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艺术家 基于新媒体艺术与科幻电影的人工智能想象.docx
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作为画册出版,乐章作为歌曲演奏,文本作为诗集付梓,已经是屡见不鲜的现象。关于人工智能是否可能取代人类艺术家的论题,也已经为学术界所关注。有学者认为,“艺术界深度学习的结果已经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人工智能最终取代艺术家的道路并不遥远”(2019).在新媒体艺术领域,人工智能虽然时而有精彩亮点,但总体水平只能说是稚气未脱,无法与人类艺术家媲美。然而.在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已经崭露头角,经常作为具备独立意识的生命体活动.甚至显露出挑战人类的趋势,具备脾睨天下的推心。这两种殊别迥异的呈现同时通过大众媒体传播,形塑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若对它们加以比较,既有助于把握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应用现状,又有益于展望人工智能在社会生活中的可能前景。本文将重点放在对“人工智能是否可能成为艺术家”的探讨上。笔者从交往的角度理解艺术的起源和功能.将狭义艺术定义为兼具憧憬性、虚构性和创造性的交往,将广义艺术定位为只体现创造性的交往.人类艺术起源于需要,菽昧着对现实遗憾的超越、对未来理想的追求。所谓“憧憬性”指的是艺术包含了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美好人格的向往,将理想的光辉投射到所描写的现象、所鳖造的人物之上;“虚构性”指的是艺术不将自己当成现实,虽然公开声明包含假定却不失效用;“创造性”指的是艺术以推陈出新为宗旨.力去陈言。如果人工智能就其发展水平而言能够达到上述三项标准的要求.那么.它就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反之.答案将是否定性的。、憧憬性:人工智能的社会层面现实中的人工智能虽然发展迅速,但还谈不上什么理想,也没有正在追求的远大口标,甚至连梦想都谈不上。不过,在科幻电影中,幻想中的人工智能却可能已有自己的抱负、梦想和追求。例如.我国错位3(1986)中的机器人不满足于只为发明者去开会。美国我,机器人Robot2004)中的机器人桑尼希望成为叱咤风云的族类领导者,就像他在梦中所看到的自我那样-我国学分体9号(2018)中的机器人盼望自己能够作为其正的人获得尊孟。诸如此类的展现,都说明这些影片的编导思考过人工智能具备理想(特别是人格理想*内可能性。()树立人格理想:从创作艺术到创造艺术家通俗地说,所谓“人格理想”关系到希望能做什么人的问题.,就“文如其人”而言,人工智能要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家,那么,它们不仅要有智商.而且要有情商、德商.或者说完整的人格。戴文多夫(1.m1.IaDevcndorf)指出:“每一项技术新发明都为创造性探索提供了新的平台J以上述认识为背珏,他提出了区分制造艺术”到“制造艺术家”的问题(2014)。人类之所以称得上“艺术主体”,是由F能够创造艺术作品。如今,人工智能已经能锅生成某些与人类艺术类似的产品(如微软小冰的诗等)。尽管如此.我们还不能说它们是艺术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产品只是形式上看起来类似于艺术文本,但缺乏真正作品所需要的情思(即作者源于生活的创作动机),后者正是人类艺术家所特有的.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能够被作为艺术家制造出来的话,那么,它们首先应当实现人格化。对于人工智能的人格化,科幻电影以“做人”为旨加以构思.如美国心机器管家(BiCentCnnia1.Man.1999).我国香港、日、美合拍片阿童木(AStroboy,2009)等。我国我的新款女友(2017)描写智能机器人豆豆一心想做人,为保护主人而牺牲,被科学家史活后仍然不忘初心.这是乌托邦想缭。我国£贴身萌妹眼黑计划(2017)描写智能程序iVA2Q同样-心想做人.希望占有美女的身体以亲近所爱的程序员,机关豫尽.反误了自家性命。这是恶托邦想象,上述影片虽然情节不同,但所设想的人格化局限于人工智能屏.得人类的认可,就像美国£人工智能(Af1.ifiCia1.1.me1.IigenCe,2001)中而度进化的机器人男孩希望变成我人以便获得人类母亲的爱那样。至于人工智能是否有可能形成独立自主、不依存于人类的心理特征,那是美国6我.机器人(1.RobOt.2004)等影片所思考的问题。这牵涉到有关主体的终极悖论:如果说人类将理想作为自身追求的目标、将能动性作为主体的特征的话,那么,能否制造出同样具备自身理想和能动性、与臼己相类似(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体,构成对人类的检验与挑战。如果这是不可能的,说明人类的能动性终究有局限;如果这是可能的.那么.人类很可能被取代。倘若人工智能果真具备了自身理想.那么,他们未必首先关注艺术问题。若据澳大利亚W符乃母亲(IAmMCIher,2019)的构思,控制所有机器人的人工智能猷丝所操心的是如何重:型人性,即造就新人类。