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六大人格理论.docx

    • 资源ID:1709481       资源大小:64.82KB        全文页数:5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六大人格理论.docx

    六大人格理论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一、精神层次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推断、确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无意识)三个层次,似乎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留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藏者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或苦痛的感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状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限制实力松像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间或会短暂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国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则是前意识,犹如冰山与水面起伏接触的地方,须要通过某些特定的事务或行为才能被唤醒。二、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睬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开苦痛.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与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索、感觉、推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爱护整个机体不受损害,它遵循的是1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志向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与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与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备,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三、性本能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确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惊惶,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口欲期;肛门期;性营欲期;潜藏期;生殖期。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分,起先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溢困难的冲突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狄浦斯(OediPUS)情结和厄勒克特拉(EIeC1.ra)情结.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只有经过潜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足形式,以生育繁衍后代为目的,这就进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验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验和压抑的情结。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气.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终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须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全部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斗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损害。四、释梦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确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反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醒悟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隐私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五、防卫机制心理防卫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常常会有冲突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苦痛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退苦痛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卫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状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苦痛.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压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苦痛,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宁愿信任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急,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逼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开焦虑有意将其遗忘。否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开心的现实以爱护自我的心理防卫机制。投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苦痛.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躲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本我的须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看法和行为模式,运用以往较无趣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特别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隔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开心,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开尴尬或哀痛。抵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苦痛事务,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乱伦感情和其他苦痛体验。转化指精神上的苦痛.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苦痛,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补偿一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担忧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合理化是个体遭遇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升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惊惶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忧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处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惊。六、相关评价从产生条件看,精神分析不是传统的学院心理学,而是在精神病(PSyChSi$)治疗实践中产生的。从探讨对象来看.精神分析不是探讨正常的人.而是治疗失常的人.例如变态行为、人格失常等问题。从探讨内容来看.精神分析不是侧重探讨传统心理学如感知、思维等显意识心理问题,而是著重探讨潜意识、情欲、动机与人格等更深层次的内容,故又把它称为深度心理学。从探讨方法来看,精神分析不是实行有限制的试验室试验法,而是运用临床视察法。从精神分析的特点可知,该理论与心理询问与治疗有著亲密的关系.它既是心理询问的一个重要理论,又给心理询问与治疗供应了具体的指导和实施的方法。因此,学习和探讨精神分析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其次大流派:特质学流派特质心理学家假定,人格特征具有在时间上和跨情境的稳定性。“特质探讨者通常没爱好预料一个人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相反.他们想要预料那些得分处在特质连续体上某一范围内的人有什么样的典型行为表现”。特质探讨者通常不留意查明行为机制,更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料行为。重要的特质理论家有高尔顿奥尔波特、莫雷和卡特尔。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理论: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GordonA1.1.port,1897-1967)的人格特质论(traittheory),是鉴于对弗洛伊德主义过于强调人的潜意识的怀疑和不满,以与心理学中的试验化倾向而提出的人格特质理论。系以个案探讨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但他反对弗洛伊德虚幻式的人格结构看法。他认为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长久不变的性格特征。一、分类奥尔波特的将人的特质分为以下三大类:首要特质所谓首要特质(cardina1.trait),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小说或戏剧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特殊突显其首要特质。