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基层监督体系.docx
-
资源ID:1710432
资源大小:16.87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专题党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基层监督体系.docx
专题党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基层监督体系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深化基层监督体制机制改革。基层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党的二十大从战略高度把“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作为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重要内容,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三次全会都对完善基层监督体系作出部署。新征程上,完善基层监督体系,必须依靠改革,破除基层监督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基层监督体系化水平,增强监督质效,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监督保障。一、深刻认识完善基层监督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推动完善基层监督体系是强化基层治理、巩固执政根基的战略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J当前,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基层矛盾最复杂、问题最突出、治理任务最艰巨,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是我们党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强基固本的长远之计。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要推动构建完善的基层监督体系,将监督融入基层治理,充分发挥监督在基层治理中的保障作用、纠偏作用和促进作用,持续营造基层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在基层一线落地见效,有效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二)推动完善基层监督体系是维护群众利益、回应人民呼声的现实需要。基层干部离人民群众最近,是党和国家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基层也是侵害人民群众利益行为的易发高发“重灾区”,如果监督缺位,基层“微权力”不受约束,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不受严惩,必然导致群众利益得不到保障,人民呼声得不到回应,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大打折扣。推动完善基层监督体系,建立完善惩治“微腐败”、管住“微权力”的制度机制,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的有力举措,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自身利益有保障、急难愁盼问题有盼头。(三)推动完善基层监督体系是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激活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神经末梢”的实践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提出一系列创新理念,实施一系列变革实践,健全一系列制度规范,不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尤其是监察法的出台,实现了对公权力监督的全覆盖。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基层监督力量薄弱、协作配合不畅、监督成效不明显等问题依然存在,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依然薄弱。因此,强化基层监督体系,持续推进监督责任下压、监督力量下移、监督重心下沉,整合监督力量、补齐制度短板、创新监督方式、提升监督质效,促进监督的“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有助于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着力激活基层监督“神经末梢”。二、准确把握基层监督体系结构特征及其运行梗阻(一)准确把握基层监督体系的结构特征。县级以下的乡镇、村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机构及力量相对薄弱,其监督结构、监督权限不如中央和省、市的监督体系完善,各监督要素表现出不同特征。基层监督体系具有主体性结构和制度性结构双重结构特征。基层监督体系的主体性结构主要包括上级党委巡察监督、纪检监察监督、行政部门职能监督、村级内部监督、群众监督等方面,具备多样性、多线条监督的特点,且各类监督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设计、稳健的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监督效能;基层监督体系的制度性结构包括了党内法规、国家法律、乡规民约或社会规范等制度要素,共同在基层监督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具有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的特点,同时乡规民约或社会规范发挥道德约束功能,对前二者起到补充作用。基层监督体系的双重结构具有耦合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准确把握基层监督体系的运行梗阻。一是基层监督体系的结构性困境。如,人大、政协、审计、财会等监督在乡镇一级较弱,且在村(社区)一级缺位,巡察、纪检监察、职能部门等上级监督离得远、难深入,村级自我监督虚化,群众监督能力不足。二是基层监督体系的机制性不足。