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要处理的四组关系.docx
-
资源ID:1695405
资源大小:15.34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要处理的四组关系.docx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要处理的四组关系乡土中国教学看起来可深可浅,实际上却是"难深难浅",甚至"深不得浅不得"。浅不得,浅了,像大白话,教学价值就值得怀疑;深不得,深了,学生不懂,教师也未必有相应能力来支持。徘徊在深浅之间,教学偏差就出现了."深"不下去,只好绕弯子,兜圈子,不去碰文本这个“硬荏儿"浅”不出来,只好拿些似是而非的现象去印证理论,一不小心就走样了。面对"难深难浅”的阅读困境,我们需要多维入手,引发学生兴趣;多角度挖掘,寻找进入文本的通道.基于大量的课堂观察与反思,笔者总结出“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导读策略。所谓"由外而内”,即从关注作者入手,以知人论世之功夫,窥探乡土中国之写作缘由与宗旨;"由浅入深",考虑到学生对学术与社会学的生疏,不妨从对学术文体与社会学领域的一般了解入手,再推进到概念的理解与论证的把握,甚至传统文化的反思层面。由外而内,旨在借由学生熟悉的学习路径,帮助学生克服对学术文体与社会学的畏难心理。不过阅读教学的落脚点毕竟在文本,若只在文本之"外"绕圈子,不能入乎其"内",就谈不上真正的阅读。因此,直面乡土中国的文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理解中反思,在反思中迁移运用,或可抵达课标的基本要求。在由浅入深的过程中,有四组关系需要辨析与处理。01.讲学者,更要讲学术讲学者,还是为了讲学术。讲费孝通,目的还是读乡土中国。现在讲费孝通的课很多,梳理其履历,赞美其情怀,感慨其爱情,以此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自然无可厚非,但终究不能主次倒置。讲费孝通,应该集中在他的学者身份与他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关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关于乡村建设的探索).讲费孝通在新时期三访温州、三访民权、四访贵州等社会活动,与其赞美他关注民生,不如借此分析费孝通的"乡土情结"以及对"社区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的自觉应用;讲他提出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民权模式、侨乡模式等,与其赞美他为国献策,不如追溯费孝通小城镇建设的思想脉络一这依然植根于他的乡土情怀与认知。传统文化的根脉在乡村,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保全这传统文化之根呢?费孝通以西方工业化为前车之鉴,创造性地提出了“工业下乡”的理念。这样,既借助工业化解决了"人民的饥饿问题",又避免了西方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乡村凋敝与破败。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文化学者的良苦用心,也看到了学术的力量与价值。关键是,这样的分析,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乡土中国的写作立意.费孝通有着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不过也要注意,若忽略了费孝通的学者意识与学术思想,所谓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也只是一些抽象的说辞。情怀与精神只能体现在人的具体言行与行事逻辑之中。思想教育最忌讳的是空话,课堂上更要避免这样的空谈。02.重概念,更要重论证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重刊序言”里说乡土中国“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可见,在现象中抽绎概念,通过概念来解释社会现象,是费孝通自觉的学术追求。这一点,他做得很成功。当代社会学家赵旭东评价说:"如果谈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最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学术概念,绕不开的便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除了差序格局,乡土中国使用过的很多概念,今天依然活在人文社科领域。也正因此,概念在乡土中国的教学中受到了格外重视,围绕概念的教学案例也很多。不过,有两个问题还要辨析,一是乡士中国的概念教学,重点是什么?二是除了概念,我们可能还忽略了什么?人文学科中的概念,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的概念如三角形、电磁波,一是一,二是二,内涵、外延一清二楚;人文学科中的概念如自由、社会契约、内卷等,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重要的是思辨,以思辨求共识。社会学家苏力说差序格局'或许是费孝通先生著作中引发后辈中国学者最多讨论和争论的一个概念",能够引发讨论与争论,这正是费孝通的能力,也是人文学科的魅力;而能引发"最多”的讨论与争论怡恰证明了"差序格局”这个概念的存在意义。