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部门单位党员干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心得体会6篇.docx
-
资源ID:1766818
资源大小:18.49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各级部门单位党员干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心得体会6篇.docx
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心得体会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心得体会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心得体会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三项重点改革任务心得体会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把握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必然要求”心得体会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心得体会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心得体会“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其中,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专门部署,清晰呈现了在新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改革蓝图,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强烈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不断打开新局面、形成新格局。从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到制定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从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到推动出台英雄烈士保护法、爱国主义教育法,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保护文化遗产构筑有力制度保障;从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如何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把“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列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之一;把“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写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之中。决定要求,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部署落实,持续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心得体会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指出,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充分彰显了我国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和国家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就法治领域而言,通过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提高基层治理的水平能力、完善民生立法等多种方式,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的福利。让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坚定法治信仰。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决定指出,“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决定还指出,要“深化和规范司法公开,落实和完善司科学合理、运作高效的发展框架。近年来我国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在二十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指引下,我们将始终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法治保障。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等等。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突出重点、聚焦难点,是关键中的关键。这就需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通过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同时,要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在关键处着力、在要害处使劲,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就能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决定提出,“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等等。把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坚决清理和废除掉,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完善流通体制,不仅有助于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而且能够推动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进而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无论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还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鼓励发展壮大民营经济,都需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制度环境。千方百计把经营主体保护好,把市场环境营造好,把体制机制完善好,就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推动经济行稳致远。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三项重点改革任务得体会日前,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发布会指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专门用1个部分部署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主要有3个方面。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和清醒。组工干部作为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更应当凝心聚力、奋发作为,在三项重点改革任务上下功夫、求实效,从严从实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决定强调党中央领导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俄乌冲突”“巴以冲突”“关税壁垒”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增多,来自外部的风险挑战始终存在并日益凸显。内部而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面加速,“无人驾驶”“数字技术”“智能智造”等技术日益改变社会生产生活,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稍有不慎就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只有坚持和加强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涉过“险滩”,啃下“硬骨头”,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平稳推进。党的组织路线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组工干部更应当在改革事业中身先士卒、打好头阵,胸怀“国之大者”、党之大计,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围绕解决突出矛盾,建言献策、实干奋进。坚持“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一项“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长期任务,需要“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决定对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一系列部署,很多方面涉及干部工作、组织工作,对组工干部而言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比如,决定强调“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要积极探索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有效机制,从思想源头上筑牢干部的理想信念,同时强化正确政绩观教育,提升履职能力培训,让干部“想为”“能为”;要考准察实干部现实表现,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工作体系,让组织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比如,决定强调“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要自觉承担“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的重大使命,大力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破解“小马拉大车”等治理难题;要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建立完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应急动员发挥作用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在危难时刻冲在前、作表率。坚持“全面从严、自我革命”。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只有始终保持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坚定,才能永葆党的初心和使命。决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强调“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加强诬告行为治理”等等,体现了我们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组工干部要强化自身建设,传承和发扬组织部门百年优良传统作风,恪守清正廉洁、甘为人梯的职业操守,以自身清、自身硬、自身正,将改革任务向前推进。要切实围绕“基层减负”这篇大文章下功夫,把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套路”中解脱出来,形成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同时,做实做细澄清正名工作,维护党员干部合法权益,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凝聚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把握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必然要求”心得体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决定提出的“六个必然要求”,深刻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增加'继续"二字,说明“实践续篇”“时代新篇”就是要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改革和制度建设之间的关系。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对制度的调整、治理的创新,最终都要以制度形式固定延续下来。决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无论是“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还是“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抑或是“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要让各方面体制、机制、制度更好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就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在改革过程中完成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一个重大原则。“一张清单”激发市场活力,2018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新增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水共护''照见生态改善,新安江流域启动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改革试点,让青山有价、绿水含金;“一网通办”重塑治理流程,推动政务流程优化、简化、互联网化,实现政务服务从“人工”到“智能”的跨越在革除弊端中激发活力,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效率,充满生机活力的制度体系加快形成。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更高要求相比,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来看,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推动各方面制度有机衔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越点上,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把决定谋划的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将深化改革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定能以“中国之制”的新优势推动“中国之治”迈向新境界。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心得体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东西部协作能够跨区域优化资源配置,让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东西互济中做大蛋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嬉20多年前带着自己研发的菌草来到宁夏推广种植。如今,菌草产业欣欣向荣,既治沙,又致富,成为当地群众的“幸福草”。宁夏银川闽宁镇制衣厂的帮扶车间,数百名当地妇女在家门就业;贺兰山东麓几十万亩葡萄园,酿葡萄酒、办酒庄、建公园、搞旅游闽宁合作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深厚的“山海情”彰显了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势O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东西部结对帮扶关系,拓展帮扶领域,健全帮扶机制,优化帮扶方式,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前不久,全国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会召开,强调坚持互利共赢,落实帮扶责任,扎实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作出的重大决策。打赢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脱贫攻坚战,“全国一盘棋”、东西部协作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至2020年,东部地区企业赴扶贫协作地区累计投资1万多亿元。一次采访中,一名四川干部感慨道:”在其他国家,让一个州去援建另一个州,需要谈判多长时间?在我们国家,对帮扶可以迅速行动起来。”可以说,东西部协作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扎实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尤为关键。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巫溪县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党参、天麻、独活等药材蕴藏量丰富,但山高路远极大影响了产品销售。依托鲁渝协作机制,山东泰安市与之建立起“巫溪企业代生产+山东企业代销售”“巫溪粗加工+山东精深加工”的合作模式,助力巫溪中药材产业不断壮大。不仅如此,2023年10月,”济宁一万州“江河联运航线正式通航,千年运河与万里长江“牵手”,打通了阻隔产业发展的天堑。可见,通过外部帮扶,激活当地产业发展潜力,形成内部“造血”能力,打通循环堵点,才能让当地发展获得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往深层看,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持续向前推进,也展现出了一些新趋势,已逐渐从单向的帮扶,转变为两个地方的双向赋能、相互促进。以北京和内蒙古的协作为例,来自北京的大型能源企业在内蒙古投资超过2000亿元,打造了71个清洁能源基地,内蒙古则成为北京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年输送北京的电量约151亿千瓦时,保障了北京40%以上的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需求。“所需”与“所能”双向奔赴,形成了“北京企业+内蒙古资源”“北京市场+内蒙古产品”“北京研发+内蒙古制造”等互利共赢模式。可见,东西部协作能够跨区域优化资源配置,让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东西互济中做大蛋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今天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立足“全国一盘棋”,结合本地实际,在区域协作中促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促繁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将更加充沛。