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归因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x

    • 资源ID:175239       资源大小:18.76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归因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x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归因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课 题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背景教师在长期工作中由于环境单一、任务重复、管理机 制机械、新时期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劳动付出与回报不 成正比等因素,导致教师压力过大,对工作产生消极情绪。 减轻教师的压力,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当前教 育中的当务之急。1、据“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在 8699名参加调查的教师中的86%存在轻微工作倦怠,58.8% 的教师有中度工作倦怠,29%的教师工作倦怠严重。2、开发区30所小学的近20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 状况调查表明,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76%的教师感 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毕业班 教师的压力大于非毕业班老师,班主任的压力大于不当班 主任的老师。3、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例在 20%左右,然而,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 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检测结果却 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50%!由此可见,大多数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感受到 了很大的职业压力,并且表现出各种各样不适应的反应。有 些教师的心理压力已经对教学和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 响,显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心理学上把这些在职业 环境中由于对长期的情绪紧张和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的应 激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的综合症称之 为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明显影响到教师的精神状态和 工作效果。因此,针对教师出现的教学倦怠心理的问题越来 越引起教育管理人员和教育研究人员的关注,现在及时地 提出并进行分析与研究,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及时对这部 分教师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促使他们从这种倦怠心理中 走出来,充满热情地再投入教育教学,便成为一个迫不容缓 的研究课题。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概念的界定。职业倦怠是由美国学者Freudenberger 和Maslach等人提出。Freudenberger认为职业倦怠指在职 业环境中对长期情绪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 理、生理综合征,是一种由于职业压力长期积累而造成更 为严重的紧张状态。MaSIaCh认为职业倦怠是3个层面构成 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低成就感。其 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职业倦怠产生于长期 的工作压力,是不可调和的压力反应产物。教师是职业倦 怠的高发人群,表现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直 接导致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低成就感。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 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 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 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 状态,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课题的界定。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归因及干预策略 的研究就是:对业已存在的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进行 调查,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研究应对教师职业倦怠 的对策,以期找到相应防治、疏导和矫正的对策,有助于 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重塑教师师德,提高教师敬业精神, 促进学校教育的长期、稳定、和谐、科学及可持续发展三、课题的研究价值(一)理论意义教师职业倦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目前的研究结果 看,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我们不能局限在拿来主义, 必须立足于中国教师群体,深入地方,探讨教师职业倦怠 的构成、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的干预方法,构建不同文化 背景下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这是需要学校管理 者认真去探索和尝试的事情,也是有利于丰富教师职业倦怠理论的。(-)实践意义1、通过测量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群体水平可以为当地 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政策、调整政策提供参考,使教育行政 部门为教师制订的政策有利于教师的职业生涯成长,促成 教育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2、通过研究与教师职业倦怠密切相关的组织因素,可 以为学校组织改进管理方式提供基础,为制定合理的教师 评价制度增加一些科学的、可操作的参考指标,改善心理 健康状况。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力求找到解决教师职业倦怠 问题的新途经、新方法,帮助教师在不同的职业生涯周期 中更好地平衡发展、更愉快的工作和生活,预防或消除倦 怠状态。四、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研究 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有研究指出,教师职业倦怠感与 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越高, 其心理健康水平越差。另外,也有文献指出,教师职业倦 怠有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教 师的专业发展、影响教师群体凝聚力和影响教育事业的发 展等危害。职业倦怠是由美国学者Freudenberger和Maslach等 人提出。Freudenberger认为职业倦怠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 期情绪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 征。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始于服务业及医疗领域。由于教师 职业面临多重的压力与挑战,职业倦怠这一现象在教育领 域已非罕见,教师的失范行为时有发生。因此,教师的职 业倦怠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对它的研究日渐受到 重视。