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
附件“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大纲课程名称: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课程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教学环节12学时课程适用专业:课程开设学期: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理科)、第二学年第二学期(文科)、预科学生课程先修要求:无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复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理论,能分析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中的“四个共同”,能正确把握“四对重大关系”;能概述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样态与特点;能列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能力目标】:学生能辨别并反对有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错误史观;学生能联系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中的过程,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要性及中国共产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与掌舵者;学生能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取得的文明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就是要立足中国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坚持走自己的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团结奋斗;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规律,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任务,自觉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素质目标】: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树立“四个与共”的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就中国心、铸造中华魂;学生能积极参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生会思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大势中规划人生蓝图,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高远理想,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课程定位】:作为民族院校的特色与必修的思政课程,服务于中央民族大学“培养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各民族优秀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意识形态所需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支撑。二、课程内容简介课程共有十六讲内容。第一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第二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第三讲: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史前时期);第四讲: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演进(夏商周时期);第五讲: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初步形成(秦汉时期);第六讲: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第七讲:华夷一体与中华民族空前繁盛(隋唐五代时期);第八讲: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第九讲:混一南北与中华民族大统合(元朝时期);第十讲:中外会通与中华民族稳固壮大(明朝时期);第十一讲:中华一家与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清前中期);第十二讲:国家转型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1840-1919);第十三讲:先锋队与中华民族新选择(19191949);第十四讲:新中国与中华民族新纪元(19492012);第十五讲:新时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12);第十六讲:文明新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笫一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理念第三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渊源第四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概念的科学内涵、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基本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要求等内容。能力目标:能够在理解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实践要求的前提下,较为深刻地理解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必要性、重要性;能够辨别不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言行,并自觉抵制,能够在言行上自觉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齐,结合学习生活,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与各民族交融的事。素质目标:牢固树立正确的“五观”、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和“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五个认同”和“三个意识”。【教学重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的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理念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和实践要求。第二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第二节中华民族先锋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历史脉络,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历史,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关系。能力目标:能够结合中华民族发展史认识和理解“四个共同”“五个认同”;结合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进程,解释中国共产党承担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历史角色和理论逻辑。素质目标: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树立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在树立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同时,对各类错误史观、历史虚无主义论说进行批判和思考,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教学重点】1.地理与中华文明衍生关系;2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特征;3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解放的理论逻辑;4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难点】1 .对正确历史观与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概念解释与教学传播;2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逻辑。笫三讲史前时期: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淡的起源【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华民族的起源与早期中华文化圈第二节华夏初立第三节中华文明特性的基本形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的本土起源的依据、表现;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突出特性;能力目标:能够在理解早期“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认识史前时期,中华大地的农耕、渔猎、畜牧等经济形态不断互动与演进,各区域文化不断交流与互融,各族群不断迁徙与交融,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的起源特征和发展格局。素质目标:理解史前形成的“文化中国"对'政治中国”的重要意义,正确回答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不间断地发展延续至今,中国为什么能够不断走向更大范围更多元的统一等问题。【教学重点】1 .