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从汉藏语言比较看茶马古道的演化 以汉白彝语比较为基础.docx

    • 资源ID:1636098       资源大小:89.48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从汉藏语言比较看茶马古道的演化 以汉白彝语比较为基础.docx

    【摘要】茶马古道本质上是一个网络,将各种不同的文化圈贯通起来。这个网络是不断演化发展的,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有不同的内涵。语言上的关联是文化圈形成的最好证据,同源词体现发生学上的自源关段,借词反映接触传播上的联系。从茶马古道发源的核心地区里分布的藏细语与汉语的比较,可以发现与茶马古道的演化密切相关的语言证据,在此基础上,根据历史语言学中的年代测定的一些方法,能理清茶马古道网络演化中的一些时间层次。【关键词】汉版比较:茶马古道:演化年代:测定一、茶马古道的演化1988年木舞弘在中甸汉文历史资料汇编3序言中首次提出“茶马之道''的名称,1990年7月至IO月,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王晓松、李林、李旭徒步考嚓了茶马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1992年出版"真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记述了考察经历及相关研究,并首次以“茶马古道''概括云南历史上的对外通道。为此,通常以1990年作为茶马古道命名和首次徒步考察的关键时间节点.茶马古道概念的提出以及相关研究历程可参见杨海潮£茶马古道的意义:以唐宋以来的丽江为例3。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茶马古道性痂的认识更加清焚。陈保亚明确提出:茶马古道是以治藏川三角地带为中心,跨越世界屋脊带的远征古道,也是沟通欧亚大陆的重要古道网络。茶马古道是一个文化传播纽带,它以马驮、人背为主要运输方式(当然也包括牛、骡、驴、骆驼等驮运),以运茶为主要目的,并伴随着马、骡,盐、酒、犍、皮毛、药材等商品交换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科学观念等楮神交换。茶马古道作为一不以滇藏川“大三角”为核心地区的古道网络,其形成不可能是在短时间内突然出现的,必然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如何才能探知茶马古道的演化图景呢?有人群的交往才有道路交通,道路交通的格局与人群之间的文化联系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某一种文化要素而连接起来的人群就构成了一个文化圈。因此,文化圈是道路交通格局的另种表述。语言上的关联是文化圈形成的最好证据,同源词体现发生学上的白源关联,借词反映接触传播上的联系.根据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获知各语言人群在历史上如何通过同源分化和接触传播来构成不同时间层次上的不同文化圈。因此,研究茶马古道网络上分布的民族语言,通过比较上溯他们的历史关系,可以为茶马古道网络的形成过程提供十分重要的线索。二、茶马古道语汉藏语茶马古道的核心区域是滇川藏,大三角',这一核心地区也是所谓的“民族走廊”经过的地方,主要是藏缅民族南卜的通道,现代人群基因学的研究也显示了这一点。可见,茶马古道的形成与汉藏人群(尤其是朦细人群)的迁徙与活动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人群的迁徙与活动往往在语言中留下印记,各种文化要素最直接的记录就是人群的语言。在茶马古道上分布的主要是汉藏语言。自李方桂提出“一语三族”的汉藏语系假说以后,很长时间以来,学界(尤其是中国学界在研究中都接受汉语、献缅语族、倜台语族、苗瑶语族之间的亲缘关系,认为它们都是从同一个原始汉藏语发展而来。随若研究的发展,侗台语族和苗瑶语族与汉语的关系遭到质疑。根据最新的研究,侗台语族与汉语是深刻的接触关系,并不是亲缘关系,而苗瑶讲与汉语的亲绿关系得到进步的支持,仍是汉版语系的成员。值得注意的是,藏缅语与汉语的联系一直被人们广为接受,鲜有财疑,从地理分布来看,藏缅语族主要分布在演、藏、川,而苗瑶语主要分布在黔、湘、川、漠。卜文主要从藏缅语与汉语的历史比较来分析其中的文化关联以及其时间层次。三、汉藏关系词语茶马古道的演化研究笔者曾根据部分汉藏语言在,茶“马“酒'上的对应以及关系词的分布,得出f以下基本结论:(I)'马'在汉藏民族中构成两个传播圈,藏语支构成一个独特的文化圈,其他的汉藏语构成另外一个圈:(2)'茶,在汉藏语中来源都相同,构成统的交潦传播圈,把马的两个交流圈系联起来,这也构成了茶马古道的大背景:(3)'酒,在汉藏语中有多个不同的群体,构成多个不同的酒文化圈.