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伤寒论心得体会.docx

    • 资源ID:1668801       资源大小:27.53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伤寒论心得体会.docx

    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心得体会(精选13篇)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好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动身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笔者近日再读伤寒论时,突有所感悟,现笔录于此,共享与同仁。笔者近日坐门诊,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一般感冒,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但若治疗不刚好、不彻底,可能会引动许多旧病复发,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加重原有心脏疾病,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突然想起,早在1800多年前的伤寒论中,仲景仙师就对此有具体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可知,中医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时间有精确的论述,但此处之“病,也不是单指感冒而言,学者应敏捷看待。再如伤寒论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主之。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这两条论述了太阳中风兼肺失宜降的证治。以方测证,临床应有“太阳中风,的临床表现,即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等证,再兼有喘息等症状的病症,治疗选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消痰导滞,表里同治,标本兼顾,为解表宣肺,化痰定喘的有效方剂。我理解,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冒,引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而表现的症候,或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临床表现为此证型者,均可用之。如伤寒论方医案选编记载治疗外感引动宿喘案例,刘某,男,42岁,素有痰喘之疾,发作较频。春日伤风,时发热,自汗出,微恶寒,头痛,且引动咳喘,发作甚于前,胸闷而胀,气喘倚息,痰白稠量多,咳喘之时则汗出更甚。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浮缓,关滑有力。此风邪伤表引动痰喘复发,外风挟痰浊壅滞胸腕,肺胃气逆不降所致。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处方为:桂枝6白芍6炙甘草4.5生姜2片厚朴9杏仁9麻黄1.5贝母9苏子9炒枳壳9。连用3剂后,表证去,自汗止,痰喘亦平。再看蒲辅周医案中,蒲老用本方治疗重症腺病毒肺炎1例,患者为一3个月大的男婴,因发热4天,咳嗽气促抽风2次住院治疗,经用西药以及大剂麻杏石甘汤治疗无效,当时体温在4(C,无汗,面色青黄,咳而喘满,膈动足凉,口四周色青,唇淡,脉浮滑,舌淡、苔灰白,指纹青,直透气关以上。蒲老认为是辛凉苦寒撤热不退,是营卫不调,寒邪闭肺所致,遂用桂枝五分白芍六分炙甘草五分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厚朴五分杏仁十粒僵蚕一钱前胡五分一剂得微汗,体温渐退,热降喘平,营卫得和,后再以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而愈。细读蒲老这则医案,有如肺炎并发心衰,忽又忆及读毛以林老师的步入中医之门讲到刘新祥教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心衰的案例,并重点地说到汗与不汗的重要性。可知,本方不仅用于治疗外感引动宿喘,还可用于治疗喘息胸满,不能平卧的心衰疾患。原文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条论述了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用小青龙汤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加通阳宣肺之功,芍药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且使干姜、细辛不至升散太过,半夏降逆化饮,炙甘草和中兼调和诸药,诸要合用,共凑辛温解表,温化水饮之功。现代医家对于此方的临床运用较为广泛,其适应范围是:治表有寒邪,内有水饮,发热干呕而有咳喘者。(2)溢饮,心下有水气,咳嗽喘息,遇寒必发,吐痰沫,不能卧,喉中涩。(3)支饮,发热干呕,吐涎沫,咳逆依息不能卧。总之,寒饮咳喘,不论有无表证,均可用之。本方对现代医学的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只要辩证精确,多有很好的疗效。伤寒论方医案选编中有案例为证,李某,男,44岁,自幼患过哮喘,天冷遇水劳动则喘更甚。1964年8月12日因重感冒而复发哮喘,咳嗽连声,咽中漉漉,多吐白沫,伏坐不得卧,吐痰不松,食欲减退,大便结,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浮紧。或衰木盛,水寒金冷,津液不得蒸发,则留而为饮,上迫于肺,肺络受阻,气机被遏,遂致咳喘,治宜温中蠲饮,宜肺纳肾。处方为:麻黄4.5肉桂0.9沉香1.5白芍6细辛2.1干姜3五味子3半夏6炙甘草6委仁15莱版子12服后喘定咳轻,咯痰大减,亦能卧睡。再以温化饮邪肃降肺气,连服六剂而痿。刘老常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喘,常屡建奇功,并总结出小青龙汤的运用的六个要点,大家可参考刘渡舟验案精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与小青龙汤皆为表证兼喘的方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表虚兼喘,临床以有汗而无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而小青龙汤为表实兼喘,为无汗而有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伤寒论心得体会篇2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宁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索、钻研,这一次次的思索、钻研都化作多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情愿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究,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熬煎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宏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阅历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觉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须要学问积累更须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阅历,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索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索,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终在学问与阅历积累到肯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进