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_T50027-2024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标准.docx
-
资源ID:1682006
资源大小:169.99KB
全文页数:10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GB_T50027-2024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标准.docx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标准。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物探、钻探与成孔、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地卜.水资源评价、地卜.水环境评价与保护、资料归档及档案管理等。本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是:1 .调整了勘察阶段的划分;2 .完善了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3,丰富了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4 .补充了地下水环境评价的相关要求;5 .补充了资料归档与档案管理相关内容;6 .增加了3个附录。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冶武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冶金大道17号,邮政编码:430080)本标准参编单位:吉林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勘冶金勘察设计研窕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地矿第二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湖北建科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丁洪元臧中海肖长来江永建吴庆华张家发刘大才李福申解西成李彦斌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徐杨青康景文赵德君袁立江曹小宇化建新张继文王举平陈斌谢昭宇张发旺聂庆科赵治海辛伟闫鼎熠2)(14(20(20(203(22(22(24<x7(,1总则2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2 符号3基本规定4水文地质测绘4.1 一般规定4.2 基本耍求4.3 专项要求5水文地质物探5.1 一般规定5.2 物探工作布置与方法选择6钻探与成孔6.1 一般规定6.2 勘探孔布置6.3 勘探孔结构6.4 抽水孔过滤器6.5 勘探孔施工6.6 勘探孔取样7抽水试验1.1 一般规定1.2 稳定流抽水试验1.3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8 地下水动态观测(34)8.1 一般规定(34)8.2 水位观测(34)8.3 水量观测(36)8.4 水质观测(36)8.5 水温与气温观测(37)9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38)9.1 一般规定(38)9.2 渗透系数(39)9.3 给水度和释水系数(44)9.4 降水入渗系数(45)9.5 潜水蒸发系数(46)9.6 影响半径(46)10 地下水资源评价y(48)10.1 一般规定(48)10.2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51)10.3 地下水质量评价(60)H地下水环境评价与保护(62)11.1 一般规定(62)11.2 环境现状评价(62)11.3 环境预测评价(63)11.4 地下水资源保护(63)12资料归档及档案管理(65)12.1 一般规定(65)12.2 资料归档(65)12.3 档案管理(66)附录A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编写提纲(68)附录B水文地质常用物探方法(71)附录C地下水评价预测常用方法(75)本标准用词说明(86)引用标准名录(87)ContentsIGenera1.provisions(1)2 Termsandsymbo1.s(2)2.1 Terms(2)2.2 Symbo1.s(5)3 Basicrequirenents(7)4 Hydrogeo1.ogica1.mapping(11)4.1 Genera1.requirements(11)4.2 Contentsandrequirementsofhydrogeo1.ogica1.mapping(14)4.3 Specia1.requireInCn1.Sofhydrogeo1.ogica1.mappinginVxiriousregions(16)5 Geophysica1.exp1.orationforhydrogeo1.ogica1.investigation(20)5.1 Genera1.requirements(20)5.2 Geophysica1.exp1.orationarrangementandmethode1.ection(20)6 Dri1.1.ingandpore-forming(22)6.1 Genera1.requirements(22)6.2 Arrangementofexp1.orationho1.es(22)6.3 Structureofexp1.orationho1.es(24)6.4 