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学习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辅导党课专题辅导.docx
-
资源ID:1719468
资源大小:30.02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关于开展学习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辅导党课专题辅导.docx
关于开展学习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辅导党课专题辅导目录党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11果.为)jh,1ifvi月.I.-.-.-.-".-.9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题党课: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新版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_.-.-.18党的二十屈三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党课出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功能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49党课: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激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活力动力64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改革75党的三中全会梢神宣讲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78党课讲稿:党史上的三中全会-.-.90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党课: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箪的总目标106三中全会精神专超党课: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凝心的魂知行合一中党课: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127党课: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134*创=Ito面革i(1(1(1(1(1(1«(*(»11(1(1(1(1(1(1(1(a党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改革的伟大巨椽擘画着新时代的中国华章,开放的宏伟进程刻画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表明,每一届党的三中全会总要在历史的关键处落笔,在重大的历史节点作出郑重的政治宣告,在变局中发出接续奋斗的时代动员令。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乂行进到关键节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总体性战略谋划、全景式系统布局、偶合性协同推进,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集成了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智慧、铺成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最美蓝图。一、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事: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改革成果协同。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全党必须深入领会全会精神,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深刻理解全会的划时代意义。党的十一屈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中国共产党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啃硬骨头、涉险滩、破藩篱、通梗阻,基本确立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同样是划时代的。不但要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完善为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的社会主义法治、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夯实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安全基础、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一步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还要积极防范和化解风险、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主动塑造有利外部环境、广泛参与全球治理、拓展和平发展道路等等。识,是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二)全面深化改革系统部署:14个方面全会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点,为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注入改革动力。发展的“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与之相关的词汇在通稿中被21次提及,较十八届三中全会增加5次,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二是以改善民生和城乡均衡为要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稿中17次提及“民生”和“保障”,较十八届三中全会增加11次;“城乡”和“公平”分别被提及6次和4次,分别较十八届三中全会减少1次和7次。第一,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下大力气解决机制障碍。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全会再次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强调“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必需举措。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有企业在做强做优做大时,要进一步加大与民营经济的合作,促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很大的空间。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因地制宜,教育科技人才改革提新目标。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我国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发展新质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在因地制宜。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环境、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一刀切”的发展模式往往难以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因此,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发展策略能确保资源得到更优配置,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均衡与协调发展。第三,完善宏观调控增强政策一致性,重点领域改革与防风险相结合。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全会提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全会还特别指出,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宏观调控是党和国家治理经济的重要方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要加快构建体现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协调体系、保障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要想提高宏观政策效率,仅仅依靠宏观政策自身调整是不够的,需要深入推进宏观政策体系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要把推进改革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结合起来。房地产对经济增长、就业、财税、居民财富、金融稳定都具有重要影响,要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着眼长远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金融事关发展全局,要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压实各方责任,健全金融监管,推动金融机构加强内部治理,夯实金融健康发展的微观基础。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开正门、堵旁门、化存量、控增量,夯实地方基本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第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资本市场成关键一环。在提及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重点改革领域时,全会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为其中一项重点。资本市场是金融领域改革的关键一环,在服务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以来,资本市场以新“国九条”为起点,以服务新质生产力为重点,掀起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改革的序幕。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各有侧重、相互补充、错位发展,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大幅增强。在科创板坚守“硬科技”特色的同时,沪深主板更加突出“大盘蓝筹”的特色,创业板继续保持“三创四新”的特点,北交所和新三板注重于创新型中小企业。在板块各具特色与企业各有归属的背后,是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连接实体经济、金融、科技的枢纽作用,不断引导金融资源始终流向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行业和企业。第五,破解城乡失衡,土地制度谋变。城乡发展失衡是多年积累的老问题,而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全会提出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重点任务。实际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对“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着墨较多,提出要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仍存阻碍,预期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政策将在三方面发力:一是合理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权益:二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第六,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三、文化体制改革的突破点和下一步政策建议(一)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本次决定中明确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中,也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意味着文化体制改革要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二)具体改革举措在具体举措方面,本次决定提出了四个大方面,共计约29条具体改革措施: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次三中全会的决定共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其中文化体制改革约占1/10,大约29项。这些改革举措的最大特点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有些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些是根据实践需要和时代要求新提出的改革举措。经过梳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部分提出的新改革举措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2.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3.形成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4.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5.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改革。6.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7.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8.