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不曾远去的回声.docx

    • 资源ID:1710125       资源大小:21.50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不曾远去的回声.docx

    不曾远去的回声腊月刚过十五的月光,在被冷风吹过的寂夜里,愈发显得清亮,在窗前洒下参差斑驳的碎影,让人陡峭几分平和与清醒。翻阅耗时将近一年编纂的理解精神初稿,我的思绪很自然地进入到一个独特的世界,那是一片经过时间沉淀、萦绕着诸多感受的世界。(一)几年前,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有记者找到我,想让我谈谈“理解万岁”口号的情况。为准备采访,头天晚上,我打开床底下一个很久未曾动过的储物箱。那里面的东西,都和“理解万岁”有关。发黄的剪报,尺寸不一的老照片,带着各种笔迹的信件,还有绣花的手帕、印有各种纪念标志的毛巾等。这些物品一旦进入视线,过去的日子就像原本散落的珍珠,一下子被串联起来。它们是我的人生记忆,也是“理解万岁”口号的见证。它们背后的故事,故事中的人和事,一切的一切,都那样珍贵。我是1979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就是人们常说的恢复高考后的“新三届”学生。那是一个激情四射的年代,被文革压抑了十年之久的思想与精神活力,借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浸染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洋溢在年轻的大学生身上。青春、理想与人生,在诗歌、辩论、喇叭裤、录音机的伴奏下,显得那样鲜亮明媚,那样充满生机。临近毕业的日子,也是最让人激动和不安的日子。热血的青春、满腔的抱负,究竟该在哪里安放?应该说,对于当时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来说,毕业选择还是很多的,可以去学校,去媒体,还可以选择去政府部门。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还是以为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军装,选择了充满牺牲和挑战的老山前线。因为正是这个选择,让我后来有了与多数同学不同的生命基调和生活轨迹;也让“理解万岁”成为我一个独特的记忆符号,一处伴随我、激励我、影响我的精神标记。1983年秋,我与来自全国二十五所地方大专院校毕业的青年一起,进入长沙工程兵学校(现为国防科技大学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一年之后,经过严格的军政训练,我们以实习排长的身份,奔赴老山前线。炮火硝烟,生死考验,青春热血,军人价值,祖国母亲前线的时光,影响我一生。那里有我的初心,那里有我的梦想,那里有我精神高地,那里是我真正长大的地方。1985年初,我在猫耳洞接到通知,离开南国的红土地,参加共青团中央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的“保边疆、献青春”演讲报告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讲。登上演讲台,硝烟已经远离,掌声鲜花齐至,百感交集。但是,随着与后方青年的交流增多,我发现很多青年大学生其实并不是真正了解、理解前线战士的精神世界。比如有人曾问,“战士们之所以这么勇敢,是因为有战场纪律的约束吧?”还有人认为,战士们这么勇敢是不是想立功啊?显然,这些问号说明青年学生们对当时前线将士的了解程度还显得非常有限。为了表达这种感觉,在一次座谈会上,当北京师范大学马立竞同学要求我给他们题字的时候,我在他们的班级日志上写下了“理解万岁”四个字,意思是希望青年大学生透过前线官兵的英雄事迹,理解同龄人在前线流血牺牲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前线官兵们谈论“理解”问题,不是为个人乞求“怜悯式的理解”,他们希望得到后方人民在更高层次上的理解,那就是一自己在战场上做出的无私奉献,能够唤起更多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唤越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关心祖国强盛和民族的腾飞,并为之做出奉献。应该说,“理解万岁”这四个字,是当时众多青年军人、特别是前线将士的共同心声。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题字被当时跟随报告团采访的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并很快进行了报道。