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湿地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
黑河市湿地保护“十四五规划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在蓄水防洪、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环境、防风减灾和维护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物种的基因库。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黑河市地处中国的东北,位于黑龙江流域,松嫩平原与大小兴安岭过渡地带,西部平坦开阔、泡沼众多,东部沟壑纵横、河网密布,衍生出类型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我省湿地资源重要的分布区和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区域。黑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制定了黑河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实施方案黑河市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实施方案,成立了黑河市森林、草原和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有效保护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当前,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双重压力下,湿地保护修复工作面临严峻形势,任务依然艰巨。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让健康的湿地生态环境转变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今后一个时期湿地保护工作的重大使命和奋斗目标。为更加科学合理保护和利用我市的湿地资源,依据黑河市湿地现状及相关政策要求和黑龙江省湿地保护"十四五"规划总体部署,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征求意见,形成了本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基本情况一、区域概况(一)位置境域黑河市地处中国东北边境,黑龙江省北部,位于北纬47。42'51。03'、东经124。45'129。18',东南部与伊春市、绥化市接壤,西南部与齐齐哈尔市毗邻,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隔嫩江相望,北部与大兴安岭地区相连,东北部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黑龙江相望,拥有国家一类口岸,设有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黑河片区,总面积68726平方千米。(二)地质地貌黑河市地处大兴安岭东端,小兴安岭北部。境内群山连绵起伏,沟谷纵横,地势西北部高向东南逐渐降低,全市地貌呈北西至南东走向。山区面积约44225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3%,山势柔和,山顶平坦,山上到处可见厚度15米的残坡积层,植被发育良好。江河密度大,河谷弯曲,多为不对称的V形谷。沿江盆地主要分布在沿黑龙江南岸和逊别拉河以北地带,呈北西向,狭长带状分布,长约150千米,宽约25千米,面积为450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7%,地势平坦,微向江岸倾伏,有零星山间盆地。南部为松辽平原的北端,呈长方形,面积24051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5%0地势较平坦,略有起伏,由北向南逐渐降低。(三)气候黑河市地处中高纬度,属中温带大B击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且寒冷干燥,多刮西北风和北风;夏季虽短,但温暖、湿润、光照充足,多刮东风和南风;春季升温快、多大风;秋季降温急骤、无霜期短。全市年均降水量550750毫米,日照时数22002400小时,无霜期110170天,年平均气温2.33.2oCz历史极端最高气温4(TC,最低气温零下45,年平均风速23.5米/秒。(四)土壤全市域内土壤共有8个土类,下分27个亚类、31个土属、52个土种,有暗棕壤和黑土两个地带性土壤,并镶嵌有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等非地带性土壤。此外,还有火山灰土和水稻土。暗棕壤亦称暗棕色森林土,是域内主要的森林土壤,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山雨口山前起伏的丘陵区,以逊克县、爱辉区、孙吴县、嫩江市居多,普遍分布于各国有林场林区范围内。白浆士主要分布在逊克县,其他县(市、区)多有零星分布。黑土是域内主要的宜耕土壤,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山前丘陵漫岗区,全市各县(市、区)均有分布,以嫩江市、北安市、五大连池市居多。草甸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嫩江水系河漫滩阶地上,还有沟谷低地与山间谷地寄氐平地。沼泽土主要分布在河谷泛滥地与水线两侧积水洼地、地下水浸出地区,凡是具备潮湿积水条件的地段均有分布。泥炭土域内只有低位泥炭土且面积很小,集中分布在五大连池市、爱辉区和孙吴县。火山灰士主要分布在五大连池火山群,嫩江市、孙吴县、逊克县、爱辉区等地有分布。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北安市主星乡和五大连池市永丰农场。(五)水文黑河市境内河流纵横,纵贯黑河市南北的小兴安岭,将境内河流分为黑龙江、嫩江两大水系,共有大小河流631条。黑龙江位于黑河市北部,是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江,在市内的主要支流有法别拉河、公别拉河、逊别拉河、库尔滨河。嫩江位于黑河市西部,是黑河市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界江,在市内的主要支流有讷谟尔河、科洛河。市内的通肯河属松花江水系,乌裕尔河是内陆河流。(六)生物多样性概况森林植被属于小兴安岭植物区,地带性植被是红松阔叶混交林。经过多年人为活动和森林灾害,森林结构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森林植物群落发生逆行演替,原生态植被所剩无几,只在深山区有少量的天然红松、樟子松、冷杉、云杉和“三大硬阔”分布,其余是原生植被遭破坏后所形成的柞树、白桦、山杨、黑桦等次生植物群落和人工落叶松与人工樟子松林。林内灌木主要有胡枝子、榛子、绣线菊、忍冬、笃斯越桔、杜鹃等,同时五味子、蕨菜等林下中药材、山野菜等种类繁多、资源丰富。草本主要有苔草、铃兰、小叶章等。森林植被比较明显,在山的中上部是以柞树、搬树为主的阔叶林,混生有黑桦、山杨等,山的中部多分布有柞树、搬树、黑桦、榆树、色木械和少量的山杨,在沟谷两岸及山的下部分布有黑桦、白桦、山杨、搬树、榆树等树种。