我们仅能这样推测:人工智能倘若在自身理想指导卜从事创作,那么,其题旨肯定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因此也未为人类所欢迎。在这意义上,人类并不需要制造为自己唱反调或挽歌的“艺术家”。(二)引入审美标准:从推荐艺术到定制智能人审美标准对于人工智能艺术化至少具备三重意义:(1)20世纪中叶,在将人工智能引入创作的时候,新媒体艺术的先驶者就已经考虑到审美标准问题,例如,科恩(Haro1.dCohen)开发自动绘画程序AARoN,利用由兑法定义的“想象”及审美标准描绘图像(1973)。又如,吉普斯(JameSGips)、斯蒂尼(GCorgCSIiny)在论文算怯美学探索B(1975)中提出了一种名为“美学系统”的分析框架。显然,人工智能在生成图像的时候,必须和人类的审美标准保持某种致性,将相距太远的文本过戒掉“人类对于人工智能所生成的产品的评价.例如,美国诺尔(A.Michae1.No1.1.)比较过人们对荷兰画家蒙德里安(PiC1.ComdieSMOndrian)抽象线条画原作和计算机仿作的评价(1966)。近年来.有研究者比较了288名被试对人与人工智能分别创作的艺术作品的评价(2019)。还有研究者探讨了由机器创造的作品是否能为艺术界所接受的问期(2019).如果是外观一模一样的作品,你会因为它出自人工智能(而非人类艺术家)之手而看全或看轻吗?“人工智能艺术家”会不会形成“大虾”与菜鸟的分化?艺术市场是否会有推手来对“人工智能艺术家”进行炒作?这些问题都是由此衍生的。(3)人工智能揣摩人类用户审美心理,按照定审美标准推荐艺术作品.之所以有推荐的必要,是艺术生产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所积景的艺术作品超过消费者能够遍览的范阳。向公众(或客户)推荐艺术本来是由专业艺术工作者、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史家来承担的,如今却可以由人工智能来完成。这类尝试在观念上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国阿普特(MiCha1.eJ.Apter)计算机可否编程以评价艺术?(1977)一文。如今,协同过渡推荐算法已经广泛应用筛选艺术资源.上述审美标准的三种应用在实践中可以形成相应的产业链,即由人工智能生产艺术,让人类用户欣赏上述人工智能艺术.由人工智能提炼人类用户的喜好以进行大规模艺术推广,再根据因此形成的艺术需求由人工智能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类似产业链也见丁科幻电影中,但所应用的标准是不同于现实的完美,所生产的艺术是不同于现实的人造人,所需要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根据完美标准实施人造人,这类情节在以科学怪人为主角的影片中就已经出现.如美国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910),英国完美之女(ThePerfectWOman,1949)等。21世纪初爆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大规模定制化当成白己的旗帜从而促进有关人造人想象的更新。例如,在我国短片程序恋人(2018)中,PcrfCCt-1.OVBCOm网站为客户提供定制完美情人的服务。这类完美情人外表上是帅哥靓女,技艺高超.能力超凡。他们既是为创造能力的智能人.同时乂是被创造者.仿佛代表人类艺术生产所能达到的最高形态,是对T“完美”作为标准的诠择.(三)形成多态生存:从协创艺术到变成穿越人赫门(DrCWHCmmCn)等人认为:艺术家和科学家之间的,工动有助于消除.算法的神秘性.并使其机制生动地显现出来(2019)。目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上述互动的重要卷域。不仅如此,正如安第依ChriNOPherAnde)所指出的,基丁交互进化计算的人工智能艺术工具为用户和机器之间提供了一种创造性的协作形式(201.9)o就此而言,人工智能的定位既非艺术主体,亦非艺术对象,而是一种新的艺术中介。根据阿温(ShaharAVin)等人的看法,“角色扮演是探索人工智能未来、培训个人和组织思考和反思人工智能的影响和今天可以避免的战略错误的一种有希望的方法J(2020)作为艺术中介的人工智能现阶段最常见的要数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UkiP1.ayerOn1.ineRo1.c-P1.ayingGame.MMORPG)中的非玩家。色(Non-P1.ayerCharaeter,NPC)。这类角色也出现于科幻电影。例如.我国造梦游戏(2018)中的虚拟人、A1.客服向主角周尔宣称:”这款游戏是公司打造的VR游戏,通过分析你的大脑数据,打造专属于你的幻想乐园,让你梦想成我。现在你看到的一切,都是游戏在你大脑中所制造的信息。你本人就在我们的体验游戏中。”不过,科幻E1.I影还设想了现实情境中所未见到的可能性。例如.电脑程序人格化,如美国£黑客帝国B(TheMa1.riX,I999)所描绘的;电脑数据人格化,如我国安佣兵特战队(20所描绘的.等等。与现实差隹最大的,或许要数不同世界之间的穿越。本真人进入赛伯世界之后盘桓不归.转变成为虚拟人,在那儿实现创建完美计算机系统的理想,如美国创:故纪(TrOn:1.egaCy.2010)所描绘的:虚拟人获得身体,进入现实世界,和所爱的异性相聚,实现人生理想,如我国4超级APP(2018)所描绘的“上述分析表明:如果用悼惯性作为标准衡量的话,那么.