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实用的融合 英国刑法发展史考略.docx
摘要:英国法律发展史是世界法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的R要组成部分,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文明便发祥于此。英国刑法的形成与发展孕育于英国法律整体发展史之中,英国刑法历经习惯、习惯法、判例法到制定法,逐渐形成了判例法与制定法并存的局面。鉴于英国判例法源远流长及制定法后来居上的特点,一部统一刑法典的第撰现今仍显得较为遥远,这也使得英国刑法较大陆法系各国刑法显得有些支离破碎。但具有悠久历史以及特色鲜明的英国刑法,其理论、内容是成熟、完备的,也是务实、科学的“其坚守传统与注重实用的基本立场,凸显出功利性的色彩.这使得英国刑法在饱含自我特色的基础之上具备了解决日益更杂的现实问翘的灵活性,满足其保护公共利益之所需,也为我国的法治建设与刑法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关键词:英国刑法:普通法系:法律渊源;英国法律史19世纪英国法学家爱德蒙伯克(EdmundBurkQ在论及西方法律传统时总结道:“欧洲各国的法律取自同样的源泉。”即以成文法典为标志的罗马法。那么英国为何会形成独具特色而迥异于大陆法系国家的普通法系?探究其刑法的溯源与发展,吸取其中有益的成分,也将有利于我国刑法的发展与完善.一、英国刑法渊源考法律渊源,该词来源于英文“sourccoft1.aw”,该词的拉丁文源词是“fonsjuris”。该词有两层含义:第一层面,是指有哪些规范可以作为法官的审判、裁判依据:第二层面,是指对于法富在解决纠纷时所依据的国家制定法的肯定,以及对法官在解决纠纷时所依据的除国家制定法之外的规位的认可。当今世界,法律渊源在不同国家表现不一,但从总体考察会发现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判例法、制定法及其他。判例法主要由司法机关所创制:而制定法则大多由国家立法机关所创制.就表现形式而言,则主要包括习惯,协议、原则、政策、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等.迄今为止,英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仍未颁布刑法典的国家之一,英国刑法的形成与发展也孕育于英国法律整体发展史之中。(一)判例与判例汇编:英国刑法的判例法溯源在罗马征服英吉利之前,当时的英吉利处于铁器时代末期,还淡不上有实质的法律制度。追溯至公元1世纪中叶英吉利被罗马帝国征服后,在罗马人统治英吉利的400年期间,他们将罗马法与当地土著习惯相结合,以此作为依据进行管理与统治,也使得罗弓法一度直接影响者不列颠.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日益衰落,H耳哽部族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乘机侵入不列颇。伴随着盎格鲁微克逊人的统治,英吉利也逐渐成为早期的封建制国家。在法律制度上,主要适用以习惯法为主的盎格鲁撒克逊法(AngbSaXon1.av),因此各地区法律呈现出分散、不成系统的状态。当时,有的地方会对“杀人眼'处死刑,但有的地方却是通过剥夺法律所有保护的方式进行处罚,而有的则仅罚处偿命金。并且根据被古人身份地位的差异,偿命金的数额也各有不同,例如,就普通自由人而言,偿命金仅120先令,而费族却高达7200先令,到主教阶,偿命金已达8000先令。在1066年诺曼公爵威廉征服英国以后,社会由之前的绝大多数是英国人变化发展为英国人与法国人共处,也因此造成社会形成新的分裂。起初,法律的分散状况并未立即改观,由于征服者所带来的是大陆封建法,但在当地所实行的却依I口是之前的盎格鲁撒克逊习惯法,相互之间矛盾丛生。诺曼王朝的法律也因此一度通过属人主义的施行试图避免两套法律的直接冲撞,即诺熨人适用诺曼封建法,而在盎格鲁撒克逊人中保留其原有英国习惯法的适用,这种不同的法律适用也导致了“同罪不同罚”现象的大量发生。以叛逆罪为例,在1074年,两个同样犯叛逆罪的贵族,诺曼人被判剥夺领地和终身监禁,而盎格鲁撒克逊人却被处以死刑。为统一国家的经济、法律、社会、政治秩序,威廉一世、成魔二世,亨利一世、亨利二世等多代国王施行了各式各样的改革举措,最终使英国完全确立了封建制度。司法权在这一过程中逐步统一,判例法也随之逐步发展起来,英国刑法的判例法渊源逐步形成。