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 年).docx
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前言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现状基础第二节问题挑战第三节发展机遇第二章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策略第三节战略定位和目标第三章基于“三区三线”构建国土空间新格局第一节筑牢空间发展底线第二节完善主体功能分区第三节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第四章打造高质高效农业空间第一节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第二节优化农业空间布局第三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第四节全力支持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第五章保育永续利用生态空间第节构筑生态安全格局第二节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第三节筑牢水安全底线第四节提升生态空间质量第五节统筹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第六章建设强核聚力城镇空间第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协同发展第二节促进各级各类城镇有序发展第三节打造"三核两带''新旧动能转换空间第四节强化公共服务空间保障第五节推进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第七章构筑和谐多元海洋空间第一节优化海洋开发保护格局第二节提升海岸带综合服务功能第三节科学管控海洋空间资源第八章塑造齐风鲁韵魅力空间第一节彰显齐鲁大地自然景观特色第二节保护传承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第三节构筑魅力齐鲁景观风貌格局第九章夯实安全韧性基础支撑第一节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第二节构建现代能源保障体系第三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第四节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第五节构建韧性防灾体系第六节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第十章加强区域开放协调联动第一节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第二节增进国家重大战略下的广域合作第三节加强省内重点地区协同协作第十一章规划实施监督保障第一节加强党的领导第二节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三节完善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第四节提升规划信息化水平第五节近期行动计划前言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山东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西引黄河流域,东与日韩隔海相望,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是促进南北均衡发展、东西陆海统筹,联通东北亚和“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在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2)18号)部署,加快建立全省统、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支撑国家和省重大战略落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编制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木规划是山东省国土空间发展的指南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省级相关专项规划的基础,是编制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范围为山东省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国土空间,包括陆域国土和省管辖海域。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第一章规划背景山东陆海相拥、南北相济,山川毓秀、平原广阔,资源富集、物产丰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通过全面把握全省现状基础条件,科学评价资源环境承我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深入分析问题挑战和发展机遇,为科学确定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和空间战略奠定基础。第一节现状基础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山东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平原占65.56%,丘陵占15.39%,山地占14.59%,其他占4.46%。泰沂山系雄踞全省中部,泰沂山系以东,以丘陵地貌为主的胶东半岛深入渤海、黄海,形成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港湾;泰沂山系西北,黄河流经山东9市注入渤海,形成广袤的平原;泰沂山系西南,多支河流汇集,形成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全省整体呈现“三山”(泰山、沂蒙山、昆布山系)、“三原”(鲁西北黄泛平原、鲁西南沉积平原、胶济山前冲洪积平原)、“一岛”(庙岛群岛),“两海”(渤海、黄海)、“两河”(黄河、大运河)、“两湖”(南四湖、东平湖)的自然地理格局。自然资源禀赋良好。现状耕地面积约641万公顷(9614万亩),是国家重要粮仓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干流长10公里以上的河流1552条,分属黄、淮、海三大流域,黄河横穿东西,大运河纵贯南北,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海岸线长度的六分之一。全省管辖海岛584个,其中有居民海岛32个、无居民海岛552个。己发现矿产资源148种,查明储量矿产91种,金矿(岩金)、自然硫、石膏储量居全国首位,石油、金刚石等储量居全国前列。文化底蕴枳淀深厚。山东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圣哲先贤辈出,历史遗迹丰富。拥有泰山、曲阜”三孔”、大运河、齐长城等世界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86项,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20个、名镇49个、名村71个,传统村落552个。