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_传统文化论文_文化.docx
-
资源ID:1688205
资源大小:19.42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儒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_传统文化论文_文化.docx
儡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传统文化论文文化论文当今世界,一切有识之士无不为人类顺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劣而忧心如焚。生态平衡的肆意破坏,引起了全球的气候反常:生活环境的横遭污染,带来了致命的怪病恶疾。长此以往,不仅严峻地威逼若现在世界人类的生存,而I1.将遗害于子孙后代,大大缩短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历史“这绝不是故作危言耸听,而是摆在当今人类面前的无情现实。从现望上看,造成当今世界人类牛存环境危机的缘由是:人类过度地向自然索取,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以及大量有害的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污染。因此把对自然的破坏性、掠夺性开发,变更为安排性、速护性开发,加强对有害生产、生活废弃物的主动治理,是可能取得改善当前人类生存环境的确定效果的。但是,这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追根究带,造成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根本缘由,是由于人们对自己欲望的无限度放纵和追求。全部不顾一切后果地疯狂摘取自然资源,并I1.肆意加以挥霍奢侈,都是人们无限度放纵欲望追求的结果.所以,人类假如不能从节制自己的欲望追求入手,就不行能从根本上消退潜藏着的、将来的造成严峻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根源,同时也是不行能真正解决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因此,我认为,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应当是人类仔细自我检讨,并切实施行欲求自我节制的时代。人们须要设计各种科学合理、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重新谢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子孙万代创建个美丽良好的生存环境。而为此,重温一下中国传统儒家的”节欲”规,则将大有益人们对自我节制欲求问题的思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欲,是人类生活中个最基本的问题。儒家在欲的问题上的个基本立场,就是认为欲不应当无限度地放纵,而要受到确定社会规范的制约。孔子说,他七十岁以后达到种为所欲为而乂不违离规范的境界11.孔子这里所说的欲的含义是很宽泛的,包括各种生理要求和社会行为。这种个人欲求既能得到臼由发挥,同时又能不违高社会规范,明显是对欲有所节制的结果.孔子到七十以后才能做到,这说明它是通过长期自觉地节制欲而培育出来的一种精神境界。这也是以后历代儒学家追求的志向精神境界。孟子也认为,人们的欲求是受到道德规范制约的,而且应当按确定的道福标准去取舍。如他说,求生是我的欲里,求义也是我的欲望,当二者不能兼得的时候,我将牺牲生命而去求得义2。所以,他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即不去做那些我不当做的事,不去追求那些我不当追求的东西3。孟子还认为,太多的物质欲望甚至会有碍于人们的道例修养,因而提倡"寡欲他说,修养心性的方法最好是削减物质欲望。他的为人假如欲望不多,那么善性即使有所丢失,也不会很多:他的为人假如欲望很多,那么善性即使有所保存,也只是很少点点。荀况(约公元前298-238年)提出了一套较为详密的"节欲理论。例如,他在分析"礼”(指社会各种制度、道第规葩、礼节仪式等)的起源时,曾这样说:人生下来就有各种欲求,欲求得不到满意,就不能没有追求。人们欲望的追求假如没有确定规定和限度,那就不行能不发生争斗。争斗会造成社会的混乱,混乱会使社会陷于逆境。古代的圣王,为防止社会陷于混乱,因而制定各种等级制度、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以规定人们的社会地位,调整人们的欲望,满意人们的耍求,从而使人们的欲求不至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意,而自然物资也不至于为人们的欲求所用完。总之,使自然物资和人的欲求相互制约,保持协谢地增长,这就是社会等级制度、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产牛的绿由5。