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 13-455-2024《福建省城市绿地建设技术标准》.docx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455-202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7647-2024福建省城市绿地建设技术标准Technica1.StandardofUrbanGreenSpaceConstructioninFujianProvince2024-07-01发布2024-11-01实施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福建省城市绿地建设技术标准Technica1.StandardofUrbanGreenSpaceConstructioninFujianProvince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455-202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I7647-2024主编单位: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实施日期:2024年11月1日2024年福州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2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三批)的通知(建标2022年15号文)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在福建省城市绿地建设导则(试行)的基础上,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我省城市绿地建设的发展实践,参考有关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政策文件,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分类规划;5.城市绿地设计;6.城市绿地建设管理。本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与设计处(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号,邮编:350001)和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地址:福州市高新区海西园高新大道1号,邮编:350108),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标准主编单位: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州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福州市乌龙江公园管理处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文奎肖晓萍林大地吴鑫森马奕芳黄萌彭东辉杨藏方雄斌陈志良陈冰欧耀黄贝琪林诗琪刘斌曹燕梅李乐闽吴金印黄晓帆朱里莹本标准主要审查人:黄清平庄惠榕庄树渊王福兴严世宏柳燕潘辉刘薇陈宏伟1 总则12 术语23基本规定44分类规划82.1 公园绿地82.2 防护绿地I1.2.3 广场用地!132.4 附属绿地X.132.5 区域绿地165城市绿地设计195.1 种植设计195.2 地形与水体235.3 园路与活动场地X2554园林建筑与小品275.5 给排水和电气315.6 防灾避险设施345.7 无障碍设施356城市绿地建设管理38附录A福建省植被区划图41附录B福建省城市绿地主要植物名录表43附录C城市绿地设计程序及内容要求72本标准用词说明75引用名录76附:条文说明77ContentsIGenera1.ProvisionsI2. Terms23. BasicRequirements44. C1.assificationsP1.anning84.1. Park84.2. GreenBuffer.X114.3. SquareSpace134.4. AttachedGreenSpace134.5. Regiona1.GreenSpace165. DesignofUrbanGreenSpace195.1. P1.antingDesign195.2. TerrainandWater235.3. GardenRoadsandP1.ayingFie1.ds255.4. IuindscapeBui1.dingsandStructures275.5. WaterSupp1.yandDrainageandE1.ectrica1.Specia1.ties.315.6. EmergencyandDisaster-PreventionFaci1.ities345.7. Accessib1.eFaci1.ities356. ManagementsofUrbanGreenSpaceConstruction38Appendix A P1.antZoningMapofFujianProvince41Appendix B 1.istofMainPkmtsinUrbanGreenSpacesinFujianProvince43Appendix C PrognunandContentRequirementsft)rUibanGreenSpaceDesign72Exp1.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751.istofQuotedStandards76Addition:Exp1.anationofProvisions77.o.为加强对福建省城市绿地建设的技术指导,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结合福建行实际,制订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1.0.3城市绿地建设应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绿色发展,安全、合理、经济、美观等基本原则。