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docx

    • 资源ID:1694396       资源大小:26.42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docx

    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1)作者:荣新江来源:发布时间:O1.-11-03阅读:次一、仓石武四郎及其中国学探讨成果仓石武四郎(1897-1975)先生是日本同名的中国学家,尤其在战后以对汉语探讨、汉语教化及辞典编纂的功绩而成为现代日本汉语探讨的泰斗。他对现代汉语教化的贡献成为日本中国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具体成果,1974年被授予日本朝日文化奖。但是,语言的工具性往往使人们忽视其学术史、思想史的意义。随着时年的推移,在日本,翻阅经典的岩波中国语辞典(岩波书店1963)虽然成为与中国沟通的当然渠道,但在匆忙地找寻着中日词汇的对应义之际,人们已很少去留意到主编者的名字,更不用说在这种习以为常之中去体会仓石武四郎扬弃传统汉语训读法而使日本走上汉语学习康庄通衢的历史了。在中国,仓石武四郎的名字除了出现在岩波日中辞典(商务印书馆1986)上外,更是罕为人知,作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者,其影响之不及引进新知者,好像是中外沟通史上的通例。但日本汉语教化与中国学探讨的发展壮大,在中日两国交往史上的现代意义,却是无法回避的。理解和相识仓石武四郎这位在战后崛起的中国学探讨前辈,其意义和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仓石武四郎于明治三十年(1897)诞生在新潟县高田市,他的父亲仓石昌吉是明治维新时期闻名思想家、教化家福泽论吉的学生,典型的书香门第使他从小就喜爱口本与中国的古籍。1921年,他在东京帝国高校支那文学科毕业。同年,到中国江苏、浙江沿海进行考察,短期的中国之行使他对训读法与中国现代语之间的隔膜产生了深刻的相识,因此成为他一生探讨汉语教化、改革的契机。虽然在那一年他考上了东京帝国高校高校院的特选公费生,但一年之后即中途退学,于1922年进入当时口木中国学的中心京都帝国高校高校院,在狩野直喜、内藤虎次郎等日本中国学的奠基者指导下从事探讨。1926年,他担当了京都帝国高校讲师,1927年升任助教授,1928-1930年被口本文部省派往北京留学。留学回国后,他接着在京都帝国高校任职,并兼任东方文化学院京都探讨所(今京都高校人文科学探讨所前身)探讨员。1939年,他以段懋堂的音韵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任京都帝国高校教授。1940年,乂兼任东京帝国高校教授。1949-1958年,任东京高校专任教授。此后乂担当日中学院院长等职。自留学回国后,仓石武四郎即致力于汉语教化的改革,创立中国语学探讨会(今中国语学会)、仓石中国语讲习会(日中学院前身),并通过支那语教化的理论与实际(1940)、汉字的命运(1952)、中国语五十年(1973)、架起通往中国的桥梁:仓石25年中国语教学总结(1977)、U1.思惟社会(1981)、汉字?日本语?中国语(1982)等探讨专著与仓石中国语教本、岩波中国语辞典(1963)等教材和工具书的编纂,深化汉语探讨并推广汉语学习。此外,作者的探讨成就还表现在中国经学、文学等多重探讨领域,其尚书正义(校订本)(1936)、段懋堂的音韵学(1941)、中国文学史问题(1957)、中国文学史(1956初版、1962再版)、吴稚晖:中国的思想家(1963)、中国文学讲话(1968)、书目学的973)等著作都是中国学探讨的事要成果。