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0_T-477-2024 装配式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技术标准.docx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装配式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技术标准Technica1.standardforassemb1.edstee1.-concretemixedstructuresDBJ50T-477-2024主编单位。重庆大学重庆恒昇大业智能建造科技有限公司批准部门: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施行日期:2024年09月O1.日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渝建标(2024)17号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发布装配式钢一混凝土混合结构技术标准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住房城乡建委,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建设局,万盛经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双桥经开区建设局、经开区生态环境建设局,各有关单位:现批准装配式钢一混凝土混合结构技术标准为我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为DBJ5OT-477-2O24,F1.2024年9月1口起施行。标准文本可在标准施行后登录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技术发展中心官网免费下载本标准由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贲管理,重庆大学负贲具体技术内容解释。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24年6月3日本标准是编制组根据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下达2018年度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项目计划(第二批)的通知(渝建(20187655号)要求,经广泛调查研究,开展基础试验研究,认真总结实际工程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规范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结构设计基本规定;4.材料;5.作用和作用组合;6.结构计算分析;7.框架结构设计;8.交错桁架结构设计;9.框架-剪力墙及筒体结构设计;10.支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11.楼盖设计;12,装配式连接与节点设计;13.结构防护:14.生产和运输;15.施工:16.质量验收。本标准由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重庆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大学B区第二综合教学楼1501,邮编400045)。1总则2术语和符号22.1 术语22.2 符号33结构设计基本规定53.1 一般规定53.2 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63.3 结构平面布置73.4 结构竖向布置83.5 抗震等.g3.6 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适度要求93.7 构件承载力设计114材料134.1 钢筋与混凝土134.2 钢材和连接材料135作用和作用组合155.1 作用取值155.2 作用组合及其效应156结构计算分析166.1 一般规定166.2 计算参数及内力调整176.3 罕遇地震作用下变形验算207框架结构设计217.1 217.2 钢构件217.3 钢-混凝土组合梁227.4 钢管混凝土柱227.5 钢管约束混凝土柱248交错桁架结构设计268.1 一股规定268.2 结构分析与计算268.3 构件设计与构造279框架-剪力墙及筒体结构设计209.1 一般规定299.2 混凝土剪力墙与简体设计及构造3110支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32H楼盖设计3411.1 一般规定3411.2 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楼盖3511.3 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楼盖3611.4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楼盖3811.5 压型钢板楼盖3811.6 钢筋桁架楼承板楼盖4111.7 预应力混凝卜双T板楼盖4111.8 楼盖振动舒适度4512装配式连接与首点设计4712.1 手般规定4712.2 钢梁-柱框架节点4712.3 混凝工染-柱框架节点1812.4 梁墙的连接5512.5 竖向构件间的连接5512.6 柱脚5613*6113.1 防火规定6114生产和运输6214.1 一般规定6214.2 构件生产6314.3 包装、运输与堆放6415施工6515.1 一般规定6515.2 钢结构施工6715.3 混凝土结构施工6816质量验收7016.1 一般规定7016.2 钢结构工程质量验收7016.3 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验收71本标准用词说明72引用标准名录73条文说明75Contents1 Genera1.provisions12 '1'ers小.22.1 Terms22.2 Symbo1.s33 Genera1.requirementsfbrstructuraidesign53.1 Genera1.53.2 HeightandaspectratioIimitahons63.3 Structura1.p1.anIayour73.4 