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释箴言:原文+译文.docx
儒道糅箴言:原文+译文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跟儒家学入世,跟佛家学出世,跟道家学超世。儡家箴言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2、占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试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一一学大学【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镌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耍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就;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南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译文】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臼源。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一一大学【译文】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庆恶腐旦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富尚的人哪怕是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定会谨慎。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丽【译文】天赋予人的品谯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中怖【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腑【洋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其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我诚了。8、上不怨天,卜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一一中所【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目险以期侥幸成功。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史.中丽【译文】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悔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1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卜.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一中麻【译文】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Ik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一论语【课文】学习知识而乂能经常去更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12、普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洋文】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用心认真地复习了吗?13、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洋文】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第的!1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论语【译文】君子致力于根木,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一论语【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一论语B【译文】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1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一£论语【课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种和谐友善的态度。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一论语【译文】君子看画的是道义,小人看全的是利益。19、敏而好学,不耻F何。一一论语B【译文】聪明而喜受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且不感到耻辱。20、三思而后行。一一论语【译文】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21、子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睁,知者乐,仁者寿.”【课文】智慧的人喜爱水,仁能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智慧的人快乐,仁镌的人长寿。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d论语【译文】: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论语【译文】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周也!论语【洋文】如果不是天气塞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一论语【译文】柳垓的人不会迷惑,有仁铿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2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一孟子【译文】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2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弟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次子【译文】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建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28、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一6孟子【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会先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2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一孟子【译文】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30、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译文】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的共同原则。31、富班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一孟子【译文】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C1.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3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I可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33、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一一尚书【译文】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34、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一一礼记【译文】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之情不可无尽。35、玉不琢,不成活:人不学,不知道。礼记【译文】美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好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36、差若唔鹿,缪以千里。一一礼记B【译文】开头虽然只有亮厘的差别,到后来却错到千里那么远了3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馈我物。一一周易【部文】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S子就耍效法大地的包容,增厚美德,容数万物。38、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狭。周易【语文】积累善行善能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享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39、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一一周易【译文】君子以学习来枳累知识,以多向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人,以仁心行事。4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一一周易【译文】两人同心,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同心的话,像兰花那样幽香。4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一*周易【译文】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都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42、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一一周易B【译文】天下人要归同一个地方,只是道路不同:达到同一个目的,只是思虐多种多样。4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一一4周易B【译文】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名,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44、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一一周易B【语文】见善就向他学习,有过就改。45、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一一6周易【译文】处在尊贵的位置上不要骄傲,处在低卜的位置上不要忧虑。46、S子藏器一尸身,待时而动0周易【译文】君子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47、多行不义,必自毙。春秋左传【译文】多行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招致灭亡。48、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春秋左传【译文】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址自己的力f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4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英大焉。一一春秋左传【译文】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帔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5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春秋左传【译文】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佛家箴言I、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金刚经3【译文】像这样度脱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际上并没有所谓的众生得到度脱。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一一金刚经【译文】倘若菩萨心中存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以及生命恒常的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一一金刚经【译文】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耍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4、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金刚经3【洋文】佛是不能以形相来见的,贫形相来见佛,就错了。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3【译文】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的法身了。6、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一一6金刚经【译文】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7、如彼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一一金刚经【洋文】,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于非佛法呢!8、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一一£楞严经【译文】只要我们立即抛弃我们的贪嗔痴,放下我们对自身的执着,那就立刻能理解佛的境界,既是成佛。9、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齐何?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一金刚经【译文】“您所说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J"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仃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J10、内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一一观心铭【译文】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宇静,不被外界物质和情绪所干扰,才能得到其正的境界。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一切事物皆为幻化,不是本质,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生命的真谛IK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一一金刚经【译文】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12、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一金刚经【译文】应该像这样修得清净心,不应当固持声、色、香、味、触、法而生成心念。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13、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刚经【译文】佛说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个名叫世界“14、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一一金刚经【语文】离开了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15、若心有住,则为非住。一一金刚经【译文】如心中惦念着什么,就为没有守护好心念。16、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一一金刚经【译文】佛说所有的相也即非相,一切众牛.也即#众生。17、如来是真语来、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经【译文】佛说法是乱实的,不说做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18、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一一金刚经【译文】佛所得之法,是无实也无虚之法。19、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一一金刚经【译文】如来二字,就是一切诸法都无法可得的意思.20、实无有法,佛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语文】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佛法能使人开启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的大门。21、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一一金刚经B【译文】一切法都是佛法。须菩提,我说一切法也即是非一切法,只是名叫一切法。22、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一一金刚经【译文】因此佛说一切怯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23、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一一金刚经【译文】如菩肘能彻底解悟无自我相状的佛法,那我才称其为其菩萨.24、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一一金刚经【译文】佛所说的各种心念,都是非心念,只不过叫做心急.叫它是心。25、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一金刚经【洋文】过去了的心念已过去了,现在的乂过去了,未来的还未来,也不可得.26、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一一金刚经【译文】如来不应当凭各种完美身相来认识。什么缘故?您所说的各种完美身相,即非具有各种完美身相,只不过是一个假名而已。27、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一一金刚经【译文】所谓说法,其实无法可说,只是说他在说法。