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docx
免疫学名词说明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防卫: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与清除已入侵病原体与其他有害物质。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与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整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其次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组成。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潴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第三章:抗原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2 .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剌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3 .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确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确定簇,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4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6 .独特型抗原:TCR、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依次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7 .超抗原: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是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且不受MHC限制,故称超抗原。8 .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加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变更免疫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加性物质.称佐剂。10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11 .胸腺依靠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须要Th细胞协助的抗原.简称TD抗原。12 .胸腺非依靠性抗原:剌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协助的抗原.简称TI抗原。第四章:免疫球蛋白1.抗体(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或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6 .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7 .抗体依靠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的Fab段结合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干脆杀伤靶细胞。抗体的这种作用称为ADCC作用。8 .调理作用: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通过其表面的FC受体与连接有特异性IgG的靶细胞结合后,凭借IgG的桥连作用,促使其吞噬靶细胞或抗原,这种作用称为抗体的调理作用。9 .多克隆抗体:以自然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的抗体事实上是针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抗体的总和,称为多克隆抗体。第五章:补体系统1.补体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和多种生物学效应。看但不肯定背3 .补体经典途径:是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以C1.、C4、C2、C3、C59依次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4 .补体旁路途径:是指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和P因子的参加下,干脆由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醯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最终发生细胞溶解.5 .MB1.激活途径:血浆中的甘露糖凝集素(MB1.)干脆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形成MASP,MASP水解为C4和C2启动后续的酹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6 .攻膜复合物(MAC):由补体系统的C59组成,即C5b6789n复合物.可插入细胞膜破坏局部磷脂双层而形成“渗漏斑”,或形成穿膜的亲水性孔道.最终导致细胞崩解。第六率:细胞因子1.细胞因子(CKCytokine):是由免疫细胞与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整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疫应答。4.集落剌激因子(CSF):由活化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一组可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分化发育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1 .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与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表达的细胞表面分子。2 .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试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简称CD。3 .粘附分子(CAM):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一类分子.以受体一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使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发生粘附。参加细胞识别、活化、信号转导,在炎症、免疫应答、伤口修复等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与其编码分子1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源型抗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能引起剧烈而快速排斥反应的抗原系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2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组确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与免疫应答亲密相关、紧密连锁的基因群。5 .连锁不平衡: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随机出现的频率。6 .单体型:指的是染色体上MHC不同等位基因的特定组合,9.MHC限制性:指T细胞以其TCR对抗原肽和自身MHC分子进行双重识别,即T细胞只能识别自身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第九章:B淋巴细胞ITAM(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1.B细胞抗原受体(BCR):镶嵌在B细胞膜上的免疫球蛋白(m1.g),可接受抗原刺激,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相应抗原分子,启动体液免疫应答.通常与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Iga、IgB结合,以异二聚体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于B细胞表面,第十章:T淋巴细胞3.初始T细胞未接受抗原剌激的成熟T细胞,存活期短,主要功能是识别抗原,无免疫效应功能。可在外周淋巴器官内接受抗原刺激而活化,并最终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和提呈1 .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整中起到重要作用。2 .