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忧患意识及儒家的忧患意识浅论.docx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政治地位臼平王东迂之后一落千丈,诸国争福,在这个“礼乐崩坏”的年代,代表各自阶级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各家各派都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学说和政治生张,其中影响最大的有懦、道、墨、法四家,学术重心由王官之学向诸子之学过渡,形成J'“道术将为天下裂”的百家争鸣局面“他们所倡导的忧患意识,既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道德意识、责任意识,也形成了一种“鉴古知今”的历史意识。儒家的“忧患意识”儒家特别注重“忧患意识”,孔子讲:“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平?''展现J'儒者肩负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自觉。镇守仪地的边防官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锌”,更是将孔子看作一个能物改变'礼崩乐坏”局面的领导齐。儒家学说是意在济世救民、修身治国的仁学,是行在解决忧患问题的行学方法。以孔子、孟子为代表,£论语3记载,孔子谓季氏:“八僧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Z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内有臼:,女弗能救与?对口:,不能,子日: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平?”,孔子甚至悲愤地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春秋故国时期的“国”,已经由统一整体概念化为零零碎碎的诸侯之“邦”,出于对“礼崩乐坏”社会局面的忧虑,孔子认为应当推行“德治Z礼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国家的兴盛需要内在的道第教化引导,以及外在的礼仪规范的调节。同时,作为右主,也要做好自我管理,唯有己身正,推行的政令才可以让人们信服.同时,孔子忧民生之黄。弟子冉求辅佐季氏,季氏平日里搜刮民脂民膏,孔子因此生气地说:“非吾徒也,小子四鼓而攻之,可也。“遨思是再求辅佐一个剥削民众的执政行,他不再是我的学生,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可见孔子忧民不聊生,痛恨这些搜刮民众财产的执政者。孔子忧民德更Hr忧民生,他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比起水火,民众更需要的是仁德,因此,将仁推广至社会群体,在孔子看来更为重要。相较于孔子,孟子更为直接地指出“忧患意识''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入则无法家佛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孟子看来,“忧患意识”并非是一种“杞人忧天”,当它作为国家外部压力之时,在适当的条件卜.可以转化为一种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孟子之忧虑不仅体现在“忧国”上,更体现在,'忧民''上。与孔子从道德上规范民众行为相比,孟子认为保蹿民众的物质生活是施行道德教化的前提,他曾痛斥梁惠王,只顾自己口腹之欲,不顾百姓之生死安危,无异于统治者率领禽兽侵在百姓,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认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乱世之中,一旦战起,百姓就要经受妻离了散、颠沛流离的苦难,所能依托的,也只有统御他们的君主,倘若能够安抚百姓,使人民衣食住行皆有所依,那么民心将成为改变存秋战国乱世格局、竞争制胜的关键所在。于此,孟子聘民心推至相当高的地位,“得民心者得天卜”,认为政治得失的标准在于是否得民心、顺民遨,一旦君主昏庸、腐败,民众也有革命的权利。“兼济天下”的信念促使儒者的“忧患意识''超越了对丁自身命运的担忧.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传承,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战因之中。唐代诗人杜甫的三更三别”,“安得广阻千万间,大庇天卜寒士俱欢颜”,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皆表现r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社会底忆民众的关怀。道家的"忧患意识”与奋发有a抽藁不同,道家因为自身“崇尚自然''而被误解.他们逍遥出世、自然而为的态度被看作战乏奏任担当的表现“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认为:“知我者希,则我者货。“这里,老子清楚地认识到,世人对自身及思想的难以理解。他以深遽的哲学视野看到了民众生活的艰难茹困以及统治者的贪欲妄为。和孔子推崇,、礼制”不同,老了认为''礼'、才是国家忧患的根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之所以“礼''被看作“乱之首",一方面是由于“礼”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划分等差阶级,违背了自然,同时也成为剥削、压迫民众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作为繁文缩节的礼”在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统治并愈是用礼法去控制民众,意是适得其反,民众反而会用智越来钻礼法的漏洞,导致盗贼越来越多。原本用来规制人行为的礼,成为老子眼中的枷锁,而老子最终想要批判的对象,并非是“礼”,而是统治者。统治者制定“礼”,并利用“礼”作为统治民众的工具,“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寥寥数语,体现r老子对r统治者的批判,并对民众遭受欺凌而感到的担忧。老子的忧忠具体体现在,民不畏死”这一命题上,他讲:“民不畏威,则大成至。'老了再警示统治齐,如果味地剥削民众,最终不畏死、不畏威的人民将成为推翻其统治的力量,国必危矣。