山东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感天动地。综合实力比较雄厚。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83095.9亿元,居全国第三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现代农业领跑全国,农业总产值率先突破万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工业增加值稳居全国前列,动能转换强势突破;现代服务业发展强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9.5%;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46.8%,“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31.7%。深度参与共建“带一路”,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一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加快建设,影响力、吸引力、承载力持续增强。城乡发展相对均衡。全省常住人口10152.75万人,城镇人口6401.43万人,城镇化率63.05%,具有就地就近城镇化、乡村人口本地兼业的特点。城乡空间发展相对均衡,形成了2个特大城市、8个大城市、10个中等城市、74个小城市和1072个建制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济南、青岛都市圈集聚发展态势逐步显现。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支撵,以济南、青岛两个核心城市为引领,省会、胶东和鲁南三大经济圈协同发展,“一群两心三圈''区域经济布局加快构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成效明显,2021年城乡收入比为2.26:1,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较为齐备。山东“四横五纵”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完善,实现高速铁路“环鲁行”、高速公路“县县通”,里程均居全国前列:沿海港口体化发展加快推进,货物吞吐量居全国第二位;民用运输机场达到10个,居华东地区首位。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建成以南水北调、胶东调水和引黄济青工程为架构的,T”字型调水大动脉。形成“三交两直”特高压输电格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过35%。建成开通5G基站5.1万个,居全国第四位。第二节问题挑战空间开发保护矛盾突出。山东作为沿海工业大省、粮食大省、人口大省,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海洋空间布局存在矛盾。优质耕地与城镇建设适宜区域高度重叠,耕地与林地等生态用地交叉分布。海岸带开发保护缺乏统筹,自然岸线保护面临挑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不足。鲁西、鲁北滨海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高,鲁西南、鲁西北地区存在十.壤沙化风险,鲁中、鲁西南地区历史遗留露天矿山数量多,部分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岸线侵蚀明显。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比较突出,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水资源短缺,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的1/6。设施支撑能力不足,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韧性不够。城镇乡村格局有待优化。山东半岛城市群集聚程度不高,济南、青岛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有待提升。水、陆、空、港群等交通基础设施有待统筹。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发展不平衡。乡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问题突出。陆海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较快增长与存量土地低效利用并存。村庄用地规模大、分布零散。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不高,海岸线开发利用不够集约,港产城融合发展不足。国土空间品质有待提升。优质教育、医疗、养老资源配置过于集中。部分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职住不平衡、交通拥堵等问题仍然突出。对历史文化资源、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重视不足,国土空间特色风貌不够彰显。国土空间治理存在短板。主体功能区战略、制度和配套政策牢把握国家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历史使命,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统筹布局农业、生态、城镇空间,确定空间发展策略,转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式,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和效率,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行建设提供空间支撵和保障。第二节基本策略系统优化。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整体谋划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科学有序统筹布局农业、生态、城镇、海洋等功能空间,支撑“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布局。认真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管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解决各类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矛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底线约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牢牢守住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筑牢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军事安全等国土空间安全底线。