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章丘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docx
-
资源ID:1698549
资源大小:151.41KB
全文页数:4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济南市章丘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docx
济南市章丘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2023年7月目录第一章迈入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1一、发展基础1二、发展趋势4三、指导思想6四、主要目标8第二章全面提升市民化质量,枪建包容关怀的城市环境12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12二、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13三、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4第三章深入推进全域统筹,高水平构建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15一、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15二、优化空间布局,打开内聚外触城市发展新空间17第四章深入推进智慧城镇化,高标准打造数字共享生态.22一、发展数字经济22二、建设数字政府23三、构建数字生活24第五章深入推进绿色城镇化,全力打造生态绿城25一、强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统筹27二、彰显山水历史人文特色魅力28三、争创城市绿色发展示范29吗、提升城市生态安全韧性31第六章深入推进均衡城镇化,扎实推进全民共同富裕.32一、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发展33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34三、推动城乡社会治理协同高效36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共同富裕36第七章深入推进双向城镇化,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37一、加快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38二、推动城乡产业协同融合发展38三、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配直39第八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凝聚强大合力40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东强区,必须坚定不移、积极稳妥、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据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济南市章丘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明确全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是指导全区新型城镇化的宏观性、基础性、战略性规划,是其他相关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21-2035年。第一章迈入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章丘区城镇化发展起步早、基础好,城镇化水平与质量总体呈现稳步提升态势,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城市。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济南市工作要求,抓住国家第二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重要机遇,积极探索以人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全域城镇化发展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驶上科学、健康、正确轨道,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一、发展基础(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零门槛”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通遒全面打通,202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6%。推动常住人口公平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就业促进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城镇就业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享有更多更好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技能培训等服务,新型城镇化要素保障基础更加扎实。(二)城乡融合发展走在前列。成为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立区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专班,形成覆盖全域、下沉乡村的城乡融合发展工作组织架构。坚持目标导向,聚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等重点改革任务,确定三涧溪片区、埠村一曹范片区等片区为先行示范区,泉城百花园田园综合体、“三变”改革试点等2个重点推进项目初见成效。(三)城镇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坚持统筹打造精致城市和美丽乡村,全域城镇化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中心城区、新型城镇、美丽村居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建立。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凸显中心城区主体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美化城市景观、完善设施配套,实施“山泉河湖城“五大片区建设攻坚行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0.12平方米,城市功能、形象和品质有效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按照全面推进、重点培育的原则,打造产业发达、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功能完善的新型城镇。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233个,“点上精品、线上风景、面上整洁”的美丽乡村建设大格局初步形成。(四)城市能级品质显著提升。高标准规划建设四大特色走廊,2015年以来,累计新建改建3个高铁站和4个高速出入口,完成骨干道路建设240公里、改造提升四好农村路840公里。构筑起立体化交通网络。启动实施48个旧城(村)改造安置房项目,已建成30个、770万平方米,6.3万群众喜迁新居。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18个,新增供热面积777万平方米。完成农厕改造15万户、清洁取暧19.06万户。新建提升15处规模化水厂及联村供水工程,完成402个村污水管网和36座污水处理站建设。(五)城市社会治理智慧高效。聚焦数字赋能城市建设和治理,开展创建四星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智慧审批、智慧网格、智慧医疗、智慧工地等系统相继投入使用,深入实施垃圾分类试点和渣土车整治,“善感知,有温度,会呼吸”的新型智慧城市初具雏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60多个场景实现电子亮证,企业开办实现一小时办结,全区I1.(X)多项审批服务事项实现无差别“一网通办”。建成3200个5G基站,实现主城区5G网络全覆盖,获评济南市首批“千兆城市”示范区。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创新开展“多码合一”创新应用试点工作,推进智慧校园应用,智能支付覆盖全区公交,“互联网+”向“云+”时代迈进,城市管理和互联网深度融合趋势明显。