森林植被的水平分布受人为干扰呈现出很大的镶嵌性,人工林主要分布于交通条件较好的区域和居民点附近,天然次生林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从目前森林植物群落及分布来看,黑河市森林植物群落演替向着逆行方向发展,特别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经营,天然次生林演替成为人工针叶或天然山杨纯林,森林多样性、稳定性、自然度很低,在短时期内很难恢复到原生植被状态。黑河市域内山林之中野生动物丰富,域内栖息脊椎动物共计507种,其中鱼类75种、两栖类9种、爬行类11种、鸟类358种、兽类54种。两栖类2目5科9种,主要种类有东北林蛙、黑龙江林蛙等。爬行类11种,主要种类有锦蛇、蜥蜴等。鱼类共有18科58属75种。主要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东方白鹳、白头鹤、黑嘴松鸡、驼鹿等。主要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水曲柳、钻天柳、紫搬等。(七)其他资源1.矿产资源黑河市有各种矿藏93种矿产地410余处,已探明储量的有221处56种,其中金、铜、玛瑙石、石灰石、矿泉水等15种矿藏储量居黑龙江之首。多宝山铜矿为全国第二大铜矿,五大连池矿泉水与法国维西矿泉、格鲁吉亚高加索矿泉并称世界三大冷泉,素有“天然神水"之称,有神奇的医疗保健作用。2 .水资源全市有10公里以上河流271条,属黑龙江、嫩江两大水系,水量相当丰富。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15.8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7.4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0.59亿立方米,二者重复量22.19亿立方米。黑河市水能资源较丰富,共建成并运行水电站11座,主要有:西沟、象山、山口、库尔滨水电站等,总装机15.34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4亿度。全市现有水库132座(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20座、小型水库108座),地方水库73座,农垦、森工及其他系统水库59座,总库容28.28亿立方米。3 .旅游费源黑河市旅游资源丰富,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北国边境特色。自然旅游资源:有北国绿色净土观光带、冰雪、森林、山地,世界第八大河流黑龙江、世界罕见的天然火山地质博物馆火山群、世界三大冷泉之一的五大连池矿泉水,以及风光优美的卧牛湖、胜山游猎场、"中华第一漂"一沾河漂流、"北方沙头角”一大黑河岛等。人文旅游资源:历史遗址较多,有黑河市高滩、孙吴县胜利等原始社会遗址,有清代第T王黑龙江将军衙门所在地一古城谖理遗址,至今仍保留古朴民族风情的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聚居地,还有大量至今保存完好的日本侵华罪证一孙吴胜山要塞和731细菌部队孙吴支队罪证遗址、黑河市西岗子南山阵地等,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好、最生动的场所。二、湿地现状(一)湿地面积及其类型黑河市主要河流有黑龙江和嫩江,湿地多集中在河流两岸和"两山夹一沟"区域,以典型的沼泽湿地为主。丰富的湿地极具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在我省乃至我国东北部具有重要的生态屏障地位。湿地资源在维护国土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源,促进绿色增长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建设生态强市的重要保障。根据全国国土三调及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与黑龙江省湿地名录数据对比,以2020年度国土变更湿地数据作为林草管理湿地范围。全市及所辖各县(市、区)林草和自然资源部门对湿地数据进行比对,形成最新湿地名录。数据统计显示黑河市共有湿地图斑161510块,面积857705.76公顷。按照类型划分,有灌丛沼泽、内陆滩涂、森林沼泽、沼泽草地、沼泽地5种湿地类型。按照行政区划分,爱辉区23086块,面积210516.18公顷;北安市16335块,面积51207.32公顷嫩江市24905块面积129289.92公顷孙吴县20677块,面积48440.35公顷;五大连池(含五大连池风景区部分)26876块,面积95511.25公顷;逊克县49631块,面积322740.74公顷(含伊春管辖部分)。湿地面积分类型统计表湿地类型图斑数(个)湿地面积(hm2)类型比重()灌丛沼泽1629920255.12.36内陆滩涂57456934.470.81森林沼泽69508305102.5735.57沼泽草地68117514098.2259.94沼泽地184111315.41.32小计161510857705.76100湿地面积分行政区统计表单位:hm2行政区域湿地类型灌丛沼泽内陆滩涂森林沼泽沼泽草地沼泽地爱辉区4814.68531.0658501.59146630.8438.01逊克县5343.442367.3202231.28112084.59714.13嫩江市4962.731324.036125.57116852.4925.1北安市770.6236.089657.539293.21249.94五大连池市1185.822246.2513242.1974842.263994.73孙吴县3177.82229.7615344.4524394.835293.49总计20255.096934.48305102.58514098.2111315.4(二)湿地规模按照面积规模划分:1公顷以下(不含1公顷)107119块、34025.02公顷;110公顷42207块,131095.39公顷;10100公顷(不含10公顷和100公顷)10798块,307367.75公顷;1001000公顷1336块,面积304227.48公顷;1000公顷以上50块,面积80990.12公顷。()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现有省级以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2处。其中,国家级2处:黑龙江公别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大沾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10处:黑龙江刺尔滨河省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干岔子省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都尔滨河省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红旗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北安省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引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山口省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门鲁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黑龙江南北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5处。