1.0.4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0.1城市绿地urbangreenspace城市绿地是指城市中以植被为主要形态,并对生态、游憩、景观、防护具有积极作用的各类绿地的总称。2.0.2城市绿地系统urbangreenspacesystem城市中各种类型、级别和规模的绿地组合而成并能综合行使各项功能的有机整体。2.0.3公园绿地pub1.icpark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景观、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能,有一定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2.0.4防护绿地buffergreenspace是指用地独立,具有卫生、隔离、安全、生态防护功能,游人不宜进入的绿地。主要包括卫生隔离防护绿地、道路及铁路防护绿地、高压走廊防护绿地、公用设施防护绿地等。2.0.5广场用地Iandforp1.azasandsquares是指以游憩、纪念、集会和避险等功能为主的城市公共活动场地。2.0.6附属绿地attachedgreenspace附属绿地是指附属于各类城市建设用地(除“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的绿化用地。包括居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业、工矿、仓储、交通运输、公用设施等用地中的绿地。2.0.7区域绿地regiona1.greenspace是指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具有生态系统及自然文化资源保护、休闲游憩、安全防护隔离、园林苗木生产等功能的各类绿地。2.0.8公园体系parksystem由城市各级各类公园合理配置的,满足市民多层级、多类型休闲游览需求的游憩系统。2.0.9绿道greenway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绿色出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2.0.10福道fuway指福建省区域范围内的绿道体系为主,以福建省独特的地质地貌、田野风光、山林原野和历史文化为特征,顺应山形水势,融合绿色出行、生态保护、游憩健身、文化展示等复合功能的休闲健身慢行系统。2.0.11乡土植物nativep1.ants原产于当地或通过长期引种驯化,对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具有高度适应性的植物的总称。2.0.12基调树种fundamenta1.treespecies各类园林绿地普遍使用、数量最大、能形成城市绿化统基调的树种。2.0.13骨干树种keytreespecies各类园林绿地重点使用、数量较大、能形成城市绿化特色的树种。3基本规定3.0.1城市绿地建设应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遵循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要求,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含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3.0.2城市绿地的分类应符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的规定,包括“公园绿地(G1)”、“防护绿地(G2)”“广场用地(G3)”、“附属绿地(XG)”、“区域绿地(EG)”5个大类。3.0.3城市绿地应与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相衔接,主要对应该指南中的“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14)”。此外,城市绿地内部不可或缺的其他生态型用地,如“耕地(01)”、“园地(02)”、“林地(03)”、“草地(04)”、“湿地(05)”、“其他土地(23)”以及“陆地水域(17)”等,应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有益组成,整体进行规划布局和协调管控,统筹发挥生态、景观和休闲服务功能,但城市绿地建设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不得违背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要求,不得违反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等各类用地的有关保护和管理规定。3.0.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主要指标为: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而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城市绿道服务半径覆盖率、10万人拥有综合公园个数、城市林荫路覆盖率、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和建成区蓝绿空间占比。3.0.5规划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和广场步行5分钟服务半径覆盖率宜大于90%,且应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约束性指标;规划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宜大于12平方米/人:规划城市绿地率应大于35%,设区城市各区的规划绿地率均应大于28%;申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其园林绿化电设基本要求如表3.0.5所示:就Q5蜥姻蜘腌蛔鳏翊晞序号指标具体要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1城市绿地率(%)240虬城市各城区最低值不低于28%240归城市.