故而,老子讲:“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又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面对国家忧患,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要求统治者应当去除内心的私欲,只有统治者做到了,不贵难得之货”,才不会有祸乱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老子解决国家、民众之忧患的思想并未得到统治者们的再视.因此,道家的另一位思想家庄子认为,社会的困境不是人的主观能够解决的问题,面对国家的昏暗、社会的纷乱,无力改变的庄子只能从精神世界上来寻求躲避忧患。认为“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但正是这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态度,使得世人忽视r这只是道家面对忧患而选择的另一种解决方法“以隐迎忧工现晋时期,“越名教而任自然”便是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启发,但是,这种面对忧患,选择避让的做法,难免显得过于消极。墨家的“忧患意识”墨家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主要体现在解决国家、社会、民生等一系列难题的方案之中。溺家之忧天下,在诸子之学中显得尤为积极、强烈。孟子言:“墨子兼爱,摩顶放廊利天卜.,为之。''墨子所处之世,国与国之间攻伐争胜,屡了率领弟了,奔走各国,阻止战争,体现了墨家努力担负时代赋予的贡任,以强烈的使命感来匡时救弊.墨子认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攻伐、争斗皆是源于不能彼此相爱,因为不能“爱”对方,才导致了天卜之祸患丛生。因此,墨子提出了“急相爱,交相利”的原则来调和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体现r爆子的社会理想:“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胡,众不劫客,富不何贫,贵不放贱,诈不欺愚。”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为天下百姓营造一个安定平和的生存环境。作为平民阶级的代表,墨家具有浓厚的忧民情感。在蹬了的著作中,他主张“强本2节用”.“强本''是指重视生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满足民众的衣食住行,从而让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节用”,顾名思义,是指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行为,这主要针对的是统治者,在墨子看来,统治者的奢侈浪费已经威胁到了民众的生活。在物侦生活上,“食必粱肉,衣必文绣”,同时,在精神生活上,“撞巨钟,击呜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统治者为r能够满足这些物历与精神上的需求,“必厚聚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并引起其他官员的效仿,最终导致国家贫困,民怨沸腌。解决这一忧患问题,除了在消我方面要求统治者要“节用'"节.界”“非乐”,做到“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还要求从统治者的施政纲领上加以保障,这便是果子所主张的“尚贤果子主张为平民的权益奔走呼告,认为“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这种“尚贤思想恰恰与先秦以来的世卿世禄正反相对,具有鲜明的革新色彩。法家的“忧患意识”法家与儒、道、墨:家一样,面对社会的变革,自觉肩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继承了母子"性恶论''的思想与商鞅的历史观“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认为造成乱世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今之世的人性皆有“欲利之心”。韩非子看到历史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因此他反对,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主张从社会实际出发,谋划解决方案.在法家看来,有一个强力的国家结束乱世的局面才是解决忧患问现的域佳方案,而国家的强力,则需要富国强兵作为基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恃也,则众力不足也”,、耕战二拧,力本”。以耕战为本,才能在诸国争胜的局面中占据优势地位,因此,法家制定r一系列鼓励耕战的政策,商鞅提出“作宣而得官爵“,即民众能获取官爵的唯一方式便是耕战,韩非子维承商鞅的耕战论,并提出了进一步的措施,除去不利于耕战的“五世之民”,在政策的保障卜.,国家才能迅速强盛。春秋微国时期的忧患意识之所以如此强烈,除/当时所面对的社会现实外,还与“士”阶层的发展、壮大有联系,随着“土''阶层的扩大,“士”的社会地位、话语权也随之提高。由于“士''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所以他们对于时代、社会的观察、思考较之其他阶层更为深刻,面对错综纪杂的社会现实,以儒、道、墨、法四家为主要代表的“士”阶乂,都纷纷从各自阶级利益出发,从不同的视角来思索、考察、探究、解决、回答现实问愿。诸子百家的争鸣、学术思想的碰撞,其目的皆是为拯救天下苍生开出的一剂良方、交出的一份答卷,诸子百家的危机感和贵任感,共同铸就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忧患意识”,为璀璨中华文化的历史,增添了一缕光芒、一份厚重“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时期,各种思想百家争鸣、相互激荡,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基因的集中创制时期,这时期形成的文化基因作为传统文化的基本耍素长期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百家争鸣,海纳百川西周时期,人们突破原始的天道观,提出敬天、保民、明德思想。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明确提出“天道远,人道迩,(左传昭公十八年的主张,后来乂出现/以“仁''为本、和而不同、“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的孔子,主张“道法自然”的老子和倡导”兼爱Z非攻”的案子等,同时还出现了编年体史春秋和诗经的十五“国风”等文化成果。