1985年5月17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发表专题评论,标题就是“理解万岁“理解万岁”口号由此在全国传播开来,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当代一句著名口号。1998年底,“理解万岁”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起,被中国青年报列为改革开放二十年最响亮的十句口号之一;2001年初又被人民日报列入“百年口号回顾”(二)打开储物箱的那个晚上,我独自一人坐了很久。那些与“理解万岁”相关的人和事,特别是那一个个青春的背影,那一幕幕激情燃烧的画面,在那个夜晚就像洪水一样喷涌出来,扑向我的脑海,让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应该说,当年我在一个特殊背景下的特殊场合提出“理解万岁”,并不是我一时兴起的发明创造,而是代表当年前线战友们说的一句心里话。“理解万岁”记录的是当年参战官兵特有的精神景观,其背后饱含着牺牲奉献、艰苦奋斗、家国情怀等众多主题词,凝结着成千上万战友的青春乃至生命。在战争结束后的日子里,每当我听到身边有人说出“理解万岁”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感觉一一那些逝去的青春与生命,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定格,而是不断在延伸。这些年来,我思念他们,脑海里经常闪现他们青春阳光的笑脸,经常挂着泪水从梦里醒来。静夜如整,睹物思人。在无尽的思念与回忆当中,我突然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作为“理解万岁”口号的提出者,我不能让它就这样安静地躺在储物箱里,我应该主动做点什么。这样的事情,不论大小,不管以何种合适方式,都可以算作对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烈士的一种祭典。同时,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种鞭策,一种人生的暗示。(三)2009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是改革开放30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与此相关的文化记忆,在人们身边营造出颇为浓厚的怀旧氛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不少人以一种相对客观和冷静的心态感悟并未远去的历史。比如,有关恢复高考的,有关国企改革的,有关下海创业的,当然也有对那场边境作战的。于是,“理解万岁”作为一个时代的烙印,很自然地又一次进入到媒体的视野。2009年10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军史巨著强军之路一亲历中国军队重大改革与发展丛书,邀请我撰文理解万岁诞生记,对“理解万岁”的提出和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篇文章随后被不少媒体转载。这一年,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特殊的年份,组织上派我到国防大学基本系联合战役指挥员培训班学习。从多年机关工作中的繁杂事务中,突然进入到一个相对单纯的学习环境,让我有了重新梳理“理解万岁”历史、更加深入研究理解问题的机会。我利用学习之余,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历史资料,并向不同领域里的专家请教,紧张地准备出版一本关于“理解万岁”的书。撰书过程,是单调而充实的。但在此过程中,让我至今记忆深刻的是,那一年建军节,我带着两个不满10岁的双胞胎女儿专程赶赴阔别了20多年的云南老山。再次踏上那片凝结着青春记忆的红土地,心中万般滋味难以言表。在烈士陵园,我向战友们敬烟献酒,忍不住失声痛哭。在某高地上,我抚摸尚留着弹孔的工事,仿佛那铭心刻骨的记忆就在昨天。那些熟悉的身影,当年那样年轻、那样聪明,怀着那么多美好的理想,但他们就这样永远地沉默在那里,把真挚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托付给了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从云南回来的半年后,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理解万岁口号提出者的回忆与思考一书。这本书,第一次从“理解万岁”口号提出者的角度,认真梳理回顾了“理解万岁”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和传播过程,并就与“理解”有关的问题从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了初步的阐释。