其中,国家级3处:黑龙江黑河坤河国家湿地公园、黑龙江爱辉刺尔滨河国家湿地公园和黑龙江北安乌裕尔河国家湿地公园;省级2处:五大连池省级湿地公园和嫩江圈河省级湿地公园。另有市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处:黑龙江科洛河市级自然保护区;县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处黑龙江王老好河县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小区11处;小微湿地3处。第二节湿地保护工作及存在的问题一、主要工作黑龙江省湿地保护工作起步较早,于1998年出台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决定,全面停止开垦湿地。2003年,黑龙江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通过严格依法保护湿地,营造起全社会关心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2016年1月1日起,重新制订的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在黑龙江省正式施行。2016年底,黑龙江省正式对外发布黑龙江省湿地名录公告,是目前为止全国唯一发布全省湿地名录的省份,名录涉及湿地斑块20448个,明确了湿地的名称、类型、保护级别、保护范围等内容。同时,黑龙江省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实施方案湿地监测技术规程等系列规章制度和地方标准的制定出台,进一步完善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管理制度体系。黑河市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开展较早。2005年,成立野生动植物暨湿地保护管理科。2012年,成立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为正科级事业单位。2019年,成立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自然保护地管理科。2009年开始,连续多年开展打击毁林毁草毁湿专项行动,20122014年,自筹资金开展退耕还湿3万亩。2014-2017年,黑河市境内的大沾河、五大连池、干岔子、北安、刺尔滨河、都尔滨河、引龙河等自然保护区利用专项资金累计完成退耕还湿23160亩。2020-2021年,自筹资金退耕还湿1200亩,湿地修复1200亩。初步形成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并存、其他保护形式为补充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二、存在问题黑河市湿地资源丰富,湿地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加之对湿地效益缺乏全面认识,湿地开发往往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导致湿地资源不断被破坏。尽管“十三五以来,黑河市做了大量的湿地保护工作,但是当前的湿地保护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湿地资源仍面临着诸多威胁,湿地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湿地保护工作面临着湿地面积减少、湿地功能减退、专项资金投入不足、监测体制不完善、科技支撑薄弱等诸多问题。(一)湿地仍有退化趋势。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为例,黑河市2016年湿地减少面积55.17公顷,2017年湿地减少面积62.4公顷。在湿地面积减少的同时,部分湿地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没有把湿地生态用水的保障纳入到统一的规划中整体考虑,造成部分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功能下降等现象。此外部分农药瓶随意丢弃,湿地水资源污染加剧的形势也十分严峻。(二)湿地管理难度大。黑河市湿地面积大,湿地多与耕地交错,巡护工作繁重。机构改革后森林公安转隶至公安部门,没有专门执法机构,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没有执法权,加之湿地没有专门巡护人员,因此对破坏湿地行为难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罚,湿地管理难度较大。(三)未建立长效补偿机制。资金投入不足是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目前,湿地保护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对湿地保护工程投入仍然不足,且项目分散,在湿地调查、保护地及示范区建设、湿地监测系统建设、湿地研究、人员培训、执法手段与队伍建设等方面缺乏专项资金支持,影响了湿地保护工作质效。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项目覆盖面小,目前仅覆盖国家(含国际)重要湿地和湿地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缺乏长期的资金支持作为保障,受限于财政资金紧张,市级和县级层面的保护补助资金量匮乏,难以保障湿地长效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四)科技支撑较弱。黑河市湿地监测网络尚未建立,没有能力对调查结果进行周期性的监控和复核,同时湿地碳汇、泥炭地调查、湿地恢复等相关领域还存在着技术欠缺,尚未建立起为全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和全面科研调查数据的科学支撑体系。(五)管理体制不理顺。湿地保护与管理涉及面广,存在不同地区和部门在湿地开发利用方面各自为政、矛盾突出等问题,对湿地资源难以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黑河市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数量多、面积大、分布广,存在跨行政区域、跨系统管理情形,管护难度大。由于管理体制不理顺,跨行政区域的湿地保护存在职能交叉、管理混乱和发展不协调等现象,势必导致生态差异,影响黑河市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建设工作。(六)湿地产业发展滞后。黑河市湿地产业仍在探索中,湿地开发处于低层次的土地开发阶段,除湿地旅游产业外,其他湿地产业基本上处于待开发状态。