我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短板弱项领域仍需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化整体水平不高,202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全市水平11.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94个百分点,距离先进地区差距仍然较大,老城区功能琉解任务艰巨,新城区的人口集聚功能仍需加强。二是新型城镇化缺乏高质量产业发展支撵,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快进度,整体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城市精细化管理有待提升,地方文化传承创新和城市个性塑造亟待优化。四是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需矛盾仍较突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民生期待还有差距。五是城镇化体制机制亟需深化改革创新,城乡融合发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效应尚未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协同、横向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发展趋势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镇化将迈入增速放缓的中后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发展速度、人口结构、空间格局、承接载体、群众需求等都将呈现出新的趋势与特征,新型城镇化将更加突出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省、济南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创造性提出了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分析外部形势,结合我区实际,未来新型城镇化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新型城镇化水平将稳步提高。从已完成城镇化的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看,在城镇化率达到60%以后的十多年仍保持了较快发展,到城镇化率达到70%之后增速明显下降。从我区城镇化发展趋势看,当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7倍,且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有一定差距,区内人口和外来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仍将是未来人口迁移的主流,并将继续呈增长态势。同时,根据2020年“七普数据”显示,与2010年“六普数据”相比,我区城镇人口增加18.7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7.55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16.9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发展潜力依然较大。(二)国家战略机遇叠加将开启黄金发展期。国家黄河重大战略明确了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提出以济南为中心,辐射带动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六市一体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现代化济南都市圈将加速形成。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将章丘纳入主城片区,作为济南实施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的主要承载片区之一,定位为济南“东强”的战略支点、区域创新策源地、区域文化旅游目的地。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提出章丘区要发挥济青科创制造廊带战略节点作用,西融中心城区、东接周村淄川,提升发展能级和承接中心城区部分功能疏解,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功能区。在国家黄河战略、省会都市圈战略、济南“东强”战略等一系列重要机遇下,我区与周边地区同城化发展将大大加快,济东跨区联动的重要隆起带作用将充分发挥。(三)城市发展方式将加快转变。广大市民对优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健康安全等方面需求日益增长,城镇化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将愈加趋紧。我区建设用地资源有限,环保节能减排压力仍处高位,市政设施、公共服务、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等领域面临不少弱项短板。要创新发展理念,建设新型城市,促进城市更加集约紧凑和健康安全宜居,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四)城市治理将更趋专业精细。城乡社会各领域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型基础设施应用将更加广泛,城乡治理向精明、精致、精细转型。要着力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趋势,加快改善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机制、治理手段,深化信息技术在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群众生活等场景的广泛应用,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更美好更温情。(五)城乡融合发展将全面纵深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要抓住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尽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从整体上加速城镇化进程。三、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东强区的总目标,以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以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为方向,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率先探索一条具有时代特征、顺应发展要求、符合章丘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努力实现“全市争先进、全省创一流、全国树品牌”,打造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章丘样板”。在工作中,注重把握以下主要原则: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将以人为核心的理念贯穿新型城镇化发展全过程,用心用力用情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劳有所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以“城的现代化”促进“人的现代化”,使全体居民更好地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改革创新,开放发展“全方位融入国家黄河重大战略、省会都市圈、济南“东强”等大发展格局,强化与高新区、自贸区、起步区对接合作,充分发挥济淄同城化、济滨一体化“桥头堡”作用,全面提升同城化水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引领性思想理念、关键性创新突破、标志性重大改革、带动性战略举措、典型性示范项目。产城融合,智慧发展。积极顺应产业链发展变革新趋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促进人、产、城和谐发展。