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中心特质所谓中心特质(CeNraIirait),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慧、孤傲、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所谓次要特质(secondarytrait),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如有些人虽然喜爱高谈阔论,但在生疏人面前则缄默真言。二、内容1、奥尔波特对人格的界定奥尔波特考证了人格的这个词的词源.起先把它与意指面具的希腊语PerXona相联系,他对50种有关人格的定义进行考证,并针对当时认为人格不存在和人格就是个人所不知的心灵阴暗的隐藏处这两种主要理论。人格的特质论,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说明(1937)一书中,得出了获得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推崇的他自己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确定其独特的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嗣后,在其人格的模式与成长(1961)一书中,又把上述定义中的“动力组织”指人格是不断变更的组织结构。他认为人格往往具有组织性,同时又继承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没有已成的,一切者在变成中“的思想,认为要格从杰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而是正在变成的东西。虽然一个人从一种阅历到另一种阅历保持同一性的方面存在着相当多的相像性,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在面对特殊的阅历时绝非一模一样。“生理心理系统”,是指这个动力组织须要身心共同操作,它们被不行分割地融合为一种个人统一体。人格既非纯属于心理方面,又非纯属于神经方面,两者无法分开。“确定”,是指个人行为的产生全在于他的人格结构本身。人格不是抽象或一种随意的虚构,人也决非仅是环境的消极反应者。人格的弱存在。适合的剌激激发了人格的倾向性,人的真实本性就在行动中显示出来。”行为思想的独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这些行为思想乃是人的全部行为和思想,不论它是否与顺应环境、满足生物性须要有关;二是指人的全部行为和思想的个体性。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的两种陈述都强调了人格的独立性。留意探讨个体而不留意探讨制约人类的规律是贯穿于奥尔波特探讨活动始终的主题。他三番五次地重申,决有会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了解某个特殊个体的唯一途径是探讨这个特殊的人。2、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奥尔波特认为完备的人格理论必需具有能够代表“生活综合”的测量单元,这种单元就是特质。他对特质进一步分析道:特质是一般化了的个人所具有的神经心理结构,是真实存在的。它具有指挥个体行为的实力,使很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起严反应上具有跨情境的一样性,即不同剌激能导致相像的行为C例如,“虚心”这一特质,使个体对不同种类的刺激作出相像的反应。一般说特质和习惯都有确定倾向的意义,但特质比习惯更富于一般性,概括水平更高,它往往是在适应过程中整合特殊习惯的结果。从广义上说,特质和看法也有同样的意义,假如对事物的特定看法在一个人身上常常得到表现,也可称之为特质。但特质又有同于看法,它并不明显地指向于某种对象.也无评价意义,不用于表态。特质也不同于道德品质,相对说来,道德品质比特质更具社会性C分类奥尔波特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1.共同特质是属于同一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具有的一般人格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从共同特质看.个体间的差异,只不过是指个人所具备这种特质的多寡或强弱不同而己。奥尔波特提出了人格的14种共同特质,如:支配听从,外向-内向,自信-自卑,合群-孤独,理论爱好高-理论爱好低等等。2.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人格特质。奥尔波特特殊重视个人特质,才能表现个人的真正特质。他指出:“严格地说,只有个人特质是真实的特质。因为第一,特质是个人的而不是地区社会的;其次,特质是以个人阅历独特方式发展起来的动力倾向,所以共同特质不是真正的特质。”在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个人特质是完全相同的,即使两个人在共同特质上是相像的,但他们行为上所表现的,仍各具独特性。有两个人的攻击性特质(共同特质)可能相像,但两人对人或对物作攻击表现时,仍有差异。所以个人特质不能在个人间彼此比较。奥尔波特主见/心理学家应当集中力气探讨个人特质。奥尔波特认为个人所具有的个人特质并不是对一个人的人格起相同的影响和作用的。他进而把个人特质按其对人格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区分为三个重叠交叉的层次:首要特质、重要特质和次要特质。a.首要特质,它是个人最重要的特质,代表整个人格,往往只有一个。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具有极大的弥散性和渗透性,影响到个人行为的全部方面。不过,这种首要特质,未必每个人都具有。有些人因具有单个首要特质而成为闻名人物。例如,创建是爱迪生的首要特质,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b重要特质,它是人格的构件。