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纲要.docx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概要一、先秦时期的史学文字、历法是史学产生的必要条件。1、文字、历法的产生甲骨文,发现已有120余年,这种文字主要盛行在商代,单 体字有4300个以上,能够识别出来的1300余字。是成熟的文字。 主要记载了诸如:自然现象,风雨日蚀等;对外战争;辖域内奴 隶与奴隶主的斗争;农业、手工业等社会生产活动;迁都等重大 事件等。到了周代,盛行的是金文,主要是青铜器皿上镌刻的文字。 一件器物上,最多的达500余字。所记内容更为丰富生动。历法产生(夏商时代,一年12个月,每个月29或30天。 比较适用于农业生产,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主张“行夏 之时”。这个时期,把一年春秋两季,孔子修撰的鲁国史书就称 作春秋。从周代开始,把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2、史官、史料“史”即史官。“史”字,上为“中”,下为“手”,意为记 载史实要持中,忠实于事实,不偏不倚。说文解字:“史,记 事者也,从又持中J吕氏春秋先识记载,夏桀王时期有“太 史令” 一职。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史为书,瞽为诗J史书记载内 容,一为天象,二为人事。这就是“编年体''史书作为一种史学 体例最早出现的原因所在。书写材料多为竹、木片,所以,文字材料称作“简”、“策”、 “籍”等。又因为使用绳子、牛皮等把写有史事、文告等内容的 竹木编到一起,一部分叫一编,有时又叫“册”。史载孔子读易, “韦编三绝”。商代史官有史、太史、内史等职。周代设有内史、太史,内 史居左,太史居右,内史称左史,太史称右史。两者的分工是“左 史记言,右史记事”。对此,清代黄以周有过考证(礼书通故 卷34)o尚书多士记载周公说:“惟殷先人,有典有册J 顾颉刚认为,“较稳定地写成文字,大概就在殷代”(中国史研 究1979年第1期)。商周两代政治侧重有所不同,礼记表记记载:“殷人尊 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有所改变,认为“德主神 辅”,主张“事鬼敬神而远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引泰誓 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公对夏礼、殷礼进行了修订,制 作礼制,而“礼”的实质,正是政治制度,左传庄公二十三 年:“礼所以整民也J尚书召诰记载,周初统治者认为:“我不可不鉴于有 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这是说,周代的制度是从夏、商继承 而来,但是,历代对于前代的制度都有所增删,孔子把这种增删 称之为“损益”,论语为政记载:“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日:'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 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可用两句诗表述:“删繁 就简三秋树,领新标异二月花。”“损”,即是“删繁就简”;“益”, 就是“领新标异二伴随着人们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规律认识 的不断深入,势必对前代的思想、制度进行修改。在2500年前的孔子时代,记载前代史实的书有“六经”,传 说孔子删订六经,使前代史实文献得以保存下来。论语子罕 记载:“子畏于匡,日:'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 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这段记载十分重要,透露出一个重要的史实一一是孔子一人独自 整理了前代文献。“六经”是指易、诗、书、礼、乐、春秋。 西汉武帝时期开始称作六经,也把每部经典分别称经。如:易经占卜之书。诗经我国古代诗歌总集,共305篇,记载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 诗歌,大致根据每首诗的音乐性质,分作“风”(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 商颂,共40篇)三部分,分别指民歌(地方士乐)、大夫之诗(宫 廷及京畿地区比较高雅些的“雅乐”、“正声”)、庙堂之诗(宗庙祭祀时所演唱的乐歌)。在汉武帝时期,有三家诗:齐诗、鲁诗、韩诗。因为使用当 时的文字书写,称“经今文学毛诗是后来出现的,因为是前 代文字书写的,称作“经古文学二后来,前三家诗都失传了, “毛诗”得以独传。东汉末年郑玄、唐代孔颖达都有注释。书经即尚书,即上古之书包括虞书(二篇)、夏书(二 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四部分。