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查制度,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9.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10.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I1.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次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改革举措,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宣传思想文化全条线。(三)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要性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应该是理解三中全会重大举措的一个重要维度。从这个维度可以理解其中许多新的改革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和科技融合高度重视,他两次视察湖南,两次谈到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2020年9月17他明确提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已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积聚了大量创新人才,使朝阳产业大有前途。2024年3月21日,他又进一步提出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贯穿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始终。例如,2008年在第一阶段时,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中就明确提出对国家里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2009年由中宣部牵头,会同原文化部、原广电总局、原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文物局共同制定文化产业的支撑技术的类别和范围。2011年,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2012年,财政部会同中宣部等部门印发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2019年,科技部、中宣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2022年,中办和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从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角度,可以理解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许多改革举措,如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机制等。(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习近平总书记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度重视,他明确指出:“面向未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对文化领域而言,最大的挑战是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党课讲稿:党史上的三中全会正确认识党史上的重要会议,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备受瞩目的党的二十屈三中全会的胜利闭幕之际,正确认识党史上的三中全会,对于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一、改革开放之前的三中全会自1921年党成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共举行了H次,党的三中全会召开了4次。党的一大至五大没有召开过中央全会。1928年党的六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应按期召集全体委员会之会议”,除因“文革”而未能召开党的九屈三中全会外,其余三中全会均按期召开。改革开放之前召开的4次三中全会分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六届三中全会(1930年9月24日至28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6日至9日)、八届三中全会(1957年9月20日至10月9日)、十届三中全会(1977年7月16日至21日)。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在全党的统治;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召开的,会议提出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对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等文件,力图改进国家行政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宣告邓小平在“文革”结束后正式兔出。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三中全会伴随党的各项制度逐渐健全完善并得到严格贯彻执行,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已如期召开了10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自此,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20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变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经济。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从计划价格体制到市场价格体制的转变。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1988年9月26U至30U)承担起探路任务。全会批准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推进相互配套的全面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等。经过治理整顿,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础上,1992年党的卜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据此,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成为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我国跨世纪发展作出部署。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农村的稳定发展,与此同时,总结农村改革20年的成就和经验也很有必要。因此,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方针。进入21世纪,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后,针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初步建立但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实际,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经济体制改革作出规划和部署,提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等。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之三农问题直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屈三中全会(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再次聚焦农村改革,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等,为推政绩观教育,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督促引导领导干部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要聚焦解决不作为问题,研究制定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下”的情形、优化“下”的程序、拓宽“下”的渠道、压实“下”的责任,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席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要聚焦解决不敢为问题,研究制定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实施办法,正确看待干部在履职中的失误和错误,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高度统起来,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为创新者鼓劲。要聚焦解决不善为问题,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干部放到改革发展主战场、重大斗争最前沿、服务群众第线去磨炼,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要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制,保持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任职稳定,健全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防止频繁调整滋长浮躁情绪、诱发短期行为,防止搞“击鼓传花”、“新官不理旧账”。要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健全加强时“,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配套制度,强化日常管理监督的穿透力,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三)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党的力量来入地、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动党员本人责任,做细做实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使每名党员都纳入党组织有效管理。要认真实施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办法,进一步畅通出口、纯洁队伍。要针对不同群体党员实际,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开展设岗定责、承诺践诺等,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建功立业。要健全党组织和党员在网络空间发挥作用的机制,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推动正能量形成大流量并始终充盈网络空间。(五)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以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为总抓手,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要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要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要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持续深化“唯帽子”问题治理,避免简单以人才称号、学术头衔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要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隙机制,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更好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课: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华民族迎来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卜八屈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而,夯实了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伟大H跃的基础。改革开放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关键路径,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正是因为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一以贯之、永不停歇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因此“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屈三中全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改革的历史大视野中,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整体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作出总动员、总部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总论中主要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事:大意义和总体要求,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总目标既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一脉相承,乂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相衔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目标导向。