与汉语教学的推广普及一样,仓石武四郎还以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传播中。1955年,他参与现代中国文学全集(15卷本)的编译,主编第14卷短篇集?谢冰心篇,1955-1958参与世界大百科事典(33卷木)中国文学部分的编写,1956年参与东洋名著的编写,主编中国篇?中国文学名著,同年任变革时期的中国探讨的主编,1959-1961年任中国古典文学全集(33卷本)总主编之一,并编译历代诗选(1961),1959-1962年参与亚洲历史事典(10卷本)的编写,1965-1966年参与世界文学小辞典的编写,1968年参与世界文学大系中国文学的翻译,1970T972年任增订中国古典文学全集(60卷木)的总主编之一并具体编译第4卷庄子、第20卷宋代词集讥他还是将鲁迅作品盘上口木高校讲堂的第一人。从以上的历程和业绩可以看出,仓石武四郎的学术成就主要是在1928-1930年留学回国之后起先的,近两年半的中国生活无疑对其后来的事业产生了H大的影响。这一点,由于述学斋口记的出现而使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将仓石武四郎的留学生活放大开来。二、仓石武四郎的留学生活与述学斋口记1928年3月23日,仓石武四郎以日本文部省资助的在外探讨人员身份来到北京,起先了他的留学生活。在规定的两年期满后,他乂得到上野育英会的奖学金资助,接者在中国逗留了四个多月,于1930年8月5口回到口本。在他留学的后期,留下了一份日记手稿,即述学商日记一卷。述学斋是作者给自己的书裔起的室名,日记记录了他在中国留学最终八月的读书生活,自1930年1月1日至8月6日,共218天(其中7月20日、8月6日两天有日期而无记录),总字数28000余字,原文用汉字小楷书写在北京琉璃厂清秘阁印制的九行笺上,共45叶,此前复有引首一叶,书七绝一首,表述其在北京购书的志向。这一份宝贵的日记,在很多方面体现出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在作者本身的学术生涯中,这是其唯一用中文书写的口记文字。我们从他追逐鲁迅一文可知1,他平常很少写口记:我们原委是在哪月哪日访问鲁迅先生的呢?对于我这个一般不记口记的人来说,不久就忘却了:然而,鲁迅口记上却清晰地记着这一天五月三十一日,那距今已是三十七年的事了呀。从这里的记载可以知道他也没把述学斋口记这样短暂的日记当IU1.事。虽然述学斋口记标明为卷一,但在此后作者并没有再作续卷。口记在写作旨趣上明显受到清人李慈铭越级堂口记的影响,从其日记之名称到内容,都体现了专述学问的内涵。这在其口记中即有叙述:(正月)初三日。晴,寒甚。偶翻李越级日记,颇动效颦之兴。(正月)初六日。晴,比日寒甚。补写元口来口记。由此可见,作者是在越级堂日记的引导下进行日记的2。在中日近现代沟通史上,由日本学者撰写的以学术交往为内容的留华记寥寥无几,而口记体还原现场的时代性,就更使得述学斋日记具有了重要的信史价值。其次,口记具体记录了其以学问探讨为内容的丰富生活,这由几个方面组成:一、听课。在日记所涉及的1929-1930学年两个学期中,除了星期天,作者每周六天都穿梭在北京高校、北京师范高校、中国高校之间,倾听钱玄同、吴承仕、孙人和、范文澜、赵万里、伦明等学者的课程,包括音韵学、说文学、三礼、周易、文法、词学、版本书目学等。而钱玄同的音韵学课程无疑干脆影响了作者回国后的汉语教学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五四新文化以来的国语运动在海外取得的巨大成果,正是通过钱玄同、仓石武四郎的沟通而产生,这是新文化探讨尚未关注的内容。