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青岛市“十四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docx

    • 资源ID:173068       资源大小:30.86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青岛市“十四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docx

    青岛市“十四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为适应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优化全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根据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青岛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等,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十三五”以来,全市卫生健康事业稳步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区重大医疗机构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城乡资源差距进一步缩小,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51岁,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至L67%。、4.26/10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球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一)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531家,比2015年增力口683家;床位64423张,比2015年增长32.6%;卫生技术人员94854名,比2015年增长43.3%;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40张、执业(助理)医师3.94名、注册护士4.25名,较2015年分别增加L06张、0.97名、L13名。(二)卫生服务利用水平逐年上升。2020年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到6730.73万,比2015年增长28.7%;2020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入院138.65万人,比2015年增长3.83%。2020年平均住院日为&7天,比2015年缩短0.9天。(三)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二期、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东院二期等一批医疗项目。采供血量稳居全省第一。献血屋建设纳入市办实事,增设和更新13座爱心献血屋。依托物联网打造国内首家智慧血液管理平台,实现全市血液数据联网共享,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建成省、市、区(市)三级胸痛中心31个,卒中中心30个,创伤中心17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16个,新生儿(儿童)救治中心9个,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大幅提升。率先建立覆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儿童早期发展全周期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构建“一中心十平台”的出生缺陷防治青岛模式。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规划布局13个城市医联体网格,6个涉农区(市)全部纳入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式点。(四)问题与挑战一是高端优质医疗资源不足。2020年度复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仅有1家医院上榜全国百强综合医院。二是医疗资源结构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市南区、市北区拥有15家三级医院,占全市的54%,每千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等医疗卫生资源是新建城区、郊区的3-5倍。传染病、肿瘤、儿科、康复床位存在较大缺口。三是基层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结构不合理、设施设备配置水平不高、运行效率较低,难以承接大医院分流下沉的就医需求。四是医疗体系协同效率不够高效。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分工协作机制有待进一步落实,公共卫生体系医防协同不充分,平急结合不紧密,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处于初步建设阶段。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推进健康青岛建设,推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从各自为战向整体协作转变,努力实现医疗卫生资源更加优质均衡,医疗健康服务更加普惠公平,提高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服务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二)基本原则1 .统筹规划,公平可及。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统筹医疗资源总量、结构、布局,实行中心控制、周边发展,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2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牢牢把握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主体主导地位,强化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合理控制三级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推进医疗机构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服务利用中的作用,加快形成政府市场双轮驱动、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3 .中西并重,协同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鼓励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推广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合理布局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中医在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区域一体、医防协同、中西医并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实现提质扩容,布局更为均衡、结构更为科学,整合与协同不断加强,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明显提升,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努力使人人享有优质、普惠、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居民健康水平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引进建设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蓝谷),完成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西海岸院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二期、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国际医疗中心、青岛眼科医院红岛院区建设。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重点围绕传染病、肿瘤、心血管、神经、骨科、呼吸、儿科、创伤、康复等专业和领域,争创一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临床精品特色专科。以我市死亡率高、外转率高的疾病为重点,强化技术攻关和人才支持,加快补齐专业专科短板,提升市域诊疗能力,减少跨省跨市就医。大力推行日间手术,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到2025年,全市互联网医院数量达到40家以上。推动手术机器人等智能医疗设备和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支持部分综合实力强的公立医院,在严格控制单体规模基础上建设分院区。支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强化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成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青岛分中心。推动社会办医健康发展。引导有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向高水平、高技术含量和品牌化的大型医疗集团发展。支持举办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消毒供应、血液净化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老年病、康复、儿科、中医等专科医院和护理院。