一、整体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今年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作为党中央在春节之后召开的第一个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向外界传达了一个重要信号,即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个重要年份,主要任务是谋划进步全面深化改革。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确定党的二卜屈三中全会主题,强调了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接续奋斗,实现改革眼于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着眼于从体制机制上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发展中的问题,着眼于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随着实践要求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随着实践发展变化,我国国家治理的范围更广、领域更宽、层次更深,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则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总目标中强调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相衔接,而且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目标导向。三、系统集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合力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点的丰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党的卜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系统思维整体谋划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深化改革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放置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中,坚持系统观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亦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之一。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系统集成的重要作用在于以提高党课: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是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既要保持高度的战略定力,又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立足于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而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明确将坚持守正创新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原则之一,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指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遵循。一、守住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理”“正道”“守正”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坚守正道、坚持真理,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以三个“不能变”标定改革方向:“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I=I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理”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者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守住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理”,需立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充分反映了新时代我们党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伟大实践及其经脸升华,在应变局、开新局中不断回应“四个之问”,实现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在当代中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因此,需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实践的精神动力与科学方法论,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要义。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守住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道”,必须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中,制度的特点、优势、价值与生命力往往通过制度的发展成效来彰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重要途径,并为其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不断建构和发展起来的,拥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丰富的实践成果,因而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注重各项制度的系统集成与协同高效,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成为进一步全而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遵循。二、创出创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新局”“创新”就是在坚持守正基础上不断取得新发展,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这为推动社会变革提供了哲学原理和思想方法。历经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全面深化改革处于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阶段,必须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创新。要科学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聚焦破除妨碍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明确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推进方式,突出改革问题导向,瞄准各领域重点改革任务。改革举措要有鲜明指向性,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改革味要浓、成色要足。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创出创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关键在于不断创新改革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方式方法。首先,坚持问题导向,牢牢抓住改革发展主动权。要善于发现和分析新问题和新态势,敢于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特别是要敢于和善于跟踪发展中的新问题、变革中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以及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重大问题,在把握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关键、把握政策尺度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进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的含金量与执行力。其次,坚持系统观念和实践观念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机遇与挑战并存,牵一发而动全身。需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顶层设计与先行先试相结合。一方面,善于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另一方面,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坚持上下协同、条块结合,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以高质量发展的实效验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创出创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需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开辟“中国之治”的新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其目标指向在于推进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立足国家治理的构成要素及其运行规律,构建有效协同机制与实践规范,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国家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进一步明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任务和目标,为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制度供给和可靠制度保障。三、在守正创新中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守正创新是我们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方法。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守正创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推进改革发展。党的卜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伟大实践很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做到精准施策、适时适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忌脱离实际。一方面,深刻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征新趋势,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在改革顶层设计层面,既注重发展性,乂避免理想化;在改革决策执行层面,既注重制度的原则性与执行的规范性,又注意现实差异性;在改革方式层面,既注重方式方法多元化,又强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坚持守正创新,用好唯物辩证法,以创新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所向与要求所在,特别是厘清坚持守正创新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的内在联系,并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系统部署中,特别是在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K期执政能力“七个聚焦”中,把握守正创新的核心意蕴与基本要求,切实把相关工作的方向性、目的性、原则性和整体性相局、系统性推进、可持续性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守正创新,以人民为中心,尊更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面对利益增进和利益调整并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局面,需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统筹各方面各层次利益关系,善于算大账、总账、长远账,让人民呼声与改革脉搏共振,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方面,切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将人民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评卷人,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另一方面,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切实把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转化为制度安排和现实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