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期末复习.docx
单项选择(20分)多项选择(10分)判断(10分)简答(42分)材料题(18分)第一章L中央银行的形成与发展(1)中央银行的初步形成(1694-1919):1656年的瑞典银行,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2)中央银行制度的普遍推行(1920-1944):全球新建中央银行超40多家(3)中央银行制度的完善和强化阶段(1945年后)(4)历史上我国的中央银行清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革命根据地的中央银行1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演变(1)中国人民银行的创建与国家银行体系的建立(1948-1952年)(2)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国家银行(19531978年)(3)从国家银行过渡到中央银行体制(1979-1992年)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4) 逐步强化和完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1993年至今)2 .中央银行的性质(1)性质:中央银行既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又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2) 双重属性:银行性与机关性4.中央银行三大基本职能(1)发行的银行内涵: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意义:垄断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形成的基本标志;稳定币值的保证。(2)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支持、服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者(3)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代表政府履行相关职能,为政府提供各种金融服务5 .中央银行的基本类型(1)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2)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3)跨国中央银行制度(如西非货币联盟区,中非货币联盟区,欧洲中央银行等)(4)准中央银行制度6 .中央银行的资本组成类型中央银行的资本构成不影响其性质,地位,职能.(1) 全部资本国有(加、英、德、法等)(2) 国有与民间股份混合所有(日、墨西哥、巴基斯坦)(3) 全部股份非国有(4) 无资本金中央银行(韩)(5)多国共同所有7中央银行的内部职能机构一一依据职能设置8.分支机构设置(1)按经济区划设置的原则,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地域、经济、历史、业务量)(2)按行政区划设置(3)以经济区划为主,兼顾行政区划。如德国中央银行 9.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关于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10.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必要性(1) 避免“政治性经济周期”产生的可能(2)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需要;(3) 中央银行的职能与业务有一定的专业性与技术性;(4) 中央银行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捍卫者(稳定币值目标);(5) 防止各级政府及其他政府部门对中央银行职能的干预,提升政策效率。11.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类型(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体现(保障):(1)法律赋予中央银行的职责及履行职责时的主动性大小;(2)中央银行的隶属关系;(3)中央银行负责人产生的程序、任期长短与权力大小;(4)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的资金关系;(5)中央银行最高决策机构的组成,政府人员是否参与决策。(二)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三种类型(1)独立性较强的中央银行。如美、德、瑞典。特点是向国会负责,不接受政府的指示。如原德国联邦银行在行使法律授予的权限时,不接受联邦政府的指示。(2) 独立性居中的中央银行,如英国、日本。特点:隶属于政府,名义上独立性较弱,但中央银行实际拥有较大的决策与管理权。(3) 独立性较弱的中央银行。如意、法。特点:中央银行隶属于政府,中央银行在行使职能时比较多地服从政府或财政的指令。第二章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原则非营利性,流动性,主动性,公开性1 .中央银行的法定业务限制(1) 不得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和非银行金融业务(2)不得向任何个人、企业或单位提供担保,不得直接向他们贷款(3) 不得直接从事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业务(4) 不得从事不动产买卖业务(5) 不得从事商业性证券投资业务(6) 一般不得向财政透支、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它政府债券2 .中央银行的法定业务范围(1) 货币发行和货币流通管理业务(2)存款准备金业务(3)为在中央银行开立账户的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及贷款业务(4) 在公开市场从事有价证券的买卖业务(5) 经验黄金外汇及管理业务(6) 经理国库业务(7)代理政府向金融机构发行、兑付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4.掌握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内容资产负债国外净资产对非居民债券减:对非居民负债国内资产对其他存款行公司债券对中央政府债权对其他部门债权其他资产基础货币流通中货币对其他存款行公司负债纳入广义货币的负债对中央政府负债其他存款其他负债与资本掌握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以及主要特点,学会分析表中相关内容负债项目流通中货币、各项存款其他负债:包括对国际金融机构的负债或中央银行发行债券。资产项目贴现及放款、各种证券、黄金和外汇储备其他资产:主要包括待收款项和固定资产以2008-2013-2017年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为例分析资产方和负债方的主要变化,以及变化原因IR常赞小飕"i的耍筋的碗中内%*冲&TfWsg加弧?L载舐糖洸*23Mg:Vw膜江鬻利祥“M-的二落:濡;叼经二微,,'西居札”,叫防刖,W:丁"他氾叁才Y防痂P2叫二::7"%。穗I勺7珈61夜科加6卬J7:”;产叱他祠拈K在MlI小力气疗AHm坤的”到9的为加2小卜,f畛IE/"上.I:,瑞SlJ-XJ第三章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1.中央银行负债业务主要包括中央银行负债业务主要包括存款业务、货币发行业务、发行债券(中央银行票据)、对外负债和资本业务。2准备金存款业务的基本内容(1)规定法定准备金比率(2)规定可充当准备金的资产(现金类或证券类)(3) 确定准备金的计提基础(4) 按存款的类别规定准备金比率差别准备金率(存款的流动性)与单一准备金率(5)按金融机构的种类、规模、经营环境规定不同比率(依据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6)规定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幅度3 .