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docx
-
资源ID:1765501
资源大小:21.85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docx
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为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彰显文都风韵、激发旅游活力,提升全市旅游业现代化、品质化水平,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市,更好发挥旅游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美好生活中的支撑作用,根据安徽省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制定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1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实施旅游新高地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示范、旅游能级提升、旅游消费促进、旅游品牌传播、旅游服务升级“六大工程”为抓手,做精产品、做足特色、做优服务、做活市场、做强品牌,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进军“全省卜强”和打造“人文胜地、智造名城”目标的重要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桐城增添新动能。2 .总体布局。充分发挥我市文旅资源优势和特点,紧抓“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大黄山建设契机,着力构建“一城引领、二廊串联、三大集聚、四区组团”的旅游空间格局。打造处处有风景、四季皆宜游的人文胜地,东接长三角、北承合肥都市圈、南融大黄山、西连大别山,构建文旅体验优选区。一城引领。发挥桐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锚定文化体验标杆型城市,深度挖掘桐城文化标识,稳步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项目,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塑造桐城旅游核心吸引力。二廊串联。以文脉、水脉为经络,推动龙眠河“一河两岸”和江淮运河沿岸串点成线,联动龙眠山-孔城老街区段,辐射大徽尖、文和园、历史文化街区和金神、嬉子湖沿线,形成兴文、靓水、乐山、旺村的文化旅游发展廊道。三大集聚。突出文化体验、数字创意、工艺美术三大产业集聚。聚焦文化研学、文艺演出等发展文化体验产业;优化数字音乐、网络文学、动漫、数字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数字创意产业:做强玉雕、掐丝跌琅、蛋雕、剪纸等为代表的工艺美术产业。四区组团。东部围绕嬉子湖、金神、孔城、鲍鱼等引江济淮沿线各镇,发挥“水优势”做足“水文章”,打造水乡风情度假区;南部以青草、新渡、双港、范岗为核心,以优良的乡村自然条件为基础,打造田园生活休闲体验区;西部依托唐湾、黄甲、龙眠、青草北部良好的生态优势和富锌优势,将“绿色牌”与“富锌牌”有效结合,打造“富锌产地康养桐城”体验区;北部立足大关、吕亭的美食文化、三国文化,打造民俗文化体验区。3 .主要目标。到2025年,旅游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更加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更加优质,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全市年接待游客达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5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2%o到2027年,高品质旅游强市基本建成,创建一批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辨识度的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全市年接待游客超过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二、主要任务(一)实施旅游新高地建设工程1 .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地。规划、保护、活化利用城区四条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等文化遗产,推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项目、龙眠河“一河两岸”等项目实施提质提速提效,着力打造好桐城派、六尺巷和黄梅戏3张文化名片,推动千年古城展续文脉、传承历史、增强活力。(牵头单位: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大建办、文都控股集团、安桐集团,各镇、街道)建立健全研学旅行制度体系、课程体系,开展系列研学游体验活动,打造“博物馆之城”“桐城文庙祭孔启蒙”“桐城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基地”“裁襟励子文化园”等研学旅游品牌。(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文旅体局,各镇、街道)组织专业力量开展以桐城派文化、世家大族文化、科举文化、六尺巷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为代表的桐城文化的内涵挖掘、资料整理和价值阐释工作,提升文物科研和文物宣传水平,推出一批桐城文化读本和戏曲。(牵头单位: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桐城派研究会秘书处、市文联、市教育局)认真梳理古建筑、传统村落民居文物资源,大力推进重点古建筑和中国传统村落民居的展示、研究和阐释工作,培育一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和农耕文化体验馆。(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文都控股集团、安桐集团,各镇、街道)完善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教育胳仰系列旅游产品,推进红色纪念地景区化改造。