自从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以来, 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 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 引起公共出版界、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的广泛注意。90年 代以来,职业倦怠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变化。近年来国际 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教学领域最受 到重视。因为教学工作本身即是一种压力情境,教师要面 对的是个体差异越来越大的学生,复杂度越来越强的教学 任务,家长的过度要求,社会的过高期望久而久之, 这些都会损耗教师的工作士气与热情,导致教师自身的倦 怠。国外(如日本)一些学校心理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 的“燃烧度”(为职业献身精神,疲劳度)远远超过护士, 教师逐渐产生的职业倦怠心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心理生理 健康,使其工作士气和激情受到损耗,并成为教师厌教、 教育水平难以发挥以及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最终必然带 来教育质量的下降和对教师身心的伤害。(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研究1、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1)社会根源。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对它们的教育持有 很高的期望,因为教师承担着培育英才、传承和发展历史 文化的重任。教师肩负着社会的希望,同时也承受着来自 社会的压力。(2)组织根源。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根源包括:学生 问题、工作负担、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自由度与自主权、 社会支持。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民意测验发现,接 受调查的3/4的教师认为纪律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影 响,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 弗瑞德曼与法伯在1992年的报告中指出,学生的品行不端, 对事情漠不关心,对学习资料缺乏热情,这些都易使教师 产生倦怠。一些学者如斯克瓦布与布瑞恩认为,在组织方 面,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因素是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 当个体面对种种冲突情境而又被期望做出角色行为时,角 色冲突就会出现。这种角色定位模糊也易导致压力的产生, 继而产生倦怠。(3)个人根源。教师职业倦怠的个人根源包括:自尊 和外控型归因。自尊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的、 起控制作用的因素,它通过影响以环境为基础的组织因素 来起作用。罗特根据海德提出的“控制点”归因理论,指 出那些外控型教师更容易产生倦怠。2、教师职业生涯倦怠阶段的提出许多专家认为,就像人的一生要经历幼年期、少年期、 壮年期、老年期,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生理特点、不同的 社会角色以及不同的人生任务。人们的职业生涯也要经历 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职业阶段有不同的职业行为、职业 任务、职业问题以及职业发展需要等。对教师的职业生涯 阶段,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进行了研究,主要有 以下代表人物和观点:(1)关注阶段理论。以富勒为代表,通过对教师关注 的问题的研究来划分教师的生涯发展阶段,即任教前的关 注阶段、早期求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注学生 阶段。(2)教师职业生命周期理论。主要以人的生命自然衰 老的过程与周期来看待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与周期。主要有 以下代表人物与观点:费斯特(1985)的教师职业周期动态模式:职前教 育阶段,入职阶段,能力形成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职 业受挫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职业低落阶段,职业退出 阶段等八个阶段。其中第五阶段“职业受挫阶段他认为 是教师生涯阶段的中期阶段经常出现的现象,教师在这一 阶段的教学中遭受挫折,灰心沮丧,心力交瘁,教学理想 幻灭,教师对职业满意度降低,对教学生涯产生怀疑。司德菲(1989)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预备阶段, 专家阶段,退缩阶段,更新阶段,退出阶段。其中“退缩 阶段”在行为上出现沉默少语,有较多的批评性语言,对 教学上的研讨不做任何反应,对别人的批评严厉,人际关 系不和谐,有不当的教学行为出现,甚至伤害学生。休伯曼(1993)的教师职业周期主题模式:入职期 (求生和发现期),稳定期,实验和歧变期,重新估价期, 平静和关系疏远期,保守和抱怨期,退休期。休伯曼认为 “重新估价期”是由于教师对年复一年的教学产生乏味, 遭受失望而对教师生涯产生怀疑并重新估价,严重者就会 产生严重的职业危机。(3)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我国台湾学者王秋绒将教 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师范生、实习教师、合格教师。 其中实习教师的第二个时期“危机期”,这一时期教师遇到 的问题越来越多,面临的现实压力越来越大,感到力不从 心而产生无所适从的危机感。另外在合格教师阶段的第三 个时期为“厌倦期”,该时期的教师认为工作负荷太重,学 生表现太差,对教学产生厌倦感,失去教学动力。根据相关调查分析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教师生涯 的最初年就开始显现,而且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开始不断 加重,特别是从第10年起急剧严重化,到第16-21年达 到高峰,以后则会大幅度降低;49年与1621年是教师 职业倦怠随教龄发展的两大转折点。从三个因子随教龄发 展的趋势来看,情绪衰竭问题比其他两个因子的问题都突 出,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首先是以教师的情绪衰竭表现出来 的。学者们将以上“职业受挫阶段”、“退缩阶段”、“危机 期”、“厌倦期”称为教师生涯的“倦怠阶段:关于教师生 涯的研究表明,教师职业有高潮也有低谷。教师不可避免 地会遭遇挫折,产生职业倦怠,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发 展不可避免的阶段。(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美国心理学家法伯认为,虽然教师职业倦怠可以从情 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等三个角度进行描述,但是 职业倦怠的行为表现在不同的个体身上是有差异的。具体 而言,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1、精疲力竭型。这类教师在高压力下的表现是放弃努 力,以减少对工作的投入来求得心理平衡。这类教师的职 业倦怠一旦出现,想要恢复就很困难,因为这些症状会得 到自我强化。2、狂热投入型。这类教师有着极强的成功信念,能狂 热地投入工作,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的 这种热情通常坚持不了太长时间,整个信念系统突然塌陷, 最终屈服于精力耗竭。3、能力富余型。对于这类教师而言,工作本身缺乏刺 激,他们觉得以自己的能力来做当前的工作是大材小用, 没有成就感而厌倦工作。4、混合型。也有教师是以上几种类型的混合,工作中 无热情也无创造。(S)教师职业倦怠的过程模式1、四阶段模式。该种模式被广泛采用,共分为四个阶 段:一是热情期,个体表现出雄心勃勃,忘我投入。二是 停滞期,仍能工作,但更关注个人需要,个人满意度低。 三是挫折期,感到无效能,对其他人不满,而且开始经历 情绪、生理与行为的问题,虽力图否认问题,但已被身心 疲惫所控制。四是冷漠期,要求更少的工作,回避挑战, 个体此时的倦怠已达到最大限度,身心健康严重受损。2、经验性阶段模型。该模式在服务职业中比较有效。 