进行风管清洗,并应在室外新风入口和室内排风口处设置临时用过滤潺对系统进行保护。6.2 调试与试运转6.2.1 系统调试前应编制调试和试运转方案。调试和试运转结束后,应提供完整的调试和试运转资料和报告。6.2.2 设备试运转和调试应符合卜列规定:6.2.3 调试记录应符合本规程附录B.0.3的规定:2通风器中的风机,叶轮旋转方向正确、运转平植、无异常振动与声响,其电机运行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正常运转不应少于8h:3风员调节阀手动、电动操作应灵活、可靠:4控制系统的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应能正常动作。6.2.4 系统联合试运转及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1系统联合试运转及调试记录应符合本规程附录BO4的规定:2系统总风量调试结果与设计风量偏差应在-5%+IO%范围之内:3系统运转中,设备及主要部件的联动应符合设计要求,动作协调、正确,无异常现缴;4系统经调试,各风口的风量与设计风盘允许偏差为15%;5室内噪声应符合设计规定要求:6软件的所有链接正确、所有功能按钮及界面显示正确,所有需求文档描述的功能实现正硬,软件接口和数据调用等符合安全性规范。6.3 竣工验收6.3.1 新风系统竣工52收合格后应办理竣工验收手续.竣工验收报告应符合本规程附录B.0.5的规定。6.3.2 竣工验收时应提交卜列文件资料:1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通知书和竣工图:2主要材料、设备、成品、半成品和仪表的出厂合格证明及进场检验报告:3隐蔽工程、风管系统、新风系统检查验收记录;4观感质晶综合检查记录。6.3.3 新风系统调试完成后应进行通风效果检验,通风效果检验项目及限值要求符合设计要求时应判定为合格,验收应在检验合格后进行.通风效果检脸应采用连续监测或现场检测的方法。6.3.4 新风系统的通风效果连续监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连续监测时间不应少于30天,数据采集频率不应低于6次h,监测期间内至少应有I天以上的室外PMisFI平均浓度高于75gn:2监测期间室内的外门窗应关闭,室内人数应与设计一致并正常活动:3每个房间设置I个监测点,监测点距离地面高度宜为0.8m1.5m,不应被墙面、家具等遮挡:4取室外雾兖污染最严IIi5天的室内COz浓度和PM”浓度平均值作为检验结果。63.5如果无法实行连续监测,新风系统的通风效果应采用如卜方法进行现场检测:1测试时选择的室外PMzs浓度应与设计室外PMU浓度偏差不大于20%;2测成开始前外门窗关闭时间不应少于油,新风系统运行时间应大于24ho测试期间外门窗应关闭,室内人数应与设计一致,并应正常活动:3当房间面积小于50m2时,应布置I个测点:当房间面积大于50nr时,应按超出面积比例增加点数。测点应在房间对角线上或呈梅花式均匀分布测点距离地面高度应为0.8m-1.5m;4测试采样时间不应少于45min.采集频率宜为Imin,应取测试时间段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试结果;5当测试结果不符合本规程设计要求时,应重新进行测试,测试时间不应少于I8h;6当重新测试仍不符合本规程设计耍求时,应判定通风效果检5佥不合格.636通风效果的检验应采用抽样检验,每个建筑单体抽样检物的户数不应低于每个建筑单体总用住户的5%,且不应低于3户。7运行维护7.0.1新风系统投入使用前,负贡运行维护的单位应制定相关的运行与维护制度或手册,并对使用人员进行运行培训。7.0.2新风系统集中管理时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标准GB50365的相关规定执行。7.0.3新风系统的通风器、风管系统及部件等应做日常和定期的维护保养,并满足下列要求:1应每年对通风器进行一次清洁、维护保养:2对于设置有静压差超限报警的净化设备,应根据报警提示对净化设备进行清洗或更换:对于没有设置报警的过滤设备,对粗效和中效过滤器,第季度和第四季度宜每1-2个月进行清洗或更换,第二、三季度宜每23个月进行清洗或更换:对高中效及以上过液器宜每年更换一次:3热回收新风系统的热交换芯应每2年进行清洁和维护保养:4应每6个月检杳风管的气密性,风管连接处应无开裂、漏风现象:5应每36个月对风口进行清洗,保证风口上无积灰、过滤网中无粉尘污渍;6应根据传感器要求对监测传感器定期进行第核或标定,每半年检查新风监控系统并进行保养。附录A通风量计算A.0本附录描述了用室内二氧化碳(CO2)浓度测量值评估室内通风的方法,以及包含居住者身高、体重和活动水平的二氧化碳的产生率函数。.1.可按F列方法计算CO2产生率。A1.1人体新陈代谢消耗氧气井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产生率取决于身体活动水平、体型和饮食。A.1.2人的CCh产生率Va,2(1.Zs)可由式A.I.2得出:(A.I.2).,DCXZ0.00056028K07z5W0iz5MVm=RQX0.23RQ-0.77式中,H身高(m):W-一体重(kg);RQ一一呼吸商,(无量纲),殷成人在静坐和轻劳动时RQ=O.83。A.2以居住者产生的CO?为示踪气体可测量通风量。A.2.1当建筑内仃人或人刚离开建筑时,以居住者产生的COz作为示踪气体,可测量挖个建筑的换气次数。A.2.2应实时测量该区域的CO?浓度。在某一段时间间隔内,该区域人抗数量稔定,人员活动量不变,进入该区域的通风星可由该时间间隔内的COz浓度、CO2释放率、区域体枳、室外CCh浓度计算,该时间间隔内的C02浓度是关于时间的函数。A.2.3假设换气次数恒定,在时间,内,C(h浓度为c,公式A.2.3为时间和CO?浓度测量值的关系式。可将CO?浓度测量值代入公式A.2.3中,用最小二乘法对.和C进行回归计算,得到换气次数。c=ciexp(-Nt)+(F-106(VN)+co),(1-exp(-Nt)(A.2.3)式中,C是CO2测量值,ppm;c,是测量时间内第一个COz浓度测量。,ppm;N是换气次数,h:,是时间,h:尸是CCh释放量,rtP/h:V是空间体积,mJ;Co是室外CO2浓度值,ppm。A.2.4公式A.2.3要求被测区域与建筑物内的其他区域的没有空气交换,除非这些区域的二氧化碳浓度与被测区域相同。也就是说,不可能有气流从任何其他CO?浓度不同的区域(户外除外)进入被测区域.