专职性APC: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他们组成性表达MHC-I1.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具有强大的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的实力。3 .外源性抗原:来源于细胞之外的抗原4 .内源性抗原:细胞内合成的抗原称为内源性抗原。第十二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I.T细胞突触:即免疫突触,指T细胞与APC识别结合过程中,两种细胞的多种跨膜分子聚集在肯定部位,靠扰成簇,所形成的细胞结合部位。第十三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1 .串珠样小体:抗原-抗体-补体或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C3d与CD21分子结合,附着在FDC树突上,或结合于FDC树突上的FC受体,聚集在一起,呈串珠状,称为串珠样小体Uccosome)2 .抗体亲和力成熟:当大量抗原被清除,或再次免疫应答出现少量抗原时,该抗原会优先结合亲和力较高的BCR1仅使表达高亲和力的BCR的B细胞优先结合抗原并克隆扩增,最终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3 .体细胞高频突变:在生发中心中,生发中心母细胞的轻链和重链V基因可发生高频率的点突变,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1.类别转换(C1.assswitching):可变区相同而Ig类别发生变更的过程称为g的类别转换。第十四章:固有免疫系统与其应答1 .模式识别受体(PRR):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能够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主要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TO1.1.样受体.2 .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MP):即PRR识别结合的配体,是病原体与其产物所共有的、某些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3 .固有免疫的应答特点1固有免疫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或有限多样性抗原识别受体干脆识别病原体与其产物、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或凋亡细胞,从而被激活并产生效应。2固有免疫细胞通过趋化募集,快速发挥效应.未经克隆扩增即可快速产生免疫效应。3固有免疫细胞参加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并通过产生不同的细胞因子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C4固有免疫细胞寿命较短,不产生免疫记忆,不发生再次应答,维持时酶第十五章:免疫耐受1 .免疫耐受(immuno1.ogica1.to1.erance):指机体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剌激的免疫无应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对其他抗原仍能进行良好的免疫应答。2 .耐受原表位:能诱导Treg细胞活化的抗原表位称为耐受原表位。3 .耐受分别;口服免疫原,可导致局部肠道黏膜特异免疫,但抑制全身免疫应答。第十六章:免疫调整I.免疫调整:是指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系统内部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通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使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最合适反应的困难生理过程。2 .免疫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介导的免疫调整免疫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涉与蛋白质磷酸化,常见的为酪氨酸蛋白的磷酸化和脱磷酸化分别由蛋白激旃和蛋白磷酸酶催化游离于胞质中的蛋白酪氨酸激酶(PTK)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要行使功能,必需被招募到胞膜内侧,并聚积在受体跨膜分子旁边。这一过程依靠于受体或受体相关分子胞内段上两种独特的结构:ITAM和ITIM3 .在同一个免疫细胞表面同时具有两种受体:活化性受体®胞内段带有ITAM®招募PTK®启动激活信号的蕤导抑制性受体®胞内段带有IT1.M®招募PTP®终止激活信号的转导(抑制信号启动后,激活信号转导通路即被阻断)4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指免疫细胞活化并发挥免疫效应后,诱导的一种自发的细胞凋亡,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生理性反馈调整,仅针对被抗原活化并发生克隆扩增的免疫细胞.其目的是限制抗原特异淋巴细胞克隆的容量。5 .抗原内影像:抗独特型抗体Ab2B是针对Ab1.抗原结合部位的,因此它的结构与Ab1.针对的抗原确定簇相像,故能与抗原竞争结合Ab1.这种B型的抗独特型抗体被称为体内的抗原内影像第十七章:超敏反应1.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适应性免疫应答。2.变应原(a1.1.ergens):是指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引起速发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3.I型超敏反应的发朝气制1 :机体致敏一变应原进入机体后,诱导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类抗体应答°IgE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eR1.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应原的致敏状态。2 .IgE受体交联引发细胞活化一变应原同时与致敏细胞表面的2个以上相邻的IgE结合,使多个FeeR1.交联形成复合物,才能启动活化信号,从而使致敏细胞脱颗粒。3 .释放生物活性物质-活化的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释放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4 .局部或全身性I型超敏反应发生-活化的肥大细胞和喑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的过敏反应。4.1 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1 .查明变应原.避开接触-一一查明变应原,避开与之接触是预防I型超敏反应发生最有效方法。2 .脱敏治疗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抗毒素皮试为阳性但又必需运用者,采纳小剂量、短间隔(2030分钟)多次注射抗毒素血清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对已查明而难以避开接触的变应原采纳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注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3 .药物治疗: 阻挡生物活性介质释放:阿司匹林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扑尔敏 变更效应器官反应性:肾上腺素4.免疫生物疗法 变更应答类型:Th2-Th1. 构建人源化抗IgE单抗 阻断I1.-4生物学作用5.组织损伤机制: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通过三条途径杀伤靶细胞1、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溶解靶细胞2、调理作用: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3、ADCC:NK细胞123造成靶细胞的损伤4、抗细胞表面受体的自身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通过刺激和阻断使靶细胞功能状态变更。)5.四型超敏反应要点比较P154第十八章:自身免疫性疾病1 .自身免疫:在免疫耐受的状态下,肯定量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自身抗体普遍存在于全部个体的外周免疫系统中,有利于帮助清除苍老变性的自身成分.对维持免疫系统的自身免疫稳定具有重要生理学意义,被称为自身免疫。2 .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是人体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3 .免疫忽视:是指免疫系统对低水平抗原或低亲和力不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4 .表位扩展(ES):指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的优势表位发生免疫应答后,假如未能与时清除抗原,可相继对隐藏表位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5 .