Pumpingho1.efi1.ter(24)6.5 Constructionofexp1.orationho1.es(26)6.6 Exp1.orationho1.essamp1.ing(27)7 Pumpingtest(29)7.1 Genera1.requirements(29)7.2 Steady-f1.owpumpingtest(31)7.3 Unsteady-f1.owpumpingtest(32)8 Groundwaterregimeobservation(34)8.1 Genera1.requirements(34)8.2 Water1.eve1.observation(34)8.3 Waterquantityobservation(36)8.4 Waterqua1.ityobservation(36)8.5 Watertemperatureandairtemperatureobservation(37)9 Hydrogeo1.ogica1.parametersca1.cu1.ation(38)9.1 Genera1.requirements(38)9.2 Hydrau1.icconductivity(39)9.3 Specificyie1.dandstorageefficient(44)9.4 Infi1.trationcoefficien(ofprecipitation(45)9.5 Phreaiicwaterevaporationcoefficient(46)9.6 Radiusofinf1.uence(46)10 Groundwaterresourceeva1.uation(48)10.1 Genera1.requiren>ents(48)10.2 Eva1.uationofgroundwaterquantity(51)10.3 Eva1.uationofgroundwaterqua1.ity(60)11 Environmenteva1.uationandprotectionofgroundwaterresources(62)11.1 Genera1.requirement,(62)11.2 Investigationandeva1.uationofambientenvironment(62)11.3 Eva1.uationofenvironmentforecast(63)11.4 Protectionofgroundwaterresources(63)12 Dataarchivingandti1.emanagement(65)12.1 Genera1.requirements(65)12.2 Dataarchiving(65)12.3 Fi1.emanagement(66)5AppendixCompi1.eout1.ineofwatersupp1.yhydrogeo1.ogjr(68)AppendixBNorma1.geophysica1.exp1.orationmethodsofhydrogeo1.ogy(71)AppendixCNorma1.mcthodsofgroundwatereva1.uationandprediction(75)Exp1.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86)1.istofquotedstandards(87)1.0.1为规范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正确地反映水文地质条件,合理地评价、开发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保障供水安全,维持生态环境,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水文地质勘察。1.0.3供水水文地质勘察,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hydrogeo1.ogica1.investigationofwater-supp1.y以供水为目的而进行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2.1.2 2水文地质条件hydrogeo1.ogica1.condition地下水的埋藏、分布、补给、径流和排泄,水量和水质及其形成的地质条件等的总称。2.1.3 3水文地质单元hydrogeo1.ogica1.unit具有统边界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系统。2.1.4 1.4水文地质参数hydrogeo1.ogica1.parameters表征地层水文地质特征指标的统称,包括渗透系数、释水系数、给水度、降水入渗系数、潜水蒸发系数、越流参数等。2.1.5 地下水动态groundwaterregime在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温及化学成分等要素随时间的变化状态。2.1.6 6水文地质勘探孔hydrogeo1.ogica1.exp1.orationboreho1.e为查明水文地质条件或参数,按水文地质钻探要求施工的钻孔。2.1.7 稳定流抽水试验steady-f1.owpumpingtest在抽水过程中地卜.水流场及各要素能够达到一种新的稳定状态的抽水试验。2.1.8 8非稳定流抽水试验unsteady-f1.owpumpingtest在抽水过程中地下水流场及各要素不能够达到新的稳定状态的抽水试验。2.1.9 9单孔抽水试验sing1.ewe1.1.pumpingtest只在一个抽水孔中进行的不带观测孔的抽水试验。2.1.10 多孔抽水试验sing1.ewe1.1.pumpingIeS1.WiIhobservationwe1.1.s在一个抽水孔中抽水并带观测孔的抽水试验。2.1.11 群孔抽水试验pumpingtestofwe1.1.group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抽水孔中同时抽水并配置观测孔,各孔的水位和水量有明显相互影响的抽水试验。