在几位改革的君生中,亨利二世(11541189年)的贡献最大,他为建立统一、有效的法律制度,进行J'系列司法改革。伯尔曼对亨利二世的改革大加断货:“事实上,为近代英国王室法律体系奠定基础的正是亨利二世时期,这种法律体系的存在至少延续到16世纪、17世纪。“英国前首相丘吉尔(ChUrChi1.D则表小:、他(亨利二世)的名望将同英国宪法和普通法一起永世长存'应该说,判例法是从1066年诺也公爵成魔征服英国后逐渐兴起的,英国法学家通常将英国判例法的起源追溯至诺及征服。通常认为,判例是英美法系的首要渊源,勒内达维德(RCnCDaVid)甚至认为英美法系从起源上就是判例法。亨利二世在位期间,层级式封建土地分封制度以及中央桀权制度被逐步建立起来,其中包括创设御前会议(CUriaRegi$),集立法、行政、司法三大职能于一体。随后,为进一步地削弱、收取各地封建领主的司法审判权,在御前会议中又产生了王座法院;同时吸收骑士以及常裕农民,使他们以陪审官的身份直接参与些审判活动,先前的神明裁决和决斗裁判被废止。专m,即法仃被定期委派至各地进行巡回审判,日耳熨人的习惯法以及地方的习惯是法官们办案时除国王诏书敕令外的主要依据。法官们经过确认与筛选,将其中正确、合理且不抵触国王立法的习惯和惯例确认为判决依据。在中央所在地威斯敏斯特,法官们时常齐聚堂交换意见,彼此之间互相认可与学习正确判决.长此以往,一些被引为依据的习惯和惯例逐渐发展为判例形式的判例法英国法律的主要基石,是一般的和古老的习惯,或谓之判例法,在法院的判决中不时地公布出来”这是18世纪著名法学家布莱克斯顿(BIaCkStOne)对英国法律体系的经典表述.在12世纪至14世纪期间,王座法院中的法仃们详尽地阐述了重罪,即对社会的根基产生危害或威胁而依法被处死刑以及没收财产刑的严或犯罪的相关规定,重罪的罪名包括谋杀罪、非预谋杀人罪、自杀罪、抢劫罪、盗窃罪、夜盗罪、强奸罪、纵火罪等。到14世纪,诸如伪证罪、诽滂罪、殴打罪、恐吓陪审员罪、非法拘禁邪等轻罪的对应规定也逐步形成.在判决中,法官们又不断地依据先例与解释创设出新的轻罪罪名,有的新罪名则通过对已有犯罪的范:圉进行扩展而创设出来。譬如,在1801年的“布金斯”案件中,首次形成了无论重罪是否形成,教唆犯都可以构成独立罪的刑法规则。有关刑事责任一般原则也来源丁刑法上的判例法,依据以往司法审判的规律与经验,法院制定了一般刑事责任原则以及特定犯罪的相关构成要件,同时将可作被指控犯罪辩护理由的事由进行了确认。“现存的刑法体系是由法官给我们提出的。”这表述来源于著名学者G威廉斯(GWi1.IiamS)所编著的教科书。英国刑法正是产生并完善F英国的判例法法仃在长达数百年的刑事司法实践当中的“以个案判决确定刑法规范随着判例数量的不断上升,审判案件时法官需要参照、考察先前的判决。“我认为,你在同样的案例中要同其他人保持致,否则,我们就不知道法律是什么英国的皇家法律顾问如是说判决案件的前后一致性以及系统性问题也逐渐产生,处理不慎则极可能导致同案不同判,明显有违公平与正义的堪本原则。勒内达维他(RcncDavid)教授指出:,人们曾经关心过保证判例的结构严密,并且越来越经常地考虑以前的判决以求找到项现有争端的解决办法。”判例汇编也随之应运而生.刑事判例汇编经历f三个阶段:一是案例年鉴(YearBOOkQ的印行.大约在13世纪末期(公元1289-1535年,近250年)出现了年鉴(YearBooks),将当年案件的诉状、辩论和判决等予以汇编。“从现代意义上说,中世纪后期印行的年鉴3并不是判例汇编但是,我们从年鉴3中可以看到,引证判例己是很普遍的事r但在那时,之前的判决对法院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约束力.二是私人判例汇编(PriVUICRCPo巾)。16世纪中期,年鉴时代宣告结束,普劳顿(PIowdcn),戴尔(DyCr)和科克(Coke)等人的判例汇编接棒而生,标志若私人判例汇编时代的来临,他们所带来的贡献与成果在判例学说的发展进程中具仃开端性意义.但17世纪及18世纪初期,同一案件可能因判例集的差异而采取形式不一的体裁,因为各判例汇编在体裁上还没有形成客观、统一的标准。这种尴松的情形也促使判例汇编在题材选择与记述方式上从18世纪中叶开始日趋走向标准化、统化。判例汇编标准化的先驱伯罗判例汇编(BUrrOw,SRCPOrtS,1736-1771),它为现代判例汇编奠定了基珈,其依照相关事实陈述、律师辩论意见以及法院判决的顺序对判例进行了依次排列的记述,同时进行批注(Iwadnotc)的方式成为后世判例汇编的参照蓝本。“遵循先例''开始被布莱克斯顿(BIaCkStOne)视作,'确定的规则”,除非有有失公正或有显性的错误。伴随这种发展与改变,上述私人汇编也逐渐开始被法官们更多地引证,且法仃们在主观上对这些私人汇编也有着偏爱。这为后来严格遵循“遵循先例”的原则打下了根基。