中央银行发行票据业务: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务凭证。(1)发行目的:冲销金融机构过多的超额准备金(调节流动性),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2)发行中央银行债券的货币政策作用机制商业银行购买中央银行债券一超额准备金减少一可贷资金减少一货币供应量减少(3)发行方式:信用发行和外汇质押发行(4)发行债券的招标方式:利率招标:明确数量,利率由招标决定数量招标:利率确定,总量上限控制,具体发行数量由招标决定4 .货币发行业务的内容及渠道(1)货币发行的含义指货币从中央银行发行库通过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2)经济发行与财政发行货币的经济发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货币供应,是通过正常的信用渠道投放货币的财政发行:为弥补国家的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是通过强制的力量。(3)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渠道是:再贴现、贷款、购买证券、收购金银和外汇5 .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业务(1)发行中央银行债券(2)对外负债(3)资本业务6 .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买卖的对象:政府公债、国库券以及其他流动性高的有价证券。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的有价证券主要是: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中央银行票据以及外汇等。7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的方式现券方式(现券买断与现券卖断)回购协议(正回购与逆回购)中央银行票据8.货币投放2017年3月的第1周,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了如下操作,(1)卖出证券IOOO亿,(2)正回购交易500亿,(3)发行中央银行票据200亿,(4)本期中央银行票据到期量350亿,(5)逆回购到期300亿。试分析上述每项操作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并计算本周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净投放为多少? 答:回笼货币IoOO亿 回笼货币500亿回笼货币200亿投放货币350亿 回笼货币300亿 货币净投放数量为:350-300-200-500-1000=-1650(亿)9.再贴现业务的概念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急需资金周转时,将其由贴现而取得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第五章1 .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目标)和中介指标(中间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效果2 .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1)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政策通过对总需求的影响,从而影响总供求均衡,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因而,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控是有效的。(2)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适当的逆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抑制经济的剧烈波动;反之,货币政策的操作不当也可能加剧经济的剧烈波动(3)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3 .五大货币政策的目标(1)币值稳定(物价稳定)首要目标物价稳定是保持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国经济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2)经济增长(3)充分就业定义:“有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都能找到报酬合理的工作”(4)国际收支平衡(5)金融稳定4 .货币政策目标的相互关系五大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1)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通常存在正相关关系(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两者具有统一性,表现为: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只有物价稳定才能促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经济增长促进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品增加和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3)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通常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过高的通货膨胀将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从而迫使经济进行紧缩调整,而降低经济增长和就业。(4)币值稳定和汇率稳定,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但为了贸易平衡而对外贬值则可能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加剧。有时为拯救濒临破产的银行而增发货币,可能导致通货膨胀。(5)国际收支平衡平衡有利于金融的稳定,国际收支失衡,如贸易赤字和资本大量外流,将导致货币危机。5.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1)相关性;作为中介指标的的金融指标必须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关,作为操作指标的金融指标也必须与中介指标密切相关,它们的变动必然对最终目标或中介指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2) 可测性对作为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进行迅速和精确的测量是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前提(3) 可控性作为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必须是中央银行能够应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金融指标(4) 抗干扰性作为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应能较准确地反映政策效果,并且较少受外来因素的困扰。,只有排除干扰才能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达到最终目标。6.