2.1.12 开采性抽水试验trai1.-exp1.oitationpumpingtest按开采条件或接近开采条件要求进行的抽水试验。2.1.13 分层抽水试验separate-interva1.pumpingtest将抽水试验的目标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隔离,分别进行抽水及观测的抽水试验。2.1.14 地下水补给量groundwaterrecharge在天然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内进入含水层的水量。2.1.15 地下水储存量groundwaterstorage赋存于含水层中的重力水体积。2.1.16 地下水排泄量groundwaterdischarge在天然或开采条件单位时间内从含水层中排出的水量。2.1.17 地卜,水资源评价groundwaterresourceeva1.uation在一定的经济技术开采条件下,论证水位下降不超过允许范困、可开采水量不发生减少、水质不发生恶化、水温符合标准、不产生环境地质问题或产生的环境风险是可接受条件下的可开采量。2.1.18地卜水资源量评价eva1.uationofgroundwaterquantity对地下水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的补给量、排泄量、储存量、可开采量以及对所用计算方法的适宜性、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资源计算结果精度、资源开采保证程度所做出的全面评价。2.1.19 地下水可开采量exp1.oitab1.ereservesofgroundwater经勘察或开采验证,在整个开采期内,地下水水质变化符合利用要求,地下水水位不发生持续下降,不发生危害性的生态、环境地质现象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水文地质单元或取水地段中能够开采出来的最大水量。2.1.20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a1.1.owab1.ewithdrawa1.ofgroundwater经勘察或开采验证,在当前经济、技术、生态、环境允许条件下并满足地下水资源管控要求时,允许单位时间内从水文地质单元或取水地段中开采出来的水量。2.1.2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conceptua1.hydrogeo1.ogica1.mode1.用语言或图示将含水层实际的边界类型、内部结构、渗透性质、水力特征和补给、排泄等条件概化后所形成的便于进行数学与物理模拟的简化模型。2.1.22 地下水数值模型numerica1.mode1.ofgroundwater以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为基础所建立的,能接近实际地下水系统结构、水流运动特征和各种渗透要素的组数学关系式。2.1.23 数值模型识别ca1.ibrationofnumerica1.mode1.根据已知的初始、边界条件,时地下水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以达到选择合理参数(即参数识别),校正已建数值模型的计算过程。2.1.24 数值模型检验VerifiCatiOnofnumerica1.mode1.采用经模型识别后的模型参数和初始、边界条件,选用不同于模型识别所用计算时段的资料进行数值模拟,将计算所得数据和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检验数值模型的仿真性,从而选定合理数学模型的过程。2.1.25 地下水预报groundwaterforecast布采用选定的数值模型基础上,在给定开采条件下,预报地下水的水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2.1.26 26同位素示踪测井radioactivetracer1.ogging采用人工放射性同位素13"、82Br等标记天然流场或人工流场中钻孔内的地下水流,利用示踪或稀释原理测定含水层某些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2.2 符号B计算断面的宽度、越流参数:C一一潜水蒸发系数:E地下水的蒸发量:F含水层的面积、降水入渗面积:h-承压水含水层自顶板算起的压力水头高度、潜水含水层在抽水试验时的厚度、潜水含水层在降水前观测孔中的水位高度、水位恢复时的潜水含水层的厚度;h潜水含水层在自然情况卜和抽水试验时的厚度平均值;h?一一潜水含水层在自然情况下的厚度H和抽水试验时的厚度h的平方差:H天然情况下潜水含水层的厚度;i曲线拐点处的斜率;I一一地下水水力坡度;K渗透系数;1.过滤器的长度:1.o一天然情况下潜水含水层过滤器进水长度:M承压水含水层的厚度:No同位素初始计数率:N,放射性本底计数率;N,一同位素t时计数率;P降水量:Q出水量、地下水径流量、降水入渗补给量:r抽水孔过滤器的半径、观测孔至抽水孔的距离、过滤器内半径:r0探头半径:rw抽水孔半径;R影响半径:S承压含水层释水系数:s水位下降值、水位恢复时的剩余下降值、水位降深;t时间:V潜水含水层的体枳、水流速度;V一一测点的渗透速度;W(u)井函数;W地下水的储存量、弹性储存量:W地卜.水储存量的变化量:一一降水入渗系数、流场畸变校正系数;B一灌溉渗漏补给系数;e潜水蒸发量;E0水面蒸发量:u潜水含水层给水度。63基本规定3.