但这些文化圈是以何种方式(同源分化或者接触传播)构成的?在历史上的先后拓展关系如何还需进一步研究。敏缅语族所辖语言甚多,而历史比较工作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笔拧近10年来致力于白语、彝i音与汉语的系统比较,建立了3个语言之间的严格语音对应,然后确定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语素。白语和韩语是藏缅语言中入口众多的代表性民族语言,故此,笔者希望以之作为基点拓展汉藏比较研究。我们通过工具质料同聚(石、铜、铁)、家畜词聚(猪、狗、鸡、羊、马)、蔬菜词聚(.葱、蒜、黄瓜)和水果词聚(桃、李、柿,板栗),来对汉语、白语和舞语3个亲属语言的分化进行时间测定:白语和汉语分开时间在37003000年前,而白语和韩语分开的时间范围是50-4000年前。目前,敏缅语族的下级分群还没有比较致的意见,分支分化的层次和时间仍待大量的工作。目前,我们的策略是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对相关演化做出推测。为此,我们以汉、白、彝语的材料为基础,选择四个与茶马古道密切相关的文化因子:'茶"马'酒,盐来探讨其在汉藏人群中演化传播的过程及时间层次。四、茶"马'酒盐的演化余传播(一),茶根据最严格的语音对应要求(满足普遍对应和完全对应),汉、白、姊语中的茶'是关系语素。如下所示:表1:汉、白、彝语中的,茶'读音表同目索引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原始白语原始彝语茶454drag>drae1dr01ID9在历史语言学中,关系语素是指语言之间有语音对应支持的语素,也就是,它们的关联不是偶然造成的。有两种历史联系可以解择语言之间关系语素的来源,一是同源关系,二是接触关系.笼统来说,根据以上关系语素,可以断定汉、白、馨语三者之间存在共同的,茶,文化圈和,马,文化圈。详细来说,这两个共同的文化圈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何时形成的?则需要分辨关系语素充竞是因为三者在机语状态就已经有了共同的,茶',马还是后来通过语言接触,从某个语言中借入广茶“马杨海潮提出:今人往往以为白语'茶的读音tsau21借用自汉语,但是白语的tsau21不仅有,茶,的意思,还有,汤汁,的意思,由于茶与汤汁形态相近,联系d蛮书关于南诏饮茶方式的记录和白族'三道茶的风俗,白语称茶为tsau2I未必借用自汉语。笔拧主要从韵部对应的规律上,推断原始白语的茶应是借自汉语,之前的论证按录如下:表2:原始白语勺茶'与汉语的语音对应表层次索引词项原始白语汉语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广韵词阶268horsemX2马mragXm氏2b假开二马1132torakcb8I杷bragbx1b假开二麻1.454teadr3I茶dragdrar1b假开11?-J林18291.egqhUX3胯khraghkhwce3a假合二冯2假定早期原始白语的元音为*a.W*(1)*rag*-ra-可以解释#268、#1829和#1132:按照这些规则假设,下列词例可能源自晚期借用:#454(不合于规则】,*一r-O不太可能是白语内部自然的音变)。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规则(1)中有SWadcsh核心词表中的1eg,有核心词的对应规律更为基本,更有可能是从原始语言继承的,而不是借用的。因此,相比较而言,茶'的语音对应是晚近U次,应该是借用的。值得注意的是,白语借用汉语的,茶'的时间很早,因为白语各个方言中的,茶',语音对应整齐,可以据以重构原始白语的形式dr1,这说明借词发生在原始白语阶段。原始白语的历史年代仍待进步研究,但,原始白语的时间层次要比蛮书中记录的方言早,至少早下记录时间(794年)工也就是,我们可以确定白语借入汉语'茶'的时间下限是794年。进一步推测,茶'文化圈从汉语传播到白语地区的时间不晚于794年。彝语中的"茶'来自何方呢?笔者根据不可释原则认为,从语音表现来看,很难用借用来解释白语和彝语的对应,因为原始彝语中有dr-,如果借用的话,应该直接用dr-,而不是上表中的1一声母。如果不是借用的,那就只好承认是同源分化造成的。但按照上文图3的分支图,白语和汉语的分化要比修语的分离晚至少100O年。这就出现问题:如果释语和白语早在白语和汉语分化之前就共享茶',就意味着这是三者共同的同源词,那白语和汉语之间的关系语素,茶'就不是如上文所说的借用关系了。沙加尔提出茶'有可能是从藏缅语借到汉语的。理由如卜丁(1)根据前人研究,汉人饮茶源自四川:(2).茶的最早汉文献记录见于西汉时期四川资中诗人王褒的他约赋?:(3)汉代以前,四川主要是献缅民族:(4)彝语支中的,茶1a来自原始藏缅语的俐叶,*1a,这一语义变化在卡钦语(Kachin)和缅语中也同样发生了:(5)从音韵关系上看,汉字茶的声旁是“余”*Ia,从上古音到中古音的发展过程是*Ira>dr,上古汉语的,茶,比韩语中多了一个一r一,或许是借入后这个中级来标明其干树叶的特征,又或许是因为藏缅中的声母形式其实是一个卷舌的1(,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沙加尔提到的第4条语义演变可以作为韩语支,茶Ia是原生的,而不是借用或者次生的重要证据。