这样繁重的课程学习在口原来华留学生中是特别少见的,大量的留学生到中国来的名义都是在外探讨,主要是收集材料、进行实地考察等,在仓石武四郎留学期间,真正能如此克服语言的障碍而虚心就学的,事实上只有他和吉川幸次郎、水野清一等少数的学者(此前桥川时雄也曾到北京高校旁听,但很快就失去爱好3D。此外,作者还在每周二奔波于杨钝羲、俞平伯的家中,跟从他们学习经史词章和翻译之学O前者是清朝遗老,曾经在那一时期开办雪桥讲舍,但最终前来的听众只有作者和吉川幸次郎两位。俞平伯是较作者更为年轻的新文化人,但作者却视为师友,在一起度过了很多教学相长的时间。在今日的俞平伯探讨中,只是记录了1954年10月13日,作者第一次访问新中国时,曾在北京东总布胡同中国作家协会驻地,与俞平伯等中国作家实行座谈,有关他们在民国年间的交往,似也未被道及。而作者在孙人和家中居住,向孙氏的请益与相互探讨更是形同习以为常。二、游历、访学。作者在留学的最终两个月去了南方,并从上海回国。因此日记记载的内容里包括了他在中国南、北两个文化中心的游访历程,与之交往的中国学者无疑在口记里组成了1930年的民国学人谱。据堡者的统计,与作者有干脆交往的中国学人,在口记中多达80余人。如其记载与陈寅恪见面的事:(五月二十七日)晚宜南广和居徐、赵、钱三先生招宴,坐者吉川、加藤、玉井而外,孙蜀丞、陈寅恪、乔口口(曾助),真一时雅会。陈氏论如利刃断乱麻,不愧静庵先生后起矣。关于陈寅恪的探讨成为今日重要的学术话题,这一当时的评说较之后来的认定F1.然更具有史料的客观性4。在吉川幸次郎1974的留学回忆访谈中,也提及此事5:陈贡恪先生,我没有正式探望过他,但见过他一次。前面提到日本对支文化事业做四库全书提要续编的工作,最近成书了。这工作中须要搜寻和购买书籍,这方面的主任是徐鸿宝先生,据说现在他是上海博物馆的馆长,他与本的学者也很熟识,他为了把我们这些日本留学生介绍给陈寅恪,曾邀了陈寅恪,并叫上加藤常贤、玉井必博和我,一起吃过一次晚饭。就是在这一次我见过陈先生。这人看起来很敏锐,有西出几多郎先生年轻时的风貌。在对陈寅恪的深刻印象上,吉川幸次郎的回忆无疑与作者当时的记载有一样之处,但落实到具体的细微环节如时间、地点、人物上,述学斋日记则显示出作为第一手资料更为确凿的价值。乂如:(七月初三)冒雨访章太炎先生于同孚路。先生童颜短发,不饰边幅,尤见其怪异也。操笔论对,颇出人之意表。其云:治汉学者不行有新奇之心。寥寥短句,足箴举世。其论左传,亦拮击公羊家神怪之说:春秋即鲁史,孔子则就警史寓褒贬之意而已。周易所论,不出社会进化之过程,亦无可怪,而况其余乎?盖古文家所说,应是而已。过午而辞。(七月初七)早赴中心高校,先访汪旭初先生于教习房廿二号,不在。转访黄季刚先生于大石桥四号。先生引见,所说侃侃,真国才也。小学一门特其特地。云:占文尚书作伪无疑矣,而其所用之字则真。又云:余所学不出嘉道间人,先学注疏,而后清人正义可看也;先熟段注说文,而后诸家说文可参也。乂云:读书不必自出新义,能解古人之意,于余足矣。叩其所业,则云黄以周氏之学也。以上两段分别是在上海、南京访问章太炎、黄侃的口记,章、黄之学及其风貌在后人的记述中也是异说纷呈,而作者通过自己的访谈,在笔下言简意赅地表现出来,同样是特别值得玩味的。又如胡适长达半个世纪的日记,恰恰在作者与之交往的那段时间有所中断。其时胡氏在辞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后的短暂北京之行,因为仓石武四郎日记的记载,使我们可以准确地知道他南返的时间及在上海的部分活动内容(参6月14口、27口、29口记载),从而补足了胡适年谱中的空缺。此外,在游历过程中对北平故都与南方城市的风物描写,虽亦总是寥寥数笔,却颇能反映出当时当地的人文与自然景况。三、访书、购书、校书。从日记中可以看到,作者儿乎每天都在访书、购书和校书,并且特别勤快地记录下经眼的大量书籍。