培育打造桐城烈士陵园、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望狮岭红色教育基地、叶家湾、欧家岭等红色资源点发展成为红色研学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旅体局,各镇、街道)2 .打造“大黄山”休闲度假体验地。围绕休闲度假经济、创意经济、康养经济、会展经济、赛事经济、文化服务经济六大高端服务业,建立健全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重大项目库和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库,推动多元投入保护利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及管理运营六尺巷片区、孔城文旅小镇、名人故居、非遗馆及基层文体场馆、展示馆、纪念馆等,推进历史文化资源向产品转化。加强资金申报指导,支持休闲度假经济、创意经济、康养经济、会展经济、赛事经济、文化服务经济等六大产业发展,重点支持重大文旅项目和文旅品牌创建等,积极争取“大黄山”产业投资基金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牵头单位: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文旅体局、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市招商中心,各镇、街道)3 .打造长三角富锌康养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富锌”、中医药、食用菌、森林等优势资源,发挥桐城独有的“山、湖、林、河、田”的自然风光、健康疗养及深厚的人文条件等优势,大力发展康养旅居产业。围绕打造“中国锌谷”,以生态富锌、康养旅游为引领,加快建设打造生态康养目的地。依托桐城小花核心产区,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基地,开发茶乡旅游精品线路。全面开发富锌特色农产品“伴手礼”。依托黄甲镇食用菌种植基地,打造食用菌特色小镇。依托孔城镇红豆杉基地,打造红豆杉健康小镇。(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文旅体局、市林业局、市卫健委、市气象局,各镇、街道)依托龙眠山和嬉子湖等山水资源建设一批天然氧吧和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牵头单位:市林业局;配合单位:市文旅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气象局,各镇、街道)(二)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4 .做强乡村旅游精品村。推进乡村旅游“十百千”品牌创建,实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国家、省、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工作,集中建设1.2个全省休闲旅游精品示范村、4个精品主题村、4个特色美食村、2个“后备箱”工程基地等乡村旅游品牌。(牵头单位: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商务局、市林业局、市住建局,各镇、街道)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统筹谋划、一体化推进休闲旅游发展、和美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推动更多具备条件的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乡村旅游风貌建设指引,优化农房设计通用图集,整治村庄及农房风貌。整合全市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农村产业规划建设,突出田园风光、民俗文化,打造蒋潭、杨安、山明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文旅体局、市乡村振兴局、市住建局,各镇、街道)5 .促进民宿可持续发展。打造一批区位条件较好、文化主题彰显、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先进、智慧应用突出、综合效益显著的精品民宿,集中力量培育1-2家等级民宿。支持得闲居、桐溪半山缘等民宿加强对桐城生态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挖掘和利用,将地方特色文化元素有机植入到民宿设计建造和管理服务中,打造具有景观美学、文化内涵的精品民宿。推动民宿证照办理联审联批机制落地。推进乡村民宿集聚化,改造升级一批乡村民居,鼓励支持国内外知名民宿品牌公司,在我市重点景区、特色街区、游客集聚地、乡村旅游重点村、特色田园乡村等区域发展民宿,发挥资本和经营管理优势,带动行业品质提升。(牵头单位: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公安局、市消防大队、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分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商务局、市林业局、市住建局,各镇、街道)6 .提升乡村旅游运营水平。鼓励国有(集体)投资平台、知名旅游企业、社会资本,通过租赁、联营、委托管理、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等模式,深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运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村集体和村民入股乡村旅游合作社、旅游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就业带动、保底分红,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市人社局、文都控股集团、安桐集团,各镇、街道)(三)实施旅游能级提升工程7 .推动景区提档升级。以景区创建为重要抓手,加快旅游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提质。全力推动六尺巷片区创建国家4级景区。支持嬉子湖生态景区、花间塘乡村旅游风情区、披雪瀑景区、活海欢乐水世界景区提档升级。