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文化发展调研报告.docx
镇文化发展调研报告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切实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科学、和谐、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掾。为此,笔者就XX文化发展作了深入调研,提出一些建议和打算。一、基本概况小河镇地处大药山东建,牛栏江西岸,距县城143公里,北接红山乡,西北倚东坪乡,西南连药山镇,东南邻新店乡,东隔牛栏江与鲁甸县乐红乡、梭山乡相望;地处两县六乡镇腹心地带,国土面积191.3平方公里略去部分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最高海拔3950米,最低海拔701米,相对高差3249米,典型的立体气候,独特的地形地貌,独特的自然条件,独特的资源优势,独特的人文景观,独特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小河镇特有的历史文化。二、发展优势一是竹山“狗鼻子”当年大军生与死的剿匪精神历代传诵;现存拖车的龙氏碉堡体现着中国“龙文化”的精髓;著名治癌专家黄传贵展示着小河人的风采。小河镇发展历程中积淀的历史文化,丰富了小河思想文化发展、繁荣的内涵。二是小河镇是多民族聚居乡镇,民族特色文化种类多、内容广,少数民族服饰、语言、原生态音乐、舞蹈等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传统节日如彝族“火把节”、苗族“四月八”、“姊妹节”、“芦笙节”、“赶秋节”、“鼓藏节”等。苗族能歌善舞,古歌、飞歌、情歌,芦笙舞、古飙舞、木鼓舞、板凳舞,尽展苗族风情。苗族人口主要聚居马安村、竹山村、山堡村,依然保留着独具本民族特色的衣着打扮、服饰制作工艺、语言、节日等民族风俗。苗族服饰有“穿在身上的史书”之称。一年一度的苗族花山节,既诠释了苗族历史和“穿在身上的史书”,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延续和拓展了民族民间文化,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文化。小河镇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文艺事业成绩斐然。小河镇有若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广场舞为载体的集镇文化活动繁荣,小河镇广场舞曾被昭通电视台选播,全民健身运动气氛较好。一是通过不懈努力,集镇新区建设和老区改造完成投资XX万元,老区豉混房屋立面改造已全部完成,两座高架桥、两座人行石拱桥已全面竣工,展现了青瓦白墙、深具“水乡古韵”的新小河。二是全镇14个村远程教育设备全部安装调试完成,镇党委督促村两委干部定期组织群众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农业科学技术和各种文化艺术宣传片,使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科学种养水平逐步提高。三是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镇文化站、文化活动广场改扩建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为小河镇思想文化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一)重视不够、保障不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一些先进思想大量涌入,人们在盲目追求“西化”的进程中,逐渐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发展,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对群众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视、支持力度较弱,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总量偏少,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浓,社会力量参与仍然缺位。部分村级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级部门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村文化建设可有可无,而上级主管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较少,导致部分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常年没有或只有很少活动经费,农村文化活动勤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乡镇文化活动经费无保障,文化设施简陋,无法起到宣传教化、休闲娱乐的作用。(二)是投入不足、设施滞后。各项建设任务增多、资金投入增多,使得投入到文化发展的资金极为有限,从而制约了文化的发展繁荣。小河镇马鞍、竹山、山堡等3个苗族彝族村,距离集镇较远,而当地没有民校文化广场,许多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民族文化潜力无法得到全面挖掘、民族精神无法完全得以体现。投入不足,设施滞后,成为小河镇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三)是人才缺乏、力量薄弱。小河镇文化站技术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目前只有2个人,而且都不是专业的文化工作者,加之长期得不到培训学习,整体素质亟待提高,而且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场所没有文化管理员,农村文化工作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正确引导,文化工作没有“脚,难以站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儿童,使得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不高,各项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四)是挖掘不深、推介不力。小河镇由于地处偏远,山高路陡,在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民族文化研究方面都相对滞后。一方面缺乏专业的文艺工作者和民族民俗文化研究者,对小河镇人文地理优势、历史事件、民间传说、民族文化、名人轶事等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和推介,缺少有深度的研究论文和成果,阻碍了小河民族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由于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使传统手工艺、民族民间文化和土特产资源开发、推介力度不大,没有形成规模,未能创造经济效益反哺文化经济的增长,从而制约了小河镇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五)是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小河镇虽然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但与发达地方和其他乡镇相比,思想文化建设水平还比较滞后,思想观念保守陈旧,羁绊和束缚了小河镇文化的发展繁荣,在有形无形之中妨碍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机制创新,阻碍文化市场体系构建和文化人才培育引进,影响文化费源开发和文化创新等等,这是需要我们引起注意并着力转变的一个思想困境。