新媒体艺术领域的人工智能目前最多只能算是“被动艺术家”(根据人的指令进行艺术操作);但是.科幻电影已经对拥仃理想的人工智能加以描绘,从而预示人工智能成为*主动艺术家”(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进行艺术创作)的可能性。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真想做实验的话,怎样才能让人工智能形成憧憬、从而实现由被动艺术家到主动艺术家的超越呢?我们不妨回顾历史。虽然说憧憬是对于未来的向往.却是以回忆为基础而形成的。初民应当是通过文化传承记得先前不同时期发生的事件,仃所比较,希望那些比较美好的景况能够在未来再度出现,这就是憧憬的由来.比如,我国古代道家对小国彩民的向往、儒家对尧舜之治的向往,都是如此。以此类推.憧憬估计只能在高级情感计算的基础上形成。如果有人工智能在数据库或云计.算之类技术支持卜记得自己既往的工作状态、成败与体验,予以定的评价,并据此对最佳状态加以展望,那就有可能形成憧憬的萌芽0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就是人工智能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对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的各种憧憬加以分析,将所得的结果当成自己的憧憬。一旦这种憧憬以某种有规则的形态予以表现,人工智能便可能朝主动艺术家转化。二、虚构性:人工智能的产品房面所谓“虚构”不同于“其实”或“现实”,因为它包含了假定性;也不同于“说流”或“欺编”.因为它公开承认假定性的存在;与“虚拟”亦有区别,因为它主要依托想象而非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经历了从虚构走向现实的历程,早在智能机罂人问世之前,捷克作家恰佩克(KardCaPek)就写出了剧作洛桑万能机器人(1920).迄今为止,现实的人工智能还没有发展到能锅进行虚构的水平,尽管已经能够从事非虚构写作(如写说明文、提要、新间等)。我们将虚构性当成艺术最重要的标志之,因此,下文探讨人工智能朝相关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一)再现维度:从可反映到知虚实从再现的角度看.“虚构”意味着逼我或不似之似,可能貌似其实,却不是其实。在历史上,游吟诗人将神话讲得像真人真事一样,这是一种本事:智者或哲学家、思想家对神话进行理性解读,这也是一种本事。比如.神话中说黄帝四面”是指他有四张面孔,孔子却解择为“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横,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正是在这两种角色的博弈过程中,艺术创作实现了从神话、传说再到以虚构见长的小说的转变。类似的事情现在发生于人工智能领域。谷歌大脑的科学家古德弗洛(1.1.Goodfe1.k)W)等人2014年提出的生成对抗网络(GeneraIiVeAdversaria1.NeisGAN)巧妙地将生成器与对抗性判别器结合起来,前者生成数据,后者判断该数据的H.伪,彼此竞争,相互促进。生成器所生成的效果越来越逼归判别器的能力也愈来愈强。生成器就像艺术家一样,学会创建有真实感的图像;判别器就像评论家样.他得区分真图与鹰品。虚构以想象与现实的区别为前提.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处理能力“人工智能如果将输入装置当成自己的分析器、将输出装巴当成自己的效应器的话,那么,便有条件对外部世界加以反映。不过,反映本身包含了多种级别,从最简堆的反应性到感觉水平、知觉水平、表象水平、印象水平、思维水平等。要将想彖和现实区分开来,需要较高的思维能力。在历史上,上述区分估计是在原始人向文明人进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对人工智能而言,它们同样需要经历某种过程才能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对此,科幻电影已经有所触及。例如.我国超级机器女友(2015)中的阿邻从中央控制室管理员那儿获悉自己不过是个程序,因此悟出“世界只是个梦”:我国虚拟情人3%(2017)描写两个虚拟人试图冲出作为游戏环境的魔鬼城到达现实世界,但遁遇失败;我国©时间逆潦(2018)中的特工欧阳发现臼己居然是游戏设计师的虚拟自我。这类描写可以和有关虚构人物自觉的故事相互参照,后者如我国E破碎边缘(2016)中的陈旭惊怪地发现自己居然是小说中被创作出来的人物。只有具备比区分虚实更为高级的思维能力,才能够进行艺术意义上的虚构,因此,“成为艺术家”对丁人工智能来说代表了很高的标准。(二)表现维度:从会说谎到能表演对于人而言,所谓“表现”在心理意义上是相对于表情和内心的关系而言。艺术理论中的“诗言志”,就是对表现的概括“表现在发生学意义上始于6毛诗序所说的:“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J但是,由于社会规范节制等原因,出现了掩饰的必要和可能。因此庄子才说:“礼,世俗之所为也:真不.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说谎从伦理的角度看是应当否定的,因为它增加/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推高了社会交际的风险和成本;不过,从心理能力的角度看,从坦率到说谎却是一种发展。