所有这些文化创制,无不反映出当时人们思想的极度活跃与开放。与此相应,私人聚徒讲学骤然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制度。孔子“以诗&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篇,身通六艺者七卜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墨子有弟子“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淮南子泰族训3)。墨家的另一个巨子孟胜,为楚国阳成君守城,“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吕氏春秋.上德肺。孔子、老了和墨家学说的创制与私人聚徒讲学之风的盛行,打破r贵族的学术垄断,一改沉闷的文化氛围,拉开r百家争鸣的大涕战国时期人们积极行动,认真思考,自然现象和社会运动等都成为他们认识和思号的对象,不同社会阶层与各家学派纷纷提出别具格的学术与思想。司马淡把战国百家之学概括为阴阳、儒、果、名、法、道德六家:刘歆把故国百家概括为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等卜家,诸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式力图探索自然、社会、历史、人性以及道优的本质,提出诸多治国安民、富国强兵的奇谋良策。孔子的富而教之,老了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接子的兼爱、非攻、尚贤,孟子的王道与仁政,庄子的“大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例子的人定胜天,韩非子的法、术、势等,无不如此。诸家之说未必尽善尽美,但都能开放包容,奋力创制,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展现出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筑垒出百家争呜的文化气象。革故鼎新,开拓进取春秋中期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逐步瓦解,地方行政组织由采邑制转变为县、郡制,郑国、晋国先后颁布成文法,包括军队编制、兵种、武器装济、军赋征收等军事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些变化的基础上,改革改良之风逐渐兴起.齐国“三其国而伍其鄱地衰征”;晋国“作爰田Z作州兵”:鲁国“初税亩”“作丘甲,:楚国“出土田Z怅入修赋*这些改革.虽还不能与战国变法相提并论,但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却成为战国变法的文化先导。面对残酷、激烈、复杂的兼并和反兼并斗争,变法图强成为战国历史的主旋律。魏国李悝变法、赵国公仲连改革.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名改革、齐国邹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虽然具体内容、深度、广度以及推行的力度不尽相同,社会效应与历史价值也各有千秋,但所折射出的改革精神却是相近的。战国变法触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涉所有社会成员,改变了社会形态与战国七雄的力量格局,也使整个社会充满/进取改革的激情.敢于开拓进取、勇于改革创新不仅成为中国历史上多次道大改革的思想动力,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和基本精神。忧国忧民,居安思危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动荡起伏,在有识之士的思想深处,普遍孕育出一种“忧国忧民忧社稷'的忧患意识,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共识。春秋时期,晋国的魏绛把居安思危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规则,教导普悼公:“,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左传襄公十一年)孔子对当时不修道德、不讲学问带来的社会问题深感忧虑:“憔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君子忧道不忧贫M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微国时期,人们把忧患意识统称为“忧社稷”,"忧社稷''被概括为五种类型:第一种是“廉其擀,贫其身,以忧社稷者。”第二种是“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第三种是“断时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第四种是“劳其身,愁其志,以忧社稷者。”第五种是“不为谣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战国策楚策-»忧患意识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阶U的主流社会心理和意识,体现r这个阶屋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孔子、黑子、孟子、例子、帏非子、李悝、吴起、商鞅、黄歌、孙膑、苏秦、张仪等都是在忧患意识的骈动卜.,为社会发展与桎定,或推行自己的学说,或实现自己的主张,不怕艰难困苦,不论成败得失,四方奔走,努力拼搏,而忧患意识也深深熔铸r中华民族的文化深处.英勇无畏,舍生取义在春秋战国的语境卜.,任何一种思想学说的推行和实践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刚强的意志与不怕牺牲的精神.孔了强调“仁看必仃勇”(论语宪问)并将,仁勇,分为两个J上面.在精神展面,志士仁人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R员公)的气概,做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4论语微子)。在行动层面,要见义勇为,临危不惧。孔子夹谷之会怒斥齐城公、从容面对畏于匡”、桓魁追杀和,、在陈绝根”等困境,堪称顶天立地之大勇。整了亦是英勇过人,“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代孟子,尽心上其弟子中不乏赴汤蹈火、死不旋踵的勇士孔子的“仁勇”思想被孟子演绎发展为舍生取义。