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主要工作:1查明勘察区含水层的特征、厚度、分布范围、埋藏条件、地下水的类型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2查明地下水的动态规律,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量及其水质;3确定水源地的范围和取水地段,建议取水构筑物的形式和布局;4预测水源地开采后地卜水可能发生的变化,对周围环境及生态的影响。3.0.2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开始前,应明确勘察任务和要求,搜集分析现有资料,进行现场踏勘,编制勘察纲要;勘察过程中,应严格按勘察纲要设计的内容和工作量实施,当勘察发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与原勘察纲要设计存在较大偏差时,应分析原因并及时调整勘察工作布置:勘察工作结束后,应编写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3.0.3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内容和工作量,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需水量的大小、不同勘察阶段、不同勘察区已进行工作的程度和拟选用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3.0.4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可划分为简单、中等、复杂三类,划分原则宜符合表3.0.4的规定。复杂程度判定为简单时,应同时满足全部特征;判定为复杂时,满足其中一项特征即可。«3.0.4水文地质条件麓杂程度分类赛类型复杂程9水文地痂特征孔隙水简单河谷平原宽广:浅埋的单、双含水层,厚度分布比较稳定: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漕条件清楚:水质类型较单一:不良地质不发育中等有多级阶地且显示不清;含水层埋藏深浅不一、双层或多层,岩性、厚度分布不很稳定:补给和边界条件不易查清:水质类型较复杂:不良地质一般发自地貌形态多且难鉴别:理微较深的多层含水层,岩性、厚度分布变化较大:补给和边界难以利定:水质红杂或咸水、淡水相间:不良地质强烈发育岩溶水简单地质构造简单,岩性单一:岩溶发育较均匀;补给边界简单;不良地质不发育中等地质构造比较更杂,岩性较红杂:岩溶发育不均匀:补给边界较处杂:不良地质一般发育复条地质构造或杂,岩性及杂:岩溶发白极不均匀;补给边界发杂:不艮地质强烈发育裂隙水简单多为低山丘陵:基岩岩层水平或帧角很援,构造的单,含水层和定均一:补给条件及水质较好:多为层河水(潜水或承压水)或强烈风化带潜水:不良地质不发育中等地貌形态多样;基岩谓皱和断裂变动明显;含水层不稔定:补给条件及水质比较宏杂:多为深埋的断续分布的多层层间承压水或断裂带脓状水:不良地质一般发育地貌形态多且难列别:基岩褶皱和断裂变动强烈,构造更杂,岩相变化大:含水层卬度及平面分布极不均匀,多为构造裂隙水或断裂带脓状水:不良地质强烈发育3. O.5地下水供水水源地规模宜根据可开采量按表3.().5确定。*3.0.5地下水供水水源地规模水源地分级可开采量(万/d)特大型>15大型【5且25中型<5且>1小型13.0.6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可划分为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和开采勘察三个阶段,各勘察阶段的勘察范围、内容、方法、成果及精度应满足相应供水设计阶段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初步勘察阶段应在几个可能的富水地段基本杳明水文地质条件,初步评价地下水资源,进行水源地方案比较。控制的地下水可开采量应满足C级精度的要求,为水源地选址及初步设计提供依据。2详细勘察阶段应查明拟建水源地范围的水文地质条件,进一步评价地下水资源,提出合理开采方案。探明的地卜冰可开采量应满足B级精度的要求,为水源地施工图设计提供依据。3开采勘察阶段应查明水源地扩大开采的可能性,或研究水量减少、水质恶化和不良环境工程地质现象等发生的原因。在开采动态或专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验证的地下水可开采量应满足A级精度的要求,为合理开采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和水源地的新建、改建或扩建设计提供依据。3.0.7当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现有资料较多、水源地已经基本确定和少数管井能满足需水要求时,可直接布置勘探生产井。对有使用价值的勘探孔,当不影响统一开采布局时,也可结合成井。勘探生产井的设计与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的有关规定。3.0.8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编写内容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图例、图式和符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的有关规定。3.0.9水文地质勘察宜采取信息化手段,实时采集、记录、存贮水文地质勘察数据。4水文地质测绘4.1 一般规定4.1.1 水文地质测绘基本方法可包括水文地质实地测绘法和水文地质遥感信息测绘法。4.1.2 水文地质测绘的比例尺初步勘察阶段宜为1:500001:25000,详细勘察阶段宜为1.250001.:10000,开采勘察阶段比例尺不宜小于1:10000。4.1.3 水文地质测绘应在已有地形图、地质图基础上进行,利用的已有地形图、地质图比例尺不应小于本次测绘比例尺。