完善国土安全基础设施,提高各类灾害防治能力,增强空间韧性。强核聚力。强化济南、青岛双核心辐射带动作用,放大双向开放枢纽和门户功能,增强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要素集聚和综合承载能力,促进资源高效配置。以复合交通走廊为依托,以各级中心城市、县城和新型战略增长空间为重要节点,全面加强各类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跨省跨境联通,构筑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城镇体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节约集约。落实全面节约战略,严格实施资源总量和强度控制,加快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坚持节约集约、存量为主、增存结合,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强化城镇低效用地、农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发挥山东作为全国重要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支点作用,纵深推进“十大创新、I强产业”“卜大扩需求”行动,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充分彰显“强、富、高、优、美“现代化强省建设内涵特征,以先行区建设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发挥山东作为黄河流域最强经济体和唯一出海口的优势,加强与沿黄行区交流协作,全方位、多层次深化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共建沿黄生态、科创、产业、能源、文旅大廊道,推动高端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体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引领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岱青海蓝、魅力宜居的齐鲁美丽家园。发挥山东海岱相连、古今相映、城绿相融的独特优势,传承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生态文化产品、更加宜居舒适的人居环境、更加普惠优质的公共服务,建设人人向往的美丽家园。到2035年,建成山清水秀、城乡融合、陆海统筹、区域协调、安全永续的美丽国土。建设山清水秀的绿色国土。鲁中南山地丘陵、鲁东低山丘陵、黄河、大运河、海岸带等重点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以黄建设安全永续的韧性国土。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统筹经济发展和国防需求,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国土空间应对灾害和风险能力大幅提升,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发展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现代化,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到本世纪中叶,高水平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城乡空间有机融合、陆海空间统筹衔接,全面形成各类空间各美其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国土,为山东全面建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率先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提供有力空间支撑。第三章基于“三区三线”构建国土空间新格局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以国家农产品主产区格局、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等为依据,围绕国土空间保护开发的目标和战略,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科学确定主体功能分区,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一节筑牢空间发展底线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按照划定规则,以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坚持现状耕地“应保尽保、应划尽划”的原则,在符合法律和政策规定的现状耕地中确定耕地保有量,在纳入耕地保护目标的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上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优先将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卜达,做到上图入库,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到2035年,全行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32.74万公顷(9491.1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低于560.81万公顷(8412.20万亩)。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经依法批准,应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基础上,按照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原则,在可以长期施,在市、县、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落实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水下文物保护区、地下文物埋藏区、城市紫线等在内的各类历史文化保护线的保护范围和管控要求,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严格保护。发掘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多重价值,保障文物保护、利用、考古等合理空间需求。对需依法保护的历史文化遗存,开发建设前应开展建设影响评估。建立健全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历史文化保护线内经文物主管部门核定可能存在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要实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杳、勘探、发掘前,原则上不予收储入库或出让。