每个人都有几个彼此相联系的重要特质构成其独特的人格。它虽然不如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明显的支配作用,但本身还相当概括,对人格有一般意义的倾向。例如,为学生写操行评语时,所考虑到代表某个学生人格的那些特质(如:准时、整齐、勤奋、恳切等等),即属于其个人的重要特质。奥尔波特认为每个人所具有的重要特质,一般在510种之间。由此可见,每个人的重要特征并不多。c.次要特质顾名思义,次要特质不是确定人格的主要特质。它最不明显,渗透性微小,对个体行为影响小。与首要特质和重要特质相比,次要特质是从更为狭窄的各种刺激来说的,它包括一个人独特的偏爱(如对某些食物、衣着的偏爱)、一些片面的看法和由情境所制约(如某人有恐高症)的特质等等。动机的机能自主奥尔波特认为,特质说明人的特点,也说明人的待业的策动的。人格是策动的、增长的的系统。他认为一种人格理论有它分析动机性质的中心。他提出了志向的动机理论的四个要求:(1)必需承认动机的现实性。反对S弗洛伊德主义认为儿童时期的动机确定人一生行为的观点,主见动机是现在的动机,过去的动机只有现在还存在才能说明行为;(2)必需承认几种动机的同时存在。反对把动机归纳为一种类型,如:“性”、“自我实现“自卑"等等。他在其人格的模式与成长一书中指出:“动机的种类是如此的广泛.以致难于发觉普遍的构同特性”;(3)必需承认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与前人不同.他强调动机与认知过程的亲密联系。认为不了解一个人的支配、意愿、价值观等就不行能真正了解人的动机;(4)必需承认每一个人具有独特的动机模式。正如两相人不会具有相同的特质结构一样,两个人也不会具有相同的动机结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动机模式。回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漫画奥尔波特采纳了一个他认为能满足以上四个要求的动机性质的要领这就是“机能自主”(全称为动机的机能自主”)。所谓“机能自主”简要地说就是一个人现在进行这一行为的缘由与原来进行这种行为的缘由是不相同的,即过去的动机与目前的动机在机能上没有联系。一个人今日的动机机能是自主的,它独立于过去。例如,一个高校生刚学习一门课程时,很可能是因为这门课程是必修的,或因为家庭须要,或由于时间宽纬而选学,但或许在最终.他会完全被它吸引,甚至终身痴迷这门学科。这里原发性动机或许丢失殆尽,达到目的的手段本身却变成了目的。他认为,当动机成为自我统一体的一部分时,对这些动机的追求是因为它们本身的原因,而再也不是为若外部的激励或奖赏。他区分了两类机能自主:(1)持续的机能自主。它是指个人盲目从事的重复性活动,并且这些活动曾一度为实现某个目的起过作用,但现在已不再发生作用了。这种活动的发生独立于奖赏和过境阅历之外,是一些没有太大意义的低水准的活动。例如一个人在退休后仍旧每天早晨七时起床就是一个例子。(2)自我统一的机能自主。它包括个人的爱好、价值观、目标、看法和情操等引起,但认为由机能自主的动机限制的行为,才是人类行为的特征。因此机能自主的动机应当是人格心理学家探讨的中心问题3统我和健康人格奥尔波特还论述了统我的形成过程和健康的人格。他把人格定义为一种“动力组织”.并把这种人格组织在其生成: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看法(1955)一书中命名为“统我”(即“自我统一体”),有别于古代与后来人们称之谓“灵魂"和“自我”的晦涩用语。统我的人格统一的根源,是人格特质的统帅。他把统我定义为:“包括人格中有利于内心统一的全部面。"完善的统我机能只有从诞生到成年经过躯体自我感觉(1岁)、自我同一性的感觉(2岁)、自尊的感觉(3岁)、自我扩展的感觉(4岁)、自我意象的感觉(4-6岁)理性运用者的自我形成(6-12岁)、追求统我的形成(12岁至青春期)作为理解者自我的形成(成年)八个阶段的发展才能达成。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体系是面对健康人的。他反对弗洛伊德主义所持的精神病患者和健康人之间只有量的区分,没有质的不同的观点.认为精神病患者与健康人之间根本没有机能上的类似性c精神病患者与健康人的区分在于前者的动机存在于过去而后者的动机存在于将来。他剧烈主见健康成人的人格原则,不能由动物园、儿童、过去或精神病患者的探讨引申而来。他提出了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要求特别相像的健康人格的六个特点:(1)自我扩展的实力。健康成人参与活动的范围极广。(2)亲密的人际交往实力。健康成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亲密的,富有怜悯心.无占有感和嫉妒心,能宽容自己与别人在价值观与偏偏上的差异。(3)心情上有平安感和自我认可。健康成人能忍受生活中不行避开的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一切不幸遭遇。他们还具有一个主动的自我形象.(4)体现知觉的现实性。健康成人看竺事物是依据事物的实在状况.而不是依据自己希望的那样来看待事物。他们在评价一种形势和确定顺应这种形势时扔为明白。(5)体现自我客观化。健康成人对自己的全部和所缺都特别清晰和精确,理解真实自我与志向自我之间的差异。(6)体现定向一样的人生观。健康成人表现出定向一样,为确定的目的而生活.有一种主要的愿望。这种定向一般来说是属于宗教的,但不确定就是宗教。三、探讨方法奥尔波特在人格探讨方法方面,曾和其同事一起制定了测量支配-听从关系的调查表,即A-S反应探讨;设计了测量爱好的相对强度的调查表,即价值探讨。前者于是1928年编制,采纳多重选择形式,用以测量个体在日常关系中支配或听从的行为倾向。后者首先发表于1931年.采纳重叠选择方法,以测定个体生活中所重社的价值方面(理论的、经济的、艺术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来评估个体的人格倾向。四、社会影响奥尔波特是人格心理学的先驱。他重视人格的个体性,他的特质理论干脆从个体本身行为的特点动身探讨人格问题这就使心理学家有可能将探讨对象的各种变量于操作程序之中,解决了心理学中长期以来对人格探讨只作描述和讲解的逆境.