实践中,各类监督主体开展单项业务监督较多,统筹监督做得不够,在既保障各类监督主体独立履行监督管理职权,又实现力量同频共振方面,还缺乏可操性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存在各类上级监督的介入机制受阻、乡村同级监督机制不健全、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机制虚置等问题。三是基层监督体系的功能性虚弱。由于思想认识、制度建设、监督与治理互动等方面不足,特别是囿于“熟人社会”,基层监督制度的预防、校正、制约、救济等功能得不到很好发挥,影响基层监督体系绩效。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新时代基层监督体系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在乡4真和村级的监督薄弱是导致乡村治理中村庄和村民利益受损、违规违纪违法问题频频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迫切需要深化基层监督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新时代基层监督体系,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一)构建县统筹抓乡促村的基层监督体系,健全基层监督格局。由于基层机构设置简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在基层面临上下衔接问题,加强对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过程中的监督,应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进行适应性调整。完善基层监督体系需要统筹县、乡、村三级力量,坚持“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遵循现有法规制度要求,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贴近基层、因地制宜”的原则,构建县统筹抓乡促村的监督体系。具体来说,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构建在党的领导下,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以村民自治为基础,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推动各类监督贯通融合、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坚持纪律监督、法律监督、村规民约相结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功能,辅以信息技术支持的县统筹抓乡促村的基层监督体系。(二)理清各级监督主体的职能职贲,有效实现上下联动。基层监督体系涵盖县、乡、村三级多类监督主体。县级监督力量相对强大,但县级以下的乡镇、村的监督力量则十分薄弱。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监督工作的领导,始终把党的领导摆在监督工作的首要位置、贯穿基层监督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基层监督工作中引领方向、组织推动、检查考核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梳理各级各类监督主体的法定监督职能和监督权限,明确重点监督任务,压实监督责任。压实各镇街区党(工)委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属地监督有利优势,认真履行全面监督职责。督促组织、巡察、民政、农业农村、审计以及财政等部门充分厘清在村级组织领导、权力运行、管理、监督、保障等方面的职能职责,明确监督责任主体和监督内容,解决“由谁监督、监督什么”的问题。规范和完善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同级监督作用,有效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形成监督合力。科学整合监督力量,处理好各类监督的互动关系,是增强基层监督体系综合绩效和治理效能的体制机制保障。注重发挥好县级党委对各类监督主体的领导和统筹作用,通过党内监督这个“1”,贯穿人大、民主、行政、司法、财会、审计、统计、群众和舆论9类监督主体,打造协调各方、有效衔接、规范高效的监督平台,推动责任下压、重心下沉、力量下移。发挥纪委监委专责监督优势,以区县纪委监委纪检监察室为主导,进一步整合县级巡察机构、派驻机构、机关纪委、乡旗纪检监察机构和村级监督组织力量,推动县、乡、村三级纪检监察组织形成信访联办、案件联查、监督联动、问题联解的工作格局。强化纪检监察机关与组织、公安、司法、审计、财政、统计等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协作,建立协作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监督力量,推动各职能部门专业优势更好转化为监督效能。建立相关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研究村级权力监督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相关部门各自为战的问题。建立乡镇纪委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定期联系制度,保证农村信访柒道畅通。(四)因地制宜挖掘监督资源、增强监督治理效能,形成监督制度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机制。每一类监督制度都有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和逻楫,同时受当地经济、地域、文化等因素影响。提升基层监督体系治理效能,关键在于把监督融入治理。要结合各地基层实际,依据地方特色,挖掘当地监督资源,探索将监督体系融入本地治理的机制,创建行之有效的本地监督模式。监督融入治理,需要做到三个融合:其一,价值融合,实现监督目标与治理目标融合、监督制度与治理制度融合等;其二,行动融合,实现监督行为与治理行动融合、监督事项与治理事项融合、监督过程与治理过程融合互促;其三,结果融合,如,基层监督与治理绩效考核一体化,使基层考核中的监督绩效与治理绩效互为支撑,真正做到监督融入治理、监督促进治理。