具体空间范围由文物主管部门商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确定。专栏8.1历史文化遗产“七区四带”片区保护框架七大文物保护片区。建设以鲁中南孔孟文化为主题的曲阜片区,以齐国腹地为中心的临淄片区,以鲁中山地人类起源及泰山文化为主题的省会片区,以黄河下游渤海沿岸盐业为特点的渤海片区,以沿海近现代建筑、海防及东夷文化为特点的半岛片区,以红色文化、龙山文化城址群、莒娜文化为主题的沂蒙片区,以端堆文化遗产和东西文化交汇为特点的独西片区。四条文化遗产带。打造以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为主题、黄河及黄河故道沿线的黄河文化遗产带,以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为主题、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沿线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带,以齐长城文化为主题、齐国长城沿线的齐长城文化遗产带,以海洋文化为主题、海疆沿线的山东海疆文化遗产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不断壮大传承队伍,推动形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区。统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廊道、古驿道、风景道、步道、旅游公路空间布局,有机组织自然文化遗产游径网络,发挥历史文化资源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实现。第三节构筑魅力齐鲁景观风貌格局高水平打造“山水圣人”文化轴。发挥济南、泰安、曲阜、邹城一线名山、名川、名泉、名士、名城、名胜荟萃,高品质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富集的优势,挖掘儒家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时代内涵,提升泰山、黄河、孔子等世界级文化符号的整体价值,打造凸显齐风鲁韵、体现时代精神的“山水圣人”文化轴。以泰山及周边、黄河沿线为重点,强化轴线区域山水林田湖草自然景观要素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自然景观魅力。统筹轴线区域文物保护和发掘,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重要历史遗迹保护,协调好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关系。I办同开发轴线区域旅游资源,谋划布局一批重要文化旅游项目,推进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泰山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工程、泰山一曲阜优秀传统文化旅游示范区等重点工程落地实施。高水平推进尼山片区等重点地区规划建设,做好轴线战略空间留白。培育各具特色的景观风貌带。打造大运河、海岸线、黄河、齐长城、胶济铁路五条主题鲜明、特色彰显、自然和人文有机交融的景观风貌带,构筑省域景观风貌格局基本骨架。沿大运河培育“大运河景观风貌带”,挖掘运河文化当代价值,突出原真性一体的滨海城市特色。平原景观风貌区以黄河和平原为基底,引导形成大中小城市相间分布的点状城乡空间形态,塑造北方平原地区城绿相依、水城交融的特色风貌。沂蒙红色文化景观风貌区以沂蒙革命老区为基底,协同革命文物和山水自然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用好红色资源,弘扬“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康续红色基因。构建复合多元的景观廊道网络。统筹区域绿网、水网、交通网以及历史文化线路,构建以''一环四横五纵''区域绿道为主体的景观廊道网络,连通城市群、都市圈生态绿心,重要山体、河湖以及各级城镇中的各类景观节点。加强廊道网络沿线设施配套,丰富游憩及生态服务功能,改善景观风貌品质,提升感知体验水平。专栏8.2“一环、四横、五纵”齐鲁绿道干线网一环.由滨海风情段、红色文化体验段、运河风情段、马颊河生态体险段组成。其中滨海风情段主要沿海岸线布局,以山海相依为特色:红色文化体验段主要沿沂蒙扛色文化脉络布局.以红色文化为特色:运河风情段主要沿京杭运河布局,以运河文化遗产感知为特色:马颊河生态体验段主要沿马颊河布局,以滨水生态休闲为特色。四横“即沿黄绿道、山林风景绿道、齐长城绿道和南部滨河绿道.其中沿黄绿道主要沿黄河两岸布局,以黄河风情为特色;山林风景绿道主要连接鲁中山区及胶东半岛丘陵地区,以山间小路为主要联系道路,以山水自然珏观为特色:齐长城绿道主要沿齐长城布同,以齐文化为特色:南部滨河绿道主要沿访河、泗河、万福河布局,以生态水景、滨水休闲为特色。五纵.即山水圣人绿道、孝贤文化绿道、沂河弥河绿道、潍河绿道、大沽河绿道。其中山水圣人绿道主要结合“山水圣人”文化轴布同,以山水自然景观和儒家文化、泰山文化为特色:孝贤文化绿道主要沿孝妇河、大汶河、柴汶河、淞河、鲁埠河等河流布局,以孝贤文化及齐鲁文化为主题:沂河弥河道主要沿弥河、沂河两岸布局,以沂蒙风情、民风乡土体胺为主题:源河绿道主要沿潍河两岸布局,以风筝遗产、恐龙文化为特色:大沽河绿道主要沿大沽河两岸布局,以山川河海与古莱夷文化为特色。专栏9.1“四横五纵沿黄达海”网络化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四横”综合运输通道1 .鲁北通道,起自东营,经滨州、济南,至,州,横贯全省北部,是环渤海地区at要通道。2 .济吉通道,起自青岛,经潍坊、淄博、济南,至聊城,是国家京藏走廊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银川、西宁、拉萨路径的组成部分,横贯全省中部,东向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西向连通华北地区,并延伸至西部腹地,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轴.3 .鲁中通道,起自青岛,经潍坊、淄博、济南、泰安,至聊城.是全省连接中原经济区的重要通道,是晋中、西北地区重婴的出海通道.4 .鲁南通道,起自日照,经临沂、枣庄、济宁,至荷泽,横贯全省南部,对外连接淮河生态经济带和中原经济区,是连通黄河流域和沿海港口的出要通道。“五纵”综合运输通道1 .沿海通道,起自滨州,经东营、潍坊、烟台、威海、吉岛,至日照,是国家京哈走廊沈阳经大连至青岛支线、京津冀一长三角主轴天津港、上海港沿海海上路径的组成部分,串联海洋强省建设主阵地,是连接京津货、长一:角和东北地区的至要通道。2 .京沪辅助通道,起自滨州,经东营、潍坊、日照,至临沂,是国家京津冀-长三角主轴北京、天津、潍坊、淮安、上海路径的组成部分,是全省北连京津我、南通长三角的重要通道。3 .滨临通道,起自滨州,经淄博、莱芜,至临沂,纵贯全省中部,对外连接京津冀和长:角地区,是华北,华东沿海地区南北纵向的重要通道.4 .京沪通道,起自他州,经济南、泰安、济宁,至枣庄,是国家京津冀一长三角主轴北京、天津、沧州、济南、蚌埠、上海路径的组成部分,纵贯全省中西部,是与京津冀、长三角连通的主要通道,5 .京九通道,起自德州,经聊城、济宁.至蒲泽,是国家京津其一吗港澳主轴北京、雄安、衡水、阜阳、九江、赣州、香港(澳门)路径的组成部分,纵贯全省西部,连接京津冀和考港禊大湾区,是全省西部地区连通南北的Ig要通道。