这种探讨使他运用客观视察、主观问卷等方法,在具有确定的客观性上,干脆从量上了解和探讨个体本身的行为特点,以区分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差异。他用纸一笔测验对支配-听从和价值类型的测试,至今仍被广泛运用。他还创立了动机功能的独立理论,并领先摆脱精神分析论者病态取向而企图建立常态人格理论。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也遭到了不少指责。这常常被人指责为不科学。一切科学都有必需寻求普遍规律,用一般概括的方法,而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则强调具体的个体探讨,探讨个别例子。它又不易于进行实证性探讨。它还被指责为割裂了人类与动物、儿童与成人、正常人与非正常人之间的联系。还被指责为以损失潜意识心理为代价而过分留意有意识的心理,以损失外部缘由为代价而过分留意行为的内部缘由。它受到抨击最激烈的要领是“机能性自主"。“机能性自主”否认早期阅历与人格发展的关系,认为动机只与现实有关而与过去无关。这样的说法未免言过其实。还有人指责该人格理论总的来看,未能对人格的动态作出具体的说明,只对人格的结构进行了具体的描述。2、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雷蒙德卡特尔(R.BCaUe1.I)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实力特质和气质特质。16种人格因素问卷是美国伊利诺州立高校人格与实力测脸探讨所卡特尔教授编制的用于人格检测的一种问卷,简称16PF。依据一项探讨,1971-1978年间被探讨文献引用最多的测验中,16PF仅次于MMPI排居其次。在一项关于心理测验在临床上应用的调查中,16PF排第五。卡特尔是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对人格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要介绍16PF,不能不提到特质理论,因为16PF是伴随着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而发展的,二者可谓“相辅相成”。一、理论模型表面和根源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干脆视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缘由为基础的行为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的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的特质。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体质和环境在根源特质中可以在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体质特质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确定;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确定。动力、实力和气质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实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确定一个人心情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雷蒙德卡特尔对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1949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索测验(16PF)这16种人格特质是:乐群性、聪慧性、心情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惊惶性。卡特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二、作者简介RaymOndBeaueII:卡特尔(1905-1998),美国心理学家,最早应用因素分析法探讨人格。他对心理测验的探讨,对个体差异的测量,以与对应专心理学的提倡,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心理学的机能主义运动。他编制的*16种人格因索测验”应用特别广泛。雷蒙德卡特尔1905年诞生于英格兰斯塔福郡。1921年进入伦敦高校,主修物理和化学,3年后获理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伦敦高校探讨生院主修文学和哲学,并先后获得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28-1931年,在英格兰埃克塞特高校任讲师;1932-1937年,创办并主持了英格兰莱斯特市心理诊所。1937年应美国闻名心理生学家E桑代克邀请到美国哥伦比亚高校师范学院工作一年,之后分别在克拉克高校与哈佛高校讲学,1944年以后长期供职于伊利诺斯高校。卡特尔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将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应用于人人格心理学的探讨。卡特尔一共找到了16种根源特质,并编制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索问卷"(sixteenpersona1.ityfactorquestionaire,简称16PF)。