而其第5条理由则提示我们对白语、汉语和舞语的,茶'关系词一种新的解锋.也就是,白语中的,茶'与钵语并不是同源分化关系。上文论证主要运用的是不可样原则,其中,我们做了两个假定:(I)我们建构的原始非语1a就是,茶,的最早形态,并且体现了其实音值。但根据第5条理由中的说明,汉语和算语的音的关系也指向早期韩语中的声母/1/的音值有可能带卷舌的:(2)借贷方向是从白语到彝语,但根据语义演变和音韵上的可能,借贷方向有可能是从韩语到白语。因此,现在看来,这两个假定可能并不成立,我们有必要修订之前认为白语和韩语的关系语素,茶'嫄自同源分化的看法,白语和林语之间的关系语素茶'可能是一种间接关系语素,汉语是二者的中介。综合以上讨论根据日前的证据,:个语言在,茶'上的关联历程推测如下:批语从树叶发展出'茶',时间是原始批语分高出来之后,也即上限为距今5000-4000年前,之后,汉语从韩语中借入了茶',hrcf=c时间应在原始白语分离之后,也即上限为距今4(MX)-3700年前,下限是前文所述的7X年。(二)1,根据最严格的语音对应要求,汉、白、蚌语中的,马'都是关系语素,如下所示:表3:汉、白、彝语中的,马,读音表词目索引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原始白语原始彝语马268mragX>mx22mu5汉语和白语的马之间的对应在最早层次上,目前没有证据说明一者之间的对应是由二者分化之后的接触造成的,根据家畜词聚的情况,我们倾向于在其共同祖先原始汉白语中就存在九而根据音韵上的关系,钵语的,马却是从白语中-rak,“马”来自*-rag。在原始彝语中可体现出"白,'包含若介音一r-;而“百、马”却显示出一r一介音消失后的情形,因此,二者可看作比“白”晚的层次,即二者是晚期借词,都是在白语中的一r一介音小时之后才借入的.不过,“百、马”二者可能借入的时间层次相同,元音在m-后常常容易变成的一U一或-o-<.如果上述推测能够成立,那么,可进步推断这借贷应发生在原始林语分化之前,因为所有体语方言的形式可以反映原始韩语的重构,且必须在原始锌语从汉、白、彝语的共同语中分化出来之后,也即上限为距今50004000年前。(三)酒酒是中国西南文化的重要因子,不仅跟生活密切相关,在各民族的精神生活(尤其是文学中更是重要的催化剂。该语素在汉、白、算三个语言中的表现如下:表5:汉、白、彝语中的,酒,读音表词目索引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原始彝语原始白语酒452tSjagW>tsJUW2Ntsrhi1tsug2每一个语言的祖语中都能构拟出酒',说明在这些语言各臼分化之前,酒'就存在了,但是,这些原始语的形式却并不构成对应,也就不是关系语素。再进步说,汉讲、白语和韩讲形成了各自的,酒'文化圈,在各自产生酒文化之初.各自没有同源分化或者接触传播的关联。从时间节点上看,这些语言各自的,酒'文化圈是在它们从三者的共同语分化之后各自独立形成的。因此,其时间上限是3个语言分化的卜限。也即,汉白分化的时间,根据图3的估计,是距今26年前。(四),盐,盐'运在古道交通上有亚要的地位,考察3个语言中语素,拙的情况,与酒'缅语的tsha.但在对汉、白、彝语进行系统的比较后,并不能在三者之间建立起比较严格的对应关系,也就是,三者的,盐.都是各自发展的,洋语和白语在原始语阶段就有了各自的,盐',而上占汉语中则有至少两个,盐的词根,说明其来源更多一些。从时间节点上看,我们可以跟,酒'文化圈做类似的推测,这些语言各自的盐文化网是在它们从三者的共同语分化之后各自独立形成的,其时间上限就是3个语言分化的下限,也即,汉白分化的时间,根据图3的估计,是距今2600年前(如果根据Starostin1994年的估计,大约在西汉时期).五、余论茶马工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澄清茶马古道这一更杂古道系统的来龙去脉以及演化的时间层次,语言学(尤其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可以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客观的证据.从以上的简单分析中可以看出,结合表现文化因子的语素之间的同源分化或者接触传播关系,可以推断出各个茶马古道子网络茶文化圈、马文化圈、'酒文化圈、盐'文化圈)的形成机制,在历史语言学年代测定的基础上,为这些文化因子扩散传播确定波及到各个不同的族群中的时间节点,语言学年代测定越精确,这些文化因子的传播过程也就越清晰0本文以汉语、白语、棒语为基点对研窕茶马古道的演化提出一些参考性的方法和思路。一方面,这些方法和思路可以拓展到更多的民族语言中,谱系树上的分支语言越多,可供参考的时间节点就越多,时间范围也就越精确,比目前比较粗略的年代范围更有参考.