“沿黄达海”粽合运输通道沿黄达海通道,起自东营,经滨州、淄博、济南、德州、聊城、泰安、济宁,至荷泽,连通中原城市群.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而质疥发展的重要支拽.打造高速畅达的轨道交通网。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融合建设,并做好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协,调,构建运营管理和服务“一张网”,实现设施互联、票制互通、安检互认、信息共享、支付兼容,构筑分工合理、衔接顺畅、高效智六横横一:潍烟向铁、德州至商河铁路、济南至京沪富铁辅助通道联络线商河至滨州段横二:济青高铁、济郑而铁山东段、源莱高铁、莱西至荣成铁路、莱荣高铁海阳一烟台方向联络线、黄台联络线横三:胶济客专、济南(长清)至邢台铁路横四:吉岛至京沪辅助通道至莱芜至泰安至聊城铁路、聊城至邯郸铁路横五:鲁南高铁日照至临沂至曲阜段、曲阜至前泽至兰考段、前泽至新乡铁路横六:临沂至本庄、太原至荷泽至徐州铁路完善城市群一体化公路网。推进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农村公路等多层次公路网高质量发展,畅通城市群一体化公路网络。完善“十二纵八横十一射“高速公路网布局,加快扩容改造、路网加密、行际衔接及区域连接线项目建设,提升都市圈内外、重要城镇、产业集聚平台及枢纽设施之间连接效能和通达水平,实现“县县双高速实施普通国省道等级提升、路网优化工程,加强与城市道路高效对接,系统优化进出城道路网络,减少对城市的分割和干扰。加快跨黄通道建设,强化黄河两岸交通联系。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的交通网络。到2035年高速公路网规划总规模约12000公里(不含规划研究线位),普通国省道20000公里左右。专栏9.3“十二纵八横十一射”高速公路网布局方案十二纵:烟台一青岛、烟台一日照、新河一该家口、潍坊一日照、无棣一临沐、沾化一临沂、无棣一台儿庄、庆云一枣庄、乐陵一临沂、第州一枣庄、德州一单县、德州一州县八横:威海一德州、青岛一武城、青岛一更津、威海一酉县、青岛一聊城、诙家口一梁山、日照一兰考、日照一东明十一射:济南一东营、济南一高青、济南一潍坊、济南一泰安、济南一微山、济南一鱼台、济南一曹县、济南一阳谷、济南一冠县、济南一临清、济南一宁津能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济青中线、京台高速山东段等智慧高速工程,统筹推进智慧铁路、智慧机场、智慧港口、智慧航道工程建设。推动基础设施贯彻国防要求,保障民用机场、港口、铁路等大型交通设施和大型物流枢纽基地等落实军民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需求。纳入国家级规划的国防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保证建设用地、用林、用海。第二节构建现代能源保障体系统筹区域能源基地布局。以安全高效为导向,优化能源基地开发布局,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构建现代能源有效供给新格局。稳步推进鲁西国家煤炭基地建设,提升胜利油田、渤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清洁低碳生产水平,加强油气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推动省内能源资源增储稳产。加快布局省外能源基地,积极参与海外资源采购。统筹能源应急保障设施布局,围绕能源消费中心、铁路交通枢纽、主要中转港口建设批煤炭、油气储备基地及配套物流储配园区。支持日照、烟台、东营、滨州等原油码头建设,青岛港、烟台港等沿海1.NG接收站及配套储罐和济南、淄博、枣庄、泰安、济宁、德州等内陆1.NG储配设施建设,保障全省能源安全。加快推进能源线网建设。以优化完善省内管网布局、加快互联互通为重点,统筹省内、省际输油输气通道建设,引导各类设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建设批新型多元储能基地。支持新能源微电网、能源物联网、“互联网+智工程论证建设,完善水利设施配套,加强雨洪资源利用,构建多源互补、丰枯调剂、大中小微协调配套的供水保障体系。加快推进老岚、官路等大型水库建设,推进双塘、太平、长会口、黄山等大型水库及鲁北等中小型水库论证与建设,实施南四湖退用还湖、东平湖清淤增容及一批大中型水库增容、地下水库和河道拦蓄工程。按照国家部署推进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统筹推动胶东半岛地区输水线路布同;论证实施沂沐河雨洪资源利用工程,研究论证黄山水利枢纽。优化城市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布局建设,实施济南市东部四库连通、威海市河库水系连通、枣庄市两库四河水系连通等区域水网工程,促进城市重点水源与应急备用水源联通。改善农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实施引黄灌区农业节水改造和引黄涵闸改建,提升引黄灌区输配水能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论证新建刘家道口等灌区。推进农村集中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加强山丘区小型供水规范化建设,补齐村内供水工程老化及跑冒滴漏短板,提高农村供水保障率。开展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夯实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水利基础。表9.1重大水利基础设施类型重点工程水资源配置重点水源:老岗、立路、太平、双塘、长会口、黄山等大型水库,洪源、白云、银麦等中小型水库,窗格、平畅河、母猪河、黄垒河、傅瞳河等地下水库。尼山、岩马、王屋、杨家横、杏林等大中型水库增容,舍拦河闸等河道拦蓄工程。类型束点工程重大引调水: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沂沐河雨洪资源利用工程,南四湖水资源利用工程。区域引调水工程:济南市东部四库连通、烟台市水系连通、威海市河库水系连通、临沂市中心城区水系连通、德州市水系连通、枣庄市两库四河水系连通、蒲泽市水系连通及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区域水网工程,黄河卜.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Ot大调蓄工程:南四湖退坪还湖工程、东平湖清淤增容工程。农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重点中型濯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新建刘家道口灌区等大中型灌区工程,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等。