各城区最低值不低于25E2城市绿化覆盖率盘)243%;乔灌木占比二70%>41%;乔灌木占比260%3人均公园绿地面枳(M/人)214.8nf/人:城市各城区最低值不低于5.5m2>1211?/人:城市各城区最低值不低于5.O人9O%85%4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置萩率(气中心城区400Hi?以上公园务半径覆盖率应作为国土相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服空间总体规划的约束性指5城市球道服务半径涉薪率R)万人拥有绿道长度=1.2公里:服务半径没盖率270¾7j人拥有绿道长度31.O公里:服务半径覆盖率>60%610万人拥有综合公园个数(个/10万人)21.5个21个7城市林荫路覆蛊率率)>85%270%8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285%>80%9建成区蓝绿空间占比(%)245%43%3.0.6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的计算原则与方法应符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5134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选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城(2022)2号的有关规定。3.0.7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纳入福建省市级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目录清单,内容应包含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指标宜在城镇开发边界内落实,兼顾城区周边可开放利用的生态空间。3.0.8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依据,尊重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生态资源本底,构建安全的生态网络格局,明确城市绿地系统发展的目标、指标、空间结构和分类布局,其核心指标与管控要求应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各单元的详细规划中,成为管控建设的依据之一。3.0.9城市内部的山林地貌区域和湖体周边区域宜规划为城市绿地,并整体建设成为区域绿心:城市应在河道和主要道路两侧规划布局线性绿地,构建网络状生态空间;城市内部的古树名木及文物古迹的周边地带宜规划布局城市绿地,发挥城市绿地对其的缓冲保护作用,且缓冲带的宽度宜大于IOm,并与其周边道路、水系、地形等相协调。3.0.10城市绿地的景观风貌应与总体城市设计相协调,其风貌结构应有利于保护和优化自然山水格局、有利于强化城市整体景观风貌、有利于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并与城市功能分区、景观轴线、景观节点和开放空间系统的布局相协调。3.0.11城市绿地建设应遵循低维护、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宜采用近自然、群落式的绿化形式。城市绿地应与文化、体育、科技等公共设施开放共享,相邻用地之间不宜设置隔离设施,园路、广场、绿化等应有机联系,停车、导览、休憩设施等应统筹设置。3.0.12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规划建设应遵循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要求,根据绿地自身条件和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统一部署,布局不同类型的防灾避险绿地,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因地制宜、分级配置。3.0.13城市绿道网络应串联城市绿地、风景名胜资源、自然保护地、区域生态景观空间,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休闲体系,并应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老街巷等步行空间,以及城市其它慢行交通系统相联系,形成富有深厚福文化底蕴的“福道”网络体系。3.0.14城市绿地应发挥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作用,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与蓄滞洪区、行洪河流、防护林带、通风廊道、生物廊道等合理统筹、科学兼容。3.0.15保护古树名木,倡导使用乡土植物营造地域景观特色,各城市的基调树种宜选择5种7种,骨干树种宜选择20种30利应突出“市树市花”和城市古树树种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3.0.16城市门户、交通枢纽、公园、旅游景点和教育科研、公共服务、行政办公等具备条件的重要公共建(构)筑物,以及城市高架桥、人行天桥、道路护栏、地铁通风口等市政公用设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宜实施立体绿化。3.0.17城市绿地应积极选用环保材料,采取节能措施,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新能源和中水、雨水等节水技术,推广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城市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的铺装宜透气、透水。