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中西医协同发展实施方案.docx
XX县中西医协同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5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根据XX市中医药综合改革工作方案XX市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XX市中西医协同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5年)要求,加快推进我县中西医协同发展,制定本方案。一、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加强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坚持遵循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深入发掘中医药精华,在创新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促进中医药特色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完善政策举措和评价标准体系,持续推进中医药领域改革创新,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坚持中西医并重,提升中西医结合能力,促进优势互补,共同维护人民健康。统筹谋划推进中医药服务、人才、传承创新、产业、文化、开放发展、深化改革等工作,形成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合力。二、总体目标进一步推进中西医协同创新发展,推广开展“四有”(有团队、有机制、有措施、有成效)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加强中西医结合相关学科建设,实现中医和西医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发挥中西医协同发展“旗舰”引领作用,带动提升全县中西医结合整体水平。2024年底前,县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建成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遴选10个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培养一批优秀的中西医协同人才。2025年底前,全县中西医协同体系和诊疗服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中西医医疗资源有效整合,中西医医疗技术优势互补,全县中西医结合整体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三、重点任务以完善“三个体系”、提升“四个能力”为主要任务,促进全县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一)完善中西医协同管理体系。二级公立医疗机构建立完善中西医协同发展领导组织和具体管理机构,县医院、妇幼保健院要设置中医药发展管理科,县中医院要设置基层中医药指导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安排中医药发展管理专干,提升中医药管理和推广能力。各医疗机构要制定中西医协同发展规划,建立绩效奖励制度、考核制度、分配制度和中西医联合查房制度等工作机制。到2024年底前,县医院、妇幼保健院要成立主要负责人牵头、分管负责人具体负责的中西医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中西医结合发展工作方案,完善中西医结合诊疗、查房、会诊等相关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综合考评制度。(一)完善中西医协同医疗服务体系。持续深化中西临床科室协同发展,强化中西医多学科及临床科室间的融合发展,形成发展合力。根据本单位发展需求及临床治疗难点和薄弱环节,结合中医药临床优势,遴选、确定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制定“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中西医协同诊疗方案。实行中西医联合查房会诊制,建立常态化中医会诊、巡诊制度,结合临床科室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为住院患者开展全覆盖中医巡诊工作。积极打造中西医结合优势专科,发挥针灸、推拿等中医非药物疗法作用,提高急危重症、疑难病种解决能力,形成一批可推广复制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2025年底前,中医院、县医院、妇幼保健院至少制定、推广10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建设不少于3个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明显的重点专科。(三)完善中西医协同特色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中医经典、中医治未病、中医外治技术、中医康复、中医护理“五个全科化”创新服务模式,指导临床科室使用相关中医诊疗技术,形成中医药服务全覆盖。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方法,依托综合医院体检中心、妇幼保健院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平台,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老年病、肿瘤、孕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等方面的作用,提供中医特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指导与干预调养、健康宣教等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中医药、针灸、推拿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提供急性期康复诊疗、疑难重症康复训练、指导服务。2025年底前,推广不少于10个中西医结合治未病干预方案和5项中西医康复诊疗方案,鼓励医疗机构推广中医特色营养餐,提供药膳、养生茶饮等服务。(四)提升中西医协同人才业务能力。加强县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人才配备和骨干人才培养,开展中医基础、中医实用技术、中西医结合协同诊疗技术等多层次、多阶段培训,形成结构合理的中医药人才梯队。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强化中医药经典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加强护理人员中医药理论知识及中医护理技能培训。开展中医学术经典传承工作,推动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特色技术转化为临床能力,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到2025年底前,县医院、妇幼保健院每家建立不少于1个中医药传承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培养不少于2名中医药业务骨干;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参加“西医学习中医”培训比例不低于20舟。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配备“能西会中”的医务人员(含“西学中”人员)比例不低于60低(五)提升中西医协同综合服务能力。县中医院要加快提升急诊、重症等综合救治能力,建立以中医药治疗为主、中西医结合为辅的诊疗模式,推广中医药综合治疗室建设和中医药全科化推广模式。县医院、妇幼保健院要推进中医药融入临床科室,要独立设置中医科,探索形成中、西医临床科室合作模式,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开设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联合门诊,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联合查房,中医科和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明显的重点专科要设置到二级学科或专业组,每床至少配备0.4名中医类别医师和0.4名护士。全院中医床位数250张或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的3%,中医类别医师210名或占全院医师比例23%,中药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比例215%。(六)提升中西医协同急诊重症救治能力。发挥中西医临床协同优势,加快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及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三大中心”建设,提升综合救治能力。加快提升中西医临床协同救治能力。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和传染性疾病,创新诊疗模式,以提高临床疗效为重点,充分发挥中西医临床协同优势,促进中西医医疗资源有效整合和中西医医疗技术优势互补。(七)提升中西医协同药事服务能力。加强中药煎药室、中药制剂室、中药临方加工室、中药饮片质量检测室等中药药事服务能力建设,满足中医诊疗需求,提供及时、优质的中药煎煮服务。中药临方加工室应挖掘、整理、传承中药炮制技术和传统中药加工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中药临方炮制服务和个体化中药加工服务。中药饮片质量检测室应配备相应设备设施,开展中药饮片性状、理化等检测。2025年底前,鼓励有条件的医院规范建设中药煎药室、中药制剂室、中药临方加工室、中药饮片质量检测室,引进、自制研发中药制剂不少于5个。四、工作步骤(一)部署建设阶段(2024年4月至2024年10月)各相关医疗机构按照建设方案要求,围绕完善中西医协同体系建设、提升中西医协同服务能力、加强中西医协同特色发展、优化中西医协同人才队伍、扩大中西兼有的药事服务范围等重点任务,制定本单位具体实施方案和工作台账,明确责任人和工作时限。卫生健康局定期督导中西医协同工作建设进展。(二)遴选评估阶段(2024年10月至2024年12月)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组织遴选中西医协同发展“旗舰”医院、“旗舰”科室,通过查看资料、量化赋分、现场答辩等方式分批次确定“旗舰”医院、“旗舰”科室名单并予以公布。(三)经验推广阶段(2025年1月至2025年12月)及时总结“旗舰”医院、“旗舰”科室中好的经验做法,完善中西医协同发展相关制度,在全市推广普及。新增一批“旗舰”医院、“旗舰”科室,评选一批中西医结合协同优秀人员。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认识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工作重要意义,形成主要领导靠前抓、分管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模式,切实加大对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二)加强规范管理。各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中药协定方、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质量管理,将中药协定处方纳入处方点评范围,并定期组织中、西医专家对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开展评估和总结,及时优化调整。(三)加强推动落实。建立定期评估督导机制,加强对各医疗机构工作落实的推进。建立示范引导机制,开展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遴选,推广各医疗机构实践经验和有效做法。(四)加强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市、县两级财政支持,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中西医协同发展专项经费,对于薄弱领域、关键环节予以倾斜,主要用于设备购置、人才培养、诊疗规范制定与技术推广等。(五)加强人才培养。按照“厚基础、跟名师、重临床、能创新”的原则,在全县培养一批医德医风好,能够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方法防治疾病、开展临床研究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六)加强评价激励。各相关医疗机构要强化主体责任,将中西医协同发展工作纳入重点考核内容,在医院绩效分配、评先评优、人才培养、科研立项等工作中,对于中西医协同服务水平高、诊疗能力强的科室予以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