价值:另方面,更多的茶马古道上的文化因子可以纳入研究范围,从而可以呈现茶马古道历史演化史丰宫的信息和更全面的图景.同时,这些方法和思路能在深入研究茶马古道的演化这一课期中得到检验和提升。附参考资料:茶马古道的概念、研究瓶颈与开拓方向历史学科的视角本文回顾广茶马古道概念提出之前,历史学科对该概念指涉内容展开研究的三个角度,即汉藏关系史、交流史和交通史的角度,汉藏贸易史的佛度,南方丝绸之路的角度。维而考察了茶马古道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时代背景,认为该原创性概念具有革命性意义,是中国学界对世界学术话语的重要贡献。而现有的茶马古道研究,还在一些方面存在尚待突破的瓶颈“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入,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而言,主要包括:贸易和交通基本面的回归、文献基础的夯实、西藏茶马古道情况的全面梳理、当代,新茶马古道”的变迁以及概念国际传播与接收史的研究等。关键词:茶马占道:商品贸易:贸易路线;文献资料“茶马古道”是由当代学者提出的概念。如果从1990年正式提出莫起,该概念已经有30余年的传播史。它最初是在文史学者范围内使用和流传的小众术语,随后地理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化遗产学等学科乂跟进研究。在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文化匆兴的带动下,“茶马古道”又从学术界迅速“出圈”,受到经济、旅游、音乐、影视等领域的热捧,在世纪之交已经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文化的符号性资源。从历时性的角度看,茶马古道经历了从抽彖概念到西南交通网络的具象化、再演变为文化标签和符号的发展过程1(P7)ft泛化拓展趋势固然扩大了茶马古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但也导致其边界的模糊和不确定性问题.如大量的以“茶马古道上的”一类命名的学术成果,去掉“茶马古道”一词似乎不影响其论证过程和研究结论。因此,木文从历史学科出发,回到其概念的“实指”,梳理茶马古道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当前茶马古道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茶马古道研究走向深入的可能方向。一、茶马古道:中国学界提出的原创概念众所周知,茶马古道是当代学者提出的概念。在该概念出现之前,不同领域的学者其实已经有所涉及其指向的内容。就历史学科而言,主要仃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汉藏关系史、交流史和交通史的角度.如王忠新唐书吐蕃传笺证、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民族教研室编印£新唐书吐蕃传笺证索引等,运用敦煌少数民族语言文献,研究唐朝与吐落的交流关系。白滨0中国民族史研究、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等,则从民族交往的角度探讨了西南族群之间的互动。任乃强民国川边游踪之西康札记E康藏史地大纲等,一方面记叙其在西南边疆的经历,另一方面对西南交通等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在这些著作中,不同程度地使用了与茶马古道相关的概念。第二,汉藏贸易史的角度。肇始于唐代、正式形成于宋代的茶马贸易(或称“茶马互市”),是唐宋以来朝廷茶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徐方斡夕历代茶叶边贸史略h李光博明代西茶易马考等文章,考察了汉藏之间的茶马贸易。新中国成立后,黄纯艳关于茶法的一系列论文对末代茶马贸易的来龙去脉有比较清晰的梳理。吕维新宋代茶马贸易明代的茶日贸易3£清代的茶马贸易等呈现'不同时代的发展脉络“茶马贸易研究的学术议题主要集中在茶马贸易与民族关系、茶马贸易的起始时间和衰落原因、“金牌信符”制问题、茶马交易的比率、封建朝廷经营茶马贸易的目的,以及茶马贸易的历史作用等问题2(P20-26).即对茶马互市结束后的运输路线问题几乎没有涉及。在这些研究中,使用/“茶马互市”“茶马市易”“茶马贸道”“茶马要地”“边茶贸道”等概念。第三,南方丝绸之路的角度。从秦汉时期开始,云贵川与当藏有原及境外的印度、缅甸、越南等之间初步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在史记汉书3等典籍中有五尺道”“蜀身毒道”“蜀布之路”“旄牛道”“灵关道''"滇越麋冷交趾道”等不同称谓.