从说谎到虚构.意味着否定之否定。这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无疑是一场挑战。如今.人工智能的可信性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课题。杰克施(MaUriCeJakeSCh)指出:我们正进入一个人工智能介导的沟通(AI-MediaIedCOmmUniCation,AI-MC)时代.人际沟通不仅由技术介导,而且由人工智能优化、蝌强或生成(2018)。丹克斯(DavidDankS)探讨了可信人工智能的价值。他指出:“信任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无论是相互信任,还是对我们日常使用的人工制品的信任,还是对人工智能系统的信任.我们需要信任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因为这是有道德、负贡任地使用它们的先决条件。”(2019)加卡波狄(TU1.hagaIaChHkrabOrti)等人则关注什么时候智能机罂人会撤谎(2019)。科幻电影编导早就设想智能机器人会微谎,例如.英、美合拍片£2001太空漫游3(2001:ASPaCeOdySSey.1968)描写七船中央电脑哈尔(HA1.9(XX)行为异常。航天员鲍受问它此行的目的何在,它“故左右而宫他”,谎报通信装巴的某零件将在72小时内发生故障。不过,相比之下,还是人更会撤谎。机器人很清楚这一点。英、美合拍片机械姬(EXMaChina.2015)中的智施机器人艾娃能够识别主人内森的谎言。我国我的新款女友(2017)中保镖机器人卡卡说:“不会敝说就不是人.人心是肉长的说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失误,而是有意为之,是动机性掩饰或欺曲。虚构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假定,是有意通过假定来减少风险,达到所希望的艺术效果。如果一边说流一边声明自己在说谎(“你可别真信!”),这种表达就朝虚构转变,具备某种艺术性。人工智能可否进行这个意义的虚构呢?我国¥战斗天使(2019)编出/相应的故事.在该片中,作为熬藤系统核心的人工智能程序是其开发者石杰伦的化身。它根据他的生前设计.檄借他的死讯.制造假象,让其女儿石安娜在成年之前一直觉得父亲还活着。直到她顽利接手父亲创办的淅藤集团的管理权,人工智能程序才向她说明真相。如果没有最后这一条,石安娜所听到的只是人机合谋的谎言;有J'这一条,事情就转变为人工智能的成功表演,或者说,他通过自己的有意表演虚构了石杰伦还健在的幻象,然后再引导公安嫄正视现实。(三)创新维度:从芯嵌入到脑植入人工智能能够产生广泛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嵌入式系统的发明“这类系统通过数字接口将控制程序对接于硬件,从而实现了各种家用电器、交通工具、仪器设备的智能化、创新化、自动化。人工智能通过嵌入芯片来提高机器人的技术水平,这场重大转变发生在20年代中叶。其后,“嵌入”逐渐成为新媒体艺术的重耍观念.正如利纳(ROgerEMaIina)所指出的:当代新的艺术形式并非只是计算机艺术或数码艺术。艺术家的实验领域如今已经遍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认知科学等各个领域,从纳米技术到宏观艺术。以此为背景而产生的各种艺术形式可能汇聚成为“信息艺术”,审美计算最终可能嵌入更为广阔的信息科学美学领域X)6).考西(MCausey)将嵌入性(embeddedness)作为数码文化中的戏剧与表演的核心范畴(2006)。凯斯(EDuncanCase)进而提炼出“智能现实”范畴,其特点是计算机不可见、智能嵌入日常物体(2008)。布鲁范镌(Erik1.CCBrUnVand)指出:使用嵌入式控制的动态艺术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2013)。科幻电影编导同样关注嵌入芯片所带来的机遇和变化,但其重点在手将芯片植入人体(特别是人脑),这种做法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技术条件和伦理规范双IR限制而不可行,但在幻想中却大有用武之地。以之为情节的账片多达数百部。已知最早的是美国4幸福牢笼B(ThCHappinessCage.1.972),它描写德国科学家开发微芯片以访问士兵快乐中枢。芯片或用于对被植入者施加控制,或用于增强被植入者的身体功能,或用实施植入者所希望的人格改造,或用于接受植入者所播送的广告信息,各种新奇创意:纷至沓来.不一而足。芯片植入可以控制人脑,扭曲当事人对于现实的认知,正如美国4黑镜第三季第四集圣朱尼旭罗(SanJUniPerO.2016)所描绘的,军方以此引导士兵将基因有缺陷的人类看成“蟒螂”,动手杀害时定不心软1从“成为艺术家”的角度看.符芯片植入大脑,意味着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在身体层面的结合,也意味着虚实重新融为一体、想象与现实熔于一炉.因为芯片可以通过接受无线网络信息而营造艺术纪闹(虚),人脑则仍然接受感官所传来的物理世界的信息(实)。我们也许可以将这种条件下的.思维活动称为“双脑艺术”或“多脑艺术”(如果在大脑皮层不同部位植入多枚芯片的话)。