坚持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贯穿城镇化全过程,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数字应用场景,完善城乡数字治理,率先探索出有利于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实现城镇空间产城融合、智慧宜居。系统规划,建管并重。琮合考量区位特征、资源环境和发展潜力,把全生命周期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既抓好老城区的转型提升,又注重新城区的集聚发展;既注重城市设施“硬件”建设,又强调城市治理“软件”提升,美化优化布局,注重泉水风貌,传承文化脉络,让城市发展更加科学、更具活力、更有温度。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发展贯穿于城镇化建设管理全过程,建立健全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匹配机制,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使城镇化成为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强大引擎。四'主要目标(一)到2025年主要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济东强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型城镇化质量显著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市民化质量显著提高。户籍制度改革纵深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较大进展,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外来人口全面融入城市的能力不断增强。空间布局持续优化。以产城融合功能区分工协作为主导,城镇化空间格局更为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品质显著提升、公共基础设施短板逐步补齐,现代立体综合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公共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人口吸引能力显著增强。各镇街城镇化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大幅增强、全域美丽乡村更加宜居宜业。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前列。全面建成四星级新型智慧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城市运行效能和智慧化治理水平持续提升,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极大提升。城镇化绿色转型成效明显。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城镇化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机制基本建立,城乡统一规划建设管护的基础设施体系和统一制度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率先形成。城乡双向融合全面走深走实。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人口实现自由流动、合理分布,要素实行双向流动、高效配置,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走在省、市前列。展望到2035年,城市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新型城镇化逐渐步入成熟阶段,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基本实现,城镇化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城市发展新格局全面塑成,城镇规模结构科学合理。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发展模式成熟定型,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功能品质更加完善,活力、魅力、吸引力全面彰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城乡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专栏1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20年2025年指标属性一、智慧城镇化1建成5G基拈效量个15595000预期性2主城区5G懂若率%100100预期性3家庭光纤入户量羞率%95100预期性4若慧校园建设厦是军%100100预期性5智慧医院覆差率%100预期性6重点公共区域高清以上视须监控覆展率%80100预期检7政务服务电子证照使用军%>80预期性二'绿色城镇化8空气质量优良比例天数比例%63.465的束性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40.1240.32预期性10城镇再生水利用率%1510预期性11城乡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3560的束性三、均衡城镇化12城乡居民收入比1.771.69预期性13新增墟镇就业万人次2.63预期性M每千人拥有养老床位35.954预期性15人均预期寿命岁78.9679.46预期性16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个2.93.5预期性17基本养老保险叁保率%-18>60预期性四、双向城镇化18常住人口城做化率%61.8465预期性19集体羟济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58.680预期性20具各条件行政村农村物流履吉率%100预期性第二章全面提升市民化质量,构建包容关怀的城市环境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多样化就业空间拓展、多层次公共服务供给与多元化消费需求满足,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平等分享城市发展成果的权利,建设公平共享、包容关怀的城市,增强全体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一)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落实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完善多渠道落户选择,清除落户隐形限制,确保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便捷落户,促进各类人才和劳动力社会性流动。继续优化落户手续和办理流程,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推进户口、居民身份证办理“无纸化”“免填单”。建立现代化人口管理服务制度,强化实有人口动态管理,加快建设电子证照和电子档案。(二)维护进城落户农民权益。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期不变,做好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合理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落实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有关规定,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资格权和使用权、集体资产股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不得强制农民三项权益相互关联退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深化农村产权交易、农业融资担保、产权信息管理“三台共建”模式,放活土地经营权,拓展土地经营抵押权能。(三)拓宽外来人口集聚渠道。实施更加开放的人口政策,畅通产业就业聚人、优质服务引入、优美环境留人途径,加快壮大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以山东大学龙山校区、龙山人工智能谷、中白新材料产业园、中意高端前沿产业园等为平台,完善高精尖缺人才引进机制,集中吸引和集聚人才,营造最佳人才发展生态。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完善融通创新生态,吸纳外源性劳动年龄人口。