孟子说:“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赧,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而“仁勇”与舍生取义在行为乂面体现为不怕牺牲,敢于献身.魏国唐雎与秦王政交涉安陵之事,针对秦主政所说的天子之怒而盛言布衣之怒:“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役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土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卜蠲素,今日是也。”(战国策魏策四B)秦王政为其无畏精神所震微.最后不得不放弃以五百里地换安陵的打算.故国时期英勇无畏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荆轲刺秦王.他“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4战国策燕策三),“风前菊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与视死如归的殳侠之气撼人肝胆,千古流传。春秋故国在继承总结夏、商和西周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次新的文化集结,涌现出众多的历史文化典籍,这些文化典籍和历史活动所慈含的文化精神长盛不衰,早已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行为和语言之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乖,老子的顺其自然、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孟子的浩然之气、舍生取义,荷子的不积陛步无以至千里、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等,都以鲜活的语言述说若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基因的历史意义.儒家忧患意识浅论李平先余曾端6中国文化散论中把儒家思想的要义概括为“重和谐,重人本,重道德,充满着忧患意识,贯穿着力行精神”,将忧患意识纳入到儒家思想的耍义范畤。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儒家的忧患意识内涵丰富,体现在对天道、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人修养等方面的随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时刻保存忧思意识,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忧患意识的缘起与发展说文解字对“忧”“患”二字作了解择,“忧,不动也。从心尤声,读若祐。于救切,和之行也。从攵声”:“患,忧也。从心上贯叩,皿亦声。古文从关省。亦古文想由此可见,“忧患”二字同义,为忧虑、祸患、困苦患难之意。将二字合为“忧患”一词,最早可见丁典籍周易中。周易系辞3日:气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G易者,其有忧患乎!”忧患意识的萌芽可见于远古时代。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寂那个时代展现出来的忧患意识。大禹忧于水患,决意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为人们解除水患”禹也因治水成功成为魁朝的第一代君王,被后人世代传斓.夏商周时期,忧患意识逐渐凸显。忧患不再局限于对一些具体事件的描述和说明,而是被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例述。周易将之前显现出来的忧患思想进行r系统的阐铎论述,将“忧患”提升为一个思想范畴,并且将其上升到“意识”的高度加以倡导,从而建立起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形态,郑万耕先生认为F易传B明确将忧忠'提升为范畴的层面,自觉倡导'忧患意识,并初步建立起了套理论体系,影响极其深远。'7易传之后,历代易学家、思想家乂对忧患加以凝练和升华,从而使得“忧患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大精神您征“F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易系辞3)文王在身处牢狱的忧患境况之卜.,创作易经系辞讥其后,孔子便提出九卦加以解说:孔颖达周易正义分析了g周易是为解除忧忠而专门创作的,闪忧患而生,且为警示后人,湮防忧患之事.春秋战国时代,忧患意识更加明晰,尤其经孔子、孟子的继承和发扬,忧患意识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核心要义。众多的历史典籍,无不随含着对忧患意识的阐发、论述。d左传襄公十年3记栽:“夫乐以安德,义以处之,礼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厉之,而后可以殿邦国、同福禄、来远人,所谓乐也。G书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后来,史书的这段记载被省称为“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广为称引,具有深广的警示意义。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在戒备篇中对“居安思危”进步作了解释:“若乃居安而不思危,或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蕃,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将苑戒备)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至圣先册”“万世师表”,其思想饱含深层的忧患意识子日:“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行保其存苕也.乱打仃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J(6周易系辞3)意思是告诫当政者要保持忧患意识,在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在牛存的时候不要忘记灭亡,在国家大治的时候不要忘记发牛.动乱的可能性,如此才能身可安、国可保。孔子对6易B的探究颇为深入:“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J(£论语述而)司马迁曾记孔子读G易,“韦编三绝”。