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六安市旅游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docx

    • 资源ID:1580115       资源大小:41.1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六安市旅游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docx

    六安市人民政府六政秘(2022)58号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旅游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中央、省驻六安有关单位:现将六安市旅游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六安市旅游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为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厅(2022)10号)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抢抓长三角体化发展、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合肥都市圈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叠加机遇,加快旅游业发展,助推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结合六安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九大及卜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全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旅游富民惠民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六安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富民强市的新动能、新引擎,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旅游发展成果,切实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二、发展目标力争到2024年,年接待游客突破6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450亿元,旅游业对全市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超过12.8%o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示范和康养基地形象显著提升,生态旅游目的地内涵不断拓展,基本形成“1+N”大别山风景道体系,旅游业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三、工作任务()加快全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1.坚持统筹发展。完善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深入对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突出先进理念、地方特色,兼顾传统产品、新兴业态。编制全市旅游发展布局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强化对旅游资源配置的引领和调控作用。优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布局,加强主城区核心带动作用,推动环城旅游休憩带、洲河休闲旅游区建设。统筹推进大别山全景文化旅游区(高峰)、江淮果岭文化旅游区(高原)、淮河水乡文化旅游区(高地)及大别山红色文化带、淮河风情文化带、国道312历史文化带、沸史杭水利文化带建设,形成“一核引领、三区同频、四带协同”的发展格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委、省济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城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市林业局、市文旅局、市委宣传部)2 .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建立健全全域旅游协调发展机制,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质量。坚持因地制宜,绿色、融合、创新发展,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和内涵,培育市场主体,壮大产业规模,优化旅游产品供给,提升产品品质,构建“处处能旅游、时时可旅游、行行加旅游、人人享旅游”的发展格局。巩固、提升霍山县、金寨县全域旅游创建成果,加快金安区、裕安区和舒城县等全域旅游发展步伐。支持金寨县、裕安区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霍山县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县。推进汤家汇镇、铁冲乡、上土市镇、太平皈乡、晓天镇、舒茶镇、毛坦厂镇、张店镇、三卜铺镇、独山镇、临淮岗镇、马店镇等镇域旅游业发展,形成省际、市际旅游发展边际圈,深入链接中西部等周边市场。不断完善各类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六安特色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体系。力争到2024年,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责任单位:相关县区人民政府,市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3 .打造世界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挖掘、利用、整合大别山山地、河湖、湿地等生态资源,打造、包装大别山六安世界级生态旅游景区。推进合六体化进程,共建山(大别山)湖(巢湖)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等廊道。发挥旅游业产业链长、带动面广的特点,促进广大乡村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世界样板区。积极参与浙皖闽赣四省共建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推动大别山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跨界合作。(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生态环境局、市文旅局、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交通局)4 .强化旅游项目支撑。围绕旅游产业升级,谋划批“添彩"“提能''"增效'文旅项目。推进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实施,建设六安城市精神纪念基地一六安大别山革命精神展示馆、源史杭精神展示馆、皋陶法治精神展示馆、大别山精神红色中心纪念馆。开展项目推介和合作洽谈,瞄准国际、国内龙头企业或集团,招大引强。用好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推动国有文旅投资平台设立、重组和运营创新,加强与投资机构、社会资本合作。建立项目调度工作机制,细化跟踪服务。加快六安螃街、力高文心广场、文庙锦成里、一品源乡、红源谷等项目建设,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住建局、市委史志室、省济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市水利局、市司法局、市文旅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委、市投创中心、市财政局)(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5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交旅融合,实施交通主干线与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的交通通达工程,实现从机场、乍站、码头到主要旅游景区的无缝对接,加快重点通景公路建设提升。