苟况的分析是相当深刻的,他在此既指出了欲是人类生理本能的一种要求,更说明白它是构成人类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部分。同时,又强调了社会各种制度、道德规范等在调整人们的欲望,协调自然物资和人们欲求之间关系中的蓝要作用。这就是说,人的欲求应得到满意,但也不能任其自流,而要由社会来加以限制和调整。由此也告知我们,今日世界各国的人民和政府可以而I1.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各种制度、道德规范等的作用,既使人们的合理欲求得到应有的物资满意,同时又主动地爱护好自然资源,使其不至于为人们的欲求所破坏。荀况不同意"黑欲"、"去欲"的主见6.他认为,欲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受之于自然的本性.那种认为只有去除人们的欲求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的理论,完全是由于他们没有方法来正确引导人们的欲求,而被人们的有所欲求困扰住了。那种认为只有削减人们的欲求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的理论,完全是由于他们没有方法来合理节制人们的欲求,而被人们的过多欲求困扰住了。其实,假如人们所追求的欲望是介理的,即使多些,对于国家社会的治理又有什么膨响呢?相反,假如人们所追求的欲望是不合理的,即使再少,也会给国家社会带来混乱。于是,他指出,人的欲望虽然不行能完全满意,但可使它近于满意:人的欲望虽然不行以完全去掉,但可加以节制70同时,荀况又指出,欲虽然受之于自然本性,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人的内心多方面考虑的制约。这样,现实中的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本性的欲这用现代用语来说,现实中的欲是要受到社会发展状况的多方面制约的,而不行能随意发挥的。他举例说:人对于生的欲望是最迫切的,而对于死的厌恶是最剧烈的。但是,有人竟放弃生的希望而去死,这并不是不情愿牛.而情愿死,只是由于考虑到某种状况卜.是不行以偷生的,而应当去死。因此,对于欲,不是简沽地去除和削减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根据一个正确的原则来处理欲望。人们假如能驾驭这个原则,那末在可能的状况下,欲望将得到最大的满意,而在条件不许可的状况卜.,欲望将得到有效的节制8。以上,荀况在充分酷定欲的存在的合理性前提下,针对"去欲"说,提出了"道(导)欲A1说:针对"寡欲”说,提出了"节欲"说。按,"寡欲"的反面是"纵欲",在战国时期也有一些学派着力地鼓吹”纵欲主义"理论,荀况对此也持尖锐的批判看法9。他认为,"纵欲"会使人在道德上堕落,成为物欲的奴隶,以至损害自己的寿命,所以他又有“养欲”的说法io0人的欲求既不能*"无"和"去",也不应"寡"和"纵",那末唯一可行的就是"导"、节"和"养"了。所以我认为,旬况的“道(导)欲"说、"节欲"说和"养欲”说,不仅在历史上是一种正确调整人类欲求的理论,即使在当今世界,也仍旧有着它的重要的现实意义。荀况也曾经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和阐明"节欲的必要性。他说,吃想吃鸡鸭鱼肉,穿想穿歧罗绸缎,行想有车马代步,此外还想有大量的财宝积蓄,恒久也没有满意的时候,这就是人的真实本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虽养r鸡鸭猪狗,又养牛羊,但在吃的时候也不敢又是酒又是肉的;虽然有枳落的钱财、粮食,但在穿的时候也不敢全身丝绸,行的时候也不敢出入车马。这并不是人们从本性中就不想得到这蚂,而是由于从长远考虑,顾及到以后,怕一旦接济不上。因此,人们实行节约消费和H制欲望节用御欲的方法来积累财物,作为接济日后的须要。荀况指贡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只图眼前不顾以后,无限度地挥霍奢侈,那末用不了多久,财物就会耗费殆尽,他也就免不了冻饿而死11。荀况在经济理论上强谢整约消费,而同时又强调主动发展生产,使人们过上富裕的生活12。这也就是他所憧憬的志向社会。宋明理学家非常留意"天理"与"人欲"的分别。所谓"无理",是指自然的、普遍的、公共的准则或道理:所谓"人欲",是指一己的私欲。如,以吃为例,朱聂曾分析说:人必需吃东西才能维持生命,这种属于生理须要的吃是"天理”:然而追求好吃的东西,为了满意个人口腹的欲望,那就是"人欲"了13。理学家们把欲归为己的私欲,并把它与恶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总的倾向上是排斥欲的。如北宋网名思想家周敦颐,主动提倡"无欲”说。他认为,孟子提倡"寡欲”还不够,而应当套而至于无,才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14。周敦颐的"无欲”说,有明显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又如理学的主要创立人之一的程颐认为,人全部的不善行为,都是欲的诱惑或过分欲求的结果。