三是官方“法律报告”(1.awReporis)的出版。判例集产生的初期,其出版与发行并不规范,为改变这种混乱的现象,就判例集的汇编问题,英国进行了重大改革.1863年,英国成立了“判例汇编委员会”(TheCoUneiIOf1.aWRCPOrting),并于1870年由王室颁发特许状,使其成为名为(ThCInCorporatCdCoUnCi1.Of1.aWRcportingForEngIandandWa1.sc)的法人。1865年11月2日,,英格兰与威尔士判例汇编联合委员会”开始出版*判例汇编B(The1.aWRePOM以及专门用以刊教判例的法律杂志.这促成了现代判例集汇编制度的正式形成,“遵循先例”原则也随之逐步确立。英国上议院认为:“上议院就法律问题所作的判决是决定性的如果上议院的判决被认为是错误的话,只有国会的立法才能更改。”在此,值得提的是,由律师所编辑的全英格兰判例汇编3(以下简称汇编3),在该汇编出版前,法tr们会仔细地检杳或修改其中的判决达,从而保证汇编中判决书合法、合理且可靠,在法庭庭审中可以被直接用以引证。自1336年开始出版以来,汇编A在普通法系国家享有崇高的声望,每年均按年月顺序编辑,包括所有法律卷域和所有主要案例,其中有大量的刑事判决书.“遵循先例''原则作为英国法律传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犯同样的罪受同样的处罚、类似的案件有类似的结果,可让人们感知公正性。但严格遵循也可能会致使些不公正、不合理现象发生。由于各个“先例”都产生于特定的时间和背景之下,但社会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也使得法律必须面对新的社会现您以及问题,如果严苛地遵循该原则,一旦先例中有不适应、不适合的部分,就会带来某些不公正。英国上诉法院在1944年YOUngV.Bristo1.AcropkincCkx1.td.一案的判决中,首次提出假若“本院先例是基于对可导致不同判决结论的制定法或判例法的失察作出的,则无义务遵循之英国上议院也在其1966年的实践声明(PraC1.iCCSIaICmCn1.)中确立了对于本院先例的相应废止权。在刑事案件方面,英国上议院在1991年的RvR案件中废止了“丈夫不能构成对妾子强奸罪的犯罪主体”这一源于18世纪的先例。现如今,“遵循先例”原则的效力无论是在横向,亦或是在纵向都有所松动,情势的重大变更以及时代的高速发展促使先例改变的情形愈发常见。(一)通行刑法与附属刑法:英国刑法的制定法渊源制定法是英国刑法的另个渊源。在过去,我们曾将普通法系国家称之为不成文法国家,但这一表述并不准确“英国制定法历史悠久,颁布的多为单行刑法、附属刑法,没有形成统一的刑法典。制定法与判例法几乎同时产生,甚至更早,其早期的主要形式为:宪章、诏令、条例和法令等。1215年,约翰王时期制定了大宪章3,大宪章确立了无法律判决不可任意逮捕、拘禁或是没收财产以及通过法律限制国王权力的原则,也使其成为“邪刑法定''的宪法性溯源。自£大宪章B颁布之后,陆续制定了各种法令,例如,幻351年叛逆罪法、1494年夜间偷猎罪法等。16世纪是中世纪英国国会通过法律最多的时期,高达1902项的法律由之颁布。但英国国会真正取得完全独立的立法权则是在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在议会制实行后,刑事制定法耍成为具有效力的成文法律必须依照专门的立法程序,在提出立法法案后交国会上、下两院,经讨论通过后,再由英王批准颁布与施行。从18世纪起,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关系多样化、史杂化,以及相关法律改革运动的兴起,判例法在近代社会中的价值受到怀疑,英国国会立法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制定法邪名的数出与日俱增.起初,其中大多数犯邪的邪名都是通过判例法确定的,仅仅是在刑事法律的制定过程中,为使罪名更符合社会与事物的发展所需,适时地修改了本属于判例法中的罪名。其中也有部分罪名是由刑事制定法新创制的。就当时的情况而言,绝大多数罪名都是由制定法所创制的,如«1721年海盗邪法等.19世纪后,仅刑事方面,英国法律就达数千部,已超中世纪全部立法的总和,且皆为单行法令。例如,1806年证人法、1861年侵犯人身罪法、1898年习惯酗酒法以及官方保密法等。进入20世纪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例如,1908年惩治乱伦法、«1911年伪证聚法及1911年间谍活动法、1913年伪造罪法讥1914年破产法、1945年叛逆罪法、1967年刑事法、1971年劫持法(现在己经被1982年的E航空安全法所取代)、,门971年刑事损宙法hQ957年预防犯罪法、1959年性犯罪法3、1976年性犯罪法3(修正案)和1978年盗窃蟀法3、0981年伪造文书罪和伪造货币邪法等.