唐代史学理论 家刘知几在其史通六家中说:“盖书之所主,本于号 令,所以宜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典章 制度,如禹贡;帝王事迹,如尧典)、谟、训、诰(分量 最大,上对下的有盘庚三篇记载把都城迁至殷的命令,下对 上的有无逸记载周公奉劝成王)、誓(如甘誓、牧誓 分别记载夏启、周武王誓师辞)、命(如文侯之命记载周成 王分封晋文侯为方伯之命)之文J礼经后分作三礼,分别是周礼、礼记、仪礼,主要记载 周代各种制度。乐经音乐理论专书,到了汉代失传了,有学者认为,今本礼记 中的乐记一篇即保留了古本乐经。春秋经以鲁国史实为主,兼记其它有关国家的史实。后人为之作注, 传下来的有三家,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 对后世影响很大,有人认为左传才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部正式的编年体史书。晋代杜预解释春秋书书名说:“春秋 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所 以记远近,别异同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 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J孔子编修春秋时,有几项原则,后世称之“春秋笔法”, 其中有一项是“为亲者讳,为尊者讳”,对此,唐代刘知几、宋 代郑樵都有所批评,认为没能秉笔直书。“春秋”对后世影响很大,一是这种编年史体例,与纪传体 史书合称两大史书体例,二是以“春秋”两字命名的后世史书, 有吴越春秋、楚汉春秋、十六国春秋、十国春秋等。一一除了这些史学材料传世,还有各国的各种体例的史学材 料传世,史称“四方之志:晋国的史书称乘,郑国的称志, 楚国的叫椅机,鲁国的叫春秋,秦国的叫秦记等。春秋战国时期,除了以上这些专门记载各国史实的专书,还 有主要记载言论兼记史实的书,如国语、国策等。3、各种史书竹书记年(又称汲冢纪年或汲冢书),战国时期 魏国的史书,西晋武帝时期,汲郡盗墓人挖掘魏襄王墓,发现了 竹书,破坏了一些,剩下的整理后分作十三篇。该书记事,起自夏禹,继而记述夏商周史事,周宣王以后, 专记晋国史事,三家分晋以后,又专记魏国史事。唐代以前,不少书援引此书,唐以后就没有再引用,可知这 部书已经失传了。但是,援引的这部书的内容得以保存下来,仍 有其重要价值。穆天子传,记述西周穆王西巡的生活片段,体例为编年 体。世本,据后汉书班彪传记载,这部书”记录皇帝 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号曰世本,一十五篇大约 在南宋时期已经失传了。现今的传世本子,是清代学者纂辑的本 子。这部书有帝王世系、诸侯卿大夫世系、姓氏、居篇(记载 历代建都情况)、作篇(记载各种发明创造)、谥法等。国语,记事从西周穆王,到三家分晋。记言体史书。作 者尚无定论。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晋代韦昭说,鲁国史官左丘明写完左传,又把剩下的材料编 成了国语。国语共21卷,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 国史事。史料价值很高,是研究春秋史重要的材料。战国策共33卷,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游说国君、相互辩 论的材料,名称很多,有国事、短长、事语、长书、 修书等,后经汉代刘向编辑,定名战国策。战国策记事,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 燕、宋、卫、中山十二策,时限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战 国策文学成就很高。逸周书,今存60篇。记载从西周武王克商到春秋共600 余年的史事。山海经,共18篇。属于地理类史书,用神话形式记载了 全国各地山水矿产、动物、植物,对研究原始社会生活状态有重 要参考价值。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1、史记,司马迁撰,130卷。依照例目,分作十二本纪、 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在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史记记事从五帝开始,到汉武帝时期。上下三千年。史 料是否丰富、可靠,是判断史书价值的重要因素。因司马迁的官 职为太史令,得以随时查阅西汉国家史料、档案,而西汉初年直 接继承了秦代所有史籍,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秦朝灭亡 时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所以司马迁写得 十分详尽,人物描述得很真实丰满传神。史记大幅度扩大了记事范围,历代帝王、贵族、官僚、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说客、策士、刺客、游侠、 隐者、商贾、医者、卜者、妇女等等。此外,还有周边地区诸族 群,有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等。南宋郑樵在其通志总序中说:“百代而下,史官不能 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J汉书,断代纪传体史书。汉纪,断代编年体史书。后汉纪断代编年体史书。