二、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一)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招聘工作岗位归集和信息发布力度,畅通招聘岗位信息对接和劳务合作渠道。统筹农业转移人口培训政策,推广技能储备培训模式,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加大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提升、岗位技能提升和职业转换培训、创业培训力度,组织开展服务标准化专业技能培训。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创业专项政策支持,推进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创业平台建设,完善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支持政策,落实好支持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发展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二)扩大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帮助和支持农业转移人口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城镇。加强社区建设、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非户籍常住人口参加社区活动和参与社区治理。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积极引导其参加党组织、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三、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构建政府主导、覆盖全民、可持续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使居民享有普遍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一)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动态增长提供机制,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居住年限长、社保缴纳情况良好的人口适度倾斜。统筹各领域公共资源,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动态调整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前瞻性做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配置。(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围绕义务教育、社会保险、医疗卫生、托育养老、帮扶救助等民生领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可得性,加快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增加普惠性托育和学前教育供给,健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三)提供可负担的住房保障。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长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共有产权住房政策。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打造线上租房平台,推动租购住房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准入、使用、退出和运营管理,健全动态调节和租金定价机制。第三章深入推进全域统筹,高水平构建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设,强化全域统筹,完善协调机制,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承载力,着力构建中心聚能、协调高效的城镇化新格局。一、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主动融入、主动服务、主动配套的意识,强化与周边地区合作,推动区域合作交流,全面增强章丘在省会经济圈建设中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一)抓牢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重大机遇。主动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平台。加强与沿黄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重点区县深度交流合作,在科技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培育、特色农业推广、文化旅游交流、市场要素融合等方面强化合作共赢。精准承接京津两地高端要素、高端产业和优质资源,推动工业“六大产业链”产品等打入京津冀市场,吸引京津转出企业、优势资本、先进模式来章丘落户,深化与京津冀产业对接协作、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二)积极参与服务省会经济国一体化发展。聚焦省会重点发展产业,强化开放赋能和创新驱动,主动承接中国(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辐射带动和政策溢出效应,大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前沿材料、智能装备、数字消费等新科技、新智造、新服务和新消费,营造开放型经济社会环境。发挥济东门户和开放前沿阵地作用。加强与邹平、周村、博山等周边区域联动,重点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产业结构分工、强化生态共保联治、公共服务同城共享等方面率先突破,积极组织开展区域联合招商,探索建立“飞地经济”模式,共建省会经济圈协同发展引领示范区,构筑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构建开放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统筹推进“铁陆空地水”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全域的多层次、快捷化交通网络体系。强化对外交通,规划建设城区空铁交通综合枢纽中心,建成轨道交通8号线、G309扩建等重点项目,推动济潍高速等项目加快实施,主动对接工业北路快速路东延、飞跃大道东延等道路规划,谋划章丘至遥墙机场的快速通道和通用机场项目。充分发挥章丘港作用,实现小清河复航工程章丘段建成通航。提升区域交通,加快区内干线公路建设改造,打通“断头路”、改造“瓶颈路”,强化城乡路网体系衔接,改善城区交通,重点加密支路网,畅通微循环,优化静态交通布局,加强交通堵点治理,积极打造“畅通章丘”。二、优化空间布局,打开内聚外融城市发展新空间(一)优化全域城镇空间布局。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着眼城市未来发展,着力构建“双城引领、四副联动、多点支悻”的全域城领化空间格局。“双城引领”。即主城区以绣源河为中心,集中集约建设龙山国际创新城、章丘魅力生态城,形成“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放大城市发展主引擎综合效应。“四副联动”。即集中打造济东智造新城、刁镇新材料基地、章丘南站片区、航空港城四个产城聚集区,强化功能集聚,推进产城融合,形成带动区域发展副中心。多点支撑。即按照全面推进、重点培育的原则,推动黄河、垛庄等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精品特色镇街,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平台、新型城镇化建设新载体、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支点。18-全域城钝体系规划图c中心I.1即中心城区【。""1特色M的1ZE要发展怖优V?乳他发发轴拽七一二J区界专栏2:全域城镇化体系规划图(二)深化实施“双城引领”。突出产城融合、品质提升,实施“西联、东进、南美、北优”战略,构建以龙山国际创新城、章丘魅力生态城为核心,东西互动、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更大程度地释放发展新动能、新活力。1、龙山国际创新城。