英国大我出台的刑事制定法将乱伦罪、侵占罪、诈骗罪以及其他一些罪名划归为制定法上的犯罪,1973年,英S国加入欧共体,欧洲联盟的成文法也成为英国的重要法源。刑事制定法逐步获取了在英国刑法渊源中的重要席位,并通过不断的发展使其地位巩固,也冲击者刑事判例法渊曾经的绝对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在18世纪,制定法的数量就已达6000余件,到19世纪,总数更是激增至2万以上。至2013年,英国制定法中的罪名便已上万,那些被废止判例法上的的罪名只有极少量:未被国会所制定的法律所包含吸收。英国刑事立法近年来十分活跃,这主耍体现在2019年反恐与边境安全法案对恐怖主义犯罪类型作出了更加细致的规定,呈现出明显的刑法干预早期化由挎:d2OI6年移民法案增设有关非法移民的犯罪,忒图从源头遏制移民对英国社会的冲击;2018年袭击索急救援人员(犯罪)法案对紧急救援人员以及紧急救援协助人足加大了保护力度,扩张“袭击”的行为范围,并加重J'相应的处罚力度;£2017年刑事金融法案完善刑法对金融活动的监管,隹1绕剥夺犯罪人的,犯罪所和,建构实体性和程序性的刑法规定:«2019年窥阴法案增加观阴罪的犯罪行为类型,扩大其处罚范用:2017年、2018年限缩堕胎罪的成立苑国提案,旨在废除与终止怀孕有关的某些刑事犯罪.发展到今天,在涉及重要法益如人身、财产等权益的领域,具有现代意义的单行刑法在英国早已形成。并且数量巨大的附属刑法条款也被包含于大量行政、经济制定法中。英国这类制定法在近40年来呈现出快增速、大总量的发展态势,即使大陆法系国家都望尘莫及。(三)法令文件、地方法、衡平法和教会法:英国刑法的另类溯源在英国刑法当中,有一种类似制定法但又与之有所不同的渊源委托立法。议会授予法令文件、地方法创设犯罪的权力,也因此称作委托立法。国会将特定事项的立法权委托给政府的相关部门或其他团体、地方,由他们制定法令、条例等,包括枢密院令,政府法令与地方法规等形式,其中关丁刑事制度与规则的内容也就成为了刑法法源。1834年,英国颁布£救济黄困法及首开委托立法的先河,随着行政权力的扩张,至19世纪卜半叶,各种委托立法急剧上升,而议会只保留了自己的事后监督权。英国议会在1946年通过6委托立法法正式确认了该制度“内阁权力也借助“委托立法”的方式不断强化与扩张,仅1951年至1953年三年间,每年就有多达22件的法令由内阁颁布。在英国刑法渊源方面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星座法院(ThCStarChambCr)的作用。在根据普通法与制定法的规定处理案件时,当应有的救济与惩罚功能不能达成时,衡平的功能便由星座法院承担.以叛国罪(IreaM)n)为例,该那在1351年从重罪(fe1.ony)中分离出来后,在当时的普通法之中,形成了仅叛国罪和亚罪算作现代意义上的犯罪的局面。回顾英国刑法的历史,扩展刑法上的罪名依靠司法判决的方式是极其困难的,究其原因,在于法官直对议会制定法没有授权的刑法范围扩大心存戒备,但这也导致一些虽然未构成这两种犯邪,但对人身、财产以及社会秩序的造成较为严重侵害的行为长期仅以侵权(torts)定性,这阻碍了国家对于社会的合法干预。在侵权与重罪两者之间的侵害社会、国王或是个人的行为,被星座法院定义为犯罪,其中主要包括:伪证、伪造、欺诈、教唆、共禁、暴力犯罪、企图犯邪、刑面诽谤与口头诽谤、助讼以及其他违反司法管理的犯罪、违反公共政策的行为等,星座法院通过审理此类案件实质上发挥了“刑事衡平法院”的作用。就英国实体法领域而言,借鉴与吸收大量中世纪罗马法以及教会法的经脸与成果是星座法院最大的贡献,也因此在近代初期发展形成大量新的刑法分支,以及创设、确立了英国法当中不少十分重耍的以“犯邪同侵权的分离”为代表的刑法原则其典型如现代刑法诽谤罪,卜六七世纪,在判例法中,诽谤只是被视为对个人利益的侵犯,从而将之划归侵权,显然并没有意识到此行为可能危及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星座法院完成了这一巨大缺陷的弥补,它将谛靖定性为“罪】而非单纯的民事违法。大量诽谤都被星座法院通过扰乱、危害国家安全和稳定的理由进行管辖,被管辖审理的诽谤案件主要是两类:一类是针对普通民众个人的诽谤案件:另一类则是针对社会名人、公众人物的诽谤案件。164()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同年5月,星座法院被国会颁布法令解散,星座法院成为历史。