论语中虽未有“忧患”一词,但其中饱含着孔子的忧患意识,诸如忧道、忧民、忧思个人品德修养等,“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3),“不患班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谑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被尊称为亚圣。他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深入和创新。孟子的忧患意识维承和发挥了孔子的忧患意识,较孔子的忧患意识更加显著、明晰、具体。孟了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下忧患而死于安乐也J“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强烈忧患意识的着力体现。孟子有着沉重的忧国忧民意识,既有对灾难深重的民生的忧忠,也有对当时污浊不堪的士风的忧虑,更有对“仁政”理想、儒学理想雄以实现的担忧。秦汉以后,忧患意识一直贯穿延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诸葛亮£戒备篇警示要居安思危;嵇康6养生论:“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J这些都表达了对待忧患的态度。唐代6贞观政要警戒当政者在盛世之时要存有忧患意识,才能长治久安,“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宋代诗人大都在诗中表达他们的忧患思想,王安石6离北山寄平甫3:“少年忧患伤豪气,老去经纶误半生。”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范仲淹在周易3忧患意识的影响下,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先的千古名句。康乾二帝曾赞扬范仲淹忧乐与民:“希文古大臣,不与伊哥殊。特达圭璋器,心迹如天日.庙堂而江湖,忧乐与民俱"(四库全书Q近现代,学者们基于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学术背景,对忧患意识进行了阐糅、解读,赋予忧患意识以新的时代内涵,激励着一代代人不断前行,推动着社会在不断前进。二、儒家忧患意识的基本内涵春秋战国时代,周王室哀微,诸侯国力量增强,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思想空前活跃,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他们著书讲学,瓦相论战,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兔象。面对失衡的社会秩序,儒、道、墨、法等各家对社会人生和政治格局都表现出极大的忧虑.他们从自身的学术和社会背景出发,提出了各不相同的主张,但都表现出共同的忧患意识:道家担忧人类破坏大自然,寻求“人法自然“:墨家忧百姓之苦,提倡“兼爱”“非攻”:法家忧政治秩序混乱,要求以武力建立统的集权国家。儒家的忧患意识在所有学派中表现最为强烈。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楙),系统论述忧患意识对个人修养、家庭伦理、治国安邦的亟要作用。亚圣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思想,有若沉全的忧国忧民的忧忠意识。总体来看,儒家的忧患意识基于周易3,主要集中在对天道、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人修养等方面的院忧。(一)忧道礼记礼运篇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子日:“君子忧道不忧贫J(论语卫灵公3)“土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J(论语泰伯)“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孟子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道”是儒家一直在追寻的,是世代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终身追求.这个“道”,在儒家看来就是“仁”。儒家的最液理想就是“仁”的思想,就是实现“保民而王”(孟子梁思王上)的“仁政”。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有段距离,儒家忧于“仁政”理想的琲以实现,忧于“与民同乐”的大道难以践行,在求“道”的路上奔走不辍。孔子为推行“仁”的主张,周游列国卜四年,饱经磨难,希望君主能够行仁、施德。孟子为实现仁政理想,也曾多次离开家乡,游说梁惠王、宋王帔、滕文公、齐威王、齐宜王等。孟子在齐,见威王不能实现他的仁政主张,听说宋王将行王政,便去齐到宋。在齐都临淄,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他故意推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孟子梁惠王上)从而趁机游说齐宣王放弃嘉道,施行王道,说明宣王有施行王道的条件,并描绘了他心中仁政理想的美好蓝图,“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帝,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谦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J(孟子梁惠王上)(二)忧国子日:“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便出J(6论语季氏)面对社会动荡、天下无道的混乱局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开始探讨如何治理国家,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同时提出治国理政的思想主张,希我天下有道、社会有序。“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6论语颜渊:Q“为政以谯,臀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J(G论语为政)儒家主张以德治国,让民众心悦诚服。孔子曾分析“齐之以刑”与“齐之以礼”的差异,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他认为,用行政手段主导政治,靠刑罚惩治民众,则民众会苟免犯罪,却认识不到犯罪可耻:用礼仪教化,凭道德引导民众,则民众不但知道廉耻,且能自觉纠正错误。孔子忧国,恨不能自己就位于高位,而不用游走于各国之间,担忧遭受迫害,同时乂放不下理想,在君王面前费尽口舌,推行其德治的思想主张.