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教材培训: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年段教材插图的叙事功能.docx
-
资源ID:1669215
资源大小:18.34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4新教材培训: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年段教材插图的叙事功能.docx
2024新教材培训:4浮道德与法治中年段教材插图的叙事功能公众对教材插图问题的激烈讨论体现出图像时代对教育的巨大挑战:一方面是教科书自身对图像时代的适应与迟滞:另一方面是公众的图像思维对教科书所进行的新审视。当前,公众对教科书插图问题的关注带有很强的视听时代的特点一一大众传媒改变了公众的关注点和思维方式,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并且为公众关注教科书设计和编排这一专业活动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平台:但同时公众对的审查也表现出一种线性的、宜觉性的思维方式一一大家并不关注插图在图文语境中的作用而主要讨论教科书插图的审美问题等,甚至会过度解读本身的象征意义。针对公众的批评,更改教科书插图是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式,但教育对公众关切的回应不应该仅限于此,因为教科书插图问题所暴露出的更根本的问题是学校教育对教材插图使用的不充分、不科学。因此,需要教育学者从教育专业的视角出发,在一个整体的教育语境中追问图像的教育意义,进而为图像时代学校教育中图像的选择和使用提供充分的教育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教材插图的教育功能为关注点,以当下研究中较少涉及的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年段教材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已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设计理念,对教材插图的功能进行理论上的定位。其次,结合教材插图功能的理论定位,分析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年段教材插图在生活事件的表达中所起的具体作用。最后,对教材插图叙事功能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教材修订中选择的相关建议。一、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插图的叙事功能(一)教材插图的功能:心理学和教育学视角的检视在教育学研究中,已有的教材插图研究大多以具体学科教材为研究对象,比较详细而全面地说明了在教学材料设计和使用中所起的作用,侧重强调的教学实践价值,但缺少对的教育功能的理论研究。心理学研究则对作为教学材料的在学习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理论分类,并且用实验等方法揭示了不同功能类别的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等。比如,认知理论将与文字结合的学习方式称为多媒体学习(mu1.tip1.e1.earning),多媒体学习的理论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CognitivetheorYofmuItimediaIearning),以及多媒体学习的认知一情感理论(cognitive-affectivetheoryof1.earningwithmedia)«而在教学领域中,在"文字中增加有助于学习”这一前提假设下,一种简单宜接的分类就是根据与教学目标的相关程度,将分为教学型(instructivegraphics)、诱惑型(SedUCtiVegraPhiCS)和装饰型(decorativegraphics)从认知发生的角度来说,这些类型的都对认知有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学习的意愿,但诱惑型和装饰型的可能会转移学生对教学基本内容的注意力。伦茨纳(1.enZner)等人提出,装饰型和教学型并不是互斥的,装饰型可以调动起教学型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学习者拥有较少的先验知识时,这种调动作用的发挥可以通过多媒体学习的认知一情感理论得以解释。心理学的研究用认知和情感、教学和装饰这两对范畴来解释插图的功能,每对范身对生活经验的调动。当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教材材料,在文字主导的教材中,在大多数场景下都必与文字共同建构一个生活事件来引导儿童关注和反思自己的生活。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教材所设计的具体生活事件之中去理解是如何表达儿童生活的。二、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插图叙事功能的实现本研究结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实际内容,将教材插图分为装饰、表征与解释、组织这三种主要类型,并结合每种类型的特点分析其在生活事件建构中实际上起到的作用。(一)装饰型的辅助叙事功能一般意义上的装饰型指的是能够装饰页而、与文本内容无关的。在以促进认知为目的的教学语境中,装饰型往往被视为与教学目的无关的,甚至对认知发生有阻碍作用。但在促进道德学习的教育语境中,即使教材中的插图不参与具体的叙事,也能发挥其自身天然的装饰作用,作为审美对象满足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审美需求,成为儿童在学校教育中审美经验的一个重要部分。