3.0.18持续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工作,遵循保护优先、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结合的原则,对城市面临的生态问即及其原因进行评估分析,确定需要进行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提出与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近远期修复目标和技术指标,合理选择修复主导策略。4.1 公园绿地4.1.1 城市公园绿地可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等类型,详见表4.1.1。«4.1.1公园绿地分类表类别代码咒别名称内容备注中类小类G1.公园绿地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族具生态、景观、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掂,有一定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G1.1.综合公园内容车言,适合开展各类户外活动,具有完型的游憩和配套管理服务设施的绿地规模自大于IOIun2G12社区公园用地独立,具有基木的游憩和服务设施,4-:要为定社区范围内居民就近开展日常休闲活动服务的绿地规模宜大于Ihm2G13类园C公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相应的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G131动物园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异地保护野生动物,进行动物饲养、繁殖等科学研究,并供科普、观赏、游憩等活动,具有良好设施和解说标识系统的绿地G1.32植物园进行植物科学研究、引种驯化、植物保护,井供观,苴、游憩及科普等活动,具有良好设施和解说标识系统的绿地G133历史名园体现一定历史时期代表性的造园艺术,需要特别保护的园林G134遗址公园以重要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形成的,在遗址保护和展示等方面具有示范意义,并具有文化、游憩等功能的绿地G135乐园游公单独设置.具有大型游乐设施,生态环境较好的绿地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或等T-65a1.1类别代码类别名称内容备注S类小类G139他类园其专公除以上各种专类公园外,具仃特定主题内容的绿地。主要包括儿童公园、体育健身公向、滨水公园、纪念性公园、雕塑公园以及位于城市建设用地内的风景名胜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等绿化占地比例宜大于或等于65%G14游园除以上各种公园绿J也外,用地独立,规模我小或形状多样,方便居民就近进入,具有定游憩功能的绿地,也被称为口袋公园、串珠公园等。带状游园的宽度宜大于12m,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或等于65%4.1.2 公园绿地应独立设置,其用地范用和性质应以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为依据。4.1.3 城市应分级分类配置各类公园绿地,丰富城市公园的文化内涵多样性、功能特色多样性和景观风貌多样性,构建完善的公园体系。公园绿地应布置在确保安全、方便市民抵达使用、有利于创造良好城市景观的区域,应设置不少于一个与城市道路相衔接的主要出入口。4.1.4 滨水公园绿地的范围可包含常水位线与水体蓝线之间的水陆统筹生态空间及相邻的滨水绿地空间,一般不包含常水位以下的区域,但湿地公园及滨水公园内部的河、湖、沟、渠、坑塘水面等除外。滨水公园的过(蓄滞)洪区域,应以恢复自然生态景观为主,可结合设置城市绿道系统,并依据通航情况设置游船码头,不得随意改变自然地形地貌,不得设置可能导致阻洪的建构筑物和高杆植被。滨水公园的水电等基础设施应满足相应的防护安全要求。4.1.5 山地公园绿地的范围一般包含公园服务设施系统服务半径所覆盖的区域及相邻的生态景观区域,通常不包含成规模分布的生态保育区域和农林生产区域,但宜作为统筹研究和规划的范围。4.1.6 公园绿地的用地范围内一般不包含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传统风貌区、传统村落等成规模集中分布的保护区域,但可兼容以单体形式散落分布的少量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点、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且应满足绿化用地比例的要求。4.1.7 公园绿地建设应贯彻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公园功能布局、场地设施和配套服务应体现对儿童、孕妇、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4.1.8 公园绿地内应设置与游人规模相适应的铺装场地及游憩、环R、安防、管理、防灾避险等场所设施。公园内绿化用地比例应大于陆地面积的65乐滨水、沿路及其它带状公园绿地的最小宽度应至少满足步游道贯通、工程管线沿河布置以及水系生态防护岸线修筑的要求,一般不应小于12m,宜大于30m。4.1.9 公园绿地内不得设置与其管理、游憩和服务功能无关建筑,建筑总占地面积比例应符合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的要求,新增建筑层数不宜超过2层。4.1.10 山地型综合公园宜包括不少于20%的平坦区域,改建、扩建的综合公园面积宜大于5hm2.综合公园应设置儿童游戏、休闲游憩、运动康体、文化科普、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园务管理等设施。4.1.11 城市应按“十五分钟”和“五分钟至十分钟”两个层级,统筹配置社区绿色开放空间体系,均衡布局。居住人口较集中的城市新区宜集中设置社区公园,社区公园中宜设置10与一15%的体行活动场地。旧区改建用地紧张时,可采取多点分布的方式,结合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等改造建设小型绿地。