孟子提倡仁政,注重民本:荀子“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6旬子礼乐)的礼乐思想,无不展现了儒家的忧国情怀,忧思国家的前途命运,推行治国理政的有益主张。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并I1.在实践中积极践行。鲁定公九年,孑1.了任中部宰,行教化,劝农耕,百姓安居乐业,出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安定局面;当孔子准备高开汶上到曲阜上任时,中都仃姓恋恋不舍。孔子家语载:“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路不拾遗,器不雕伪,市无二价。四寸之棺,五寸之律,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年,而四方之诸侯则焉J孔子治理有方,政绩显赫,先后升任售国小司空和大司寇.淮南子泰族训3我:“孔子为停司寇,道不拾遗,市贾不掩贾,H1.渔皆让长,而斑白不戴负,非怯之所能致也J“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保天下者,也夫之贱,与有成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贡”(梁启超G饮冰室合桀),儒家一直饱有忧国情怀,积极为当政者指出治国之道,提出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劝诫君子要修德、行仁,劝导君主实行仁政、德治。(三)忧民“仁”是孔子恩想的核心内容,子日:“仁者,爱人J(论语颜溯)孔子一生推行“仁”的主张,要求对人有爱心。£论语乡党所记载的马厩失火的故事,充分展现了孔子对人、对民的重视、关爱:“厩焚。子退朝,臼'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了,孔子只问人却不问马,彰显了孔子的人本思想。孟子继承发展/孔子.思.想,提出了著名的“民本思想:孟子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J(4孟子尽心章句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电),民众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儒家对民极为重视,时刻关心民众的生死安危,并且提出“使民以时”的思想主张,告减执政者要按照农时使用民力,避免影响农业生产。儒家关心人民疾苫,反对暴政,主张轻饮薄赋,强调执政者应以自身值行影响民众,而不能靠政令来强制:“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J(大学B)论语中有若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体现了儒家的重民思想。哀公问于有若日:“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日:“盍彻乎?”日:“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Q执政者对人民要适时减税减负,以百姓的宓足为根本。只有百姓富足了,国家才会宓足。情家爱民,反对贫富不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其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自周王室东迁,战乱缴仍,民众罹难,贫富不均现象严重。“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此率兽而食人也J(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对当时社会严重的经济对立分析的极为透彻,这也是他对民生最深层的忧忠。当时“争地之故,杀人盈野:争城以故,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J(孟子离娄上)孟子对当时视人命如草芥的行为极为忧虑,且忧民之赋税全,陈述赋彳克之害,强调保护民众利益,主张使民有恒产:并且告诫当政者,“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卜.,忧以天卜.,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J(*孟子梁惠王下)(四)忧德大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每一个人一生都在走“修身”之路,都在提升个人修养、提高自身品德的旅途中跋涉奋进、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关丁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到“一严三实”的更要论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课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总书记提到的“三严三实”首先强调了“严以修身”,提升个人素养。修身、修德是儒家反第强调、重点阐发的内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忧虑个人修养的提升,强调自省、慎独。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J(论语述而)孔子提出通过“修德”“讲学”“徙义”“改过”等具体途径进行“修身并且强调“吾日三省吾身”,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君子,才能使自己有个“安身立命”之处“孔子对君子的很多论述都暗含若他的忧患意识.孟子忧虑当时污浊不堪、虚伪不齐的上风,聘对个人修养的忧患提升到“土”这一阶层,倡导进德修身,改变土风。三、忧患意识的认知与践行忧患意识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资源,是国家发展、社会前进、个人奋发的动力。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被人们世代崇尚和传承,并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心理的一种向上品格,具仃深远的历史意义,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发作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F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J«礼记礼运)这种守礼义、敬尊长、爱他人、讲和睦、重和谐的大同世界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世代仁人君子为实现这一理想奋斗不息。