如上所述,星座法院对丁英国法律发展有者深远的影响与恒久的意义,从中发展而来的部分刑法原则,就是英国刑法实质上的衡平法渊源。多样性是判例法历史渊源的显著特点,它是在盎格鲁撒克逊习惯法上,通过时教会法以及诺蚣底法部分吸收而发展形成的具有混合性的法律体系.教会法继承了罗马刑法注i1.1.犯罪主观因素方面的传统,教会法对英国刑法的影响,在刑事赤任原则、罪名与刑罚制度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在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其刑事责任原则就是,严格贡任”,即不考虑行为人的主观因素,只要行为人实施了造成危害结果的行为,不论其是否有罪过,均应当追究刑事员任。而教会法强调人的主观因素,认为有恶意才有罪,不根据行为人的罪过定罪是不公正的,在行为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犯罪的情况卜.,不能表明行为人需要被施以刑罚,如果对无罪过的行为人施以刑罚,那么刑罚的适用是无效的。到13世纪时,发生了巨大改变,主观的道憔邪过逐渐被确立为划分和界定侵权与邪以及邪严重程度不同的主要标准,最终被确立为英国刑法中“犯罪构成”的基本要件之一。这主要归功于教会法的影响。二、“线"与,珠”:英国刑法中判例法与制定法的美系通过对英国刑法渊源的考察,判例法与制定法(其中另类渊源法令文件、地方法、衡平法和教会法均可归入判例法与制定法之中)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英国的刑法。有人曾形象地指出在英国判例法和制定法孰重孰轻:如果将英国的法律制度比作座大夙,抽去了制定法,大厦将依然故我,但抽去了判例法,大夙便将毁F一旦。”换言之,假若英国仅有制定法但无判例法,那会导致英国的刑法变成一些有上文无下文、不连贯的法律。同零散的珠子一般,只有通过判例法的这条主线将其串整起来,制定法才能发挥作用。(')制定法是在判例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判例法的说明和修补回顾历史,在最初,英国上议院通过制定法律规制犯邪并不常见,其作用也只是针对判例法疏漏某些危害行为管辖的弥补。但随着议会制定法律的葩国的不断扩大,对一些其实还尚未发生的案件,议会也开始着手进行一些具有预防性、前腑性的立法活动。在近代和现代社会后,英国统由判例予以确定刑法内容的局面由于制定法的大量出现而有所改观,与之对应的犯邪也开始更多地被规定于刑事制定法当中,这也使得制定法获得了更尚的比亚与地位以及作为法律渊源的效力。但制定法的地位与判例法相比仍是悬殊的。英国前苜相丘吉尔曾说:“亨利二世的伟大功绩就是他更定了英国判例法的基础.后人只需在此上面添砖加瓦,它的图案会有所变动的,但外形总是维持不变的由于制定法毕竟是在判例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判例法的说明,或者是判例法中某些不足之处的修补”(布莱克斯顿语)。在刑事法律方面,判例法仍然是最基本的渊源。许多刑法的般原则以及些罪名都是由判例法发展起来的,如刑事费任理论(CriininaIresponsibi1.ity).主犯与从犯(PrinCiPakandaCCeSSorie$),实行犯印的形态(煽动incitement»共谋COnSPiracy、预备attempts)等。在罪名方面,如夜盗(burg1.ary)、抢劫(robbery)、谋杀(murder)、误杀(mans1.aughter)、强奸(rape)、人身攻击(assau1.t)等,可以说判例法为英国刑法构筑了基本的框架。在制定法不改变判例法的情况下,判例法继续有效.斯蒂芬曾这样总结英国刑法的构成,在他的思想中,总的刑法原则以及主要的犯罪定义是由判例法所提供的,制定法则是在此屉础上对一些判例法罪名进行了修改与扩大,同时创制了一些在判例法中不存在的新罪名,也对判例法的某些定义与原则进行了更新与改变.为了让判例法对犯罪的界定更明确,且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极少数情况下,制定法也对判例法的原则进行了修改。(二)制定法的准酹适用依赖于判例法对其进行解糅伴随刑事制定法的不断发展,在成为英国刑法的渊源之后,其地位被进步巩固,但并不意味着作为主要法源的英国判例法的地位及其深远影响会被制定法所替代。制定法的蓬勃发展仍不可能动摇判例法在英国的悠久传统以及民众们长期以来的固有信赖。在法律适用方面,刑事法院的法官们依旧更青睐刑事判例。G威廉斯(GWiHiamS)指出:“在英国,已通过的法律还不是法律,因为它是死的,只有法官采用时,才成为法律禁止和法律命令。