(七)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有待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是一项新兴事业,目前全社会还普遍缺乏湿地保护意识,对湿地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近年来,黑河市持续开展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但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形势要求,宣传教育工作的广度、深度、力度不够。特别是个别地方为经济利益所驱动,不能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重开发轻保护、蚕食湿地和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现象仍然存在。第三节背景及面临的挑战一、湿地规划编制的背景湿地作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湿地保护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1992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湿地公约。2000年,国家林业局牵头,国务院17个部门联合颁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成为中国湿地保护的纲领性文件。2003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制定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长期规划和分阶段实施规划,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地方湿地保护规划,确定了湿地保护目标任务,组织实施了一批国家和地方湿地保护工程。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T本"总体布局,将实施重大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建设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戈IJ(2021-2035年),提出东北森林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大力实施湿地保护恢复,加强候鸟迁徙沿线重点湿地保护,开展退化河湖、湿地恢复等措施。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实施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强化湿地用途管控。2022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开启了我国湿地保护修复全面法治化的新纪元。二、面临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T本"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作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大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之一,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对湿地保护的要求更加系统化、全面化,为湿地保护带来重大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多次对湿地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谋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放大绿色发展优势,发挥重要生态屏障作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将湿地保护与恢复作为其重要内容。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涉及我市的有东北森林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通过大力实施湿地保护恢复,加强候鸟迁徙沿线重点湿地保护,开展退化河湖、湿地恢复等措施,为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带来新机遇;中央环保督察涉湿整改工作的开展,既推动了湿地保护修复任务落实,也为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三、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挑战(一)湿地保护成效“十三五"期间,黑河市全面落实以自然湿地保护为重点,以项目实施为抓手,以立法和制度为保障,全面加强湿地保护建设,湿地保护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显著增强。湿地在增进人民福祉,维护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水环境安全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强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注重将重大部署落在实处。重点推动湿地保护地体系建设,晋升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姐黑龙江公别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黑龙江爰辉刺尔滨河国家湿地公园)。持续加强、完善了湿地自然保护区一湿地公园一湿地保护小区的保护体系。共争取退耕还湿和湿地修复项目7个,主要开展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和湿地保护修复监测等方面的建设。通过实施一系列湿地专项项目,黑河市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湿地保有量维持稳定,湿地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能力得到较大程度提升。(二)面临的挑战1.湿地破碎化仍然存在,局部湿地生态功能下降。黑河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保障作用。但是由于上世纪90年代大量林地和湿地被开垦,导致自然湿地面积逐渐下降,湿地景观呈破碎化状态,较多湿地变成“孤岛,局部区域湿地生态功能有所下降。由于湿地生态系统局部退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不能充分发挥生态服务功能。在部分区域,湿地退化已经直接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2 .湿地退化趋势尚未扭转,保护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由于基建占用、工业排污和不合理水资源利用等原因,自然保护地区域外的湿地仍面临退化风险,加之湿地保护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保护管理体系尚未健全,保护管理能力有限。