这份问卷也可以称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或卡特尔十六项特性因素测验是世界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特性测验方法,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心身疾病的特性特征的探讨,对人才选拔和培育也很有参考价值。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外部行为能干脆视察到的特质,表面特质不会随时间的变更而变更。根源特质是内在的.确定表面特质的最基本的人格特质,是那些稳定的.做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根源特质须要通过严格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三、个人探讨雷蒙德卡特尔是在英国成长的美国伊利诺高校心理学教授,用因素分析法探讨人格特质的闻名代表。他同意高尔顿威拉德噢尔波特的看法,认为人格中有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但认为奥尔波特列举的特质太多、太繁.于是把1万多个形容人格特质的词归类为171个,然后用统计方法归并为35个特质群,卡特尔称之表面特质。表面特质是可干脆视察的个体行为的外在表现,不是人格的本质。为探究人格的基本特质,卡特尔运用因素分析法对35个表面特质进一步加以分析,获得16个根源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是有层次的,前者是表面的,可干脆视察的,后者是内蕴的、本质的、隐藏在表面特质后面和人格结构的内层,只能通过表面特质去推知和发觉,为此卡特尔设计了一种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用以测量16个根源特质。四、T6PF测验人格是稳定的、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是人的独特性的整体写照。人格对于管理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它渗透到管理者的全部行为活动中,影响管理者的活动方式、风格和绩效。大量探讨和实践表明:一些样式的人格类型和管理活动有着特定的关系,它们对团体的贡献不同,所相宜的管理环境也不同。利用成熟的人格测验方法对管理者或应聘人员的人格类型进行诊断,可为人事安宜、调整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供应建议。这正是本测验的运用目的所在。16PF广泛用于人员的选拔和评定,功能从乐群、聪慧、自律、独立、敏感、冒险、怀疑等16个相对独立的人格特点对人进行描绘,并可以了解应试者在环境适应、专业成就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表现。在人事管理中,16PF能够预料应试者的工作稳定性、工作效率和压力承受实力等。可广泛应用于心理询问、人员选拔和职业指导的各个环节,为人事决策和人事诊断供应个人心理素养的参考依据。特点本测脸是卡特尔依据自己的人格特质理论,运用因素分析方法编制的。卡特尔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具有一样性和规律性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具有根源特质。为了测量这些根源特质,他首先从各种字典和有关切理学、精神病学的文献中找出约4.500个用来描述人类行为的词汇,从中选定171项特质名称,让高校生应用这些名称对同学进行行为评定,因索分析后最终得到16种人格特质。卡特尔认为这16种特质代表着人格组织的基本构成。适用对象本测验是评估16岁以上,且具有初三以上文化程度的个体的人格特征的最普遍运用的工具,广泛适用于各类人员,对对象的职业、级别、年龄、性别、文化等方面均无限制。构成16PF测验是美国伊利诺州立高校人格与实力探讨所卡特尔教授编制。卡氏采纳系统视察法、科学试验法以与因素分析统计法,经过二、三十年的探讨确定十六种人格特质,并据此编制了测验量表。16种人格因素是各自独立的,每一种因素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微小。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特性。测验由187道题组成。每一人格因索由Io-13个测题组成的量表来测量.共16个重量表。16种因素的测题实行按序轮番排列,以便于计分,并保持受试者做答时的爱好。每一测题有三个备选答案。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是美国伊利诺州立高校人格与实力测验探讨所卡特尔教授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视察和科学试验,以与用因索分析统计法慎重确定和编制而成的一种精确的测验.这一测脸能以约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测量出十六种主要人格特征,凡具有相当于初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运用。本测脸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广泛应用于人格测评、人才选拔、心理询问和职业询问等工作领域。该测验已于1979年引入国内并由专业机构修订为中文版。十六种人格因素是各自独立的,相互之间的相关度微小,每一种因素的测量都能使被试某一方面的人格特征有清晰而独特的相识,更能对被试人格的十六种不同因素的组合作出综合性的了解,从而全面评价其整个人格。十六种人格因素以与八种次级因素的含义如下:因素A-乐群性:低分特征:缄默,孤独,冷漠。高分特征:外向,热忱,乐群。因素B-聪慧性:低分特征:思想迟钝,学识浅薄,抽象思索实力弱。高分特征:聪慧,富有才识,擅长抽象思索,学习实力强,思索灵敏正确.因素C-稳定性:低分特征:心情激烈,易生苦恼,心神动摇不定,易受环境支配。高分特征:心情稳定而成熟,能面对现实。因素E-恃强性:低分特征:谦逊,听从,通融,恭顺。高分特征:好强固执,独立主动。因素F-兴奋性:低分特征:肃穆,审慎,冷静,其言。高分特征:轻松兴奋.随遇而安。