4.1.12 省会城市和I型大城市(含)以上规模的城市应设置综合植物园;设区市和大城市以上规模的城市应设置植物园:其他城市可设置植物园或专类植物园,并应根据气候、地理区系和植物资源条件确定各类植物园的主题和特色。植物园应选址在水源充足、土质良好,有丰富的现状植被和多样的地形地貌,能反映本地区典型生境环境的区域,且规模不应小于20hm2,宜大于40hm2°4.1.13行会城市和I型大城市(含)以上规模的城市应设置大、中型动物园;其他城市宜单独设置专类动物园或在综合公园中设置动物观赏区:有条件的城市可设置野生动物园。城市动物园的选址应在河流下游和下风方向的城市近郊区域,远离工业区和各类污染源,并与居住区保持适当的距离;野生动物园宜选址在城市远郊区域。动物园规模宜大于20h11其中专类动物园规模宜大于5hm2。4.1.14 大城市(含)以上规模的城市应设置儿童公园,面积宜大于2hm2;省会城市和I型大城市(含)/以上规模的城市应分组团设置儿童公园:其他城市宜独立设置儿童公园或在综合公园中设置儿童活动专区。儿童.公园应选址在地势较平坦、安静、无污染、交通便捷的区域。4. 1.15城市游园的规模宜大于200m2,并应设置可进入的游赏功能空间。游园宜通过绿道系统与其他公园绿地形成整体,打造串珠状公园网络。带状游园最窄处必须满足游人通行、绿化种植延续以及小型休息设施布置的要求,宽度应大于12m。4.1 J6利用工业废弃地建设公园时,宜充分利用工业遗迹的一些资源,采用多种造园手法,形成具有特殊历史记忆和形象展示的、具备游赏功能的公园绿地。工业废弃地建设公园前,必须对土壤和场所的废弃物进行有害(毒)物质的检测及治理,防止残留的废弃物对游人产生伤害。4.1.17垃圾填埋场恢复地建设公园时,必须对场地的有害性物质进行检测,应有渗沥液、气体等的导排、处理及利用等无害化专项治理,达到安全性标准后,才能建设公园绿地。4.2防护绿地1.1.1 2.1城市防护绿地可包括安全卫生隔离带、道路和河流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地、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等,以满足城市对卫生、隔离、安全的要求,对自然灾害和城市公害起到一定的防护或减弱作用。1.1.2 城区水源保护地、水厂、加压泵站、污水处理厂(设施)、生活垃圾转运站、垃圾转运码头、粪便码头、粪便处理厂、生活垃圾焚烧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设施、餐厨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粪便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有污染工厂等需卫生隔离的用地周边及强风地带、地质灾害隐患点、高压架空电力线路走廊应设置防护绿地,其绿地宽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1.1.3 城市内河、海、湖等水体规划防护绿地宽度不应小于30m;铁路及高速公路两侧应设置防护绿地,单侧规划宽度不应小于30m;城区快速路两侧应设置防护绿地,单侧规划宽度不应小于25m;城区I级和In级主干路两侧应设置防护绿地,单侧规划宽度不应小于15m;城区内组团之间宜设置净宽度不小于100m且连续贯通的生态廊道。1.1.4 卫生隔离型和安全防护型防护绿地建设应贯彻绿地管控、植被防护、空间隔离的要求,游人不宜进入。生态缓冲型防护绿地建设可兼顾景观和开放功能需求,并可根据实际建设情况,在绿地分类中据实划分为公园绿地。1.1.5 防护绿地建设应科学合理,根据实际防护需求,防护对象周边可发挥隔离、缓冲、防护作用的现状耕地、林地、草地、湿地、水域等各类生态空间应统筹纳入防护体系,作为防护绿地的组成部分,加以完善、保护和管控,不得随意改变,不得超标准建设。1.1.6 城市防护林的布局、规模和结构应满足因害设防、因地制宜、兼顾植物景观的要求,建立以网带片、重点设防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城市海防林应从沿海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倡营造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混交林。防护林建设应严格落实国家地附属绿地、物流仓储用地附属绿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附属绿地、公用设施用地附属绿地,详见表4.4.1。«4.4.1附属绿地分类表类别代码别称类名内容备注大大中类XG附属绿地附属于各类城市建设用地(除绿地与广场用地)的绿化用地。不重安参与国土空间功能结构调整RG居住用地附属绿地居住用地内的配建绿地AG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附属绿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内的绿地BG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附属绿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内的绿地MG工业用地附属球地工业用地内的绿地WG物流仓储用地附届绿地物流仓储用地内的绿地SG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附届绿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内的绿地UG公用设施用地附属绿地公用设施用地内的绿地4.4.2 居住用地附属绿地规划指标和规划建设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和居住绿地设计标准CJJ/T294的规定。其附属绿地中集中绿地的规划建设应遵循空间开放、服务半径均衡、设施和场地配置功能实用、植物选择无毒无害的原则。4.4.3 居住用地附属绿地的围墙或护栏应为通透式,居住区景观宜向城市显露。4.4.4 城市道路绿地的规划指标和建设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标准CJJ/T75的规定,山地城市、海岛城市和旧城更新等特殊情况下可采用其规定的最小值。