当只有地形图而无地质图或地质图的精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有针对性地补充地质测绘。I水文地质实地测绘法4.1.4 水文地质实地测绘的观测路线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宜沿垂直岩层(或岩浆岩体)、构造线走向布置;2宜沿地貌变化显著方向布置;3宜沿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带布置;4宜沿含水层(带)走向布置。4.1.5 水文地质实地测绘的观测点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宜在地层分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标志层、典型露头、不良地质作用和岩性、岩相变化带等处布置:2宜在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行处布置:3宜在水井、泉、钻孔、矿井、坎儿井、地表坍陷、岩溶水点和地表水体等处布置;4宜在与地下水有关的生态问题和环境地质问题发育处,及其他电要显示处布置。4. 1.6水文地质实地测绘精度应与对应勘察阶段的测绘比例尺相适应,每平方公里的观测点数、观测路线长度和密度可按表4.1.6确定。重点地段测绘路线及观测点数宜根据需要适当增加。*4.1.6水文地质实地测给的观渊点数和观测路线长度测绘比例尺地质观测点数(个/km,)水文地质观测点数(个km2)观测路线长度(km1W>观测路线间距(km)松散层地区加岩地区1:500000.30-0.600.75-2.000.20'0.601.00-2.000.80-2.001:250000.60'1.801.50-3.001.002.502.50-4.000.50-0.801:100001.80-3.603.008.002.50-7.501.00-6.000.30-0.501:50003.60-7.206.OOr6.005.00-15.006.00'12.000.150.30注:1同时进行地质和水幻质测绘时,表中地!贡观则点数应乘以25度核性水文地测绘时,观测点数为规定数的40%觊;2水她成条(牛彭F踱为简单时采叫他中等时来ff1.中间值,躲时采用大值;3具有水量资料或进行简易抽水的机、民井,应占机、民井的期4优;4水位观测点占水文地质观测点比例不应小于2啖长期观测点占水位观测点比例不应小于觌。4. 1.7剖面测绘的地质界线应与平面图吻合,并应反映与水文地质条件有关的重要地质现象。当纵横比例尺不同时,纵横比例尺之比不宜大于5:1。5. 1.8野外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1内容应真实、全面、重点突出:2在图上表示的水文地质现象应有现场记录可查:3重要水文地质点或地质现象应进行素描或摄影、录像;4水文地质点应统一编号并设置现场标识。11水文地质遥感信息测绘法4.1.9遥感影像资料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航片的比例尺不宜小于填图的比例尺;2卫星遥感数据时相上宜选择与工作时间相近的遥感数据,且宜选择两个以上时相数据;3卫星遥感数据应选择高精度卫星遥感数据;4卫星遥感数据不应少于一幅假彩色图像。4.1.10 遥感图像水文地质判译应符合下列规定:】遥感图像判译应以目视解译为主,计算机自动分类为辅;2地质体判译应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单要素到多要素的综合判译:3遥感影像的直接判译标志宜包括色调、形状和大小、阴影、纹形图案及组合、微地貌形态、水系等,并应根据现场查勘、已有地质资料和直接判译标志建立对地质体的综合判译标志:4判译结果应标绘在影像图上。4.1.11 遥感影像水文地质填图应进行野外验证,并应包括下列内容:1检验判释标志;2检验判释结果;3检验外推结果;4补充室内判释难以获得的信息。4.1.12 遥感影像水文地质填图的野外验证工作量,每平方公里的观测点数和观测路线长度宜符合下列规定:1实地验证地质观测点数宜为水文地质测绘地质观测点总数的30%50%;2实地验证水文地质观测点数宜为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观测点总数的50%70%;3实地验证观测路线长度宜为水文地质测绘观测路线总长度的40%60舟。4.1.13 经野外验证后的遥感成果应编制成水文地质图。编制、清绘、整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调整综合判译标志,修正谈判、漏判;2计算机自幼分类可进行多源数据综合处理,宜采用监督分类;3应将遥感地质图与地形、地质、水文地质、物化探资料相互整合,提取各种地质及水文地质要素,植加套绘成水文地质图。4.2基本要求4.2 .1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地质构造调查、地层调查、地下水露头和地表水体调查、水质调查、指示植物调查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和生态现状调查等。4.3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宜包括卜.列内容:1地貌的形态、成因类型、不同地貌单元的接触关系;2第四纪沉(堆)积物的成因类型、沉(堆)积环境、物质组成、分布特征;3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强度及其对地貌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4含水层和地下水的分布、埋减、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4.2.3 地质构造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褶皱的类型,轴的位置、长度及延伸和倾伏方向;两翼和核部地层的产状、裂隙发育特征及富水地段的位置;2断层的位置、类型、规模、产状、断距、力学性质和活动性;断层上、下盘的节理发育程度:断裂带充填物的性质和胶结情况;断裂带的导水性、含水性和富水地段的位置;3不同岩层层位和构造部位中节理的力学性质、发育特征、充填情况、延伸和交接关系及其富水性;4测区所属的地质构造类型、规模、等级和测区所在的构造部位及其富水性。