货币供应量的优点:(1) 可测性:数据获得及时准确(2) 可控性:央行能一定程度上控制货币供应量(MO最强、Ml、M2较强)(3) 货币供应量能清晰反映货币政策意图(松或紧)(4) 抗干扰性强:能有效区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货币供应量的缺点(1) 货币供应量是个多层次概念,金融创新模糊了货币层次的划分,降低了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2)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是绝对的(MS=m*B)(3) 中央银行通过应用货币政策工具控制供给量存在一定的时滞,这也削弱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能力。7.利率的优点(长期利率)(1)利率能够明显反映货币和信用的供求状况的变化。(2)可控性:中央银行能应用货币政策工具较有效控制(3)可测性:名义利率数据可以及时获得(4)相关性:力度强,影响面广,与各最终目标的相关性较高利率的缺点(长期利率)(1) 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是名义利率,而对实际经济运行产生实质影响的是预期实际利率(无法准确计量和控制)(2) 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依赖于利率的弹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管制OR金融市场部发达时,利率缺乏弹性(3) 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依赖于利率的弹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管制OR金融市场部发达时,利率缺乏弹性(4) 抗干扰性比较差:不易区分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如公众对价格预期)的影响8 .其他中介目标(1)贷款量(2)汇率9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确定中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一一货币供应量中国货币政策操作指标一一基础货币第九章金融监管的机构1 .商业银行设立的原则(P284)(1)自由主义:(2)特许主义:特别许可(3)准则主义:符合法律规定条件即可申请注册(4)核准主义一审批制:通行制一一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监管当局批准2 .审批商业银行考虑的因素-准入条件(1)资本金:最低资本金要求商业银行法规定: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十亿元RMB;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一亿元RMB;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五千万元RMBo(2)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3)高级管理人员素质(4)银行业竞争状况和社会经济需要3.制定审慎监管政策审慎监管是商业银行风险的预防性约束,其主要内容:(1)资本充足率-巴塞尔协议(P288):承担风险和吸收损失(2)贷款损失准备金:内涵:从利润或收入中提取的,用以覆盖借款人违约带来的损失的准备金贷款损失准备的内容: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3)贷款集中:单项贷款与银行资本比例;单一借款人或一组关联借款人的贷款与资本金比率;贷款投向某些经济领域或地区的比率(4) 流动性监管当局对银行流动性的管理政策有两种:一是向银行发布衡量和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指导方针;二是要求银行流动资产与存款或总资产的比例达到某一标准。(5) 信息披露要求银行及时、全面地提供准确信息,加大透明度,强化市场约束。(6) 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参与的,通过制定和实施系统化的制度、流程和方法,实现控制目标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a)全覆盖原则一一覆盖各项业务流程、环节,部门、岗位和人员。b)制衡性原则一一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监督的机制c)审慎性原则一一风险为木、审慎经营的理念d)相匹配原则一一与管理模式、业务规模、产品复杂程度、风险状况等相适应4.巴塞尔协议I的主要内容(1)界定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2)风险加权资产(RWA)的计量(信用风险:0,10%,20%,50%,100%)(3)将表外项目纳入资本监管框架(4)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资本充足率=资本/加权风险资产资本/风险加权总资产28%,核心资本/风险加权总资产24%我们5.新资本协议的基本内容"三大支柱"(1)第一支柱(首要):最低资本要求,新增了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为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2.5倍的操作风险资本)创新点:一是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全面反映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二是计量信用风险上,提出了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2)第二支柱:监管部门监督检查通过监管,确保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实现(3)第三支柱:市场约束运作机制:通过利益相关者(股东,存款人,债权人)行为约束银行的经营实现基础:信息披露制度,强制银行披露“资本充足率、资本构成、风险敞口及风险管理策略、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及过程”等信息市场约束是对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的补充。6.巴塞尔协议川的主要内容(1)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标准最低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普通股)下限为4.5%,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为6%,最低总资本充足率为8%超额资本要求:建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O至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2)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杠杆率=(一级资本-扣除项)/风险暴露3%风险暴露(即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表内风险暴露+衍生品风险暴露+证券融资交易风险暴露+表外风险暴露(3)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标准流动性覆盖比率:净稳定融资比率:(4)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7 .现场检查的主要内容(P305)哦本充足率破产质量崛利能力嘛动性崎理水平咕控制度我国的现场检查包括:全面检查一一5年至少一次,专项检查,后续检查,临时检查,稽核调查非现场检查的内涵:通过收集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行业整体的业务活动和风险状况的报表数据、经营管理情况及其他内外部资料等信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行业整体风险状况和服务实体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做出评价,并采取相应措施的持续性监管过程。8 .处理危机银行的一般措施(1)贷款挽救(2)担保:1985年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宣布对大陆伊利诺斯银行的所有债务提供担保,平息了威胁美国国内外银行的挤兑风潮。