在审理具体案件时,法官可以不用该方面的现有法律,并可以自己就未受立法调节的问题作出判决。''英国的制定法生来就对判例法具有依赖性,在刑事制定法中,我们几乎难以找寻到刑法总则的相关问题,它们原则上依旧体现在判例法之中。如果离开了判例法,刑法制定法很多时候就无法正确适用.很多判例法的用语在未重新定义的情况下被直接保留于制定法之中,因此,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如果不求助、参照判例法,法官无法准确地把握、解糅其含义。在英国,只有经过怯官的解糅或是重新确认肯定,制定法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制定法中的相关含义最终也是依托法仃根据判例法的解祥来确定的,因为一旦法官对制定法条文的相关含义做出解择,那么就必须遵循“遵循先例”的原则.对此,著名的戴维林(DaVIin)法官表示:“法官说法律为何物,法律便为何物。“,英国法官们在过去的司法实践当中习惯性地依据判例审案,常常会将现成的制定法弃之旁。以1969年通过的青少年法为例,其中第4条规定,除杀人邪外,追究刑事贡任的起点年龄是14岁.但在普通法中,1763年所确定的追究刑事责任的起点年龄却是IO岁。同时在司法实践方面,相关立法也并没有对法官形成实质的约束,他们在一些案件中依旧适用判例法规则,这种现象的延续也使制定法的效力与影响都大打折扣。英国的制定法在施行中存在“止于形式''的问题,加之其内容很多都是先前制定法的汇编或条文化判例的堆砌,就其体系与结构而言,存在缺乏统一性、系统性、逻辑性的问题,也致使矛盾迭出、歧义丛生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办理案件的办理过程中,鉴于条文只有再次性地经过解释、确认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因此法官们通常都不会直接进行援引。但在1972年KnUHcrUdV.DPP案中,英国上议院否决法官的造法权力。被英国上议院连同否决的,还有法官对现有罪名的扩张权力。在2006年的JOneSeta1.案中,英国上议院再度确认制定法是新罪的唯渊源。此外,在2005年RimnIington及Go1.dstein案中,英国上议院确立法仃再也没有废除现有罪名(在该案中指妨害公众利益邪)的权力。三、“法典化”改革的缘起与失败从古至今,英国都没有像大陆法系那样的统刑法典。英国刑法是在判例法的基础上,将各种制定法进行成文化修订而成的,同时根据时代、社会的发展变迂和学说以及判例的发屣,不断对其进行更新、修改与完善。梳理英国刑法发展史,有的学者认为1771年伊登发表的刑法原则标志着英国拉开了刑法改革运动的帷幕,因为刑法原则复试质疑现行刑法的原则设定以及结构设置,并提出f关于刑法改革的综合性设想与规划.“法典化''改革运动在19世纪的英国开始兴起,旨在创制一部统一的“明白易懂的刑法”的刑法典。(一)关于“法典化”的尝试英国刑法法典化”共有八次标志性去试:第一次在1823年,其提出者是内政大臣罗伯特皮尔(Pee1.SirROberI),他试图借用统编法令的方式对制定法进行改造。1826年3月,罗伯特皮尔向议会提交了一项统编法案,要对刑法进行统编和修改,其后1826年至1832年间,他进行了系列的刑法统编工作,为整个刑法的法典化做些准备工作。第二次在1833年,动议者是大法官布罗厄姆(BrOUgham).促成了皇家委员会的诞生,这是首次招刑法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的机构。1833年至1859年间,该委员会尝试若把所有的刑法汇编为一个整体的摘要,其中涵盖了将有关犯罪的所有制定法编为个整体的制定法汇编以及将判例法上的犯罪统汇编为部制定法,然后将刑法的制定法和判例法合并成一个刑法整体“他们先后提出r20份关于刑法法典编裳的报告,国会审杳和讨论历时I,年之久,最后由于法官反对没有得到通过。第三次开始的标志是0861年刑法统编法令的通过。其中共包含7项法令。第一项是关于从犯的制定法;第二项是废除了已经被统编的106项法令或法令的一部分;第三项是关于盗窃罪及其他类似犯罪的制定法;第四项是关于故意侵吉财产罪的制定法:第五项是关于伪造罪的法令:第六项是关于伪造货巾罪法;第七项是关于侵犯人身罪法。该法令并非部完整的法典,仅仅是个零碎的和实用主义的统编,但它却是迈向法典编篡的重要一步-第四次的起点是由斯蒂芬所发表的£刑法摘要讥在1877年,斯蒂芬对刑法典的结构问题提出了“完整性”的设想与规划,正因为如此,他被大法官委托从事刑法典以及刑事诉讼法典的起草工作。翌年5月,刑法典草案被交至国会审查。1879年5月,皇家委分会同意把修正草案提交国会讨论,并丁同年在下议院通过了二读。