这无疑是前所未有的创新。从技术开发的角度看.如何让人工智能不仅明白虚构的规则,而且能够进行虚构呢?也许可以采用如下方案:首先,为人工智能建立作为“现实”的参照系.以分析器、处理器和效应器相统一为基础,由记忆库加以记录。其次,为人工智能建立“梦境”的状态,以分析器和效应器回环闭合为基础,关闭大部分处理器(若有多个的话),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将效应器的输出当成分析器的输入.亦由记忆库加以记录,再次,重新启动处理器,要求人工智能系统比较有关“现实”和“梦境”的记忆.然后,在“现实”的背景中陈述“梦境”(比如,用“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发端.经过必要的训练,人工智能系统就有可能明白什么是做藜,进而将说藜和虚构联系起来。另外一种可能是:已经具备思维能力的人工智能由于偶然机遇触发了对自身存在的反思,从而在不依赖人类的条件下懂得分辨虚实。三、创造性:人工智能的运营层面所谓“创造”,以提供前所未有的事物、观念等为特征。至于“创造性”,本是指人类能动性最集中、最鲜明的表现.目前也被用以评价人工智能的水准。人工智能是被创造的.但它不是作为单纯的被创造者而存在.而是有条件延伸、辅助、补充或扩展人类的创造活动,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再)创造者.上述转化构成r它的运营层面。对此,可以从方法取向、伦理意识、历史定位加以考察。(一)方法取向:从模仿到反模仿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人工智能与创造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取向:是人类在开发智能艺术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美国怀申维姆(JosePhWeizenbaum)创造以淡话见长的软件人物伊莱扎(E1.iZaJ966)可以为例。二是人工智能对人类艺术家创造性的激发,主要通过智能代理的作用表现出来。三是人工智能通过艺术J表现出的创造性,主要通过各种艺术软件在应用过程中出乎意料的效果显示出来,爱德蒙(EmeNEdmOndS)指出:计算机是我们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或剌激剂(2000)。就科幻电影而言,正如我国1号玩家(2018)中超次元学院教导主任所说:“科技使人进步,历史使人反思.新科技使许多领域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J对于人工智能与创造性关系的思考,存在三种不同的取向:是着眼于人类在开发人工智能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例如,我国UI女友(2018)描写未来机器人D号激发当下小混混周韬的生活热情。他晚年说:“D号可能是我想象出来的。我总想让D号也看一看我经历的事情J二是着眼于人工智能对人类创造性的激发。例如.我国天降机器女仆(2017)描写程序员沈大宝本来无所作为,后来却在从2(*6年穿越而来的恋爱机器人伊娃的帮助和激励下实现屈丝逆袭。伊娃本身是沈大宝在未来作为顶级程序设计如开发的,由此构成了以时间穿越为通道的创造回路。三是着眼于人工智能本身的创造性。例如.我国£我的男友不是人M20I6)描写Z世界机器人米可来到地球,用其能量将时间倒转大,帮助所结交的予馨赢得比赛。在我国&机泯情人2野蛮女管家(2017)中期性机器人MAX主动向黑客乔子俊提出让自己与女性机器人Emma交换芯片,以掩盖Emma被他与乔子俊关闭并重写程序的事实,不让所属公司领导发现。机器人交换芯片,就创造出不同的“机格”(类似于人格)。黑客没想到MAX想到了。因此,并非总是黑客控制机器人,也有机器人值得黑客学习的时候.在历史上,人的基本需要是反曳出现的,但满足需要的方式却大不相同,正是这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变化构成了创造性的亚要含义之一。在艺术史上,方法的更新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才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不计其数的流派出现。人工智能从模仿人的思维开启门宽变之路.从人类新生个体的发育过程看,由模仿到刻意标新立异是菽识发展的大突破,由此形成所谓“叛逆期”。“反模仿”既是反对模仿,也是反向模仿,同时还是反面模仿(对不该模仿的模仿)。人工智能的演变会不会重演这一幕,另辟蹊径,独树帜,与发明拧分道扬镌呢?这对于人工智能成为艺术家也许是好事,但对于人类来说却未必如此.(二)伦理意识:从语境到社会化人工智能若想成为艺术家,必须有自己的世界图景、世界观.将所摄取和记忆的大量信息融合起来,寻找自己的定位,作为行动的根据。目前,智能机版人已经有时微观环境的感知,但局限丁物理意义上的环境。真正的艺术家不仅有微观环境的观念,而且有宏观环境的观念;不仅了解物理意义上的环境,而且了解社会意义上、心理意义上的环境,即作为总和的文化背景。人类艺术家之所以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占有自己的地位,首先是因为他们经历社会化,了解这个社会。正因如此,人类艺术创作是在文化背景(特别是伦理关系)的制约下进行的。