理解万岁出版后,应该说,在军内外还是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等多家中央新闻媒体和各大网站对此进行了报遒,还有中华读书报文摘报等媒体,对书中内容进行了摘登。2010年1月15日,我还作为重要作者代表,被中国青年出版社邀请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建社60周年庆典。很多人由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我们现在经常挂在嘴边上的“理解万岁”,竟然同战争和军人相关,竟然有着那样一个不同寻常的历史背景。当然,更有很多人,深深为其中反映的一代军人的牺牲奉献,特别是他们的理想追求,他们对于军人使命和人生意义的理解,所感染,所触动。他们的反应,让我再一次回想起,当年演讲报告团在全国巡回演讲时,那永远让人难以忘怀的动人情景。英雄精神与崇高人生,对真正具有历史感的人们来说,是永远都不会忘记,永远值得崇敬的。当然,理解万岁一书的出版,对我来说还有一种标志性的意义,那就是真正进入理解问题的研究。就像人民日报刊发的书评中说的,理解万岁的出发点和旨归是对“人生意义何在”这一永恒命题的思考;在市场经济时代,理解万岁对崇高人生价值观的再阐释和再呼唤更有其必要性,不仅要理解英雄人物的精神实质,更要理解自己的人生;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命题;作者同时也宣告“理解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从而为“理解”问题打开新的大门。是的,我给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进入到一片新的世界。那是关于“理解”的世界。(四)从提出“理解万岁”口号,再到研究与“理解”有关的问题,从内心上讲,我觉得这还是一种自觉,是从实践到理论的自觉。早在梳理“理解万岁”口号的传播过程之前,我就意识到,生活中多数人说出“理解万岁”的时候,已经远远超乎了这句口号原本的内涵。人们更多的是渴求被理解,更多的是关注理解在良好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更为复杂的是,“理解”是一个包含着多种维度的复杂概念,有哲学认识论的,也有心理学维度的,还有社会学维度等。甚至,在东西方的语境中,“理解”的内涵也不尽相同。这种复杂性,导致在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说,你究竟在什么层面上讨论“理解”问题。这一点,我在撰写理解万岁时,深有体会。我在大学期间是学文学的,这些年的知识积累让我无法在短时间内把各个学科领域里关于理解问题的研究,都弄得非常透彻。面对似无边界的“理解”世界,我得先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进入、并能由此走得更远的路子。经过同身边的专家学者反复沟通,我最终把这个入口定在了“理解精神”这个概念上。为什么要选择“理解精神”?因为我觉得,“理解精神”与“理解万岁”在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在关于“理解”的内涵确认上也是一致的。理解之所以是一种精神,是基于理解的基本内涵。从认识层面说,理解绝不是“照相式”地将理解对象复制,更不是追求所谓的“绝对真理”或“绝对真实”,而是创造性地认识。这个过程使得“探索、创新、超越”等精神品质成为理解精神的内容。从心理层面说,理解基本内涵中包括的“尊重、宽容、谅解”等本身就属于人类特有的精神品质。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理解”是人的一种精神品质,理解是一种精神。在价值多元、文化多元的社会情境当中,提倡“理解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2010年8月,在理解万岁一书出版半年多时间后,我把这些认识浓缩为大力提倡和弘扬理解精神一文。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学习与研究杂志第8期上。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活页文选第33期转载了这篇文章。12月,新华文摘第23期又节选转载了这篇文章,并将标题改为什么是理解精神。一篇文章能够在短时间内被几家权威刊物刊登转载,说明“理解”问题研究有着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理解精神”这个入口,应该是可靠的。为了把“理解精神”的研究更加推向深入,随后我又与众多专家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出版了论文集理解的声音,首都师范大学还专门成立了“理解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近几年来,这个中心不断有相关的研究成果问世,我也在不断积累,并在部分刊物上发表了我对于“理解精神”的认识。