Structura1.vertica1.arrangement83.5 SeismicdesigngradeOfStrUCtUra1.members83.6 1.imita1.ionsforstorydriftandcomfbrt93.7 Strengthdesignofmembers114 Materia1.134.1 Stee1.reinforcementandconcrete134.2 Stiiictura1.Stee1.andconnections135 1.oadsandcombinationof1.oads155.1 Va1.uesof1.oads155.2 Eombinationsahdactionof1.oads156 Stractura1.ana1.ysis161.1 Genera1.161.2 AnaIysisparametersandintema1.fbrces171.3 Check,ofstorydriftUnderrareearthquake207 Designofframestructure217.1 Genera1.217.2 Sponents2173Stee1.-concretecompositebeam227.4 Concretefi1.1.edstee1.tuhu1.arco1.umns227.5 Stee1.tubeconfnedconcreteco1.umns248 DesignofStaggeredtiijssstee1.frcimingsystem268.1 Genera1.268.2 Structua1.ana1.ysis268.3 Desiganddetai1.ingsofcomponents279 Designofframe-Shearwa1.IZtubestructure299.1 Genera1.299.2 Designanddetai1.ingofRCshearwa1.1.audRCtube10 Designofbracedmegaframe-ubestrteture3211 DesignOfdiaphragmsystem3411.1 Genera1.3411.2 Reinft)rcedtrussconcretecomposites1.ab35113Piestrcssedconcreteeompositeskb3611.4 Prestressedconcreteho1.1.owcores1.ab3811.5 Profi1.edstee1.p1.ates1.ab3811.6 Stee1.-barsIrussdecks1.ab4111.7 Prestressedconcretedoub1.e-Ts1.ab4111.8 F1.rvibmtionserviceabi1.ity4512 Desighdfprefabricatedconnectionsandjoints4712.1 Genera1.r4712.2 Frameipintofstee1.beam-varioustypeofco1.unmsvt*aatfMvv(Mveaft*mmv*vS712.3 FramejointofRCbeam-variousiypeofco1.umns12.5 Connectionstorvertica1.mponents12.6 Co1.umnfooting13 Protectionso1.structures13.1 Fireresistance13.2 Corrosionprevention14 Manufactureandtransportation14.1 Genera1.14.2 ManufoctureofSponents.14.3 Packaging,transportationandstacking.15 Construction15.1 Genera1.15.2 ConstructionOfstee1.strueturey15.3 ConstructionOfRCstructnre16 Qua1.ityacceptance16.1 Genera1.16.2 Qua1.ityacccptanccofstee1.Structiircprqject16.3 Qua1.ityacceptanceofRCstructureprojectExp1.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1.istOfquotedstandards55566161616262636465656768707()70力7273万Exp1.anationofprmvisions钢板剪力墙。2.1.7开孔钢板连接件perfobondconnector在钢板上开孔作为组合构件和混合结构的剪力连接件。2.2符号2.2.1 材料性能f.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1 .、J普通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2.2.2作用和作用效应Fr施加于外挂墙板重心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G一一外挂墙板的重力荷载标准值:N轴向力设计值:S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水平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g竖向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gi水平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标准值;5g竖向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标准值:Sa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Swk风荷载效应标准值;V持久设计工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Ve一地震设计工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V.构件端按实配面积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设计值:V-持久设计工况下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V地宸设计工况下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Ym一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Yw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Ya永久荷载分项系数:Yw风荷载分项系数。