(3)并购(4)设立过渡银行(5)设立专门的危机银行处理机构9.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概念:指由经营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向特定的保险机构缴纳保险金,当投保金融机构出现经营危机时,由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赔偿保险金等方式,保证其清偿能力,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制度安排。存款保险制度产生的原因(功能):保护存款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1)防止银行挤兑,保持银行体系稳定性,2)保护小额储户利益,免受银行倒闭带来的损失3)鼓励储蓄4)构建对问题银行的有序退出机制;5)支持小银行和大银行平等竞争10.存款保险制度可能诱发的问题:道德风险与存款保险:一一设置不合理的存款保险制度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好银彳亍(2%)和坏银行(4%)逆向选择与存款保险自愿型、单一费率的制度设计下,“坏银行会努力加入存款保险体系,而“好银行”有可能选择退出第六章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力范围之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达到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措施。”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具体实践:三、公开市场业务的内涵:“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四、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缺点:优点:1)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2)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灵活精巧的进行,不会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3)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性调节的较为理想的工具4)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5)公开市场业务可迅速的操作。缺点:1)缺乏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其对公众预期的引导作用较差。2)各种市场因素的变动可能减轻或抵消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力。3)需要以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五、再贴现政策:涵义: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率的方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再贴现贷款的需求和超额准备,间接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内容:再贴现率的调整;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作用效果:1)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准备金,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2)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效果。3)有告示性效应,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4)防止金融恐慌六、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一)消费者信用控制概念: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内容:首付最低金额、消费信贷的最长期限、可融资的耐用消费品种类(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比率,目的在于刺激或抑制证券交易活动。原理:双向交易是价格稳定器or价格波动推进器(三)不动产信用控制概念: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以抑制房地产投机。内容:规定最高贷款限额、最长期限、首付款、分摊还款最低金额。(四)优惠利率支持行业、地区发展的较优惠(低)利率七、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一)直接信用控制涵义:是指中央银行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其手段包括利率控制、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管理和直接干预等。(1)利率控制规定存贷款利率或最高限额是最常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美国的Q条例;中国的利率管制(2)信用配额管理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进行分配和控制1998年前中国实行的“贷款规模限额控制”(3)流动性比率管理一一规定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4)直接干预(二)间接信用指导(1)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进行面谈,交流信息,解释政策意图,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贯彻中央银行的政策。(2)窗口指导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等。(三)我国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八、常备借贷便利:2013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创立2013年6月开始使用(一)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特点1、一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2、二是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3、三是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九、中期借贷便利:201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中期借贷便利。(近年来主动投放货币的重要渠道)中期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方式:质押方式质押品包括: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时间:3个月,6个月,1年十、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第七章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涵义: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起货币中介指标的变动,从而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全过程。