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材料:建立编制“存量池”引得“源头活水”来.docx
-
资源ID:1585558
资源大小:9.96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经验材料:建立编制“存量池”引得“源头活水”来.docx
经验材料:建立编制“存池”引得“源头活水”来XX县深入贯彻落实“机构和编制两个只减不增”“建立编制统筹调配和动态调整机制”等要求,针对编制基数小、“空编不用”和“无编可用”并存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按照“总量不突破、层级不跨越、种类不变化”的工作原则,率先探索实施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唤醒沉睡闲置的编制资源,建立空编集中统一管理、动态调配、循环使用机制,走出了一条编制统筹挖潜、动态调整新路子,有力提升了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一、推行“三步走”,建好“池”聚焦编制资源集约高效使用,以挖潜存量编制资源为突破口,在编制总量限额内打造再生编制资源空间。(一)实行统一管理。通过“三定”将编制基数刚性分配到各部门各单位,容易形成“编制归部门所有”的错误观念,XX县始终坚持编制是“执政资源”的政治属性,采取不改变单位编制基数、“所有权”的办法,严格实行编制统一管理,打破编制“部门所有”的固化思维,统筹用好编制资源,严控单位编制总量,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二)蓄积闲置编制。推行编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突破“使用权”固化藩篱,将部门单位现有空编蓄积起来,由县委编委集中统筹管理使用。同时,各单位因人员退休、调离、辞职出现的空编,第一时间聚合,增加统筹调剂的空间,既保证编制总量不超基数、在编人数不超编制数,又掌握一定量的“待分配周转编制”。(三)建立周转机制。从改变资源固化的传统编制管理模式入手,将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精简收回的编制以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省下的编制,与各部门单位的空编一并整合,建立“存量池”,形成高效循环流动的“源头活水”。通过聚合集中所有分散闲置编制存量资源,实行存量整合、分类管理、动态调整、统筹使用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实现编制使用效益最大化。二、聚焦“三重点”,用好“池”聚焦编制资源高效配置、精准投放,把周转编制投向发展急需、民生急需、人才急需等领域。(一)投向中心工作。突出服务中心大局的用编导向,优先将周转编制“精准配置”到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领域,2023年以来共有XX个周转编制投放到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应急管理等急难险重部位,弥补编制缺口,满足发展需要,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为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编制保障。(二)投向民生一线。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用编导向,在加大编制资源向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倾斜的同时,围绕增进民生福祉,优先考虑使用专项的周转编制,用以弥补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区域性、结构性用编缺口,充分发挥机构编制服务保障民生的作用。比如,设立XX个教师、XX个卫技人员周转编制专户,用以解决年龄老化、人员短缺、教育医疗水平不高的问题,实现教育医疗事业发展与教育医疗编制保障的协同联动。(三)投向人才引进。突出编制资源在招才引智和留才用才方面的基础保障作用,设立人才引进专项编制专户,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保障急需引进高层次人才单位的用编需求,2022年至2023年,审核通过人才引进用编计划XX个。三、落实“三举措”,管好“池”聚焦编制资源循环周转、高效使用,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机制,确保周转编制活起来、动起来,形成循环使用的闭环体系。(一)加强规范管控。需要申请周转编制的用人单位,填写XX县周转编制用编申请表。周转编制通过县委编委批准,按照动议、论证、审定程序下达,核定一定数量的编制到所需单位用于补充工作人员,不计入单位编制总数,实行单列管理,以“专编专用、动态管理、循环使用”的模式运行,人编绑定、人走编收。同步建立动态管理办法和周转编制台账,实行“一变动、一调整”,实时动态管理编制“存量池”。各单位周转编制使用情况,及时将动态变化录入“动态台帐二(二)加强联动管理。强化机构编制与组织、人社、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相互配合的协调机制,理顺周转编制使用与人员调配、经费核拨的关系,建立完善周转编制管理与干部人事管理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周转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约束机制,形成既各负其责、又紧密配合的精细化周转编制管理格局。(三)加强效益评估。周转编制使用满1年后,县委编委将对使用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开展考核评估,主要考核评估职能调整、职责履行、职能与机构编制匹配情况,评估结果纳入绩效管理体系,并作为周转编制使用的主要依据。对不按规定管理使用周转编制,或使用效益低下的,及时收回周转编制,做到“事编相宜、职责匹配”,杜绝编制资源浪费,不断推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常态长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