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docx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年10月前rI第一章总则2第二章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4第三章三J«第一节基本要求8第二节规划控制目标9第三节规划中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的落实13第四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技术路线18第四章t-23第一节基本要求23第二节设计程序23第三节建筑与小区24第四节城市道路26第五节城市绿地与广场28第六节城市水系29第七节技术选择31第八节设施规模计算48第五章工程建设54第一节基本要求54第二节建筑与小区54第三节城市道路55第四节城市绿地与广场55第五节城市水系56第A#钞管理57第一节基本要求57第二节设施维护57第三节风险管理61械1主要术语63附录2年径流总悬控IH率与设计降雨之间的关系64附录3部分低影响开发单项设施单价估算(北京地区)66附录4典型案例67标5相枷范85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建设白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B、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等国家法规政策,并与©城市持水工程规划规范、6室夕HIF水设计规能、痣录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国家标准规范有效衔接,编制了本指南。本指南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规划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及其构建技术框架,明确了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及管理过程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并提供了我国部分实践案例。本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维护管理,共六章。本指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建筑大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钝水务管理办公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园林占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本指南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货管理,北京建筑大学负竞技术解稀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第一章总则I编制目的本指南旨在指导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提供全要保障。2适用范圉本指南借鉴国际上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的成功经验,并吸纳了我国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工程实践经验,适用于以卜.三个方面:一是指导海绵城市建设各层级规划编制过程中低影响开发内容的落实;二是指导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配套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实施与维护管理:三是指导城市规划、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有关部门指导和监督海绵城市建设有关工作。3基本原则海绵城市建设一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是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玳、因地制宜、统筹建设。规划引领城市各层级、各相关专业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程序中,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先规划后建设,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生态优先城市规划中应科学划定蓝线和绿线。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班、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晌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枳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更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安全为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为出发点,综合采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高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质垃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水安全。因地制宜各地应根据本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累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科学规划布局和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谢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统筹建设地方政府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在各类建设项目中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统筹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第二章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1海绵城市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6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3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侦fit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为此,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协调城镇化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球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J。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很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笈杂性和长期性。海绵城山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灼城后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山建设的基本要求:二是生态恢宏和修笈。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己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兔,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时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枳比例,股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枳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集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地、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即传统排水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以上三个系统并不是孤立的,也没有严格的界限,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元素。2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低影响开发(1.owIinpaciDeve1.opment,1.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1.owImpaciDesign.1.ID)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1.owImpactUrbanDesignandDeve1.opment.1.IUDD),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见图2-1).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潦量不外推;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价时间。发达国家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总量和峰值.