2.2.3 几何参数B建筑平面宽度;1.建筑平面长度。2.2.4 计算系数及其他a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YRE一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Y0结构重要性系数:u楼层层间最大位移:y接缝受剪承载力增大系数;业风荷载组合系数。3结构设计基本规定3 .1一般规定3.1.1 1.1混合结构建筑应采用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特征周期表征,按现行国家标浙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的规定确定其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3.1.2 混合结构可采用混合框架,交错桁架混合框架、框架-剪力墙和简体结构体系。其中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简体结构中,框架可以采用钢框架或混合框架.剪力墙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或钢板组合剪力墙,核心筒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型钢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或钢板组合核心筒。3.1.3 混合结构的相置宜使结构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3.1.4 混合结构的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用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万案不应采用:4 .1.5混合结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传力路径;2应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刚度和变形能力:3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受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雀作用的能力:4结构的竖向和水平布置宜使结构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刚度和承载力突变或结构扭转效应而形成薄弱部位;注:I当混合框架中的柱采用钢管混反土或钢框架采用支撑框裂时,高度限值在有可罪依据时可适当放宽:对于沿竖向结构类电不同的建筑应从严控制:2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面的水箱、电梯机房、构架等高度:s平面和坚向均不规则的结构或IN类场地上的结构/最大适用高度应适当降低:4表中各结构适用高度不包含剪力墙、筒体采用装配式连接的结构,如果采用装配式剪力墙,简体,需要进行专项分析论证;5框架-混凝上剪力墙结构按单克抗圆力体系没计.结构最大适用高度为140m:6当采用堆更抗侧力体系进行设计时,可按表a山结构类案确定房屋城大适用高度。3.2.2混合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3.2.2的数值。表3.2.2混合结构适用的量大高宽比结构类型抗整设防然度6度7度框架组合柱65混凝土柱交错桁彩6.5框架-剪力墙76简体框架一体心筒7简小简83.2.3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中,核心筒高宽比不宜大于12。3.3结构平面布置3 .3.1混合结构的平面宜简单、规则,质量、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宜均匀,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具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箧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4 .3.2混合结构的楼盖应具有良好的刚度和整体性。当楼面有较大开洞或为转换层楼面时,宜采用现浇楼盖,或在楼板平面设支撑.结构类型抗靛设防烈度6度7度框架-剪力墙混合框架-剪力墙高度(Q60>60130>13024>246060130120框架四二四二剪力墙二二简体墙钢框架-核心筒高度(m)150>150130>130框架三核心筒二混合框架-核心简高度(m)150150130>130框架三核心简二筒中筒高度(ID)180180150>150外筒三内筒注:I当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可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设等级;当框架-核心简的高度不超过60m时,其抗震等级可按框架-剪力墙结构采用:3维理抗侧力体系以双理抗侧力体系为依据,并也据本规范相关具体规定进行悯整:-1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18m的框架:5时干重点设防的混合结构,应参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GJ难其高度进行适当降低,并采取加强措施,3.6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适度要求3.6.1混合结构位移限值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风荷载或多遇地I1.标准值作用下,按弹性方法计算的表3.6.2结构顶点风振加速度限值a使用功能11(三sj)住宅.公班D.15办公,旅谊0.253.7构件承载力设计1 .7.1建筑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yS<R(3.D地震设计状况s1?/Yn2 3.2)式中:y。