提升孔城老街景区文化内涵和产品品质,着力开发建设文化体验、研学教育、文化演艺、非遗产品等融合业态。做优做强嬉子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丰富旅游度假功能。引进、培育景区和度假区运营公司,通过租赁、托管、回购、兼并重组等模式,盘活闲置低效资源,提升要素配置效能。(牵头单位: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各镇、街道)8 .抓实抓紧项目建设。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策划一批知名度高、带动性强、具有桐城特色的大项目,完善项目前期条件。加速推进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安庆市重点项目范围,争取政策支持。健全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库,建立市领导联系重点旅游项目机制,及时协调立项、审批、用地、资金等方面难题,按照“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运营一批”的思路,分年度投资。重点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龙眠河“一河两岸”、投子山栖等文旅重大项目。城乡建设、园林、水利、农业、林业、体育等项目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坚持“+旅游”发展理念,做到“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促进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科经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水利局、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林业局、市数据资源局、市招商中心、文都控股集团、安桐集团,各镇、街道)9 .注重文旅企业培育。依托市文投公司,建立健全专业运营团队,拓展市文投公司运营职能,整合盘活优质文旅资源、促进景区景点专业化、规范化运营,以文化旅游融合的市场化运作为基础,持续服务地方文旅业发展。到2027年,培育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综合性文旅企业5家以上。扶持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专营机构、特色旅游企业加快发展,引导中小微旅游企业向“专精特新”型迈进。(牵头单位: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国资中心、市文旅体局、市商务局、市科经局、市招商中心、文都控股集团、安桐集团,各镇、街道)10 .强化文旅项目招引。积极吸引民营资本及本地文旅企业投资建设文旅项目。开展旅游资源普杳和产业调杳分析,着眼延链、补链、强链,储备和推介一批优质文化旅游、数字创意产业项目。充分发挥市文旅创意产业链“链长制”在文旅产业招商中的顶格推动作用,采取走出去推介、请进来对接的方式,面向产业发展势头好的地区、规模实力强的集团公司,本着以商招商、错位招商、产业链招商的思路,依托科干招商组加强精准资源对接。对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予以支持。进一步利用好前期对接的企业、乡贤资源,增强旅游发展合力。(牵头单位:市招商中心;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文旅体局、市科经局、市商务局、市国资中心、市教育局、市数据资源局、文都控股集团、安桐集团,各镇、街道)(四)实施旅游消费促进工程11 .延伸旅游产业链消费链。顺应旅游消费升级和发展阶段变化,积极发展周边游、近郊游、微度假等旅游方式。适应人口老龄化,扩大优质“银发族”旅游产品供给。大力发展数字音乐、动漫直播和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线上旅游消费,发展虚拟景区、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消费新业态,开发线上营销、线上预订、线上购物等功能,加快数字文旅发展。引进全国顶级连锁酒店品牌,鼓励新建新评、升级改造星级饭店和乡村酒店等。培育一批文创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企业,鼓励开发具有桐城文化元素的地方特色文旅产品,支持桐城玉雕、铜质工艺品、铸胎掐丝法琅、缩微器具和剪纸等凸显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研发。(牵头单位: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繁荣发展夜间旅游经济,开发特色鲜明、高附加值的夜经济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夜食、夜购、夜游、夜娱、夜读、夜展等业态,推动孔城老街、六尺巷片区、北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旅游休闲街区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点亮“夜经济”。以本地特色饮食为主,深挖桐城特色美食,打造“大关水碗”“桐国秀水”等一批特色文化餐饮品牌,加大桐城丰糕、孔城米饺等非遗美食的宣传推介力度。支持经典桐城特色美食小吃非遗传承人进驻景区开设美食店,打造一批高品质餐饮旅游景区。(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文旅体局、市住建局、市融媒体中心,各镇、街道)12 .打造“+旅游”融合新业态。促进相关产业主动融入旅游元素,培育旅游发展新引擎。发展“农业、农村+旅游”。在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基础上,叠加旅游创意策划,加大游乐、体验和文化植入,使示范点向农业旅游景区方向发展,重点打造新渡镇苗山湖生态园、嬉子湖镇嬉湖印象生态园、大关镇明月湾家庭农场等。(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文旅体局、市乡村振兴局,各镇、街道)发展“交通+旅游”。推动公路与核心景区、旅游资源的有效串联,打造嬉子湖风景道(S231桐城至宜秀段美丽公路)、龙眼山旅游观光廊道(X015县道)、环嬉子湖旅游道等精品风景道。开发投子山低空飞行等交通旅游产品。(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配合单位:市文旅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文都控股集团、安桐集团,各镇、街道发展“生态+旅游”。