巡护能力差、监测手段落后、人员队伍缺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湿地保护工作有效开展。3 .湿地保护恢复措施不完善,监测体系不健全。黑河市湿地面积大、斑块破碎、农林交错,湿地退化、破坏现象时有发生,湿地保护恢复工程措施不能有效覆盖保护地域,部分措施无法实施。湿地生态功能指标、水环境指标、土壤理化指标、动植物资源数量质量等方面监测体系尚未健全,不能及时掌握相关指标动态变化,数据收集采集时效性差,迫切需要建立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体系。4 .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滞后,保护意识有待加强。多年来,黑河市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仍停留在严格保护意识层面,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形势要求,宣传教育工作的广度、深度、力度还有待提高。部分地区对湿地的价值功能认识还不充分,保护意识淡薄,导致湿地保护与利用工作进程缓慢。公众对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缺乏科学认识,自觉保护湿地的意识与当前湿地保护的紧迫性不相适应。5 .退耕还湿难度较大,湿地面积增长困难。受限于农用朔E粮化、非农化政策的调整,在目前的耕地内实施退耕还湿项目难度越来越大。一是还湿地块选取难度大。二是农民抵触情绪大。三是退耕还湿成果保存困难。四是湿地总量较难保持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出台后,征占用湿地不再需要办理审批,不再硬性要求占补平衡,导致湿地面积难以保持稳定增长。第四节编制规划的必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共了根本遵循。编制黑河市湿地保护"十四五规划意义重大。一、编制规划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成果。编制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湿地保护工作的需要,是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效的具体举措,是将湿地保护全面纳入“五位T本”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决策。二、编制规划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对湿地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加之缺乏明确的法律规颊口界定,过度围垦、破坏湿地资源现象时有发生,湿地保护修复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编制黑河市湿地保护“十四五"规划是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科学合理保护修复湿地,确保湿地保护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行稳致远的有力保障。三、编制规划是遵守国际湿地公约,彰显大国责任担当的体现。编制规划能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的战略举措;是推动绿色发展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履行国际湿地公约,保护水禽栖息地的基本生态功能,确保我国国内湿地保护政策与国际行动相协调,完善对湿地及其动植物保护措施的重大举措。四、编制规划是坚持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相统一,约束政府履行职责的需要。通过编制规划,凝聚发展共识、引领发展方向、配置公共资源,有利于湿地保护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科学性。同时,也是将湿地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考核体系、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的需要。第二章总体思路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湿地全面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根本,以增强湿地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坚持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坚持湿地红线与湿地名录两条管理主线,推动落实湿地恢复、退耕还湿、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建设三项重点任务,加强湿地管理体系、技术体系、监测体系、网络体系、宣传体系"五个体系”建设,保护好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为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安全、建设美丽黑河提供重要保障。第二节规划原则一、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坚持保护优先,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维,突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保护小区建设,强化生态红线、湿地名录管理,提高湿地保护率;树立自然恢复的理念,对退化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实施生态恢复,科学推进黑河市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建设,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湿地生态功能不降低,实现湿地可持续发展。二、坚持全面保护、突出重点的原则。充分考虑黑河市湿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和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保护和恢复措施,在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全面保护的基础上,聚焦国家重要湿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区位重要的国家湿地公园等重点区域,按照整体规划、总体设计、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分步实施的思路,解决关键问题,增强保护恢复效果。三、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综合施策的原则。