健全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公立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到2025年,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全部设立康复医学科。大力开展康复医师转岗培训,到2025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8人以上、康复治疗师达到12人。推进康复与临床多学科合作模式,将加速康复理念贯穿于疾病诊疗全程,手术前后康复及时介入,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和功能恢复。加快推动居家康复医疗服务发展,为失能或高龄老年人、重度残疾人等有迫切康复医疗服务需求的人群提供线上、线下的居家康复医疗、日间康复训练、康复指导等服务。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鼓励通过新建、转型、提升等措施,增加老年、护理、康复床位供给。逐步建立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平台、居家为基础的接续性服务体系,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到2025年,全市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数量达到175家以上。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不低于90%,老年友好型医疗机构不少于90%。开展安宁疗护项目试点,到2025年,每个试点区(市)建成2个以上安宁疗护点,5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镇卫生院提供安宁疗护相关服务。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立以市级中医医疗机构为龙头、区(市)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类别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中医类临床科室全覆盖,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馆(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打造精品国医馆。表1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主要指标主要指标2020年2025年指标属性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6.47.5指导性其中,市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972.2指导性县级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453.5指导性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0.781.2指导性每千常住人口重症床位数(张)0.45指导性每千常住人口康复病床数(张)0.42指导性每千常住人口精神科床位数(张)0.78指导性每千常住人口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0.550.85指导性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3.944.5指导性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人)0.60.7指导性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人)2.584.0约束性公共卫生人员数(万人)0.380.47指导性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4.254.7指导性床-护比1:0.661:0.63指导性床-医比1:0.611:0.6指导性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院中医药科室设置比例100%指导性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90%指导性公立医疗机构设置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科室的比例100%指导性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100%指导性三、机构设置与功能定位(一)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1 .功能定位。市级公立综合医院是本市的医、教、研中心,主要承担市域内危重症、疑难病临床诊治及医学教学、科研功能,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职能,并承担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任务,定位以三级甲等医院为主。县级公立综合医院是政府向县域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主要承担县域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诊治、急诊急救和危重症转诊功能,具备解决县域内居民90%诊疗服务的能力,负责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任务、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的业务技术指导,主要定位为二级甲等医院。2 .设置要求。“十四五”期间,我市原则上不新设三级综合医院,新增公立三级综合医院原则上应在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基础上升级改造,并满足以下条件: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分级至少达到4级,CMI值(病例组合指数)20.95,出院患者四级手术占比220%,出院患者手术占比230%,平均住院日V8天,2年内未发生重大医院感染暴发责任事件和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医疗事故。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必须设置急诊科,按医院床位的2-3%设置急诊科观察床,整合相关科室,建立院前院内一体化绿色通道;康复医学科设置实现全覆盖,老年医学科比例不低于80%;规范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和一定规模的感染性疾病病区,收治一般感染性疾病;在相对独立的区域设置发热门诊和留观室,具备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能力。新增2所三级中医医院。除市内三区外,各区(市)至少设置1所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的政府办中医医院(西海岸新区2所),政府办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全部设置治未病科和康复医学科。鼓励中医工作基础较好的综合医院改建为中西医结合医院,大力发展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立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鼓励青岛市中医医院扩容,牵头打造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化中医医院。(二)妇幼保健机构1 .功能定位。市级妇幼保健机构是全市妇幼保健业务指导中心,承担市域妇幼健康工作业务管理任务,原则上应为三级妇幼保健院。县(市)级妇幼保健机构承担县域内妇幼健康业务管理、人群服务和基层指导,融入县域医共体建设。2 .机构设置。市、区(市)均设立一所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机构建设规模应根据区域卫生规划设置的保健人员编制数和床位数确定。到2025年,市级妇幼保健院达到三甲标准,50%以上县(市)妇幼保健院达到二甲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区(市)创建二甲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三)精神卫生机构1 .功能定位。市级精神卫生中心承担各类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发病报告、信息收集等培训与指导工作。综合性医院精神(心理)科、精神专科医院主要承担常见精神疾病诊疗、康复、健康教育、发病报告、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和严重精神障碍转诊等任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承担基层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和居家康复指导、居民心理健康指导等任务。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主要承担康复训练期和收养期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和职业技能康复训练以及生活照料等任务。2 .机构设置。支持市精神卫生中心牵头组建专科联盟,推进区(市)级综合医院精神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镇卫生院发展精神卫生专科。健全精神障碍综合防治管理机制,落实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制度,规范开展诊疗、随访管理、服药指导和康复训练,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和服药率维持在90%以上。健全镇(社区)、单位、学校、专业机构四位一体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以抑郁症、焦虑症、儿童孤独症、老年痴呆症等为重点,开展心理健康科普活动,建立早期发现、转诊、治疗和随访服务机制。提供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服务,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科学化、标准化、常态化建设,提升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四)院前急救机构1 .