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S2-1低影看开发水文朦理示意图从上述分析可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提出,最初是强调从源头控制径流,但随若低影响开发理念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的复杂性,在我国,低影响开发的含义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城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因此,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东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沛、落、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荒、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3海绵城市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海绵城市一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需统筹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在城市各以级、各相关规划中均应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结合城市开发区域或项目特点确定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设计阶段应对不同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进行科学合理的平面与竖向设计,在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规划建设中,应统筹考虑景观水体、滨水带等开放空间,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与所在区域的规划控制目标、水文、气象、土地利用条件等关系密切,因此,选择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流程、单项设施或其组合系统时,需要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优化设计方案。低影响开发设施建成后应明确维护管理奏任单位,落实设施管理人员,细化日常维护管理内容,确保低影响开发设施运行正常“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如图2-2所示。K2-2海绵城市一任例!开发雨水系筑构也粒示意图第三章规划第一节基本要求城市人民政府应作为落实海绵城市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责任主体.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水文等职能部门,在各相关规划编制过程中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内容。城市.总体规划应创新规划理念与方法,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作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应开展低影响开发专题研究,结合城市生态保护、土地利用、水系、球地系统、市政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因地制宜地确定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目标,制定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实施策略、原则和di点实施区域,并将有关要求和内容纳入城市水系、排水防涝、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等相关专项(专业)规划(详见本章第三节)。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应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低影响开发的总体要求和控制目标,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相关内容纳入其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应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专业)规划碑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因地制宜,落实涉及雨水海、滞、荒、净、用、拌等用途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并结合用地功能和布局,分解和明确各地块单位面枳控制容枳、卜沉式绿地率及其卜沉深度、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等低影响开发主要控制指标,指导下层皴规划设计或地块出让与开发。有条件的城市(新区)可编制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雨水控制与利用专项规划,赧顾径流总员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不同的控制目标,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利用数字化模型分析等方法分解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细化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要点,供各级城市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编制时参考: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内容、建设时序、资金安排与保障措施,也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积极探索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作为城市水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城后和绿色建筑作为国家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内容.对我国未来城市发展及人居环境改善有长远影响,应将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纳入牛.态城市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通过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透水铺奘率、绿色屋顶率等指标进行落实.第二节规划控制目标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般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如图3-1所示)。各地应结合水环境现状、水文地膜条件等特点,合理选择其中项或多项目标作为规划控制目标。鉴于径流污染控制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大多可通过彳仝流总员控制实现,各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可选择径流总量控制作为首要的规划控制目标。BQbI低影开发控制目标示意BQ2/径流总量控制目标(1)目标确定方法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径流总量控制般采用年径流总肽控制率作为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为对应关系,具体方法参见本指南附录2。附录2同时给出了部分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年径潦总揄控制率概念示意图如图3-2所示。理想状态下,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应以开发建设后径流播放量接近开发建设前自然地貌时的径流排放量为标准。自然地皴往往按照绿地考虑,一般情况下,绿地的年径流总量外持率为5%-2()%(相当于年雨珏径潦系数为0.15-0.20),因此,借鉴发达国家实践经验,年径流总fit控制率最佳为80%-85%.这一目标主要通过控制频率较高的中、小降雨事件来实现。以北京市为例,当年径流总星控制率为80%和85%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27.3mm和33.6mm(详见表F2-1).分别对应约05年遇和1年遇的I小时降雨量。透水铺装、下沉式标布水池、雨水城、地、生物滞留设施等湿划、雨水湿地等图3-2年径源总.控制率森念示意图实践中,各地在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一方面,开发建设前的径流排放量与地表类型、土康性质、地形地貌、植被圈盖率等因素有关,应通过分析综合确定开发前的径流排放量,并据此确定适宜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另一方面,要考虑当地水资源禀赋情况、降雨规律、开发强度、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利用效率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具体到某个地块或建设项目的开发,要结合本区域建筑密度、绿地率及土地利用布局等因素确定。因此,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基础上,当不具备径流控制的空间条件或者经济成本过高时,可选择较低的年径流总量控制H标。