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目录和阅读角配图就不宜接参与文字叙事,也就是说,没有这些也不影响教材结构的安排和学生对阅读资料的理解。比如,目录中美丽的风景图,三年级上册最后一页阅读角中古诗秋思的配图、三年级下册第七课介绍珠穆朗玛峰的雪山配图等。但这些可以作为审美对象引起儿童的审美体验,在审美体验中,儿童的知性、感性与想象得到融合,为道德学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提供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可以辅助生活叙事。比如,教材的封面在提供“美”的第一印象的同时也起到预示本册教材主导性内容的作用。中年段的四本教材的封面分别是“孩子和家长游泳”“爸爸和妈妈带着两个孩子逛公园皿小朋友一起植树”“小朋友观看舞狮活动它们分别对应了健康成长和家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学校生活和社区生活中的环保主题、社区生活领域中的家乡学习主题。这四张体现了教材整体设计的主线一一学生的生活发展,即儿童成长过程中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展。画面中活动的丰富性也体现了生活、学习的活动性与多样性,暗示读者课堂学习并不是儿童生活的全部,儿童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每项活动对儿童的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二)叙事:表征与解释的表征功能指的是可以反映部分或者全部的文本信息,在叙事语境中,这意味着与文字以不同的方式讲述了同样的生活事件,但能够以一种更直观的方式来传达信息,影响儿童对一个生活事件的整体观感。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年段教材的微观结构中,图文范例中的多为表征型。以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学习伴我成长”为例,正文文本提示学生回想“我们是如何在学习中成长起来的”,而下面则列举了“学说话”“学走路”“学整理”“学跳舞”等活动相应的卡通,并配以小号字体的文字简明地标注了的内容。这些配图清晰地描述了“我在学习说话/走路”等信息,强调了文字信息中的两个市点:“我”和相应的学习活动。在这一课中,木身丰富的色彩、画面中人物的多样性及其快乐的表情,传达了有关“学习”的丰富的、快乐的整体观感,也就是说,在准确地反映文字信息的同时,本身的表现形式还能以i种更直观的方式使儿童感受到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和实践性,从而呼应文字所表达的“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学习二教材中另一类具有表征作用的是写实类的照片。与抽象的相比,写实的照片能够更有效地表征他人的经验。在有关教科书插图的研究中,教育语境中写实照片的信息传达功能往往被认为低于象征性的或者抽象的,因为尽管写实的更容易让人投入阅读过程而获得相应的信息,但它们很难向读者传递概念性的知识。这也是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科学类教材的插图越来越抽象的原因。然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写实的照片反而能够更有效地向学生再现相关的主题内容。四年级下册的最后两个单元的场域是社会生活,教材里的照片所表征的内容大多是外在于儿童的自在经验的“他人经验”,包括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劳动经验、作为经验的社会文化习俗和艺术。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激发儿童的自在经验,还需要“以社会文化接续儿童经验,使社会文化进入儿童的经验之中,使儿童经验生长到社会文化的高度,也使社会文化成果在儿童经验里得到分享”。在儿童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可能熟悉某几种职业或者H己家乡的某种文化形式,但很难熟悉教科书中列举的所有职业和社会文化形式,而“可以描绘一些我们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的事物能够将不熟悉的视觉对象教给我们二在概念性知识并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的前提下,写实的照片反而是向儿童表达陌生的他人经验的最好方式,并且由于照片是与文字一起出现的,文字乂限定了对照片的理解范畴,照片就具有了发挥其表征功能的最佳条件。的解释功能指的是对文本中重难点信息的阐释。与儿童自在的日常生活相比,教材中的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叙事往往有着更清晰的空间、时间和主体信息,在这些关键信息的表达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叙事空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活动的展开涉及很多细节,这些细节如果一一通过文字叙述,就会显得过于烦琐,所以,教材的正文和活动类栏目中有些文字只是简单提及学生需要探讨的主题,为赋予一个清晰的叙事目的,而则通过细节的补充来建构一个活动发生的可能的、真实的空间。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七课“家乡特产探一探”栏目中,衔接正文所提及的家乡特产主题,具象化地呈现了“家乡特产发布会”的完整面貌:黑板上的彩带和粉笔字、桌子的不规则摆放、桌面和地面上的各种物资、儿童H由的身体姿态和快乐的表情。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家乡特产交流活动轻松愉快的画面。这一幅简单的用很精细的方式传达了文字没有表达的信息,将抽象的探讨活动具象化为一个有目的、有对象、有一定活动形式的完整事件。