因素G-有恒性:低分特征:苟且敷衍,缺乏奉公遵守法律的精神。高分特征:有恒负责,做事尽职。因素H-敢为性:低分特征:畏怯退缩缺乏自信念。高分特征:冒险敢为,少有顽忌。因素I-敏感性:低分特征:理智的,者重现实,自恃其力。高分特征:敏感,感情用事。因素1.-怀疑性:低分特征:依靠随和,易与人相处C高分特征:怀疑.刚愎,固执己见。因素M-幻想性:低分特征:现实,合乎成规.力求妥当合理。高分特征:幻想的,狂放不羁。因素N-世故性:低分特征:坦白.直率,天真。高分特征:精明能干,世故。因素O-忧虑性:低分特征:安详,镇静,有自信念。高分特征:忧虑抑郁,苦恼自扰。因素QI试验性:低分特征:保守的,敬重传统观念与行为标准。高分特征:自由的,指责激进,不拘泥于现实。因素Q2-独立性:低分特征:依靠.随群附众。高分特征:独立自强,当机立断。因素Q3-自律性:低分特征:冲突冲突.不顽大体。高分特征:知己知彼,自律谨严。因素Q4-惊惶性:低分特征:心平气和.闲散安静。高分特征:惊惇困扰,激烈挣扎。适应与焦虑型X1.:低分特征:生活适应顺当,通常感到心满足足,能做到所期望的与自认为重要的事情,也可能对困难的工作缺乏毅力,有事事知难而退.不愿奋斗努力的倾向。高分特征:对生活上所要求的和自己意欲达成的事情常感到不满足。可能会使工作受到破坏和影响身体健康。内向与外向型X2:低分特征:内倾.趋于胆小,自足,在与别人接触中实行克制看法,有利于从事精细工作。高分特征:外倾,开朗,掖长交际,不受拘束,有利于从事贸易工作。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X4:低分特征:情感丰富而感到困扰担忧,它可能是缺乏信念,颓丧的类型,对生活中的细微环节较为含蓄敏感,性格温顺,讲究生活艺术,实行行动前一再思索,顾虑太多。高分特征:富有事业心,坚决,刚毅,有进取精神.精力充足,行动快速,但常忽视生活上的细微环节,只对明显的事物留意,有时会考虑不周,不计后果,贸然行事。怯懦与坚决型X4:低分特征:怯懦,听从,依靠别人,纯净,特性被动,受人驱使而不能独立,为获得别人的欢心会事事迁就。高分特征:坚决,独立,露锋芒,有气魄,有攻击性的倾向,通常会主动地找寻可以施展这种行为的环境或机会,以充分表现自己的独创实力,并从中取得利益。心理健康因素Y1.:低于12分者仅占人数安排的10,心情不稳定的程度颇为显著,专业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索Y2:平均分为55.67以上者应有其成就。创建力强者的人格因素Y3:标准分高于7者属于创建力强者的范围.应有其成就。在新环境中有成长实力的人格因素Y4:平均值为22分,不足17分者仅占安排人数的10%左右,从事专业或训练胜利的可能性微小。25分以上者,则有胜利的希望3、大五人格理论近年来,探讨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形成了比较一样的共识,提出了人格的大五模式,G。Idberg(1992)称之为人格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探讨者通过词汇学的方法.发觉大约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全部方面。大五人格(OCEAN),也被称之为人格的海洋,可以通过NEo-PI-R评定。一、人格理论,外倾性(extraversion):好交际对不好交际,爱消遣对肃穆.感情丰富对含蓄;表现出热忱、社交、坚决、活跃、冒险、乐观等特点。神经质或心情稳定性Seuroticism):苦恼对安静,担忧全感对平安感.自怜对自我满足,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开放性(openness):富于想象对务实.寻求变更对遵守惯例,自主对听从。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建、才智等特征。宜人性(agreeab1.eness):热心对无情,信任对怀疑,乐于助人,合作。包括信任、利他、直率、虚心、移情等品质。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有序对无序,谨慎细心对马虎大意,自律对意志薄弱。包括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二、发觉和历史初始模型的提出者是雷蒙德(于1961年).但未能达到学术的高度。1990年,他的五因素模型得到最高水平的组织接受(歌德堡,1993)。大五类人格特征被认为是具有心理学量表基本结构的特性特征。这五种因素供应了丰富的概念架构,且整合全部的探讨成果和人格心理学理论。大五类特点也被叫作“五因素模型(或FFM科斯塔和MCCrae,1992年),以与全球因索(罗素和KarO1.人格,1994)。至少有四套探讨人员各自独立探讨这个模型的数据,现已鉴定出同样的五大因素首先Tupes和CriS,其次是歌德堡在俄勒冈州探讨所、美国伊利诺高校的MCCrae科斯塔和美国国家卫生探讨院。这四套探讨人员运用不同的方法找到五个特点,不过每一组的5个因索有所不同的名字和定义。然而,全部探讨的总体因素类型是一样的。三、人格特质疑问构成人格的基本要素或特质有多少?它们是什么?如何说明它们这些特质是否是普适性的,是否对每一个人都适用?这些因素以什么方式构成个人的人格。回答回答疑问1:普遍认同的是5因素的人格特质:只要对人进行描述的题目足够广泛,具有代表性,无论是用他人评定法还是自我报告法,均可证明存在5个强健因素构成人格总体。回答疑问2:被普遍认同的5个因素分别反映了人格的一般心理倾向(内外倾向性),人际关系性倾向(社交性),对规则认同与遵循倾向(责任感).心情反应性(心情稳定性)和智能性倾向(开放性或智能)。回答疑问3:众多探讨认为这5个广义的人格特质是普适存在的,不以语言、文化、种族等的不同而不同。回答疑问4:各个特质的分数组合形态众多,各种分数组合形态的意义和心理机制尚未被有效地揭示出来。四、具体说明神经质神经质反映个体情感调整过程,反映个体体验消极心情的倾向和心情不稳定性。高神经质个体倾向于有心理压力,不现实的想法、过多的要求和冲动.更简单体验到诸如生气、焦虑、抑郁等消极的

    注意事项

    本文(六大人格理论.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