对黑河市湿地生态系统主要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湿地特点,针对存在的突出生态问题,以科技为先导,充分吸收国际和国内湿地保护经验,加强国内外生态新技术在湿地保护中的应用,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同时,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性、生物学以及综合性保护恢复措施,提高湿地治理能效,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四、坚持协调发展、行业与区域相结合的原则。根据黑龙江省湿地保护”十四五“规划,充分结合黑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黑河市国土空间规(20212035年)(阶段性成果)及黑河市林业和草原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2025年),确保规划内容在时空上不矛盾,与目前已编制或批准实施的土地利用、空间规划、环境保护、防洪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林业生态建设等规划内容相契合,确保各项规划协调发展。五、坚持统一规划、分区实施的原则。依据黑河市的自然环境、湿地类型及区域分布特征和湿地功能以及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需求,将全市分为不同的湿地功能类型区。依据空间布局规划,指导各县(市、区)和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以及其他自然保护地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六、坚持创新引领、理顺体制机制。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强化湿地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提高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科技水平。依托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契机,理顺湿地保护管理各部门权责,明晰部门职能,聚集林草资源保护力量,深入推进湿地保护恢复工作。七、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湿地资源保护属公益性事业,规划实施需坚持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湿地保护工程建设。坚持把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协调好保护区、治理区、受益区的利益关系。发挥政府主导和政策导向作用,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合理利用监管,加大公共领域、基础性和导向性的重点项目投资。通过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宣教,鼓励公众主动参与、共建共享湿地生态文明。第三节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年修订)2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2022年6月)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订)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修订)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年修订)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修订)8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年修正)9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82年修订)10 .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制定)11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2017年修订)12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2016年修订)13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年修订)14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15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十四五规划16 .黑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17 .黑河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阶段性成果)18 .黑河市林业和草原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2025年)19 .黑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黑市政规20212号)第四节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包括纳入黑河市行政区域的湿地,湿地总面积857705.76公顷。第五节规划期限规划期限:2021-2025年,共5年。第六节规划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方面建设,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的恢复与治理等措施,使黑河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和功能得到修复。同时,通过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加强湿地管理、技术服务、湿地监测、网络体系及宣传教育等方面能力建设,构建形式多样、结构完整、功能完备、重点突出的湿地保护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各种功能和效益,打造"百里界江、万顷湿地、山水环绕、一线多岛的黑龙江右岸生态长廊,为建设生态黑河、美丽黑河提供重要保障。二、具体目标(一)重点推进湿地保护恢复。到2025年,完成退化湿地修复100公顷。保护措施以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以水系连通、栖息地恢复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控等人工手段,改善栖息地生境,提升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多种功能。(二)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到2025年,完成1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工作,晋升2处以上省级重要湿地,全市湿地保护率达30%以上。