在实际中,这一要求意味者该公式不能应用于一个单独的房间,除非该建筑其余部分的浓度减去室外的浓度,在被测区域内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差的10%之内。A.3CCX浓度的连续监测宜符合下列要求。A.3.1宜使用CO2测试记录仪对室内和室外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连续监测。A.3.2如果建筑物或区域的通风疥相对恒定,室内COz浓度的变化可用来指示建筑物或空间的居住者到达/离开时间。A.4测量过程中应注意下列事项。A.4.1由于测量仪器性能可能会随时间变化,测量数据会发生漂移,应在CXh浓度测量之前校准仪器。可以同时使用零点和不同浓度梯度的标准气体进行校准。A.4.2Cch浓度测景仪器可能需要预热才能稳定运行,在使用设备时应遵从制造商的说明。A.43室外二氧化碳浓度测量应注意卜列事项:I应测量室外二辄化碳浓度:2由于室外二氧化碳浓度的局部变化和夹带排气的可能,应在室外空气进入新风系统的地方测量室外二氧化碳浓度。3应在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测量前、中、后多次测量室外浓度,以确定可靠的室外浓度值并验证其稳定性。A.4.4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测地应注菽下列事项:1室内二氧化碳浓度采样位置应确保其具有代表性,测员值不应受到二氧化碳源(人)和低浓度空气区域的影响,室内采样位置应通过在空间中的多个位置进行测量并确定一个或多个产生代表值的位置.2室内二氧化碳浓度采样位置建议与人保持2米的距离,避免选择送风口附近位置,可设置在排风口.附录B检查记录B.O.I通风器加装隐蔽工程检杳脸收记录应符合表B.O.I的规定。表BO1.通风器吊装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工程名称施工单位分项工程名称建设单位隐屐部位通风器监理单位设计图号的收日期序号内容施工单位自检记录监理(建设)单位验收记录I安装位置(标高、平稳情况)2检修空间大小3吊杆锚固质量4安装的减振方式及效果5与风管的连接形式及质珏6新风、排风方向7电源和控制线8通电运转情况施工单位检查结果评定项目专业项目专业质员检查员:技术负成人:年月日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结论专业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年月曰B.0.2风管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应符合表B.0.2的规定。表BO2风管哙蔽工程检杳险收记录工程名称施工单位分顼工程名称建设单位隐蔽部位风管监理单位设计图号验收日期序号内容施工单位自检记录监理(建设)单位验收记录I风管及配件的品种,材质、规格2支用架设置应符合设计3标高,坡度、坡向4风管穿墙或楼板处理5风管连接方式及质珏6风管的漏风量检查7风管的防腐8风管的保温施工单位检查结果评定项目专业项目专业质属检查员:技术负责人:年月日监理(建设)单位险收结论专业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货人):年月日B.().3设备试运转及调试记录应符合表B.0.3的规定。表B.0.3设备试运转及调试记录工程名称试运转及调试时间调试堆位调试人员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设备名称规格型号设备试运转及调试内容标准的规定试运转及调试记录试运转及调试结论通风器中的风机叶轮应旋转方向正确、运转平稳、无异常振动与声响,电机运行功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正常运转时间不应少于8h风量调节阀手动、电动操作应灵活、可靠控制系统的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应能正常动作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调试工程师(签字)(公章)监理工程师(签字)(公章)专业技术负贵,人(签字)(公章)B.0.4联合试运转及调试记录应符合表B.0.4的规定。表B.0.4联合试运转及调试记录工程名称试运转及调试时间调试单位调试人员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联合试运转及调试内容标准的规定联合试运转及调试记录联合试运转及调试结论系统总风量谢试结果与设计风量允许偏差应为5%-+10%总风量调试值(mVh)总风量设计值(m1h)偏差(%)系统运转时设备及部件的联动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动作应协调、正确,应无异常现象系统调试后各风口的风量与设计风量允许偏差应为土15%室内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期GB50118的相关规定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雎位调试工程师(签字)监理工程师(签字)专业技术负货人(签字)(公章)(公章)(公章)B.().5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单应符合表B.0.5的规定。表B.0.5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单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建设单位合同额施工单位开工日期监理单位竣工日期设计单位验收日期工程竣工验收内容:5佥收意见及结论:参加验收相关单位意见验收人:(章)建设单位验收人:(章)监理单位验收人:(章)施工单位验收入:阐本规程用词说明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时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川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必须”,反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