4.4.5 道路绿化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1城市道路绿化应注重遮阴,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道路绿化覆盖率整体不应小于80%,林荫路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绿化覆盖率应达到90%,在满足行车安全视距要求的前提下,宜强化行人过街设施,如渠化岛等的绿化遮阴;2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应充分体现城市绿化景观风貌,构建城市绿化骨架,毗邻山、河、湖、海的道路,其道路绿化应相结合自然环境,突出自然景观特色:3道路绿地应与沿线城市用地功能特点相融合:毗邻公园绿地或其它开放空间的,路侧绿带和人行道宜与相邻场地统筹规划、开放共享、整体协调;4同一条道路的绿化宜有统一的景观风格,不同路段的绿化形式可结合周边街区有所变化;同一道路段上的各类绿带,在植物配置上应相互配合,并应协调空间开合层次、树形组合、色彩搭配和季相变化的关系;5道路绿地应选择适合道路环境条件、抗逆性强、生长稳定、外观整齐、观赏价值高和环境效益好的绿化植物,应加强古树名木和现有大树的保护利用。4.4.6 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城市道路高架桥宜采用立体绿化的方式进行花化、美化、绿化;互通、立交的绿地是城市重要的道路景观节点,应结合风貌要求,形成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绿化景观:可进入式的大型立交桥附属绿地应参照公园绿地标准建设。4.4.7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的绿地率应根据用地面积、形状、功能类型等具体确定并符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工业用地和物流仓储用地的绿地率宜为10%-20%;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的工业用地、储存危险品或对周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物流仓储用地应根据生产运输流程、安全防护和卫生隔离要求可适当提高绿地率。4.4.8 应大力倡导推广园林式居住区和园林式单位,并推动各类附属绿地的开放共享,具备公共开放性的公共设施附属绿地宜向公众开放,具有安防管理需要的单位附属绿地也应采用通透式的围墙和护栏。4.4.9 建设地块附属绿地的园林绿化工程应与项目主体同步规划、同时报审、同期投资,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主体工程竣工后一年内,按照设计方案的要求完成园林绿化工程的竣工验收,4.5区域绿地4.5.1 区域绿地可包括风景游憩绿地、生态保育绿地、区域设施防护绿地和生产绿地等类型,详见表4.5.1,其规划指标和建设要求应符合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51346的规定。«45.1因趣面类ft类别代码别称类名内容备注大类中类小类EG区域绿地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具有城乡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保护、游憩健身、安全防护隔离、物种保护、园林苗木生产等功掂的绿地EG1.风累游憩绿地自然环境良好,向公众开放,以休闲游憩、旅游观光、娱乐健身、科学考察等为主要功能,具备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EG1.1.<!名胜区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设立,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白然景观、人文妙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EG12森林公园具有一定规模,且自然风景优美的森林地域,可供人们进行游憩或科学、文化、教有活动的绿地森林公园的规划面积宜大于50殖EG1.3湿地公园以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和多样化的湿地景观资源为基咄,具有生态保护、科普教有、湿地研究、生态休闲等多种功能,具备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湿地公园的规划面积宜大于50hm2EGM野园郊公位于城区边缘,有一定规模、以郊野白然景观为主,具有亲近自然、游憩休闱、科普教育等功能,具备必要服务设施的球地郊野公园的规划面积宜大于5Ohm2类别代码类别名称内容备注大类中类小类EGEG1.EG19其他风景游秋绿地除上述外的风景游憩绿地,主要包括野生动植物园、遗址公园、地质公园等EG2生态保育绿地为保障城乡生态安全,改善景观质量而进行保护、恢复和资源培育的绿色空间。主要包括白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公益林、水体防护林、生态修复地、生物物种栖息地等各类以生态保8功能为主的绿地EG3区域设施防护绿地区域交通设施、区域公用设施等周边具有安全、防护、卫生、隔离作用的绿地,主要包括各级公路、铁路、输变电设施、环卫设施等周边的防护隔离绿化用地区域设施指城市建设用地外的设施EM生产绿地为城乡绿化美化生产、培育、引种试验各类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画地4.5.2 城市及周边地带中,自然景观环境良好、历史人文资源丰富、适宜开展休闲游憩活动的生态空间宜规划建设风景游憩绿地;需要开展水源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态修复、自然保护等工作的生态空间宜设置生态保育绿地:在各级公路、铁路、轨道交通、输变电设施、管道运输设施、环卫设施等用地的周边需要设立区域设施防护绿地。