名称的夏杂多样,客观上表明当时交通路线的狂杂性1904年汉学家伯希和已经关注到中国南部砧地上的对外交通路线,方国瑜£云南与印度缅甸之古代交通、夏光南中印缅道交通史久季羡林中国蚕丝输入印度何题的初步研究、向达蛮书校注、桑秀云6蜀布邛竹杖传至大夏路径的篇测等陆续跟进探讨。这些论著主要是从中外交通和贸易史的角度对具体问题进行考证,并未阐发特定的路线概念。1980年,受镌国地理学家李希策芬、怯国汉学家沙腕、日本考古学家三杉隆敏等人“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影响,中国历史学者陈炎等,开始将中国西南内部以及其与境外的贸易路线统称为“西南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或“南方丝绸之路:西南古商道的这种命名方式,带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和区别意识,即与秦汉时期西北的“北方丝绸之路二东南的“海上丝绸之路”并驾齐驱。1986年,四川大学成立了“古代南方统绸之路综合考察课题组”,开始路线踏勘、遗址调查等方面的工作:1990年由伍加伦、江玉祥主编出版古代西南丝绸之路h收录了13篇论文,并配有一幅路线图:1995年,又出版第2辑,收录14篇论文。除此之外,瞌勇专著南方丝绸之路,段渝主编南方统绸之路论集等,都深化和推进了西南丝绸之路的研究。在文化熨兴的整体背景之下,宏大历史话语、仃方角度的叙事和强势的研窕力量,让云南方面的学者感受到了学术研究的迫切性。他们注点:到了西南地区长期活跃的马楮文化,决心通过田野调查、徒步走访等方式,从民间、地方和自我的视角,来寻找逝去的历史足迹。在新的立场选择和价值判断之下,1987年木霁弘、王可/解到云南存在从丽江、德钦沿澜沧江贩运茶叶进藏区的占道,将其名之为“茶马之道”:1988年底,木之弘、王可在为中甸县志办辑校中甸汉文历史资料汇编的“序言”中,首次使用了“茶马之道”的称谓3o1990年,木霁弘、李旭等六人通过徒步考察和文化旅游的方式,历时100天走访了马帮的相关路线:次年,六人以笔名发表超越茶马占道考察记,首次使用“茶马古道”一词4:1992年,六人又结合自己的行程和思考,写成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绘制了滇藏、川藏两条茶马古道的路线图及其自身的行进图,将茶马古道视为滇、藏、川“大三角”的文化纽带。不仅如此,该书还对茶马古道的概念做r初步界定:”茶马古道在唐代就形成以溃、川、藏三角地带为核心,西出印度、尼泊尔,东抵四川盆地西缘,东南至桂林的网络。”5(P244)茶马古道前期的论著多不是纯学术成果,如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3是“本可读性很强的游记式的书”6。为了弥补这种学理和考证方面的不足,木霁弘等人在“茶马古道”文化论7(PI80-197)一书中,提出茶马古道包括三条主干道,即从疗海到西藏的唐蕃古道,从四川到西武的茶马互市道,从云南到西藏的茶马之道,在这三条主干道之中,“真正的茶马古道”是滇藏道。李旭1993年的4茶马古道文,则认为除了主干线外,还有无数蛛网般的支线交通网络密布在川滇藏一带的各个角落:凌文锋2012年在其博士论文中,则进一步招这些商道形象地比嗡为牵牛花结构,是一种带有生命力的“藤卷网络匚无论是线状、网状,还是线网结合的方式,茶马古道的早期研究者几乎都反对使用“南方丝绸之路”的概念,认为这是种文本考证意义上的路线,现实成分较少,不能概括西南特有的路途和商品载体,“茶马古道”方能符合西南商品贸易的历史与现实情况8,将该概念放到历史背景中考察,其诞生有几个层面的问题值得关注。其一,在2()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西方各种研究方法和范式、学说和主义、理论和思潮被广泛洋介,这其中不仅有产生广泛影响的科学方法“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更有人道主义、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等。外来的文化思想资源,给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和学术阐释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话语平台。其二,从1985年开始,随着文学反思的不断推进,文学领域率先兴起一场“文化寻根”热潮,代表性的人物有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等,他们迫切寻找本土的精神文化资源,到民间、到乡村、到边睡、到少数群体寻找文化之根成为一种趋势。其三,在有了世界性眼光并掌握了基本的理论、话语之后,本土文化的自觉性受到重视,这为新的概念诞生提供土壤.其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嵋起,国内旅游市场日益壮大,而云南、四川、西藏等地在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等方面有着F富的资源,但缺少可供宣传的品牌和形象标识。