因此,必需遏止人的欲里,使人寡欲,才不至于做出违反“大理”的事来U5。发展到了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那里,则把"天理"人欲”的对立推到了确定的、互不相容的地步。如他说:在一个人的心中,保存着"天理人欲"就会消亡:相反,"人欲"假如旺盛,那末"天理"就会消亡。"天理"和"人欲"是不行能混杂在处的。因此,他大声疾呼要彻底歼灭"人欲",完全电原”天理。:/由于程朱等理学家过分有大了"人欲”的可恶和可怕,过分强调压制和歼灭"人欲",表现出/禁欲主义的倾向。应当说,程朱理学家并不是完全反对欲,只是他们把那些最基本的、合理的欲归到大理中去了。但是,他们把人的欲求限制到了最低的生理须要的程度,也的确有某种禁欲主义的倾向,因而遭到了当时和以后很多思想家的反对和指货。例如,与朱盛同时的,以提倡心学而闻名的陆九渊,他就不同意朱蕉等把"天理"和"人欲"故然对立起来的观点。他认为,这种说法把天与人分割开来,是一种极有击的说法17。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也不同意把"天理"和"人欲"截然对立起来。他认为,离开人欲也就无所谓天理,每个人的欲望得到合理的满意,也就是天理的全体了。但是,他并不主见纵欲,特殊是放纵"私欲",而主见发扬"公欲"(合理的欲里),去除私欲,以至T彻底干净18。程朱学派的后学,对于程朱在理欲问题上的一些偏激说法,多少有所订正。如明代闻名程朱学派学者罗钛顺,对其前辈不无指货地说,人的欲望是天性全部,既不是个人所能去掉的,也有其不行变更的必定理由。只要是合乎必定的欲望,就不行能是不善的,只有那种随意放纵欲望而不知节制的,才会发展为恶。前辈学者都说要去除人欲、遏制人欲,他们的动身点当然是为了防止人们堕落为恶,因而不得不严格防范,但是强调得有些过分了。人的欲望与喜怒哀乐,都是本性中所具有的,怎么能去掉呢U9?清代闻名思想家戴震与王夫之样,反对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而认为理就存在丁欲中.他一方面对道家、佛教以及周敦颐等的"无欲"说进行了尖锐的指责,另一方面也坚决反对纵欲。他认为,人的欲望如不加留意,是很简洁失去限制而泛滥起来,从而影响人的道德行为。因此,他生见人们应当以正确的原则来规范欲望,象大禹治水那样来疏导欲里,而不是简洁的防W和遏制.特殊值得提出一说的是,就虑干脆把"天理"与"节欲”说联系了起来。他明确地说:所谓天理,就是要节制人的欲望而不至于无限度地放纵欲望。所以说,欲望只是不应当无限度地放纵,而不是不应当有。有欲望而能节制它,使欲望既不超过它应有的限度,又不是达不到它应有的满意,这莫非能说它不是天理吗20?这些论述,可以说都是与荀子的“节欲.说、"导欲”说前后相呼应的。人类欲求的无限度追求,从大处说破坏r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恶化了人类生活的臼然环境,从小处说也干脆影响到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此外,无可讳言,当今世界和社会上有很多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和担心定,也是与无限度地追求私欲的满意石着亲密的关系。我们不是禁欲主义者,但也反对纵欲主义.我们须要一个美妙的生活环境,一副健康的身心.为此,我们今日很有必要大力宣扬一下儒家丰富的"节欲二"导欲:"养欲”理论,用它来仔细地合理地规范一下现实中的人类生活的欲求,让人类从那无尽欲求的桎格中摆脱出来,把当今人类生活的格调和情趣升华到个新的境界。注:(1)”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3)(3)”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己矣。(6孟f尽心上)(4)”养心莫擅长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仃不存焉者,浜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婚者,寡矣"(E孟子尽心下3)(5)”礼起于何也?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fit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丁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希子礼论)(6)荀况所反对的"春欲”说,主要的并不是孟子为"养心”而提倡的"寡欲",而是宋钮学派那种认为"人之情欲宓,而皆以己之情为欲多,是过也”(G荀子正论),“蔽于欲而不知得”(苗子解敏)的偏面性观点。(7)”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凡语治而待去欲者,无以道(导)欲而困于有欲也。凡语治而待寡欲者,无以节欲而困于多欲者也。""心之所可中理,则欲虽多,奚伤于治?心之所可失理,则欲虽吞。奚止于乱。""