风景游憩绿地和生态保育绿地的设置应有利于保护和利用自然山水地貌,有利于维护生态资源的自然状态、完整性、稳定性和多样性,并按规划配置必要的休闲游憩、科普教育和导览解说设施。4.5.3 区域绿地应独立设置,其用地范围和性质应以批准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为依据。区域绿地内般不得开展城镇集中建设行为,不得安排大规模的设施建设,一般不兼容除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修复工程、必要的游憩配套设施外的其他城镇建设用地。4.5.4 城镇开发边界内规划人均区域绿地的面积不应小于20*/人,规划市域人均风景游憩绿地面积不应小于20m2人,其中城镇开发边界内不应小于IOm2/人。4.5.5 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和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要求,城市宜建立一定规模的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苗木、花草、种子的培育、科研、临时存放等提供必要的场地。在不影响防护功能的前提下,可在防护绿地内兼容布置。5城市绿地设计1.1.1 设计5.1.1 种植设计应以城市绿地的总体设计为依据,与城市绿地的功能和景观特色相呼应,主要绿化植物种类应体现地域植被特色,适合福建各地区使用的植物品种可以参阅附录A、附录1.1.2 植物种类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应进行适地适树,以乡土植物为主,合理引进优良的外来植物品种;2应满足城市绿地植物造景的需要,体现典型的地域性植物景观;3应重视具有“花化、彩化、美化”效果的植物选择,丰富城市绿地的植物景观;4应注意常绿和落叶树种合理搭配,速生树与慢生树种相互结合;5应选择具有相应抗逆性和低维护特征的植物种类;6应避免选用入侵性植物品种,防止破坏当地生态系统。1.1.3 植物种植设计应体现整体与局部、统与变化、主景与配景的和谐关系,突出季相变化,并与绿地的功能、定位、空间类型、风貌特色相协调;应充分利用植物的枝、叶、花、果等形态、色彩和特征造景,形成空间类型不同、群落结构多样和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1.1.4 城市绿地植物品种应以乔木为主,常绿与落叶树搭配,速生和慢生树种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营造生态优良、群落稳定的城市绿地植物景观。各种植物材料的配植技术要求参考如F:1植物类型的数:比。乔:灌:草:绿地面积。公园绿地及附属绿地为3:1176:30:100,即100m?绿地有3株乔木,11-16株灌木(绿篱除外),30m2草坪:防护绿地为6外株乔木/1.oom?;重要地段应兼顾近、远期景观效果,适当提高种植密度或栽种速生快长植物。2植物配置的丰实度:乔木2300棵加滔;草坪占绿地面积比例W30与(除广场绿地和运动主题的专类公园外);3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要求:公园及附属绿地面积在3000m2以下的,不宜低于40种;绿地面积在3000100OO1.n2的,不宜低于60种;绿地面积在1000020000W的,不宜低于80种;绿地面积在20000m2以上的,不宜低于100种:4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比例宜参照表51.4的要求:«5.1.4不同植被区划所在城市的糕丽f植物比城市所在植被区划常绿:落叶比例I八闽粤沿海丘陵平原南亚热带南林区100:10-15IB南岭东部山地常绿楮类照叶林小区100:15-20IC闽浙籁山地丘陵常绿楮类、半常绿林类照叶林小区100:20-25注:植被分区详见附录图A5I速生及中生与慢生树种数量比例宜为50%:50%;6,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数量比例宜为70%:30%。1.1.1 1.5古树名木应加以保护,保护范围不应小于树冠垂直投影外5m的区域,并符合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基地内原有生长较好的大树,应予保留并积极成景。1.1.6 儿童活动场地内和周边环境不应配置有毒、有刺等易对儿童造成伤害的植物。1.1.7 城市绿地适用苗木应主要来源于苗圃生产的商品苗,主要配置的乔木应选用客器苗,不宜大量选用移植的大树,除为保护目的外,古树不得移植,不得在城市绿地中使用。1.1.8 城市绿地用苗除满足行业标准园林绿化木本苗)CJ/T24的相关规定外,还应满足以卜要求:1城市绿地苗木除为保证移植疏剪部分枝叶外,应具有完整的骨架,不得使用截干苗;2除行道树以外,一般绿化宜选用不同规格苗木,做到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相结合。同时应严格控制苗木规格,胸径大于15cm的速生树种乔木数量和胸径大于12Cm的慢生树种乔木数量在乔木总数中所占比例不得大于10%;常绿乔木宜选用高度不宜低于3.5m的苗木;3主干道选用的行道树胸径要求:速生树宜选用1015cm;慢生树宜选用125cm;次卜道选用的行道树胸径要求:速生树宜选用815cm;慢生树宜选用1015cm;4行道树应选择不宜对行人有害或有潜在危险的种类,其般标准为:冠幅大、枝叶密;抗性强(耐贫瘠土壤、耐寒、耐旱);寿命长;深根性(除有地下管线外);病虫害少;耐修剪;落果无或少飞絮:发芽早,落叶晚;5行道树出圃要求:规格应统一整齐,人行道行道树枝下高2.5In以上,车行道行道树枝下高4.5In以上,树形周正、根系符合移植要求、植株健壮、无病虫害、主干通直;6榕树类等根系发达的树种,避免在用地条件狭窄、有地下管线分布的道路上作为行道树;芒果等落果类树种,作为行道树时需采取养管措施,避免落果对行人和车辆造成伤害。7道路绿化用绿篱植物应选用枝条繁茂密厚、分糜力强、病虫害少和易管理、绿色期长、耐修剪的品利1.1.1.9 绿化苗木的规格宜参照下述列表描述:«5.1.9-1乔木名称学名数量规格土球直径(或袋栽)形态要求胸(地)径高度冠幅51.A25三木名称学名数RI规格上球S径种楂密度形态要求高度冠幅分枝/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