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1、汉代以及以前,中央政府没有专门修史的机构、官职。 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为太史令,但是属于九卿中太常,太常主管 国家宗教事务。太史令则是掌管天文、历法、国家档案等事务。 修史,只是司马迁的“副业”。史学著作,成为图书分类中的一大类别,图书分作“经”、 “史”、“子”、“集”,史书第一次成为四部之一。2、第一个史职机构为曹魏时期的“东观”,史官为“著作郎”。 晋书职官志:“汉东京图籍在东观,故使名儒著作东观,有 其名,尚未有官。魏明帝太和中(公元227-233年),诏置著作 郎,于此始有其官。”西晋设立著作局、著作令史,建立起了记 事制度。东晋时期,不仅修撰前代史书,也记录当朝史。所以, 两晋时期出现了专门记录帝王言行的“起居注南朝沿袭了这一官职,宋文帝时期,史官改称“著作佐郎”。 北朝也设置了史职机构,北魏称“史阁”,北周称“史局大臣 监修,称“监修国史”、“监国史”。3、史书这个时期,除了官方修的宋书、齐书、魏书,还有 私人修撰的史书,出现了大量的杂传,诸如高僧传、比丘尼传、 神仙传等。地理类书,有东晋常噱的华阳国志、北魏郦道元的水 经注。有关外国的有东晋法显的佛国记,记载他求法十五年的 所见所闻,地域涉及现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 等。还有专门记载寺院的北魏杨衙之的洛阳伽蓝记。记载洛 阳城内、城南、城北、城东、城西的寺院。内容十分丰富详实。此外,也有杂记,诸如南朝刘宋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记载汉魏两晋时期士人生活场景。记载北方十六国史事的有北魏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四、唐五代时期史学1、唐太宗时期,在中书省下专门设置“秘书内省”,后称“史 馆”,以房玄龄、魏征为史官“总监”,贞观十年,梁、陈、齐、 周、隋五代史修成。接着,又“御撰”晋书,命李延寿修了南史、北史。“二十四史”中,有八部正史是在唐太宗时期完成的。2、史料积累制度化史官撰修国史,三个资料来源:一是起居注、时政记。二是地方以及外国所报送的各种文书、档案。三是史官采撷的重要史料。3、其它史书唐代完成了唐六典、初学记,帝王实录(大多失传)。 有大唐创业起居注,安史之乱以后,有温大雅的安禄山事 迹。刘知几的史学理论专书史通,共20卷、49篇。刘知几 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点:其一,系统总结了唐以前史书体例,使纪传体史书更加规范;其二,开创了史学史先河;其三,提出了史官修养标准:史学(知识渊博)、史才(对 史料的组织能力、编撰技巧等)、史识(对史实、人物的甄别能 力);其四,提出修史方法和要求,如何评价人物、事件、选题、 语言等。唐后期杜佑撰修了典章制度通史一一通典,共200卷。 全书分作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共九 门,是唐以前典章制度总结,开启了典章制度史撰写先河。通典问世前后,还有另一种新体例史书问世一一会要体。 从唐中期直至清代,“会要体”史书发展成一大系列。五代时期完成了旧唐书修撰。五、宋元明清时期史学1、宋代史馆,有起居院、日历所、编修院、实录院、国史院、会要所。辽代基本仿照唐代设置史官,编撰皇帝实录。金代较为完善, 也借鉴了唐宋制度。元代设翰林国史院,大多仿照宋朝制度,撰 修帝王实录。2、史书北宋时期完成了新唐书、五代史(旧五代史,后失传, 今本为辑本),随后又完成了新五代史。元代完成了宋史 编撰。明代修撰元史,清代修了明史。一一“二十四史” 全部完成了修撰。其它体例史书,北宋初年,编出唐会要、五代会要, 这种史学体例,是断代典章制度史。较之“通典”,记事更为详 细。接着又有了当代典志体史书,以六部为纲,记述其执掌及重 要大事、变革。如元典章、经世大典、大明会典等。元 代马端临有文献通考。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共294卷。记事从三家分晋 一直写到北宋建立的前一年。是一部以记述历代治乱兴衰为主线 的编年体通史。卷末的“臣光曰”,是司马光的评论,对研究他 的政治思想、历史观十分有价值。此外,还有元代胡三省的资 治通鉴注,是研读资治通鉴所必读的。南宋李春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为北宋一代的编年史。明 代出现了几个版本的宋元资治通鉴,因取材不同,各有其史 学价值。南宋初年,出现了 “纪事本末体”史书。后来又发展成一个 系列,有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明代有陈邦瞻的宋史 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3、私家著述这个时期,私家著述十分丰富,请查阅有关谢宝成中国史 学史。有关中国古代史学史著作很多,都可参阅。六、历代出土文献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问题。利用传世文献,加上出土简 帛、纸质文书等进行考证、互证,是深入研究古代史所必需的功 夫。诸如甲骨文、金文、碑碣资料,敦煌吐鲁番文书等等。此外,在研读史书的同时,还要参考有关考古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