而茶马古道的概念,既挖掘了西南特有的经济社会现象,乂满足了各界对西南风光所寄寓的好奇心理和异域想象,自然容易得到广泛接受和文化认同.值得注意的是,概念的命名者木奔弘、陈保亚、李旭、徐涌涛、王晓松、李林等大多有文学背竞,他们在1990年的滇、川、藏之旅,在一定程度是一场文化寻根之旅。命名的方式也非常文学化,充满了审美的想象空间:“茶马”词带有吗驮茶、人赶马的画面感,能给人以丰富的文学蕴含:“古道”一词带有远古的况味,是对消逝或即符消逝的美好事物的凭吊和缅怀,是对现代便捷交通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种疏离和反拨。特别是,从“茶马之道"到'茶马古道”称谓的变化,具有革命性意义:方面有利于概念的推广与传播.利于社会各方面的普遍接受,从带有学术性质的概念,快速演变为旅游和文化发展的符号和标签:另一方面,与“丝绸之路”概念起源于国外不同,“茶马古道”不是从国外舶来的学术词汇,而是中国学者提出的原创性学术概念,体现了当代学人学术和文化的双重自觉。二、历史研究者视域中“茶马古道”的研究瓶颈就内部而言,目前茶马古道已经成为我国唐宋及共以后西南地区传统交通网络的代称:就外部而言,茶马古道还成为民族风情、异域想象的消我性文化符号。但如果从历史学科的视野观之,茶马古道还缺少系统化和总体性提升的研究,其内涵和外延仍充满变动性.这就导致西南茶马占道的疆域范围、历史分期等基本问题产生,仍议而未决,在很多方面还缺乏共识。(一)茶马古道概念主要由文学、语言领域的学者提出,其研究还需要更加坚实的历史文献资料支掾正如上文所言,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界掀起了“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次挖掘。茶马古道的最初考察,带有浓厚的“文化寻根”性质,目的是探寻云南民族文化宝藏,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异彩61.其核心成员木霁弘、李旭、陈保亚等,都来自中文系,其学科背景为中文专业.他们试图开展一场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等等的多学科考察,但实际上获取的是对山川文物的录像摄影、民间音乐舞蹈的音响记录等多功能的美学考察。因此基于这次考察所出版的浪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书的各篇目超越的感悟6英雄驰骋的净土一一中旬E喝丹松赞林一一滇西北藏文化的明珠£杜鹃的意殖一一哈巴雪山出世的神山一一卡瓦格博B国妥的新娘B康定溜溜的城哟等,无一不是旅游敢记性质的文章:书中最后一篇行R、藏、川“大三角茶马古道”的历史地位带有一定的学理性,但属宏观性研究,更多侧重于意义和作用方面的呈现,茶马古道细部的微观研究付之腕如“或许意识到此问题,木霁弘等人在1993年的“茶马古道”文化论中尝试勾勒茶马古道的基本面貌,但论证时所使用的主体素材是传说故事、民族风俗、语言发音调查等,使用了小部分的文献资料。语言学是茶马古道前期研究的重要方法。以北京大学中文系陈保亚为例,其研究基本是从词语的变迁角度展开的,由此产生f不少论文,如论丝绸之路向茶马古道的转型一一从词与物的传播说起36茶马古道兴起的时间一一从词与物的传播说起£略论北方茶马古道与Chaj的读音£川黔桂茶马古道:西南入华南之第通道一一词与物的证据佛茶海路:茶马古道之海路延伸一一词与物的传播证据B&从盐运占道到茶马古道词与物的传播证据强一条横贯欧亚大砧的北方茶马古道一Chaj读音分布的语言地理学证据闽系茶山“远洋茶路的魂与源”词与物的证据E环绕祁连山“从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词与物的证据B等。这些论文研究的地理范用虽有不同,但基本都是困绕着“茶”在不同族群的发音来看茶叶的流通和贸易.汪锋也基本按照同样理路展开研究,如语义演变、语言接触与词汇传播一-“茶”的起源与传播3d从汉藏语言比较看茶马古道的演化以汉、白、彝语比较为基础从汉藏语言看酒文化圈与茶马古道等文。语言是社会风俗变迁的活化石,能够承我民族发展记忆,从该角度展开研究有一定道理.在肯定这种研究范式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单一视角的不足:语言与民族迁徙、分化等密切相关,从一维出发研究茶马古道,难免有立论不稳之嫌。(二)研究带有较为明显的地域中心色彩,在定程度上存在地域区隔的问题最先提出茶马古道概念并着力研究的,是云南方面的学者.他们对马帮用人力、格力长途贩运货物的贸易,以及走街串寨的生活经历与社会记忆进行糅合加工,提出了茶马古道的概念。