4.2.4 地层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地层的成因类型、时代、层序及接触关系;2地层的颜色、岩性、岩相、结构与构造特征;3地层的产状、厚度及分布范围;4不同地层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其变化规律。4.2.5 泉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泉水出露的地形、地貌、部位、高程及与当地基准面的高差;2泉的出露条件、成因类型和补给来源;3泉的流量、涌势及其高度、水质、水温、气体成分和沉淀物;4泉的动态变化、利用情况;若有供水意义时,设观测站进行动态观测;5矿泉和温泉的特殊成分、温度及其与周围地卜.水的关系。4.2.6 水井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记录井(孔)所处的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及其附近的卫生防护情况;2井的类型、深度、井壁结构、井周地层剖面、出水量、水位、水质及其动态变化;3地下水的开采方式、开采量、用途和开采后出现的问题;4选择有代表性的水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4.2.7 地表水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地表水的流量、水位、水质、水温、含砂量及动态变化: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2利用现状及其作为人工补给地下水的可能性;3河床或湖底的岩性和淤塞情况,以及岸边的稳定性。4.2.8 水质调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质全分析的取样水点数不应少于本标准表4.1.6中水文地质观测点总数的40%;2水质全分析项目的确定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T3020的有关规定执行;当地下水已遭受污染或存在被污染风险时应增加特征污染物的检测项目;3水质专门分析取样水点数不应少于全分析点数的20%;4应划分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了解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5应了解地下水污染的来源、途径、范困、深度、危害程度,预测评价对供水水源地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6应了解地下水污染现状,包括污染层位、污染范围,主要污染物种类、浓度及其空间分布。4.2.9 水文地质指示植物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地植物分布区的地理、地质环境条件;2地植物种属分布和群落生态特征,分析其与地下水的关系。4. 2.10与地卜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调查宜包括卜列内容:1环境地质问题的性质、类型、分布特征及现状:2环境地质问题发生区域的地下水埋藏和分布特征:3环境地质问题发生区域的人为活动特征。4. 2.11与地下水有关的生态保护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区域生态水文地质条件调查主要包括含水层的结构与分布特征、地下水补给、地下水径流与排泄、地下水位和水温、毛细带水分布、土壤水分布、土壤含水率、地下水化学特征;2生态系统调查主要包括植物生态调查、微生物生态调查和动物生态调查。4.2.12进行水文地质调查时应开展场区风险源调查,包括筛查汇水区范围内可能影响地下水水质的潜在风险,建立风险源目录。4.3专项要求4.3.1 各类地区水文地质测绘,应根据勘察任务要求和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来确定专门调查的内容、范围及其工作精度。4.3.2 山间河谷及冲洪枳平原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不同河流堆积物、湖积物的分布及特点、含水介质的富水性、水化学成分及其分布规律;2古河道的变迁、古河床的分布和多种成因沉积物的叠置情况及其特点;3阶地的形态、分布范围、地质结构、成因和叠置关系;4咸水的分布与埋藏条件,划分咸、淡水界面。4.3.3冲洪积扇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冲洪积扇的形态及分布范围、前后缘标高及地面坡度变化、扇间洼地的分布特征;2冲洪积扇不同部位垂向及纵横向岩性厚度、埋深、富水性和水质变化特征;3地下水溢出带的分布范围、溢出泉流量及总溢出量;4埋藏型冲积扇的岩性特征、埋藏条件、分布规律及水文地质特征;5扇间洼地的分布特征及水文地质特征。