同时,从维持区域水环境良性循环及经济合理性角度出发,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也不是越高越好,雨水的过量收集、减排会导致原有水体的要缩或影响水系统的良性循环;从经济性角度出发,当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超过一定值时,投资效益会急剧卜降,造成设施规模过大、投资浪费的问题。(2)年径流总加控制率分区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特征、土壤地J贞等天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也不同。在雨水资源化利用需求较大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有特殊排水防涝要求的区域,可根据经济发展条件适当提高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对T广西、广东及海南等部分沿海地区,由于极端暴雨较多导致设计降雨量统计值偏差较大,造成投资效益及低影响开发设施利用效率不高,可适当降低径潦总量控制目标。因此,本指南未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提出统一的要求。对我国近200个城if?1983-2012年日降雨量统计分析,分别得到任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域值关系。基于上述数据分析,本指南耨我国大砧地区大致分为五个区,并给出了各区年径潦总量控制率的最低和最高限值,即I区(85%tX)%).I1.区(8()%a85%).III区(75%a85%)、IV区<7()%a85%),V区(6O%WaW85%),如图3-3所示。各地应参照此限值,因地制宜的确定本地区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了尸QIOS、12VIW图3-3我EB大陆地区年径海总控制率分区图(3)目标落实途径各地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可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分解为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以其作为综合控制指标来落实径流总量控制目标(方法见本章第四节)。径流总量控制途径包括:雨水的卜.渗减排和直接集蓄利用。缺水地区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基于直接集蓄利用的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一般应作为落实径流总地控制目标的一部分。实施过程中,雨水下渗减扑和资源化利用的比例需依据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2.2 径漉峰值控制目标径流峰值流放控制是低影响开发的控制目标之一。低影响开发设施受降雨频率与雨型、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与维护管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对中、小降雨事件的峰值削减效果较好,对特大暴雨事件,虽仍可起到一定的错峰、延峰作用,但其峰值削减幅度往往较低。因此,为保障城市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3(GB5W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同时,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重要组成,应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建立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雨水控制与管理体系,共同达到内涝防治要求,城市内涝防治设计苹现期应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X)14)中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的标准执行.2.3 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径流污染控制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控制目标之一,既要控制分潦制径潦污染物总量,也要控制合潦制溢潦的频次或污染物总量。各地应结合城市水环境质址要求、径流污染特征等确定径流污染综合控制目标和污染物指标,污染物指标可采用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璘(TP)等。城市径流污染物中,SS往往与其他污染物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一般可采用SS作为径潦污染物控制指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年SS总量去除率一般可达到40%-60%.年SS总址去除率可用下述方法进行计算:年SS总量去除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X低影响开发设施对SS的平均去除率。城市或开发区域年SS总量去除率,可通过不同区域、地块的年SS总墩去除率经年径流总量(年均降雨量X综合雨址径流系数X汇水面积)加权平均计算得出。考虑到径流污染物变化的随机性和复杂性,径流污染控制目标一般也通过径流总量控制来实现,并结合径流雨水中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和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污染物去除率确定。2.4 控制目标的选舞各地应根据当地降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径流污染状况、内涝风险控制要求和雨水资源化利用需求等,井结合当地水环境突出问题、经济合理性等因素,有所侧重地确定低影响开发径流控制目标。(1)水资源缺乏的城市或地区,可采用水量平衡分析等方法确定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一般应作为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一部分.(2)时丁水资源丰沛的城市或地区,可侧重径潦污染及径流峰值控制目标.(3)径流污染问现较严费的城市或地区,可结合当地水环境容量及径潦污染控制要求,确定年SS总量去除率等径流污染物控制目标。实践中,-一般转换为年径潦总盘控制率目标。(4)对于水上潦失严重和水生态械感地区,宜选取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规划控制目标,尽量减小地块开发对水文循环的破坏。(5)易涝城市或地区可侧重径潦峰值控制,并达到室外排水设计规范3(GB500I4)中内涝防治设计里现期标祗(6)面临内涝与径流污染防治、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种需求的城市或地区,可根据当地经济情况、空间条件等,选取年径流总属控制率作为首要规划控制目标,综合实现径流污染和峰值控制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第三节规划中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的落实1规划原则(O保护性开发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结合这些区域及周边条件(如坡地、洼地、水体、绿地等)进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设计.(2)水文干扰最小化优先通过分散、生态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防止城镇化区域的河道侵蚀、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3)统筹悔调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内容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水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中,各规划中有关低影响开发的建设内容应相互协调与衔接。2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应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低影响开发的相关专题研究,在绿地率、水域面积率等相关指标基础上,增加年径流总很控制率等指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具体要点如下:(1)保护水生态敏感区.应将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纳入城市规划区中的非建设用地(禁建区、限建区)范圉,划定城市蚯线,并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束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2)集的开发利用士地.合理确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和城市规模,防止城市无序化展延,提倡集约型开发模式,保障城市生态空间。(3)合理控制不透水面积.合理设定不同性质用地的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等指标,防止土地大面枳硬化。(4)合理控制地表径流.根据地形和汇水分区特点,合理确定雨水排水分区和排水出路,保护和修旦自然径流通道,延长汇流路径,优先采用雨水花园、湿塘、雨水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控制径流雨水。(5)明确低影响开发策略和点建设区域.应根据城市的水文地质条件、用地性质、功能布局及近远期发展目标,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等其他因素提出城市低影响开发策略及重点建设区域,并明确重点建设区域的年径流总fit控制率目标(详见本章第二节和第四节)。3专项规划3.1 城市水系规划城市水系是城市生态环境的Jr1.