人工智能如果要在这方面向人类看齐的话,不能不考虑这方面的要求,即麦基(HCidiAMCKCC)所说的“塑造修辞语境、沟通发牛的社会情境以及邓动交际互动的引旗的伦理规范”(2020)o在科幻界,有不少影片涉及人工智能社会化的主题。例如,我国香港、日本、美国合拍的动画片©阿童木(2009)描写机器人男孩离开家庭,寻找自己应有的身份和定位,成为英雄。这是成功的社会化。相反,我国£墓志铭(2016)、仪痛狂A1.之夺命外挂(2017)等影片描写了失败的社会化。人类在伦理上并不总是模范生,仃很多方面并不值得人工智能学习和模仿。上述两部影片中的人工智能都因为看到人类太多的阴暗面,而成为反社会急先锋,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深度学习正在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马克(ManaMrak)指出:人工智能变得有创造力。在管理用户生成内容的端到端平台中,深度学习被应用于提高视频分辨率、评估视频侦量并通过提供自动元数据来丰富视嫉(2019)。从科幻电影的描写来看,人工智能要趋丁社公意义上的成熟,不能不具备文化意识,这一过程可以借鉴人类儿童所经历的社会化。(三)历史定位:从生物到非生.物从思维的角度看,人们已经设想了三种不同等级的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特点是虽然有类似思维的表现,实际上不具备真正的思维能力;强人工智能,特点是!的能够从事推理、解决问题,不论是否以类人的方式;超级人工智能,特点是在思维的速度、共享和创新等方式远胜于人。由此而来的问题是:它们之间是否可能相互转变呢?如果可能的话,乂如何实现?美国“黑客帝国”“终结者”等系列片展示人工智能程序由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演变为超级人工智能的恶托邦前景,告诉观众智能并非人类的专属。不过,美国哲学家塞尔(JOhnR.Scar1.)认为:只有种机器能够思维,实际上只有些类型非常特殊的机胧,即大脑和那些与大脑具仃相同因果能力的机器.能够思维。他提醒强人工智能的提倡者注意:“无论意向性是别的什么东西,它都是一种生物现象(1980)。这意味着计算机软件不是心灵,弱人工智能无法转化成为强人工智能。如果按照他的观点推理,倒是有另一条创造强人工智能以至于超级人工智能的途径,就是生物的潜能开发。正是在这意义上.美国“猩球”系列影片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它描写大猩猩在人类实验室接受药物剌激而实现智力提升,所生下的后代最终成为人类的统治者。人类本身是否有望成为超级人工智能呢?法国影片S超体(1.UCy.2014)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主角在毒品、药物和生命物质三位体的CPH4的作用下开发100%的大脑潜能.经历超级电脑阶段,最终成为无处不在的超体,亦是生物,亦是非生物,或者说是非非生物.然而,除r通过短信披露自己的升华之外,她并没有更多的作为,因此旁人难以了解其能耐。我们不妨想象:如果由无所不在的超体来从事创造的话,那么,“无所不在的艺术”将具备比当下基于可穿戴计算的艺术更广泛、更新颖的含义。在新媒体艺术领域,至今还看不到与强人工智能相称的“艺术家”问世,遑论超级人工智能。从理论上说,如果其有这样的“人工智能艺术家”,那么,他们必然知道自己的前史.亦即自己是被创造出来的;与此同时.他们还必须知道自己的使命.例如.在被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只有真正从被创造行转化为创造者.才能够成为艺术家。如何让人工智能系统不仅明白什么是创造,而且能够从事创造呢?仅仅将它们所生成的文本当作产品,由人筛选一部分,作为创造性的证明,拿去上网、展览或出版,这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人工智能所支持的人类创造.并不是人工智能本身的创造。问题可能的答案之一就是对上述憧憬性、虚构性与创造性的综合思考,或者说是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奇点”,这种里程碑式的变化可能和人工智能形成问题意识有关。上文从艺术交往所具备的憧憬性、虚构性和创造性的角度考察了人工智能成为艺术家的可能性。尼利科奇(PnXIragKNikoIiC)等人发问:“我们是用人工智能使人类更聪明,还是创造一个与我们平等的新生命实体?我们能与一个新的人工智能生命体共享世界并接受平等吗?这一决定会产生什么后果?"(2018)上述思辨同样适用于我们所进行的考察。不过,在现阶段提出“人工智能艺术家”这一范珊,与其说是真要创造某种与人类艺术家平等的创作者.不如说在观念中建立新的参考系来思考什么是艺术、如何看待艺术、艺术的可能性与前景等问题.同时援引新媒体艺术和科幻电影的相关资料并加以比较,有助于了解人工智能在当下和未来的艺术定位.也有益于拓展有关人类艺术多种可能性的想象。期待就此争鸣,附参号资料:突破创新边界:探索人工智能工具在新媒体艺术中的创造力1950年,艾伦图灵发表了一篇名为PomputingMachineryandInte1.1.igence''的论文,首次提出了计算机与智能的讨论。随后,经过不断地科学讨论和研究,1956年举办的达特茅斯会议正式拉开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序幕。