按照智慧城市活力样板区、产业发展新高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定位,充分发挥齐鲁科创走廊、智能制造走廊基础优势条件,紧抓山东大学龙山校区(创新港)、山东财经大学等智源基地,积极探索“高等院校+产业园区+创新城”的发展模式,将高等教育、研究实验、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载体等紧密结合,规划建设创新城服务核心区、产学研转化平台和开放式科创街区,促进人才、知识、技术、资本、服务等创新要素集聚融合。以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龙山文化小镇等片区为重点,实施空间优化、改造升级、选商引智、公建配套、服务优化五大行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高标准配置教育、休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圈层化、组团化布局,全力构建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的“科创智核”。2、章丘魅力生态城。以强特色、补短板、拓空间、优功能为主攻方向,抓好明水古城、章丘枢纽“双核”集聚,推动城市品质化、功能现代化、业态高端化。以明水古城为触媒,带动周边区域有机更新,植入文旅项目、完善配套服务、营造文化风貌,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明水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章丘空铁一体化枢纽核心,积极探索交通枢纽场站一体化布局,为未来植入直达快线站点、轨道交通站点以及站城ToD综合开发预留空间。加快龙山人工智能创新谷、华侨城未来街区、赭山生态休闲颐养区等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金融、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商贸、文化、旅游、康养、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提档,有序推动铁道北路、宝岛街等农贸市场批发功能外迁,优化提升城区形象,全面提高城市功能品位,推动城市精明增长。(三)强力推动“四副联动”。立足区域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推动各副中心之间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的重要支撑。1、济东智造新城。夯实先进制造业基础,聚焦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智能装备等“风口产业”,对外辐射周边区县,对内带动东部片区发展,打造制造业高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区。2、刁镇新材料基地。以刁镇化工产业园获批合规园区为契机,抓好圣泉集团、明泉集团、日月化工、华氟化工等企业产业链产品延伸,推动新材料产业实现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带动中北部区域发展。3、章丘南站片区。强化南部交通枢纽功能,推动高铁、高速等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加快山东广播电视台辅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实现“站、产、城”一体化建设,高标准打造城市“新门户”。4、航空港城。主动对接融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越步区,充分利用航空、港口交通枢纽优势,构建以交通为支撑、现代物流为先导,积极吸纳和集聚高端要素资源,辐射带动北部区域发展。(四)补足城镇发展短板弱项。根据常住人口规模、增长趋势和空间布局,实施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四大攻坚战优化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养老托育设施、文旅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强商业网点、社区生活服务设施、农贸市场、社区菜市场等建设,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完善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持续推进市政交通设施,规划建设一批城市公共停车场,适时推广利用城市支路作为夜间限时间歇性停车位。推进智慧停车,探索共享车位。有序推进电力、通信、给排水、供热、供气等各类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专栏3城镇补短板强弱项重点工程公共服务设施提标疗面:健全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养老托育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提级犷能: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健全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合理布局停车场、改善城区公共厕所。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优化市政交通设施,完善市政管网设施、发展配送投递设施、推进城区智慧化改造、更新改造老旧小区。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完善产业平台配套设施、健全冷链物流设施,提升农贸市场水平。第四章深入推进智慧城镇化,高标准打造数字共享生态一、发展数字经济(一)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打造先进网络基础设施,大力推进5G独立组网,协同推进5G网络和千兆光网超前部署建设。加大5G应用场景建设,通过标杆引领带动5G产业整体发展。强化第六代互联网协议(IPV6)网络的终端协同创新发展,提高IPv6网络接入覆盖率,到2025年实现城市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全覆盖。(二)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强企业数字化转型引领示范,依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数字化。组织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和中小企业,联合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示范案例、星级上云企业、“两化融合”贯标企业、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和应用场景,增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三)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聚焦空天信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优势领域,打造山大地纬、蓝海领航、山东致群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对接配套、取长补短,完善数字经济产业供应链体系。着眼嵌入区域分工协作链和全球价值链,突出需求导向和前瞻谋划,持续壮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体系,畅通供需循环,牵引带动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构建全链条、全流程数字化生态。二、建设数字政府以数据创新应用驱动政府服务转型,构建城市智慧中枢系统,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一)推进数字机关高效协同。建立数字政府基础支撑体系,以全省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区县节点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建设,强化大数据统筹管理,法人单位、公共信用、宏观经济、空间地理和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资源库,为数字政府提供核心数据基础。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决策长效机制,推动信息技术在监测预警、安全防控等领域深度应用,深化大数据在社会态势感知、综合分析、预警预测、辅助决策等领域的示范应用。(二)促进数字政务智慧高效。