但在1880年4月,政府发生了巨大变动,法典草案也因此流产。第五次则是刑法改革委员会(ThCerimina1.1.aWRCfOrmCOmmiUCC)的成立。刑法改革委员会成立于1959年,同年便提出了刑法典草案,同时针对系列的专门性问题,该委员会也提出J'相应的报告.但“法典化''IS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加上刑法条文的庞大贪杂,议会也一直回避相关的讨论,终而没能形成法典。第六次始于法典编暴委员会关于英国刑法典)(ACriminaICodefOrEng1.andandWaIeS)的最终报告和6刑法典草案(CriminaICodeBi1.I)的公布.1985年,刑法改革委员会邀请了多位著名学者和律师,在诺丁汉大学史密斯教授(J.CSmith)的牵头下组建了为修订统一系统的“刑法典草案”的专门团队。这部草案在1989年被正式出版,该草案主要涵盖了两部分内容-关于英国刑法典>的最终报告B与刑法典草案草案共计220条,包含总则和分则.总则主要规定J'“基本规定”、“证明”、”犯邪的外部要件“、“贡任要件”、“抗辩理由”、“未完成犯罪”等问题;而“对生命、身体的犯罪”、“盗窃罪与诈欺等罪”、“对公共植定与安全的犯罪'等问题被规定在分则之中。如上所述,草案的内容全面£1.丰富,其施行可以涉及英国法院刑事案件审理中的9()%95%,但仍以失败告终第七次是在1992年,即刑法草案讥法典编纂委员会决定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完成刑法典的统一修订问题,从而选择了“微型法典化”(mini-codifiCa1.ion)的立法方式。该委员会于1992年2月提交122号汴询书(Consu1.tationPaperNo.122),并公布j刑法草案(CrinunaI1.awBi1.I).>该草案是在对C刑法典草案中(除杀人罪以外的)“对身体的犯罪”(O11nccsagains1.thcPcrson)的规定和刑事贵任及阻却犯罪成立事由的规定加以修订后制成的,但收效甚微.虽然在1993年后,法律改革委员会致致力于完成刑法的法典化工作,并发出多项报告,但一直没有被政府作为优先事项予以考虑.第八次是£1989年刑法典草案在2002年的亚新出版。2001年,为完成刑法法典的编撰工作,刑法改革委员会根据相关部门重新提出的要求,对1989年刑法典草案进行了审查与完善。经修改完善后的61989年刑法典草案于2002年出版。但此后刑法法典化的问题却依旧没能取得进展。2(X)8年,法律改革委员会正式宣布:“刑法法典化工作正式从当前法律改革I大计划中剔除,法律委员会当前任务主要是集中力量改革具体项目和简化刑法,以服务于将来刑法的法典化从1823年至今,近200年的历史,为英国创制一部易操作、易理解、具有连贯性和确定性的刑法典的种种努力,都以失败或不了了之收尾。在有人主张法典化时,也有人在反对法典化,改革派与保守派的较量贯彻始终。(二)关于“法典化”的争论有学者认为在19世纪20年代以后,英国刑法经历了一些实质性的改革,但发展卜分缓慢,也没同大多数大陆欧洲国家一般编纂完成统一的刑法典,主要是两个因素相结合的结果:一是在议会两院当中,有大量律师和法官(上议院为最高级法官和其他法官,下议院为治安法官和律师)以保守著称,从而形成了阻力:二是由丁英国议会一直对议案的细节进行审查或委托其他部门机关进行详尽研究,加之议会旷日持久的辩论惯例,也导致修典工作推进缓微。I.改革派“法典化”的观点学界认为,英国“法典应改革的鼻祖是边沁,“法典化”这个词就是由边沁所创,并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1875年,英国著名法律家梅因认为:“自从边沁时代以来,我不知道哪一个法律改革不可以追溯到他的影响的。”粽合各个时期不同的观点,改革派“法典化”的观点主要有以卜三点:一是没有统一的刑法法典,刑法呈散乱状,太繁杂,不便查找。英国刑法延续数千年,由大量判例法和制定法共同构成,可谓浩如烟海,与欧陆法典化立法相比,英国刑法往往给人以“繁杂'琐碎”之感,处于混乱、不确定和矛盾的状态之中,难以让人一目了然。修撰法典之目标在于让每个人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查阅到所需要的法律。二是判例法与制定法有差异却共存,导致歧义易生。在英国刑法的适用方面,判例法与制定法并存,但由于两者的相互关系并不明确,且使用术语也不一致,这些专业性的技术术语不仅使大众感到的涩难懂,那些极富经验的法律人士有时都会感到困惑,甚至连处理日常刑事案件的治安法官也存在理解上的用雄。三是导致立法权与司法权不分。在英国,法官具仃双重身份,司法者兼立法齐。