第四节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新一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构建泛在链接、高效协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有序推进5G、6G等网络建设,发展第五代超高速光纤网络,加快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部署,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推进数据中心绿色高质量发展,打造“2+5+N”的全省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加强中心云建设,布局新代高性能计算设施和大数据处理平台,建设济南、青岛国家E级超算中心。统筹考虑国际海陆缆等通信基础设施选址要求,合理保障用地用海空间。建设济南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产业基地,推动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户青岛、中国邮政国际交换局落户济宁。建立物联感知服务平台。加快物联网终端部署,围绕城市管理、空间治理、民生服务、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领域,枳极部署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化传感器,建立泛在感知网络。依托济南、青岛、潍坊等市的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万物互联”。加快建设国家级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优先在数字经济园区、智慧化工园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实施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建设时空信息、北斗定位导航服务等重要新型基础设施。综合运用实景三维、建筑信息模型(B1.M)、城市信息模型(CIM)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城镇运行数据底图。加快推动智慧山东建设。依托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矿山、智能水务、智能管网、智能园区和智慧国土、智慧海洋、智慧物流建设基础,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夯实数字政府基础能力。强化省市一体化云服务体系,推动“城市大脑”建设,打造“城市智能体”,丰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推进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数字化、社会管理精细化。加强政务领域云、网、平台、数据、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建设党政专用通信基础设施,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第五节构建韧性防灾体系加强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积极推进震灾防治体系建设,强化大宸危险源探查,加强沂沐断裂带、大中城市、近海海域等重点地区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预测预报,强化重大基础设施、人员设,提升低温冰雪、洪涝、台风等极端天气适应能力。加强海平面变化监测与影响评估,开展风暴潮、海冰、海岸带侵蚀、海平面上升等海洋灾害适应行动。协同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增强黄河三角洲等重要生态安全地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推进气候变化基础研究、观测预测和影响评估,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海洋等重点领域气候适应水平。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强化灾害源头管控,明确地震、地质灾害、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重点防控区域,提高地质、气象、地震、海洋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和重点基础设施设防标准,提升赤潮、绿潮(浒苔)等海洋生态灾害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严格落实化工园区、危险化学品等重大危险源安全防护距离要求。围绕突发事件应急保障,健全分级响应的空间转换机制,统筹应急服务设施布局,加快推进区域生命线保障网络、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应急物资储备库等重大工程建设,提升应急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协同铁路、航空、公路和城市干道,预留区域及城市疏散救援通道,布局完善防灾救灾疏散通道系统。完善城市消防、人防等设施布局,建立布局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和人员防护体系。完善国家海上交通应急救捞基地布局。推广“空天地体化”监测监管手段,融合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区块链等新技术,健全完善安全事故(事件)处置、防震减灾、防汛抗旱等指挥系统和监测预警网络,形成跨部门、跨区域的快速协作和应急处置机制。第六节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优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根据矿产资源票赋条件,划定鲁东金及石墨、鲁中南铁及建材非金属、鲁西南煤炭和黄河流域(山东段)油气地热4个资源区以及能源资源基地、国家规划矿区、战略性矿产资源保护区、重点勘查区、重点开采区5类重点功能区,强化规划分区管理。加大金、铁、煤、铜、稀土、晶质石墨等战略性矿产的勘杳开发。加强石油、天然气、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开放油气勘查开采市场、实行油气探采合一制度。严格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管控。建立战略性矿产保障区名录,保障战略性矿产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依据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统筹划定限制勘查区、限制开采区等管控区域。加强矿产资源集聚开发,严控资源储量、开采规模、技术经济指标等勘查开采准入条件。统筹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与“三区三线''布局关系,非战略性矿产申请新设矿业权应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内原则上禁I上不符合管控要求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城镇开发边界内除地热、矿泉水外,禁止新设矿业权。限制低品位铁矿和石膏、水泥用灰岩等矿产的勘查开发,合理控制煤、稀土开采总量,禁止开采可耕地砖瓦用粘土、砂金、金刚石砂矿和蓝宝石砂矿等矿种。