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会到古人张仲景先生隐藏在书中的才智,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伤寒论心得体会篇3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宁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索、钻研,这一次次的思索、钻研都化作多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情愿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究,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熬煎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宏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阅历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觉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须要学问积累更须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阅历,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索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索,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终在学问与阅历积累到肯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进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会到古人张仲景先生隐藏在书中的才智,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伤寒论心得体会篇41 .关于其流派。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肯定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见治病要依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见“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见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2 .关于其论证的内容。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而在全部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峻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探讨的对象,当然也同时探讨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O所以伤寒论重点探讨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3 .对六经的相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动身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谙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谣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许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解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备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解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解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解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冲突。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全部的阳明病都会伴随意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太阳病与肺。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所谓”太阳'并非抽象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如头项强痛,腰背痛。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所以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如杏仁、五味子、生姜等。另外,太阳病为什么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阳经与肺同病。4 .对于药物运用的看法。在我看来伤寒论中其主要用药特点是“有是证,用是药最典型的就是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痞满,静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小柴胡汤主之方后7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篓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加瓜篓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苓。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苓,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又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杏及甘汤,三方的共同症均有发热,共同之药都有麻、杏、甘,仅有一味药不同。明显可以看出桂枝为恶寒身痛而设,慧及仁为风湿身疼而设,石膏为汗出兼喘而设;桂枝通阳、惹仁祛湿、石膏清里热。通过这样的类比,我们就可明确的知道桂枝、慧仁、石膏的药物作用,不用再作其它的分析和药书资料的论证,简捷而正确,直得仲景心法。5 .心得总结和对将来的展望。我深深感觉医学学问博大精深,疾病千变万化,我的学问实在太贫乏。以后还要在多个方面多下功夫,充溢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肯定要敏捷运用伤寒论,在失败中总结阅历。作为新时代的中医学生,我肯定要立足于临床,刻苦研读张仲景著作,学以致用,反复实践领悟,提高自身的中医素养,同时依据社会环境的改变,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国医大师邓铁涛曾寄语青年中医:“21世纪是中医学的世纪,要对自己充溢信念,当铁杆中医,努力提中学医临床疗效,让中医学走出国门,传播世界,为整个人类的健康贡献力气。我肯定要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为中国医学尽自己的一份力气!伤寒论心得体会篇5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好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动身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笔者近日再读伤寒论时,突有所感悟,现笔录于此,共享与同仁。