将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作为突破口,注重提炼鲜明主题,营造特色景观。围绕一山一湖一河,将龙眠山和嬉子湖与文化旅游度假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结合,建设游憩设施和休闲慢生活驿站。(牵头单位:市林业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分局、市文旅体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文都控股集团、安桐集团,各镇、街道)发展“体育+旅游”。利用山岳、湖泊等资源,打造汽车营地、露营地、飞行基地等,依托桐城全民健身中心,争创一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培育打造柔力球赛、自行车赛、龙舟赛、马拉松赛、自行车越野赛等精品体育赛事,扩大桐城城市知名度、品牌穿透力,辐射带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文都控股集团、安桐集团,各镇、街道)13 .优化文旅消费新环境。全面落实带薪休假、职工疗休养制度,鼓励弹性作息,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持续推进长三角居民服务“一卡通”在旅游观光、文化体验方面实现“同城待遇”。(牵头单位:市人社局;配合单位:市总工会、市文旅体局)打造皖美消费新场景、举办文旅惠民消费季等活动,创新文旅惠民措施,通过发放消费券和鼓励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民宿)、旅游演艺场所实行价格优惠等方式,促进淡季和非周末旅游消费。(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管局)(五)实施旅游品牌传播工程14 .构建文旅宣传营销新格局。实施文旅宣传营销“十个一”工程,深化“文都有礼桐城等你”品牌影响力,着力打造一个宣传口号、一部文旅宣传片、一个文旅宣传平台、一批网红打卡点、一系列节庆活动、一套文旅宣传资料、一批名优特产、一条风景道、一批玩法攻略和一系列文旅推介会。建立传播矩阵,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抖音、今日头条等多平台营销。(牵头单位: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融媒体中心)激活桐城本地自媒体活力,协同发布文旅热点视频、美图和旅游攻略。发挥主流媒体、网络媒体和短视频的作用,强化城市形象宣传。(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市融媒体中心、市文旅体局)加强科技场景营销,借助元宇宙、扩展现实(XR)等新技术新形式,推进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体验营销。(牵头单位: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文都控股集团、安桐集团)15 .推进区域合作交流新气象。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依托长三角县域历史文化名城交流协作联盟平台,组织一批“走出去,请进来”市场开发活动。紧抓大黄山机遇,持续深化与黄山市、宣城市、池州市及相关县市区的交流,推动跨区域合作,助推文旅产品深度融合,共同打好“大黄山”牌。深耕合肥都市圈市场,发挥与肥西县、庐江县和舒城县“山水四城、诗画皖中”四城文化旅游联盟作用。加快建设桐城大旅游格局,联动机阳、宜秀等地,协同发展文化旅游。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客源,优化引客策略。深度挖掘南京、杭州、合肥、武汉等300公里经济圈内客源,广泛开展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生态康养旅游、非遗美食旅游主题宣传营销。深度开发自驾游、亲子游、乡村游旅游产品,积极对接旅行商、白驾游俱乐部和新闻媒体,全力推介我市文化旅游资源。(牵头单位: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各镇、街道)(六)实施旅游服务升级工程16 .推动旅游交通便捷化。利用“快进”优势,补齐“慢游”短板,增加沿途景观,畅通交通干线与乡村旅游区“最后一公里”,解决花间塘乡村旅游风情区道路连接安全问题,畅通S231庐江-桐城-安庆市区道路。实现从高铁站、汽车站到主要旅游景区的无缝对接,打造主线联通、支线成环、末端通达的慢游交通网路。依托引江济淮工程航道,建设嬉子湖、孔城、吕亭码头,打通水上交通航线。(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文旅体局,各镇、街道)17 .推动旅游设施标准化。推动建设全市旅游集散体系、大型停车场、旅游标识系统,构建功能完备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合理布设一批乡村旅游驿站、自驾车房车营地,完善“房车、自行车、新能源车”设施配套工程,鼓励4A级以上景区在停车场建设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实施旅游厕所质量提升工程,落实旅游厕所新国标旅游厕所质量要求与评定(GB/T18973-2022)要求,有序推进全市旅游厕所达标评定工作。(牵头单位: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市城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各镇、街道)18 .推动旅游服务智慧化。推进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整合文旅、公安、交通运输、气象等单位数据,开展数据分析,全面提升桐城旅游服务水平。完善4A以上景区“游安徽”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接入,推进省市县旅游数据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推动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提供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在线预订、网上支付等服务。积极开发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应用,提升演艺、娱乐等传统业态的水平,拓展“云旅游”服务功能。