其次,也可以将多个主体的多个言行关联起来搭建叙事情节。单幅的可以描绘一个简单的场景以及场景中主体的具体言行,序列化的则可以表现一段时间内事态的发展与变化。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二课的“战胜困难更快乐”主题下,“王栋学骑车”这个故事分为四个阶段,文字只是简单呈现了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则展示了具体的场景以及不同场景中角色的动作和表情。单幅的赋予了每段文字对话以意义,比如,结合第一幅图中的人物动作和表情,“哎呀”指的是王栋失去平衡后的惊呼而不是初次骑车新奇的感叹;序列化的则依照时间顺序呈现了王栋和家长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心态的变化以及最终的学习成果。这个故事的讲述以为主导形式,说明以单幅所提供的叙事信息为基础,并在文字的辅助作用下,多幅也可以完成一个完整故事的建构。最后,通过将口常生活常见物品拟人化,教材插图还增加了叙事对话的对象。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儿童生活的引领,教材需要成为一种对话的文本,它像是一个面对儿童说话的“你”,这个“你”是与儿童相对的,能够激起儿童与教材的热忱交往。通过拟人的方式,赋予了口常生活中的物品以“人格”,使这些物品从儿童的H在生活经验中浮现出来,具有与人交流的“灵性”,成为可以与儿童交流的对象。比如,三年级下册第八课“大家的朋友'”中友善热情的座椅、默默奉献的路灯、爱干净的垃圾桶等。不仅如此,还展现了这些有“人格”的物品的情绪变化,比如,长椅的痛苦、路牌的哭泣、路灯的害怕等。情绪的变化在引发儿童情感共鸣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儿童反思这些对话对象情绪变化的原因一一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比如,在长椅上乱刻乱画、在路牌上乱贴小广告、用石头砸路灯等。与日常生活物品的对话与共情不仅可以激发儿童对口常生活的好奇心,还使儿童作为对话的主体,能够真正地去理解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同时也为儿童反思F1.身的行为以及反思人与物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机会。(三)叙事:对内容的组织的组织功能指的是为文本内容提供结构性框架。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人们往往需要通过某种图式(Sehema)来组织信息以实现对认知对象的理解。在认知负荷理论中,图表(diagram)作为一种把教学材料中多种要素组合起来的图式,可以减轻学习者的认知负担并且改善学习者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作为基本材料的生活事件背后的生活逻辑的建构和教育意图的实现除了依赖标题、正文等文字的作用,还需要图表、流程图的组织和建构。图表为学习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整体的框架。从形式上看,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年级教材中出现最多的图表是统计表(tab1.e)和调查表(format),这两种表格分别对应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并且在不同年级中有各自的分布特点。统计表格有清晰的数据条目,用于对可量化对象的调查活动中,比如,对于三年级上册第五课的“教师生活观察表”,学生只需要把观察到的教师和同学在一起的时间涂在空白处。这类学习活动相对简单,学习者多是通过观察的方式,按照统计表本身的结构填入相应的数据即可,并没有太多H我发挥的空间。因此,统计表多出现在低年级的调查活动中。相对而言,调查表在高年级教材中数量更多并且结构更复杂。比如,四年级上册第十课的“环境污染调查表”就包含了标题、时间、发现、原因、危害、建议和调查人落款等项目。这类学习活动本身相对复杂,需要学习者通过查阅资料、与他人交流讨论、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来获取相关的信息,并且进一步加工整理信息,将其汇总到调查表之中。也就是说,调查表内容的呈现更多地依赖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运用。可以看出,包括统计表和调查表在内的教材图表的主要作用是为儿童整理和呈现调雀活动中获得的信息提供清晰的加工整理结构。与科学类科目中图表所呈现的客观普遍的知识结构不同,这种结构搭建的是活动的整体框架,旨在引导儿童从这几个方面来观察生活、反思生活。儿童通过这些图表把F1.身的学习经验可见化、条理化,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理性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以单幅图所表征和解释的生活事件为素材,流程图以叙事的逻辑将这些素材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教育价值的生活事件。如上所述,叙事往往有清晰的时间、空间和主体信息,单幅图本身就起到对这些关键信息的表征和解释作用,流程图可以同时将时间的流动、空间的转换和主体的变化这些信息组织在一起,还原口常生活中一个真实事件发生的完整过程。比如,三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四通八达的交通”主题中,教材用流程图呈现了一次典型而又真实的乘车活动,按时间顺序展示了买票、安检、候车、检票、上车这一系列活动的变化,在每个时间段中又体现出售票口、安检处、候车厅、检票口、车厢的空间变化,同时也呈现了每个空间中售票员、安检员、志愿者、检票员、乘务员这些工作主体人员的变化。