笔者近日坐门诊,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一般感冒,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但若治疗不刚好、不彻底,可能会引动许多旧病复发,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加重原有心脏疾病,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突然想起,早在1800多年前的伤寒论中,仲景仙师就对此有具体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可知,中医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时间有精确的论述,但此处之病也不是单指感冒而言,学者应敏捷看待。再如伤寒论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主之。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这两条论述了太阳中风兼肺失宣降的证治。以方测证,临床应有太阳中风的临床表现,即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等证,再兼有喘息等症状的病症,治疗选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消痰导滞,表里同治,标本兼顾,为解表宣肺,化痰定喘的有效方剂。我理解,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冒,引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而表现的症候,或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临床表现为此证型者,均可用之。如伤寒论方医案选编记载治疗外感引动宿喘案例,刘某,男,42岁,素有痰喘之疾,发作较频。春日伤风,时发热,自汗出,微恶寒,头痛,且引动咳喘,发作甚于前,胸闷而胀,气喘倚息,痰白稠量多,咳喘之时则汗出更甚。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浮缓,关滑有力。此风邪伤表引动痰喘复发,外风挟痰浊壅滞胸腕,肺胃气逆不降所致。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处方为:桂枝6白芍6炙甘草4.5生姜2片厚朴9杏仁9麻黄1.5贝母9苏子9炒枳壳9。连用3剂后,表证去,自汗止,痰喘亦平。再看蒲辅周医案中,蒲老用本方治疗重症腺病毒肺炎1例,患者为一3个月大的男婴,因发热4天,咳嗽气促抽风2次住院治疗,经用西药以及大剂麻杏石甘汤治疗无效,当时体温在4(C,无汗,面色青黄,咳而喘满,膈动足凉,口四周色青,唇淡,脉浮滑,舌淡、苔灰白,指纹青,直透气关以上。蒲老认为是辛凉苦寒撤热不退,是营卫不调,寒邪闭肺所致,遂用桂枝五分白芍六分炙甘草五分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厚朴五分杏仁十粒僵蚕一钱前胡五分一剂得微汗,体温渐退,热降喘平,营卫得和,后再以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而愈。细读蒲老这则医案,有如肺炎并发心衰,忽又忆及读毛以林老师的步入中医之门讲到刘新祥教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心衰的案例,并重点地说到汗与不汗的重要性。可知,本方不仅用于治疗外感引动宿喘,还可用于治疗喘息胸满,不能平卧的心衰疾患。原文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条论述了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用小青龙汤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加通阳宣肺之功,芍药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且使干姜、细辛不至升散太过,半夏降逆化饮,炙甘草和中兼调和诸药,诸要合用,共凑辛温解表,温化水饮之功。现代医家对于此方的临床运用较为广泛,其适应范围是:治表有寒邪,内有水饮,发热干呕而有咳喘者。(2)溢饮,心下有水气,咳嗽喘息,遇寒必发,吐痰沫,不能卧,喉中涩。(3)支饮,发热干呕,吐涎沫,咳逆依息不能卧。总之,寒饮咳喘,不论有无表证,均可用之。本方对现代医学的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只要辩证精确,多有很好的疗效。伤寒论方医案选编中有案例为证,李某,男,44岁,自幼患过哮喘,天冷遇水劳动则喘更甚。1964年8月12日因重感冒而复发哮喘,咳嗽连声,咽中漉漉,多吐白沫,伏坐不得卧,吐痰不松,食欲减退,大便结,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浮紧。或衰木盛,水寒金冷,津液不得蒸发,则留而为饮,上迫于肺,肺络受阻,气机被遏,遂致咳喘,治宜温中蠲饮,宜肺纳肾。处方为:麻黄4.5肉桂0.9沉香1.5白芍6细辛2.1干姜3五味子3半夏6炙甘草6篓仁15莱服子12服后喘定咳轻,咯痰大减,亦能卧睡。再以温化饮邪肃降肺气,连服六剂而癖。刘老常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喘,常屡建奇功,并总结出小青龙汤的运用的六个要点,大家可参考刘渡舟验案精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与小青龙汤皆为表证兼喘的方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表虚兼喘,临床以有汗而无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而小青龙汤为表实兼喘,为无汗而有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伤寒论心得体会篇6在积累了大一,大二的中医基础课后20,大三的我们起先学习经典。经典的学习,提升了我们的深华空间,培育了我们的中医辩证思维。为我们将来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了基础。我对自己学习伤寒做个简洁的共享。1 .理解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多专心品读,专心体会。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伤寒论主要讲诉仲景学术思想,探究期精微大意,因此就应当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句子的含义,然后将其背诵,记在脑海里,到遇到时便可拿出来用,体现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后反复的应用才可体现出其精微之处,然后在不断地运用中得到提升。2 .六经辩证的学习特别具有逻辑性,学问特点具有框架性,对我们学习起来就特别简洁。每一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这样先记住病纲总的特征,再来分析其中的特别病症,从同到异,相比较的学习,比较简洁记住,结合各种致病特点,各脏腑受邪特点和以前的学问联系起来学习,从各经病治疗,治法入手,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症,一一梳理,学习起来比较简洁。六经传遍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状况会有不同的传变状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阴而反映猛烈,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三经的,病多属热,在感邪重,正气弱的状况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正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状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3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学习六经辨证是要辨别出病、脉、证、治四方面的基本内容,可见通常所说的六经辨证,事实上是对辨识以上四方面内容的简称。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凡外感疾病。出现此脉证者,即可成为太阳病。太阳病有经证腑证之分。太阳经证因因病者体质及感受邪气不同,分为邪气中风两大类。中风的主要脉症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自汗,鼻鸣,干呕,脉浮缓等,其病机为卫阳浮盛,卫外不固,营阴外泄。