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建设“爱山东”移动政务服务平台章丘分厅,全面融合线上线下业务,积极开展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用电用水用气、不动产登记、纳税、跨境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涉企服务改革,使"跑一次''成为上限、"零跑腿'成为常态。推动“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理念向更多领域拓展,推广应用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创新“就近办”模式,到2025年,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中的使用率达到80%,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到100%。(三)优化数据共享管理水平。建立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数据利用效益最大化。构建数字政府服务应用支撑体系,推进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建设和完善网络行政审批、信息公开、网上信访、电子监察,加强市场监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信息系统建设。构建数字政府安全保障体系,打造数字政府安全防护的“一城墙”,严格执行网络安全等技术要求和管理规范。三、构建数字生活(一)数字教育。推进“互联网+教育",开展智慧校园建设行动,加快建设智慧课堂,打造智能教学空间,推动5G教学终端设备及AR/VR教学数字内容研发,结合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实现场景化交互教学,打造沉浸式课堂。推动教学资源上云,加快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同步课堂、教师网络研修等方式,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均衡发展和网络家庭教育全覆盖。(二)数字健康。加快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施智慧医院建设,建设覆盖基层医疗机构的多学科联合远程会诊系统,实现全区范围内提供同质医疗服务。推进医保、医疗、医药“三药联动”,实现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金融支付二维码的融合应用,让群众看病就医、医保结算、移动支付更便捷。(三)数字社保医保。完善线下大厅、网办大厅、自助终端等社保服务系统,构建线上线下结合、上下层级贯通的社保服务体系。推动电子社保卡与“泉城码”应用融合,推广“泉城链+人社'应用,支持社保卡跨业务、跨地区、跨部门应用。推进医保电子凭证全流程和移动支付应用建设,为参保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就医服务。(四)数字民政。依托养老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完善养老服务地图信息,实现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内部环境、床位数量价格等查询和服务项目预约服务。搭建社区居家养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等活动提供服务支撑。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实现困难群众社会救助、特殊群体救助、公用事业民生补贴等事项一站式线上集成办理。(五)数字乡村。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覆盖,稳步提高村庄5G信号覆盖率与使用普及率,加快乡村物联网建设部署。推进''宽带乡村''工程,到2025年,农村固定网络接入能力和速率基本达到城市同等水平。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有效融合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第五章深入推进绿色城镇化,全力打造生态绿城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发展全过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专栏4全域生态格局规划全城生态格局规划生态保疔红魏保泉控制连山体保衿及生态城区一、强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统筹综合考虑人口、经济、生活和生态需要,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城市精明增长,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一)增强国土空间规划约束功能。完善“多规合一”协同机制,建立健全规划横向纵向传导机制,强化总体规划战略引领,提出城市中长期发展战略,统筹划定“三区三线”,实现规划“一张图”、实施“一盘棋”、监督”一张网: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统筹人口集聚、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合理确定重点片区容积率、绿地率等规范性要求。(二)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坚持居住体验优先,加强城市设计和色彩管理,抓好经十东路、世纪大道、清照大街、双山大街、绣源河沿线等重点区域城市天际线控制,提升建筑设计艺术品质,彰显城市风貌。开展居住社区设施补短板行动,因地制宜改造建设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加绿化节点和公共开敞空间。推广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模式,推进绿廊、绿环、绿楔、绿心等绿地建设,推动公园场景与城市空间融合。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1.M),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周期的一体化集成应用,打造建筑互联网。(=.)切实加强城市管理。适时启动章丘区城市大脑建设,打造数据资源“一脑统管”体系,全面提升“智慧城管”水平。建立健全“城市体检”评估机制,优化城市体检信息平台,抓好体检成果转化,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路长制”常态化,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抓好城市照明和户外广告牌匾管理。巩固提升拆违拆临成果。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加强大数据分析挖掘,精准合理调配城市管理资源,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精准化高效化。二、彭显山水历史人文特色魅力充分挖掘龙山文化、泉水文化、清照文化、闯关东文化、儒商文化等丰富内涵,延续历史文脉,融入现代元素,塑造城市品牌,让文化基因生生不息、代代传承。(一)打造特色文旅名城。整合独具魅力的文化资源,打造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东平陵故城汉代遗址公园,规划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以区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为契机,实施“文化创意+博物馆”工程。大力发展文化融合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农业等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讲好章丘故事,提高城市魅力值和知名度。(二)延续拓展城市风貌。严格落实各项保泉措施,做好泉水补给区、泉水出露区建设管控,确保泉水常年持续喷涌。加快以百脉泉片区为中心的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清照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等特色景观建设,使城市成为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的和谐载体。坚持“治水、塑景、兴城”思路,以东巨野河、绣江一绣源河等为重点,植入休闲慢道、滨水景观等元素,谋划一批串联式带状水系公园,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高品质滨水空间,着力打造人水共生、景城共建、家园共享的城市生态人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