人工智能(AI)的内涵非常广泛,它是由机器、设备或软件等人造对象表现出的智能,也正是这一特性使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如今,在“互联网+”、大数据、触智能的大环境下,海量的数据可以轻易地被计和和分析,人工智能可以轻松地处理和学习用户的喜好、体验数据、去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智慧医疗、智能机器人、生物有机材料技术、智能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中都出现f人工智能的身影.在人工智能迅猛的发展趋势下,新媒体艺术也逐渐与人工智能产生了结合点。新媒体是一种环境,它包含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它不同于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传统媒体形式。新媒体艺术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新兴技术作为创作媒介,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创意思路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媒介,如绘画、雕塑、极影等,而是包括了多媒体、互动装梵、虚拟现实、网络艺术等多种新媒介。新媒体艺术结合了互联网、无线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优势,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辅助用户进行媒体信息的传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应用,传统媒体艺术的创作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新媒体艺术开始逐渐成为媒体创作的主流形式。新媒体艺术作品通常具有强烈的互动性和参与感,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到艺术作品中,与之互动、沟通和共创。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和呈现方式也与传统艺术不同,它更注亚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的交流,更加注重展示人与技术、文化与科技之间的瓦动和碰撞。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需要艺术家、科技专家、设计师、心理学家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才的协作和交潦.人工智能工具和新媒体艺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新媒体艺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形式来创作、展示和传播艺术作品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人工智能工具则是指利用计算机程序和算法,实现智能化的数据处理和决策。在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来探索、创作和实现艺术作品。例如,艺术家可以使用人工智能算法生成艺术作品的元素。或者使用人工智能算法来处理图像、视频和音领等媒体素材,通过处理数字媒体素材来实现智能化的艺术创作。同时,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数字媒体形式也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被用于曙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家设计的交互性和反馈机制来实现智能化的数据处理和决策。人工智能工具和新媒体艺术是一对紧密联系的伙伴,它们共同推动了数字时代的艺术创新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未来人工智能工具和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也将会持续推动数字时代的艺术创新,为人们带来更加多样化、件能化和交Ii性强的艺术体验。人工智能工具在新媒体艺术中的应用案例非常多样,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GANs艺术创作:生成对抗网络(GANS)是一种人工智能算法,可以通过学习数据集的特征,生成与之相似的新数据。许多艺术家己经开始使用GANs算法进行艺术创作,例如使用GANs生成艺术作品的元素、色彩和形状等。使用GANs完成照片到表怙的转换低分辨率图像生成高分辨率图像人工智能互动艺术:新媒体表演是一种跨界融合的表演形式,不同于传统的舞台表演形式,它是借助于ICd大屏幕和灯光投影技术的配合,运用3D虚拟影像映射、动作捕捉、虚拟现实、后期特效等方式实现人机互动式的表演形式,并以舞蹈表演等传统的肢体表演方式为依托.新媒体互动表演具有交互性、虚拟性、多样性的特点,其互动形式可以是人和屏幕的比动、表演情境的:动、虚拟影像的互动、观众和表演者的比动。