伤寒的脉症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苦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其病机为风寒外束,卫阳郁遏,营阴凝滞。太阳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蓄水证是表邪不解,内入太阳之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职,故出现脉浮发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少腹满,脉浮数等。蓄血证是表邪不解,循经入里化热,热与血结,血蓄下焦膀胱部位,起临床证候为少腹急结或硬满,其人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等。此外,太阳病还有兼证,如太阳中风兼喘,兼汗漏不止,兼身苦痛等;又有因误治失治所导致的变证,如结胸,痞证,脏结,火逆等等。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正邪相争猛烈,邪热极盛的阶段。其证多属内实燥热性质,故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阳明病依据燥热与肠中糟粕结合与否,而有热证,实证之分。如燥热虽盛,但未与肠中糟粕相结,而充斥内外,充溢周身,出现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烦渴引饮者,称为阳明热证。若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燥屎阻滞肠道,腑气不通,出现潮热,澹语,手足激然汗出,腹满硬痛,不大便,脉沉实者,称为阳明实证。另有微热约束脾的传输功能而大便硬结,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者,名为脾约证,亦属阳明实证范畴。阳明病虽以里热燥实为主,但也有由于里虚或中寒所导致的阳明寒症,虚证。此外,阳明篇中还有发黄证,血热证等变证。少阳病是外感热病进展过程中,病在半表半里的中间阶段。邪入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其主证还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白,脉弦细等。少阳枢机不利还包括有若干兼证,如兼太阳之表,则出现发热,微恶寒,肢节疼烦,微呕,心下支结等;兼阳明之里,则可见往来寒热呕不止,心下急,或心下痞硬,郁郁微烦,或潮热,不大便等;若兼气化不利,则可出现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等;如少阳病误下,病邪充溢,表里俱病,虚实相兼,则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澹语,一身尽重,不行转侧等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病入太阴,以脾阳不运,寒湿阻滞为主,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食腹自痛'为提纲。除太阴本证外,尚有太阴兼表证,见脉浮,四肢疼烦等;有太阴腹痛证,见腹满时痛,或大实痛等;若太阴寒湿在里不解,郁而发黄,亦可形成太阴发黄证。少阴病是外感并进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病至少阴,心肾阴阳气血俱虚,故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少阴病有寒化热化两途:寒化证见手足厥冷、身倦而卧、下利清谷、小便不利、脉沉微等;热化证则以心中烦不得卧,咽干咽痛,或下利口渴、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为主要脉症。此外,少阴病还有兼太阳之表的两感证,热化精伤、邪热并归阳明的急下证,以及热移膀胱、下厥上竭等症。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症的最终阶段。厥阴为病,肝失条达,木火上炎,脾虚不运,易形成上热下寒的病理改变。厥阴病提纲“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唧反应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证候特点。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气从阴化寒,则为厥阴寒证;从阳化热,则为厥阴热证。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加盟手足厥逆与发热交替出现,则为厥热输赢证。若由于“阴阳其不想顺接',表现为四肢厥冷者,则称之为厥逆证。邪犯厥阴,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升降失调,还可见呕吐、下利等证。伤寒论心得体会篇7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起先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将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旧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共享。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究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头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洁有效的方法。然而,历代注家许多,且观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肯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特别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随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多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二、我对六经的相识。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改变,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相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动身,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其次,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依据。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确定用药的温凉。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状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行分割的整体。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状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猛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状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作为毕业班学生,已经经验过临床,有幸在实习期间能在一附院见到各老师在临床应用经典。这让我也有些临床上的实践与体会。总结起来,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终在了解方义的基础上化裁经方,经过加减。临床如白虎加人参汤合竹叶石膏汤治疗糖尿病。五苓散合真武汤治心衰的水肿,大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总之,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供应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中的奥妙须要我们不断的探究。读书心得

    注意事项

    本文(伤寒论心得体会.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