在八个月的日记中,作者登记了近八百种书籍,使其日记本身具有了重要的书目价值。这里有作者经眼的北平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涵芬楼、南洋中学、江南国学图书馆等重要图书馆的藏本,也有如陈士可、传增湘、张元济、吴引孙等私人藏书家的珍品O更多的是作者在此期间购入和请人抄录的大量书籍,后者因为价昂、或属于藏书家的善本,而被借来请人抄写,再由作者在晚上亲自校阅,校勘的工作成为作者重要的读书方法,往往因此而忙至深更。这些书后来捐给东京高校东洋文化探讨所,成为仓石文库的重要部分。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作者:荣新江来源:发布时间:O1.-11-03阅读:次在日记所著录的书籍中,尤以清代占籍为洋洋大观,这与日本学者受到西方学科理论训练而相识到清代学术的先进性有关,因此在中国学者倾心于宋版书的时代,大量的晚近书籍成为日本学者购置的对象。正如吉川幸次郎所记载:在前后三年的留学期间,有两年半的时间,是与仓石武四郎先生共同的,当时两人对清儒的考据学有着相同的热心,因此相互竞争着奔波在二大占书街:城内的隆福寺和城外的琉璃厂,购买考据学方面的书籍。6其中很多书籍,即使在今日我们为之作简洁的叙录时,也不能在相关的版本书目学著作中找到线索,如2月3口著录洛阳龙门志续祭就是这样的一种孤本,在最新关于方志的叙录中,仍认为路朝霖的洛阳龙门志是唯一关于龙门石窟的专著7。此外如沈莲生香草溪词、沈振瞥红树山房词集、张劭亟斋遗集,以及音庵集、裘服成诵篇、湘漓合稿、白山诗话等书,从贩书偶记到新出的清人别集总目、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等书目,均阙如不载。对于探讨清人著述、版本藏书等课题的学者来说,仓石文库图书与述学斋口记,都是不行放弃的对象8»此外,日记还反映了留学生活的其它内容,如作者翻译夏目漱石作品、为内藤虎次郎借抄盛昱'当屐寻碑录、为京都帝国高校购书、与同期在京的日本留学生和短期来华的日本学者之交往(在口记中出现的与作者在中国干脆交往的口本学者多达40余人),等等,其中每一事,都构成现代中日文化沟通史上值得深化探讨的课题。对于海外中国学探讨者来说,中国文化的历史连续性使本土接触成为消解隔膜的良方。因此,京都学派的内藤虎次郎、狩野直喜首倡以中国人一样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中国,留意文献实证之外的阅历实证追求,他们的继承者吉川幸次郎、仓石武四郎遂进入了亲身实践的领域。而1930年前后很短的时间里,是中日近现代关系史上相对安静的时期。所以吉川幸次郎多次提及那是留中外史上的兴盛期,是他个人一生中最华蜜的时期,在其水野清一君挽词中说9:同期在北京的留学生,北有六条胡同本愿寺居住的冢本善降及后来的大渊慈真,。南有船板胡同口本旅馆一二三馆的加藤常贤、玉井是博、楠本正继,绒线胡同盛伯燕祭酒故居的奥村伊久良夫妻,我也曾短期在那里居住过。西有东厂胡同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里的桥川时雄、杉村勇造,跟住在西城的仓石先生同样有亲密的往来。这可以说是留中外史上的一段兴盛期,只是没有艳闻。而从口本短期来访的学者也很多,其中如滨田耕作、原田淑人、梅原末治等,也都与他结下了最深的缘分。这一以水野清一为中心的记录,从仓石武四郎的日记中,可以更为逼真地看到日本学者们当时相互交往的情形。日记中出现的很多与作者来往的来华学者,在战后成为口本中国学兴起的中坚。第三,口记的重要性还在于,通过作者眼光和文字,记述自己日常生活的同时,为那个时代留下了丰富的史料。譬如北京的古书业与中国学术长期相互依存,通过口记,我们可以生动地看到民国年间琉璃厂、隆福寺等占书街的种种往事,如长达半月的琉璃厂庙会盛况、店员送书上门、年节收帐、封、等等。