结构重要性系数,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1:对安全等级为二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0;S,一一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符合本规程第5.2条的规定;R4构件承载力设计值:YkE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3.7.2地震设计状况下,混合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YkC可分别按表3.7.2-1和表3.7.22采用。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调整系数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感的相关规定。当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组合时,各类构件的承载力抗宸调整系数均应取为1.0。表3.7.2-1组合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Yk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斜微面承载力计算型钢混凝土梁钢管(钢管约束)混凝上柱及取钢混凝上柱翦力墙各类构件及节点11.750.8化.850.85*3.7.2-2钢构件承殴橄ig系数YII强度破坏(梁.柱.节点板件.螺栓,焊殴)届曲稳定(柱、支撑)0.756.8矩形或多边形钢管可采用焊接钢管。4.2.4 处于外露环境,且对耐腐蚀有特殊要求或处于侵蚀性介质环境中的承重结构,宜采用耐候钢.其质量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耐候结构钢GB"4171的有关规定。4.2.5 2.5压型钢板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压型钢板GBfT12755的有关规定,压型钢板的基板应选用热浸镀锌钢板。镀锌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连续热镀锌和锌合金镀层钢板及钢带GB"2518的有关规定。4.2.6 钢结构连接材料型号及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有关规定。4.2.7 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吊环应采用未经冷加工的HPB300级热轧钢筋制作。吊装用内埋式螺母或吊杆的材料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6结构计算分析1.1.2 1一般规定6.1.1 除本标准指明外,持久、短衡设计状况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建筑结构街载规范GB5(X)09的规定执行:地震设计状况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建筑与市政工程抗宸通用规范GB55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B50011的规定执行6.1.2 混合结构在竖向荷载,风荷载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内力可采用弹性方法计算,罕送地提卜可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和静力弹理性分析方法计算。6.1.3 体型复杂、结构布置复杂的混合结构,应采用弹塑性分析方法对结构整体和局部进行验算。6.1.4 抗宸计算时,混合结构的阳尼比可采用振型阻尼比法确定,钢构件可取0.02.混凝土构件可取0.05。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阻尼比可取0,05。风荷载作用下楼层位移验算和构件设计时,混合框架结构、交错桁架结构可取0,010.02,其他混合结构阻尼比可取0.030.04。6.1.5 混合结构的钢构件、混凝土构件,组合构件应分别建立各白的计算单元,、柱构件可采用杆或梁单元模拟.剪力墙构件可采用薄壁单元。墙板单元、壳单元或平面有限元等模型,支撑构件可采用两端钱接杆单元。6.1.6 结构在竖向荷载及风荷载,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内力计算,一般可采用刚性楼板假足,设计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楼2有普合层且灌孔长度大于6倍楼板总厚度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楼盖,楼板对梁刚度及承载力的影响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计算,当灌孔长度不足时不宜考虑该影响:不设置再合层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楼临,不宜计入楼板对梁刚度及承载力的影响。1.1.3 进行结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组合构件的刚度可按下列规定计算:1组合梁、组合柱截面的轴向刚度FA、抗弯刚度E1.和抗响刚度GA可采用钢管部分的刚度与混凝土部分的刚度之和,即:EA=EA.fEA(6.2.3T)EI=E,I+E.(6.2.3-2)GA=G,A+G,A(6.2.3-3)式中,EA、EkGA一构件藏而轴向刚度、抗弯刚度及抗剪刚度:E.A.EIo.G.A,混凝土部分的截面釉向刚度.抗弯刚度及抗剪刚度;E.A.sE.1.、G.A钢管部分的截而轴向刚度、抗弯刚度及抗剪刚度。2型钢混凝土剪力墙、钢板混凝土剪力墙、带钢斜撑混凝土剪力墙的截面刚度可按下列原则计算:(1)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其截面刚度可近似按相同减面的混凝土剪力墙计算截面刚度,可不计入端部型钢对截面刚度的提高作用:(2)有端柱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其截面刚度可按端柱中混凝土截面面积加上型钢按弹性模量比折算的等效混凝土面积计算其抗弯刚度和轴向刚度;墙的剪切刚度可不计入型钢作用:(3)钢板混凝土前力墙,可把钢板按弹性模量折算为等效混凝土面积计克其截面刚度;(1)在混凝土剪力墙内布置钢斜撑,可不考虑钢斜撑对其概面刚度的影响。