人类自身免疫病的易感性与H1.A相关H1.A-DR3:重症肌无力、S1.E系统性红斑狼疮、IDDM胰岛索依靠型糖尿病、突眼性甲状腺肿H1.A-DR4:类风湿性关节炎、寻常性天疱疮、IDDMH1.A-B27:强直性脊柱炎、其结合与提呈类似自身抗原的病毒抗原肽的实力较强,在病毒感染后更简单使自身反应性CT1.活化,造成脊柱细胞损伤,引发强直性脊柱炎。6 .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机制:1 .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D自身抗体干脆介导细胞破坏:细胞膜或膜吸咐成分自身抗体(I1.型超敏反应)2)自身抗体介导细胞功能异样:抗细胞表面受体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3)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介导组织损伤:如系统性红斑狼疮2 .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发生的免疫应答是导致AID病理损伤的缘由AID事实上是由自身抗体,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或二者共同引起的针对自身抗原的超敏反应性疾病AID的发病机制和超敏反应的发朝气制相同9.AID与超敏反应,病损均由适应性免疫应答致.均属“病理性免疫-和“免疫性疾病./AID的Ag是自身成分/超敏反应的Ag广泛:自身/外源/A1.D病理机制就是II、川、IV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10自身免疫病的分类:1、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患者的病变一般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器官。2、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又称为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病变可见于多种器官和组织。11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1患者体内可检测到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和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2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的免疫应答,造成损伤或功能障碍;病情转归与自身免疫反应强度亲密相关;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3病变组织中有Ig沉积或淋巴细胞浸润。4通过血清或淋巴细胞可以被动转移疾病;应用自身抗原或自身抗体可复制出具有相像病理变更的动物模型12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1) 去除引起免疫耐受异样的因素2) 抑制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3) 重建对自身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第十九章:免疫缺陷病1.免疫缺陷病(IDD):是由于遗传因素或其他多种缘由造成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伤而导致的免疫成分缺失、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病症。6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由于免疫系统遗传基因异样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障碍而导致免疫功能不全引起的疾病。7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IDD):是后天因素造成的、继发于某些疾病或运用药物后产生的免疫缺陷性疾病。8 .免疫缺陷病IDD的特点1) 反复、慢性和难以限制的感染,感染的性质和缺陷类型有关2) 常伴发自身免疫、超敏反应和炎症性疾病3) 易发生肿瘤,特殊是淋巴系统恶性肿瘤4) 多数P1.DD有遗传倾向性9 HiV逃逸免疫攻击的机制:H1.V感染机体后,可通过不同机制躲避开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以利于病毒在体内长期存活并不断复制I1(1)表位序列变异与免疫逃逸:HIV抗原表位可频繁发生变异,影响CT1.对其识别并躲避中和抗体(2)树突状细胞与免疫逃逸:在适当条件下,DC可干脆或间接将病毒颗粒传递给CD4I细胞等靶细胞,从而提高病毒感染率并有效保持病毒的传染性。(3)潜藏感染与免疫逃逸:HIV感染细胞后,被病毒潜藏感染的细胞表面并不表达H1.V蛋白,从而有利于H1.V躲避机体免疫系统对其的识别和攻击。另外,HIV的使细胞表面CD4和MHC分子表达下降,从而影响CT1.识别和攻击HIV感染细胞。8.HIV感染的整个临床过程分为急性期、潜藏期、症状期和AIDS发病期。典型AIDS发病期主要出现三大症状:一机会感染:病原体包括白色念珠菌、卡氏肺囊虫、巨细胞病毒、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新型隐球菌与弓形虫等,是AiDS病人死亡的主要缘由(90%以上);恶性肿瘤:常伴KaPoSi肉瘤和恶性淋巴癌,也是常见死因;3神经系统异样: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AIDS痴呆症等。其次十章:肿瘤免疫1 .肿瘤抗原:是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或肿瘤细胞异样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2 .肿瘤特异性抗原(TSA):是指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只存在于某些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3 .肿瘤相关抗原(TAA):是指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组织均可表达的抗原.只是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4 .胚胎抗原:是在胚胎分化发育阶段由胚胎组织产生的正常成分,在胚胎后期削减,诞生后渐渐消逝。但当细胞癌变时,此类抗原可重新合成而大量表达表达胚胎抗原。5 .增加抗体:具有促进肿癌生长作用的抗体被称为增加抗体。其可以干扰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还可使肿瘤细胞的粘附特性变更或丢失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6 .抗原调变:是指由于宿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致使其表面抗原表位削减或丢失,从而避开杀伤的现象。其次十一章:移植免疫1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是由移植物中同种异型反应性淋巴细胞识别宿主同种异型组织抗原而发生的一种排斥反应。2 .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是宿主的免疫系统对移植物发动攻击,导致移植物被排斥,可分为三种类型:超急排斥、急性排斥、慢性排斥。3 .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的本质是受者免疫系统对供者移植物产生的一种特异性免疫应答,其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4 .T细胞识别同种抗原的机制干脆识别指受者的同种反应性T细胞干脆识别供者APC表面抗原肽-同种异体MHC分子复合物,并产生免疫应答。速度快、强度大.在急性排斥反应中起主要作用。间接识别:供者移植物的脱落细胞经受者APC摄取、加工,以供者来源的同种异体抗原主要是MHC抗原的抗原肽-受者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受者T细胞,使其识别并分化。间接途径有赖于受者的APC对同种异型抗原进行加工,其所引起的排斥反应出现较晚,在急性排斥反应中晚期和慢性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5 .能引起剧烈排斥反应的移植抗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在人类是H1.A抗原,供受者间的H1.A型别差异是发生急性移植排斥的主要缘由。其次十三章:免疫学防治1 .免疫预防主要措施是接种疫苗。2 .安排免疫(PIanedimnnUniZation):是依据某些特定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有安排的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预防相应传染病,最终达到限制乃至歼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而实行的重要措施。3 .生物应答调整剂(bio1.ogiCaIreSPonSemodifier,BRM):指具有促进或调整免疫功能的制剂.通常对免疫功能正常者无影响,而对免疫功能异样,特殊是免疫功能低下者有促进或调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