二、货币政策传导的理论分歧:(一)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M1Y货币供给(M)影响利率(i),利率影响投资(I)支出,最终对总产出(Y)产生影响理论要点:L利率决定的流动性偏好说2、强调利率为核心变量,为中介指标3、政策有效性取决于两个环节的有效一一投资利率弹性和流动性陷阱4、货币政策是不可靠的(二)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黑箱理论”Ml一El一Il一YIp1(短期)-YP(长期)理论要点:1、货币供应量是中介指标2sM-E:货币供给量变化直接影响支出水平(货币实际余额直接影响支出的变动)3sE-I:支出变化作用于投资的过程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不同支出取向引起不同资产相对收益率变化,引起投资变化4、IY:名义产出短期内实际产出与物价同时增加长期内只能引起物价上涨(三)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分歧:资产范围不同资产替代关系不同中介目标不同对产出和价格的影响不同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渠道):一是投资支出渠道(一)凯恩斯利率传导机制、(二)托宾的q理论、(三)银行贷款途径、(四)资产负债表途径、(五)现金流途径、(六)意料之外的价格水平途径二是消费支出渠道(一)利率的耐用消费品支出效应、(二)财富效应一一莫迪利安尼的恒常收入效应、(三)家庭流动性效应三是国际贸易渠道(-汇率传导机制):蒙代尔一一弗莱明模型浮动汇率制下的汇率传导机制条件:MJiI资本外流一本币贬值一NXI(eI)(二)固定汇率制下的汇率传导机制条件:Mlil一资本外流一央行干预一M1央行干预汇率的操作,抵消扩张货币政策的效应,货币政策无法经过汇率渠道发挥作四、货币政策有效性: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中央银行能否有效影响货币货币是否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稳定的影响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主义新古典综合主义新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哈耶克自由主义理性预期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经济自由主义货币中性与非中性:货币中性:货币供应量只会影响价格等名义变量,而对真实产出没有影响。货币非中性:指货币供给变动不仅会影响价格等名义变量,也会对真实产出影响。(-)古典经济学下的货币中性理论:货币政策短期、长期均无效理论假设:1、工资价格弹性:2、信息完全对称:(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非中性理论:货币政策短期、长期均有效理论假设:1、工资价格刚性:2、静态预期:把上一期的实际变量(如实际价格)看做是现期的预期变量(如名义价格)的预期。Pet=pM(三)货币主义的货币中性理论:货币政策短期有效,长期无效理论假设:1、工资价格弹性:2、适应性预期:指人们通过对过去的预测误差进行修正所形成的预期。(高峰期堵车)(四)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货币政策短期、长期均无效2、理性预期假设:1、工资价格完全弹性(五)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与货币非中性:主要观点:货币非中性,预料外的政策比预料中的政策更有效果;政策无效论不成立理论假设:1、工资粘性2、价格粘性五、货币政策时滞:内涵:所谓货币政策时滞是指经济形势的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需要操作货币政策到该政策行动最终发挥作用所需要的时间过程。类别: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从经济金融形式的变化需要货币政策做某种变更到货币当局采取现实行动之间所花费的时间。分为两个阶段:识别时滞(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影响内部时滞长短的因素:1、中央银行信息反馈系统的灵敏程度2、中央银行的预测判断能力(决策人员的素质)3、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权力的大小)(二)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外部时滞是指从货币管理当局采取现实行动到有关经济变量发生变动的时间,外部时滞又称效应时滞。分为两个阶段:操作时滞、市场时滞*影响外部时滞的因素:1、货币政策力度的大小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时机2、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反应能力和敏感程度3、企业和消费者对市场变化及信息的反应速度。第八章一、金融危机:(一)涵义: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一一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一一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二)类型:1、货币危机一一货币出现持续性贬值2、银行业危机一一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并最终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3、外债危机4、系统性金融危机一一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三)危害:1、经济衰退明显,持续时间长失业率上升,平均上升7%实际人均GDP平均下降9.3%,房价平均下跌35.9%股价平均下跌55.9%2、财政负担加剧:救助成本,利息的增加,财政收入的急剧下降,3、主权风险上升二、金融监管:(一)涵义:指一个国家(地区)的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督管理当局依据国家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三)金融监管的原理:理论依据1、金融脆弱性2、社会利益论(公共利益论)3、金融风险论4、保护债权论5、金融监管失灵理论:管制俘获论管制供求论管制寻租说管制成本说公共选择论三、金融监管目标:总目标:维持一个稳定、健全、高效的金融体系具体目标:1、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2、保护存款人、投资人和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3、促进金融体系公平、有效竞争,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不同国家金融监管目标有所不同:1、美国:具体的监管目标是:维持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建立一个有效的和有竞争的银行体系;保护消费者:允许银行体系适应经济的变化而调整。总体目标是“建立美国境内最有效的银行监管制度”。2、德国:联邦金融管理局监管所有的信贷机构,以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银行业务的正常运营和国民经济良好运转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四、金融(银行)监管的基本原则:1、监管主体独立性原则2、依法监管原则3、“内控”与“外控”相结合原则4、稳健运行与风险防范原则5、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原则五、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略):金融监管的内容分为三大方面:1、一是为防止银行遭遇风险而设计的预防性监管;2、二是为保护存款者的利益而提供的存款保险;3、三是为避免银行遭遇流动性困难,由货币当局在非常状态下所提供的紧急救助。六、金融监管体制:(一)概述: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职责和权力分配方式的制度安排。