欲虽不行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行去,求可节也”.(G荀子正名)(8)”所受乎天之一欲,制于所受乎心之多计,固雄类所受乎天也。F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然而人有从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行以生而可以死也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6荷子正名)(9)如苟子所批判的它嚣、牌华的学说,即是所谓"尽情性,安恣睢,禽哲行。(荀子非十二子3)他还说过:"天下害生纵欲."(母子富国)(10)"尽情性,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4荷子性恶)"故欲养其欲而纵其情.夫是之谓以己为物役矣。”"故向万物之美而盛忧,兼万物之利而盛害,如此者,其求物也,养生也?粥(密)寿也?"(荀子正名)(I1.)"人之情,食欲有刍拳,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今人之生也,方知布鸡狗猪葩,又裔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布刀,有困而,然而衣不敢仃丝吊:约者仃管箧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舆马。是何也?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丁是又节用御欲,收敛品藏以维之也。是御己长虑顾后,几不甚善矣哉。今夫偷生浅知之屈,曾此而不知也。粮食大侈,不顾其后,俄则屈安穷矣。是其所以不免于冻饿,操瓢囊为沟壑中搭者也。"(荀子荣辱)(12)”故明主必谏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蚪酌焉。""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荀子富国)(13)”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伙为人欲?曰:饮食者,大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G朱子语类卷十三)”问:饥食渴饮,冬裘熨葛,例以谓之天职?曰:这是天教我如此,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穷口腹之欲便不是。萩天只教我饥则食,渴则饮,何曾教我穷口腹之欲?”(同上,卷九十六)(M)"孟子曰:养心莫于寡欲。予谓,养心不止于寡躇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周了全书养心亭说B)"圣可学乎?日:可。B:有要乎?日:有。请同.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I可上,*通书)(15)"甚矣,欲之杏人也!人之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E二程桀遗书卷二十五3)“养心莫擅长寡欲,不欲则不惑。"(同上,卷十五)"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吉矣。”(同上程氏易损卦)(16)”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史尽天理,方始是学。*(朱子语类卷十三)(17)”大理人欲之言,亦自不是至论。若天是理,人是欲,则是无人不同矣。此其原盖出r老子.”(陆九渊集3卷三十四g语录上)"天理人欲之分,论极有病。"(同上,页三十五S语录下)(18)“天理原不舍人欲而别为体。(周易内传四上)"人欲之各得,即大理之大同"(E读四书大全说3卷四)"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矣同上,卷三)”私欲净尽,天理流行,则公矣。"(思问录内篇)(19)”夫人之有欲,固出于天,盖有必定而不容己,且有当然不行易者。于其所不容已者而皆合乎当然之则,夫安往而非善乎?惟其恣情纵欲而不知反,斯为恶耳。先情多以去人欲、逼人欲为言,盖所以防其流者不得不严,但语意好像偏重。夫欲与喜怒哀乐,皆性之全部者。喜怒哀乐又可去乎?"(6固知记)(20)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人有欲,易失之盈。盈斯悖乎天德之中正矣。心达天谯,乘中正,欲勿失之盈以夺之.故孟子曰:养心莫擅长寡欲。禹之行水也,使水由地中行:君子之于欲也,使一于道义。治水者徒恃防遏,将寒于东而逆行于西,其甚也,决防四出,泛滥不行救。自治治人,徒恃遇御其欲,亦然。"(原善卷上)“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是故欲不行穷,非不行有,有而节之,使无过情,无不及情,可谓之非天理乎!"(6孟子字义疏证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