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3个层面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 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低成就感。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 怠的核心成分。情绪衰竭它是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表现为个体情绪 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干涸,工作热情完全 丧失?情绪衰竭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这种状态直接 削弱教师教学工作的投入质量,减少对学生的赞扬以及师 生互动。去人格化它是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 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他人, 甚至把人看成一件没有生命的物体。教师去人格化的程度 高时,会对学生表现出冷漠、消极的行为,对学生持否定 态度,尽可能疏远学生等。个人成就感降低它是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 体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 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不愿 意付出努力。个人成就感降低的教师会表现出对自己的工 作不满意,发现自己的努力未能给学生带来任何变化,自 己的付出未得到应有的回报和承认,因而降低了工作中的 效能感,强化了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倾向。这个假设认为倦 怠先开始于人格解体。(四)国内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不同取向1、临床观点。临床观点代表人物是费登伯格,他认为 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 的疲惫不堪的状态,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 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2、社会心理学观点。社会心理学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马 勒诗和佩斯,他们把职业倦怠描述为一种身体、情感、精 神的衰竭状态,其特点是身体的耗尽感、持续疲劳和无助 绝望感,对自我的全面消极,对工作、他人及生命的消极 态度。他们认为倦怠有三个主要特征(即职业倦怠的三个 维度),一是情绪衰竭,即感到耗尽、用完。二是去个性化, 即表示冷酷、麻木,非人格地对待来访对象。三是低成就 感,即觉得无效能和缺乏适应性。3、组织观点。组织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奎内思。他认为, 许多人对工作的期望是不现实的,容易产生幻想破灭和倦 怠。他还认为导致倦怠的原因主要是工作者的付出与所得 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体处于过多刺 激的情境(如教师教太多的学生);另一类是个体面对有限 的刺激情境缺少挑战(如教师多年教同一班或同一门学科)。4、社会历史观点。社会历史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耶鲁大 学的萨若森,他认为“倦怠不仅是个人的特征,也是社会 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此观点强调,当社会 条件不能提供一个有助于与人联系的情境时,要保持服务 工作的投入是很困难的(五)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及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 研究在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方面,常用的测量工具有两种, 即MBI与OLBI。MBI较有影响力,它有三个版本,其中的MBI-ES用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OLBI则从耗竭和工作怠 慢两个维度测量倦怠。我国也有学者在参照MBI-ES的基础上编修了量表,如 王芳、许燕在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维度的教师职业倦 怠模型,其四个维度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即人格解体)、 低成就感和知识衰竭。国内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国内教师 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分析以及介绍了国外有关教师职业 倦怠的研究进展和职业倦怠量表修订等。实证研究则主要 集中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人口统计变量、某种心理因 素或某一变量的关系。由于采用的量表不同,或是测量样 本的大小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所差异,甚至相反。(六)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趋势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是一个年轻的领域,我国对教师职 业倦怠的研究也已经起步。荷泽市开发区30所学校的近200 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13%的教师存在心 理问题,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 大于女教师,毕业班教师的压力大于非毕业班老师,班主 任的压力大于不当班主任的老师。只有41. 8%的教师对自己 所从事的职业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36.7%的教师对学生尤 其是成绩落后或行为有问题的学生耐心和爱心不足,认为 部分学生无可救药,虽然大部分教师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事 物和新现象,内心有一种危机感。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自己 的教学工作很少进行反思和研究,也不喜欢进行新的尝试, 甚至有21.4%的教师自述不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变化。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例在20% 左右,然而,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对 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检测结果却表 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50%!因此教师职业 倦怠已成为不可忽视,应有效解决的问题。国内一大批专 家已经开始重视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如:东北师 大刘晓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教师职业 倦怠的形成机制与干预对策研究和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 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已经对教师 职业倦怠问题展开了研究。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严重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稳定、教 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影响着教师自身 的身心健康。本研究根据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试图对业 已存在的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教师职业 倦怠的成因,研究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以期找到相 应防治、疏导和矫正的对策。五、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属于教师教育研究范畴,侧重于应用研究。