推进金安通用机场、“五山”联动铁路六安至安庆段、沪汉蓉高铁复线等旅游干线建设,开展金寨支线机场前期工作。推进“1+N-大别山风景道体系建设,把大别山的“红色”旅游基地和“绿色”旅游景点串成线、连成片,提升游客体验感。“1”即串联金寨-霍山-舒城-金安-裕安-霍邱-叶集-金寨的大别山风景道,“N”即霍邱济淮生态风景道、金寨中国红岭公路、霍山最美环线、舒城山湖大道、金安九十里山水画廊、裕安大别山红源谷风景道、叶集X314山河大道等各县区旅游风景道。实施“五线链庐旅游线”工程,提升大别山风景道霍山东西溪乡一舒城晓天镇段旅游服务功能,完善312国道、山湖大道、S329、江淮果岭乡村风景道旅游服务设施,加快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打造链接合肥的五条“旅游黄金带”,加速合六一体化进程。加快金寨县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旅游码头建设。推进城乡绿道等慢行系统建设,形成串联各景区的绿色网络。(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交通局、级智慧旅游景区标准,天堂寨、万佛湖等景区数字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鼓励酒店推广智能化应用,提升游客舒适度。推动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牌、无人商店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智慧化建设。不断提升“六安文旅”APP功能,完善六安文旅服务综合管理系统。推进5G在重点景区、集散中心、汽车站、火车站、商业街区等应用,打造“5G+”智慧旅游。(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文旅局、市数管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移动六安分公司、联通六安公司、电信六安分公司)(三)实施十大旅游富民工程。8 .加快旅游景区提升。整合资源,打造大别山生态旅游景区集群。加快现有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提标进阶”,实施景区改造提升工程,着力提升旅游景区环境,推进景区环境洁化、绿化、美化,完善游客中心、索道、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标牌、通信等设施。优化旅游景区产品体系,创新旅游产品和业态,加快培育一批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城镇休闲旅游等产业融合景区。引导景区从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强化景区游览、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功能,提升综合收益。发展文化演艺、温泉康养等体验性、参与性产品。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两源两地“、大湾、大别山主峰、大独山、万佛山、皖西大裂谷等景区,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龙津溪地、六万情峡、鹏翔生态园、天子寨、抹茶小镇、沸河景区、大华山等景区;推进符桥、屋脊山、文翁研学旅游小镇、河棚茶文化主题公园、丁集婚纱小镇等特色旅游景区建设。强化景区管理,提升市场影响力,优化旅游服务品质。探索国有旅游景区管理运营体制改革。力争到2024年,完成现有景区的“提标进阶”工作,列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单位1个,创建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10个。旅游景区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天堂寨、万佛湖景区年接待游客均突破120万人次、年带动旅游综合收入均突破10亿元,10个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均突破60万人次、年带动旅游综合收入均突破4亿元,形成全市旅游业发展的“航母舰队”。(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9 .加快旅游度假产品建设。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生态休闲养生、深度体验、文化创意等休闲度假产业发展,开发适合商务人士会晤、青年人创意、老年人康养等不同群体的休闲度假产品。打造万佛湖、天堂寨镇、陡沙河温泉小镇、大别山主峰、六安茶谷(响洪甸、独山)、张家店(大别山石窟、皖西大裂谷)、紫荆花怡养旅游度假区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积极推进六安(大别山)悠然南山旅游度假区、陡沙河温泉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佛子岭镇、天堂寨镇、张家店镇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温泉酒店、连锁酒店、特色民宿、帐篷酒店等业态,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进驻。促进美食购物、体验娱乐、文化旅游等多元旅游度假夜间消费业态发展。力争到2024年,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新增接待床位20000张。(货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10 .加快红色旅游发展。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和沸史杭精神。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完善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教育瞻仰系列旅游产品,推进红色纪念地景区化改造。加大以济史杭工程、“三线”遗址、城西湖军垦文化等为代表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期间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开发利用。培育和建设一批大别山红色研学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推进汤家汇、斑竹园、南溪、燕子河、苏家埠、毛坦厂、舒茶、诸佛庵等地红色旅游发展。提升皖西烈士陵园、金寨红军广场、独山革命旧址群、横排头、张家店战斗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区内涵。支持汤家汇、斑竹园、许继慎纪念馆、西镇暴动纪念馆等创建A级旅游景区。激发红色旅游发展活力,挖掘皖西大别山红色文化,创新策划红色旅游活动,推出一批红色电影、红色演艺、红色图书等。对接长三角,打造“初心如磐”大别山红色基因之旅、大别山“两源两地”之旅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长三角高品质红色旅游示范基地、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发改委、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省湃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市水利局、市委史志室、市退役军人同)I1.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乡村旅游道路补短板工程。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乡村旅游镇村、景区、旅游点停车场建设力度,推进垃圾、污水等治理,改善乡村旅游环境,提升乡村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依托六安茶谷、济淮生态经济带、江淮果岭、西山药库等资源,实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421”“十百千”行动。推进乡村旅游“六个一”工程,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区(集聚区)、一批乡村旅游“双微”改造提升点、一批乡村旅游风景线、一批精品民宿(农家乐)、一批乡村旅游伴手礼、一批“活力”乡村活动。