这是我15年就做出来的抽象视觉作品,看上去有点像滴的墨汁,但乂不像实时拍摄出来的,因为它不是通过传统媒介做出来的,是通过电脑,利川数字编程的方式,去模拟一个粒子在水中游动的状态,然后把它阵列成了几I万个粒子,每一个粒子在流动的时候会拖拽一个黑色的影子,这样就形成了多个粒子在随机的状态下撞击时候生成的画面。艺术家工具:人工智能工具也可以用于帮助艺术家创作和管理艺术作品。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素材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提供更加智能化和便捷的艺术创作工具。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影数字化修笼:电影修史直是困扰电影界的个难题。电影修兔是一项漫长的工程,时人才的专业性要求非常离,并且完整修包一部电影的成本甚至已经接近一部电影的制作成本。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自动修更经典的胶片电膨,同时可以通过神经网络技术实现低分辨率转向高分辨率的技术。VideoGorinaS的研究人员就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大量的胶片电影重制到/4k分辨率:一种名为BigfOOtSUPCrrCSOIUtiOn的新里辅助技术,通过使用神经网络计算出低分辨率影片中缺失的像素,成功将电影从480p转换成了4匕经典影片重制成高分辨率后重新上映,这样的技术能够让观众在个全新的视觉体脸中重温旧时的感动,对F电影文化的传承产生了重要的意义.人工智能工具在新媒体艺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未来随若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创新应用方式。这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创作工具,而I1.也推动了新媒体艺术的创新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打破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人工智能工具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生成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从而带来新的艺术形式和创新思路,有助于打破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升作品的感知和互动性: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感知观众的行为、情感等信息,并据此生成作品的反馈和变化,从而提升作品的感知和互动性。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作的互动式艺术作品,可以根据观众的语音、表情和动作等信息,自动生成相应的艺术元素和情感。联通多个艺术领域: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帮助艺术家将多个艺术领域进行有效的融合,例如将音乐、舞蹈和视觉元素等结合在一起,创作具有高度创新性和表现力的艺术作品。数据可视化和表现力: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理解和表现数据,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从而揭示数据背后的深必次内涵和关系.例如,通过招自然界中的生态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展现自然界中独特的美和内在的规律。随着5G时代的逐渐来临,更高的传输速率和带宽会让更高质量的视嫉内容传辘成为可能,同时会带来传统视频制作方式的改变。新媒体艺术家们需要更加注重视频的故事内涵和叙事方式,更加注地画面的质量和风格。同时,新媒体艺术也会与虚拟现实技术,如5G+高质量视频、5G+AI,5G+VRAR5G+电影、5G+游戏、5G+8K等领域更加深度地结合。未来的新媒体艺术定会在5G的大环境下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更多创新设计,不断推动新媒体艺术的快速发展.总之,人工智能工具的应用,使得新媒体艺术更加丰更、多样化,并带来更加智能化的艺术创作体验。在未来,人工超能技术将继续为新媒体艺术的创新和突破提供有力的支掾。人工智能工具在新媒体艺术中的应用,虽然为艺术创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机会和挑战,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讨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争议点和讨论:人工智能是否具有“创造力”:一些人认为,人工智能只是在模拟人类的创造力,缺乏真正的创造性和独创性。因此,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作品是否真正具有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