逐步建立湿地管理协调体系,探索建立湿地的调查与监测、科研与技术支撑、信息网络、宣传教育体系;开展湿地保护管理优先行动,使全市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保持良好控制,全市主要河流、蓄水区水环境质量得到稳步提高。(三)完善科普宣教体系和建立监测评估体系。依托国家重要湿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开展自然教育。依托各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探索设立监测点才是升湿地监测水平。开展界江区域鸟类迁徙和生物多样性监测,为提高保护能力提供科学支撑。(四)推进湿地可持续利用。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一般控制区、湿地公园(除生态保育区外)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发挥黑河湿地资源特色禀赋,重点发展湿地休闲旅游,开发多种类型的生态体验线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实现湿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发展旅游不能破坏湿地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性开发。"十四五湿地保护发展主要指标序号指标2025年属性1湿地面积(万公顷)85.77约束性2湿地保护率()30约束性3新增退化湿地修复面积(公顷)IOO预期性4新增省级重要湿地(个)2预期性5新增自然教育基地(个)1预期性第三章总体布局和湿地建设态势分析及定位第一节湿地的区划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黑河属东北东部山地功能区,作为东亚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东北亚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黑河市湿地生态系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迁徙鸟类提供支持服务,为东北亚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供给和文化服务,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为我国东北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全国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依据全市自然环境、湿地类型及区域分布特征、湿地功能及其利用途径、威胁与干扰因子等区域分异状况,将全市分为黑龙江湿地功能区和嫩江功能区2个湿地功能类型区。一、黑龙江湿地功能区黑龙江湿地功能区是我国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与东北森林带的重要部分,是生物多样性和涵养水源的重要区域,是黑河湿地最集中的区域,也是我省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分布区域之一。域内湿地以森林沼泽为主,是重要的湿地物种基因库和种群资源库。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有利于恢复破碎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对确保我国粮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范围包括爱辉区、孙吴县、逊克县。二、嫩江湿地功能区该区域分布在黑河南部,自然资源丰富,植被群落类型复杂多样,具备完整的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是寒温带针阔混交林植被类型的重要分布区,是松花江水系及其主要支流的重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域内分布着大面积的森林沼泽湿地,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泥炭资源、水资源和旅游景观资源,由于历史上矿产开发、排水造田等原因,湿地面积减少,破碎化程度较高,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有利于恢复山地沼泽湿地涵养水源、调节蓄水防洪的生态功能。范围包括嫩江市、五大连池市、北安市及五大连池风景区。第二节湿地保护与恢复情况分析黑河市地处我国东北部,是我省地方国有林业最集中的分布区,也是我省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分布区域之一,是重要的湿地物种基因库和种群资源库。全市拥有面积在8公顷以上的湿地14375块,面积712178.67公顷,是全省拥有湿地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丰富的湿地资源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现有湿地生物资源包括种子植物300余种,底栖无脊椎动物57种、脊椎动物400余种,其中包括珍稀濒危动物东方白鹳、白头鹤等,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黑河市位于黑龙江流域,松嫩平原与大小兴安岭过渡地带,天然的生态屏障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和资源,加之拥有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一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地缘优势,生态地理区位优势明显。黑河市拥有国家一类口岸,设有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黑河片区,为黑河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搭建了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为引入国际湿地保护与管理先进经验、积极参与全球湿地治理,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将有力推动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与国际化。黑河市湿地保护与管理能力不足,湿地斑块破碎化导致珍稀物种的种群规模受到限制、种群间交流受到阻隔,对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恢复具有负面影响。同时,黑河尚未建立以湿地保护与管理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湿地保护与修复前期投入较大而产出效益较低,持续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的后劲不足。如何以湿地保护与管理为核1.'和抓手,拉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社会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