力争到2024年,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达到28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5亿元。(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12 .加快生态康养旅游发展。开发温泉资源,打造国内知名的大别山康养旅居目的地。提升吴家店镇、上土市镇、山七镇、汤池镇、张店镇、徐集镇等地温泉开发建设水平,打造一批温泉特色小镇、温泉旅游度假区、温泉酒店,延伸温泉产业链,打响六安大别山温泉集聚区品牌。挖掘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科考价值。支持天堂寨、万佛湖、白马尖、磨子潭、响洪甸、东石笋、龙井沟、横河岭等地发展避暑休闲度假产品,打造大别山知名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利用中医药资源,开发系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品,提升霍山石斛等中医药康养基地内涵和服务水平,支持金寨、霍山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责任单位:相关县区人民政府,市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局、市气象局、市水利局、市文旅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民政局、市卫健委)13 .加快旅游触合发展。促进文化、交通、农业、林业、水利、民政、教体、工业、城镇化等相关产业主动融入旅游元素,形成“+旅游”的融合发展格局。推出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将一批文物场所列入旅游景区、景点和线路,推进皋陶墓、汉王墓保护利用。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鼓励各景区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非遗衍生产品。鼓励利用老旧厂房等开发旅游业态,支持发展瓜片、石斛、酒、灵芝、婚纱、矿业、乳业等特色工业旅游项目。引导景区、酒店、旅游特色街区推出夜间特色休闲娱乐项目和夜游精品线路。积极发展科考、研学、登山、探险、水上运动、漂流、拓展、培训、摄影等旅游产品。举办六安大别山研学旅行产品设计大赛。支持体育与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品牌赛事活动,提升全国体育旅游目的地品质。(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文旅局、市交通局、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教体局)14 .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支持专业机构和商品生产企业设计、开发和生产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纪念品,鼓励做大做强。包装策划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皖西白鹅、叶集羊肉、大别山灵芝、白酒等产品及衍生品,开发系列旅游商品。打造“原味六安”旅游美食经济,深入挖掘整合全市特色美食(小吃)资源,培育龙头餐饮企业和品牌农家乐,打造美食小镇、园区、街区等,形成产业聚集。鼓励开展六安特色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活动。推进旅游商品“五进”工程。支持农户为乡村景区、旅游经营户提供农副产品或手工艺品,增加参与性收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多方位拓展销售渠道。(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文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15 .拓宽资源利用渠道。坚持依靠农民、为了农民,统筹各方利益,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相关产业投资基金,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投资旅游项目建设。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途径,引导村集体和村民利用资金、技术、土地、林地、房屋及农村集体资产等入股乡村旅游合作社、旅游企业等获得收益,鼓励企业实行保底分红。(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投创中心、市文旅局)16 .支持能人投资创业。鼓励支持新农人、农创客、大学生、艺术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入驻乡村创新创业。大力支持懂经营、善管理的本地及返乡能人投资旅游,以吸纳就业、带动创业的方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鼓励农民开办农家乐或民宿,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增加经营性收入。鼓励县区举办旅游类项目创业大赛。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师父带徒弟等形式,加大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设立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等,传承发展柳编、竹编、剪纸、泥塑、盆景等传统技艺,建立研学旅游基地,为游客提供手工艺品学习制作、传统艺术体验等产品与服务,推动旅游产品业态和发展水平全面提升。(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投创中心、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文旅局)17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精神文化阵地,开展各类文化惠民展示展演活动。培养村级文化队伍、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鼓励各级文化专业队伍深入乡村文化站、文化中心开展文艺辅导,引导农民自发开展唱村歌、办村晚、跳广场舞、唱戏曲、舞龙舞狮、民间锣鼓、大鼓书、书法绘画、摄影等文化活动。倡导“一村一文化”,让农民乐起来。(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旅局、市教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四)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18 .塑造旅游系列品牌。树立全市盘棋思想,打造“英雄大别山美丽是六安”旅游目的地形象品牌和IP,做强特色旅游品牌。突出红色、生态休闲,完善丰富不同产品内涵,构建系列旅游目的地品牌体系。(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19 .开拓旅游市场。巩固省内客源市场,开拓长三角及湖北、河南等中西部地区市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营销,做热一批国际国内精品线路和专项产品。强化市县、政企联合,整合营销资源和力量,与航空公司、铁路、旅游集团等合作,共同研发旅游包机、旅游专列、旅游专线等产品。发挥合肥都市圈、淮河生态经济带文化旅游联盟等区域联合作用,积极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等活动开拓市场。(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文旅局、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投创中心)20 .丰富营销方式。利用大数据手段,科学研判旅游市场,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多层级、多渠道开展宣传推广。联合央视等主流媒体,开展旅游集中宣传、展示和推介活动。加强与国内知名旅游电商平台、旅游主流营销网络(平台)等新媒体、融媒体的合作,打造营销矩阵。打响“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大别山(六安)山水文化旅游节暨六安茶谷开茶节”“红色大别山之旅”等活动品牌。