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何时起源;2 .早期“中华文化圈”是如何形成发展;3 .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的起源特征;4 .各区域融入早期中华文化圈的情况。【教学难点】1 .早期中华文化圈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起源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2 .早期中华文化圈形成过程中各区域文化的交流互融。第四讲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演进(夏商周时期)【教学内容】第一节夏商时期:华夏共同体的孕育第二节西周时期:华夏共同体的发展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共同体的成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了解和掌握夏商周时期民族融合发展的23个历史事实。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辩证方法看待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中华民族交融发展的作用。素质目标:能够从夏商周时期天下观、天命观的确立,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教学重点】1 .夏商周时期天下秩序的内容、特点、意义;2 .中华文明的价值基础奠定:先秦时期的天下观、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天命观;3 .夏商周时期“蛮夷戎狄”融入华夏族的进程及其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带来的积极意义。【教学难点】1 .夏商周时期华夏共同体演进的历史脉络;2 .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夏商周时期发展的主线和特征。第五讲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初步形成(秦汉时期)【教学内容】第一节构建大一统政治秩序第二节形成统一经济体系第三节重塑社会生活第四节深化文化交融格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认识大一统的制度体系、特点及其优越性;学生能理解大一统体系下的藩属体系与边治理(汉匈关系、西域问题)O能力目标: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推广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素质目标: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观与认同。【教学重点】大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制度基石;汉匈关系、西域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推广使用通用语言文字重要性的认识。【教学难点】大一统制度体系的核心及其优越性;从大一统视域全面审视汉匈关系、西域问题。第六讲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淡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教学内容】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第二节分立政权下的经济交往第三节社会变迁中的结构重塑第四节动荡时期的文化发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认同扩大的体现;学生能复述魏晋南北朝时族群大迁徙大融合。能力目标:学生能举例例证云冈石窟中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能对把北魏等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视作“渗透王朝”的错误史观进行分析并抵制。素质目标:能深刻认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各族群互相涵化,共同书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篇章的时期。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少数民族是主动融入中华,而非被动征服。【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制趋同的深层原因。【教学难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大冲突与大碰撞的时期,也是大交融时期。笫七讲华克一体与中华民族空前繁盛(隋唐五代时期)【教学内容】第一节共构政治格局第二节共塑经济秩序第三节共享社会文化第四节唐中晚期的政治文化发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23个隋唐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具体事例。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自行分析“严夷夏之防”到“无隔华夷”族群观转变的原因;夷夏观念的转变推动唐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O素质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时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推动,进而理解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繁盛发展时期。【教学重点】1 .隋唐五代时期族群关系的演变和无分夷夏局面的形成;2 .突出大一统在古代达到高峰的境界,为往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盛唐模式。【教学难点】周边族群的发展如何与历史发展结合。笫八讲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教学内容】第一节竞逐“中国”正统第二节共享经济之利第三节融会社会生活第四节融聚“中国”文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列举辽宋夏金时期民族交融发展的23个历史事实,能够讲述这一时期的制度与文化创新。能力目标:学生能运用小组合作方法,探索北京作为辽朝的“南京”、金朝的中都在中华民族交融发展中的表现及意义。素质目标:学生能从辽宋夏金政权并立,共奉中国“正统”,认识到“中原王朝史观”的缺陷,进而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教学重点】1 .辽末夏金时期,各并立政权虽“境分多国”,但“义若一家”,共尊“中国”正统,共聚“中国”版图;2 .辽宋夏金时期,各并立政权之间的经济、文化、社会的互动交融,包括榷场互市、汉字之用、艺术互鉴、宗教之合;3 .辽宋夏金时期,儒家文化对各并立政权的影响及其对民族交融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学难点】辽宋夏金时期,辽、宋、夏、金、高昌回鹘、大理等并立政权共奉中国的内在机制和内驱动力。笫九讲混一南北与中华民族大统合(元朝时期)【教学内容】第一节重建一统第二节经济统合第三节胡汉一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元朝时期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增强对元朝时期中华文明特性、尤其是连续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的认知。能力目标:提高分析和批判征服王朝论和内亚史观的能力。素质目标: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认同。【教学重点】讲清楚“崖山之后无中国”的错误本质,呈现元朝时期中华民族从“小中华”到“大中华”的样态,突出元朝在行政大区制创设、将西藏地区纳入中央管理的重要贡献。【教学难点】1 .蒙古帝国与元朝的关系;2 .元朝的“四等人”划分中的族群因素和阶级因素。笫十讲中外会通与中华民族稳固壮大(明朝时期)【教学内容】第一节巩固统一政治格局第二节农商并举的经济形态第三节疏通华夷的社会风貌第四节互鉴交融的文化气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明朝所建立的“华夷一统”新秩序;明朝经济发展体现出的融通性;多向移民助推了多民族社会生活的交往与交融,为近现代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儒家文化逐渐浸润边疆,交融而繁荣的民族文化强化了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伊儒会通的实现,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也达到了全新高度。能力目标:能够在掌握明朝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速设举措的基础上,理解明朝“温和开明,中外会通”的特点。素质目标: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教学重点】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采取的促进民族交融,中华一统的举措。【教学难点】明元之间的正统承续与天命流转。第十一讲中华一家与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清前中期)【教学内容】第一节政治一统第二节经济一体第三节社会整合第四节文化交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复述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的故事与锡伯族万里戍边的故事;能分析长城撤防的意义。能力目标:能复述清朝为中国现代疆域版图做出的贡献;能理解清朝对大一统的体认与归属;能分析清前中期基本底定中国现代疆域版图的原因;能对“新清史”这一错误史观进行批判分析。素质目标:清前中期因地制宜实施了多元而灵活的管理制度,但多元是服务于一体的,认同这一时期多元一体格局基本成型,对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有更具象的认知。【教学重点】清前中期边疆内地一体化的措施。【教学难点】中华民族的疆域版图自清朝后就基本稳定的原因。