(牵头单位: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愉局、市气象局、市科经局、市科协,各镇、街道)深度挖掘科技创新、科教场馆,加快推动科普游,建设一批旅游科技示范园区。(牵头单位:市科协;配合单位:市文旅体局,各镇、街道)19 .推动旅游监管精细化。深入推进文明旅游、志愿服务和信用体系建设,健全旅游不文明信息通报机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完善投诉统一受理与快速处置、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机制。优化我市重点景区景点讲解词,探索通过个性化、定制化导游解说模式,提升导游、讲解员能力,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支持旅游行业协会完善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牵头单位: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市文明办、市市场监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民政局、市委网信办)三、保障措施1 .健全领导机制。成立桐城市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市委、市政府有关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协调全市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办公室设在市文旅体局。每年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1次全市文旅高质量发展大会。市直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加强政策供给和业务指导。各镇、街道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形成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牵头单位: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2 .加强资金支持。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支持旅游发展资金不少于2000万元,用于支持文旅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产业融合及发展、新业态建设、宣传营销、品牌创建、文旅人才及培训等,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3 .拓宽融资渠道。推动银企对接,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信贷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旅游及文创、民宿等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类项目申报发行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金融工具、中央预算内投资。(牵头单位: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直有关单位、市人行、市银保监组,各镇、街道)4 .保障项目用地。将旅游项目用地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分级分类保障。鼓励转型退出的工业用地根据相关规划要求用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项目申请使用各地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中预留的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建立健全村庄规划留白制度,用好点状供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旅游项目中属于自然景观用地及农牧渔业种植、养殖用地的,不征收、不转用,按现用途管理。(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配合单位:市文旅体局、市科经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各镇、街道)保障重点旅游项目使用林地定额,依法依规办理林地使用手续。(牵头单位:市林业局;配合单位:市文旅体局,各镇、街道)5 .注重人才支撑。建立桐城市文旅专家智库,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畅通城乡人才双向流动通道,鼓励和引导文旅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文化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师生深入乡村开展对接帮扶、指导培训I、投资创业,带动文化下乡、资本下乡、产业下乡。将旅游人才纳入各级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做好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认定相关工作。支持各地建立旅游人才激励机制,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积极争取高等院校在我市设立美术写生、采风摄影、文化研学等实习实践实训基地和旅游人才支持。(牵头单位:市人社局;配合单位:市政府办、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文旅体局、市编办)6 .强化考核激励。将旅游业高质1:发展纳入市委对各镇街、市直有关单位领导班子综合考核和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牵头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文旅体局)分年度制定目标任务和行动计划,加强定期调度和评估督查。建立健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体系。(牵头单位: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