开展营销绩效跟踪评估,切实提高旅游营销活动综合效益。(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文旅局、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21 .优化旅游环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化发展环境,落实“放管服”改革,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筑牢旅游安全防线,扎实做好文化和旅游行业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应急管理。深入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信用体系和文明旅游示范体系建设,提升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和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和能力水平。提高旅游服务品质,加强质量标杆企业建设。评选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单位,选树一批文明景区、文明导游、文明游客等先进典型。加强游客满意度调查。指导行业协会加强自身建设,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积极参与行业治理。(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文旅局、市发改委、市数管局、市卫健委、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民政局)四、保障措施22 .强化组织保障。加强党政主导,由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市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牵头抓总作用。成立加快旅游业发展推进专班,强化对旅游工作的督导和调度。坚持旅游融合发展理念,打破部门壁垒,落实责任分工,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政企合作的工作机制。加强党政领导干部政策等培训,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各级党校培训课程。(责任单位:市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23 .强化政策支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等精神,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土地、投融资、救助体系等政策落地落实。市、县(区)财政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多渠道筹措旅游建设和发展所需资金。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各县区也应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研究制定加快旅游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的奖补政策和激励措施,对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景区提标进阶、旅游民宿、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争先进位等给予奖励。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旅游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和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旅游企业为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开展党建、工会和公务活动提供服务。(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金融监管局、人行六安市中心支行、六安银保监分局、市文旅局,各县区人民政府)24 .强化督查考核。制定加快旅游富民工程任务清单,完善年度目标考核指标,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落细。在市委、市政府年度综合考核、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乡村振兴考核中,增加旅游业发展考核内容或分值权重,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践行绿色发展实绩的重要内容。(责任单位:市委督查办、市文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区人民政府)附件:六安市旅游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任务表附件六安市旅游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任务表表一类别预期效益全域旅游项目个数熟础设施公共服务旅游景区度例旅游县区2024年旅游接特人次(万人次)2024年旅游综合收入(亿元)国东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提升个数省海全城旅游示范区创建个敢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他区创建个数引进重大(亿元以上)旅游项H个数新建、提升旅游风景道(乡村旅游线)条ft新建集放中心、旅游公共服务区、旅游驿站、景观节点个数新建旅游信息化9.目题(5G.实景游戏、演艺、AR,VR等)新、改建旅渐M1.所致新、改it旅流标识牌块数新、改建停车场个数按5A级景区林准建设个数按4A级景区标准建设个数按3A级毒区标准建设个收3A及以上旅游景区提升个数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建设个数省级旅游度假I又创建个数引进连«1酒店、品牌酒店等掣数新增接待床位数(张)霍邱8CX)62000521111050100I3300625金第1386100I01326I430I122140I34000隹山1246930053IO1650101I34I53000舒城100O77II06412I103010123601IO3000金安818631I033629205II312I153500裕安65050I1I662821660101I350IIO3500叶奥30050002060§10400100035(X)总计6200450323020796025050581844254220000六安市旅游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任务表表二类别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康养旅游旅游敢合发展旅游商品目的地形敛提升县区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利用项目个数红色旅游小钺个数乡村旅游示范IX创整个故“微创意、微改造“提升点个数新建旅游民宿(农家乐个数乡村旅游伴手礼种突数推出乡村美味种类数乡村节庆活动次数新建、提升祝泉类旅游项H个ft新建、提升避暑类旅谢项目个数新建、提升中医药类旅游项目数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I又创建个数文化+旅渐融合项I1.tt工业+旅游融合顶研学旅游(红色文化、地质科考、漂流、IR影居地个数培育旅游商品生产、龙头餐饮企业个数研发文创产品、旅游商乩种类&“走出去r推介活动场次,请进来“旅行新、媒体等踩线场次文旅暇务质量标杆单位个数覆邱6008015IO3()1()00I03282020683金娈IO221252892920I30I20416IO8153花山82J12528IO5015I53I321030208122舒城62112026IO3010I2104I825108101金安3I2120285261012203I6IOIO882裕安202J11028154015I4508210252010124叶集2003073305000000I136I20总计C977101606223585516122并84713996496715抄送:省文化和旅游厅,市委有关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

    注意事项

    本文(六安市旅游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