研 究的核心是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原因及对策分 析。(一)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1、通过对本校教师对教育态度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师 存在倦怠心理的根源,研究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防治的具体 途经和方法,使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尊严和从教的快乐,及时 引导教师走出心理困惑,充满激情地投入教学工作。2、构建心灵和谐的教育环境,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 法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干预,增强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3、总结归纳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培养教师心理危机 应对能力的理论和方法,增强学校,教师应对倦怠心理危机 干预的水平和能力。(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梳理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特别是职业 倦怠的产生因素、心理归因。2、对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调查,了解小学教师职 业倦怠的现状、结合新课程背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求 小学教师不同生涯周期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3、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机制鼓励教师乐于从教, 提高教师成就感,提高教师抵抗倦怠心理的意识与能力。4、在职业倦怠干预中形成有特色的教师队伍管理,开 展“谈心”活动,化解教师心理障碍;开展多元文体活动, 愉悦教师身心。5、开展“教师专业个性发展达标”的研究活动,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研究(S)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1、如何鼓励教师乐于从教,提高教师成就感,提高教 师抵抗倦怠心理的意识与能力,防止和克服教师职业倦怠。2、如何结合生涯周期特点从心理健康角度对教师职业 倦怠进行干预,探求教龄阶段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3、如何以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构建和谐的、人 本的、学校教师管理和评价机制。4、如何构建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探 究矫正对策,促进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和教师职业观的发 展与升华。5、在职业倦怠干预中形成有特色的教师队伍管理,如 开展“谈心”活动,化解教师心理障碍;开展多元文体活 动,愉悦教师身心。六、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一)思路从研究教师职业倦怠这一现实问题入手,以本校教师 群体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调查分析 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构建理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 与个案研究相结合,以期找出矫正对策,提高教师的心理 健康水平,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过程1、准备阶段(2016年3月-2016年5月),完成课题 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进 行研究资料的准备,收集资料,起草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及 实施执行计划,对方案进行论证。2、研究阶段(2016年6月-2017年2月),根据课题 研究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分期分类举办各类课题研 究活动,收集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撰写阶段性研 究报告等。3、总结阶段(2017年3月-2017年6月),对本课题 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和课 题研究工作报告,并将专题论文汇集成集,为课题的研究 成果推广和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三)方法1、调查研究法,通过对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成因的调 查研究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教师倦怠的具体计划, 开展能动性研究,并不断在研究过程中改善教师职业倦怠 心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达到优化教师教学品质, 优化整个教学过程。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研究资料,直接或间接 地参考和应用现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 论与实践的创新。3、经验总结法,不断发现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 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及时研究相关对策,总结成功经验。4、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具体的倦怠现象或行为进行研 究,有针对性地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依据。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1、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改善教师职业倦怠心态,提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2、坚持构建理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 相结合,以期找出矫正教师职业倦怠对策,提升教师心理 健康教育水平。3、通过研究,形成相应的文字、图片、音像集。(1)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归因及干预策略研究的调 查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2)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归因及干预案例集。(3)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归因及干预活动音像集。九、主要参考文献1、教师职业倦怠预防伍新春、张军编著,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2、普通心理学应用教程张小乔编著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3、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李红霞教育科学4、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类型、成因和对策周雪梅、 俞国良5、小学教师现代人格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王 本余6、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刘儒德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7、面对专家听讲座高洪主编新华出版社8、教育社会学鲁杰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意事项

    本文(《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归因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