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落实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创、企业主建、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工作体系。新建矿山按照标准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生产矿山加快升级改造,逐步达标。建设莱州一招远、邹城、滕州、平阴4个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引领带动矿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安全发展。第十章加强区域开放协调联动坚持服务国家开放发展大局,全面对接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推动黄河流域融合发展,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合作,强化省内重点地区协同协作和邻界地区管控引导,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第一节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全域开放格局。发挥与日韩等东亚国家深度合作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巩固传统市场,拓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创建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推进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将山东半岛城市群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支持济南发挥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作用,打造国际内陆港、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成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主要节点。支持青岛发挥在“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和海上合作中的作用,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成面向全球的国际自由贸易门户。进一步提升烟台、威海、日照等沿海城市开放合作水平,推动济宇、东营等城市空港口岸开放,高水平建设临沂、胶州“一带一路”省级综合试验区,加快构建全域开放格同,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推动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港口群分工合作,协同打好渤海污染治理攻坚战。深度融入长三角体化。依托京沪、京沪辅助、滨临、沿海等通道,强化与长三角一体化联动发展。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加强产业链衔接,建设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基地、旅游休闲基地。支持荷泽、济宁、临沂、枣庄等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徐州等市共建淮海经济区。深化省际毗邻地区环境协同治理,共同做好黄海绿潮灾害防治工作。加强跨省河流水环境保护,开展南水北调沿线和南四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合作,确保达到跨省界水质要求。逐步统一省界地区空间准入要求,加强产业项目准入会商,科学布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共同维护省际交界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强化跨行基础设施衔接,推动京沪高铁辅助通道、临沐至连云港铁路、荷泽至徐州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研究论证徐州沛县至济宁微山县高速公路,协调省际交通网建设标准与时序,打通“断头路卬瓶颈路工第三节加强省内重点地区协同协作加强沿黄地区协同协作。按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要求,加强沿黄重要湿地、河口、湖泊、森林等生态空间共保共育,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设立和建设,开展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东平湖生态治理、采煤沉陷区修复,打造济南一德州-聊城、滨州一淄博一东营黄河风貌带,共建沿黄生态廊道。强化黄河水资源科学配置和合理调度,统筹布局平原水库和区域调点加强济南、青岛双向协同对接,联动淄博、潍坊、烟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济青发展轴带。强化胶济大通道大枢纽建设,推进济青高速中线、济郑高铁山东段、城际铁路等快速交通干线建设,合理预留和谋划超级高铁等新型交通设施廊道,协同共建世界一流港口群和机场群,促进主要城市间高效联系。加强邻界地区协同协作。健全邻界地区协商协作平台,强化顶层设计,协调解决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的重大问题。支持青岛莱西一烟台莱阳、济南章丘一滨州邹平一淄博周村、潍坊寿光一东营广饶、济宇邹城一枣庄滕州等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建设,鼓励烟台莱州一青岛平度一潍坊昌邑、青岛即果一烟台海阳一烟台菜阳、青岛胶州一潍坊高密、泰安新泰一济南钢城等毗邻县(市、区)探索跨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加强跨设区市的山体、湖泊等重要生态空间协同保育,强化岱岗一土门一织女洞,马踏湖一麻大湖、棋山一沂河源一鲁山、潭溪山一仰天山,马耳山一大北山、昆南山一米山等邻界自然保护地整体保护。加强交界地区交通衔接,打通城际“断头路”,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统筹边界地区化工园区和危险废物处理场、垃圾填埋场等邻避设施布局,规避化解邻避效应,确保生产生活安全。第二节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建立规划实施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意义,把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加强规划重大问题研究,把每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科学编制土地等自然资源年度利用计划,完善规划实施时序管控,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