经验交流: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创新机制抓落实克难攻坚求发展为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X届X会要求,围绕市委X届X会的重要部署,X区明确了“X”的战略部署,以创新完善工作机制为着力点,以强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为落脚点,通过四项举措,创新落实机制,确保目标任务项目化、推进抓手具体化、工作重点明晰化,有力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一、建立台账,明确攻坚目标今年以来,区着眼全年工作,全面推行政府工作台帐化管理,变“软指标”为“硬任务二(一)着眼全年目标完成,建立区政府“一本台帐”。按照“务实管用,科学规划,便于操作”的思路,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工作部署和目标任务,以及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建立工作推进台账,印发到各位县级领导干部、各级各部门,成为该区工作的“记录本”,各单位抓工作的“指南针台帐共分为推进机制、重点工作两大部分188项内容。(二)着眼瓶颈难题破解,建立系列活动攻坚台账。按照“攻难题,破瓶颈,求实效”的思路,针对制约区发展的瓶颈难题,实施了保障房X、创建X城市、X城市、X开发建设、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百日攻坚”等攻坚活动,建立了系列攻坚台账。X区以此为具体抓手,明确形象进度,明确完成时限,明确牵头领导,明确责任单位,确保重点工作有计划、难题瓶颈有人攻。今年共建立系列攻坚台账X项。(三)着眼常态工作推动,建立动态清单台账。对全区各项会议研究的重点事项,以及临时安排的重要工作,建立动态清单台账,形成书面任务分解清单,印发给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对每项工作“定人、定量、定时、定责”,督查室全程进行督导督办,并及时反馈落实情况,直至任务完成,确保落实到位。截至目前,共建立动态清单类台账X项。二、集中研判,破解发展瓶颈X正处于转型攻坚的关键时期,难题多、瓶颈多,为攻克难关,X区在强调“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建立两类研判机制,通过借智借力加速破解瓶颈难题。(一)建立重大事项聚智研判机制。对区政府重大决策事项,均通过反复调研、研究、讨论、论证,集体决策、重点攻坚,取得明显成效。X建设开发难题全面破解,今年以来,X区吸取两轮X不成功的经验教训,通过走访周边群众,数十次征询部门意见,邀请相关专家帮助论证,确定X的思路。经过X天的开发建设,实现了X开门迎宾的目标,“X期间日接待游客X余人,一举打破了X多年萧条的局面。保障房建设困局基本打破,面对X问题这块“硬骨头”,该区不等不靠,主动出击,理出了“X”的工作思路,集中力量强力推进X个重点小区建设。今年以来,新建成安置房X套,回迁安置群众X户,所有安置问题全部解决。(二)建立重大问题集中研判机制。结合全区中心工作,明确了每月召开财税、城市建设、招商引资工作例会,每两个月召开园区建设、旅游开发、交通建设工作例会,每季度听取一次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各部门工作情况汇报,使动态工作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集众智,汇众力,高效推进全区各项重点工作。今年以来,在全国经济持续下行压力下,该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各项指标均平稳增长,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增速位于全市前列。三、亮点观摩,激发干事激情今年以来,该区坚持将提振干事创业信心、激发干事创业激情作为突破口,建立了季度亮点观摩机制。每季度区委、区政府组织区四大班子领导、主要部门,对各乡镇办、各部门自荐工作亮点进行现场观摩、现场点评。通过互相交流经验,不断增强各乡镇办、各部门的危机意识和争优创先进取意识,形成了“以亮点比高下,凭实绩论英雄”,明争暗赛、奋发干事的工作格局。(一)工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引进落地了总投资X亿元的X项目,一举盘活了X;X园区“X”制约瓶颈基本破解,园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总投资X亿元的X项目一期已具备X条件,填补了X产业的空白。(二)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实施X城区与X园区“产城互动、产城融合”发展战略,X城区再现繁荣景象;强力推进了X、X、X、X等提升工程,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规划建成X公园,改写了X的历史;城乡道路建设全面铺开,打通了X的对外交通网络。(三)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以X为引爆点,拉开了X保护开发攻坚序幕。特色种植业快速发展,以X等X家优秀农业企业为抓手,特色种植面积达X万余亩。四、严格督导,层层传递压力为保证各项工作落实抓铁有痕,工作问责踏石有印。(一)创新督查手段。在常规督查的基础上,创新实施了徵信督查、影像督查、挂图督查,对要求时间紧的落实事项,各单位将工作照片发至政府微信群,及时反馈最新动态;对有形象进度落实事项,通过图片和影像资料制作成'PPT',直观了解落实成效;对阶段性重点事项,绘制成节点推进表,使进展情况一目了然。(二)建立通报制度。政府常务副区长和区委办主任每季度召开一次督查通报发布会,点评督查落实情况,通报台账未完成或未按时间节点完成事项,被通报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说明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表态发言,让各单位都感到压力,确保了各项重点工作的高效推进。(三)实行约谈机制。对重点工作推进不力,累计2次未按时间进度完成的部门,由区主要领导对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受约谈责任单位要根据约谈要求形成问题整改报告,明确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限期完成整改。在规定时限内仍未完成整改的进行问责,对责任单位负责同志严重警告,并将约谈问责情况纳入干部年度考核范围,对于受到约谈的责任单位及个人,年度内不得评先评优。通过不断对督查工作组织、机制、方式的优化,有效促进了执行力的提升,各部门落实决策和推进工作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全区营造了“求创新、重实效、抓落实”的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