又如:(四月)初五日。阴。清明。南北战事将有不测之势,听风听雨过清明者,此之谓乎?作者这里的一句清明节感言,引用宋词,其声口之逼肖中国学者,不仅体现了他的思想融入中国社会命运之中的完全程度在行为上,作者与吉川幸次郎是日本在华留学生中穿戴中国服装的无独有偶者而且也刻画了国民党内部军阀混战带给中国的人心动荡之极致。乂如:(五月初六口)访中江君,畅谈至深夜。云先师剑西先生在日,曾来北京,泊扶桑馆。君访之,谈及东西高校优劣,先师Fh东不如西也。然今有仓石生者,虽年少,现在京都留学,渠归东之后,东都必有生色。噫!此语虽过奖,而先师推挽出此,岂不行书诸绅哉?先师幕草既宿而未扫,感愧何堪!中江丑吉是日本政治家中江兆民的儿子,五四运动以后长期在中国探讨马克思主义。在日记中,他与作者的往来频繁,恰也为这一重要异端思想者在北京的出没供应了形象的证明。而更为重要的是,以上由他引出的一段回忆,反映了日本在I897年京都帝国高校成立后形成的东西学术消长之风。作者最终由京都返回东京的变故,是否由此也可以作出因先师的推挽为肇端的推想呢?另外,在口记中体现出来的作者个人行踪的实录价值,也特别有意义。譬如在作者提交给文部大臣的在外探讨始末书中,记载其回国的时间为1930年7月24日从上海动身,26日到达神户。这明显是因为某种隐衷而回避了实际的状况,因为记中明确地记载了8月3日动身、5日到达的起居生活。由此可见口记的私密性所保留的更大真实空间。第四,通过日记,还让我们检验了作者在慎独之际也保留着的正直、和善的人格风范,作者虽然在越绳堂口记的影响下起先日记,但他未必会顾念到这一日记最终在中国的出版,所以其中对待中国的看法是令人感动的。这种看法首先表现在与中国学者的交往中谦谨、友好的礼貌,如对晚清遗老杨锋投所执弟子之礼,逢年过节一依古风而行馈岁、辞岁、拜年之例:与居停主子孙人和的师生关系也始终如一,即使在沪上行将回国之时,也还为他配书寄赠(参6月23记载)。即使是社会下层如孙氏家女佣赵妈因煤气中毒身亡,作者也视如家事,劳碌着约口本医生前来就诊,并在孝子前来领尸之际又为之愍然难已。在与古籍书肆的交往中,作者也结交了大量挚友,因此在他离京赴沪时,前来车站相送者多达二十二人,既有学界的名流如陈垣、徐森玉、孙人和、朱希祖、钱稻孙、赵万里、谢国桢等,也有占书业的友人陈济川、赵殿成等(6月14日),作者的人缘于此可见一斑。最终,也是在日记的最终,作者回到久别的祖国日本,却在神户港受到了非礼。于此而发出的愤慨,是特别感人的:(八月初五)下午泊神户港外检疫。三点上陆,赴税关检查行李。关吏待余以支那人,言语无状,遂告其令,伊仰天无言。然而待遇中国如此无礼,可想而知,神户国门有此失态,国耻莫之甚矣!由一己的遭受而联想到中国的命运,视关吏的无状为国家的耻辱,作者的感情在这里超越了国家与民族的狭隘界限,而表现出对待中国酷爱、敬重的襟怀。由此也不难理解他在战时的1942年发表燕京高校落成式一文提示口本人对于中国应予担当的责任,以及在为口中学院本战后第一所民间汉语特地学校的亲笔题词所蕴涵的崇高愿望:学好中国语,为口中友好架桥梁。从述学斋日记里走出来的仓石武四郎先生,正是这样一位以中友好为目标、匆忙行走在中国大地上的文化使者形象。三、关于述学商日记的整理述学斋日记的稿本今由口木中国史探讨家池田温先生及其夫人聚子女士(仓石武四郎先生之女)保藏,整理出版这份宝贵的文献也是池田温夫妇的夙愿。1993年他们来华之际,曾走访史树青、周一良等先生及孙人和先生的后人,为笺释这份口记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他们离京之前,将一份述学斋日记的夏印件交给我,希望我能利用在北京的便利条件作出一个中文的整理本供应应中国学者。我荣幸地接受了这一托付。