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古代黄河的改道变迁史助力中国陆地面积自然增长(地图解读).docx

    • 资源ID:1745829       资源大小:593.14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代黄河的改道变迁史助力中国陆地面积自然增长(地图解读).docx

    古代黄河的改道变迁史,助力中国陆地面积自然增长(地图解读)黄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孕育着浩瀚的民族文化,然这条母亲河却以善淤著称而决口改道频繁.据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始,黄河决口近1600次,较大的改道达26次,真可谓"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黄河河道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先秦时黄河单一固定河道的形成先秦时期,因无提防束缚,古黄河下游在平原沃野间自由的迁徙漫流,遂形成多股河道,即"北播为九河”.山海经山经和尚书禹责可谓最早记载黄河古河道的古代文献,其记载的河道分别称山经河和禹贡河。两者在今衡水深州市附近分道而流,禹贡河折向东,经今沧州市青县后入海.而山经河应为“北播为九河"中最北的一支徒骇河,在今天津市区南入海.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首次大改道,即自宿胥口夺河东徙.黄河河床淤高,又无堤坝护佑,每遇汛期免不了漫溢泛滥。故战国时,各国为保疆域纷纷营建防河大堤,即"堤防之作,近起战国”.自此黄河有了单一固定河道,山经河、禹贡河等岔流渐次消失,专走自宿胥口改道的汉志河(因汉书地理志记载其河道故名)而结束了多股分流的局面.此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西汉末期.东汉王景治河后的安流期王莽新朝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魏郡(今河南濮阳西北),泛清河以东数郡”.因经久不予堵塞,河患愈演愈烈,肆虐)卞渠、济水间长达近六十载.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奉诏征发数十万工整治河患,自荥阳东(郑州西北)到千乘海口筑黄河堤千余里.王景勘测地势,截弯取直,加固险要堤岸,疏浚淤积河段。自此黄河决溢渐少,进入安流期,800余年没有改道。五代时黄河决溢频率显著增加,而藩镇的割据混战,甚至以水代兵,更使河患愈演愈烈.五代S3年历史(907至960年),共18年有决溢的记我,即平均3年就会有一次河患发生.北宋时的剧烈变迁人为强制东流1侨时黄河河道的变迁可谓创纪录的频繁剧烈,168年间竞决溢89次,黄河渐成大患。北宋初,黄河下游沿用王景治河时旧河道,称京东故道.然此河道因行水时间长已淤积严重,已濒临改道变迁的前夜.由于此时期的决溢改道太过频繁,下面简略叙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黄河在chan澧州(今河南濮阳西南)商胡堤sao决口而改道北流(品是指用捆扎的秸秆、石头等修建的护河堤坝),此为黄河北流,在今天津东南入海。嘉祐五年(1060)北流黄河在大名府魏州第六堤决口而东向分出一条支流,宋史称二股河,亦称黄河东流。由此黄河下游分两股i可道分流入海。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黄河尽归东流入海,这是人为干预而堵塞北流的结果.此后,黄河在决口北流和强制东流间漂泊不定。1 )1081年在渣州小吴堤决口北流,仍由天津处入海;2 )哲宗时回河东流工程陆续兴修,至1092年已大部东流;3 )然仅仅数载,1099年黄河又在内黄决口,奔腾北流间东流尽绝.至此北宋劳民伤财、苦心经营的回河东流工程彻底以失败告终.正如宋史中所投:"屡塞屡决,至南渡而后,贻其祸于金源氏(即统治黄河中下游的金朝)".那北宋为何要屡次堵塞黄河的北流河道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河不东则失中国之险,为契丹之利黄河如果北流,一者会泛滥北宋统治的核心地带一农耕极发达的河北数州,毁坏当地的御河漕运和农田水利,进而影响国家财富的积聚和沿边军粮的供应;二者会淤塞河北沿边地区为防御契丹铁骑而修造的池塘、湖泊设施.故北宋朝廷“竭天下之力以塞之".然黄河东流高仰、北流低下,回河东流工程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引水就高,即使耗费巨额财力,也只能以失败告终。黄河夺淮入海南宋建炎二年(1128),东京留守杜充为抵御已近在咫尺的金军,在滑州掘开黄河提防.时金将宗翰、宗辅率主力自河北南伐,誓言捕获宋高宗,灭亡赵宋王朝。1128年十月,宗翰、宗辅会军毗邻黄河北岸的濮阳,杜充为自保掘开黄河提防,妄图以洪水阻挡敌军南下.黄河自此夺淮入海,然御敌功效却甚是微弱.金军绕道山东南下,高宗则一路辗转王奔南逃,甚至避居海上,金军”遂行海追三百余里"后北返.难怪宋史给杜充的评价是"毫功名,性残忍好杀,而短于谋略".黄河改道后,入淮通道常迁徙不定,或泗水、或gu6涡水、或颖水.直到明中后期满季驯治河后,黄河下游河道才基本固定。自拓靖四十四年(1565)到万历二十年(1592),潘季驯共四次主持治河工作,其秉承“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的策略,彻底扭转了黄河下游河道"忽东忽西,靡有定向"的混乱局面,自此明清故道行水两百余载。1855年后北行山东定府清晚期的黄河下游河道济南府沂水兖州府府(商丘)明清晒首公众号送地图行岛府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河南开封府兰阳县(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向东北方肆意横流,夺山东境内大;苛可入渤海。自此南向穿越苏北注入黄海的黄河下游河道极速断流。当时;青廷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加之整治水患耗费甚重,故采取了“暂行缓堵”的放任态度,即"现值军务未平,响稽XU(指粮食)不继,一时断难兴筑所有兰阳漫口,即可暂行缓堵"。由此黄河下游河道自趋向东南转为必亍山东,今黄河下游大体即沿此线东流.拓展一在黄河、长江冲击下中国陆地面积的自然增长注:乳黄色是战国时陆地范围,红色线条为现今海岸线渤海湾海岸线的变迁OJk山I东汉至北宋黄河河道东:富四耳注:乳黄色是战国时陆地范围橙色区域为新增面积

    注意事项

    本文(古代黄河的改道变迁史助力中国陆地面积自然增长(地图解读).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