当时主流的研究对象是南方丝绸之路,蓝勇、段渝、伍加伦、江玉祥、王苗等一批历史学者的研究较为深入,影响颇大,并将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脉络一直梳理到明清时期,如江玉祥等主编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辑刊、蓝勇£南方丝绸之路乳因此,茶马古道提法出现的最初十年,没有得到普遍认同,学界关注度很少,甚至在此期间公开出版的论著对茶马古道未置一词。十年之后,这一情形有所改观,主要是云南省希里将马帮文化打造成一种旅游景观,招其作为历史文化资源,不遗余力地推动和宣传。在学术和经济两股力量的推动之卜.,加上影视传媒等力量的介入,茶马古道在2000年以后变得炙手可热。茶马古道概念侧重的是交通的独特性、活动的民间性和茶叶的陕结性三个特征,选择r民间、地方和自我的视角与观念,以对欧洲中心主义、印度中心主义、中原中心主义、汉文化中心主义这样的视角与观念构成挑战9(PIO3/08)。选择新的视角和观念,当然值得肯定,但问题是这些视角和观念是否只是理念上的,是否与历史的实际情形相符合?早期的茶马古道研究者们构建出r以川、滇、藏为中心的大三角,并以此为中心又陆续构建出r主干、外围区域,或者是向四面八方延伸的区域。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川滇藏是否能够成为经济贸易网络的中心,这是值得再讨论的问题。对民间视角的重视,可以重新捡拾官方主流历史话讲所遮蔽的领域。但问题是,在茶马古道的交易中,民间的交易是否颠覆r长期以来官方所主导的边茶贸易体制、进而成为主体,尚需进一步研究。(三)基于地方中心的研究范式也导致了视域的偏颇问题云南学者的茶马古道研究侧重于滇藏线,对其他地域的线路研究还仃待于深入。另外,这也降低了其他地区学者的参与度或这些学者对茶马古道研究本来应有的贡献。如陕西一直被认为茶马古道的边缘,不占有主要地位。但西北大学李刚等根据在陕西汉中考察结果认为,陕西茶马古道正史资料完整:茶马古道的开通标志不是单纯的马或者茶,而是政府茶马交易事务主管机构的设立,茶马古道的形成与宏观乂面的国家行为密不可分10。这就导致茶马古道研究出现一系列歧义性的学术话题,充满各种争论,如:名分之争,是“茶马古道”,还是“南方丝绸之路”:线路之争,是演川藏为主,还是泛化的多省区、国际线路:茶马之争,是陕西、四川、吉海等地的以茶贸马,还是云南的以马运茶11。茶马古道的有些关键性问题,因缺乏有效的文献支撑而尚未展开0如各茶马古道最终目的地多指向西藏,但西藏方面茶叶是如何转运、配给、使用和消费的?目前仅有赵国栋茶叶与西藏:文化、历史与社会等少数著作做出初步探讨。另外,宋代以后陕西等地设立罹茶场、开设茶马贸易,交易额颇大,这些茶叶在交易后如何运输,茶马贸易和茶马古道之间的关系如何等,未见系统梳理.三、继续推进茶马古道的研究走向纵深在中华文化促进会发布的万里茶道全图中,将云南的六大茶山等列为万里茶道的茶源地之:该地图带有定的“强制阐释”性旗,但未见学界有不同声音.茶马古道是万里茶道的一部分吗,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这些都需要史料来说明,需要通过细致的资料辨析来支掾相关结论。为了拓展茶马古道的研究走上纵深,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还有以卜工作需要推进:第一,回到茶马古道的初心,以交通和贸易研窕为核心问题.茶马古道并不一定是以茶为主要商品,还可以有丝、棉等纺织品,盐、铜、锡等矿产品,药材、皮革和日常生活用品等。可以研究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商品的数量、结构和货值:商品贸易的路线、基础施设,以及商品的交易、保险等贸易制度。从时间的维度,还可以纵向研究不同时代茶马占道方方面面的历史变迁“第二,加大文献挖掘的力度。收集和整理关涉茶马古道沿线地区的传世文献(汉文文献如史书、政书、类书、实录、志书、文人箔记、诗文作品等,以及档案材料:版文文献如藏文历史文献、文学文献等)、沿线地区的出土文献与考古资料(包括敦煌文书、碑铭、石刻等晚近以来新出资料和文献)、民间文献(如宗教文献、见约文书和族谱、说唱等)等。特别是茶马古道沿线的传统商号的账本、近现代以来企业的档案等文献资料,还需卜大力收集。第三,西藏在茶马古道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特别凸显。茶马古道与万里茶道圾大的不同在于,茶马占道是国内不同民族之间(主要是汉藏)之间的货物往来,而万里茶道是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大通道。而在传统的茶马古道研究中,为西藏部分涉猎较少,无论是文献还是文化遗产都是如此.因此,今后茶马古道的研究,应该在这方面需要加大力度开拓。其中,西藏寺庙茶叶采购和使用方面的相关文献,值得特别关注:官方档案在开放使用的条件下,应该加大查阅搜辑和文献挖掘力度。第四,开拓“新茶马古道”或“后茶马古道”的研究领域,即新中国成立以后茶马古道的新变。此处的“新茶马古道”不是人类学或行社会学意义上的茶马古道的当代利用或“活化”12,而是指随着内地与西侬交通的改善和新路线的开辟,内地和西藏之间商品贸易的变化。