在中日文化沟通的探讨不断深化以来,在即使是片言只字的笔谈稿也大做文堂的今口,述学斋口记所供应的信息量无疑将使探讨者可以揭开一段乂一段的秘史。但这项工作几年来受到其它探讨任务的干扰,时断时续,始终难以了断。去年夏天,朱玉麒君进入此间博士后流淌站,与我合作进行西域史地的文献探讨,对于述学府日记也同样叹为秘籍。因此我们集中了大半年的时间,首先合作完成了这项口记文献的整理工作。对于述学斋口记的整理工作,我们一是完成了一个录文本,二是考虑到该日记的学术性,做了一个较为具体的注释本。注释的内容涉及到交往人名、著录书名、游历地名、机构名及相关事务、典故词语等等。同时,为了使读者更多地了解作者在日记以前留学的状况,注释尽量扩展了前后的范围,而具有了笺识的意义。以述学斋日记的整理为中心,我们将该书定名为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同时选收了作者的几篇回忆留学时代和中国文章,希望通过它们来勾连起留学时代的全貌。其中关于延英今记述了他在留学前期住在东城延英金的生活;燕京高校落成式既是对日记之前在参与社会活动的一次记录,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的相识和感情:山西之旅、翼城一夜描写了在日记之前的山西之旅;雪屐寻碑录)代跋则通过为内藤湖南找寻鬼屐寻碑录的过程回忆了他与旧文人杨铺羲的交往,追逐鲁迅则记载了他与新文人鲁迅的一段交往;在北京学汉语、钱玄同与黎锦熙则具体介绍了他与其它中国学者的交往状况,和在汉语方面留学听课的经验,北京的秋天则通过相隔二十年的北京之行,以风土病概括了对于留学北京时期的回忆。这些文章闹围着某个专题而详尽地反映当时的留学经验,特别生动可读,既是其述学斋日记简洁记载的扩充,同时也为现代学术沟通史供应了丰富的数据。附录的学问的回忆:围绕仓石武四郎博士的座谈会,则是他一生学术生涯的回顾,其中中国留学的内容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我们可以从这种学术的漫谈中得到更多的启迪。1原名鲁迅在5t>6X载大安12卷1O期(1966.10.)1,2据池田温先生供应的材料,作者在去山西等地旅行时也都有每口札记的习惯,但均未能如此口记般着意、有条理。3参看学问CD思,出:桥川时雄先生围zC东方学第35辑(1968.1.)。4参看池田温陈寅恪先生和日本,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探讨会文集(广州中山高校出版社,1998.6),页123。5参看留学时代,载吉川幸次郎全集第22卷(东京:筑摩书房,1975.9.),此处中文据钱婉约译本我的留学记(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9.),页61o6吉川幸次郎全集第十六卷清现代篇H跋,载吉川幸次郎全集第16卷(东京筑摩书房,1970.7.)。7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金恩辉、相述兆主编,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o8据严绍缱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钩沉(杭州高校出版社,1996.12.)附录本文库的汉籍特藏记载:东洋文化探讨所还保藏有已故中国语言学家仓石武四郎的旧藏,是为仓石文库。仓石文库的藏书目前仍积累书架,尚未编目,运用者只能登楼入库,逐架查阅。(页340)9原载1973年5月水野清一博士追忆集,后收入吉川幸次郎全集第23卷。

    注意事项

    本文(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