4.3.4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和沿海岛屿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海水的入侵范围、咸水与淡水的分界面及其变化规律:2淡水层(透镜体)的分布范围、厚度、水位及其动态变化;3咸水区中淡水泉的成因、补给来源、出露条件、水质和水量;4潮汐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5海岸的变化特征、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及其与地下水形成的关系:6新近回填区水文地质特征。4.3.5黄土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黄土层中所夹粉土、钙质结核(层)和砂卵石含水层的分布范围、埋藏条件和富水性;2黄土柱状节理、孔隙、溶蚀孔洞的发育特征和富水性;3黄土堀上洼地的分布、成因和后水性;4黄土底部岩层的富水性或隔水性;5黄土地区水土流失、植被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4.3.6 沙漠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古河道、潜蚀洼地和微地貌的分布及其与地下淡水层(透镜体)的关系:2喜水植物的分布及其与地下水的埋深和化学成分的关系:3沙丘覆盖和近代河道两侧的淡水层的分布及其埋藏条件。4.3.7 冻土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多年冻土的分布范围:2冻土地貌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3多年冻土层的上下限、厚度、分布规律和赋存的地下水类型:4融区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和水文地质特征。4.3.8 碎屑岩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层状裂隙(孔隙)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分布、富水性及其与岩性构造的关系:2承压(自流)水盆地、承压(自流)斜地等蓄水构造分布、岩性和富水因素:3风化裂隙、构造裂隙的发育程度、充填情况、分布规律及其对含水层富水地段的控制作用:4可溶盐的分布和溶蚀程度,咸水与淡水的分界面。4.3.9 可溶岩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碳酸岩及其他可溶岩层的分布,地层时代、岩性、结构、构造及岩溶层组组合特征,各岩溶层岩溶发育规律;2微地貌和岩溶泉与地下水分布的关系;3构造、岩性、地下水径流和地表水文网等因素与岩溶发育的关系;4暗河(地下湖)的位置、规模、水位和流量,及其补给条件和开发条件:5大型洞穴的形状、规模和充填物;6当地地表河流侵蚀基准面标高、地下水水力坡度特征与区域岩溶发育特征的关系;7岩溶塌陷区分布范围、分布特征。4. 3.10岩浆岩和变质岩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风化壳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含水性;2岩体、岩脉的岩性、产状、规模、穿插特征,及其与围岩接触带的破碎程度和含水性:3玄武岩的柱状节理和孔洞的发育特征及其含水性。4. 3.11红层丘陵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红层丘陵区的地层岩性及风化壳的风化程度、发育深度及其构造与地下水的关系:2红层含水层的补给、径流及汇集区域、富水地段、咸淡水界面的埋藏深度、空间分布规律。5水文地质物探5.1 一般规定5.1.1 水文地质物探方法应根据勘察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测试场地的环境条件和物探方法适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并宜采用多种物探方法进行综合探测。常用物探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可根据本标准附录B选择。5.1.2 物探的实测资料应结合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具有相应水文地质解释的物探成果。5.1.3 勘探孔宜进行水文测井工作,并结合钻探取样划分地层,为取得有关参数提供依据。5.1.4 采用物探方法时,被探测体应具备对应物探方法的适用条件。5.2 物探工作布置与方法选择5.2.1 物探测线的布置宜垂直于被探测体的走向,区域性地下水探测宜按网格状布置测点,对于已掌握水文地质条件的地区,可仅对重点地段和可疑地段布置物探工作。5.2.2 采用物探方法,可探测下列内容:1覆盖层的厚度、隐伏的古河床和掩埋的冲洪积扇的位置.;2断层、裂隙带、岩脉等的产状和位置,含水层的宽度和厚度;3地层分布;4地下水的水位、流向和渗透速度:5地下水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咸水、淡水的分布范围;6暗河的位置和隐伏岩溶的分布;207多年冻土层下限的埋藏深度等。5.2.3物探方法选择宜符合下列规定:1探测含水层、含水带宜选择电测深法、电剖面法、高密度电法和激发极化法等:2探测地下水的分布、规模和埋深宜采用电测深法和浅层折射波法等:3探测地下水位宜选择激发极化法、电测深法、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法等;4探测地下水流速、流向和渗透速率等宜选择瞬变电磁法等:5探测埋藏较深的地下水宜选择瞬变电磁法等;6探测地下水的咸水与淡水在平面上的分布情况,圈定和监测地下水污染状况宜选择电测深法、瞬变电磁法等;7划分多层地下水含水层中的咸水、淡水界限宜选择综合测井法等:8当有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