功能定位。市、县(市、区)急救中心(站)承担各种伤病员的院前急救工作,开展急救技能普及宣传、培训和科研等工作,承担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工作。2 .机构设置。市级设立一个急救(急救指挥)中心,各区(市)应建立急救分中心或急救指挥中心,下设若干个急救点。到2025年,全市按照每4万人口配置一个急救单元,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西海岸新区院前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W2.0公里,其它区(市)院前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W7公里。全市按照每3万人口配置一辆救护车,其中负压救护车不少于40%,平均急救呼叫满足率达到95%o推行急诊急救一体化建设,加强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的有效衔接。实现非急救转运服务与院前急救的分类管理、有序运行。加强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的有序衔接,推进急诊急救信息互联互通。(五)采供血机构1 .功能定位。市中心血站负责献血招募、血液采集与制备、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业务指导,承担区域内血液储存的质量控制。2 .机构设置。围绕建设胶东半岛一体化采供血目标,科学谋划市中心血站北部中心建设。推动全市血液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建设,实现各系统互联互通。推进采供血数据中心建设,实现统一平台、统一门户、统一监控、统一调度,统一查询,统一招募。合理增加采血点数量,按照每1万单位年血液采集量规划设置1个街头献血场所,每个县(市、区)至少1-2个,其中固定献血屋达到75%以上。到2025年,千人口献血率达到15%。,三级医院自体输血率达30%以上。进一步加快全省采供血信息化网络建设,力争实现采供血机构之间、采供血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 .功能定位。主要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接收医院转诊患者,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患者。2 .机构设置。在农村,每个建制乡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2023年所有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25%以上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每个涉农区(市)支持中心卫生院具备二级乙等以上综合医院服务水平,选择有条件的卫生院,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打造成为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2023年城阳区、胶州市、莱西市三地完成4家的建设目标;结合村庄规划编制调整等要求,建设以中心村卫生室为主体、一般村卫生室和村卫生室服务点为补充的新型村级卫生服务体系,服务半径原则上以2.5公里服务半径为宜,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2023年村卫生室产权公有率要达到90%以上,紧密型乡村一体化管理卫生室管理率要达95%以上。在城区,每个街道或3-10万居民范围有1所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医院;合理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并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2023年莱西市、胶州市、市南区三地要完善新建小区配套社区卫生服务用房政策;2023年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即墨区、莱西市每个区(市)至少建成1家社区医院。推动县域内健康数据互联互通,形成融合公共卫生、电子病历等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档案,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在线预约、双向转诊和数据自动采集,莱西市、市北区、市南区要完成平台的搭建,其他区(市)继续优化;2023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卫生院100%建立国医馆。(七)其他医疗机构体检中心、护理中心、门诊部、卫生所(室)、医务室、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等医疗机构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设置。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备案制管理。鼓励在医疗机构执业满5年,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资格的医师,全职或兼职开办专科诊所。鼓励具备条件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置健康管理中心、预防医学综合服务门诊等,提供预防服务。支持高校校医院集中建设,增强学校传染病、常见病的预防、治疗能力。寄宿制中小学或600名学生以上的非寄宿制中小学配备专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00名学生以下的非寄宿制中小学配备专兼职保健教师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75%o四、床位设置全面实施床位分类管理,根据常住人口规模,合理配置公立医院床位规模与增量,重在调控床位的过快增长,提高床位使用率。到2025年,每千人口床位数7.5张左右,其中市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口床位数分别提高到2.2和3.5左右。适度控制急性治疗性床位增长,增量床位向传染、重症、肿瘤、康复等领域倾斜,每千人口重症医学、康复、精神、中医类医院分别达到0.45张、0.42张、0.78张和0.85张。床护比、床医比达到1:0.63和1:0.6。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专科医疗机构其专科床位、专科医师数不低于医疗机构总床位和总医师数的80%。县(市)妇幼保健机构实有床位数不少于IoO张。原则上,公立综合医院床位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不再增加床位。五、人员配备完善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到2025年,全市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4.5人/千人口,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0.7人/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7人/千人口;医护比达到1:1.04o实现每万人口配备4名全科医生,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至少配置1名公共卫生医师,加强护士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配置。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85名;每IO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8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2人,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不少于4.2名。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十四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严格组织实施。要坚持规划引领,引导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率和效能,公平、可及地向全体居民提供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二)强化部门协作。各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会同发展改革、自然资源、机构编制、财政、医保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规划执行机制,协同推进医疗机构设置、主要资源配置、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形成政策叠加效应,推动规划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标。(三)严格规划实施。各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与行政审批部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严格杜绝不符合规划要求、与功能定位不符的医疗机构许可行为;对现有医疗机构中不符合规划要求、重复设置的,要进行必要、合理地调整或重组;对符合规划要求已经建立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含社会办医),要进行等级评价,功能定位和能力水平达不到相应级别要求的要重新予以核定。三级医院应严格控制单体规模,不得擅自增加床位,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增办、增设或托管分院。对不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或违规审批医疗机构的,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依法及时纠正或予以撤销。本规划实施过程中,我委将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行适当调整。

    注意事项

    本文(青岛市“十四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