第十二讲民族危亡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18401919)【教学内容】第一节从帝制到共和第二节中华民族”话语的出现第三节走向自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出现与中华民族的抗争;中华民族话语的内容;中华民族走向民族自觉的近代历程;在共同走向民族自觉的过程中社会各领域的表现。能力目标:能够在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危机诞生的原因、内容、影响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在国家转型时期的艰难及中国人民在近代不屈抗争中塑造而成的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素质目标: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教学重点】1 .讲清楚为什么中华民族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2 .讲清楚中西方民族国家的差异是什么。【教学难点】1 .为何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近代浴火新生,必须要建构现代国家体制;2 .从“驱逐粗虏”到“五族共和”再到“国族建构”的话语变迁的内在逻辑。第十三讲先锋队与中华民法新选择(1919-1949)【教学内容】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二节革命新道路第三节民国时期的民族治理及其局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过程,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形成与中华民族新目标新任务的确立;了解与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走向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历史过程;了解民国时期民族问题与民族事务治理的过程、局限与原因。能力目标:掌握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方向与进程的基本内容与规律;掌握在中华民族历史道路选择问题上,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作用与意义。素质目标: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上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理解中华民族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者的历史必然性,理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成功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必然性,深刻理解与认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学重点J1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与纲领同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关联;2 .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历史必然性。【教学难点】中国革命新局面与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之间的关系。笫十四讲新中国与中华民族新纪元(19492012)【教学内容】第一节重塑现代中国第二节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第三节促进中华民族大进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深刻认识到新中国在促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方面所做的努力及贡献。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看待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些民族政策的调整,比如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素质目标:通过学习能够回应美西方对我国民族工作的污名化言论,如“强制绝育”问题、“内部殖民”问题、“文化灭绝”谬论。【教学重点】1 .新中国成立之后,围绕“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做的大量工作;2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内容、过程和意义;3 .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特点与意义。【教学难点】1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民族进入新纪元,“新”在民族领域的表现;2 .通过现实案例和具体数据,驳斥美西方针对我国新嶷、西藏炮制出来的“强制绝育”“内部殖民”“强制劳动”“文化灭绝”等谬论。第十五讲新时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12)【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挑战第二节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思路第三节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成就第四节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路向【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讲清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面对国内外环境,遇到的新挑战,提出的新思路,取得的新成就,选择的新路向。能力目标:懂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不断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素质目标:在理解党领导各族人民“五位一体”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上,对所取得的的成就诚服、信服,从更深层次增进“五个认同”,增强“三个意识”。【教学重点】党领导人民怎样综合统筹“五位一体”,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教学难点】如何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笫十六讲文明新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内容】第一节百年变局与中西治理第二节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三节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世界文明互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表现、特点、原因;变局带来全球治理出现危机与国家认同的困境;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容、价值以及世界意义。能力目标:能够在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理解中国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的合理性;能够比较中国和西方在多民族国家建设主张、实践上的区别。素质目标: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问题与挑战,在中外比较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教学重点】中国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教学难点】人类文明新形态及其世界意义。三、课程的整体教学思路与设计课程教学分为36课时,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其中,22课时教师讲授;12课时实践教学;2课时期末考核。四、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三部分成绩所占总成绩比例:平时成绩占3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40%o平时成绩:要求学生按时到堂学习,按时考勤签到,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积极完成观后感写作、课堂作业等。期中成绩:以微电影或者短视频的方式,考核小组合作、学习内容与专业的结合情况。采取小组集体作业、汇报、打分的方式。具体细则在每学期初发社会实践安排。期末成绩:期末考试由两部分组成,共计100分。第一部分为绘制十六讲中某两讲的知识结构图(50分);第二部分为随堂主观题考试(50分)。第一部分要求:绘制知识结构图(或思维导图);形式新颖;概括全面,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按要求提交作答材料。第二部分由任课教师在学期最后一次课组织随堂考试,题目为一道综合题,随堂发绐学生,学生在系统上独立作答(800字左右)并提交。通过以上形式,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理论的兴趣和钻研理论的热情、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开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态度、情感、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教材】本书编写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24年版。【参考书目】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四卷),外文出版社,20142022年版。2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21年7月版。3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22年版。4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