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径流雨水自然排放的成要通道、受纳体及调蓄空间,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联系紫密。具体要点如下:(1)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划定城市水域、岸线、滨水区,明确水系保护范围.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应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的水生态敏感区保护要求,划定水生态敏感区范围并加强保护,确保开发建设后的水域面积应不小于开发前,已破坏的水系应逐步恢笈。(2)保持城市水系结构的完整性,优化城市河湖水系布局,实现自然、有序排放与调蓄.城市水系规划应尽地保护与强化其对径流雨水的自然渗透、净化与调蓄功能,优化城市河道(自然排放通道)、湿地(自然净化区域)、湖泊(调蓄空间)布局与衔接,并与城市总体规划、排水防涝规划同步协调.14(3)优化水域、岸线、滨水区及周边绿地布局,明确低影响开班制指标.城市水系规划应根据河湖水系汇水能因,同步优化、调整就线周边绿地系统布局及空间规模,并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水系及周边地块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3.2 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绿地是建设海绵城市、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重要场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在满足绿地生态、景观、游憩和其他基本功能的前提卜.,合理地预留或创造空间条件,对绿地自身及周边硬化区域的径流进行渗透、调蓄、净化,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要点如下:(1)提出不同类型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和指标.根据绿地的类型和特点,明确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等各类绿地低影响开发规划建设目标、控制指标(如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等)和适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2)合理确定城市球地系统低影响开发设茶的规模和布局。应统筹水生态敏感区、生态空间和绿地空间布局,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布局,充分发挥绿地的渗透、调蓄和净化功能。(3)城市级地应与周边汇水区域有效衔接.在明确周边汇水区域汇入水量,提出预处理、溢流衔接等保障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平面布局、地形控制、土壤改良等多种方式,将低影响开发设施融入到绿地规划设计中,尽量满足周边雨水汇入绿地进行调蓄的要求。(4)应符合园林植物种植及园林鳏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可通过合理设置绿地下沉深度和溢潦口、局部换土或改良增强土壤渗透性能、选择适宜乡土植物和耐液植物等方法,避免植物受到长时间浸泡而影响正常生长,影响景观效果.(5)合理设置处理设注,径流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可采用初期雨水弃流、沉淀、被污等预处理措施,在径流雨水进入绿地前将部分污染物进行截流净化。(6)充分利用多功能调誓设施调控排放径流雨水.有条件地区可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占地面积较大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如湿塘、雨水湿地等,通过多功能调蓄的方式,对较大重现期的降雨进行调蓄排放.33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城市内涝防治综合体系的重要组成,应与城市雨水管栗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同步规划设计。城市排水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踪合规划等相关排水规划中,应结合当地条件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建设内容,并满足6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O3I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I4)等相关要求,要点如下:(1)明确低影响开发径流总:制目标与指标.通过对排水系统总体评估、内涝风险评估等,明确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径潦总量控制目标,井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控制目标相衔接,将控制目标分解为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等控制指标,通过建设项目的管控制度进行落实0(2)确定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及防治方式.应通过评估、分析径流污染对城市水环境污染的贡献率,根据城市水环境的要求,结合悬浮物(SS)等径流污染物控制要求确定年径潦总量控制率,同时明确径潦污染控制方式并合理选择低影响开发设施。(3)明确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及方式.应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及雨水回用需求,确定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总量、用途、方式和设施。(4)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蝌放系统有效衢接.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等作用,低影晌开发设施的溢流应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衔接“城市雨水管集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系统同步规划设计,应按照以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O31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14)等规范相应近现期设计标准进行规划设计。(5)优化低影响开发设线的竖向与平面布局.应利用城市绿地、广场、道路等公共开放空间,在满足各类用地主导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布局低影响开发设施:其他建设用地应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并衔接其他内涝防治设施的平面布局与竖向,共同组成内涝防治系统,3.4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城市道路是径流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应落实低影响开发理念及控制目标,减少道路径流及污染物外排量,要点如卜;(D提出各等级道路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应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甚本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地空间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结合道路横断面和排水方向,利用不同等级道路的绿化带、车行道、人行道和停车场建设卜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渗管/渠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渗透、调蓄、净化方式,实现道路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2)协调道路红畿内外用地空间布局与竖向.道路红线内绿化带不足,不能实现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要求时,可由政府主管部门协调道路红线内外用地布局与里向,综合达到道路及周边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道路红线内绿地及开放空间在满足兔观效果和交通安全要求的基础上,庖充分考虑承接道路雨水汇入的功能.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提高道路径流污染及总量等控制能力。(3)道路交通规划应体现低影响开发设施涵盖城市道路横断而、纵断面设计的专项规划,应在相应图纸中表达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基本选型及布局等内容,并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城市道路设施的空间衔接关系。