以茶叶为例,箔者最近若手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西藏茶叶种植和加工业的发展以及汉藏之间茶叶技术交流,这无疑令茶马古道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而这就是“新茶马古道”的研究内容之%第五,以全球史的视野和方法,研究茶马占道概念的“旅行”,即其在不同时空的变异和交融情况。茶马古道是中国当代学术界的原创性关键词,不仅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国外也广为接受和传播。赛义饿曾指出观念和术语的“旅行”经历了发朝环境、穿行距离、接纳或抵抗条件、新时空的接纳和改造等阶段,与之相适应概念的历史场域研究可以细化为初始、生成、延展和本土四个场域13(P41.-44但概念的历史场域观察维度不应该是单向的,即从西方到东方的视角:也可以是双向以多维的互动,即东方之间、东方与西方之间“交叉”和“穿行”。因此,从历史学科而言,还可以研究茶马古道概念在韩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历时性接受,以及概念使用的场域和语境.如韩国放送公社(KBS)推出的六集纪录片£茶马古道3,就曾产生广泛影响。影视领域的学者固然可以从话语体系、技术和美学等角度去研究,但历史学科则要挖掘韩国关注茶马古道的历史背景:KBS策划“洞察亚洲"(InsighiAsia)纪录片项目,目的是将韩国的纪录片品质在五年内提卷到世界水准14(P5IO524):在“世界化”这个历史基点上,我们要探究韩国是怎样利用媒体语言塑造中国茶马古道的形象的。四、结语茶马古道概念己经历r3。余年诠择和被诠择的历史,多学科的茶马占道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产出了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这是我国当代人文社科领域学术研究的原创性成就之一。从历史学科的视角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当前茶马古道的研究还存在定的瓶颈,仍有若干问题悬而未决、充满争论甚或是比较薄弱。为推进茶马古道研究在新时代走向深入,需要I可归概念的“实指”,以西南地区的交通和贸易为核心议题,在文献挖掘、遗址考古、线路整理和不同线路比较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到历史褶皱的细部,努力呈现茶马古道的历史风貌和时代变迁,进而为“带路”倡议提供发展的镜鉴。参考文献I周一林,凌文锋,茶马古道20年:从学术概念到文化符号J.中国文化遗产,2010(4).王晓燕,李宝刚.20世纪茶马贸易研究综述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X)2(6).3木绑弘,王可.中甸县志资料汇编(一)G,中甸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9.4格玛明珠.超越茶马古道考察记N.云南大学报,1991-()1-15(4).5木霁弘,等.滤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6张文勋.序言A木弊弘,等.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7木霁弘,等J茶马古道”文化论A李子贤主编.文化历史民俗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8木奔弘.茶马古道考察纪事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9杨海潮.茶马古道:地方性的民间视角J.思想战线,2016(6).10李刚,李薇.论历史上三条茶马古道的联系及历史地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II杨杰宏.反思与争论:现代化语境下的茶马古道文化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0-12(16).112SigIeyGChina'SRouteHeritagerMobiIityNarrativesMoc1.ernityandtheAncientTeaHorseRoadM.Rout1.edge*202().13胡亚敏.“概念的旅行”与“历史场域”一概念的旅行一一西方文论关键词与当代中国导言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4朴仁亚KBS纪录片全球化项目洞察亚洲的意义与评价口.韩国内容协会学报,2016<11).

    注意事项

    本文(从汉藏语言比较看茶马古道的演化 以汉白彝语比较为基础.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