四、对策措施推进小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潜力在小河特有人文历史的挖掘和拓展,核心在小河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体的举措就是要做到战略化规划、工程化建设、目标化管理、责任化落实、特色化挖掘、历史化整理、市场化推介。(一)着力抓好发展规划。城镇是文化的载体,可以说,集镇建设就是一项工程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化建设。小河镇作为全市40个重点集镇之一,集镇的建设给小河历史文化的展现带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因此要强化文化意识,树立发展文化就是发展经济社会的理念,从小河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珞高度,把文化发展纳入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切实把文化理念贯穿到集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全过程,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一)着力抓好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文化发展的组织机构,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层层明确职责,形成有人抓、有人管的格局。建立和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制定文化投入保障、文化设施改善、文化队伍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质量、阶段目标实现、文化活动创建等相关考评体系,量化指标到镇文化中心、村进行考核。同时,把文化建设与文明集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组等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一起检查和考核,提高镇文化中心、村组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调动他们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三)着力抓好设施改善。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传播先进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主平台。积极呼吁和争取投入,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接受文化产品、享受文化服务、开展文化活动的设施。抓好文化共享资源工程建设,抓紧建设镇文化中心,切实加强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村广播室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努力提高农衬广播电视覆盖率。开展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帮助农村改善文化设施条件,深入开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整治工作,净化和优化文化市场。以镇文化中心、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农民自办文化户为基础,不断改善文化设施,扩展文化阵地。(四)着力抓好活动创建。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重点,坚持不懈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及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抓好文明集镇、文明单位、文明村组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统筹镇村发展,认真落实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需求,倡导其学文化、学知识、学技术。切实开展好“三下乡”活动,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患民工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季节性和阶段性文艺活动,以普遍性、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促成节庆活动上规模、上档次。尤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小河苗族、彝族文化资源,不断提高花山节、火把节等活动质量,彰显地方特色,充分发挥特色民族文化的特殊效应。(五)着力抓好队伍建设。注重文化队伍建设,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管理、培训和引进,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肓各方面文化人才,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适应发展的文化人才队伍。一要引进文化专业人才。在稳定现有文化队伍的同时,依靠政策、营造环境,有的放矢地吸引专业人才充实到镇文化中心,帮助解决镇文化中心文化干部实际困难,提高文化工作从业能力和管理水平。二要加强本土文化人才建设。发现和挖掘文化示范户、老年业余文体骨干、民间艺人,充分发挥他们在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三要加强文艺创作队伍建设。坚持培育摄影、绘画、书法、舞蹈、戏剧小品、群众音乐等创作群体,开展优秀评选活动。四要加强文化人才培训。加强人才培养和专业培训,重视和开展对镇、村、组工作人员、文艺骨干及民间艺人的培训,培养更多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和带动人。(六)着力抓好特色彰显。一要保护利用好小河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对建筑和非物质类的民俗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挖掘和研究,丰富小河镇文化宝库,井建立档案,做到知根知底。二要争取建设一批反映小河镇民族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如深具龙文化精神的龙三公子故居和当年剿匪大军在拖车留下的战壕)和马鞍民族文化广场。三要利用小河镇丰富的文化资源,向外界展示文化古镇的历史沿革、历史文物、民俗器物等物品,进一步推动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加大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族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拓展力度,深入解读”穿在身上的史书”。四要充分利用广场、雕塑、重大民俗活动和广告宣传牌等,宣传展示小河文化历史和民俗,菅迨文化氛围。对小河传统文化进行宣传推介,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把民族民间特色文化作为宣传推介小河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