有条件的地区应编制专门的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规划设计指引,明确各层级城市道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的低影峋开发控制指标和控制要点,以指导道路低影响开发相关规划和设计.4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协调相关专业,通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等方法,分解和细化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等上层级规划中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及要求,结合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约束性控制指标,提出各地块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等控制指标,纳入地块规划设计要点,并作为土地开发建设的规划设计条件(指标分解流程详见本章第四节),要点如下:(1)明确各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拄制指标.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在城市总体规划或各专项规划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年径流总盘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指导下,根据城市用地分类(R居住用地、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W物流仓储用地、S交通设施用地、U公用设施用地、G绿地)的比例和特点进行分类分解,细化各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方法详见本章第四节)。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可按城市建设类型(已建区、新建区、改造区)、不同排水分区或流域等分区制定。有条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也可通过水文计算与模型模拟,优化并明确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2)合理姐飘地表径漉.统筹协调开发场地内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布局和竖向,使地块及道路径流有组织地汇入周边绿地系统和城市水系,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充分发挥低影响开发设施的作用。(3)统筹落实和衔接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根据各地块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合理确定地块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及其规模,做好不同地块之间低影响开发设施之间的衔接,合理布局规划区内占地面积较大的低影响开发设施。5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应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约束条件,绿地、建筑,排水、结构、道路等相关专业相互配合,采取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案,落实具体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类型、布局、规模、建设时序、资金安排等,确保地块开发实现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细化、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可通过水文、水力计算或模型模拟,明确建设项目的主要控制模式、比例及量值(下渗、储存、调节及弃流排放),以指导地块开发建设。第四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技术路线1技术框架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应加强相关专项(专业)规划对总体规划的有力支撑作用,提出城市低影响开发策略、原则、目标要求等内容;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应确定各地块的控制指标,满足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专业)规划对规划地段的控制目标要求: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应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具体控制指标条件卜.,确定建筑、道路交通、绿地等工程中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类型、空间布局及规模等内容:最终指导并通过设计、施工、验收环节实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实施: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应加强运行维护,保障实施效果,并开展规划实施评估,用以指导总规及相关专项(专业)规划的修订。城市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应在建设用地规划或土地出让、建设工程规划、施工图设”审杳及建设项目施工等环节,加强对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相关目标与指标落实情况的审查.海绵城市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技术框架如图3-4所示。W骷开长国大事决的温的讦关七抬研允I祭出城总低购开发原财与。稼要求IW抵艮1开发及明目林与治林<«<».水域支程率.金径微总量控5军圣)-美书*ea««%的重与落实-x*««e工道路之遢个中视HZ*ttK9t>941.XfeaWWJW*R<Wt!典比用燃车易q幡美求.由空妊喟忏发&裕卢*我区域ffMfti*mMIM11.<&*&用蛾收ttin效网或各城鳗投加日”F-分IIX女总体/电豆的控制H标与指标士*出让耳、加褒.6j三-T-11图3T海绵城市一低影看开发IW水系段构睢技术榴R排空:主塘与前置塘间宜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区(雨水湿地),主塘驳岸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6»<4)溢流出水口包括溢流竖管和溢洪道,排水能力应根据下游雨水管渠或超标雨水径潦排放系统的排水能力确定。<5)湿蝶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湿塘的典型构造如图4J3所示。图4-13漫塘典型构Ift示盒图适用性湿塘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广场等具有空间条件的场地。优缺点湿塘可有效削减较大区域的径流总址、径流污染和峰值流圻,是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场地条件要求较严格,建设和维护费用高。2K用水湿地概念与构造雨水湿地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净化雨水,是一种高效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雨水湿地分为雨水表流湿地和雨水潜流湿地,一般设计成防渗型以便维持雨水湿地植物所需要的水量,雨水湿地常与湿塘合建并设计一定的调蓄容积。雨水湿地与湿塘的构造相似,一般由进水口、前置.塘、沼泽区、出水池、溢流出水口、护坡及驳岸、维护通道等构成。雨水湿地应满足以下要求:(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父、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2)雨水湿地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3)沼泽区包括浅沼泽区和深沼泽区,是雨水湿地主要的净化区,其中浅沼泽区水深范围一般为00.3m,深沼泽区水深范围为一般为O3-O5m,根据水概念与构造雨水罐也称雨水桶,为地上或地下封闭式的简易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可用塑料、玻璃钢或金属等材料制成。适用性适用于单体建筑屋面雨水的收集利用。优缺点雨水域多为成型产品,施工安装方便,便于维护,但其储存容积较小,雨水净化能力有限。2.11调节增概念与构造调节地也称干塘,以削减峰值潦量功能为主,一般由进水口、调节区、出口设施、护坡及堤岸构成,也可通过合理设计使其具仃渗透功能,起到一定的补充地下水和净化雨水的作用。调节塘应满足以下要求:(I)进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2)应设置前置城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3)调节区深度一般为0.&3m,塘中可以种植水生植物以减小流速、增强雨水净化效果。塘底设计成可渗透时,塘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卜.水位或岩石层不应小于1m,距离建筑物基础不应小于3m(水平距离)。(4)调节塘出水设施一般设计成多级出水口形式,以控制调节塘水位,增加雨水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不大丁24h1,控制外持流盘.(5)调节塘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调节塘典型构造如图4-15所示。图4-15=节塘知&构造示意图适用性调节耀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等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区域。优缺点调节塘可仃效削减峰值流量,建设及维护费用较低,但其功能较为水st平衡法主要用r湿地、雨水湿地等设施储存容积的计算.设施储存容积应首先按照“2.1容枳法”进行计克,同时为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如保持设计常水位),再通过水府平衡法计竟设施每月雨水补水水量、外排水址、水珏差、水位变化等相关参数,最后通过经济分析确定设施设计容积的合理性并进行调整.水量平衡计克过程可参照表4-1.«4-4水量平看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