正因为“差序格局”是费孝通为了解释相关社会现象而创造的概念,故不宜作为客观知识来接受,它的价值在于激发思考,引发探究,因此,应以思辨的眼光,审视作者提炼这个概念的目的、理由与逻辑,并借此把握概念的具体内涵。遗憾的是,目前的很多课例,重点似乎都还在证明与印证。不妨借苏力的质疑来看思辨的必要性。苏力认为"以差序格局作为对乡土中国社会格局的描述或概括,很难成立","因为差序化,是每个自然人,无论中外,应对和想象其生活世界的天然且基本的方式.尤其是在传统社会,由于血缘和地缘关系,人们自然甚至不得不以一种'爰有差等'的方式来理解并组织其主观世界,并据此同他人交往"。但同时,苏力也认为,以“差序格局”解释中国人在"群己""人我"关系中的"自我主义",便于理解,也有说服力,因为"中国人的道德都是私人的,而私人的或主观的世界必定是差序化的,苏力的看法是否合理呢?学术旨在求真,贵在思辨,在这个意义上,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质疑与思辨,开启学生思考社会、追求真理的志趣。概念教学中的另一个弊端,是就概念教概念,各个击破,导致了文本的碎片化。乡土中国有很多概念,但并非若干概念的简单相加0说到底,概念只是学术的基础,论证才是学术的核心;创造概念不是目的,以概念为基础,推断出合乎事实与逻辑的结论,才是目的。从整本书阅读的角度看,只有把握了全书的论证结构,才算抓住了一个"整"字。梳理乡土中国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其背后的论证框架(见图1):生产方式1-3节核心概念:乡土本色人伦关系4-7节核心概念:差序格局社会治理8-11节核心概念:礼治秩序社会变迁I2-14节图1通过这个结构,可大体推断费孝通的社会观念: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的生存条件与生产方式(乡土本色)生存条件与生产方式决定了特定的人伦关系(差序格局);特定的人伦社会关系,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治理方式(礼治秩序);特定的人伦关系与社会治理方式,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会表现出自身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基于这样的理念,费孝通从"乡土本色"出发,从“土地”开始自己的分析,对传统中国的社会关系、道德观念以及社会的内在矛盾,做出了一套合乎逻辑的分析与解释。以论证求真知,乃学术之本质。把握了论证的总体框架,就抓住了全书的写作脉络,也就抓住了众多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可能就避免了一盘散沙式的概念教学。无论从学术文阅读的角度看,还是从整本书阅读的角度看,都必须重概念,但更要重论证.03.重运用,先要重理解借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理论解释社会现象或艺术现象,是乡土中国教学中的普遍做法。解稀艺术现象的,比如对红楼梦阿Q正传祝福边城小二黑结婚平凡的世界秋菊打官司的解读;解释社会现象的,比如探讨当代催婚、断亲现象的。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路,能拉近学生与学术之间的距离,是推进乡土中国教学的切实路径。不过,理论运用毕竟存在着巨大风险,如果缺乏对理论的准确把握,就会泛化理论的解释力,陷入贴标签式的滥用,这恰恰违背了学术的根本.运用的前提是理解,不仅要理解乡土中国的理论建构,还要理解社会学的学科领域与边界,理解它与其他学科的不同。在祝福中,鲁迅对生活的描写显然超越了社会学的关注范畴,他提供的是一幅立体的、全息的生活图景,不仅揭示了宗法观念对人的影响,还暗示了现实的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对人们言行的左右,充分表现人性的复杂性与现实的复杂性.四叔雇用祥林嫂、婆婆出卖祥林嫂,其实都有经济上的考虑,若只看到礼教的影响,拿尊卑有序、长老教化、家族权利等概念贴标签,不仅会带来对鲁迅理解的浅薄化,也会导致对社会学的误解。04.重无用之用,也重有用之用读学术文,读整本书,当然要站得高,看得远,立足于宏观,不拘泥于一点一滴的得失。但考虑到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现状,还是有必要打通它与现有语文学习之间的通道.因此,既要重视立足于长远的“无用之用",也要重视立足于当下的“有用之用”,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有切实的“获得感”。如何让乡土中国参与到现实的语文学习中来?路径很多,前述将乡土中国与诸多文本联读,是有效路径之一。其实在写作尤其是议论文写作教学中,乡土中国的姿源也很丰富。比如前述费孝通对概念的处理,就值得借鉴。费孝通并未直接给"差序格局"下定义,而是通过打比方、举例子、列事例、援引经典或民谚等方式来诠牌,把一个抽象的概念解稀得清晰可感,让学术文摇曳多姿,这是一种深入浅出的能力,也是表达的艺术与境界。反观当下的议论文写作,偷换概念,内涵不清,生硬界定,比附不当,概念处理上的错误比比皆是,严重影响了议论文的说理质量。既然要读乡土中国,何不发挥它的多重功用呢?讲学者,归根到底是为了讲学术;重概念,必须以整体论证为依托;重运用,前提是准确的理解;重无用之用,不妨从有用之用开始。在乡土中国的阅读中,处理好这四组关系,或可由外而内,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走进学术之门,领略学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