1.1.4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框架梁,可考虑梁两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乘以调幅系数进行调隔,异应符合下列规定:1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和型钢混凝土框架梁的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取为0.71,8.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和型钢混凝土框架梁的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取为0p-09:2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后.梁跨中弯矩应按斗衡条件相应增大;3应先对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的弯矩进行调幅,再与水平作用产生的框架梁弯矩进行组合4藏面设计时,框架梁疏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1.1.5 对于不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混合结构,钢梁可采用塑性设计或弯矩调幅设计,且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相关规定。1.1.6 不参与抗侧力计算,仅承受竖向荷载的少量柱,其弯矩设计值可取其轴力设计值乘以结构层间位移值,并按此弯矩”算该构件的列力设计值1.1.7 建筑混合结构的梁、柱、墙和节点核心区,在进行截面抗震设计时,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调整构件的组合内力设计值。6.2.7拉震设让的前力墙或核心筒中的连梁刚度可予以折减,折减系数不小于O.5。6.2.8计算备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并予以折减。当非承重墙体采用轻质砌块、轻质填充墙板或外挂墙板时,白振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91.O0对于采用其他非承重墙体时,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周7.3 钢-混凝土组合梁7. 3.1钢-混凝土组合梁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138的有关规定。组合梁的混凝土翼板可采用现浇混凝土板,也可采用混凝土叠合板、侦制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预应力双T板、钢筋桁架福合板或压型钢板混凝土费合板.并应按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设计。8. 3.2组合梁施工时,如钢梁下无临时支承,组合梁的全部自重和施工荷载应由钢梁单独承受,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验算钢梁的强度、变形和稳定性。9. 3.3组合梁的抗剪连接件宜采用圆柱头焊钉,也可采用槽钢或有可靠依据的其它类型连接件。焊钉和槽钢连接件的设置方式如图7.3.3所示。(八)焊钉连接件(b)槽钢连接件图7.3.3睡件的外形及设置方向10. .+组合梁构件设计和构造要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和行业标准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138的规定执行。7.4 钢管混凝土柱7.4.1 除本节规定外,钢管混凝土柱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50936的有关规定。7.4.2 圆形钢管混凝土柱尚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7.4.3 不宜小于168mm;2低多层结构中圆形钢管混凝土柱的钢管壁厚不宜小于6mm.高层结构中圆形钢管混凝土柱的钢管壁厚木宜小于8mm;3钢管外径与壁厚的比值D/t宜在(20hmo)7235/1、之间£为钢材的屈服强度;4圆钢管混凝土柱的套箍指标,不应小于05,日不宜大于2.5;5柱的长细比不宜大于80;6轴向压力偏心率ea/r不宜大于1.0,e)为偏心距,为核心混凝土横截面半径;7钢管混凝十.柱与框架梁刚性连接时,柱内或柱外应设置与梁上、下翼缘位置对应的加劲肋:加劲肋设置于柱内时.应留孔以利混凝土浇筑;加劲肋设置于柱外时,应形成加劲环板:8直径大于2m的圆形钢管混凝土构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小钢管内混凝土收缩对构件受力性能的影响。7.4.4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1钢管截面短边尺寸不宜小于400mm;2钢管壁厚不宜小于Smm;3钢管截面的高宽比不宜大于2.当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截面最大边尺寸不小于80Omm时.宜采取在柱了内壁上焊接栓钉、纵向加劲肋等构造措施;4)钢管管壁板件的边长与其厚度的比值不应大于602357;5柱的长细比不宜大于80。7.4.5 矩形钢管混凝上柱的轴压比不宜大于表7.4.4的限值:8交错桁架结构设计8. 1一般规定8.1.1 交错桁架结构的基本纽成包括:框架柱、横向平面桁架、纵向抗侧力结构(包括框架或支撑等).楼盖和底层角操。框架柱可采用矩形钢管、矩形钢管混凝土柱、圆形钢管、圆形钢管混凝土柱和H型钢;桁架宜采用钢结构;楼板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也可采用预应力混凝土住合板、钢筋桁架登合板、压型钢板楼板或钢筋桁架楼承板。8.1.2 交错桁架结构的平面宜规则、对称,宜采用矩形、由矩形组成的多边形或弧面结构。结构布置宜使抗侧刚度中心与水平合力中心接近。