这其中,有一次比较重要的研讨活动。2015年8月,我利用假期回到母校湖南师范大学,与几位专家教授,展开了一场关于“理解精神''的座谈。这次研讨,我们比较系统地讨论了“理解精神”的内涵与外延问题。作为这次座谈会的成果,2015年10月我在原道杂志发表了超越、对话、和谐一理解精神对谈录一文。在此基础上,2015年12月我又在学习导刊发表了基于命运共同体的理解精神一文。这篇文章后来分别在2015年12月被文摘报转教,2016年5月又被新华文摘转载。(五)有人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这话或许不够准确,但是它提醒人们,如果单纯热衷于理论架构,而不注重理论在生活实践中的检验,那么一种理论就极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我对此深表认同。我本来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研究者,我更愿意把自己的所思所悟,引向更加广阔的实践空间,正如所谓“躬行践履”。从2009年理解万岁一书出版至今的几年间,围绕“理解万岁”和“理解精神”,我的确有不少颇有意义的经历,我的生活也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内容除了相对单纯的理论探讨,最重要的仍然是同老山联系在一起,同那场战争中的烈士、战友联系在一起。当年在纷飞的弹雨中,仅是我在长沙工程兵学校所在的学员班里,10位战友中就有3位负伤、2位长眠边陲。而在前线,我所在的部队,我曾经熟悉的伤残战友和牺牲烈士就更多了。这些年来,我坚持每年利用假期或是出差机会,去这些战友的家里走一走。每当走进一个条件简陋的家庭,握住一位老人颤抖的手,看着老人满头的白发和满脸的皱纹,听他(她)用并不好懂的方言讲述与烈士有关的往事,我的眼泪就难以抑制,心中五味杂陈。我亲爱的战友,他们曾经那样才华横溢,曾经那样激情澎湃,曾经那样坚定执着,要不是那场战争,要不是那罪恶的子弹,眼前怎会如此?他们可能会是声名显赫的科学家,可能会是共和国的将军,可能会是腰缠万贯的大老板可是,这些“可能”在眼前简陋的环境里,在那苍老的面孔前,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很多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就是这些老人的孩子。只是隔了这么多年,我才回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的战友、“理解万岁”口号的原型、著名战斗英雄、老山主攻营营长臧雷,从2010年开始发起“理解万岁”行动。他希望通过这个行动,团结更多的人对生活困难的烈士家庭和伤残战友绐予实实在在的帮助,以实际行动为烈士母亲献上儿子的孝心,为伤残战友伸出班长的胳膊。他是那样富有激情,那样充满真诚,那样事必躬亲,那样坚定执着,让很多有识之士理解了这句口号,理解了这个行动,同他一起为众多烈士家庭送去了温暖和关爱。这些年,他以自己的伤残之躯,常年奔波在路上,已经前后组织了60多次活动,近百位烈士亲属从中受益。作为“理解万岁”口号的提出者,我当然也是义不容辞、尽我所能地支持他的行动。每当看到他从现场发回的视频,接到他电话那头传来烈士亲属的声音,我都倍感欣慰。比起烈士的牺牲来说,这样的慰问固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总比没有好,总能让失去亲人的家庭得到些许慰藉。当然,在这样的活动当中,我也更加深化了对“理解万岁”口号和“理解精神”内涵的认识。因为这里面,渗进了众多高贵的灵魂,饱含着众多人生的酸甜苦辣。“理解精神”不是空洞的,它如同一尊立体的雕塑,在我心里愈发透出鲜亮的光彩。我深切地感到,为国捐躯的战友们把青春生命永驻边陲,他们对祖国的忠诚热爱,对崇高人生的信念,不应随硝烟而消散,相反,应该让所有人去真切理解那份忠诚与崇高一一这是我们这支军队,乃至整个民族的宝贵财富。2014年秋天,我经上级批准,应邀参加云南文山自治州组织的“老山英模老山行暨老山精神研讨会”。在这个研讨会上,我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近些年关于“理解万岁”和“理解精神”的认识。我谈到,我们提倡理解,首要的就是提倡对崇高信仰、崇高价值、崇高道德的理解。这一点,在当代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主流价值观念受到一定冲击的情形下,显得尤其重要。我们理解英雄、崇尚英雄,不仅是对英雄本人的重视,更是对国家、社会、民族等重大命题的一种关注。在边境作战的十多年间,老山这片土地上曾经涌现出了无数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作为他们的战友,作为亲历过那场战争的人,我脑海里永远印刻着他们英雄的战斗姿势,心里一直被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所鼓舞,但是这还不够。