28、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一金刚经【译文】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旁门左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29、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梅多罗三藐三善提。一一金刚经【译文】我们之所以觉得有烦恼、有人我、有众生,是因人我分别而来:把我相、我见一空以后,平等性智出来,再看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但是要修一切的善,才能证得空。30、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一一金刚经【译文】世界上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需要佛来度的,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这个佛就不是佛了,而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因为这个佛已经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人了。31、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一金刚经【译文】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见得法身,若是以色来见我,以声音来求我,那些人是走了邪道,所以不能见如来。32、须菩提!普济所作福德,不应贪若,是故说不受福德。6金刚经【译文】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就是要无形相,不执著,当然不应贪恋福镌,所以说菩第不受福iS.33、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一金刚经【洋文】因为如来没从哪个地方来,也没有到哪里去,所以名为如来。34、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一一金刚经【译文】对一切佛法,都应当如此去认识,去理解,即不执著于佛法的相状,35、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一一金刚经【译文】不执著于这部经的相状,就是观照般若。3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一金刚经【译文】一切有为法像什么呢?如梦幻泡影,又如那露水亦如雷电,应作这样看。3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译文】菩提比喻智慧,明镜比喻清净心。本来清净,又哪里会染上什么生埃?38、人有的北,佛性无南北.六祖坛经【译文】人有南北之分,但佛性是相通的,无南北之分,众生佛性本自具足。39、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一六祖坛经【译文】没想到自己的本性原来清净,没想到自CI的本性原来就不生也不灭,没想到自己的本性本身就是例满的,没想到自己的本性原就是坚定不移的,没想到自己的本性就能产生万事万物。40、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坛经【译文】其实说的是:不若相,不动心.若是心不若相,就能处处清净,何来风幅之说。41、迷人口说,智齐心行。一一六祖坛经【译文】普通人往往只是口头说说,而聪明的人则会用心去行动.也就是说,真正的智效不在于口头的言辞,而在于实际的行动。42、不悟即佛是众生,念悟时,众生是佛。一一六祖正经【译文】迷悟、凡圣,只在一念之间。43、若其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一一六祖坛经【译文】真正有智慈修学佛道之人,对于别人说错的话,做错的事,不会念念不忘,更不会因别人的过失而染污自己的心显。44、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一一六祖坛经【译文】无念是不住念,无相是不住相,无住是随它去.如此,道便通流。三者是一。45、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6六祖坛经【译文】念念流动即是道,而不是一念不生。不拒迎,念即流动。46、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一一d六祖坛经【译文】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神,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若,就是定。47、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一一六祖坛经【译文】意在言外,得意忘言。48、色不异空,空不舁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心经【译文】色个字,不单是代表五殖,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卜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49、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诚。心经【译文】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怯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50、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经【洋文】世间法不空,与般若有挂碍,等于眼中有沙,认生死轮回为实有:出世问法不空,与般若亦有挂碍.等丁肉中有刺,认化城为宝所: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盘的倾倒梦想。道家箴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道德经【译文】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3【译文】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译文】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丁尘垢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间数穷,不若守中。【洋文】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问博识自许,进而仃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5、致虚极,宁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发。道镌经【译文】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海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译文】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影: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一一6道德经【译文】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一£道德经【译文】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我正的强者。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一£道德经【译文】人取法地,地取法无,夭取法道,道纯任自然.10、全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一道德经【洋文】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Ik将欲籁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d道德经【译文】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一道德经【译文】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区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13、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一一道饱经【译文】天卜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卜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14、甚爱必大费.多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一一道搐经【译文】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15、上土间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镌经【译文】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卜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一6道德经【课文】祸啊.福就依傍若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17、祸莫大丁不知足,咎莫大丁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译文】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18、合抱之木,生于圣末;九层之台,起于累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道镌经【译文】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箧的泥十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19、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一一,道德经【译文】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一一道德经【译文】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武,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2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洋文】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2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一一勺道德经【洋文】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23、万物作而弗始,之而弗有,为而弗侍,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一一道德经【译文】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慵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2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译文】轻易就许卜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一一道J经【洋文】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白息.26、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卜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一E道德经【课文】循环往匆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2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一一道德经【译文】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28、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一一道第经【洋文】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29、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一一庄子逍遥游【译文】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译文】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31、山木自寇也,膏火自前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一-6庄子人间世【洋文】山上的树木告因材质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腑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32、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峋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一一庄子大宗师【译文】泉水干泅,鱼儿困在陆地相比依假,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此时此境)却不如彼此不相识,各自畅游于江湖.33、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耕剂【洋文】小的迷感能够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34、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一一庄子田子方【译文】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人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35、至人之用心若镀,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一一庄子应帝王【课文】极致之人的内心就像面明镜,对于外物来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实映照而不私藏.所以能摆脱外物牵累而不损心劳神。3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一一庄子知北游【译文】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分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37、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柒,得兔而忘踣: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一一庄子外物【洋文】竹笥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忘掉了鱼筋:免网是用来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国就忘掉/柒网;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J'意思就忘掉言语。38、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一庄子天下【译文】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39、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一一庄子山木【译文】利用物而不受制了物,那么怎么可能会受牵累呢!40、不知周之藜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十庄子齐物论B【译文】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煤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叫物、我的交合与变化。41、丧己于物,失性于俗拧,谓之倒置之民。一一庄子缮性【译文】一个人如果迷失在物质世界中,在世俗里失去了自己的其性情,这个人就是本末倒置之人。42、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一一庄子人间世【译文】知道是无可奈何的,就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4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酿;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一一庄子山木【译文】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S子淡泊而心地亲近,小人以利相亲而终会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4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一一庄子知北游【译文】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白马跳过一个很小的缝隙,忽然一下而已。45、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译文】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搬弄是非,以与世俗相处。4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一庄子逍遥游【译文】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47、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一一庄子知北游【译文】古代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变化。48、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庄子刻黝【译文】如果情绪上放纵自己悲伤或快乐,那么自身的德行就会不正: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再怒,那么就无法体悟大道;如果心存好恶,那么最原初的心性就会缺失。49、众人重利,廉土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一一庄子刻意【译文】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看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50、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庄子列御寇【译文】有手艺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无能的人无所求,所以逍遥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