交错桁架结构中桁架的高跨比可取1:41:7,纵向框架柱间距宜取6mJm8.1.3 交错桁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按6度设防的建筑可不进行罕遇地熊作用下的结构计算。8.1.4 交错桁架结构中,桁架的平面外结构,可采用框架.框架-支撑、框架-剪力揣等抗侧力体系,其中力墙可为钢板前力墙、组合剪力墙或混凝土剪力墙等;桁架平面外结构的设计,应符合各抗侧力体系的相关要求。8.2 结构分析与计算8 .2.1交错桁架结构采用三维空间模型进行弹性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应对楼板平面内刚度进行折减;在分析竖向荷载作用时,不应考虑楼板和桁架弦杆的共同作用:在分析横向水平荷载作用时.宜考虑楼板和桁架弦杆的共同作用若未考虑共同作用,可假定懂向水平荷载引起的桁架弦杆轴力由混凝土楼板承担,而剪力和弯矩由桁架弦杆承担。9 .2.2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交错桁架结构的两个上釉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的抗侧力构件承担。8.3 构件设计与构造8.3.1 3.1桁架构件设计时,弦杆应按压弯或者搅弯构件计算:桁架内力分析模型中,较接的腹杆应按轴心受力构件计算,刚接的腹杆应按压弯或者拉弯构件计算。8.3.2 桁架杆件的板件宽厚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关于板件局部晓定的规定。抗震设计中,桁架弦杆和斜腹杆的长细比,度根据结构的抗震等级,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对中心支撑的规定执行。桁架杆件的板件宽厚比,应根据结构的抗震等级,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U的规定执行。8.3.3 交错桁架结构的框架柱应按压弯构件进行设计。框架柱的承载力计算力法,构造要求及柱脚设计方法应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确定。8.3.4 钢框架柱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规定计算其强度和稳定性:钢管混凝土框架柱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50936的规定执行。8.3.5 楼板官按弹性楼板进行平面内的抗剪承载力验算。楼板在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平面内抗剪承载力验算时,对登合板取现浇层厚度和预制板厚度之和,且叠合楼盖混凝土板总厚度不宜小于120mm.其中现浇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8.3.6 3.6混凝土楼板应采用剪力连接件与桁架弦杆可靠连接。楼板与桁架弦杆或纵向框架梁相连接的部位,宜适当增加板顶构造钢筋的配筋率。当楼面有较大开洞时,宜采用现浇楼板或增设刚性水平支撑9框架-剪力墙及筒体结构设计9.1 一般规定9.1.1 框架-剪力墙/筒体结构中,框架柱可采用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或钢管约束混凝上柱:框架梁可采用钢梁或组合梁;剪力墙可采用混凝土剪力墙、型钢混凝土剪力墙、钢板剪力墙或钢板组合剪力墙等。9.1.2 2框架-混凝土剪力墙/筒体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抗震设计时,结构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到力墙。9.1.3 框架-混凝土剪力墙/同体结构可以按照双重抗侧力体系或单重抗侧力体系设计。9.1.4 当框架-混凝土剪力墙/筒体结构按双重抗侧力体系设计时,应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GB相关规定进行设计。9.1.5 框架-混凝土剪力墙、框架-混凝土筒体结构按单重抗侧力体系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结构总高度一平以下范围内,弹性分析中.框架部分分配的地震列力标准值与本层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比值最大值不大于0.1时,框架部分分配的地震剪力可不进行调整,而全部楼层的剪力墙/筒体应承担100%的本层地震剪力,且剪力墙/筒体的抗震构造猎施应按框架剪力瑞/筒体结构的抗藤等级采用;2结构总高度一半以下范围内弹性分析中,任一层框架部分分配的地震剪力标准值与木层总地庵的力标准值的比值大于01且小于0.2时,剪力墙/筒体部分和框架部分的地笈剪力均可不进行调整,全部楼层的剪力墙/筒体的抗震构造措施应按框架混凝土剪力墙、框架-混凝土筒体结构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后采用,特一级的不再提高:3有加强层时,框架部分分配的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的最大值不应包括加强层及其上、下层的框架剪力。9.1 .6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剪力墙宜均匀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梯间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位,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2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3纵、横剪力墙宜组成1.形、T形和形等形式;4单片剪力墙底部承担的水乎剪力不应超过结构底部总水平剪力的30%;5剪力墙宜贯通建筑物的全高.宜避免刚度突变;剪力墙开洞时,洞口宜上下对齐;6楼、电梯间等竖井宜尽量与靠近的抗侧力结构结合布置;7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的布置宜使结构各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接近。