在硝烟远去的今天,我们有责任把英旌的事迹告诉更多年轻官兵,引导他们理解英雄、尊重英雄、崇尚英雄,自觉用英雄的壮举砥砺意志、锤炼精神,让英雄未尽的事业在更多官兵脚下延伸。“一代人为之艰苦奋斗的事情在另一代人眼里往往平淡无奇”,丹尼尔贝尔的话可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一个理性的民族、一个勇于追求梦想的民族从来都不会淡忘自己的历史,尤其是战争的历史。“理解万岁”口号的精神意蕴是抽象的,但它所标记的历史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当年老山将士们书写的一幕幕悲壮故事,如今只剩下一个个远去的背影和纪念馆里的一件件珍贵文物,但这里面沉淀着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闪耀着我们军队宝贵的铁血基因和优良传统,映衬着一代代官兵用青春和热血写就的忠诚、牺牲与奉献。这是我们永恒的财富。对于这笔财富,后来的人们有责任记住它,而智慧的、真正有历史精神的人们则会自觉从灵魂深处去触摸它、感受它、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前行力量。(六)再次回到理论的维度。与“理解万岁”和“理解精神”相关的实践活动,让我对理解精神的认识也逐步深入。从2010年发表大力提倡和弘扬理解精神到现在,已经过去整整6个年头。总结这期间的思考,我以为在“理解精神”主题下,有几个方面是重要的。一是提倡理解精神的前提条件:超越自我,尊重他者。理解精神是超越自我的精神,是尊重他者的精神。要达到理解,人们首先必须具有超越自我和尊重他者的观念。提倡理解精神就是呼唤人们从自我狭隘的境域中超越出来,从更广阔的境域中来思考和确定生命的意义。就像苏轼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总是走不出“身在此山中”的境域,就会对本来可以理解的事物不能达到真正理解,甚至是误解。只有走出自我,走出“此山”,走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他者的立场和视角,尊重他者,站在他者的立场和角度来看问题,我们才能够真正超越自己而识得“庐山真面目二是提倡理解精神的途径:协商对话,实事求是。所谓理解,其实就是通过协商对话来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并力求达成某种共识。我们在通过协商对话从而达到理解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只有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真正尊重他者,尊重各种特殊性和差异性,从而才能真正超越自我。三、提倡理解精神的目的和追求:求同存异、崇尚和谐。真正的理解是建立在求同存异基础之上的,强求理解不是真正的理解,理解别人的不理解才是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世界上的事物是多元化和差异化的,人类社会也是由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所组成,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各不相同。我国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与“和而不同”,意指不同的事物和谐相处,才能生生不思,共生共荣。如果强求一律,事物的生机便停止了。提倡理解精神切近的目的是求同存异,最终的目的是追求和谐。可以说,只有崇尚和谐,才能做到求同存异,只有做到求同存异,才能真正达到和谐。当然,我深知这些表述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也还不够系统,甚至仍不能完全表达我最近这些年对于理解精神的认识。比如,我坚持认为,提倡理解精神必须有一定的价值预设,就是必须站在崇高、正义的立场上;否则,“理解精神”就失去了基本的前提。再比如,“理解精神”在东西方语境中是有所差异的,我们讨论的“理解精神”涵括了这一差异,但是不同语境下使用“理解精神”,其指向仍然是不尽相同的。如此等等,我真诚期待来自各方面善意的建议和批评,因为这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理解精神。(七)仿佛经过一段漫长的旅途跋涉。几番泪流满面、扼腕长叹,又几番凝视沉思、心潮涌动思绪遐飞,往事的回声犹在耳边;林林总总,意犹未尽,不知东方之既白。窗外,月光已悄然褪去,军号在不远处响起,清晨的气息透过来,带走所有的倦意,新的一天开始了。今天,是我的54岁生日。刘勇2017年1月17日于南京钟山脚下

    注意事项

    本文(不曾远去的回声.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