,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应经民选政府慎重审议后,在用精选的用语表述的刑法典中,明确地予以宣言式的规定。”严格划分立法权和司法权的界限,将法官的权力与作用限于对已然法律的发现和宣布,而非对法律的创制。将立法权从法官手中转移回归至立法者,让立法者来完成刑法的法典化,这部但契合了议会同法院间的关系,也是对司法应当服从、尊重立法这一宪政原则的顺应。叫是有利丁贯彻蟀刑法定原则,保蹿人权。在19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法治原则开始在西方各国实行,在刑法中就是“罪刑法定主义即,法无明文规定者不为罪和法无明文规定者不处罚“,英国刑法亦是如此。对于犯罪及其相对应的刑罚,法律应在犯罪行为发生前就有明文规定,否则就不应认定为构成犯罪,也不可处罚。判例法是“事后法”,民众无法知道自己的行为合法与否,更不知犯罪会带来何种刑罚。法典化后,有利于民众知晓刑法、遵从刑法,保障自己的权利。2.保守派“反法典化.的观点针对积极倡导刑,法法典化而理由,反对者也提出。员疑之声:一是一部刑法法典无法穷尽判例法和制定法上的刑法原则和罪名。将无数的判例法和制定法都汇集在一部刑法典之中,必会出现挂一漏十和互相不协调的问题。二是不利于传统的绵延。个国家、民族的法律是与它的民族精神相联系的,普通法在英国自成一体,是其独特民族传统的再现.一:是缺乏弹性,不灵活.对于法典化改革,实务界一直都有戒心,他们担心刑法典的制定会冲击法官的自由解择的权力。著名的布莱克苯(BIackburn)法官认为:“我认为不去制定一个僵化的定义会是更好保留判例法的弹性,将普遍性的法律适用到特殊的环境中是更好的。”综上所述,保守派坚持一个民族的法律是和其民族精神紧紧相连的,不可被简单地缩减成法典上的条文。编撰法典是从先验性原则出发,有其特定的(政治)目的,法典会破坏判例法原有的可理解性与弹性,从而冲击甚至废除判例法。他们认为英国的法律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司法判决通过解决之前未被解决的问题,从而使法律愈发精准与明确,而法典的修编工作会时法律的连续发展产生到裂效应,先前能同环境相协调与适应的制度终被一个无弹性的固定制度所替代。四、坚守传统与注重实用:英国刑法的基本立场黑格尔(GeorgWi1.heImFriedriChHegeI)指山:“只仃这种民族精神的具体精神.推动那个民族一切行动和方向.它专事实现自己,满足自己,因为它要的是自身的生产。”著名历史法学学者萨维尼(FricdrichCar1.vonSavigny)指出:法律不是立法者专断刻意制造出的东西,法律的真正源泉乃是普遍的信念、习惯和民族的共同意识''。对一个民族而言,法律就像如同举止、言语般,由民族特性,即“民族精神”所决定的。英国学者认为,英国的民族性格特征具有显性的双1R性:一是生傲慢好斗、狂妄自大于一身的“不列顺性格”;二是包含保守、稳健、宽容、理性、灵活、妥协、克制的体现其民族性格内在与本质的,'英吉利性格”。作为英国政治思想的重要一我,“保守主义”十分重视对现行制度体系的维护,在守成的基础上通过对各方势力的均衡与协调来进行逐步的变革。如1688年的“光荣革命”(G1.oriousRcvo1.uiion),这次政变并没有发生流血冲突,最终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新兴贵族与四大的土地所有者间所达成的次政治妥协。在“光荣革命''引发的政变之后,起主立宪制逐渐在英国建立起来.此外,经验主义或者怀疑主义的传统深深地影响了英国国民的民族性。经脸主义的基本原则是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英国科学家威廉汤普森(WiI1.iamThompson)曾说:''我做了才知道,我不做不知道。英国是经验主义行学的起源地,这不是偶然的,它与英吉利人注重传统、笃信经验的民族精神气质紧密相关。对经聆的笃信,在经验主义哲学顺理成章地产生之时,也合乎逻辑地产生了判例法。在谈论判例法时,英国法律家黑尔(Hare)用,积攒而出的集体经验仓库',来形容。他指出:“英国人多是经验论者,他们所崇尚的理性带着一种功利的气息,实用大于理论,效果才是真理.英国的理性精神同样在保守主义的影响下蒙上了一层有节制的色彩。”英国人的理性精神与实用主义传统相结合,所以,英国人所追求的可以被视为是种相对的完美。如果原则与现实发生激烈的冲突,那么英国人就会会试通过改变原则的方法熠进实利。可见,既坚持坚守传统,又注重实用是英国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