(二)金融监管体制的类型:Title按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划分:集中监管体制分业监管体制按监管机构的设立划分:单一监管体制多元监管体制按金融监管的理念划分:机构监管功能监管()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发展和演变:1、1984年以前,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2、集中单一的金融监管体制(1984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履行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的综合监管。3、分业监管体制逐步形成阶段(1992-2003)1992年10月26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成立。(1998年4月,国务院证券委并入中国证监会)1998年11月18日,中国保监会正式成立2003年04月28日,中国银行业监管委员会成立(四)我国现有金融监管体制分工:六、金融业结构模式与监管体制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期,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混业渐成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适应混业经营发展的要求,各国纷纷进行监管体制的改革,集中监管体制渐成趋势在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演变的趋势下,金融监管体制也出现了从分业监管向集中统一监管,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的改革,创新和融合,主要出现了三种派生模式:伞式监管”、“双峰”监管模式、牵头监管模式分业监管格局下的混业经营趋势:横向业务合作:交叉销售(银行代销),托管业务,各类委托合作;股权交叉投资一一各类金融控股公司业务交叉经营信托业务领域(资管)和债券承销业务领域。七、金融稳定与金融创新的关系: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辨证关系:1、金融监管刺激和引导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也能促进金融监管的创新2、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削弱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监管会抑制金融创新第十二章一、金融稳定的内涵:金融稳定是指金融体系处于能够有效发挥其关键功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宏观经济健康运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能够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支付结算等关键功能,在受到内外部因素冲击时,金融体系整体上仍然能够平稳运行。二、金融稳定的特征:(I)金融稳定具有全局性: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金融稳定是经济稳定的前提和保证,因而金融稳定具有全局性意义。(2)金融稳定具有动态性:金融稳定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的概念,其标准和内涵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并非是一个一成不变而固化的金融运行状态。(3)金融稳定具有综合性:因为金融稳定作为金融运行的一种状态,需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及方式(包括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手段等)作用或影响金融机构、市场和实体经济才能实现,从而在客观上要求对金融稳定实施的手段或政策工具兼具综合性的整体考虑,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三、金融稳定问题的三个重要判断(表现):(1)价格稳定是金融稳定的重要表现:价格包括商品服务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稳定的价格可以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的预期,保持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2)银行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企业,银行业是以货币和信用为基础的行业,也是参与货币创造的重要机构。银行业的重要金融媒介功能、在金融业的规模、与支付清算系统的“天然联系”及其防范金融风险的作用,决定了银行业在一国金融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在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证券业、保险业的稳定多整个金融稳定也至关重要。(3)金融稳定是金融安全的基础:金融安全是一国经济安全的核心,金融稳定是确保一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基础。在一国出现金融市场大幅动荡、支付清算系统运行受阻、不少金融机构倒闭破产等金融不稳定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有任何金融安全可言的。四、金融稳定的目标:金融稳定的目标为:保持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基本稳定,防范和化解系统金融风险。其目标涵盖一下三个方面:(1)对经济全局而言,要维护金融安全和金融主权,以避免金融危机对经济金融发展的干扰和破坏。(2)对金融部门而言,要防范和化解全局系统金融风险和局部系统性金融风险,及时切断风险传播,组织风险的蔓延。(3)对社会经济个体而言,要提供一个合理的金融预期,增强他们对货币和金融体系的信心。五、宏观审慎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1)监管目标不同:宏观审慎监管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性风险,微观审慎监管是为了避免单一机构的危机。(2)最终目标不同:宏观审慎监管是为避免宏观经济的波动,微观审慎监管是为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3)风险性质不同:宏观审慎监管为内生性(金融机构共同行为的结果),微观审慎监管为外生性。(4)审慎监管视角:宏观审慎监管关注顺周期或共同风险暴露引发系统性风险,监管自上而下,微观审慎监管关注单个金融机构风险,监管自下而上(5)政策工具不同:宏观审慎监管使用逆周期调节工具,系统重要性机构额外风险要求,微观审慎监管使用统一和静态监管标准。六、我国金融宏观审慎政策的发展: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探索和实践(一)组织架构层面:2003年成立金融稳定局2013年央行牵头建立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含义制度2017年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二)政策工具方面:建立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对跨境资本流动进行宏观审慎管理构建住房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核心是因城施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金融基础设施宏观的审慎管理建立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I)MPA的产生和发展2011年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有多大本钱就做多大生意”2016年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