但是,教材在这里设计流程图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乘车过程,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日常交通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让他们在享受便利的交通方式的同时感念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这一教育意图承载于阅读流程图的视角转换之间。这幅流程图本身是以工作人员为主体的,但学生也可以从乘客的视角出发来理解。也就是说,学生既可以在工作人员的视角下了解工作的具体内容,感受工作的不易,也能从乘客的视角出发理解车站工作的价值。在这种互动与对话关系中,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去体会和表达H己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劳动和劳动者的所思所感。三、对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插图叙事功能的反思与建议(一)增强插图设计与使用的“叙事自觉”值得肯定的是,统编小学中年段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插图表现出了强烈的“叙事自觉”。但是,的“叙事自觉”也有可以改进之处。一是“叙事自觉”与“审美自觉”的结合。在审美的场域中,作为审美对象,深刻地影响着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对美的感受和表达实际上是一种对美的“叙事”。因此,我们可以将审美和叙事融合,将审美价值视为的本然价值,把儿童阅读和欣赏时产生的美的感受融入生活叙事之中,探索更多将美与善融合在一起的教育方式。二是图像叙事的伦理意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文字为主的叙事方式带有印刷时代书写统治的鲜明特征,而在图像时代,图像本身凭借其直观呈现、间接且现等叙事方式册造了一种儿童生活叙事的新理路。因此,我们可以以电子时代背景下儿童存在依据的变化为前提,突破印刷时代的种种限制,大胆探索一种以、影像等电子媒介为主要形式的叙事方式,为教科书在电子时代的变革提供新的前提性论证和可能变革方式。三是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关系的进一步融合。无论是图像的表征、解释、组织,还是图像的装饰功能,都是在图像与文字共同构成的教育语境中才得以发挥,离开了这个教育语境,读者就失去了必须观看图像的理由。比如,有一些家长在观看三年级下册教材封面时,会由画面中的两个孩子联想到国家鼓励生育的二胎政策而不是本册教材中家庭生活叙事的内容。也就是说,不同的读者会根据自身不同的生活经验对进行个人化的解读,但是,这些个人化的叙事信息可能会脱离整册教材的叙事内容和结构。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虑图像与文字的结合关系,既利用使文字具象化,又将文字融入之中使的指向明晰化。(二)改进、完善教材插图叙事功能的建议教材插图在审美意识、叙事伦理和图文融合方面的不足提醒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材插图的设计和编排进行完善。第一,增强叙事中的“审美自觉”。如果把对的审美活动视为一种对美的叙事,图像的设计和编排就必须有一种主体意识一一儿童对图像的审美活动是一种主体性活动,体现着儿童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素养。在现行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人物形象的设计、色彩和画风的选择都有意识地体现出儿童的特征,但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思考这些在成人看来具有“儿童特征”的真的是图像时代儿童喜爱的绘画风格吗?在学校中,儿童对教科书插图风格的偏好,是否受到成人品位的塑造?而在审美活动中,儿童的审美素养是如何被调动起来的?感性反应和理性力量是如何彼此作用以影响审美评价的?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提升叙事中的“审美H觉”,就是一条教育、引导和培养儿童审美趣味的具体路径,可以借助教材重新争取培养儿童“可视化素养”的主导权。第二,提高叙事的道德意识。上文提及可以把图像叙事放在图像时代的背景之下,在图像时代,伦理与道德的变化以及图像作为一种叙事方式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道德要求。因此,无论采用何种思考与表达方式、强调哪些道德品质、采用怎样的叙事方式,叙事的最终目的都是给予儿童以理性上的引导、情感上的共鸣和想象的解放,促进儿童的道德成长。第三,考虑图文的组织形式。心理学有关图文顺序的研究表明,影响学习结果的并不是图文的呈现顺序而是学习的边界条件(boundaryconditions),tt¾1.1.,被评估的知识类型、文本和的相对复杂程度等。这一发现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图文的大小、位置安排提供了学习理论上的依据。教材编者可以根据学习活动的整体设计和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和功能来排版。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组织型的使用。认知理论对组织型在抽象概念的学习上能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叙事逻辑反对以抽象的概念体系来组织“道德知识”,但它不反对在叙事逻辑中对抽象概念的学习,当然不会反对通过来组织抽象信息。因此,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中,教材也可以有意识地使用组织型来帮助儿童理解开展学习活动所必需的抽象知识,或者鼓励儿童用组织型来总结和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