9.1.7长矩形平面或平面有一部分较长的建筑中,其剪力墙的布置尚宜符合下列规定:1横向剪力墙沿长方向的间距宜满足表9.1.7的要求,当这些剪力墙之间的楼盖有较大开洞时,剪力墙的间距应适当减小;表9,1,7«向剪加响距限值®盖形校设防然度6度、7庭(取较小值)现浇1.OB.50装能3,B.10往:表中B为剪力墙之间的楼蛋宽度,单位为m2纵向剪力墙不宜集中布置在房屋的两尽端。9.2 混凝土剪力墙与简体设计及构造9.2.1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混凝土剪力墙的竖向、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5%,并应至少双排布置。各排分布筋之间应设置拉筋,拉筋的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60Ommo9.2.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啜向和水平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0%9.2.3抗震设计时,钢框架-混凝土筒体结构的简体底部加强部位分布钢筋的母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35%,筒体其他部位的分布筋不宜小于O30%o9.2.4抗震设计时,框架-混凝土筒体混合结构的筒体底部加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宜取墙肢截面高度的"4.筒体底部加强部位以上墙体宜设置约束边缘构件。10支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10. 0.1支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中,巨型框郁中巨型柱可采用钢管混凝十.柱、钢管约束混凝土柱或型钢混凝十.柱:巨型框架中腰桁架可采用钢桁架;巨型支撑可采用钢支撑或屈曲约束支撑;次框架梁可采用钢梁.混凝土梁或组合粱:核心筒墙体宜采用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或钢板组合剪力墙,也可采用混凝上前力墙或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等,10.0.2支撑巨型框架-校心简结构体系适用于结构高度为30Om及以上的超高层建筑。10, 0,3抗废设计的支撑巨型框驾-核心简结构平面布置应避免或减少结构整体扭转效应。10.0.4支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中,支撑于腰桁架上的柱与边梁,楼面梁宜采用刚接;当主要承受竖向荷载时,可设计为重力柱.与楼面梁的连接可采用较接。10. 0.5支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巨型支撑宜采用屈曲约束支撑。10.1 .6支撑巨型框集-孩心商结构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300,且底部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aWh不宜大于1/200010.2 .7毕遇地虚作用卜.,结构薄弱层(部位)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不应超过1/10010. 0.8结构弹塑性计算宜采用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若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宜选用考虑结构高阶振型参与影响的静力弹那性分析方法.且所考虑振型数的质量参与系数不低于总质11楼盖设计11. 1一般规定11.1.1 混合结构的楼盖体系应具有足够的水平刚度和整体性,使整个抗侧力结构在任意方向水平荷载作用下能协同工作。11.1.2 混合结构楼盖可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会合板楼盖、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楼盖、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楼盖,压型钢板楼盖,钢筋桁架楼承板楼盖或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楼盖。11.1.3 混合结构中,楼盖应符合下列规定:1结构转换层和作为上部结构换固部位的楼层宜采用梁板现浇楼盖,普通地下室顶板厚度不宜小于160mm;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板厚不宜小于180mm;对有防水要求的地下室混凝土顶板,其板厚尚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GB55030的相关规定;2屋面层和平面受力复杂的楼层宜采用现浇楼盖,当采用叠合楼盖时,楼板的后浇混凝土捶合层厚度不应小于100mm.目后浇层内应采用双向通长配筋,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11.1.4 采用叠合板时,后浇混凝土费合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在结构分析中可假定平面规则的楼层在其楼板口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11.1.5 受弯构件使用阶段的挠度应分别按荷载标准组合和准永久组合并考虑荷载长期作用的影响进行计算,其计算值不应超过表11.1.5规定的限值。11.3 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楼盖11.3.1 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除应根据设计状况进行承载力计算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外,尚应对施工阶段进行验第11.3.2 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计算应符合混凝土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