他们奋进的动力源自儒家的忧患意识所激发出来的进取向上精神。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被世代传承不息,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进取心,成为激励历代仁人志士心系国民、奋发有为、枳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历代志士仁人忧国忧民、艰难奋进.世代仁人君子忧国忧民、砥砺前行,都是为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司马迁在蒙受宫刑的情况卜.,发奋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他在报任安书B中,曾列举了许多先贤在忧患困苦中奋起的事例:“夫存书院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爰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篇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目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h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佛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史记太史公自序)古圣先哲都是在困厄中发奋而为,“欲遂其志之.思.”,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周易瓦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瓦屈原被放逐而写£高骏3,左丘明双目失明而著£国语瓦孙子膑脚而修6兵法3等等。若没有困苦的境遇,整日沉浸在安逸享乐、优哉游哉的生活,心中丝亳没有忧患意识,不能未雨绸缪,就会丧失奋发的动力,也不会取得令后世敬仰的丰功伟绩.他们的成就正是源于儒家的忧患意识所激发出来的进取精神。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J司马迁所歌颂的发愤作为的先哲,鲁迅所赞扬的中华民族的脊梁,都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都是为实现“大同世界”而拼命奋斗的豪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勾践卑身事吴,卧薪尝胆,“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数训”(左传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新主。若不是身陷亡国的境地,心存“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的忧患意识,勾践也不可能灭掉吴国。勾践得以更国,源r其亡国之辱的忧患。当困难重重,人往往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前所未有的潜能,开出一条生路。曾领导中国劳动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小时候因无钱买书,竟徒步走了二十多里路,到亲戚朋友家借书读。白天放牛,晚上就在昏黄的油灯下苦读。正是在困境中激发出来的这种求知欲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使他有若忧国忧民的宏大理想和抱负,成为中国杰出的领袖.球王贝利成名后,记者采访他时曾问:“您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牛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出我坚强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正是经受了忧患困苦的磨砺,才有了为后世称道的作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唯有保持忧忠意识,艰苦奋斗、积极进取,我们才能不断创新、发展。忧患意识仃助于我们科学判断自己,既明晰自身优势也能看到存在的不足,从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同面。当然,提倡“生于忧患”,并不是让大家“杞人忧天”,惶惶不可终日:警惕“死于安乐”,并不是反对追求安乐,主张禁欲主义。对待忧患意识,我们应以“中庸”的方法论作指导,“执两用中”,防止过犹不及.中庸里讲:“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J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等情绪时,称之为中。发生.喜怒哀乐等情绪时,始终用中的状态来节制,就是和。中的状态,即内心不受任何情绪的影响、保持平静、安宁、洋和的状态,是天下的最根本而始终保持和的状态,不受情绪左右,则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朱熹6四书章句集注解拜:“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J中庸之道,就是中和之道。中庸就是“执两用中”,主张内中,外和,强调处理问题、对待事情不走极端,而应找到解决问题、处理事情的最为合适、最为恰切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子研究院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指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相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时下,对待忧患意识我们要以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刻领会其思想内涵,并与现实相结合。最为紧要的就是把握中廊之道,一方面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时刻存有忧患意识;另一方面要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度忧患,患得患失而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