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总结(镇乡).docx
2022年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总结(镇乡)2022年来,*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紧围绕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目标,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一、主要做法及成效一是加大氛围营造。*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全年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细化领导责任,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村意识形态工作考核。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其他党委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相关办公室负责人及基层党组织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落脚点延伸到村,形成了完整的工作网络。对各村精神文明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落实责任到人,要求各村积极配合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二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农家书屋”、活动室、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积极创造便利条件,吸引群众走近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提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的利用率。截至目前,对辖区*个新时达文明实践站及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功能室共投入*万多元进行了集中整顿,做到规章制度上墙,管理规范,卫生整洁,并张贴开放时间,分别在节假日期间组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三是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全乡*个行政村组建了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健全完善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乡村自我管理水平。深入挖掘提炼优良传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以户为抓手、以村为基础、不断培育和弘扬良好家风社风。四是实施文明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辐射带动乡村的文明创建工作,实现精神文明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结合。创建省级文明村*个、*市级文明村*个、县级文明村*个。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创建县级星级文明户*户。五是做好环境整治。乡辖区落实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推行“门前三包”制度,家家户户门前包绿化、包卫生、包秩序,实现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乡区面貌焕然一新。各村环境整治结合公共秩序管理、人居环境整治、集中居住区建设,探索和建立“村委会实施、保洁员承包、广大农民普遍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建设美丽乡村,持续不断对乡区环境洁化、序化、美化。六是常态志愿服务。由*乡党委牵头,各村党组织积极开展常态长效化志愿服务,在基层志愿服务工作上取得长足进展。把志愿服务活动与创建文明城市结合起来,详细制定具体活动方案,从办得到、群众又迫切需要的事情入手,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努力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面,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组建了乡级及村级共*支志愿者队伍,每月组织禁毒宣传主题活动*次;每周组织打扫卫生活动*次;组织关心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及困难母亲活动共*次。七、文体活动、基础创建活动有声有色。一是坚持以“我们的节日”为重要载体,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乡今年以来相继开展了“元旦篮球比赛”、“春节送春联”、“端午包粽子”、“中秋制作月饼”、“重阳节慰问老干部”、“瑜伽班”、“少儿绘画班”、“法治知识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二是表彰并奖励优秀教师*名、先进班主任*名。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基础设施仍需完善。*乡中心小学门口占道摆摊现象时有发生,交通堵塞现象仍然存在:不少村文化建设资金不足,文化娱乐设施不多,文化场所空间不足,难以满足广大村民的文化需求。二是群众文明意识有待加强。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现象仍然存在,一些村民直接将生活垃圾等随意堆放在路边道路两侧、绿化带、沟渠中。三是群众参与率还不高。尽管付出巨大努力,群众对于志愿服务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参与率仍不太高,我乡创城工作的社会参与度还有待加强。四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由于人力物力限制,有针对性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还不多,教育方式还不够灵活。三、下一步计划(一)补足短板,完善阵地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强农村文化公共设施的管理,着力培养一批基层文化骨干和文艺爱好者,补齐农村项目资金有限、活动阵地少、专业人才匮乏等文化短板,激活村居乡风文明建设。(二)加强治理,净化农村文化环境。紧密结合“扫黑除恶”工作,联合有关职能部门大力开展农村消极文化整治行动,重点整治赌博、销售色情暴力和私自刻录的图书音像制品等难题,还农村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文化环境。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法制、安全、文化礼仪等宣传教育,着力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三)创新载体,培育浓郁文化新风。进一步推进“文明镇村”创建,联合妇联、团委、教育等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加快健全和推行村规民约、传承好家训好家规、文明家庭评比、志愿服务等常态化的行为规范和工作机制,创新行之有效的工作载体和工作方式,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